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165-2022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DB34/T 4165-2022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616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4165-2022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ICS91.120.25 CCS P 15

DB34/T 4165202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中州西路小学新建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DB34/T41652022

百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1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5.2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5.3区域图件及比例尺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6.2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6.3近场区图件及比例尺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7. 1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 7. 2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 7. 3 目标区地震构造分析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8.1工程地质条件资料调查 8.2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察 8.3场地岩土动力性质测试 8.4 目标区图件及比例尺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与确定 9.1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 9.2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0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10.1地震统计区划分 10.2潜在震源区划分 10.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10.4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自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 11. 1 目标区地震反应分析模 11.2 输人地震劲的 11. 3 场地土月 反应分析计

DB34/T 41652022

1,D设定场点 12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1 12.1断层错动, 12.2砂土液化.. 11 12.3软土震陷, 12.4地震崩塌滑坡 3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12 附录A(资料性)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参考文献..· 4

DB34/T4165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均锋、凌学书、戚浩、查甫生、宋晓燕、缪鹏、王德才、冯伟栋、方良好 赵楠、汪海涛、王扬帆、彭刘亚、王璐、刘爱东、雷家好。

DB34/T41652022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4.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包括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参数评价和地 震地质灾害初步评价。其基本工作内容应包括: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 地震构造调查与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 生分析,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土层波速与非线性参数测试,主层模型建立、场地地震反 应分析与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4.2应根据近场区、目标区地质、地震、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规划建设的工程类型和地震构造、 地震活动背景等,编制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编制具体要求见附录A。 4.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产出的工作成果应包含工作报告、图件和成果数据库,

4.4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具体工作流程参见图1

DB34/T41652022

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5.1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图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

DB34/T41652022

a)搜集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 b)评价区域地震影响烈度和频次; c)编制破坏性地震等震线图和综合等震线图

5.2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5.3区域图件及比例尺

5.3.1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申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地震构造图等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00,应采用线状比例尺。 5.3.2所有区域图件应标明目标区范围。

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DB34/T41652022

a)大于等于M3.5的历史地震; b)大于等于M2.0以上的仪器记录地震; 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均需注明资料起止时间。 .1.3 分析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 b) 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c)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6.2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6.2.1应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地貌、第四系资料,应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地貌和 第四系特征

a) 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地质联合部面探测或槽探等方法,鉴定主 要断层的活动性,查明活动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其活动性特征; b) 主要断层应有不少于1个能够反映其活动性的观测点。 6.2.3应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应包括展布长度、性质、产状、运动特征、最新活 动时代及判定依据等内容

a 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性质及产状; b) 破坏性地震震中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 c 第四纪主要活动褶皱及其活动时代: d 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 e)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和第四纪岩浆岩; f 第四系等厚线。 6.2.5 应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6.3近场区图件及比例尺

3.1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 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 3.2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不小于1:50,地质和地貌 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 3.3所有近场区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7且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7.1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

1.1应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是否存在断层。存在可能通过目标区的断层时 明断层通过目标区的位置与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等。

千展目标区断层调查,宜符合以下要求: 对隐伏断层宜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

a)对隐伏断层宜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

DB34/T41652022

b 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的布设应能控制 线保证有效覆盖目标区范围: 法进行勘查

7.2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

7.2.1目标区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应开展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隐伏断层可采用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法; b 对近地表断层及裸露断层可采用地表地质调查或探槽,结合地层、地貌年代测定等,确定断层 的位置、规模、产状、最新活动时代以及断层活动性特征; c)每条断层应有不少于2个反映该断层活动性的可靠地质证据的观测点。 7.2.2目标区存在活动断层时,应按照GB/T36072评价其性质、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编制 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比例尺宜为1:5000~1:10000。 7.2.3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和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包括 主要断层的展布、规模、性质、产状、活动时代等,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

7.3目标区地震构造分析

7.3.1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 7.3.2分析目标区主要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 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

8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8.1工程地质条件资料调查

8.1.1应搜集目标区及其附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 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 8.1.2应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8.2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察

DB34/T41652022

8.2.3采集分层岩土的原状土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选取典型钻孔进行土样动力学参数测试,典型钻孔数量应不少于控制孔数量的1/3,且对 特殊地层具有控制作用,同时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控制性; 对揭露地层自然分层中有代表性岩土层取样,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过5m时,分别 取样。 3.2.4 测试钻孔岩土层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测试物理性能指标包括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密度、干密度等; b 测试可能发生饱和砂土液化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粘粒含量等指标,并测量地下水位、可液 化地层厚度等。

8.3场地岩土动力性质测试

8.3.1测量场地岩土动力性质,应按照GB/T50269的有关规定进行。 8.3.2测量不同深度岩土剪切波速,测量深度间距不大于1m,并在地层分界面附近加密测点。 8.3.3应通过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测量岩土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试验样 品数量不少于15个。 8.3.4进行竖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应测量纵波速度、压缩模量比与轴应变关系、阻尼比与轴应变关系。

8.4目标区图件及比例尺

8.4.1应以目标区建设规划布置图为底图,编制目标区钻孔分布图,标注钻孔位置、钻孔编号、钻孔 深度等信息,图件比例尺宜为1:1000~1:10000。 8.4.2结合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和钻孔勘测、原位测试、岩土样试验结果等,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钻孔柱状图包括层序号、地质年代、层底理深、层厚、土类名称与主质描述、地下水位理深、 标贯、施工单位等信息,图件比例尺宜采用1:1001:1000; b 编制不同方向的控制性地震钻孔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 8.4.3 应按照GB50011的有关规定判别场地类别,并进行目标区场地类别分区,

9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与确定

9.1.1地震动预测方程宜采用数学函数式,或以表格形式给出方程客项系数。 9.1.2地震动预测方程应反映高频地震动的震级和距离饱和特性。 9.1.3地震动预测方程宜考虑震源错动性质影响。 9.1.4地震动时程的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

9.2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9.2.1具有足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区,应采用由统计方法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方程。 9.2.2缺乏足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区,应采用类比性方法确定地震动预测方程。 9.2.3需进行竖直向地震反应分析时,宜确定竖直向地震动预测方程 9.2.4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断层源或断层破裂源时,应确定采用断层距距离参数的地震动预测方程。 9.2.5应论证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

10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DB34/T41652022

10.1地震统计区划分

TBSSIA0002 TCAQI 102-2020 -2020 装配式钢结构箱式房技术标准.pdf10.2潜在震源区划分

0.2.1应在地震统计区内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并在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划 替在震源区。 10.2.2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构造条件或地震活动特征: a 新构造活动分区; b) 第四纪构造活动形式及强度分区; ) 中小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分区。 10.2.3 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构造条件或地震活动特征: a 破坏性地震震中; b) 微震和小震密集带; c) 古地震遗迹地段; d) 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的特征地段; 断层活动分段与级联; f 第四纪断陷盆地; g) 活动断层的端部、转折处或交汇处等特殊部位; h) 深部构造。 10.2.4 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应考虑地震构造展布认识及未来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 10.2.5 应确定潜在震源区主破裂取向及其方向性函数

10.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10.3.1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

0.3.1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 a)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上限; b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下限; C 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一频度关系系数; d 地震统计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e)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f) 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0.3.2 确定地震统计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基于地震统计区内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和地震构造特征,确定地震统计区震级上限: 6 分析地震统计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以及统计方法等导致的结果不确定性 综合确定地震统计区震级一频度关系: C 分析地震统计区现代地震活动水平以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确定地震统计区的地震年平均发 生率; d)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震源深度确定震级下限。 0.3.3 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依据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中小地震活动水平和震级、地震构造背景,确定背景地震活动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依据构造潜在震源区内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构造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DB34/T41652022

DB32/T 4063-2021标准下载依据潜在震源区内构造规 综合评定不同震级档地震夜 确定空间分布函数。

10.4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