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2013.pdf

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2013.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19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15-92-2013.pdf

6.1.2单跨框架结构是指整栋建筑全部或绝大部分采用单跨框架的结构,不包括仅局部为单跨框架的框 架结构。一般情况下,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框架时定义为单跨框架结构;当框架结构多跨部分的侧向 刚度不小于结构总侧向刚度的50%时,不属单跨框架结构。 震害调查表明,单跨框架结构,尤其是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震害比较严重。因此,抗震设计的框 架结构不宜采用穴余度较低的单跨框架结构。必须采用时,应有适当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6.1.4楼梯间为主要疏散通道,其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框架结构中楼梯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 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本身相同。框架结构中楼梯 相关构件,包括梯板、柱及楼梯板支承梁等,应进行必要的构造加强。有条件时,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中 的楼梯间墙布置为剪力墙,做成少墙框架结构,可避免产生短柱,确保楼梯间的安全。

6.2.10宜仅考虑板面筋的作用。当需要考虑板底筋的作用时,应有相应的锚固构造要求 6.3框架梁构造要求

6.3.6为了避免或减小扭转的不利影响,宽篇梁框架的梁柱中线宜重合,并应采用整体现浇楼盖。为了 使宽扁梁端部在柱外的纵向钢筋有足够的锚固,应在两个主轴方向都设置宽扁梁。宽扁梁梁高较小时 受力钢筋宜单排布置。 6.3.9地震作用时,支承于椎架柱上的悬臂梁受力特点不同于框架梁,不需强调悬臂梁梁端的塑性变形 能力,在满足承载力及正常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可不按框架梁的配筋构造。

6.4.1柱的截面尺寸太小不易保证强柱弱梁的实现。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小跨度密排柱、

连廊柱、构架柱等,在满足刚度、承载力、抗震构造要求的情况下,柱截面宽度可适当减小。 5.4.10~6.4.11为使梁纵向钢筋有可靠的锚固条件,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约束。 考虑到节点核心区内箍筋的作用与柱端有所不同,其构造要求与柱端有所区别。 宽扁梁节点外核心区指两向宽篇梁相交面积扣除柱截面面积部分,该区域两向梁箍筋相交JT/T 1071-2016 港口岸基供电变频变压电源装置技术要求,钢筋放 工较为困难且影响节点混凝土浇筑质量,故允许以附加水平箍筋和竖向拉筋代替箍筋,加强宽扁梁节只 外核心区的约束作用。

图3柱截面外的节点外核心区配筋示意

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6.5.5实际工程中,部分框架梁跨度较大时下部纵筋较多,如全部伸入支座,施工难度较大且会影响柱 节点施工质量,对于梁端受力计算并不需要全部下部纵筋锚入支座时,允许部分纵筋在支座外截断,但 伸入支座纵筋的面积及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本款内 容也适用于非抗震设计

7.1.5楼面梁支承在连梁上时,对连梁受力不利,应尽量避免。不能避免时,楼面梁端按铰接处理可减 少连梁承受的扭矩,且应加大连梁的截面承载力的安全度储备。 7.1.6 暗柱经计算为构造配筋时,暗柱截面宽度可减小,但不应小于梁宽加200mm。 7.1.8 改进短肢剪力墙的定义使之更合理。将截面高厚比不大于8作为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分界点 时有矛盾发生,例如,有一截面厚度为200mm、截面高度为1650mm的剪力墙,按截面高厚比不大于8 来判断,它是一般剪力墙;当墙厚加厚至250时,却算作短肢剪力墙,设计反而要加强,明显不合理。

对有翼墙或转角墙(图7.2.12中(b)、(d)),当冀墙厚度br比腹板墙厚度bw大很多时,约束边缘构件取bw 加两倍b导致截面过大,本规程作适当调整。 7.2.14目前,我省出现了很多高层剪力墙住宅建筑,电梯、楼梯位于建筑物侧边,其周边剪力墙形成 筒体。在地震作用下,筒体翼缘的剪力墙可能出现整片墙受压或受拉,这些剪力墙的分布钢筋已不是构 造钢筋,而是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宜适当提高,一、二、三级时均不宜小于0.35%,四级和非抗震设 计时不宜小于0.3%。

力墙竖向分布筋道锋太小时,施工过程中钢筋网易产生变形,故适当加天了竖向分布钢筋的

假定连梁在中大震作用下破坏,必须保证墙肢不会破坏。此时,位移会增大,中大震作用下

必按小震作用要求限制其位移,

8.1.4框架分担的剪力不满足8.14条要求时,可直接调整放大框架柱的剪力,不再对框架梁端弯矩、剪 力进行调整,以满足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

9.1.6地震作用下核心筒或内筒可近似视为箱形截面的压弯构件,其工作特性不同于矩形截面的单片剪 力墙。在相同轴压力和弯矩作用下,其延性优于矩形截面的单片剪力墙;轴压力一定,其承载力和延性 又与所承担的倾覆力矩有关。根据工程经验,有条件地适当放松其轴压比限值。相应地宜适当提高剪力 墙的体积配箍率,配箍特征值入,宜不小于0.22。计算体积配箍率时可计入箍筋、拉筋、墙水平分布筋 不扣除重叠部分。计入体积配箍率的墙水平分布筋应有拉筋拉结,拉筋间距不大于2倍竖向钢筋的间距 9.1.10当框架部分刚度较弱,其层地震剪力最大值小于结构地震总剪力的10%时,应对核心筒的设计 剪力和抗震构造要求进行加强,要求核心筒承担100%的层地震剪力,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另外,适 当放松框架部分地震剪力的调整要求,要求按结构底部总剪力Vo的15%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 值Vf,max的1.8倍二者的较小值较小调整。Vo与Vf.max的取值应按本规程第8.1.4条的要求。

受拉,构件延性相对较差,有必要提高其抗震构

10.2截面设计与构造

10.2.1带斜撑或斜柱的巨型框架具一定的侧向刚度,可分担部分地震剪力,此时核心筒可按其实际承 担的地震剪力进行设计。 10.2.2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核心筒剪力墙承担两侧伸臂桁架上弦拉、压力引起的较大剪力,常规设计 往往不能满足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要求,需采取加强措施。 10.2.6可采用等效弹性法或弹塑性法验算大震作用下核心筒的压弯承载力。采用等效弹性法时,结构 的阻尼比可取0.06~0.08,特征周期增加0.05s;钢筋、型钢的抗拉强度可取极限抗拉强度,混凝土的抗压 强度可取极限抗压强度

11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1.2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11.2.1对整体结构中仅有个别结构构件进行转换的结构,比如框支剪力墙的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 的10%,或托换柱的数量不多于总柱数的20%时,可不划归带转换层结构,但有关转换构件和转换柱的 设计可参照本节有关条文要求进行构件设计。 11.2.2当转换层的位置较高,位于建筑物的1/4高度及以上时,底部加强区可取不小于底部两层和房屋 高度1/10二者的较大值;转换层及其上、下各两层应予适当加强,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 11.2.5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依据设防烈度的不同给予限制。托柱转 换层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故其转换位置可不受限制。 11.2.6转换层设于地下室时,大部分地震剪力由地下室楼盖传至地下室外墙,对其要求适当放松。

11.3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11.3.2伸臂桁架上下弦杆的拉力需可靠地传递到核心筒上,所以要求伸臂桁架上下弦杆贯通核心筒。 高层建筑由于设置了加强层,核心筒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要求加强层及相邻层的竖向构件需要加强, 加强层的楼面结构存在较大的面内应力,对设置水平伸臂构件的楼层在计算时宜考虑楼板平面内的 变形,对加强层及相邻层的结构构件的配筋给予加强,开注意加强层各构件的连接锚固。 加强层的伸臂构件强化了内筒与周边框架的联系,内筒与周边框架的竖向变形差将产生较大的次应 力,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其影响(如伸臂桁架斜腹杆的滞后连接等),在结构分析时宜将这些措施的影 响反映在合理的模拟中。

1楼层板面高差大于相连处楼面梁高,板面高差小于相连处楼面梁高但板间垂直净距大于支 时称为错层。结构中错层楼层数少于总楼层数的10%且连续错层数不超过2层时不属于错层结构

11.5.4当连接部分的楼板较薄弱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破环,为确保连体部分失效后两侧塔 楼可以独立承担地震作用不致于发生严重破坏或倒塌,因此宜补充两侧分塔楼的计算分析。 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而需采用滑动连接方式时,连接体往往由于滑动量较大致使支座发生破坏,因 此对其位移的计算提出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复核。滑动连接根据具体工程的可能性优先采用 一端刚接,另一端采用滑动的方式。 11.5.5 刚性连接的连体部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需要协调两侧塔楼的变形,连接体部分的边梁、楼板 尤其最下面一个楼板及顶层在协调两侧塔楼的变形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对其截面、配筋提出了加强 要求。

11.6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11.6.3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当各塔楼的质量和刚度存在较大差别时,塔楼的不同步振动对大底 盘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多塔楼结构各塔楼的体量以及塔楼相对于底盘位置作了规定,并提供增强大底 盘抗扭转刚度的可行且有效做法。

12.2.2混合结构中,楼面梁承担的竖向荷载通常较大,若支承在连梁上对连梁受力不利,应予避免。 必须设置时,宜有必要的加强措施,如提高连梁的截面受剪承载力,以简支梁校核连梁的受弯承载力 连梁可采用型钢混凝土梁等。楼面梁在连梁一端的支座宜按铰支考虑。

12.4.5型钢混凝土柱的含钢率越高承载力越高、延性越好。但从经济性出发,一般型钢混凝王柱的含 钢率不宜大于15%,比较常用的含钢率为4%~8%。 型钢混凝土柱设置栓钉的主要目的是使钢和混凝土更好地协同工作。也可采取利用加厚的内衬板作 为抗剪连接件等其他有效措施。 12.4.6当型钢混凝土柱内部型钢为封闭式钢骨(例如钢管),计算体积时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可扣除封闭 钢骨内的面积;对于钢骨为十字型的型钢混凝土柱,当有可靠依据时,计算体积时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可 扣除全部或部分钢骨截面范围内的面积。 12.4.14当6、7度区地下室不少于一层、8度区地下室不少于两层时可采用非埋入式柱脚,柱中型钢(钢 管)宜延伸至基础顶面,其柱脚锚固构造由计算确定。

13.1.7高层建筑设置地下室有利于结构抗震,相当一部分的地震水平剪力由地下室外墙的土压力平衡 桩基承担的水平力大大减少。按日本计算桩基抗剪的经验办法,当地下室外土的标贯数为4时,每增加 一层地下室,桩承受水平剪力减少约25%,当土的标贯数为20时,有一层地下室,桩基承受的水平剪力 就减少70%。结合本省的工程经验并方便执行而作此简明的规定(常规地下室的层高约4m左右),地下 室周边应回填密实。 13.1.8竖向荷载作用下,柱、剪力墙等承重构件底部截面有轴力,也常有弯矩、剪力。提高偏心竖向 力(同时存在轴力、弯矩)作用下桩的承载力,相当于降低桩的安全度储备,因为竖向荷载引起的弯矩和 轴力一样长期存在。考虑到常规结构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竖向构件底端的弯矩较小,为方便布桩,充许小 幅度(不超过10%)提高桩的竖向承载力。

13.3.9当建筑物外周边的荷载较小或地基承载力较高时,筏形基础周边可不外挑,以方便防水层的施

13.3.10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养护条件较差,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常用的应对措施包括每30~40米左右留 设后浇带(水平钢筋断开)、适当提高配筋率、减少水平钢筋的间距、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利用混 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水泥等胶凝材料)、混凝土细骨料采用减少中粗砂、减小水灰比、加强养护等。 13.3.21大直嵌岩桩承载力高。如在成桩后检查桩底持力层形状,则当持力层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时,往往造成处理、补救工作的困难。故要求终孔时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验收。检测单位可视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检测、验收方法。抽取岩芯进行抗压强度试验也可结合超前钻进行,参照其结果。 13.3.22当大径嵌岩桩静载试验有困难时,其竖向承载力可按13.3.17条规定结合桩底沉渣等情况综合

14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振)设计

14.1.1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结构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支座(或系统)形成隔震层,把建筑的 上部结构与下部隔离开的建筑结构。隔震结构由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等组成。 消能减震(振)结构是指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联结缝或连接件、楼层空 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设置了消能(阻尼)器(或元件)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结构由 主体结构、消能器和支撑组成的消能部件及基础等组成。消能子结构是指与消能部件直接连接的主体结 构的单元。 14.1.2合理设计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相比于非减震结构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10%~60%,可有 效提高结构安全性、增加结构安全储备。减震建筑不改变主体结构的竖向受力体系,按本规程设计与施 工的减震结构的设防目标,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保持 致或略有提高。 14.1.4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振)技术设计的结构,设计的隔震支座和消能器的性能对结构的安全性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保证隔震支座和消能器的性能质量。设计时隔震支座和消能器的性能参数和数量是 控制结构隔震或消能减震(振)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隔震支座和消能器进行性能检测时判断产品是否 合格及抽检数量的依据,为此,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具体数值。

14.3结构消能减震设讠

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依据所规定的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抗震验算,不论计算理论和工具如何先进、计 算如何严格,实际地震发生时与计算结果仍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使消能减震结构实现大震不 倒的设防目标,需保证大震作用下消能器不致失效破坏。为此,要求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应比罕遇地震作 用时消能器的计算最大位移值更大以留有必要的余量。 14.3.3消能器一般是和支撑(支承构件)一起布置在结构中,支撑(支承构件)和消能器构成消能部 件。常见的布置形式有单斜撑、“V"字型撑、“人”字型等,概念设计阶段应根据消能器的类型、构造及 原结构空间使用、建筑设计、施工和检修要求选择消能部件的类型。例如:从消能器的构造、类型角度 考虑,圆筒式黏弹性消能器、筒式流体消能器等适合采用斜杆支撑;Pall型摩擦消能器、双环金属消能 器、加劲圆环金属消能器适合采用交叉支撑;金属消能器适合采用“人”字型支撑或用于耗能剪力墙中, 抗震结构体系要求受力明确、传力途径合理、连续。结构体系合理的抗震结构能使结构分析更加符 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消能部件的布置应使结构形成均匀合理的受 力体系,减少不规则性,提高整体结构的消能能力。 消能器的布置以使结构平面两个主轴方向动力特性相近或竖向方向刚度均匀为原则;对于规则结构,平 面上可在两个主轴方向上分别采用对称布置。对于结构平面两个主轴动力特性相差较大时,可根据需要 分别在两个主轴方向布置,也可以只在较弱的一个主轴方向布置,这时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只单个方向的 消能作用。对于结构竖向存在薄弱层可优先在薄弱层布置,然后再考虑治竖向每层或隔层或跨层布置, 14.3.4不同的结构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各国抗震规范中均有体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仍是基本方法 但对不规则、重要和较高的高层建筑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方法。 14.3.5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恢复力模型大致有两类:一种是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予以描述的曲线型;另一 种是分段线性化的折线型。曲线型恢复力模型中的的刚度是连续变化的,与工程实际较为接近,但在刚 度的确定及计算方法上较为复杂,在实际工程计算中并不常用。对于软钢消能器和屈曲约束支撑可采用 双线性模型、三线性模型或Wen模型:摩擦消能器、铅消能器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

是采用串联还是并联具体确定。 14.3.8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种静力的分析方法,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 则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加大;一且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 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道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 位移),从而判断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消能器产生减震效果主要体现在消能器的滞回性能上 消能器需要产生往复位移或速度而起作用。为此,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无法直接体现出消能 器的作用,也不能接得出消能器附加结构的阻尼比,为了使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能够体现出消能器的 作用,对消能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等代,并布置在结构中进行分析。 14.3.12主体结构的强度和截面验算,依据求得的内力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中对不同类建筑结构规定的公式计算。由于消能减震结构中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都相比于主体结构存在 一定的变化,为此,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应考虑消能器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的影响。 14.3.13对于消能器连接板与框架梁连接的情况,当消能器采用平行法安装时,支撑可能会限制框架梁 的竖向变形,但其作用很小不能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为此,在确定布查消能部件跨的横梁截面时,不 应考虑消能部件在跨中的支承作用;消能器在地震作用下往复作用时,消能器产生的水平阻尼力会通过 连接板传递到与其相连的框架梁上,导致框架梁除承受竖向荷载作用外,还要承受消能器在地震作用时 消能器附加的水平阻尼力作用。 为了确保消能减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消能减震结构需要保证在主体结构达到极限 承载力前,消能部件不能产生失稳或节点板破坏;为了保证消能部件的安全,其连接节点和构件都应进 行罕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引起的附加外荷载作用下的截面验算。 14.3.16对于消能减震混凝土结构中的主体结构由于消能部件附加的阻尼比使得结构的地震反应降低 构件的截面尺寸可能会有所减小,主体结构的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进行区分

主体结构应采用对应结构体系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执行,抗震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对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的产 格程度。为此,对于消能减震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抗震等级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按相应的规范和规 程取值,当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比较明显时,主体结构的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即当消能减震的地 震影响系数不到非消能减震的50%时,主体结构的构造措施可降低1度执行。 4.3.17消能减震结构中消能部件与结构构件进行连接,并且会传递给结构构件较大的阻尼力,为了保 证结构构件在消能部件附加的外力作用下不至于发生破坏,需要在与消能部件连接的部位进行构造加强

14.4结构风振控制设计

4.4.1高层建筑的风振控制,往往以减小结构的风振加速度、提高舒适性为主,因而所设置的消能器 应以附加阻尼为主,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调频消能器主要为结构附加阻尼,附加刚度较小或不附加刚度 对抑制结构风致加速度响应的效果较为显著。然而,当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时,在风振作用下位移响应 也不满足要求时,可联合采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其他它类型消能器(如位移相关型消能器),同时为 结构附加刚度和阻尼。 14.4.2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构风振效应时,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风荷载时程可采用 风洞试验方法直接测得,也可采用线性滤波法或谐波叠加法模拟得到。当采用线性滤波法或谐波叠加法 模拟结构的风荷载时程曲线时,应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模拟风荷载时程的正确性。 4.4.5消能部件在结构中发挥优越耗能能力的条件是消能器在风振作用下具有较大的相对位移或相对 速度,因此,消能部件宜设置在结构层间位移或层间速度较大的楼层,以此来提高消能器的耗能性能 耗散风振输入结构的能量,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4.4.9高层建筑设计中,消防水箱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结构风振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可道接将 消防水箱设计成调频消能器,即可避免额外设计调频消能器而占用建筑使用空间,又可利用消防水箱中 水体的运动形成对结构的控制力而无需额外设计调频液体消能器,或将消防水箱的重量作为调频质量消

能器的一部分而节约原材料。

15.4.2应符合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主要有:《塔式起重机》GB/T5031、《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施工升降机标准》GB/T10054、《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10055、 《混凝土泵》GB/T1333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 3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 程》JGJ196、《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等。

15.4.2应符合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主要有:《塔式起重机》GB/T5031、《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施工升降机标准》GB/T10054、《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GB10055、 《混凝土泵》GB/T1333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JGJ160、《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 程》JGJ196、《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等

15.5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15.10混合结构施工

15.12.1应符合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主要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建筑 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 全技术规范》JGJ46、《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2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 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建筑施工承插型 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滑动模板工程技 术规范》GB50113、《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JGJ195等。 15.12.10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主体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就要进行装修及机电工程的施工,主体结构施 工用水如不进行有组织的排放,将会影响装修及机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在超 高层建筑施工中要设置有组织的临时施工用水排水系统。

15.12.11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切割的高温钢板下落时,普通的尼龙类安全网会被高温钢板烫坏,失去 防护作用,应采用钢质安全防护网进行防护

15.13高温和雨期施工

15.14.8施工阶段的不同,对现场布置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现场需根据变化了的施工环境及时、合理、 安全、科学有序地作出施工平面布局的调整,做到合理使用施工用地,保证施工安全文明及保持良好的 场容场貌。减少和避免临时建筑拆迁和搬迁,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一般建筑工程至少应有地基基 融主体结物工积施工和装饰装修及设务安装一全除段的旅工平而东墨图

附录B广东省基本风压与风荷载体型系数

B广东省基本风压与风荷载体型系

B.0.1~B.0.2广东省基本风压值及基本风压分布图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万 筑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资料。

附录GRC梁一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环梁承载力设计方法

G.1节点环梁受拉环筋和箍筋的计算 G.1.1基于RC梁-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试验破坏面的极限平衡条件,得到节点环梁承载力的设计方法。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环梁环筋和箍筋的相互作用及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梁、环梁截面尺寸的影响。同时 在对节点进行详细的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楼板的作用,并以试验结果对计算公式作了校正。但 除对环梁环筋和箍筋的配置有特别要求,按G.1.1条计算外,一般情况下,可按G.1.2条的简化方法设计 环梁,依节点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虑或不考虑楼板的作用。 RC梁-钢管混凝土柱环梁节点的承载力试验进行了7批,共48个试件及1个2层2跨框架(18个节点) 节点形式包括“十"字形、“"字形、“一"字形、“L"字形和单肢形,其中有部分带楼板。根据试验目的 不同,加载形式包括单调加载、低周往复加载及2层2跨的RC梁-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的拟动力试验和单 调推覆试验(表1)。

表2环梁节点主要试验情况

G.1.2忽略环梁、框架梁及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尺寸等的影响,取合适的剪环比入及环筋计算

略环梁、框架梁及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尺寸等的影响GB/T41862-2022 土方及矿山机械 自主和半自主机器系统安全.pdf,取合适的剪环比入及环筋计算系数,得

节点与钢管混凝土柱联结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

V,ho0.25 节点能实现自锁。 相比与钢管柱与环梁联结面间的静摩擦力和粘结咬合力,与钢管贴焊的抗剪环是框架梁端剪力传递 到钢管混凝土柱的可靠途径。环梁节点联结面的破坏形式有三种:联结面直剪破坏、抗剪环承压面混凝 土的局部承压破环和抗剪环筋导钢管间焊缝的剪环。在环梁节点设计中,要保证框架梁端剪力可靠地传 递到钢管混凝土柱,必须保证抗剪环自身和支承环梁处的混凝土不破坏。 为简化计算,可偏保守忽略环梁与钢管壁间的静摩擦力和环梁与钢管壁间的粘结咬合力,认为环梁 节点的联结面抗剪计算内容包括联结面的直剪、混凝土局部承压、抗剪环与钢管壁之间的煌缝强度以及

环梁的抗冲切等几方面验算。

环梁的抗冲切等几方面验算。

G.3.5一般情况下CECS 590-2019-T 岩溶空洞泡沫混凝土充填技术规程,环梁节点竖向受剪承载力由抗剪环支承面上的混凝土局部承压承载力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