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CJ 004-2016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pdf

DBCJ 004-2016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49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CJ 004-2016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pdf

5.3.1雨水滞蓄系统一般包括下沉式绿地、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设施, 5.3.2# 雨水滞蓄系统适用于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或要求场地雨水迅速排干的场地, 也可作为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的辅助设施。 5.3.3当场地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采用景观水体、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设施进 行调节滞蓄,并尽量模仿自然形式设计雨水调蓄设施。 5.3.4土壤渗透性不佳或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地面的径流雨水时,可局部换 土增加渗透性,

5.3.5雨水滞蓄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导则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相关规定进行

5.3.5雨水滞蓄系统的具体设计应按照本导则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AQ/T 3034-2022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pdf5.4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5.4.1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设施、控污设施、储存净化设施 及其回用设施等。

5.4.2雨水回用管网系统应尽量与中水管网系统联合使用,并建立自动切换和控 制系统,以保障供水安全

5.4.3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的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 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的雨水。 5.4.4应依据可利用雨水的水质、水量和用水时间选择雨水用途,宜优先选择用 水量大且稳定、用水时间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特别是在降雨时用量也不受影响 或影响较小的方式。回用雨水不宜用于与人体有直接接触的场合

5.4.3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的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 送改然运边亚重的下热而站雨业

5.4.5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处理后的雨水水质应根据用途确定,当回用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 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准确定。 (2)处理后的雨水用作杂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 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中的规定。用作景观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 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规定。

6.长沙市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

6.1.1长沙典型城市下垫面包括道路、建筑与小区和集中绿地。各类城市用地和 建设项目可参考本导则所列下垫面的设计要点进行建设。 5.1.2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应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专 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场地道路、开放空间、排水管网等相关设计协调衔接: 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6.1.3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是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有机组成,其建设不应降低雨 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6.2道路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6.2.1道路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与削减地表径流为主,雨水收集 利用为辅。适宜在道路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 铺装。 6.2.2已建道路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路缘石开口改造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 绿化空间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溢流接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线或周边水系。 5.2.3针对城区内已建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严重积水点进行改造,应充分利 用周边现有绿化空间,建设分散式源头调蓄措施,减少汇入低洼区域的“客水” 在周边绿化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应结合周边集中绿地、水体、砂石坑、公园、厂 场等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蓄渗设施。 6.2.4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 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 3.2.5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 料

5.2.1道路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与削减地表径流为主,雨水收集 利用为辅。适宜在道路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 铺装。

5.2.6道路红线内绿地高程应低于路面、人行道,并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 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与道路景观设计紧密结 合,

.. 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与道路景观设计紧密结 合。 6.2.7充分利用立交桥区域内绿化空间,合理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桥面雨水 落水管尽量接入绿地,管口应铺设卵石层消能、散水。 6.2.8道路中交通环岛、公交车站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相邻绿化带 雨水口位置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绿化带净化、削减径流。 6.2.9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有限或毗邻建筑与小区时,可结合红线内外的绿地 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雨水滞蓄设施净化、下渗雨水,减少雨水排放 6.2.10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 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5.2.11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不应降低市政工程范围内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 降雨重现期标准。 5.2.12市政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工程 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之协调。 5.2.13雨水入渗系统不应接纳含有较多杂质和悬浮物的雨水、不应对周围环境和 建筑物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6.2.14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易发生陡坡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2)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雨水调蓄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优先选用天然洼地、湿地、河道、池塘、景观水体,必要时可建人工 调蓄设施或利用雨水管渠进行调蓄; (2)应与周围地形、地貌和景观相协调; (3)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5.2.16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6.2.19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严禁与市政给水及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 误饮、误用。

6.2.20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弃流量按3.2.6的规

(1)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 (2)有调蓄设施处宜合建; (3)弃流水宜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4)弃流设施宜有除砂措施。 6.2.22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存储设施。雨水存储设施的选择应根据汇水 面积、回用目标和用水量、可用土地与空间、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优先利用 自然或人工水体存储雨水。

6.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5.3.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雨水调 节为主,有条件的小区可兼顾雨水收集利用。适宜在建筑与小区使用的分散式雨 水设施主要有: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湿地、雨水塘。 6.3.2既有建筑改造时,优先考虑雨落管连接方式,将建筑屋面、硬化地面雨水 引入周边绿地中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桶等)下渗、净 化、收集回用。

6.3.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沂

5.3.5建议优采用植卓沟、渗透沟渠等自然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 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若设置雨水管道,宜采用截污挂篮等雨水 口截污设施。

6.3.6广场、人行道、邻里支路及其它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优先采用透水 性铺装,步行、自行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

6.3.7建筑与小区景观水体、雨水湿地/塘等调蓄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小区场地 条件,应保证周边径流尽可能汇入其中,并结合安全、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要 求来确定。

6.3.9有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应优先利用水景来收集和调蓄场地雨水,同时兼顾 雨水蓄渗利用及其他设施。景观水体面积应根据汇水面积、控制目标和水量平衡 分析确定。雨水径流经各种源头处理设施后方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用水。 对于超标准雨水进行溢流排放。

6.3.10无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前减及水质控制为主,可以根据地 形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雨水花园,进行处理、下渗, 对于超标准雨水溢流排入市政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以将屋面雨水经弃 流后导入雨水桶进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池进行收 集利用。 6.3.11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式做法,并应采取将雨水引 至绿地的措施

6.3.10无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控制为主,可以根据地 形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雨水花园,进行处理、下渗, 对于超标准雨水溢流排入市政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以将屋面雨水经弃 流后导入雨水桶进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池进行收 集利用。 6.3.11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式做法,并应采取将雨水引 至绿地的措施。 5.3.12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风并等出地面构筑物的口部位应高于周边道路中 心标高300mm,并应采取防止被雨水淹没的措施。 6.3.13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 5.3.14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并与市政总体规划相协 调。集中开发区域应根据总体开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设施 6.3.15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根据降雨量、市政条件、地质资料等经分析计算后 提出,并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依据、规划目标; (2)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 (4)地面高程控制: (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投资估算。

6.3.16建设用地竖向设计应满足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新建小区应进行地面标 高控制,防止区域外雨水流入,并引导雨水按规划要求排出。 6.3.17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与利用目标 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雨水回用水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6.3.18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应满足以下

1)雨水人渗、滞蓄系统应合理利用场地空间; (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等设施: (3)调节系统应设收集、调节及溢流排放等设施,且宜与入渗、滞蓄系统 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设施规模根据下列条

(1)可收集的雨量: (2)回用水量、回用水用水时间与雨季降雨规律吻合程度及回用水的水质 要求; (3)水量平衡分析; (4)经济合理性。 6.3.20雨水入渗设施宜根据汇水面积、地形、土壤地质条件等因素选用透水铺装, 浅沟、洼地、渗渠、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地、渗排一体化设施等形式或其组 合。绿地内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不足时,可增设人工渗透设施。 5.3.21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 渗系统: (1)可能造成陡坡塌、滑坡灾害的场所; (2)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6.3.22雨水入渗系统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m/s,且地下水位距渗透面 喜美十王10

6.4集中绿地与广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5.4.1集中绿地与广场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雨水调节、控制面源污染为主,收 集利用为辅,并应尽可能收集处理周边硬化表面的径流。适宜在集中绿地使用的 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 生态堤岸、生物浮床。 6.4.2将集中绿地周边汇水面(如广场、停车场、建筑与小区等)的雨水径流通 过合理竖向设计引入集中绿地,结合排涝规划要求,设计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5.4.3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和植被,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采用雨水花园、 植草沟、雨水塘以及雨水湿地等雨水滞蓄、调节设施滞留、净化及传输雨水。 6.4.4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布置多功能调蓄设施,在满足景 观要求的同时,对雨水水质和径流量进行控制,并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5.4.5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议采用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工程设施,降低径流污染 负荷。位置和规模可结合水系及沿岸绿化带条件和管线汇水区域特征布置。可在 河道入河口处设消能设施,防止对河岸造成侵蚀。 6.4.6城市广场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入渗,宜采用透水水泥混泥土、透水砖 路面。

6.4.1集中绿地与广场雨水控制利用的目标以雨水调节、控制面源污奖

退ALID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设计要点

退ALID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设计要点

雨水花园是在浅的洼地(深约3~45cm),种植当地的乔、灌木和花草等植物 的工程性设施。其主要通过土壤和植物滞留、净化雨水,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通常分为简单型雨水花园和换土型雨水花园。 适用条件: 雨水花园可构建在黏土、砂土等类型的土壤上,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 2×10m/s。 简单型雨水花园一般适用于处理水质相对较好的小汇流面积的雨水,如建筑 和小区中的屋面雨水、污染较轻的道路雨水、城乡分散的单户庭院径流等。建设 资金有限时也可采用简单型雨水花园。 换土型雨水花园主要适用于长沙市居住区绿地,道路中央隔离带及两侧绿化 带,商业服务业及工业用地的建筑、停车场周边的公共绿地,适合设在长沙市高 密度地区,还适用于处理和利用别墅区、旅游生态村等分散建筑和新建村镇的雨 水径流。 功能、特点: (1)减少雨水径流量、削减峰值流量; (2)净化雨水径流水质,减少径流污染; (3)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 (4)增加渗透面积,减少热岛效应: (5)美化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典型构造: 雨水花园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砂滤层、排水层、溢流口等部分 组成,如图A.0.1所示。

图A.0.1(a)雨水花园(简易)结构示意

关键设计参数: (1)由于长沙市的土壤类型以粘土为主,为保障雨水花园内植物生长,可通 过在土壤中掺入炉渣、碎陶粒等方式增加土壤渗透系数,增大土壤的渗透能力。 (2)雨水花园尽量设在雨水易汇集的区域,但不宜设在因土壤渗透性太差而 造成长时间积水的地方,否则需采取其他措施防止积水。 (3)雨水花园最大服务汇水面积5hm,一般0.5~2hm,在线式设计最大服 务汇水面积应控制在0.5hm。 (4)雨水花园有效面积可按汇水区域的不透水面积的5%~10%估算;服务区 或的坡度应小于12%。 (5)雨水花园底部离常年地下水层至少0.6m (6)与建筑基础的最小距离为3m,以免浸泡地基。 (7)雨水花园关键设计参数见表A.0.1。

表A.0.1雨水花园关键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植草沟是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设施,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雨 水并通过植被截流和土壤过滤处理雨水径流,可用作收集、输送雨水的生态设施 适用条件: 植草沟适用于长沙市居住区绿地,道路中央隔离带及两侧绿化带,广场、停 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的绿地,及各类集中绿地。可以同雨水管网联合运行,条 牛(土质、坡度、景观等)适合时也可代替雨水管网,在完成输送排放功能的同 时满足雨水的收集及净化处理的要求。 功能、特点: (1)生态的雨水输送途径,截流径流污染物 (2)滞留雨水径流,削减径流峰流量: (3)增加绿地景观效果; (4)不占用专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造价低,可节约管道建设维护费用。 典型结构如A.0.2所示

关键设计参数: (1)植草沟适合各种土壤类型,种植土壤不小于30cm。 (2)植草沟中心线距离建筑基础至少3m,如果浅沟距离建筑物小于3m,应 于植草沟和建筑之间铺设防水材料。 (3)植草沟所服务汇水面积不大于1400m(折合不透水面积),当植草沟长 度过长(大于100m)或穿路时可采用暗渠(管)配合输送雨水。 (4)植草沟坡度大于5%,长度超过30m时,可考虑增设台坎,以减少流速 曾加入渗雨水量。台坎由卵石、砖块、木头或混凝土等材料制成,一般7~15cm, 每4~6m设置一处或每条浅沟设置2处, (5)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6)植草沟关键设计参数见表A.0.2

表A.0.2植草沟部分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植被缓冲带是具有一定宽度和坡度的植被带。径流流经草带时,经植被过滤、 颗粒物沉积、可溶物入渗及土壤颗粒吸附后,不仅径流量得到一定的削减,而且 径流中的污染物也得到部分去除。 适用条件: 植被缓冲带多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能接收大面积分散的降雨。一般有选择 性地建在潜在的污染源与受纳水体之间,如沿水滨带的狭长型绿地;也可以设于 道路两侧绿带及不透水铺装地面周边。 功能、特点:

(1)通过过滤、渗透、吸收、滞留等作用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沉淀物及氮、磷 等污染物,从而减轻水体污染; (2)为河湖生态系统提供养分和能量; (3)调节流域微气候。 典型结构图A.0.3所示。

3植被缓冲带结构示意

表A.0.3植被缓冲带部分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雨水塘是具有受纳、滞留和调蓄来自服务汇水面雨水径流功能的水塘。可分 为两类,一类为湿塘,长期保持一定的水位;另一类为干塘,只有雨季才有水。 适用条件: 雨水塘可应用于公园、滨河等集中绿地、居住区绿地等具有较大空间的城市 能区,也可设置在需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区域。 功能、特点: (1)控制峰流量,减少径流量,降低区域洪涝风险; (2)净化雨水径流,去除径流中SS、N、P和COD等污染物; (3)潜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和娱乐功能。 典型结构: 雨水塘由进水口、前置塘(沉淀区域)、植物种植地带、主塘、护坡及驳岸、 维护通道、溢流设施和出水口组成(如图A.0.4)。

A.0.4雨水塘结构示意图

表A.0.4雨水塘设计参数表

(1)雨水塘长宽比一般大于3:1,推荐的长宽比为4:1~5:1; (2)雨水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应小于1:3。 (3)由于湿塘常年有水,根据经验宜服务较大的汇水面积。 (4)对湿塘,建议设计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合理的规模,达到更好的 运行和景观效果。

雨水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工建造的、与沼泽类似 的、用于径流雨水水质控制和洪峰流量控制设施。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

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适用条件: 雨水湿地可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可应用于长沙市水质污 染较严重、公共设施用地内的水域与陆地交界地区(如公园、河湖旁)以及具有 较大空间的居住小区,也可设置在需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地区。 功能、特点: (1)净化雨水径流,去除径流中SS、N、P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2)控制峰流量,降低区域洪涝风险: (3)减小雨水径流对下游设施的负荷冲击; (4)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5)维护低、综合效益高。 典型结构: 雨水湿地由进水口、前置塘(沉淀区域)、深/浅沼泽区、出水池(深水区)、 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组成(如图A.0.5)。

图A.0.5雨水湿地结构示意图

(6)以上数据仅供参考,湿地各组成区域所占的面积比可根据长沙市各项目 条件和实际要求适当调整, (7)雨水湿地岸边高程应高于溢流口30cm以上。雨水湿地应根据汇水面积、 蒸发量、渗透量、湿地滞流雨水量等实际情况计算水量平衡,保证在30d干旱期 内不会干洞。

(6)以上数据仅供参考,湿地各组成区域所占的面积比可根据长沙市各项目 条件和实际要求适当调整, (7)雨水湿地岸边高程应高于溢流口30cm以上。雨水湿地应根据汇水面积、 蒸发量、渗透量、湿地滞流雨水量等实际情况计算水量平衡,保证在30d干旱期 内不会干。

生态堤岸又名自然堤岸,它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达到植物等自然平衡和自然 修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在湖滨、河道范围内设置的用于雨水截污的终 瑞技术设施,也可称为生态堤岸。生态堤岸可分为植物堤岸(低强度型堤岸)、木 材堤岸(中等强度型堤岸)和石材堤岸(高强度型堤岸)等类型,

适用条件: 适用于长沙市一定规模的河湖水体、景观水体、雨水塘和雨水湿地等,尤其 是堤岸周边宽、坡度较小的地方。可采取适当措施将硬质驳岸改造成生态堤岸, 从而降低径流流速,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功能、特点: (1)避免堤岸冲蚀,提高堤岸稳定性; (2)与水体发生物质交换,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3)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为人们提供亲水环境; (4)与水体结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典型结构: 生态堤岸主要由挡土墙、块石、种植土、植物和防渗膜等部分组成(如图A.0.6 所示)。

图A.0.6生态堤岸结构示意图

生态浮床是利用无土裁培技术原理,在水体中人工营造一些动植物生栖的区 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的工程性设施 适用条件: 生物浮床适用于长沙市缺乏自净能力、硬化设计的水体,雨水塘、雨水湿地 和污染严重的河湖的生态修复。

功能、特点: (1)构建水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2)与水体发生物质交换,吸收水中污染物质; (3)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增强水体景观效果; (4)能够遮阳降温,抑制藻类生长; (5)减少水面波动,减缓堤岸冲蚀。 典型结构: 生态浮床分为干式浮床、有框湿式浮床和无框湿式浮床三类。目前广泛应用 勺是有框湿式浮床,其净化水质效果较好。 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主要结构包括:浮床的框体、浮床床体、浮床基质和浮 末植物(如图A.0.7所示)。

图A.0.7生物浮床结构示意图

关键参数的设计: (1)浮床形状以四边形为多,还有三角形和六边蜂巢;单体边长一般取2~3m。 (2)湿式有框浮床一般用PVC管作为框架,用聚苯乙烯板等材料作为植物种 值的床体

关键参数的设计: (1)浮床形状以四边形为多,还有三角形和六边蜂巢;单体边长一般取2~3m。 (2)湿式有框浮床一般用PVC管作为框架,用聚苯乙烯板等材料作为植物种 植的床体。 A.0.8雨水口截污设施 雨水口截污设施(主要指雨水截污挂篮)是由土工布等过滤材料制作,用以 过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装置。 适用条件:

A.0.8雨水口截污设施

雨水口截污设施(主要指雨水截污挂篮)是由土工布等过滤材料制作,用以 过滤、净化雨水径流的装置。 适用条件: 适用于道路、广场、停车场内的平算式雨水口或者与侧算式雨水口相连的检

查井内。 功能、特点: (1)截留径流中SS等污染物,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2)结构简单,可根据对象设计不同形状 (3)不需专门占地,不需大规模工程改造; (4)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 典型结构: 雨水截污挂篮主要包括框架和过滤材料两个部分, 图A0能宗

图A.0.8雨水截污挂篮结构示意图

关键设计参数: (1)雨水截污挂篮的长宽一般略小于雨水构筑物的内沿20~100mm,以便于 安装和维护。 (2)截污挂篮应位于雨水口连接管管顶以上,深度一般为300~600mm。 (3)根据雨水口截污设施所在位置的服务区域产生径流的流量、污染特征和 空制目标,确定过滤材料的厚度。通常土工布的规格为100~300g/m²,有效孔径 50~90um

雨水过滤池是通过砂、沸石、粉煤灰等滤料或土工布、微孔管等多孔介质及 其附着的微生物截留去除雨水中的悬浮物质和COD、重金属、营养盐类等,从而 使雨水净化的处理构筑物

适用条件: 雨水过滤池宜应用于空间比较紧张、不透水面积率比较高的区域,如商业区、 工业区和高速公路等场所。也可应用于由于土壤、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宜采用其它 设施的区域。 功能、特点: (1)净化雨水径流,能有效去除径流中SS、营养盐类、重金属等污染物; (2)控制峰流量,减小雨水径流过大时对下游排水设施的负荷冲击。 典型结构: 雨水过滤池中筑外理设游和滤料两部分组成(加图A09所宗)

图A.0.9雨水过滤池结构示意图

关键参数设计: 滤池底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宜小于0.6m;滤池周边场地坡度不宜大于6% 调蓄空间高度一般为0.150.3m。其它参数见表A.0.9。 表A00雨水过法油关键设计会数取值雄芳表

天键参数设计: 滤池底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宜小于0.6m;滤池周边场地 周蓄空间高度一般为0.15~0.3m。其它参数见表A.0.9。 表A.0.9雨水过滤池关键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周蓄空间高度一般为0.150.3m。其它参数见表A.0.9。 表A.0.9雨水过滤池关键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透水铺装是利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水泥、沥青等,铺设广场、停

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路面,使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 或小下垫面径流系数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分为透水砖路 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透水沥青路面。传统的园林铺地的鹅卵石地面铺装也 是透水铺装的一种。 适用条件: 透水铺装主要适用于长沙市的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较少的道路 其中,透水砖路面一般用于居住区、公园的道路步行道,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用 于小区道路、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用于长沙快速路或高速公路 嵌草砖一般适用于低流量交通区域,如宅区间小路、停车场、高尔夫手推车车道 建筑与小区人行道等。地下水位或不透水层埋深小于1.0m处不宜采用透水铺装。 功能、特点 (1)有效促进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 (2)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对硬化铺装的冲刷: (3)有效净化雨水径流,延缓径流流速 典型结构: 透水铺装主要由地表铺装材料和基质层构造两部分组成,如图A.0.10所示,

图A.0.10透水铺装结构示意图

1)透水铺装坡度不宜大于2%,当坡度大于2%时,沿长度方向应设置隔断层, 隔断层顶宜设置在透水面层下2~3cm

(2)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 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mm,并应增设排水层。 (3)透水面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应大于1×10m/s,可采用透水面砖、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采 用可种植植物的面层时,宜在下面垫层中混合一定比例的营养土;透水面砖的有 效孔隙率应不小于8%,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不小于10%;当面层采用透水面 传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强度等应符合《透水砖》中的相关规定。 (4)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有效 孔隙率应不小于面层;厚度宜为20mm~50mm。 (4)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 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 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 (6)透水铺装地面设计降雨量应不小于45mm,降雨持续时间为60min,透水铺 装地面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透水砖铺装施工与验收规程》的 相关规定。 (7)雨水径流水质劣于IV类时不宜采用透水铺装;周边的客水不宜引导到透水 铺装上。

A.0.11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指比周边地面或道路低的绿地,利用植被截流和土壤渗透,积 蓄、下渗、净化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生态型雨水渗透设施。 适用条件: 下沉式绿地适宜在居住区、商业、工业等用地的建筑物、街道、广场、停车 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的绿地,道路的中央隔离带或设在微地形中的下凹处,用于

收集蓄渗小面积汇水区域的径流雨水。 功能、特点: (1)截留污染物,净化雨水径流水质,减少水体污染; (2)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灌溉用水: (3)增加渗透面积,减少热岛效应; (4)削减峰流量,减少洪涝灾害。 典型结构如图A.0.11所示:

图A.0.11下沉式绿地结构示意图

关键设计参数: (1)长沙市土壤类型以粘土为主,土壤渗透性较小,可通过在土壤中掺入炉 渣、碎陶粒等介质增大土壤渗透系数,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同时缩短下沉式绿 地中植物的受时间。 (2)绿地下凹深度宜为50~100mm,且不大于200mm,溢流口的高度为50mm (3)选择耐旱耐淹的乡土草本植物,植物的耐时间宜为1~3d

生态树池是在一般树池的基础上,在树池内部采用生态化的措施对地表雨水 经流量和雨水水质进行控制的设施。 适用条件: 生态树池灵活性强,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处理地表径流,在长沙市的市 政及居住区道路、公园、广场等场地均适用。 功能、特点 (1)增加雨水下渗,涵养地下水; (2)净化雨水径流,减少径流量:

(3)增加渗透面积,调节局部气候; (4)美化环境,提高行车安全性; (5)低成本、低维护、可实施性强。 典型结构: 生态树池的结构与雨水花园的结构相似,如图A.0.12所示

图A.0.12生态树池结构示意图

天键参数设计: (1)生态树池一般为方形,常见面积1.2m×1.2m。 (2)树池顶与周边路面相平或低于周边路面1~2cm。 (3)植物主要以大中型抗负压能力强的木本植物为主,对种植土深要求较高 至少为1m。 (4)建在临近道路或建筑物的区域应采取防渗措施(如设防渗膜),溢流及 出流雨水流入附近的排水系统中。 A.0.13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以绿色植物为主要覆盖物,配以植物生存所需要的种植土层以及 室面所需要的保护层(植物根阻拦层)、排水层、防水层、等所共同组成的整个屋 面系统。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文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 适用条件:

适用于平屋顶(采用水泥抹面)、平台或坡度较缓(应大于2%)的屋顶T/CBDA 27-2019 建筑装饰装修机电末端综合布置技术规程,如 坡度超过15%时需增加防滑、防冲蚀等设施;宜选择长沙市的新建建筑,将屋顶 绿化与荷载、防水等要求一起考虑。 功能、特点: (1)滞留、净化屋面雨水,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2)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外温度; (3)释放氧气,滞留飞尘,改善空气质量; (4)固定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 (5)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美化环境。 典型结构: 绿色屋顶结构主要包括: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壤层和 植物,如图A.0.13所示

D.13绿色屋顶结构示意

长链珍数: (1)绿色屋顶的总负荷宜为60~150kg/m²。 (2)防水层可采用玻璃纤维、PVC、HDPE、EPDM等防渗材料,厚度宜大于60mm。 (3)当植物根系有可能刺穿防水层时,应设置保护层,可采用热塑塑料等保护膜: 享度宜大于30mm。

(4)排水层可采取天然砂砾、碎石等材料,厚度宜大于30mm,最大排水能力大 于4L/(m's)。 (5)过滤层可采用规格为150g/m²~300g/m²土工布铺设,接口处土工布搭接长度 不少于15cm。 (6)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严禁”。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本本导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按····执行”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严禁”。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本本导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 按······执行”

DB33/T 975-2021 蓄能自发光交通标识设置技术规范.pdf本导则引用了下列标准规范中的有关条款。凡是不 斤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78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规范 GB/T50596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 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