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673-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4507
下载资源

DB11/T 167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673-2019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与评估规范

IT一源头减排设施的效果指数; Pw一年径流量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Prp一年均流量峰值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P 。一年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监测评估分值。

Iyr =0.4Pv +0.2Pr, +0.4P

表7源头减排设施效果等级划分标准

5.3.2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透水铺装 定的综合渗透系数和服务面积比按照表8 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JTG/T 3650-02-2019 特大跨径公路桥梁施工测量规范,按式(22)计

表8透水铺装地面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Irs = P, + 0.2P

式中: Irs一透水铺装地面效果指数; Pα 一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3.3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下凹绿地,应根据测定的渗透系数、有效蓄水深度和服务面积比按 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3)计算下凹绿地的效果指数,再按照表7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DB11/T 16732019

表9下凹绿地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Ix=0.35P.+0.35P,+0.3P

Ix4=0.35Px+0.35P+0.3P

式中: IxA 一下凹绿地效果指数 一下凹绿地渗透系数评估分值; PH 一平均下凹深度评估分值; P.一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5.3.4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绿化屋面,应根据测定的渗透系数和田间持水量按照表10分别赋予相应

绿化屋面评估指标赋分标

w=0.5P, +0.5P

w=0.5P, +0.5P

3.5对于未预留监测条件的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被浅沟,应根据测定的透系数、有效调蓄深度 面积,按式(25)计算其控制降雨量,按照表11对渗透系数、服务面积比和控制降雨量赋予相 值,按式(26)计算设施的效果指数,再参照表7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11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被浅沟评估指标赋分标

式中: hyk一设施的控制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K一设施渗透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分钟(mm/min) t一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取60分钟(min); Hx一设施有效调蓄深度,单位为厘米(cm); α一设施服务面积比,无量纲。

K·t,+10Hx α, +1

hk一设施的控制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K一设施渗透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分钟(mm/min); t。一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取60分钟(min); Hx一设施有效调蓄深度,单位为厘米(cm); αin一设施服务面积比,无量纲。 Izs = 0.3Pk +0.3Pα +0.4Phy (26) 式中: Izs一生物滞留设施或植被浅沟的效果指数; Pk一设施渗透系数评估分值; Pα-服务面积比评估分值; PHy一设施控制降雨量的评估分值。

6.1.1场地尺度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应具有场地1:500地形图和雨水管网、透水铺装地面、下凹绿 地、雨水调蓄设施等的竣工图等资料

6.2.1当被评估场地具备排水监测条件时,依据监测数据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SS) 总量削减率和雨水收集利用率进行效果评估。 5.2.2当被评估场地不具备排水监测条件时,采用雨水调蓄模数、绿地下凹率、透水铺装率、设施使 用效率等指标进行效果评估。

DB11/T 16732019

3.1具备排水监测条件的场地,根据监测计算得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SS) 减率和雨水收集利用率,按照表12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7)计算场地的海绵指数,再 13进行效果等级划分。

表12有排水监测条件场地的效果评估指标赋分标准

Icp = 0.4P, + 0.4P, + 0.2P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p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IcD一场地的海绵指数; P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B 一年径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收集利用率评估分值。

表13场地尺度效果等级划分标准

3.2不具备排水监测条件的场地,依据监测计算得到的雨水调蓄模数、绿地下凹率,透水铺装 表14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

14无出口监测资料的场地尺度效果指标赋分标

施使用效率是指场地内源头减排设施相互衔接并充分发挥各自径流与污染减排能力的有效程 现场查看的方法按照表15给出得分,再按照表14赋予相应分值。

表15设施使用效率评分表

cd =0.25PMd +0.23Paa +0.22Pr +0.30P

cd =0.25PMd +0.23Pua +0.22Pr +0.30F

DB11/T 16732019

1.1对于只包含一个地块或一个建筑小区的片区,可按照场地尺度的方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交 1.2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所需的雨水管网及下垫面资料参照附录C的有关要求。 2评估指标 2.1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管网畅通率、内涝控制能力、雨水 标排放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估

7.1.1对于只包含一个地块或 估。 下垫面资料参照附录C的有关要求

2.1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管网畅通率、内涝控制能力、雨水 标排放率、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估

3.1内涝控制能力的评估应依据4.3.8中采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降雨的模拟结果,按表16中 素分值的平均值确定分值

表16内涝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赋分标准

7.3.2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应按表17对评估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按式(29)计算片区的海绵指 数,再按照表18进行等级划分。

表17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指标赋分标准

主:M1为相关规划或标准对该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要求,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则赋予分值2。M2为 对该片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指标要求,如果没有要求则按标准2赋分。应根据评估时所监测年的降雨量与多全 降雨量的差异,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M进行修正。

p。 = 0.11P, +0.17Pp. +0.27P. + 0.25 P, + 0.20P

式中: Ipg一片区的海绵指数; P,一雨水管畅通率评估分值; Pp一内涝控制能力评估分值; Pla一雨水SS达标排率评估分值; Pe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评估分值。

式中: Ig一片区的海绵指数; P,一雨水管畅通率评估分值; Pre一内涝控制能力评估分值; Pra一雨水 SS 达标排率评估分值; P.一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评估分值。

区海绵指数等级划分标

8.1一般规定 8.1.1城市尺度效果评估应在以排水分区为对象的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 8.1.2; 城市尺度效果评估包括确定市辖区内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面积比例和辖区综合海绵指数 8.1.3 城市尺度的评估采用复核、抽查与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测评应在复核与抽查合格后进行。

应在被评估区内选择不少于3个已达标排水分区,按照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方法进行 核排水分区评估结果。如果复核结果有不达标排水分区,则评定该市辖区不达标,不进行后续 由查应按照4.4的方法对易涝点控制率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进行监测计算,按照表19确定各项 ,若得分小于3分即为不合格,不进行后续评估。同时抽查不少于10%的雨污合流入河口和 %的雨水入河口是否在旱天有污水、废水直排。如果有旱天污水、废水直排则抽查不合格,不 评估。

8.2.1应在被评估区内选择不少于3个已达标排水分区,按照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方法进行 评估,复核排水分区评估结果。如果复核结果有不达标排水分区,则评定该市辖区不达标,不进行后续 评估。

8.2.2抽查应按照4.4的方法对易涝点控制率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进行监测计算,按照表19确定各项 指标分值,若得分小于3分即为不合格,不进行后续评估。同时抽查不少于10%的雨污合流入河口和 不少于5%的雨水入河口是否在旱天有污水、废水直排。如果有旱天污水、废水直排则抽查不合格,不 进行后续评估。

表19城市尺度评价抽查指标的赋分标准

DB11/T 16732019

表20长效保障机制健全度打分表

表21防汛应急管理能力评分表

DB11/T 16732019

表22海绵城市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健全度和防汛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标准

上的片区面积与现状 区)建成区面积,按式(30) 面积比的分值

中: Rab一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 Fs一达标及以上海绵城市建设片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²); F一现状建成区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²)。

Fs×100% Fr

表23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评估标准

4.2被评估城市(区)的海绵指数根据易涝点控制率、水环境质量达标率、长效保障机制健全 汛应急管理能力和建设达标面积比的评估分值按式(31)计算,按照表(24)进行等级划分。

Is一被评估城市(区)的综合海绵指数; P,一易涝点控制率评估分值; P.一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评估分值:

cs = 0.15P, +0.2P, +0.2Pz +0.15P, +0.3Pks

P,一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评估分值

DB11/T 1673—2019

表24城市尺度效果评估等级划分标准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透水铺装地面综合渗透系数检测方法

采用单环人渗法现场测定透水铺装 单坏直径50cm(内径)。定量定时间向环内注 水,测定注水期透水速率,并记录停水瞬间的环内积水深度,按照一定时间测读环内积水深度,从而确 定积水入渗过程的渗透速率。

A.2.1试验材料与方法

式验材料与设备包括: a) 内径500mm、高200mm铁环; b) 200mm钢尺,测量精度1mm; c) 量程不少于1000ml的大量筒或量杯; d) 20L水桶两个; e) 毫秒级秒表1个; f) 膨润土适量; g) 自来水适量。

验材料与设备包括: a) 内径500mm、高200mm铁环; b) 200mm钢尺,测量精度1mm; c) 量程不少于1000ml的大量筒或量杯; d) 20L水桶两个; e) 毫秒级秒表1个; f) 膨润土适量; g 自来水适量。

A.2.2试验方法与步骤

选择透水铺装地面缝隙均匀、平整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测试,测试步骤如下: a) 首先选择直径大于50cm的待测区域,尽量避开丁字缝,并对测试区域内进行清扫。 b) 将铁环放置于待测区域,采用膨润土对铁环内外线缝隙进行压线挤压密封。缝隙密封线宽度不 得超过0.5cm。密封完成后将剩余膨润土清扫出铁环。 C) 将钢尺固定于铁环内壁,保证尺的垂直。 d) 将30L水于30s内均匀注进铁环,并实时观察铁环与透水砖接触处是否漏水。若漏水则用膨润 土在外侧密封。 e) 注水停止瞬间读取环内水位深度h(单位为mm),并开始计时。 f) 记录环内水全部渗透完的时间t(单位为s)。 g) 透水铺装地面的综合渗透系数KT按式(A.1)进行计算。

DB11/T 1673—201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土壤或基质层渗透系数检测方法

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下凹绿地、绿化屋面、生物滞留设施、植被浅沟等设施的土壤或基质层渗透 系数。将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环切入到地表以下某深度,在地表以上留出一定的高度,同时给内环和 外环内的土表以上形成一定的水深条件,造成充分供水的垂直一维入渗。外环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内环在 入渗过程中其范围内的湿润锋始终垂向下推进。试验中记录入渗时间和相应时刻的入渗量,通过分析得 到土壤的入渗率曲线,在较长时间入渗的后期,当入渗率接近稳定时,所测的入渗率近似为土壤的渗透 系数。

B.2.1试验材料与方法

a)双环入渗试验设施,结构图B.1如所示:

1灌水口橡皮塞;2.放气阀;3.固定支架;4.测尺;5.马氏瓶(内径12~18cm);6.针阀;7.马氏瓶进气口; 8.加压盖;9.放水阀;10.软管;11.进水口;12.内环(内径300mm左右);13.橡皮塞;14.套环;15.外环 (内径600mm左右);16.支柱;17.把手;18.定位孔;19.定位片 图B.1双环入渗试验设施示意图 榔头; c) 秒表; d) 漏斗; e) 1000ml量筒; f) 盛水器; g) 自来水适量。

1灌水口橡皮塞;2.放气阀;3.固定支架;4.测尺;5.马氏瓶(内径12~18cm);6.针阀;7.马氏瓶进 8.加压盖;9.放水阀;10.软管;11.进水口;12.内环(内径300mm左右);13.橡皮塞;14.套环;15 (内径600mm左右);16.支柱;17.把手;18.定位孔;19.定位片 图B.1双环入渗试验设施示意图

,2.2试验方法和步骤

3.2.2.1选择表面平整、土层或基质层厚度不小于20cm、没有人踩压和机械碾压过的区域,用手先将 内、外环地压入土里,保持两者基本同心,然后在内环上扣入加压盖,用榔头均匀的打击加压盖和外环 上的敲击垫,当内外环的定位片刚刚接触地表时,表明内环和外环的入土深度为10cm。 B.2.2.2去掉内环上的加压盖,将套环放入内环中并固定,使套环的底面距地面2cm,用橡皮塞将套环 底部的排水孔堵住。 B.2.2.3将支柱牢固地固定在地面上,将马氏瓶固定在支柱上,调节马氏瓶的高度,使马氏瓶进气口 与内环中的设计水面同高, B.2.2.4关闭马氏瓶上的针阀和放水阀,拔掉灌水口的橡皮塞,用灌水漏斗和量筒向马氏瓶中加水, 当马氏瓶中水位达到放气阀附近时停止加水,塞紧灌水口橡皮塞,关闭放气阀。 B.2.2.5检查马氏瓶是否漏气或漏水。将软管接在放水阀上,微开放水阀,使马氏瓶内减压,直至软 管不连续出水为止,关掉放水阀;打开马氏瓶进气口上的针阀,则马氏瓶进气口可能有少量水溢出。少 许,马氏瓶进气口应停止溢水,如持续溢水,说明上面的灌水口或进气阀密封不好,应进行修理。如果 不持续溢水,说明马氏瓶正常待用。

B.2.2.6将放水阀和内环进水口用软管连接。

3.2.2.7设定内外坏中的入渗水头h,按式(B.1)和式(B.2)分别计算内外环所需的初始水量。

信息服务平 式中: H一内外环地面以上的水深; h一内环中套环底面距地面的距离,取为2cm; 一套环的外半径; r一内环的内半径; r2一内环的外半径; r一外环的内半径; 元一圆周率; V一内环所需保持水头的水量; V2一外环所需保持水头的水量。 B.2.2.8计算内外环所需初始水量,用盛水器准备好内外环所需的初始水量。 B.2.2.9准备好秒表和记录纸,记下马氏瓶的初始水位。

DB11/T 1673—2019

B.2.2.10实验开始,将内环准备好的水量倒入套环中,打开放水阀门,待水流进入内环时,拨掉套环 底部的橡皮塞,同时启动秒表计时,待入渗环中自由水面与套环内水面相同时,塞上橡胶塞,堵住套环 中心孔。在不同时刻记录马氏瓶中的水位。 3.2.2.11在向内环加水的同时,将外环准备好的水量倒入内外环之间,由于外环的作用只是保证内环 入渗区为垂直入渗,所以外环水面与内环水面不必同高,实验中外环水面最好高于内环水面12cm,所 以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的给外环补水,所补充的水量不用记录。 B.2.2.12入渗进行一段时间后,入渗量将会减小。为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则应将马氏瓶进气孔中的 个关闭。 3.2.2.13 3当实验至马氏瓶中的单位时间供水量稳定不变时JJG(水利)001-2009 转子式流速仪检定规程,停止实验。 3.2.2.14 渗透系数K按式(B.3)计算,

式中: K一渗透系数(m/d); r一马氏瓶的内半径(cm); ri一内环的内半径(cm); △t一稳定入渗阶段的入渗时段(min); Ah一稳定入渗阶段观测的入渗时段内马氏瓶水位差(mm)

DB11/T 167320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评估所需资料清单及要求

C.1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所需资料清单及要

表 C.2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具体要求

DB33/T 2324-2021 现代国有林场评价规范.pdfDB11/T 1673—2019

表c.3排水管网数据具体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