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 08-236-2013 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GTJ 08-236-2013 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GTJ 08-236-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04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286
下载资源

DGTJ 08-236-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 08-236-2013 市政地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4.4.1喷射并点成孔直径一般为350mm~600mm,孔径的设 定应使滤料水平厚度达到150mm;成孔深度应超出滤水管底端 1.0m,是为孔底沉淤和确保滤管下足够深度的滤料回填留有余 地。根据其有效降水深度,在上海地区的常规井点间距宜取2.0m ~3.0m。 14.4.4单并试抽应先接通总管,不接回水管,以减少浑水对水 泵叶轮和喷嘴的磨损。单并试抽时地面测定的真空负压达到 0.090MPa时,证明整个管路系统的密封性和黏土封孔效果符合 西求一单共述地成三进行场地悠水系的试运行一言压泵的

T作水压力可依据最大扬程H(m)、扬程与工作水压力P(MPa) 的比值系数β,按P=0.1H/β计算和验证。 14.4.10井点深度范围内为多层需降水的含水土层时,滤料应 连续围填,并防止发生滤料搁空现象。上海地区的软土层厚度较 大,成孔过程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径,使滤料围填容积略有减小;滤 料围填量应不小于计算容积的95%是基于设计孔径和管径的计 算,当实际孔径大于设计孔径时,围填容积应据实际孔径计算,或 以滤料柱顶面达到设计标高为主控依据,

14.5.1正极(阳极)材料可采用50~$70钢管或直径不小于 25mm的钢筋。相对于并点管,正极点的设置方位应使孔隙水的 渗流方向与电渗方向(正极向负极方向)一致。正极点宜露出地 表0.2m~0.4m。 14.5.3一般情况下,正极点的设置数量宜对应于负极并点数 量,必要时可在所需位置适当增布正极数量,以提高或强化电渗 效果。 14.5.5电渗井点应使用直流电源,直流发电机可用直流电焊机 替代GB/T 10395.26-2020 农林机械 安全 第26部分:大型旋转式割草机,其功率(P)可按下式计算:

UXJXF O 1000

渗所需的有效电场。电渗降水的运行采用间歇通电,每24h停电 2h~3h,以节约电能,防止土体电阻增大。

14.6.1超强真空降水管井的工艺特点是在施工过程中保持持 续地加载真空,并耳其真空负压不因开挖及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 而产生损失,在整个降水过程中它的真空负压可以保持在 0.08MPa以上。因此,这种降水管井的降水效果和单井有效降水 面积都优于常规的真空降水管并,能够减少降水管并的数量降低 施工成本,适用于包括微承压含水层在内的各种地层。 14.6.2考虑到实际施工过程中预降水时间难以完全保证,通过 提高疏十管并的管径和孔径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疏十管并的 汇水面积,有助于提高疏干降水效果。 14.6.3若干短节井管的地面预拼装应保持平直,平直度偏差应 控制在管长的0.3%以内,以便在孔口进行上下管段连接安装时 能较好地控制井管的垂直度偏差,利于井管居中。间隔8m~10m 设置一组扶正器可达到钢质并管居中之目的。根据常用并管外 径,每组扶正器宜设置4个扶中耳环。扶中耳环可选用扁钢条制 作的弓型耳环或方木条等,弓凸部或方木条的竖向长度一般为 200mm~300mm,材料切线方向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40mm,以 防嵌人孔壁,影响居中效果。扶正器安装后的水平宽度以其外缘 所构成的以并管中心为圆心的直径小于钻孔直径40mm为宜。 14.6.4泥浆稀释后应立即围填滤料,宜用铁锹沿井壁管外周逐 均匀填人,不可用翻斗小车直接向孔内倾倒。滤料应带水连续 围填,使环形滤料柱达到均布、连续和较为密实的效果。在孔内 水位过低状况下围填以倾倒方式填人,易发生滤料搁空、夹泥等 现象。滤料顶面以上用小于间隙宽度的1/3,一般不大于40mm 的小块径黏性土,或黏土球封填,并于井口段捣实,可避免封填土

柱的搁空,达到隔水防漏效果。超强真空降水管井的工艺特点要 求整个降水运行过程中保持滤料垂向通透,因此,在回填滤料时 要求滤料带水回填至地表。 14.6.5活塞洗井时,提升活塞的下方处于负压状态,易使土层 孔隙水在负压作用下冲破并不断稀释孔壁泥浆膜,并通过滤料层 向滤水器内运移。同时将滤料中夹带的泥浆中的悬浮状细微土 颗粒及滤料本身夹含的粉粒抽入滤管内,排出井管。活塞洗井宜 采取“先串动后提拉”的方式,即每次提拉前,先在滤水管段自上 而下逐段反复串动,以通过水介质激荡并稀释孔壁泥浆膜。当滤 管段的并内水柱较低时,应向井内灌入清水至滤管顶部以上,然 后再拉活塞,使井管内形成较大负压。当活塞提出井口的瞬间发 生明显爆破声响时,说明形成负压,否则效果不佳。若活塞提拉 20回次,不含小幅串动次数后,上述表象不够明显时,应继续拉活 塞,直至径流畅通、并内泛水转清。活塞橡胶片过松时,应及时更 换。空压机洗井主要利用高压气流上升作用将井底沉淀的泥砂 吸出井口,清除全部沉渣,使深井泵可处在清水环境中工作,并为 降水运行过程井内的沉淀物留有积淀空间。 14.6.6成井结束后试抽水的出水量一般不应与计算出水量有 很大出入。疏干管井配有真空措施时,应通过试抽水的实际真空 负压大小,逐一检查真空泵至总管、支管、软管接头和井口盖板, 巧至孔口封填黏土整个负压系统是否均处于食好密封状态,发现 漏气应及时采取止漏措施。真空疏干管井降水运行初期负压系 统的真空负压达到0.065MPa以上时,真空疏干效果较好;运行 中后期因井外水封条件逐渐消失,负压管路系统的真空负压会有 明显下降。为避免出现真空负压偏低的状况,应注意不能超出真 空泵的能力“拖带”过多的管井。 14.6.7与钻孔灌注桩成孔不同,管并降水采用钻进法成孔的泥

柱的搁空,达到隔水防漏效果。超强真空降水管井的工艺特点要 求整个降水运行过程中保持滤料垂向通透,因此,在回填滤料时 要求滤料带水回填至地表,

14.6.5活塞洗井时,提升活塞的下方处于负压状态,易使土层

14.6.7与钻孔灌注桩成孔不同,管并降水采用钻进法成孔的

公 14.6.8活塞洗并的提拉次数和持续时间的规定是一般经验的 总结。由于土层含水量的大小、孔壁泥皮的厚薄、活塞的磨损程 度、井管的正圆度、并内水位的高低和活塞提拉的频率等因素都 会对洗并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活塞洗井的效果不能仅仅 依据提拉活塞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判断,最终还是要通过观察地 下水冲破、稀释泥皮并经由滤砂层进人滤管后,水体是否由混转 清的过程予以把握

依据提拉活塞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判断,最终还是要通过观察地 下水冲破、稀释泥皮并经由滤砂层进人滤管后,水体是否由混转 清的过程予以把握。 14.6.9超强真空降水管并的特点是基坑开挖过程中保持并内 密闭,理论上不会发生真空泄漏,因此,在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都 可以保持一个持续稳定的高负压真空。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其 降水运行起始阶段负压管路系统的真空负压不应小于0.09MPa, 运行中后期不宜小于0.08MPa。

14.6.9超强真空降水管并的特点是基坑开挖过程中保持井

密闭,理论上不会发生真空泄漏,因此,在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都 可以保持一个持续稳定的高负压真空。根据工程实践的经验,其 降水运行起始阶段负压管路系统的真空负压不应小于0.09MPa 运行中后期不宜小于0.08MPa。

14.7.4联合降水管井中井孔中承压含水层与潜水层间的止水 黏土球应全部回填在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中,这样可以真正实现 止水效果。

装分层隔水装置后采用抽水泵将管井内水抽干,然后开始观测其 井内水位恢复情况,如5min内水位恢复高度不足100mm,则认为 分层隔水效果较好,否则应重新进行隔水,

装分层隔水装置后采用抽水泵将管井内水抽于,然后开始

14.8.3扶正器宜设置在滤管顶端以上、底端以下的并壁管上, 以尽量避免影响滤管的孔隙率,方便垫网、滤网的包扎。当钢质 滤管长度大于10m,壁厚大于4mm时,可情稍放大间距,为防

止挠曲偏天而影响滤管居中,宜在其中部增设一组扶正器。构成 一组的两对扶正器可上下小幅错位安装,以利于围填滤砂的 畅通。 14.8.4减压降水管井滤料柱顶面以上的黏性土封填深度往往 较大,封填土柱若存在搁空现象,会影响封填密实度。龙其当搁 空段靠近承压含水层顶板上方的潜水层时,井内易形成混合水, 干扰和影响减压降水效果。为确保黏土柱的隔水效果,同样应按 本规范第14.6.4条的要求控制黏士封填质量。 14.8.9由于滤料柱在围填完毕后的包括活塞洗并过程的一定 时间内,其顶面标高会有一定程度的紧缩性下降,因此,滤料围填 终广时的滤料柱预面标高应适当高于设计标高,使滤料柱顶面相 对于滤管顶端保持足够的有效高度,确保过滤结构在降水运行中 发挥正常功能,防止封填黏土随滤料柱的紧缩,下降到滤管部。 滤管顶端以上部分的滤料柱最小预留高度可参考下式估算:

注:当滤网净径偏大或滤砂细颗粒部分粒径偏小,导致活塞 洗井过程吸人井管内的滤砂细颗粒过多时,应适当调高紧缩 系数。

14. 9 水位观测并

14.9.1径过小不便于成并后实施联合洗并的措施,对

并径过小不便于成并后实施联合洗并的措施,对于一些

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控制成孔泥浆比重的施工队伍,很难保障水 立观测并的有效性。基于此,尽管理论上水位观测并外径168mm 可以实现水位观测,但实际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水位观测并并 管外径同常规降水管井井管外径

14.10.1减压降水运行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水位异常风险、用 电异常风险以及设备异常风险 水位异常包括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减压降水深度,引发坑内承 压水突涌的风险;或者过度减压降水,引发坑外的环境变形。因 此,在减压降水运营过程中应加强坑内外承压水位的监测,并设 置水位异常报警值,水位出现异常时立即报警。 用电异常包括供电电压不稳定或断电。用电异常造成减压 降水不能持续进行,导致承压水位迅速恢复,引发坑内承压水突 涌的风险,因此,在减压降水运营过程中应实现用电异常的报警 以及备用电源的智能控制。备用电源的智能控制能根据需求,在 用电异常时智能切换至备用电源,并延时启动各减压降水管并; 用电恢复正常时智能切换回原供电电源,并延时启动各减压降水 管井。 设备异常包括设备的自然损坏或人为损坏,引发个别减压 水管并不能正常降水。在减压降水运营过程中需考虑备用井并 安装备用抽水设备,在设备出现异常时切换至备用并中的备用设 备,保障承压水位的降深满足设计要求。 14.10.4考虑电源切换时的功率损耗,因此,备用电源额定功率 应大于减压降水运行最大用电功率的125%

14.11.3为避免不同含水层间的地下水污染,同时也为确保回 灌目的层的回灌效率,必须确保隔断井管外壁处回灌含水层与上 覆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14.11.5休正期以保证并管周围正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防止或 避免回灌水沿井管周围向上反渗、地面泥浆水喷溢等

14.11.5休止期以保证井管周围正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防止或

14.12管开封开 14.12.1总承包单位在下达封井作业指令时,应出具结构设计 单位签发的地下结构抗浮设计计算书,地下结构抗浮稳定性必须 满足设计要求。施工现场实施封井作业前,应由结构设计单位确 认封并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与封并施工方案的可靠性。 14.12.2在井管外壁位于底板中部处焊接正水钢板有助于加强 底板的防水。当底板厚度天于150m时,宜采用两道止水钢管。 14.12.5井内采用注浆或混凝土封闭后,割除井口至与底板面 平齐后,在井内至井口20cm处烧焊一道止水钢板,进一步防止不 可预见的渗水状况。再采用砂浆封闭该井内止水钢板。对于原 出水量较大的管井或环境较潮湿的区域,可另在井口烧焊一道止 水钢板,然后再用砂浆封闭,进一步防止止水钢板在潮湿有氧环 境下腐蚀。 14.12.7封并混凝土宜采用水下混凝土,实际应用时考虑可能 的残余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要求采用常规混凝土时应将混凝 土强度提高一级

15.1.1由于市政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各类防水层、防水板施 工有许多共性,而且在现行国家标准《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 范》GB50208中有明确的规定,本章突出在各种市政地下T程特 殊施工法中的特殊用法,

15.2细部构造、特殊构造防水

15.2.3桩与底板接头用遇水膨胀止水条与密封胶兜绕密封,指 的既是桩头与底板的周沿,也可以是桩头中钢筋的周沿 15.2.4支撑拆除后,内衬留下的窗洞用浇筑混凝土填实,很难 严实,尤其洞口的上部容易有间隙。因此,宜沿施工缝周沿预留 注浆管,作为窗洞施工缝一旦渗漏时堵止水用。这类注浆管宜为 全断面可以出浆的注浆管。遇水膨胀密封胶宜为单组分罐装挤 出型的密封胶,它容易在窗洞凸凹不平的混凝土侧面粘结,包括 潮湿面粘结。其后,一且缝隙开裂遇水还能膨胀止水。遇水膨胀 止水条也可以用在窗洞施工缝的周沿,它的固定很重要,应通过 粘结与射钉相结合的方式固定

15.3.2虽然型钢水泥土搅拌墙与主体结构侧墙浇筑成一体形 成复合墙,考虑到它们作为浇筑主体结构侧墙外模,也不允许流 尚与漏水,但可偶有湿迹。总之,应不影响浇筑主体结构侧墙混

凝土防水质量为前提。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在作为分离墙结构的围护结构或作为临 时围护时,则应放松标准,这时通过疏排水也能保证主体结构在 干燥条件下施工。 15.3.3土钉墙支护浇筑的水泥与骨料,有其独特的要求,通常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在作为分离墙结构的围护结构或作为临 时围护时,则应放松标准,这时通过疏排水也能保证主体结构在 干燥条件下施工。 15.3.3土钉墙支护浇筑的水泥与骨料,有其独特的要求,通常 由设计方提出。注浆压力、注浆量也随工程的特点和现场条件予 以规定。 土钉墙作为基坑支护。主要是为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等施 丁提供一个防水的作业环境,因此,允许采用喷射混凝土,壳体后 面的渗漏水采用蔬水首管或盲沟排水。 15.3.4钻孔灌注桩挡墙通常与深层搅拌桩防渗幕配合使用: 以解决灌注桩间的密封。因此,彼此咬合处的缺损与渗漏水、漏 浪现免息觉问的病生它们影响主休结构彻墙混凝土的淡简质

5.3.3土钉墙支护浇筑的水泥与骨料,有其独特的要求,通常 由设计方提出。注浆压力、注浆量也随工程的特点和现场条件予 以规定。

由设计方提出。注浆压力、注浆量也随工程的特点和现场条件予 以规定。 土钉墙作为基坑支护。主要是为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等施 工提供一个防水的作业环境,因此,允许采用喷射混凝土,壳体后 面的渗漏水采用蔬水首管或盲沟排水。 15.3.4钻孔灌注桩挡墙通常与深层搅拌桩防渗惟幕配合使用,

土钉墙作为基坑支护。主要是为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 工提供一个防水的作业环境,因此,充许采用喷射混凝土,壳件 面的渗漏水采用蔬水首管或盲沟排水。

5.3.4钻孔灌注桩挡墙通常与深层揽拌桩防渗唯幕配合使用, 人解决灌注桩间的密封。因此,彼此咬合处的缺损与渗漏水、漏 尼现象是常见的病害,它们影响主体结构侧墙混凝土的浇筑质 量。为此,要求堵漏处理后,桩表面不得流挂、不得尚水。

15.4地下连续墙防水

15.4。1自前,上海市政地下工程中的地下连续墙基坑围护,与 主体结构侧墙的关系从结构上来看,除了以其本身直接作为主体 结构的单层侧墙外,还有三类:分离(式)墙、复合(式)墙、叠合 (式)墙。 15.4.2~15.4.3分离墙、复合墙的防水设防方式、防水材料与 施工质量应与叠合墙、单层墙有显著差别,其验收标准也应有差 别。叠合墙施工中地下连续墙内侧面凿毛清洗后浇筑内衬墙,而 在顶、底(或中)板位置通过钢筋连接器(接驳器)与板相连。因为 钢筋连接器容易成为渗漏的通道,所以规定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 型材料,这时,合适的用量,正确的涂刷工艺以及是否已经渗水时 的处理,至关重要,应予检查。 单层地下墙直接作为主体结构时必须做内防水层,对其材料

与四层抹面、喷涂工艺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内防水层材料背水面 防水,宜用刚性或刚柔相济防水层,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杠 料、掺抗渗微晶等防水剂的砂浆、聚合物水泥防水层等。

防水,宜用刚性或刚柔相济防水层,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 料、掺抗渗微晶等防水剂的砂浆、聚合物水泥防水层等。 15.4.4地下墙混凝土应为防水混凝土,作为单层墙结构首先要 注意防水混凝士材料的品质,检测强度和抗渗等级。 15.4.5应强调墙体整体的均质性、密实性,包括接头与墙面渗 漏量、墙面平整度、露筋程度并有规定的检查数量。作为单层墙 结构接头最常用的止水钢板的设置要加强检查,加强接头防水。

15.5.4集水井采用掺膨胀剂、防水剂的微膨胀混凝土或掺有渗 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砂浆封堵,防裂抗渗性好。 15.5.5对于沉井施工的结构防水标准,严格而言应视T.程的用 途确定,考虑到大多不用于一级防水的丁程,故湿渍的要求与二 级等同。

15.7盾构法隧道防水

15.7.1国家现行标准《高分子防水材料第3部分遇水膨胀 橡胶》GB18173.3有关遇水膨胀橡胶并无长期浸水质量变化率 方面指标检测的要求。鉴于该指标更能直接反映材料耐久性,本 规范要求增加该项指标的检测。 另外,条文中突出了遇水膨胀材料并非必须为橡胶,但包括 橡胶,这与目前国内外在管片接缝防水材料上不再局限于橡胶材 料有关

的耐久性,以检测离子半径小、渗透性强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来矿 定混凝土的耐久性,已成为混凝土、防水工程界的共识。目前国

家现行标准《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城市轨道交通设计 规范》DGJ08一109中都规定了“应检测管片混凝土的渗透系数 或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此同时,上海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几 条城市隧道:如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上中路隧道、翔殷路 遂道以及上海长江盾构隧道,均对隧道管片混凝土有这方面的规 定。其中,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因检测试备、方法尚不统一,故在执 行中可作用备选方法。 尚若检测的混凝土达不到有关指标的话,则必须通过涂刷列 防水涂层使之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扩散的能力。因此,除了应对涂 层材料检测外,还应对涂刷涂层的混凝土作检测。 由于有些检测方法要求试件在氯盐溶液中浸泡时间长达3个 月,加上试件的养护时间在28d~60d之间,检测周期长,因而提 出了应在盾构推进多个月前开始检测,管片试生产、生产也应尽 早进行。 15.7.3管片缺损包括运送至现场接收检验和防水施工、送下开 前的检查。这里规定的是关系到防水效果的后两种检查。近年 的研究证明密封垫底脚的漏水是密封垫防水的关键。密封垫沟 槽中的孔穴会直接影响止水的效果

15.7.3管片缺损包括运送至现场接收检验和防水施

15.8沉管法隧道防水

15.8.1管段混凝土细部构造包括:施工缝(有的也有变形缝)、 后浇带、穿墙管道、预理件等,细部构造防水工程质量对结构耐久 性、防水性的影响较大。 15.8.3OMEGA止水带及其密封装置都是在管段沉放后于接 头现场安装的,因此,对安装后密封的安全性(水密性),应予核 验。所加检漏水压应与该接头处的水深相应。国内外取的检漏 水压或以管段底板处水头(历史最高水位)高度加5m的水头压 力,或以侧墙中心水头高度乘以1.5,或以1.2乘以底板所处水头

高度,以上儿种选择检漏水压都是适当的。 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防水中GINA止水带是无法检漏的,因而 更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检查它的安装施工工艺。

15.9.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普通混凝 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上海城市轨 道交通工程技术标准》、《道路隧道设计规范》DG/TJ08一2033及 正在编制的《盾构隧道服役性能检定规范》等标准对混凝土耐久 性均提出检测验收要求。本规范参照上述标准将外观质量、材料 耐久性和保护层厚度三个方面作为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 15.9.3鉴于盾构隧道管片、顶管隧道管节属于工厂预制构件 归于同一大类。沉管管段、箱涵管节虽属现场预制,但其混凝士 质量基本与模筑的现浇混凝土相近,故它们同属于另一类。

15.10.3关于裂缝注浆堵水的工艺:如钻斜孔穿过裂缝方式,使 用单向上逆的压环式注浆嘴注浆,对干燥或潮湿裂缝宜采用骑缝 针眼法方式,与混凝土面成90°角,并使用粘贴式金属或塑料注浆 嘴低压注浆等。这些都是在上海地铁、隧道、合流污水等市政地 下工程长期积累的经验。变形缝注浆堵水的难题是冬、夏季温差 变化后的复漏。对于轻度变形的渗漏缝,应选用弹性聚氨酯、弹 性环氧等注浆液;对于较大变形及水压力的渗漏缝,应选用聚硫 聚氨酯以及遇水膨胀的密封胶等材料,

16.1.1为确保地下工程本体、围护结构和周围环境(地下管线、 建筑物)等安全,必须进行工程监测。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工程本 体及周边受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隧道、 箱涵、沉管下沉及管幕推进等。 16.1.4监测等级的确定应根据相应的规范、设计要求等确定, 不同的监测等级,对监测内容、监测精度、频率及报警值的要求都 有所区别,监测等级越高,要求越高。 16.1.5监测技术方案至少要经过监理的审核,重要工程的监测 技术方案还须经相关专家、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的审核同意。 16.1.8T程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监测数据计算监测对象的变 化量,结合施丁现场工况、巡视情况等相结合,分析、判断工程本 体、环境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是否需要施工方及设计方等采取相 应措施以确保工程本体及环境的安全。 16.1.9监测技术方案应报送业主并经设计同意,对设计而言, 主要审查监测方案是否按设计意图进行监测方案的设计。监测 预警值由监测单位根据工程监测等级在监测方案中加以明确,根 据工程监测等级由高到低,预警值一般取设计报警值的60%~ 90%。预警值应得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确认方可实施。 16.1.10工程实施前应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周边环境进行初始 状态的检测,主要针对工程邻近建筑物的初始变形状态、结构稳 定性进行检测、分析,并将该资料进行存档,必要时应对其物权所

16.1.5监测技术方案至少要经过监理的审核,重要工程的监测

主要审查监测方案是否按设计意图进行监测方案的设计。监测 预警值由监测单位根据工程监测等级在监测方案中加以明确,根 据工程监测等级由高到低,预警值一般取设计报警值的60%~ 90%。预警值应得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确认方可实施。 16.1.10工程实施前应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周边环境进行初始 状态的检测,主要针对工程邻近建筑物的初始变形状态、结构稳 定性进行检测、分析,并将该资料进行存档,必要时应对其物权所 有人进行告知。

16.1.11工程监测应将监测数据与现场施工工况、环境情况相 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工程本体及环境的安全状况,对施工参 数的调整提出相应的监测建议,并将监测情况、建议等通报建设、 施工、监理、设计及相关单位。 16.1.13监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资料、监测处理成果资料等,所 有监测资料应按照资料管理规定分类归档管理,并保证相关资料 的可追溯性。 16.1.14监测点在监测实施过程中因为施工、测点稳定性等因 素,可能造成破坏。所以在测点布设前应做好测点保护方案,包 括监测方的测点保护方案、对施工方保护测点的要求、测点损坏 后的补设方案等。对布设于墙体内的测点应做好相应的标识,并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检,确保测点的完好率。 16.1.15一般情况下应在16d或30d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如 基准点发生变化,应对基点的数据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基点 数据应用到监测起始数据系统中。 16.1.16本规定主要针对沉降、位移监测项目而言,系依据国家 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规定执行。

16.2工程监测精度和方法

16.2.1表16.2.1是针对坐标法测量水平位移的技术参数要 求。当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及实际平均边长与表 列数值相差较大时,对仪器的要求应适当提高。 16.2.2表16.2.2是针对常规水准测量及采用小角度法、准视 线法测量水平位移时,不同等级监测的精度要求。 16.2.3不同等级的监测级别,对应的监测项目内容的精度要 求、仪器的级别等均需相对应配置,以满足监测精度的要求。 16.2.5测斜精度是按照常规出厂测斜仪的标称技术精度而提

求。当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及实际平均边长与表

本条规定能满足本规范中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值的监测要求,同时 考虑了国内外现有的大部分测斜仪都能达到此精度,而要在此基 础上提高精度,目前则成本过高

考虑了国内外现有的天部分测斜仪都能达到此精度,而要在此基 础上提高精度,目前则成本过高。 16.2.6建筑倾斜观测精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 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构筑物的 观测精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实际确定。 16.2.7测试混凝土构件内力的钢筋应力计可在构件制作时焊 接在主筋上。

16.2.6建筑倾斜观测精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

16.3.1本条将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分为七大类。支护结 构包括支护墙体、支撑或锚杆、立柱、冠梁和围等:地下水状况 包括基坑内外原有水位、承压水状况、降水或回灌后的水位基坑 底部及周边王体指的是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坑内、坑外土体 周边建筑指的是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周 边管线及设施主要包括供水管道、排污管道、通讯、电缆、煤气管 道、人防、地铁、隧道等,这些都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周边重要的道 路是指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内的高速公路国道、城市主要干道 和桥梁等;此外,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其他应监测 的对象,由设计和有关单位共同确定。 16.3.2基坑工程监测是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项目监测有着必 然的、内在的联系。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其力学效应是从各个侧 面同时展现出来的。而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方对工程主体及周 边环境的安全应有综合考虑,需要及时了解、验证基坑本体、周围 环境的安全状态,并验证其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以便在以后本项 自后续设计和类似项目中进行设计参数的优化。所以围护设计 方对基坑监测等级、监测项目的设置、监测项目的报警值等都有 相应的要求。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意图进行监测方案的设计。

16.3.3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因为工程的变更或设计调整,应 根据具体情况对技术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并报设计、监理及有关 方面许可后实施

16.3.4要做到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方案,应收集好 与工程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现场进行详细的踏勘,了解设计 意图。

16.3.4要做到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方案,应收集好

16.3.5监测报警是建筑基坑工程实施监测的目的之一,是预防

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监测 报警值是监测工作的实施前提,是监测期间对基坑工程正常、异 常和危险三种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基坑工程监测必 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工程设计方根据基坑 工程的设计计算结果、周边环境中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等确 定,如基坑支护结构作为地下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地下结构设计 要求也应予以考虑,为此基坑本体监测报警值应由基坑围护工程 设计方确定,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由其他相关技术职能管理部门 确定。监测方案中提出的预警值是根据设计计算的报警值结合 基坑等级设置,应得到设计、监理、业主及相关部门的许可确认。 16.3.6对于基坑工程,可以由设计专门提出基坑本体的监测报 警值,或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执行。

16.3.6对于基坑工程,可以由设计专门提出基坑本体的监 警值,或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 执行。

16.3.7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箱涵及隧道工程等的监测报警

16.3.7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箱涵及隧道工程等的监测报警 值应由业主、设计、监测方得到相关技术管理部门的认可后,在监 测过程中实施。

16.3.8围护墙体及土体测斜

1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观测基坑围护体系 变形最直接的手段,监测孔应布置在基坑水平上曲计算值最大 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基坑每侧中部、阳角处的变形较大,因此,该 处宜设监测孔;对于边长大于50m的基坑,每边可适当增设监测 孔;基坑开挖次序以及局部挖深会使围护体系最大变形位置发生

测斜报警值的取值依据。

16.3.9支撑轴力测试

16.3.12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形式不同,管线变形的反映程度有所 区别。管线测点的形式有直接点、模拟点和间接点等。直接测点 可以将管线暴露或直接利用管线的奢井设备进行布设;模拟测点 可以采用抱箍法、套管线法等;间接测点可以采用将硬地地坪打 穿埋设测点的方法布设。管线监测应将数据监测与现场巡视相 结合,其中,地下管线中的给水、煤气或天然气管是钢性材质,差 异变形及绝对变形的大小对其安全都有影响,巡检应以这两种管 线为重点,发现泄漏应及时与有关方面及时通报。管线变形测点 的布设数量、位置的原则性要求,且布设的管线测点需经管线监 护部门的认可。 16.3.13围护墙顶变形监测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 置,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一般基坑每边的中部、阳角处变 形较大,所以中部、阳角处宜设测点。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 点宜同时作为垂直位移的观测点。为了测量观测点与基线的距 离变化,基坑每边的测点不宜少于3个。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边坡 混凝土护顶或围护墙顶冠梁上,有利于观测点的保护和提高观 测精度。水平位移测点宜与墙体的测斜孔同点布设,便于对测斜 孔的数据修正。 1围护墙顶变形的监测方法与地下管线沉降、水平位移的 方法相同。 2围护墙顶变形监测的初始数据应在基坑开挖前取得,有 些围护墙顶是圈梁形式,可能在圈梁施工过程中墙顶已有一定量 的变形,同时基坑降水也会导致墙体的变形。所以墙顶变形的初 始数据应在具备测点布设的第一时间后进行采集。 3墙顶水平位移测点与墙体深层位移测孔顶同点布设,有 利于对测斜管口测斜数据的修正。

16.3.14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传感器

1该要求是确保压力传感器在理设前适应地下水土环境 尽快达到稳定的测试环境要求。 2孔隙水压力计理设后的回填采用黏土球主要是保证其理 设后尽量回复土层的原始状态,以真实反映工程施工对地下水五 的影响,

16.3.15土体分层沉降应测量沉降管口高程,是为了利于 单位了解土体的绝对变化数据,取2次磁环深度平均值为本点 环测试值是对初始数据取值的要求。

16.3.16立柱沉降可以从侧面一定程度反映基坑底部的隆起 以及反映支护体系稳定的稳定状态

16.3.16立柱沉降可以从侧面一定程度反映基坑底部的隆起,

16.4.1沉井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应根据表16.4.1 的要求设置监测项目,如设计有特殊要求或环境较为复杂的应根 据具体情况设置监测项自。 16.4.2如设计有专项要求的,监测项目、监测报警值等应按设 计要求执行。 16.4.4沉井工程离河流及其他构筑物较近时,应制定专项监测 方案,其报警值等指标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确认后执行。 16.4.5沉井下沉深度是沉井施工能否满足设计及相应规范要 求的主要指标。主要通过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也可以采用连通 管的方法测量沉井下沉的深度。 16.4.6沉井体偏移量也是考量沉井施工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 平用标汁

方案,其报警值等指标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许可确认后执行, 6.4.5沉并下沉深度是沉井施工能否满足设计及相应规范要 的主要指标。主要通过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也可以采用连通 管的方法测量沉井下沉的深度,

一般采用坐标法测量并位的水平位置,与设计图纸进行比较。

一般采用坐标法测量并位的水平位置,与设计图纸进行比较。 16.4.7沉井下沉的高差、斜可以采用水准测量或坐标法结合 倾斜测量的方法计算沉井的绝对高差或倾斜。

测点的理设有挂布法预理埋、钻孔埋设法;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 选择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的部位,在水平上宜与深层水寸 位移监测点、围护墙内力监测点位置等匹配,这样监测数据之间 可以相互验证,便于对监测项目的综合分析。在竖直方向(监 新面)上监测点应考虑土压力的计算图形、土层的分布以及与言 护墙内力监测点位置的匹配,

16.4.13土体分层沉降测孔是为了监测不同深度处士的沉降与 隆起。自前监测方法多采用磁环式分层标监测或分层沉降仪监 测、磁锤式分层标监测和测杆式分层标监测。当采用磁环式分层 标监测时为一孔多标,采用磁锤式分层标和测杆式监测时为一孔 一标。监测孔的位置应选择在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表性的部 位。分层标、分层测点的埋设深度和数量应考虑基坑开挖、降水 对士体垂直方向位移的影响范围以及土层的分布。深层土体的 水平位移是监测丁程施工对周围地层水平位移的影响。设置在 土体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大于围 护墙深度。其测孔的理埋设及初始数据应在并体制作前完成。 16.4.14并底隆起监测点的理设和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比较困 难,监测点不宜设置过多,以能够测出必要的基坑隆起或回弹的 数据为原则。本条规定监测剖面数量不少于2条,同一剖面上监 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基坑中央宜设监测点,依据这些监测点 绘出的隆起或回弹断面图可以基本反映出坑底的变形变化规律, 其布设应在沉井前完成,并取得原始数据。 16.4.16墙体内应力监测应考虑墙内力计算图形,布置在围护 墙出现弯矩极值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 定。水平上宜选择在墙中部位、开挖深度较大以及地面堆载较大 的部位:坚直方向、监洲断 宜布置支撑处和相邻两

墙出现弯矩极值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 定。水平上宜选择在墙中部位、开挖深度较大以及地面堆载较力 的部位;竖直方向、监测断面上的监测点宜布置支撑处和相邻内 层支撑的中间部位,间距宜为2m~4m

16.5顶管及顶入式箱涵监测

16.5.5顶管和顶人式箱涵穿越防汛墙、大堤和铁路时,应编制 相应的专项监测方案,经相关管理部门许可确认后实施。 16.5.6地表道路沉降点的设置应在顶管和顶入式箱涵推进轴 线上,点距5m,并按每50m~100m布设一沉降监测断面,如设计 有具体要求,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16.5.7顶管和顶入式箱涵施工,在其进、出门洞前后是施丁风 险节点,对隧道、环境的影响较大,变形速率、变形量可能较大,应 加强监测,包括增加监测频率,加强对现场的巡检等。 16.5.10因顶管施工工程的特点,在隧道并口轴线30m范围内 随着管片的反复顶入带土,造成该部位的土体流失,会造成持续 影响,所以在顶管工作并轴线30m范围内应每天监测所有项目, 直至区间顶管工程结束、监测项目稳定止。 16.5.12管段变形主要是监测其收敛变化。收敛监测是对管段 圆形椭圆度的监测,具体可以采用横竖并挂钩收敛仪法、全站仪 断面测量法监测。挂钩收敛仪法是在横竖径方向在管壁打入挂 钩,用收敛仪测量其横竖直径变化的监测;全站仪断面测量法是 在管段底部固定部位布设基点,用全站仪测量管段断面变化的方 法。一般测点间距为10环或20环。在进、出洞部位适当加密布 设。在处顶管尾部30环后布设并进行监测。 16.5.13管段沉降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测点布设间距 为10环或20环,进、出洞部位适当加密布设。在处顶管尾部30 环后布设并进行监测。

16.5.13管段沉降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测点布设[

16.5.16顶入式箱涵的管段应力监测是在管段制作阶段进

先理设,埋设要求按相关内应力测试的章节要求执行。顶管运 输、施工过程中应保护好应力测试引线

设计及现场需要具体设置。 16.6.4盾构沿线的地下管线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报警值应征得 管线管理部门的确认许可;建筑物监测的频率、报警值等应征得 当地房屋管理部门的确认许可。 16.6.5盾构穿越防汛墙、天堤、铁路和箱涵或其他隧道时,应编 制专项监测技术方案,相关指标应征得相关管理部门的确认许可 后执行。 16.6.7盾构进、出洞施工阶段是盾构法施工的重大风险节点, 盾构大致有两种形式:土压平衡式和泥水平衡式。在进洞期间是 其建立土压、泥水平衡的阶段进、出洞加固部位的加固强度、止 水效果等因素都有可能产生意外情况,所以在盾构进出洞期间 应加强监测,及时提供工程本体及环境变形的信息,以供施工等 相关方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6.6.9盾构推进施工前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初始状 态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从各地出现的情况分析,该项工作未做会 导致盾构施工造成监测对象绝对变形量无法判断,由此产生的法 律纠纷的问题后患无穷。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地铁建设管理部门 已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地铁施 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网等做初始状态的调查,以数据 结合影像的方式存档,必要时将初始状态监测资料向相关方面进 行通报。在地铁工程施工期间按设计监测方案继续进行监测。 16.6.11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盾构推进的速度,动态调 整监测范围。随着盾构的向前移动而移动,但应以前期监测点的 亦形外王收效阶段为原刷

16.6.5盾构穿越防汛墙、天堤、铁路和箱涵或其他隧道时,应线

16.6.9盾构推进施工前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初始状 态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从各地出现的情况分析,该项工作未做会 导致盾构施工造成监测对象绝对变形量无法判断,由此产生的法 律纠纷的问题后惠无穷。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地铁建设管理部门 已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地铁施 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网等做初始状态的调查,以数据 结合影像的方式存档,必要时将初始状态监测资料向相关方面进 行通报。在地铁工程施工期间按设计监测方案继续进行监测。 16.6.11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盾构推进的速度,动态调 整监测范围。随着盾构的向前移动而移动,但应以前期监测点的 变形处于收敛阶段为原则。

的扰动及盾构迎土面、周围土体的地质情况变化引起的。盾构施 工对土体扰动由以下因素决定: 1盾构的推进速度。推进速度越快,对土体的扰动影响 越大。 2盾构正面土压力设置,土压力越大,对土体的扰动影响 越大。 3盾壳与盾构观片空隙的填充注浆量(同步注浆)的大小。 对原状土体的补充是否充分。 4盾构尾部漏浆,导致空隙填充不充分或不及时。 5盾构姿态发生突变或突然纠偏时。 6盾构穿越不良地质地层时等。 16.6.13盾构推进施工监测报警值分为环境监测报警值和隧道 内监测报警值。 环境监测报警值主要包括地表、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铁 路、其他隧道、箱涵、防汛墙等,以上环境监测报警值应征得有关 技术管理部门的同意后执行。地面监测报警值在上海、杭州、苏 州、南京、无锡等地按照累计值(十10mm,一30mm)执行,单次监 测报警值5mm。中国工程院刘建航院士还提出了土层损失率的 概念,即以土层损失1%作为地表监测报警。刘院士提出该概念 的出发点是基于盾构覆土深度在不同的区段是有区别的,覆土越 浅对地面的影响越敏感、越大,覆土越深对地面的影响越滞后、 越小。 对于隧道本体内部监测报警值,主要有隧道沉降、隧道位移、 管片的内应力和隧道的收敛等监测项目报警值。隧道内部监测 项目的报警值一般由设计方确定,也可根据现行的国家与地方规 范确定,原则上应以不影响隧道的结构安全及不影响结构侵限为 准。上海等地隧道的沉降、位移按累计10mm,变化速率2mm设 定,隧道收敛按累计20mm设定。

16.6.14隧道收敛变形监测是监测隧道成型后圆形度

一般隧道水平方向收土体的侧向压力是均衡的,上下方向的受力 有大小区别,这种压力差会引起隧道垂直方向的直径小于设计 直,水平方向的直径稍大于设计值,其差值超出一定界限会影响 遂道的结构安全或结构侵限。 1考虑到隧道管片拼装的工艺及盾构推进的工法,相邻儿 环管片的收敛数据不会有较大的变化,结合上海等地对隧道收敛 监测布点间距的要求,建议收敛测点间距为20环/组点。测点布 没一般在管片出盾构机架后即可埋设。采用收敛仪法测量的应 在管片水平、垂直方向布设2组挂钩,采用全站仪断面测量法的 在拱底块管片布设固定测站点。 2在盾构进出洞及隧道曲率较大、半径小于350m的部位是 构施工的重大风险点,隧道的变形可能较大,所以应适当加密 到10环/组点,并加强监测频率。 3隧道收敛的报警值一般由设计单位确定。 16.6.15导致隧道产生沉降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因素: 1 不良地质条件。 2 盾构姿态的突变。 3 同步注浆不足、滞后或盾构注浆系统的漏浆。 4隧道在成型后的因环境恢复稳定阶段引起的沉降: 1)考到盾构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和设备系统的复杂与庞 大性,隧道沉降测点的布设宜在环片出盾构机架100环 后进行,测点布设间距与隧道收敛监测同环设置; 2)盾构进出洞部位施工风险大,应适当加密监测点,加强 监测频率。 16.6.18地表监测主要是沿隧道轴线布设,每5环布设一轴线 则点,每25环或50环布设沉降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布设到 盾构推进影响的范围。在盾构进出洞及沿线地面有重要管线、建 构)筑物时应打穿硬地坪将测点布设到原状土层中。 16.6.19在盾构施工的风险部位,如盾构进出洞阶段、穿越重要

一般隧道水平方向收土体的侧向压力是均衡的,上下方向的受力 有大小区别,这种压力差会引起隧道垂直方向的直径小于设计 值,水平方向的直径稍大于设计值,其差值超出一定界限会影响 隧道的结构安全或结构侵限。 1考虑到隧道管片拼装的工艺及盾构推进的工法,相邻儿 环管片的收敛数据不会有较大的变化,结合上海等地对隧道收敛 监测布点间距的要求,建议收敛测点间距为20环/组点。测点布 设一般在管片出盾构机架后即可埋设。采用收敛仪法测量的应 在管片水平、垂直方向布设2组挂钩,采用全站仪断面测量法的 应在拱底块管片布设固定测站点。 2在盾构进出洞及隧道曲率较大、半径小于350m的部位是 首构施工的重大风险点,隧道的变形可能较大,所以应适当加密 到10环/组点,并加强监测频率。

的管线、隧道、防汛大堤、箱涵、高架桥梁等建(构)筑物前WH/T 70.3-2020 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 第3部分:省、市、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了调 整好盾构姿态及推进参数,实施模拟穿越推进施工。根据设计、 施工要求可能需要监测土体水平位移、测斜和土体沉降时,应提 前一定时间进行测孔布设,并采集原始数据。 16.6.21孔隙水压力测试是在盾构进出洞阶段,穿越重要的管 线、隧道、防汛大堤、箱涵、高架桥梁等建(构)筑物前检验地下水 土压力参数,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内在原因,从而决定是否需采取 应力释放的施工措施等。

16.7.1管幕推进监测项目确定的依据,在工作并、管幕结构及 周边环境部位根据设计及现场需要具体设置。 16.7.2编制监测方案应根据工作并基坑设计要求及环境情况 确定的工程监测等级选择监测项目。监测方案还应征得穿越的 构筑物管理部门的同意。 16.7.5监测单位应在基坑开挖前将监测项目控制值及报警值 报建设、设计及相关单位许可确认,特别是涉及穿越铁路的监测 报警值必须经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16.7.6基坑围护体系的测斜管埋设方法参照基坑监测部分的 相关章节,管幕钢管测斜安装工程中应注意对测斜管的保护,确 保与所绑定的钢管固定,以确保施工工程中对管幕结构变形的监 测准确性,

16.8.1沉管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可根据表16.8.1或根据设计 要求进行设置。其余条款见相关监测条文说明。

16.9联络通道施工监测

TB/T 2073-202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16.9.1联络通道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可根据表16.9.1或根据

16.9.1联络通道施工监测项目的选择可根据表16.9.1或根据 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其余条款见相关监测条文说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