QX/T 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pdf

QX/T 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X/T 578-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60382
下载资源

QX/T 578-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X/T 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pdf

ICS 07.060 A 47

icationsfortheestablishment ofmeteorological sciencepopularization andeducationbase

范围 术语和定义 基地分类 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校园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基层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校园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分类及创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验收、评选和检查

某市山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科普教育基地meteorological sciencepopularizationand educationbase 会组织和公众提供学习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传播气象科学技术和方法、树立科 扬科学精神的机构或场所

按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和气象科普教育的不同对象,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分为如下3 种类型: a)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独立兴建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形成的具有气象科普展示与教育功 能的科技、文化、教育类公共活动场所或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大学)机构,如气象科普馆、气象 公园、气象台(站)、观测场(站)、雷达站、实验室、陈列室、科研中心、野外观测站、试验站等,面 向全社会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全社会气象科学素质和气象防灾减灾 能力。 b) 校园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有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并定期开展气象观测的中小学校和幼儿 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中小学教育基地等,面向青少年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提高青少年气象科学素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基层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有气象科普橱窗或专栏和气象科普活动场所的街道(乡镇)、社区 (村)等基层组织,面向基层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促进气象科学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气候资 源利用知识的传播,提高基层组织和个人应用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能力

4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4.1.1应建有面积不小于200m的气象科普活动场所,具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和设施 4.1.2每年开放天数应不少于40天,有条件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可常年开放。 4.1.3年接待参观人数应不少于2000人次;走出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年惠及人群应不少于2000人次。 4.1.4展示内容应包括天气气候、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气象科学知识,科学准确、通俗生动;展示 形式应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注重体现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 4.1.5场所内设置的展项应不少于10项,每年至少更新1项,

4.1.6应配有科普基地解说词和讲解员

4.2.1应有专人负责,配备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招募并培训志愿者提供讲解、引导、咨询等服务,志 愿者人数应不少于10人。

4.2.1应有专人负责,配备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招募并培训志愿者提供讲解、引导、咨询等服务,志 愿者人数应不少于10人。 4.2.2应有专项科普经费保障。 4.2.3应有完善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在显著位置设有公告栏,公告开放时间、活动内

4.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并参与当地组织的 其他科普活动, 4.3.2应自主组织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活动

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并参与当地组统 地科普活动。 3.2应自主组织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活动

4.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

5.1.1应建有校园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其建设要求见附录A。 5.1.2应定期开展气象观测,观测方式包括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 5.1.3气象观测应包括6个或以上气象要素,宜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等。人工观 测应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

5.2.1应有分管校长负责校园气象科普工作,配备不少 5.2.2应有专项经费保障。 5.2.3应有完善的校园气象科普基地管理规章制度

5.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气象科普活动,并结合 校园文化,开展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3.2应成立气象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每学年应开展不少于10次的气象科普讲座、培训等活动。 5.3.3 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气象观测,并做到: a) 气象观测资料应存档; b) 如开展物候观测,应将气象观测数据和物候观测数据分别记录在气象观测记录簿或物候观测 记录薄上; ? 人工气象观测记录薄、物候观测记录薄应长期保存

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 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气象科普活动,并 园文化,开展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2应成立气象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每学年应开展不少于10次的气象科普讲座、培训等活动 .3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气象观测.并做到,

代象观测资料应存档; b) 如开展物候观测,应将气象观测数据和物候观测数据分别记录在气象观测记录簿或物候观 记录薄上; 人工气象观测记录薄、物候观测记录薄应长期保存

5.3.4学校宜与当地气象机构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在当地气象机构或气象专家指导下,利用气象观测 资料,开展简单的气象数据分析与研究;宜与邻近建有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的学校开展定期交流、数据 比对研究等互动活动。 5.3.5每学年开展气象科普教学应不少于20学时,制作相应的教案和课件。 5.3.6通过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获得的气象数据可供教学使用,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数据可互为 对比。 5.3.7应在校园设有气象科普宣传栏,利用黑板报、广播、网站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应定期 更新.营造气象科普教奇氛围

5.3.4学校宜与当地气象机构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在当地气象机构或气象专家指导下,利用气象观测 资料,开展简单的气象数据分析与研究;宜与邻近建有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的学校开展定期交流、数据 比对研究等互动活动 5.3.5每学年开展气象科普教学应不少于20学时,制作相应的教案和课件。 5.3.6通过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获得的气象数据可供教学使用,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数据可互为 对比。 5.3.7应在校园设有气象科普宣传栏,利用黑板报、广播、网站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应定期 更新,营造气象科普教育氛围。

6基层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6.1.1应建有长度不少于5m的气象科普橱窗或专栏,每年至少应更换2次。 6.1.2应建有面积不小于30m²的气象科普活动场所,应存有不少于50种的气象科普读物,

6.2.1应有专人负责,有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次的气象科普培训或交流等活 动;气象科普志愿者应不少于5人。 6.2.2有专项气象科普经费,争取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 6.2.3应制定气象科普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定期总结气象科普工作

DB61/T 514-2011标准下载A.1.1观测场的选择

A.1.2观测场的建设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校园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求

规定如下: a) 观测场可建在地面或楼顶平台,占地面积不小于20m²; b) 建在地面的观测场下垫面宜为自然植被; c) 观测场应具备安全供电条件,并加装防雷电设备; d) 各种仪器之间留出空间,互不影响; 观测场宜安装围栏

应为气象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供气象工作室,面积应不小于20m,用于采集自 动观测数据、保存人工观测记录簿和观测资料、开展观测数据分析和教学实践等。 气象工作室应配备气象科普图书、挂图、光盘、多媒体设备等。

规定如下: a)人工观测应在观测场中进行; b) 应用干湿球温度表观测空气温度、湿度; C) 应用雨量筒、量杯观测降水量; d) 宜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表观测气压; 宜用电接式风向风速仪或手持测风仪观测风向、风速; f 天气现象可日测; 选用玻璃钢材质百叶箱用来放置干湿球温度表,在百叶箱支架前安装适当高度木制脚瞪以便 于学生进行人工观测,

a)可通过自动观测获得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等数据: b) 可根据场地环境和当地气候特点增加地温、辐射、日照、雪深等要素的自动观测,增加要素的

a)可通过自动观测获得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等数据: b) 可根据场地环境和当地气候特点增加地温、辐射、日照、雪深等要素的自动观测204国道赣榆段某大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增加要素的

择应考虑仪器的易维护性; 风杆高度可依据校园环境确定,不低于3m,风杆有配套支架用来安装风向、风速传感器,风杆 应安装合格的避雷针和接地装置; 通信系统可选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将自动观测数据发送至校园气象工作室,并使用相 应的软件接收处理; 选用玻璃钢材质百叶箱,用来放置温度、湿度传感器; f)应安装电子化的观测数据发布设备(电子屏或电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