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 1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938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 1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续说明表 14. 1. 2

4.1.3依据《铁路建设项自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 件编制办法》1B10504中各阶段文件组成内容和深度要求,设计 阶段长隧道、特长隧道及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采用新技术的隧 道、特殊气候条件下的隧道,单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图,主要是为 了确定重点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总工期,并据此编制切合实际的概 (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方案、工区划分、 进度指标,据以指导施工。 14.1.5~14.1.8条文提出了预防塌方、突水突泥、岩爆及瓦斯隧 值揭煤防突的施工安全措施要求,从设计源头减少施工风险、确保 建设安全。 瓦斯隧道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三人连锁爆破制”、“三专 两闭锁”制度,洞内不能进行产生高温和发生火花的作业,不能进 行电焊、气焊、喷灯焊等作业。

14.2.1采用矿山法开挖时,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综合考虑地质 条件、断面尺寸、围岩加固措施、机械配置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 综合分析确定,施工方法的选择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能满足 部分或全部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的需要,同时鼓励积极采用新 工法。

(1)全断面岩石掘进机主要分为开式、双护盾式、单护盾式 一种类型,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质,选型时综合比较确定。 (2)在确定了掘进机类型后,要针对具体工程的隧道设计参 数、地质条件、隧道的掘进长度等,确定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并选 择对地层适应性强、整机功能可靠、可操作性及安全性较强的主 凯,开敬式掘进机还要特别重视钢拱架安装器、锚喷等辅助支护设 备的选型和配套,以适应隧道地质的变化 采用掘进机施工的隧道,根据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的 完整程度(裂隙化程度)、岩石的耐磨性和岩石凿碎比功这四个影 向掘进机工作条件(工作效率)的主要地质参数指标SL 221-2019 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编制规程,将隧道掘进 机工作条件由好到差分为A(工作条件好)、B(工作条件一般)、C (工作条件差)三级,参见说明表14.3.1。

说明表14.3.1隧道围岩掘进机工作条件分级表

续说明表14.3.1

注:1岩石耐磨性Ab是用一个特制钢针,在未处理的岩石表面拖动1cm的距离, 针尖由此而磨钝,其磨钝面的直径(d)就是岩石耐磨性指数Ab,以1/10mm 计;

置足够大的临时停放场地,散件的组装在洞口附近,待掘进机组装 调试完成后,沿轨道步进进入正洞施工。组装场地由于承受较大 的地面荷载,一般采用混凝土硬化,当地基承载力较低时,先进行 基础加固。

14.4.1盾构机按工作面加压形式可分为土压平衡式、泥水力

(1)盾构始发工作井是用于组装、调试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作 为管片、其他施工材料、设备、出渣的垂直运输及作业人员的出人 通道。一般情况下在盾构的前后留出洞口封门拆除、初期推进时 出渣、管片运输和其他作业所需的空间。接收工作井的宽度大于 直构直径1.5m,工作井的长度大于盾构主机长度2m。 从理论上说,井壁预留洞口大小略比盾构的外径天一一些即可: 但考虑到井壁洞口的施工误差、隧道设计轴线与洞口轴线间耳朵

夹角、密封装置的需要,需留出足够的余量。 (2)洞门密封装置是为了防止盾构始发掘进时掌子面泥土、地 下水从盾壳和洞门的间隙处流失,以及防正盾尾通过洞门后同步 注浆浆液的流失而设置的临时密封装置,一般由帘布橡胶板和折 页式密封压件组成,参见说明图14.4.2。

明图14.4.2洞门密封装置示意图

(3)加固方案可根据洞口附近隧道理深、地质条件、盾构类型、 地面环境等条件确定,加固方法选用注浆、旋喷桩、搅拌桩、玻璃纤 维桩、SMW桩、冻结法、降水法等。对于洞口段需要加固的土体, 采用不同方法加固后均须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起到防塌、防水作 用。同时要求进行现场取芯做强度、抗渗试验验证加固效果,如不 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强措施,以保证盾构始发和 接收的安全

14.4.3盾构近距离穿越建(构)筑物时,通过预加固,优化盾构 进参数,及时进行盾尾同步注浆、二次注浆、土体加固注浆等措施 确保建(构)筑物运营及使用安全。

14.4.4盾构同步注浆就是在隧道内将具有适当的早期及最终

14.5.1放坡开挖时,边坡按使用年限可分为临时边坡和永久

玻。边坡形式及坡率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岩(士)性、边坡高 度,并结合岩体结构面产状、风化程度和周边环境以及自然稳定边 玻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必要时采用稳定分析 方法予以检算。 (1)边坡开挖纵向分段、竖向分层,自上而下逐段开挖,随挖 随护。 (2)土质临时边坡一一般采用长士钉加钢筋网、喷射混凝士形成 土钉墙防护;石质临时边坡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锚喷、锚网喷等 防护措施。 (3)永久边坡采用工程加固和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措施。 (4)坡顶、坡脚米取截排水措施

14.5.2且前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方法有多种:

说明表14.5.2一1基坑侧壁安全等级

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一2011的划分方法 它将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分为甲、乙、丙三个设计等级。其中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 工程”属于甲级设计等级。 本规范要求综合考虑基坑升挖深度、周边环境要求、地质条件 及支护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程度,经分析后确定基坑安全等级。 14.5.3基坑围护结构满足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和整体抗 漫动和坑倾露移空坑底坑降起及坑滚流陷定性以及抗承压水的

骨动和抗倾覆稳定、坑底抗隆起及抗渗流稳定性以及抗承压水

稳定性等要求,以确保基坑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在软土地 层中围护结构的入土深度一般为基坑深度的0.7倍~0.9倍。 基坑设计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沈降量和降水,对由 于土体位移可能弓起的周围建(构)筑物、地下管线产生的危害加 以预测,并提出安全、经济、技术合理的基坑支护措施,防止过量的 地面变形对周围建筑和市政管线造成危害,如采用回灌措施保护 既有建物和地下管线

14.5.4对于砂、土地层,当基坑深度较小时,采用重力式挡土

土钉墙或其他轻型支挡结构;当基坑深度10m~13m时,采用 SMW工法、钻孔灌注桩、钻孔咬合桩,但在易发生流砂且基坑周 边存在高大建筑物的地段,优先考虑采用钻孔咬合桩,也考虑采用 地下连续墙做为围护结构;当基坑深度≥15m时,采用地下连 续墙。

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 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

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

说明表14.7.2—1 暗控法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续说明表14.7.2一

2)基坑工程监控量测项自见说明表14.7.2一2。

说明表14.7.2一2明挖法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续说明表14.7.2—2

2)管棚长度根据需要加固和支承的范围确定,不小于10m;管 棚环向间距根据地质条件而定,一般为30cm~50cm。 3)钢管管壁四周交错设直径10mm~16mm注浆孔,孔间距 20cm~30cm,尾部预留2m~3m的无孔止浆段。 4)管棚外插角一般为0°~3°;两环间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 于2m~3m。 5)洞口管棚起点设混凝土导向墙,导向墙基底应稳固,导向管

14.8.5掌子面稳定措施要求

(1)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加固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小于 10cm。 (2)锚杆加固采用玻璃纤维锚杆或其他易拆除的锚杆。 14.8.6注浆加固方法结合地质条件,选用超前局部注浆、超前周 边注浆、全断面预注浆、升挖后径向注浆等。 14.8.7地基处理,根据地基岩(土)体类型、处理深度、处理范围 结合经济性等因素,一般采用换填、旋喷桩、树根桩、灰土挤密桩、 注浆加固等方法。 (1)换填法一般适用于处理深度不超过3m的软弱地基。 (2)旋喷桩活用王处理砂米土黏性土黄土和淤泥等

(3)树根桩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黄土、黏性土、粉土、砂 土、碎白土及人工填土等。 (4)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的湿陷性黄土、素填 土和杂填土等,处理深度一般为5m~15m。 (5钢管桩注浆适用于处理流塑状淤泥质土、岩溶充填物及堆 积体等。 (6)袖阀管注浆适合在软黏性土地层中劈裂注浆。 15.1.1隧道改建,对地质条件,线路平、纵断面、隧道净空、建筑 物和设备的利用条件、改建难易程度、改建施工对运营的干扰等情 ,作综合分析;原则上对改建隧道工程要求按新建标准进行改 建,以提高技术标准,满足运输要求。 当既有隧道按新建标准改建,将弓起隧道两端改建工程量增 加或造成较多工程废弃;改建施工即使采用复杂的工程措施仍难 以保证运营及施工安全:施工与行车十扰大,实施改建方案极为 难,因而导致不能维持正常运输或严重经济损失时,则“可根据具 本情况,提出满足运输要求和符合技术条件的改建标准”。 对于增建第二线隧道,为适应运输发展需要,以新建标准 修建。 15.1.2隧道改建是指对技术标准不能满足运输要求的既有隧道 讲行技术改造。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线路平、纵断面、扩大隧道净 空,增设洞内建筑物或对隧道受到局部损坏地段的补强与修复, 对既有线进行技术改造面要求隧道改建的一般形式有:既有单线 遂道改建、既有单线隧道改建为双线(或多线)隧道,以及既有单线 遂道改建井增建第二线隧道。 无论是改建还是扩建,自的是提高技术标准,进一步提高既有 线输送能力,适应列车行车速度的提高或客货运量的增加。所以 限据拟定的既有线改建标准,针对既有隧道不同的改建要求与改 建形式结合考虑地段、地质、洞内及两端洞口地段的线路技术条

件、附近大型建筑的影响、运营情况、既有隧道现状等因素,通过技 术经济比较,合理选定隧道改建方案。 在隧道改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既有工程的利用条件,在能满 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既有工程及设备,减少改建工程 量。当认为改线新建比在既有隧道内进行改建有利时,对改线另 建新隧道与有隧道改建作技术经济比较,但在研究和研究改线 方案时,尽量使既有工程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对改线地段两端既有 工程过多的拆迁、改建及废弃。为使确定的改建方案付诸实施,结 合改建工程特点、选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及施工方 法,并在改建施工前对改建地段的运营情况作详细了解,据此制定 可靠的技术安全措施和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缩短施工期限,以减 少运营费损失及对运营的十扰。 15.1.3隧道改建,一般是在既有线不中断运营的条件下进行的 听以在维持通车的既有隧道内进行改建不同于新建施工,工程改 建期间对行车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与新建隧道施工相比,具有下 列特点: (1)维持正常运输,保证行车安全,相应的施工操作程序、操作 技术等均较复杂,丛而要求改扩建工程措施切实可行,若工程播施 及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进度或可能在施工中 造成事故,对施工与运营均不利。 (2)施工对运输的十扰 1施工要求运输挤出一一的“天窗”和安排区间的封锁、限行 等,给组织运营增加困难: ②由于施工及安全措施偶有蔬忽或施工计刻安排不周,以致 不能按时开通线路而阻碍行车: ③施工期间架设临时设施,减少隧道净空给组织超限货物的 运输造成困难。 (3)运输对施工的十扰 1为了满足正常运输要求,须在规定时间内开通线路,施工只

能间断进行、或在列车间隔时间施工;当列车通过时,人员必须停 工待避,因而工程进度缓慢,不利施工组织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②列车超限或不按规定限速运行,会给施工带来意料不到的 事故或损失。 所以,对于技术条件、改建程度各不相同的隧道进行改建,选 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与安全措施;但为了使改建施工顺利进行 并能保证既有线正常运输,隧道改建选用的工程措施及施工方法 以保证运营和施工的安全为前提,尽量减少对运营的于扰并方便 施工。工程措施的选用,在条件许可时,尽量考虑方便施工:目的 是能在保证安全运输的前提下,使施工进度加快,在敢建区段可以 缩减对运营的干扰次数或时间,以减少运营损失。 施工与运输的相互关系,要克服那种强调以施工为主或仅强 调运输重要的片面性,本看充分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要求施工 保证行车安全,力争减少对运输的干扰,同时文要求运输尽量为施 工创造有利条件;如按规定时间封锁线路,满足施工材料、机具、物 资的运输,严格按要求的限界装车,列车按规定的运行速度通过施 工地段等,以方便施工。 15.1.4隧道改建收集资料,在内容上不同于新建隧道。因此,在 勘测设计的不同阶段,合理确定收集资料的内容及现场调香的项 自。对于各项资料的收集,自的是为广掌握既有隧道现状及在施 工、运营中所出现的病害情况,并据此分析发生的原因,以便在改 建设计中确定改扩建方案及选用合理而文可靠的工程措施。 对既有隧道重点查明的内容如下: (1)净空尺寸; (2)轨道、衬砌、洞门、防排水系统及附属构筑物现状: (3)围岩不稳定地段、施工塌方部位及处理情况: (4)渗水、漏水、水部位及水量、水质、冻害情况; (5)相结构物的影响情况: (6)工文件,历年病害整治及大修资料。

以上资料是针对隧道改扩建设计需要提出来的。与改扩建工 程有关的资料及病害状况,可以从原隧道设计文件、施工记录、竣 工文件以及运营管理部门的年检资料中取得,并现场进行重点调 香基至勘察、核实,尽量使收集的资料正确、齐全,以满足设计 要求。 在收集隧道净空尺寸资料,重视对量测衬砌轮廓断面的工作 这项资料是对既有隧道扩大净空而进行改扩建设计的主要依据 持别是在既有线电气化技术改造时,对于勘测阶段收集隧道净空 资料在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合理选定接触网悬挂形式及确定扩 天净空所弓起的改扩建工程量。补砌净空尺寸的量测,自前已 有多种测量仪器和设备,但应用仍不普遍,故现场量测仍是有人 工操作的。在隧道内进行量测,行车干扰大,作业环境及工作条 件差,为使量测工作能正常进行,避免发生事故,勘测时提出 一 定的技术安全措施和量测的精度要求,有条件时,尽量推户使用 光带断面摄影或机械方法量测,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量测 精度。 15.2.2改建铁路隧道的曲线加宽规定分为两段加宽,其优点是 保证了运营净空要求,便施工;但缺点是加宽方法过于安全,使 缓和曲线上各点衬砌加宽断面均大于限界要求。故对既有线改建 曲线地段的单线隧道断面的加宽,作了适当的修改。 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加宽断面向直线方向的延伸长度,仍为原 规范所定的13m及22m;为了在缓和曲线地段加宽设计的灵活 布置,且使其间的加宽结果比较经济合理,将圆曲线加宽断面改在 圆缓点向首线方向延伸13m的范围内,缓和曲线中点加宽断面 (圆线加宽值的一一半)定于缓和曲线中点向直线方向延伸13m 处,直缓点可直线方尚延伸22m处为开始加宽起点。以上3处为 加宽的控制点,其他部分的加宽值,根据相邻两处的加宽值,按直 线变化插入求得,亦采用台阶式多分段的加宽方式,但要满足上述 要求。

遂道衬净空能否满足限界要求及凿除的尺寸等,均需根据 丈量和计算进行检查确定。缓和曲线上各段的加宽数值还可逐段 计算,一般采用切线支距法,也有采用分析法计算的。 位于曲线车站上的既有隧道及区间曲线地段的既有双线隧 道,则根据站场、线路等专业要求计算确定。

位于曲线车站上的既有隧道及区间曲线地段的既有双线隧 道,则根据站场、线路等专业要求计算确定。 15.2.3当既有隧道净空不能满足运输要求时,根据改建标准,结 合改建工程特点,选用不同的工程措施以护天隧道净空。 如果衬砌宽度侵入限界数值不大,有条件利用凿除部分衬砌 解决时,则结合围岩条件及衬砌的完好程度,采用凿除单侧或双侧 衬砌的局部:当若局部凿除衬砌不能满足要求时,则考虑利用拆换 侧边墙扩大净空宽度。为使改建工程尽量集中,在调整线路平 面或改善线路技术条件时,利用线路中线的拨移量,使局部衬砌凿 除或边墙拆换的施工尽量在隧道的单侧进行。局部衬砌凿除的控 制厚度,结合净空要求、既有衬砌的完整情况、地质条件等因素确 定,并遵守下列原则:局部衬砌凿除后,使衬砌保留的厚度不小于 规定的衬砌结构截面最小厚度,必要时对衬砌采用补强或加固措 施,以能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 如果对拱部衬局部凿除就能满足净空高度要求,则尽量选 用凿除局部衬砌的方法,但当拱部凿除将影响拱圈结构安全时,则 结合改建隧道两端既有工程现状及其改建的难易程度,采用调整 线路纵断面或落底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衬砌,而且施 工不侵占既有隧道净空,天部分改建施工可安排在行车间隙进行。 但当降坡落底量较大,弓起边墙基础加深,升挖施工困难并影响衬 砌结构稳定,洞内排水设施、隧道两端桥涵及路基工程改建困难: 结合既有隧道地质条件及改建地段运输情况等因素考虑,与挑顶 改建方案作比较。 当既有隧道净空觉度和高度均不足时,视改建要求及衬砌完 整程度,尽量利用既有拱、墙衬砌,以减少改建工程量,一般采用局 部拆换衬砌的工程措施;当全部或大部拆换衬砌的改建工程措施

15.2.3当既有隧道净空不能满足运输要求时,根据改建标

复杂,地质条件又不允许大量拆换衬砌或改建施工极度困难,则根 据具体情况,对既有隧道改建与改线另建新隧道的方案作技术经 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 在扩大净空的改建施工中无论采用何种工程措施,凡凿除衬 砌或对衬砌及围岩有扰动时,均要求考虑对既有衬砌采取临时或 永久加固措施,以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并在施工期间对施工地 段采取加强线路上部建筑稳定措施和运营的安全防护

强度降低并影响止常使用时,则根据不同情况,结合改建工程措 施,单独或配合使用本条所列举的加强措施。尤其既有隧道病害 整治时,对于局部衬砌裂损、变形时,采用衬砌局部凿除并设置钢 带,与各种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共同使用时,效果较好且 经济

或重建排水沟,必要时采用更换仰拱、加固基底等方法,效果较好, 故条文写成“宜采用”这些措施

临时设施,如施工支架、管线路及堆放料具等,势必侵占既有隧道 部分净空,这给列车运行带来了不便,对于一些超限货物只能缓运 或绕道运输,给组织运行增加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在施工期间能 保证施工及行车的安全,尽量减少对超限货物运输的限制,要求在 施工时提供确切而又尽量大的临时行车限界。 监时行车限界应根据既有隧道限界状况、改建工程措施、施工 方法及改建地段要求通过超限货物的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必要时 与行车部门协商解决。在改建中,若能对施工采取一定措施,如采 用活动的或刚度大体积小的脚手架、利用避车洞安置机其设备或 维放材料等,以能提供尽量大的临时行车限界,对于确保行车安全 是有实际意义的。 条文规定:“隧道改建施工应符合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的有关

规定”是保证安全施工所必要,以确定临时行车限界,予以执行。 隧道改建施工,一般在维持正常运输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工 作场地、施工条件均受限制,施工与行车有所十扰。为了保证有较 集中的时间用于施工,改建施工安排在区间封锁天窗时间,实践证 明这是可行的。至于改建施工中的一些辅助工作或并不侵占净空 的隧道底部施工,可按照《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有关规定,利用行 车间隙时间,在采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条件下进行。 在运输繁忙的区段内,改建施工要求每大封团线路的次数及 每次封锁的时间均受到限制,对施工组织计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势 必影响工程进度,造成施工期限延长,增加运营损失。所以为了维 特正常运输,避免施工与运输的产重十扰,当改建地段的地形、地 质条件许可时,在施工期间采用临时便线通车。在拟定洞外铺设 更线方案时,对临时便线工程投资与在原隧道内维持运营又进行 致建所号起的经济损失作合理比较,并根据区间运行条件、既有线 路平面、纵断面、改建地段既有工程等情况,确定临时便线的技术 标准。 若为增建第二线,也可在增建第二线隧道通车后,再进行既有 线隧道的改建

15.3.1条文是多年来电气化技术改造的经验总结。但应

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要考全线段通过能力 要,也要考虑运输安全。对于接触网悬挂方式的选定也要多 较方能确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

15.3.3电气化技不改造的隧道,其防排水要求做到拱部不漏水 避免造成接触网跳闻、放电漏电,危害运营安全 16.1.1近年来国家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相关法规也日渐完 善,本条规定是加强隧道环境保护的体措施。

16.1.4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隧道弃渣场要本着少占耕地的 进行选址和设计。

16.2.2当隧道通过地居民较多时,对隧道修建导致地下水流失

可能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估,根据 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对地表居民影响降低至可接实 范围。

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渣场占地,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在务 允许时,尽量利用。

一般不选用沿河弃渣,以减少河道行洪隐患。不得已沿河弃渣时 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复意见,挡渣墙基底应高出1/50洪水位不小于 0.5m并采取措施确保挡墙基底防冲刷;挡渣墙基础置于稳定地 层上,确保弃渣体的稳定,

场选址除要考虑条文提出的场地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其对 建(构)筑物、交通线路、风景名胜等技术因素外,同时也符合国 和地方政策及相关规定,最好与地方建设规划、地方弃渣规划 方填方造地相结合。

16.4.4隧道弃渣前先将渣场地表熟土或耕植土挖出集中堆放

弃渣完毕、渣场顶面平整后,再将存放熟土回填渣场顶部,便于植草 绿化或复垦。隧道主体工程竣工后,修整、恢复受到破环的植被, 附录A

建筑限界弓|自现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TG/01一2014及《城 示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一2014限界部分内容,便于设计香询 及使用。 20

B.1.1本条文主要沿用原《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

(说明式B. 1.2)

修改: (1)增加了岩体完整性指数K,、岩体体积节理数J两项定量 指标内容,便于岩体完整程度定量划分,岩体完整性指数K?、岩体 体积节理数J的测试及计算方法可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一2014内容执行。 (2)增加了层状岩层厚度的划分内容,主要参照原《铁路隧道 设计规范》TB10003一2005内容进行制定。 B.1.4本条文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150218一2014进 生宝

内容进行制定,其中对级岩体特征增加了“较软岩、岩体破

岩、岩体较破碎至破碎”内容,使其与《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1

B.2.2本条规定了对围岩级别影响的地下水出水状态、初始

力状态、主要结构面产状状态等三项修正因素的定性修正方法

说明表 B. 2. 21 地下洞室出水状态的描述

续说明表 B. 2. 2一

说明图C.1.12IV级围岩各组合工况自稳性研究成果

依衣据上述各级围岩直稳性特征表现,分别将I、IV、V级围岩 划分为两个亚级,各亚级对应的指标组合情况即为亚级划分标准, 详见表C.1.1中各指标组合描述。 为确定各亚级对应的BQ值划分标准,编制组共收集310份

亚级围岩样本,各亚级对应的样本数见说明表 C.1.1一1。

兑明表C.1.1一1 各亚级围岩的样本

说明表C.1.14碎石土亚分级方法

C.2.2本条规定了对围岩级别影响的地下水出水状

本条规定了对围岩级别影响的地下水出水状态、初始地应

本条规定了对围岩级别影响的地下水出水状态、初始地应

. 21 地下水对砂类土围岩亚级级

C.3.1为获取各亚级围压物理力学指标值T/CECS G:H24-201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规程.pdf,编制组开展广大量的

.3.1为获取各亚级围压物理力学指标值,编制组开展了大量 值试验和资料调研分析工作,其中数值试验共进行492组,样本 方见说明表C.3.1一1,各级围岩数值试验结果见说明表C.3.1一2

说明表C.3.1一1 各亚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数值试验样本分

3.1一2各级围岩各亚级物理力学指

基于上述资料调研分析结果,假定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与围 岩BQ值间成线性关系,依据各亚级围岩BQ值,采用插值方法即 可获取各亚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范围。 综合数值试验、资料调研分析成果,最终确定各亚级围岩物理 力学指标值,具体见表C.3.1内容。 经研究,各土质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详见说明表C.3.13。

DB11/T 1594-2018 城镇排水管道检查技术规程说明表C.3.1一3各亚级土质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