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399-2017 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

DB11/T 1399-2017 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399-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4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1451
下载资源

DB11/T 1399-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399-2017 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

6.3.3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后果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宜按表6.3.3取值,按本规 范第6.2.4条规定进行计算

生:1、病害影响范围中 道路位置中,道路级别越高,后果越 严重:周边管线中,若周边多种管线时,按照最高分判断:

严重:周边管线中,若周边多种管线时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按照最高分判

6.3.4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后果宜根据评价结果按表6.3.4划分为5个等级

6.3.4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后果宜根据评价结果按表6.3.4划分为5个等级。

表6.3.4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后果分级表

注:重大社会活动期间及涉及其发生区域情况下,风险后果直接判定为5级,

6.3.5宜根据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及风险后果等级划分结果,通过 风险矩阵按表6.3.5规定将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等级划分为1(很低)、IⅡ(较 低)、IⅢI(中等)、IV(较高)、V(极高)5个等级

表6.3.5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等级划分表

6.3.6根据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评价结果,对于风险等级评定为V的地下病 售,应立即进行工程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IV的地下病害,应尽快进行工程 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ⅢI的地下病害,宜进行工程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I I的地下病害,可不进行工程处理,但宜开展定期巡视或复测

6.4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评价

6.4.1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宜按表6.4.1取值 安本规范第6.2.3条规定进行计算

表6.4.1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指标和权重

生:1、对地下病害体指标评价取值时,根据不同地下病害类型确定附加系数K1:空洞(脱空)1,严重富 水0.9,严重疏松0.8,一般富水0.7、中等疏松0.6,轻微疏松0.3; 2、“与管线的位置关系”评价中,1为管线与最近的地下病害边界之间的水平距离; 3、施工干扰评价中,L为施工边界与地下病害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当该距离大于5m时,施工干扰 项可忽略。

6.4.2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宜根据评价结果按表6.3.2划分为5个 等级。 6.4.3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后果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宜按表6.4.3取值,按本规 范第6.2.4条规定进行计算

表6.4.3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后果评价表

6.4.5宜根据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及风险后果等级划分结果,通过 风险矩阵按表6.3.5规定将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等级划分为(很低)、IⅡ(较 低)、IⅢI(中等)、IV(较高)、V(极高)5个等级。 6.4.6根据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评价结果,对于风险等级评定为V的地下病 害,应立即进行工程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IV的地下病害,应尽快进行工程 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IⅢI的地下病害,宜进行工程处理;对风险等级评定为I、 Ⅱ的地下病害,可不进行工程处理,但宜定期开展巡视或复测。

7.1.1探测成果报告编制应依据全部原始资料,包括搜集到的已知资料、各类物 深方法原始数据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以及由试验取得的数据资料,均应检查、 整理、分析、鉴定,确认无误后方能使用。 7.1.2探测成果应根据不同的探测方法,对探测出的地下病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风 险评价。 7.1.3成果报告应经过校核和审查批准后才能交付使用,并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 进行归档。 7.1.4地下病害探测成果应形成相应的电子信息,数据格式应满足相关地下病害 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

7.2.1探测成果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7.2成果报告基本要求

成果报告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场地的工程环境和地球物理条件、探测依据、 工作方法、仪器设备、探测成果、结论和建议、成果附表和附图等。 1工程概况 应包括探测工程的位置、探测范围、探测目的和内容、项目实施情况(委托 青况、实施时间、完成的大致工作量)等。 2场区的工程环境和地球物理条件 概括场区的地球物理条件,分析工程环境对不同探测方法的影响及实施中应 对的措施。 3探测依据 探测工作所依据的规范、标准、任务书、合同或相关技术文件。 4工作方法 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方式及参数选择、测网布设、室内数据处理、解 释方法等。 现场探测工作应包括:各种方法技术、测量等的工作布置;测网的选择、测 线方向、测点距的选择、仪器性能、观测方法等:采用每一种方法所解决的具体

问题,以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室内工作应包括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并给出整理方法与内容,评价资料整 理工作的质量。 5仪器设备 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数量及性能指标。 6探测成果 探测成果应包括不同探测方法的探测结果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汇总的地下病 害信息;根据已知资料、土体病害的信息、周边环境等因素对地下病害进行的风 险评价等。 7结论及建议 论述探测工作的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土体病害的初步处理建议, 8成果附表和附图

项自美地 6探测成果 探测成果应包括不同探测方法的探测结果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汇总的地下病 害信息;根据已知资料、土体病害的信息、周边环境等因素对地下病害进行的风 险评价等。 7结论及建议 论述探测工作的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土体病害的初步处理建议 8成果附表和附图。 7.2.2成果图的绘制宜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不同探测方法的特点,提供成果表达图件: 2成果图宜包括测线(点)布置图、成果数据剖面、地下病害位置分布图等: 成果数据剖面上应标明地下病害的位置、平面影响范围和深度影响范围: 3对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应提供地下病害周边的管线分布图,图中应明确管 线与地下病害的位置关系。 7.2.3成果表的编制宜满足下列要求: 1成果表宜包括工作量汇总表、地下病害信息汇总表、地下病害风险评价表 等;地下病害信息汇总表可参照本规范附录F的格式; 2地下病害信息宜包括:编号、位置、坐标、规模、埋深、地下病害类型 风险评价等级等;对管线地下病害信息的统计,还应包括地下病害可能影响的管 线及种类。

7.2.2成果图的绘制宜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不同探测方法的特点,提供成果表达图件; 2成果图宜包括测线(点)布置图、成果数据剖面、地下病害位置分布图等: 成果数据剖面上应标明地下病害的位置、平面影响范围和深度影响范围; 3对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应提供地下病害周边的管线分布图,图中应明确管 线与地下病害的位置关系。

7.2.3成果表的编制宜满足下列要求:

1成果表宜包括工作量江总表、地下病害信息江总表、地下病害风险评价表 等;地下病害信息汇总表可参照本规范附录F的格式: 2地下病害信息宜包括:编号、位置、坐标、规模、理深、地下病害类型 风险评价等级等;对管线地下病害信息的统计,还应包括地下病害可能影响的管 线及种类

7.2.4电子版本的地下病害成果应包含以下内容:

1工程项目电子成果:工程名称、探测单位、探测时间、探测位置、探测范 围等; 2地下病害电子成果:地下病害类型、位置、坐标、规模、埋深、风险评价 等级、地下病害的后期治理及效果、相关电子图件(数据剖面图、地下病害位置 实景图)、周边管线分布信息等。

附录A地下病害探测王扰源及环境信息记录表!

附录A地下病害探测王扰源及环境信息记录表

附录B探地雷达野外测试记录单

附录C高密度电法野外测试记录

付录D多道瞬态面波法野外测试记

附录 E 地震反射法野外测试记录单

付录E地震反射法野外测试记录单

附录F地下病害信息汇总表

1为便于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司的用词说明如 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范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执行本规范条义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产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 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范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 规定”或应按...执行”。

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

DB11/****201*

《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经北京市规 划委员会××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是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是北京市交 通委路政局、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中航 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 大学(北京)、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北京建业通 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勘国检(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为便于广大检测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 本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款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6.2风险评价方法, 53 6.3城市道路地下病害风险评价 .53 6.4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评价 .54

2.1.5根据密实度的不同,土体疏松可分为轻微疏松、中等疏松和严重疏松。

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技术的发展,

4.1.3开展城市工程物探工作时,由于受地面交通、地下构筑物及地面电磁波和 震动干扰影响,探测工作条件复杂。为了获得较好的探测效果,应当根据不同的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要求,选择合理的物探方法,通过不同物探方法探测结果的分 析、对比,提高探测结果的可靠性。 4.1.4本规范对地下病害探测提出了普查和详查的概念,普查和详查既是工作的 方式,也是工作的阶段,本规范给出了普查和详查的工作内容,对于规模较小或 应急性地下病害探测,可以不分普查和详查。 4.1.10地下病害探测人员和车辆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工作前应进行安全作 业培训,探测中采取安全作业方式,现场工作人员应着安全作业服装,现场作业 车辆应安装醒目的交通导改、 警示装置,可采用双闪行进的方式

4.2.2道路的维修、养护资料包含了局部道路的历史破损、沉陷、塌陷等信息, 可能由已经存在的地下病害所导致;另外,地下工程施工有可能造成地下病害的 立生,这些资料是确定地下病害探测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 4.2.3探测区域的道路分布情况调查为方案策划中工作量的布置提供依据,路面 修补情况及明显的现况路面沉降变形区、管井异常区、地下工程施工情况等资料 为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依据,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及干扰源等资料为掌握探测中 的难点和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前期收集的资料包括管线、地形图等只有通过 核实方能作为探测过程中的用图和最终提交成果的底图。 4.2.5技术方案一般包括探测技术方法、测线布设和工作量等。 4.3探地雷达法

4.3.2本条款规定了探地雷达法的应用条1

2本条款规定了探地雷达法的应用条件。 1功率反射系数P的计算公式为

1功率反射系数P的计算公式为

4.3.7考虑探测目标的规模、天线自身的影响宽度等因素,天线主频越高,其测 线间距应越小;考虑到城市中人行步道下方一般管线布设较多且回填质量相对较 差,建议按照详查的要求布置测线,

4.3.11本条规定了探地雷达数据采集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记录内容要求。

式中dmax为目标体最大深度,ε为地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在有效探测深 度范围内增加大线间距即增加来自深部探测信息。实际测量中,大线间距增大会 曾加测量工作的不便,同时会降低垂向分辨率,因此选择时通常小于理论计算值 常取目标体最大深度的20%: 6主要是为了保证异常位置和范围判定的准确性,如果标记过大,而异常规 模较小,不易准确确定其位置和范围,一般根据探测区域的规模将天线间距设置 为2~5m; 7异常点是指雷达数据部面上有明显异常反应的信号,应做好记录并及时查 明原因; 9现场发现可疑地下病害时,建议在地面做好相应标记,方便后期的复测 校核和快速定位要求; 10对于临时压占场地、路面铺设钢板、临时施工或临时停靠车辆等不能探 测的区域,应在探测平面图上做好标识,待具备条件后及时补测。

4.3.12在对探地雷达测线进行定位时,可以根据数据中有明显反应的地物或干 扰,对测线的走向和局部位置进行校正。并盖、路灯、地下管线等在探地雷达图 象上具有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图像的中心与并盖、路灯或地下管线的 位置相对应,因此可以通过相关信息进行测线的定位和校核

4.4.1高密度电法在城市道路探测环境下存在不便安置电极和工作效率低的缺 点,当地下病害埋深大于5m,探地雷达无法探测时,可对具备实施高密度电法 条件的局部区域采用该方法进行探测。 4.4.2场地内存在较强的游散电流、天地电流等电磁十扰时,会影响地下病害及 相邻土体的电性分布,并且会造成明显的假异常,严重影响数据的信噪比。此外, 通常相邻电极之间的地面高差应远小于电极间距,否则地形变化造成的影响会带 来明显的八字形假异常。 4.4.4影响介质电阻率的因素更多,应在进行数据采集前对现场进行环境调查, 并尽可能收集相关的地质钻孔、测井、室内岩土试验等资料,以确定方法和方案 的可行性。 4.4.5对称四极装置的高敏感度值集中在测量点M和N的下方,对水平和垂直方 向都具有适中的分辨率,因此是一种被推荐的高分辨的装置,温纳装置和斯伦贝 尔装置均为对称四极装置。其中,温纳α装置有最小的装置系数值,最大的信号 强度系数,因此具有最强的抗噪能力,能很好地解决电阻率在垂直方向上变化的 异常(如:层状结构),适合在高噪音背景条件下进行观测,但对于探测水平方向上 异常不太灵敏(如:水平范围小的竖向结构):施伦贝尔装置与温纳装置具有相同的

抗噪能力,能很好地解决电阻率在水平方向上变化的异常。 4.4.7高密度电法的有效探测深度约为最大供电极距的1/6~1/3,当隔离系数逐次 增大时,反映不同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从而导致整个剖面最后几层的数据量 非常少,因此野外设计的探测深度通常取探测对象的深度的1.5至2.0倍;同时 由于测线两端的区域存在数据量较少的问题,设计的测线总长度通常为探测对象 区域的分布长度加上两侧各H/2(探测深度的一半)的长度。

4.5.2多道瞬态面波法在数据采集时,如排列周边存在临空面、陡立面,将产生 绕射或反射波,对频散曲线的提取造成很大影响。 4.5.3多道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时采用的道数越多数据的精度越高,频率成份越 丰富;但提取的频散曲线是整个排列下的平均效应,因此排列不宜过长,采用 12道~24道即能满足探测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选择12道进行数据采集;但 开展有效性实验时,应采用24道或更多道进行全排列测试,以确定观测系统的 最佳参数。 4.5.4对于常规勘探、工程勘察,多道瞬态面波数据采集采用自然频率≤4Hz的 低频检波器,但对于地下空洞探测,需要相对中高频的面波成份,因此可以选择 4Hz~20Hz的检波器。 4.5.6接收排列的中心位置等效为多道瞬态面波的记录点,测点间距指相邻两个 面波记录点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应根据探测要求的精度确定,即应满足横向分辨 率的要求。 4.5.8测线位置的定位可采用全站仪、RTK等测量的方式,也可以采用GPS定 位的方式。 4.5.11半波长法中h=βαk的β取值1/2,此法认为2k的面波速度代表半个波长 深度以上介质的平均值,在无其它资料时,可采用此方法;当场地具有已知的钻 孔地质资料时,应根据钻孔资料标定β值。

4.6.3地震反射法利用高频地震波完成地下病害探测,如果周围环境存在大型土 木施工或过往工程车辆,这些施工和车辆带来的噪声会被检波器接收,产生假异

常;而地下病害体尺寸要满足地震反射法探测分辨率的要求,例如,地震波主频 1000Hz,周围介质纵波速度2000米/秒,此时地震波波长为2米,因此有效的 病害高度应大于0.5米。 4.6.5有效性试验的目的为正式测试选取合适的天线,确定合理的采集参数,采 集参数包括激震能量,炮检距,道间距,采样参数等。

5 地下病害识别和验证

5.0.5多道瞬态面波法主要依据地下介质的面波或横波速度差异进行地下病害的 识别,对于浅部地下含水区的识别不明显。对地下病害的判别主要依据频散曲线 的分布特征或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变化。 1土体疏松或空洞是造成地下介质横向不均匀的因素,因此在单炮记录上很 容易形成杂乱的波组,在空洞的界面处容易形成反射,与正常的波组呈镜面对称 分布,因此又称为镜像波; 2土体疏松和空洞易造成面波波组的杂乱,引起面波能量的快速衰减,因此 对应规模较大的地下空洞,面波向下传播将止于地下空洞,频散曲线揭示的最大 探测深度大致对应空洞的顶部埋深。 5.0.8本条明确了地下病害验证的方法,钻探、并探及槽探等方法均为直接类方 法。 对照钻孔实施的目的主要是将其钻探及原位测试结果作为对比基数,衡量验 正钻孔中原位测试所反映的病害类型及程度,因此标准钻孔有必要设立,同时应 设立在非地下病害区域。 钻探类方法对地下病害的验证主要用于确定地下病害的准确度、类型和严重 程度,结合物探的结果对影响范围进行判定,通常不直接采用钻探的方式确定地 下病害的边界

6.2.1地下病害风险评价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和风险后果评价两部分,二者 在进行风险值评定时均采用指标体系法。根据指标体系法计算的结果,采用风险 矩阵法评定地下病害风险等级,具体评价流程如下:

图6.2.1地下病害风险评价流程

《城市管线周边土体病害评估防治规范》DB11/T1347(以下简称《防治规 范》)进行风险评估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评估指标权重进行分析,根据层次 分析法计算结果及各评估指标分值利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评定风险等级 本规范进行风险评价时采用指标体系法和风险矩阵法,首先采用指标体系法 分别就地下病害对地下管线造成的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进行评价,然后通过风 险矩阵计算风险值,划分风险等级

6.3.1本规范在对道路地下病害进行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时引入了覆跨比(r)的 既念DGJ32T J131-2011 房屋面积测算技术规程,用地下病害上覆土层厚度与地下病害水平向跨度之比来表示。这一概念主

要参考了采空区的风险评价相关概念。地下病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与上覆土层 享度相关,也与地下病害的规模相关(这里地下病害的规模采用水平向跨度来代 替),但是这两者是相关影响的,不能作为独立的指标进行风险可能行的评价。 6.3.6本规范根据城市道路地下病害体的风险评价结果,对地下病害是否需要进 行处置以及处置的紧急程度进行了规定。此外,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地下病害体, 为尽量避免道路或管线事故的发生,建议除工程处理外,还应当配合定期巡视和 复测的工作,具体建议见表6.3.6

表6.3.6不同风险等级相应的处置对策

Deseases in Pipeline"ll 2]

6.4.1本条款规定了管线周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选择指标和权重。《防 台规范》进行地下病害风险评估时,对于“管线自身”的各影响因素(指标)中, 考虑了“管线埋深”的指标,本规范没有考虑该指标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地下病害 导致的管线风险没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如果地下病害与管线距离较远,无论管线 的埋深是深或浅,其对地下病害的风险均没有任何影响GB/T 42013-2022 信息安全技术 快递物流服务数据安全要求.pdf,在这一方面,本规范认

为应当更多考虑管线与地下病害的位置关系。 对于环境因素的各影响因素(指标),《防治规范》考虑了“管线位置、道路 级别、施工影响、周边土体性质”4个因素,其中管线位置主要指绿化带、人行 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等,道路级别指公路级别,本规范采用了道路荷载的指 标表征管线位置和道路级别的影响;此外,本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增加了“道 路现状”的评价指标,主要指道路的变形、沉陷、裂缝等。 对于地下病害体的相关影响因素,《防治规范》和本规范都考虑了地下病害 属性的影响,前者采用权重打分的方式,作为一项独立指标,本规范认为地下病 售的属性对其它相关指标的评价均有影响,因此采用了附加系数的方式,将其分 别体现其它指标的评价中;《防治规范》考虑了“覆土深度”的评价指标,由于 本规范该部分主要针对管线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价,地下病害的覆土深度对道路风 险评价作用较大,而对管线的风险并无太大影响,因此本规范没有考虑覆土深度 的影响因素;此外,《防治规范》在该部分评价中考虑了地下水的影响,本规范 认为一方面地下水的评价指标通常无法取值,另一方面,富含地下水的区域本身 已经被判定为地下病害,因此没有考虑地下水的影响。 《防治规范》与本规范均考虑了“与管线的位置关系”因素,其中《防治规 范》评价时使用了管线数量、病害与管线的水平投影位置关系、垂直投影位置关 系、相对管线距离4个指标;《技术》规范采用了管线数量和相对位置/距离2个 指标,其中管线数量影响到风险发生后破坏的程度和规模,因此作为风险后果的 平价指标,未作为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指标,相对位置/距离采用了相对位置 和距离两个指标来综合评价,涵盖了病害与管线的水平投影、垂直投影和相对距 离三个概念,且操作时便于取值。 6.4.5在地下病害风险分级上,《防治规范》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求和法直接 得出计算值,根据计算值的大小将风险分为A、B、C、D四个等级,本规范则 分别对地下病害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后果进行计算,再利用风险矩阵划分风险 等级,最终分为I、II、IⅢI、IV、V五个等级 6.4.6管线周边不同风险等级的地下病害体相关处理建议和意见参见表6.3.6

7.1.4地下病害信息化管理主要为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线维修、保养,病害治理: 以及道路和管线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地下病害检测工作策划提供依据。地下病害信 息化管理宜采用构建地下病害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该系统应功能实用、运行稳 定、信息现势性好、技术先进。在功能特性、应用服务、开发模式等方面应为地 下病害信息管理与应用提供服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