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43-2016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DBJ50T-243-2016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212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243-2016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或与现浇楼板可靠拉接

3墙体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0%, 并应采用双排布置:双排分布拉结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 直径不应小于6mm。 4墙体的端柱纵向钢筋配筋量应不小于0.005A和412 的较大值,箍筋最小直径不应小于6mm,沿竖向最大间距不大 于200mm.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是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有关标准.规范及规程执行时,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T/CBDA 21-2018 轨道交通车站标识设计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10《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 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I3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

45 46 规定 47 47 47 49 51 51 52 52 Z 54 54 55 59 61 61 62 墙砌体房屋 63 63 65 65

1..1本条明确规程的制定自的和原则。本规程根据国家现行 标准《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及《建筑结构可 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原则制订。 1..2本条规定了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

1.3吊脚结构如图2.1.3所示意。当坡地坡度较缓,高差较 时,设计时可根据内力分析结果判断是否按吊脚结构设计。

2.1.4掉层结构如图2.1.4所示意

图 2. 1. 3吊脚结构示意图

图2.1.4掉层结构示意图

3.1.4关于高宽比限值的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 中砌体结构未予区分,均采用不宜”;而小砌块和多孔砖体! 屋在行业标准中采用“不应”。本条根据重庆地区使用经验进 了适当放宽。

采敢措施确保基础嵌固条件的有效性。设计时,山地结构应尽重 设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基和稳定的边坡上,对边坡体应进行来 定性评定和边坡支护设计,边坡必须达到稳定且严格控制变形 支护设计时需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土压力对支护结构日 影响,要求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边坡结构不破坏的性能要求,

3.2.2针对重庆地区特点规定了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2.2针对重庆地区特点规定了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重不规则和特别不规则的划分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011 的规定执行。

规定了山地建筑结构的布置愿

1规定了掉层结构掉层部分允许的最大高度。由于掉层高 度越大,掉层结构不规则性越显著,且边坡稳定性更难控制,边坡 治理难度更大,因此区分不同岩土条件对其高度进行了规定。当 实际情况无法满足本条要求时,应进行详细的可行性技术论证。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接地端有全嵌固地下室时,应尽量选择地下室 顶面作为嵌固端,掉层高度为全嵌固地下室顶面到上接地端的 距离。 2山地建筑结构由于先天的不规则性,扭转效应明显,因此 设计时应尽可能合理布置结构,减小扭转的不利影响。对于掉层 结构,当多数抗侧力构件位于上接地端时,可加强连接掉层部分 与上接地端的上接地端楼盖当多数抗侧力构件位于下接地端 时,可不设置掉层与上接地端的连接楼盖,上接地端竖向构件底 部可采用滑动支座:其他情况时,可采用调整构件截面及增减剪 力墙布置等措施。对于吊脚结构,吊脚部分竖向构件的刚度分布 宜尽可能均匀,以减小扭转效应。 3山地结构不规则性明显,受力复杂,故将其作为一种复杂 结构形式,其他复杂结构形式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IG3界定。考愿到山地结构的复杂性,不宜采用连体结构。 4多塔楼结构.体型收进及悬挑不规则结构等,均属于竖向 不规则,应避免与掉层结构刚度突变部位重合。

3.2.4对山地建筑结构的两种主要结构类型即吊脚结构和

结构的侧向刚度进行了规定。对吊脚结构,吊脚部分竖向构件长 短不一,刚度差别较,应尽可能采敢措施减小刚度不匀程度, 避免较天的扭转效应;同时要求吊脚部分与上层对应部分的刚度 比不小于1,避免吊脚部分形成薄弱层。对掉层结构,以上接地面

为界,分别控制上,下两部分结构的侧向刚度比,控制上接地层 层范围内结构刚度,减小扭转效应。

3.2.5为了避免掉层和吊脚部分形成薄弱层,相比普通结构,

高丁带脚和掉层部分结构相比 接地层的安剪承载力比的限值。 3.2.6一懂房屋因地形需要架设大桥主要是指一侧是挡墙的情 形。当采用滑动支座时,应采用限位装置或其他在罕遇地震下的 防脱落措施。

3.3.2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工程结构可靠 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表述,引入了“持久设计状况,短暂 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

楼板不连续,复茶结构和楼梯的计算模型加以规定。复茶结构主 要指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 竖向收进.悬挑结构等复杂高层结构,以及山地建筑结构,退台转 换花园洋房结构等。对于错层,跌层等住宅结构,当错层较大或 跌层楼板开洞面积较大时,宜采用弹性楼板或分块弹性楼板的非 层模型的空间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复核。楼板开洞角部宜适当增 加板厚和配筋,异形板的角部宜配置放射状构造钢筋。

3.3.6明确了山地建筑结构的风压高度起算点强调地震作

坡地动力放大效应:山地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可对结构模型进行 力学上的简化处理,使其既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又适应于所 选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应纳人整体结构计 算模型;由于掉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应考虑其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考虑到山地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在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时,将振型参与质量之和占总质量的比例由90%(抗震设计规范)

提高到95%。 山地建筑常常无全地下室,因此需对高层山地结构进行军 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

3.3.7设计需要时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 抗震性能化设计。

4.1.1建筑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见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

4.1.2因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必要时有可能选择有不良地质

4.1.2因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必要时有可能选择有不良地质现 象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这时应对不良地质进行可靠的防治。滑 坡防治措施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 桩.抗滑键.锚索.锚拉桩,支撑盲沟.滑带土改良等。危岩崩塌防 治措施有:支撑.锚固.充填灌浆清除,拦石墙(堤).拦石网·防护 网等。泥石流防护措施有,控制水源的治水工程,如排水渠,泄洪 沟等。控制土石源的治土工程,如拦渣坝,挡土墙等。排导工程 如导流堤(坝),排导槽,渡槽等。岩溶,土洞,采空区可能引起的 塌陷防治措施有:充填.灌浆洞底支撑,洞内衬砌,跨越及桩基穿 越等。 4.1.4边坡上的建筑因地基一侧临空,相应地基承载力有可能 降低。因此,基础工程设计时不仅应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还应 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考虑到基础离坡面较远时地基承载 力受边坡影响较小,为简化分析,给出了需要按边坡地基进行承 载力验算的条件。对土质边坡,本规范给出的条件与国标《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给出的需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的 条件一致。对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基础外边缘与边坡坡脚 连线倾角大于45°者均需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同时,考 急到破碎或极破碎摔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较接近,为安全起见,对 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采用与土质边坡相同的条件。另外,考 虑到填士与岩体性质差异大,偏安全,本规范给出的外侧有填土

象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这时应对不良地质进行可靠的防治。滑 坡防治措施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 桩.抗滑键.锚索.锚拉桩,支撑盲沟.滑带土改良等。危岩崩塌防 治措施有:支撑.锚固.充填灌浆清除.拦石墙(堤).拦石网·防护 网等。泥石流防护措施有:控制水源的治水工程,如排水渠.泄洪 沟等。控制土石源的治土工程,如拦渣坝,挡土墙等。排导工程 如导流提(坝),排导槽.渡槽等。岩溶,土洞,采空区可能引起的 塌陷防治措施有:充填.灌浆.洞底支撑洞内衬砌,跨越及桩基穿 越等。

4.1.4边坡上的建筑因地基一侧临空,相应地基承载力

降低。因此,基础工程设计时不仅应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还应 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考虑到基础离坡面较远时地基承载 力受边坡影响较小,为简化分析,给出了需要按边坡地基进行承 载力验算的条件。对土质边坡,本规范给出的条件与国标《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给出的需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的 条件一致。对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基础外边缘与边坡坡脚 连线倾角天于45"者均需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同时,考 急到破碎或极破摔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较接近,为安全起见,对 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采用与土质边坡相同的条件。另外,考 葱到填土与岩体性质差异大,偏安全,本规范给出的外侧有填土

的岩质边坡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的条件与外侧无填土的岩 质边坡相同。对桩基础,基础外边缘取嵌岩面处桩的外边缘。

的岩质边坡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的条件与外侧无填土的岩 质边坡相同。对桩基础,基础外边缘取嵌岩面处桩的外边缘。 4.1.5本条给出了土质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和有外倾 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先通过边坡 稳定性分析,反算求出基础底面极限压力(即边坡地基极限承载 力),再由此计算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边坡稳定性要求和边坡地基承载力要求是不同的,对永久岩 石边坡地基,要求承载安全系数接近或等于3;对永久土质边坡地 基,要求承载安全系数接近或等于2。这就是说,边坡地基承担的 基底压力按这样的倍数放天后边坡稳定系数仍不小于1时,边坡 地基承载才满足安全系数要求。显然,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不能 代替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 4.1.6本条给出了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且

4.1.6本条给出了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码

4.2.2已有研究分析表明,局部场地效应对结构的地震响应

一定的影响。本条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场地类别划 分的基础上,给出了接局部场地条件确定场地类别的方法。偏安 全考虑,取较厚的覆盖层厚度。

根据重庆市大量的成功工程经验,岩石地基时可部分采 地基基础部分采用桩基。由于岩石地基刚度大,一般可不

4.3.1根据重庆市大量的成功工程经验,岩石地基时可部分

4.3.1根据重庆市大量的成功工程经验,岩石地基时可

考愿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故同一建筑物中充许使用多种 基础形式,如桩基与独立基础并用,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与桩基础 并用等,但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加强上部结构或基础梁等措 施,减小不均匀沉降。 1.3.2同一结构单元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下卧基岩表 面坡度大于1:10,或有孤石,石芽存在时属土岩组合地基。密布 石芽指的是石芽间距小于2m,混凝土置换厚度宜大于0.5m。当 地基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桩基或梁,拱跨越等处理措施,但 此时不属土岩组合地基。

考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故同一建筑物中充许使用多种 基础形式,如桩基与独立基础并用,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与桩基础 并用等,但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加强上部结构或基础梁等措 施,减小不均句沉降

面坡度天于1:10,或有孤石石芽存在时属土岩组合地基。密才 石芽指的是石芽间距小于2m,混凝土置换厚度宜大于0.5m。 地基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桩基或梁,拱跨越等处理措施,1 此时不属土岩组合地基。

4.3.3压实填土地基包括分层压实,实.强,强夯置换地基

当填土地基侧向临空,底面坡度天于1:5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填土均匀性主要指处理后压实填土及下卧未处理填土厚度差异, 考虑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必要时采敢处理措施。填土密实性, 压缩性决定填土地基处理方法,如填料细粒成分含量或含水量 高,则填土压缩性高,或填土极松散,密实性差则采用强夯置换处 理。未经处理密实性差的下卧填土存在自重沉降,应引起重视。 立于河岸边或有地下水的填土地段应充分考虑压实地基以下未 经处理的填土遇水湿陷沉降,经历几个水文年后,湿陷性可消失。 填料对基础有腐蚀性的不应作为压实地基。考虑到压实填土以 上几个因素,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刚度是必要的。

4.3.4此处洞穴地基指在建筑地基范围内存在洞穴,或洞穴

4.3.6在岩石地基中软,硬岩相间出现很常见,为安全合理的

用地基,有必要验算软弱下卧层地基的承载力

5.1.1本条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系

程中混凝土结构仅包含了异形柱框架结构,考虑到重庆市属于较 低烈度区山地结构及复杂结构较多的特点,设计时有些技术内 容暂无规范可循,此次修订扩大了混凝土结构体系适用范围。

单跨框架结构体系几余度少,不符合多道设防的抗震概念设 计,震害表明其抗倒塌性能较差,鉴于框支框架的重要性,规定其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考愿异形柱抗震性能相对较差,框支柱 不应采用: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高位转换层位置的规定在国 家现行规范中未明确给出,根据重庆大学的高位转换试验和计算 分析给出了在重庆抗震设防6度地区限值可取为7层,需要指出 的是国家规范规定的是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层数,由于重庆 地区结构常存在半地下室等情况,故将其改为在嵌固端以上 5.1.8山地建筑结构通过对接地部位楼层提高一级抗震等级: 以适当提高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特一级时,可采取两个不同力

以适当提高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特一级时,可采取两不不同力 学模型的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并采取对关键构件进行性能化设计 等措施,以保证结构性能,

5.1.9山地建筑结构竖向构件的多标高约束特点决定了剪力培

5.1.9山地建筑结构竖向构件的多标高束特点决定了剪力墙 底部加强区范围的确定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分析,上接地端处剪 力墙底部是受力较大且破坏较为突出的部位。从偏安全角度考 急,客类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均从上接地端起算是合理的: 考愿最高约束层以下结构内力变化大,均应按底部加强区处理。 相关示意见图5.1.8

图5.1.8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件强剪弱弯”调整系数。我国现行规范仅对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剪力进行放大,一,二和三级抗震等级时放大系数分别敢1.61.4 和1.2,如图5.2.4(d)所示,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 区以上部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剪力相应调整, 但未给出其体放大系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IGI3 采用的系数为1.3,此外,二,三级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区以上部 位剪力未进行放大,抗剪安全性存在隐惠。而国外规范对加强部 应以上都考愿了“强剪弱弯的调整,美国规范采用计算剪力乘以 系数的需求剪力进行设计:欧洲规范考虑弯曲超强对剪力墙剪力 计算值乘以不小于1.5的增大系数,对框剪结构等双重结构体系 取如图5.2.4(b)所示设计剪力包络,对剪力墙1/3高度以上考虑 高振型影响取值较大,部剪力设计值不小于底部设计值的一 半;新西兰规定剪力设计值Vu一v中owVe(图5.2.4(c)),其中 为和结构基本周期相关的动态剪力放大系数,以30层结构为例, 0为2.3,中w为弯矩超强系数,一般大于1.4。因此,有必要对底 部加强区以上部位剪力调整进行改进。通过初步分析表明,对于 级抗震等级剪力墙,按图5.2.4(e)所示的调整,基本可保证剪 力墙构件实现“强剪弱弯”,对于二,三抗震等级,放天系数按1.4, 1.2类推。

5.2.5按新版规范调整了扭转控制指标限值。

2.5按新版规范调整了扭转控制指标限值。

图5.2.4剪力墙抗剪能力调整措施示意

良据规范组已有分析研究结果取消扭转周期比限值。其理 如下: 1)周期比是影响结构扭转效应的因素之一。在偏心率e/ 较小时(如0.3时),非耦联周期比T/T,一1时扭转 效应有值,在T/T,1时扭转效应随着T/T,的增 大而增大,在T/T>1后扭转效应随着TT,的增大 而减小:当e/r较大时,扭转效应在Te/T,一1时并无峰 值,而一直是随着T/T,的增大而增大。 2)周期比控制指标的提出依据是非耦联周期比>0.8后 扭转效应/&急剧上升,并认为非耦联周期比与耦联 周期比在0.85~0.9之间时相差小,继而规范采用耦 联周期比来作为控制指标。然而事实上,分析表明耦联 周期比与非耦联周期比是有差别的,且差别随看着偏心 率的增大而增大。此外,非耦联周期比的确定相当困 难,应用麻烦,可操作性差。 3)规范规定的耦联周期比限值0.9和0.85仅对偏心率e/ 0.1的规则结构才可能起控制作用,偏心率大时耦联 周期比将不起控制作用,但其影响体现在位移比上,此 时位移比起控制作用。而规则结构本身的扭转效应小, 由于限制耦联周期比限值而必须采取调整结构布置显 得没有必要。况且规则结构计算周期比时并未考虑偶 然偏心的影响,耦联周期比难以准确计算,且规则结构 在周期比为1附近扭转效应有峰值,并非周期比越小扭 转效应越小,严格控制耦联周期比似乎雄以达到预期 目的。 4)采用周期比控制指标容易产生不合理现象:不满足周期 比要求的规则结构可通过增加漏心满足要求,这与限 制周期比的自的相悸;同一满足规范要求的较小耦联 周期比可能对应扭转刚度较大和较小两种情况,说明

满足周期比要求的结构不一定具备预期的抗扭刚度, 耦联周期比并不能直接反映抗扭刚度与侧向刚度的关 系某些平动刚度大的结构周期比不满足要求,但水平 位移却很小,其抗震性能未必比水平位移接近规范限 值周期比未超的结构差。 5)国外除欧洲规范外都未将周期比作为控制指标,而欧洲 规范中规定r(刚度回转半径)三IS(质量回转半径), 相当于规定了T/T≤1。 6扭转不规则结构相对规则结构来说区别在于扭转振动 可能较大幅度增大某端竖向构件的位移和层间位移以 及使竖向构件本身产生扭转变形,而构件层间位移由 规范规定的最大弹性层间移角限值来限制,扭 转位移比限值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构件扭转角的 大小。 因此,扭转周期比并不直接反映结构扭转效应的大小,它只 是影响扭转效应的因素之一,只在结构偏心率较小时才起控制作 用,一般情况下由位移比控制,位移比总体上反映了结构扭转效 应的天小,控制周期比的目的仍是控制扭转位移比等扭转效应, 对于较为规则的结构原则上考虑了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控制 主了,基本可以控制扭转刚度不致过弱,从弹性反应角度来看,控 制了位移比后理论上无须再对周期比进行控制,非线性动力分析 结果也表明结构的扭转非线性反应受构件的弹性最大层间位移 角值的控制最为明显,受耦联周期比控制不明显,并未随其增大 而增天。基于以上分析,取消了扭转周期比的限制。广东省《高 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也基于此取消了扭转周期比的 限制。 2适当有条件放松扭转位移比 扭转位移比为在考愿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 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

寸于一般结构,与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一致,即最天层间位移 规范相应限值的40%时,扭转位移比可放松至1.6。但实 时注意以下几点: 1偏置裙房:当结构底部有较大偏置裙房时,扭转位移比 往往很大,但楼层层间位移角却很小。结构非线性地震 扭转效应分析表明,扭转位移比可有条件的放松到1.8, 但需对相应竖向构件进行抗扭承载力验算,当扭转位移 比为1.5和1.8时,弹塑性扭转位移角可取弹性扭转位 移角的1.2和2.5倍,位移比为中间值时可线性播值。 2)山地掉层结构:山地掉层结构由于上接地面嵌固作用, 致使上接地部位竖向构件相比掉层部分竖向构件层间 位移角明显偏大,若采用层间位移计算出的扭转位移比 数值很大,但此时楼层层间扭转角并不一定很大,因此 可用楼层水平位移计算此时的扭转程度,但应对上接地 竖向构进行抗扭验算和加强延性措施。 3)楼板假定:一般情况下扭转位移比计算时采用刚性楼板 假定,但对于楼板开洞较多时可采用分块刚性或弹性楼 板:错层结构采用分块刚性楼板: 4)连体结构:一般情况可分塔复核扭转位移比,计算模型 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连体整体模型和单塔模型分别验算。 对复杂结构还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通过结构动力特性 和地震反应特点分析进行分段分塔计算扭转位移比。

5.3.1 对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进行了补充规定。鉴于截

较小时施工质量等不易控制,对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和短肢剪力! 的截面厚度适当提高了要求,对异形柱的截面进行了补充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对“一”字形柱需进行稳定性验算和节点抗剪验 复核截面厚度,且其厚度应满足纵筋锚固要求。

5.3.8山地建筑结构的框架柱在各接地部位均为抗震性能控

吊脚竖向构件通过楼盖与接地构件或其基础进行连接,适当 加强楼盖结构的板厚和配筋构造要求,一方面有利于水平力传入 地基,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结构整体抗扭能力。 研究表明,掉层结构竖向构件通过接地楼盖与上接地端竖向 构件基础进行连接,一方面有利于水平力传入地基,加强上接地 端的联固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结构整体抗扭能力。当设置 接地端楼盖时,对接地楼盖分多层和高层分别限制最小楼板厚 度:当未设置接地楼盖时,对上接地层楼盖进行了最小楼板厚度 限制。以上部位的配筋采敢双层双向通长设置及提高配筋率的 要求,以保证水平力的有效分配和传递。设置的拉梁在地震作用 下受力较大,宜按偏拉构件进行设计,纵筋最小配筋率限值增加 0.1%,并应适当加强箍筋提高其变形能力。 5.3.10本条规定了坡屋面的设计要求。多层住宅建筑中坡屋 面比较常见实际计算时常有设计者将之简化为平屋面处理,但 应充分考虑其荷载其及产生的推力。屋面跨度较大时屋面折梁 下宜设置水平联系梁,此联系梁常常受拉力较大,应根据实际结 构受力情况进行配筋计算。

5.3.10本条规定了坡屋面的设计要求。多层住宅建筑中

5.3.10本条规定了坡屋面的设计要求。多层住宅建筑

面比较常见,实际计算时常有设计者将之简化为平屋面处理 立充分考虑其荷载其及产生的推力。屋面跨度较天时屋面护 下宜设置水平联系梁,此联系梁常常受拉力较大,应根据实防 构受力情况进行配筋计算,

6.1.1对原规程进行了修改。考虑重庆地区的应用情况

50011第7.1.7条,并考虑重庆地区烈度较低等特点给出。其中 第5款中考愿到错层结构对墙体承载力影响较大,增加广多孔砖 多层砌体房屋,空心砌块多层砌体房屋不宜采用错层的规定;第7 款中考愿到2008年汶门地震后重庆市要求楼,屋面尽量采用现 尧钢筋混凝土板,要求多层砌体房屋楼盖和屋盖宜采用现浇钢解 混凝土板。近年来,轻钢屋盖住宅建筑在重庆地区有应用,增加 厂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要求。由于对掉层研体房屋的研究不多, 为安全起见,第8款建议不宜采用此类结构,当条件限制需采用 时,掉层研体房屋掉层部分落地墙体应加强,圈梁和构造柱从严 设置,掉层与边坡宜分离。

性能,需对多层砌体房屋的层高进行限制。 6.1.5本条规定了最小墙厚的要求。承重墙墙体厚度是根据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10.1.2条给出。隔墙和填充墙 墙体厚度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6.3.3条给出。 6.1.6本条是基于原规程第4.1.2条和第4.1.3条,根据《砌体 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10.1.12相关内容的要求修改。考虑 到经济的发展,将最低砂浆强度等级由 M2.5提高到M5。

6.1.5本条规定了最小墙厚的要求。承重墙墙体厚度是根据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10.1.2条给出。隔墙和填充墙 墙体厚度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第6.3.3条给出。 能能

6.3.14为防止和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由于温差和砌体十缩变形 引起的墙体裂缝,并结合重庆地区的工程实践而提出的措施。当 有实践经验时,也可采敢其他措施,

图 7. 1.1 底部局部框架砌体房屋

底部的框架梁或剪力墙,除楼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应对子 该条文属强制性条文,但限制偏严,设计时很难做到全都由柜 梁转换,实际上汶地震.芦山地震中存在非框架梁转换的底 结构并不明显比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因此,对于低刻度区可 当放宽此要求,“非框架梁转换的墙体截面面积不超过总墙体 面面积的30%”是基于实际应用的可行性给出的

7.1.3底部局部混凝土框架砌体房屋往往由于混凝土部分

后砌体部分刚度小的较多,扭转效应大,砌体刚度大,吸引较多 震力,但砌体部分强度相对低,易产生破坏,因此,混凝土框架

部分应加强刚度,增设抗震墙,减小扭转。当增设嵌砌于框架柱 的砌体抗震墙有困难雄时,应增设钢筋混凝土短墙和增强框架柱的 刚度,使结构层内刚度尽量均匀布置,同时为了防止扭转破坏,应 采取措施增强结构的抗扭能力。如砌体外墙加密圈梁和构造柱, 形成较强的约束砌体,或采用配筋砌体。 715树宗子 用数皇低無

仍可采用底部剪力法,但需对地震作用效应进行调整。

7.3.1给出了上部砌体结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内容与《建筑 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

.2给出了过渡层墙体的构造要求,内容与《建筑抗震设计规 GB 50011 相同。

7.3.2给出了过渡层墙体的构造要求,内容与《建筑抗震

7.3.3规定了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构造措施DB34/T 4168-2022 装配式混凝土T梁工业化建造技术规程.pdf,在与《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内容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第1款明确 了墙体边框柱的尺寸,较抗震规范详细;第4款较抗震规范条文 细化,明确了抗震设计时底部抗震墙端柱按三级抗震等级墙体的 构造边缘构件的具体配筋要求。

7.3.4规定了底层采用约束砖砌体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内容

本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保持一致GB/T 51292-2018 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技术标准,新增了在墙体

本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保持一致,新增了在墙体半 高处设置的水平连系梁的县体做法

7.3.6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楼盖要求保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