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2517.6-2020 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6部分:田径场地.pdf

GB/T 22517.6-2020 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6部分:田径场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238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2517.6-2020 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6部分:田径场地.pdf

合成面层外观应符合下述要求: a)合成面层环形跑道的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色差,颜色通常为红色、绛红色或蓝色; b)I、Ⅱ类场地跑道、助跑道和两个半圆区的合成面层材料和颜色一致; )合成面层固化均勾,不出现起鼓、气泡、裂缝、分层、断裂或台阶式凹凸; l)点位线清晰、不反光且无明显虚边; e)表面颗粒均匀.粘接牢固

GB/T 22517.62020

5.1.5预制型面层粘接

预制型面层与基础的粘接应符合下述要求 a)竞赛区和热身区不准许出现空鼓; b)接头平顺JC/T 2450-2018标准下载,接头部位无缝隙且不出现台阶式凹凸

5.2.1面层材料选型

类和Ⅱ类场地应使用非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 类场地宜使用非渗水型合成面层材料

所有类型的合成面层材料中,无机填料用量应不起

5.2.3有害物质限量

应符合GB/T14833的要求

5.2.4物理机械性能

5.2.4.1面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5.2.4.2I类场地面层材料的冲击吸收和垂直变形性能在(10士2)℃、(23士2)℃和(40士2)℃的温度务 件下,均应符合表2的要求。

5.2.5面层材料耐久性能

面层材料在标准老化箱内加速老 和拉断伸长率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面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解

5.3I、I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

、Ⅱ类场地的长轴宜南北方向,也可北偏东或北偏西,其偏斜数值应不超过表3中所示值。白来

起、终点直跑道宜设在西

表 3I、I类场地长轴允许偏斜角度

5.3.2场地设施数量和布置

5.4I、I类场地设施规格

5.4.1径赛项目设施规格

5.4.1.1跑道标记

跑道标记应符合以下要求: a)跑道线、起跑线、终点线用白色标示,宽度均为5cm; b 起跑线(除弧形起跑线外)、终点线与分道线呈直角标示; c)终点线处的跑道上标示分道号码,字符高度大于0.50m; d)起跑线与终点线间的距离不出现负差,100m和110m栏正差不大于20mm,其余正差不大 于1/10000; e) 所有跑道标记符合《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田径场地设施手册》的要求

.4.1.2400m环形跑道

400m环形跑道规格应符合以下要求: a)跑道分道宽度为(1.22±0.01)m; b)环形跑道长度为400.00m,最大正偏差不大于0.04m,不出现负偏差;100m直跑道长度为 100m,最大正偏差不大于0.02m,不出现负偏差;110m栏跑直跑道长度为110m,最大正偏 差不天于0.02m,不出现负偏差;障碍赛跑道在第2个圆弧的内侧或外侧设置一个永久性障 碍水池,规格为3.66m×3.66m×(0.50m~0.70m),障碍水池深度宜为0.5m; C 半圆区半径长度正负偏差不大于5mm,曲直分界线间直跑道长度正负偏差不大于5mm; d) 跑道内、外侧的无障碍距离不小于1m;110m栏起跑准备区不小于3.00m,终点缓冲区不小 于17.00m;

度≤0.10m,安放在距落地区近端1m~3m处],落地区【宽度≥2.75m,从起跳线至落地区 远端距离≥10.00mJ; 三级跳远设施应包括:助跑道、落地区及起跳板规格要求与跳远相同,起跳板安放在距落地区 近端至少13.00m(男子)或至少11.00m女子)的位置。IⅡI类场地,可根据运动员水平选择适 当的起跳板安放位置; d)跳高设施应包括:助跑区(长度≥15.00m,宽度≥16.00m),落地区(≥6.00mX4.00m); 撑竿跳高项目应包括:助跑道(≥40.00m),用于撑竿插人的穴斗和一个具有前伸部分的落地 区(≥6.00mX6.00m)

度≤0.10m,安放在距落地区近端1m~3m处,落地区L宽度≥2.75m,从起跳线至落地区 远端距离≥10.00mJ; 三级跳远设施应包括:助跑道、落地区及起跳板规格要求与跳远相同,起跳板安放在距落地区 近端至少13.00m(男子)或至少11.00m(女子)的位置。IⅡI类场地,可根据运动员水平选择适 当的起跳板安放位置; d)跳高设施应包括:助跑区(长度≥15.00m,宽度≥16.00m),落地区(≥6.00m×4.00m); )撑竿跳高项目应包括:助跑道(≥40.00m),用于撑竿插人的穴斗和一个具有前伸部分的落地 区(≥6.00mX6.00m)

5.4.2.2投掷项目设施规格

400m标准跑道分道起跑点前伸数据、起跑线、抢跑线、栏架位置线、接力区、障碍赛跑道和田赛设 施图示及说明见附录A。

场地基础构造应能保障场地在不同地质、地理条件下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具体参

6.1.1面层外观现场检测

6.1.1.1外观颜色:目测或对照样品, 6.1.1.2合成面层固化:厚度检测时,拔出测厚仪检查是否附着黏液状或渣状树脂物质。 6.1.1.3起鼓、气泡、裂缝、脱层、分层、断裂或台阶式的凹凸:目测、触摸。 6.1.1.4点位线清晰度、是否反光、明显虚边:目测 6.1.1.5颗粒(粒径)均勾、粘接牢固:目测、触摸

6.1.2面层厚度现场检测

1使用针测厚仪进行检测,测厚仪及测试方法应满足EN1969:2000中方法B的要求。 2检测点位选点应符合以下要求: 环形跑道从100m终点线开始,纵向每10m交替检测奇、偶数分道中央各点位,环形跑道 层厚度检验点位见图3:

b)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助跑道坡度应从助跑道开始处到起跳线间、按10m的间隔进行直

6.1.5预制型面层粘接现场检测

测锤敲击法检测预制型面层与基础之间的空鼓

预制型面层粘接现场检测方法如下: 采用检测锤敲击检测整个场地上是否存在空鼓,重点检查直跑道起终点、直跑道、环形跑道内 侧第1、2、3分道,均匀检测点位数应大于150处; b)检测确定空鼓部位和面积; c)检测接头部位缝隙和平整度

6.2.1.1面层材料性能检验分为场地峻工检验和型式检验 6.2.1.2场地峻工检验项目包括厚度、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抗滑值、阻燃性、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以 及无机填料含量。场地峻工检验既可以在现场进行测试,也可以现场取样后送实验室进行测试。其中 立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以及阻燃性需现场取样后送实验室进行测试。场地峻工验收应验证型式检验项 目报告。 6.2.1.3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抗滑值、阻燃性、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耐久性和在(10土2)℃、(23士2)℃ 和(40士2)℃的温度条件下的冲击吸收和垂直变形 6.2.1.4型式检验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a) 新产品、新工艺、新配方定型鉴定时; b)正常生产后,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有变化时; c)停产或未施工六个月及以上恢复生产或施工时; d)市场监督部门抽查时;

和(402)℃的温度条件下的冲击吸收和垂直变形。 6.2.1.4 型式检验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a) 新产品、新工艺、新配方定型鉴定时; b) 正常生产后,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有变化时; C 停产或未施工六个月及以上恢复生产或施工时; d) 市场监督部门抽查时; e)正常生产时,每三年应至少进行一次。

a)新产品、新工艺、新配方定型鉴定时; 正常生产后,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有变化时; 停产或未施工六个月及以上恢复生产或施工时; d) 市场监督部门抽查时; e)正常生产时,每三年应至少进行一次。

6.2.2现场测试选点

冲击吸收、垂直变形、抗滑值现场测试选点位置应符合表4的规定。除必选点外,可根据现场 随机选取3点进行测试

GB/T22517.6—2020

6.2.3实验室检验面层材料样品的准备

按施工顺序平行随机制样,同一场地同一结构的面层样品应制作2块,每块规格应 400mm×400mm×实际厚度。

按施工顺序平行随机制样,同一场地同一结构的面层样品应制作2块,每块规格应不小于 100mm×400mm×实际厚度。 6.2.3.2试样的调节和试验条件 6.2.3.2.1样品固化14d以上方可进行测试。时间未达14d的现场制样和用于型式检验的样品,应在 0℃的温度下加速固化72h后再进行测试, 6.2.3.2.2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温度、湿度及时间:用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阻燃性试验的样品均 应在温度(23士2)℃、相对湿度(50士5)%的环境中调节不小于24h后进行试验

6.2.3.2试样的调节和试验条件

3.2.1样品固化14d以上方可进行测试。时间未达14d的现场制样和用于型式检验的样品,应 心的温度下加速固化72h后再进行测试, 3.2.2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温度、湿度及时间:用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阻燃性试验的样品 温度(23士2)℃、相对湿度(50士5)%的环境中调节不小于24h后进行试验

6.2.4无机填料含量的测

无机填料含量测定有以下两种方法: a)方法A:按GB/T4498.1一2013中方法A的规定,进行二次平行试验,试验温度(550土 50)℃,二次测得灰分含量的平均值作为无机填料含量。该法适用于渗水型、混合型、复合型等 组分不均匀的样品。 b)方法B:采用热失重(TG)仪器测定的方法,随机抽取样品,定量称量后(精确至0.0001g)置 入仪器的样品池,控制升温速度为10℃/min。当温度升至(550土5)℃后保持恒温,直至重量 恒定。计算样品的失重量和剩余量。剩余量占样品总量的百分数即为无机填料的含量。该法 适用于上下同质的面层、一次成型的预制卷材等组分较均匀的样品

6.2.5面层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

6.2.5.1样品的厚度

样品的厚度测试有以下两种方法: a)方法A:将面层材料表面防滑颗粒打磨掉50%表面积后,使用符合EN1969:2000中方法A 规定的橡胶厚度计测量5次,取其平均数作为样品的绝对厚度。橡胶厚度计的平面压足直径 为(4±0.1)mm,在压足上施加的压力为0.8N~1.0N。 b) 方法B: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样品某处底面至表面起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取两点的平均值作 为该点的厚度,同样方法测量5次,取其平均数作为样品的绝对厚度

6.2.5.2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

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试样的抽取和测试应采用GB/T10654中规定的方法,拉伸速度为(10 )mm/min

6.2.5.3冲击吸收

测方法见附录C,工类场地应现场检测冲击吸收

6.2.5.4垂直变形

检测方法见附录D,I类场地应现场检测垂直变形

检验方法见附录E,I类场地应现场检

用于阻燃性试验的试样应从试验对象的不同位置选取,选取点面积最小100mmX100mm,数量 为5块。在试样中部放置直径为25mm、质量为0.8g的重叠的棉纤维织物组成的纤维层圆片。用 2.5mL酒精均勾浸泡后,将圆片转移到被测样品表面,剩余的酒精倒在圆片的上面,然后点燃圆片并使 其燃烧至完全熄灭后,测量在试样表面留下的燃烧痕迹直径(精确到1mm)。五个试样表面的燃烧直 径均小于或等于50mm,则可判定该样品为1级阻燃;若五个试样表面中任一试样的燃烧直径大于 50mm,则判定该样品未达到1级阻燃

6.2.6面层材料耐久性能的测定

2.6.1试样规格:应符合GB/T10654规定的要求。 2.6.2老化试验方法:采用GB/T16422.2—2014中规定的方法A、循环序号1,处理1000h后 2.5.2规定的方法对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进行测试

6.3I、I类场地方位和设施布置现场检测

6.3.1查验场地勘察测量定位图纸

6.3.1查验场地勘察测量定位图纸 6.3.2对照场地总平面图纸,现场检查设施数量和布置情况。

6.4I、I类场地设施规格现场检测

GB/T 22517.62020

e)测力台的直径为(70士0.1)mm,球形底盘半径为500mm; 调节支撑物的位置垂直,测力台和支撑柱中心最小距离为20mm; 名 提升与释放重物装置,可以让其从设定的高度跌落,且偏差不大于士0.25mm; 电子力量记录装置装有放大器和记录放大器,以及过滤性很低的过滤器,并能在0.01s内记录 单个冲击产生的力的最大值,精确度为0.5%: 将该仪器垂直放置,重物下落至铁砧的高度为(55土0.25)mm,经过1次测试后,在(60士10)s内再进 行第2次测试。经过冲击地面后,为了不让表面负重太久,在5s内应迅速从铁砧上提起重物; 1 测试次数为4次,取后3次数值,分别按公式(C.1)计算冲击吸收值

式中: R 一冲击吸收值; F。——在合成表面上的测试读数; F. 一在混凝土表面上的测试读数。 注:面层材料的冲击吸收取3次计算值的平均数

签时应保证合成面层温 范围,则应停止测试 实验室测试I类场地面层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吸收时,应在(10士2)℃、(23土2)℃和(40土 2)℃的温度环境中放置4h以上,并使用温度测量器测量并记录样品经受冲击吸收测试时的温度

99浙J35:变形缝.pdfGB/T 22517.62020

d)支架上有螺丝以将支架调节到直角位,撑脚到支撑中心的距离至少应为250mm。 e) 提升与释放重物装置,可以让其从设定的高度跌落,且偏差不大于士0.25mm。 电动提升装置应装有放大器,放大器的精度应至少达到0.5%。 g 电子变形传感器与变形力传递装置相连接,该传感器内装有放大器,并精确到0.01mm。 h 记录装置应能贮藏两个传感器的数据、计算数据或显示读数(每次回弹的弹力读数约为 50N)。 i) 该装置和测力台一起垂直放置在场地表面。将下落重物放置在距离弹簧上方(120士0.25)mm 处,以保证在冲击过程中最大的力达到(1500士100)N。第1次试验后,记录施加的力和变形 的数值。间隔为1min,再次进行第2次测试 垂直变形是根据1500N动力冲击测试中,超过400N的读数结果计算得出的。至少重复进行 3次本试验.测试结果是最后2次冲击的平均值

检测时应保证合成面层温度在10℃~40℃,如果温度超过这一范围,则应停止测试。 实验室测试I类场地面层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垂直变形时,应在(10士2)℃、(23士2)℃和(40士 2)℃的温度环境中放置2h以上,并使用温度测量器测量并记录样品经受垂直变形测试时的温度

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500m²至少检测1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12次 检测。检测位置同 C.3.2。

在测试区洒上干净的水,放开摆动臂使其自由落下,略去第1次指针计数,然后进行5次同样的试 验。记录每次摆动后指针所得的刻度读数,计算这5个读数的平均值,即为潮湿表面的抗滑值,或称为 骨动阻力。 如果合成材料表面显示具有方向性的图案,那么,用仪器应能测出各个方向不同的数值。方法是调 节仪器,使滑动部件从开始摆动方向的90°和180°通过相同的一块表面,所测得结果可作为第1组读数 的参考数。 从测试仪器上所得到的刻度读数为抗滑值,与摩擦系数(μ)的换算关系如公式(E.1)所示

PTV = 330μ 3±u

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1000m²至少检测1次。整个场地至少应进行6次 检测。测试位置如下: a 绕第1弯道的任何道次; b) 非终点直跑道任意道次上的明显最薄处; c) 绕后一弯道的任何道次; d) 终点直跑道第1分道上的明显最薄处;SZC e) 弓形区(半圆区)的任意位置(跳高起跳区除外)DB42/T 1497-2019标准下载,两个弓形区分别进行检测; 各助跑道任意位置; 如果合成面层面积很大(如直跑道有10或12条分道),则还应进行必要的附加测试

I类场地的检测应在正常厚度的合成面层上每1000m²至少检测1次。整个场地至少应 检测。测试位置如下: a 绕第1弯道的任何道次; b 非终点直跑道任意道次上的明显最薄处; c) 绕后一弯道的任何道次; d) 终点直跑道第1分道上的明显最薄处;SZC e) 弓形区(半圆区)的任意位置(跳高起跳区除外),两个弓形区分别进行检测; 各助跑道任意位置; 如果合成面层面积很大(如直跑道有10或12条分道),则还应进行必要的附加测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