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224-202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

DB33/T 1224-202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3/T 1224-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0845
下载资源

DB33/T 1224-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1224-202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

将测距仪靠在隧道结构一侧,再利用其激光指引在对应隧道结构 的另一侧上设置固定标志或反射贴片。 7.3.3固定测线法收敛监测每条测线应独立进行不少于3次读 数,互差不大于±2.0mm时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成果。 7.3.4固定测线法收敛监测使用手持激光测距仪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手持激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应不低于±1.0mm; 2应在收敛测线两端设置对中与瞄准标志,隧道侧壁粗糙 时,瞄准标志宜采用反射片;对中与瞄准标志设置后,应进行实 测精度符合性检查。

7.3.5采用收敛仪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测线两端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应安装牢固,监测点 应与收敛仪的挂钩相匹配: 2安装后应进行监测点与收敛仪接触点的符合性检查,符 合性检查应进行3次独立观测,且3次独立观测较差应小于标称 精度的2倍; 3观测时应对收敛仪施加标定时的拉力,尺面应平直脱贫攻坚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C3标段招标文件.pdf,不 得扭曲; 4工作现场温度变化较大时,应进行温度改正。 7.3.6采用全断面扫描法开展收敛监测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 的规定;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开展收敛监测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G的规定

7. 4监测变形控制值

7.4.1监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宜根据轨道交通的结构型式、地 质条件、施工工法、变形特征、已有变形情况、设计使用年限及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结合其结构的重要性、易损性及设计 单位的要求,进行结构检测、计算分析和安全评估后确定,并应 司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等的相关

7.4.2变形控制值的取值应确保轨道交通结构的运营安全。

8.1.1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有外部作业时应对地下车站和区 间、高架车站和区间、地面车站和区间、附属建(构)筑物和 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进行外部作业影响监测

间、高架车站和区间、地面车站和区间、附属建(构) 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进行外部作业影响监测

表 8.1.2外部作业影响监测项目

注:1收敛适用于盾构法和矿山法隧道的区段,明挖法区段可视需要选测:

面尺寸监测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和附录G的规

8.1.3采用多台仪器联合作业时,相邻仪器应能通视,监测项 目的测量精度应满足本规程3.0.3的要求,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相关规定

目的测量精度应满足本规程3.0.3的要求,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的相关规定。 8.1.4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的外部作业监测项目,其监测技 术标准和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 术标准》GB5049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术标准和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 术标准》GB5049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8.2.1竖向位移监测宜采用精密水准测量,也可采用三角高程 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电子水平尺测量等方法

8.2.2地下车站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车站主体监测点宜沿道床线路中线、结构侧墙、立 柱布设,点间距10m~30m; 2对于采取高等减振措施、特殊减振措施等结构区段,除 在道床上布设监测点外,应在同一横断面对应的结构上布设一个 监测点; 3地下车站与区间结构的交接缝两侧应布设监测点,监测 点距交接缝0.9m~1.0m; 4沉降缝两侧、基础理深相差悬殊处两侧应加密布设。 8.2.3地下区间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盾构法隧道宜在道床或管片上按每6m~12m间距布设 个监测点,特殊情况下应加密布设: 2矿山法隧道、明挖矩形隧道与明挖U型槽结构宜按每 10m~30m间距布设一个监测点: 3采取高等减振措施、特殊减振措施的地段,除在道床上 布设监测点外,应在同一横断面的行车方向右侧区间结构上布设 监测点; 4区间隧道与明挖结构、联络通道等结构差异处,应增设

8.2.4高架车站和区间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

1车站宜按沿线路方向道床上30m~50m间距布设一个监 测断面; 2每个墩柱应布设不少于1个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设于 离地面0.5m左右高度的柱身上,上方有立尺空间; 3每跨简支梁宜沿线路方向在两端部、跨中的道床上各设 置一个竖向位移监测点,连续梁宜在1/4跨、3/4跨处各增设 个竖向位移监测点: 4采取高等减振措施、特殊减振措施的地段,除在道床上 布设监测点外,应在同一横断面的箱梁中心线处结构上部增设竖 向位移监测点。

主拍按信我不 测断面; 2每个墩柱应布设不少于1个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设于 离地面0.5m左右高度的柱身上,上方有立尺空间; 3每跨简支梁宜沿线路方向在两端部、跨中的道床上各设 置一个竖向位移监测点,连续梁宜在1/4跨、3/4跨处各增设 个竖向位移监测点; 4采取高等减振措施、特殊减振措施的地段,除在道床上 布设监测点外,应在同一横断面的箱梁中心线处结构上部增设竖 可位移监测点。 8.2.5地面车站和区间应沿线路方向在道床轨枕中间按照10m ~30m间距布设一个竖向位移监测点。 8.2.6附属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出入口监测点宜沿通道外墙两侧按间距10m~30m布设, 应在出入口与地下车站主体交接处两侧分别布设竖向位移监测 点,监测点距交接处0.9m~1.0m; 2区间竖井宜沿线路方向在中部及两端处各布设一个监测 断面; 3盾构法隧道的联络通道应在结构底板临近两侧隧道处各 布设一个监测点; 4 风亭宜在四个角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5电梯井宜在井道壁外侧每边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6 其他附属建(构)筑物可视现场条件布设监测点。 8.2.7当采用水准测量时,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5.2节 的相关规定。

方向在道床轨枕中间按照1

~30m间距布设一个竖向位移监测点。

1出入口监测点宜沿通道外墙两侧按间距10m~30m布设, 应在出入口与地下车站主体交接处两侧分别布设竖向位移监测 点,监测点距交接处0.9m~1.0m; 2区间竖井宜沿线路方向在中部及两端处各布设一个监测 断面; 3盾构法隧道的联络通道应在结构底板临近两侧隧道处各 布设一个监测点; 4 风亭宜在四个角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5电梯井宜在井道壁外侧每边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6 其他附属建(构)筑物可视现场条件布设监测点。 8.2.7 当采用水准测量时,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5.2节 的相关规定。

8.2.8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水平尺传感器量程宜不小于±40,分辨率宜不低于 ±1",重复测量精度宜不低于±3",可单支使用或多支串联 使用; 2多支电子水平尺串联安装构成“尺链”进行竖向位移测 量时,应采用水准测量法定期联测“尺链”的起点与终点,根 据水准测量成果修正各监测点变形测量成果:盾构法隧道内电子 水平尺的长度宜与环宽匹配

8.3.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8.3.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监测点宜与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

2地下车站主体监测点宜沿线路中线布设,间距10m ~30m; 3地下区间盾构法隧道监测点宜按每6m~12m间距布设; 4矿山法隧道、明挖矩形隧道与明挖U型槽结构监测点宜 按每10m~30m间距布设; 5高架车站和区间每个墩柱应布设1个监测点,宜布设于 离地面0.5m左右高度的柱身上,监测点上方有足够的空间: 6地面车站和区间监测点应沿线路方向在道床轨枕中间按 照10m~30m间距布设; 7附属建(构)筑物的监测点宜在结构的中部或角点处: 8 特殊情况下应加密布设监测点 8.3.2) 观测点的测回数应根据观测精度要求、仪器的精度等级、 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等因素综合确定。 8.3.3水平位移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 8.3.4 外业观测结束后,应检查闭合差、各测回边长较差等外 业限差,对超限数据应及时重测。

8.3.3水平位移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

8.3.5水平位移测量的内业计算和成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视准线法、小角度法、自由设站基准线法通过比较历次 观测点与基准线的垂距计算水平位移量; 2其他方法通过比较历次观测点的坐标计算水平位移量

8.4.1地下区间收敛监测宜采用固定测线法、收敛仪法、全断 面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法等方法。 8.4.2监测断面宜按6m~12m间距布设,并宜与其他测项设在 司一断面上:外部作业项目位于隧道结构正上方或正下方时,宜 加密布设。

8.4.3当采用全站仪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固定测线两端宜采用固定棱镜或反射片等观测标志:

8.5.1对高架墩柱、明挖区间或车站的侧墙等轨道交通结构宜 开展倾斜监测:倾斜监测宜采用投点法、全站仪坐标法、差异沉 降法等方法

1在结构的上、下部竖向对应设置观测标志; 2测站点设置在倾斜方向的垂直方向线上,与观测点的距 离宜为上、下部观测点高差的1.5~2.0倍: 3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观测时在下部观测点安置水 平尺,瞄准上部观测点后投影到水平尺上直接读取倾斜偏移量: 观测时应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 4历次倾斜偏移量的变化值与上、下点高差的比值即为倾 斜率变化值。当上、下观测标志的线与结构的竖向轴线平行 时,倾斜偏移量与高差的比值即为结构的倾斜率。

8.5.3全站仪坐标法能在同一测站对监测对象在两个正

的倾斜偏移量进行观测。全站仪坐标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结构的上、下部竖向对应设置观测标志,观测标志宜 为小棱镜或反射片,采用基于无合作目标测距技术时可为平整的 其他标志; 2测站点应设置在结构边线的延长线或结构边线的垂线上: 与观测点的水平距离宜为上、下部观测点高差的1.5~2.0倍: 3以测站点为原点、测站点至下部观测点莲线为文轴正方 可、Y轴垂直于X轴、竖直方向为Z轴建立独立坐标系,X、Y 两个坐标分量的变化值分别为两个方向的倾斜偏移量: 4历次观测应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平均值:历次两正交 方向的倾斜偏移量的变化值与上、下点高差的比值即分别为相应 两个正交方向的倾斜变化率。当上、下点的连线与结构的竖向轴 线平行时,倾斜偏移量与高差的比值即为结构的倾斜率。 8.5.4当采用差异沉降法进行倾斜监测时,应在需要监测的倾 斜方向上对应设置竖向位移监测点。竖向位移监测应符合本规程 8.2节的相关规定,对应竖向位移监测点间距的丈量应取位至 0.01m,差异沉降量与距离的比值视为该连线方向的倾斜变 化率。 8.5.5倾斜监测成果应描述测量位置、倾斜方向、偏移量、倾 斜率、倾斜率变化速率

8.6.1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袋缝蓝测位合下剂规定: 1 裂缝监测应确定裂缝分布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 也可测量裂缝深度: 2应对需要观测的裂缝进行统一编号: 3裂缝宽度监测宜采用裂缝观测仪进行测读,也可在裂缝 两侧贴、埋标志,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或采用裂 缝计、粘贴安装于分表及摄影量测等方法监测裂缝宽度变化; 4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5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6 宜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裂缝的形态; 7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 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8观测成果宜以展开图的方式描述裂缝的位置、走向、长 度、宽度,注明裂缝编号及观测日期等: 8.6.2 接缝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缝测量应测定接缝宽度和错台变化情况: 2 应对需要观测的接缝进行统一编号; 3 可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接缝宽度或错台形态: 4 接缝宽度的观测精度应不低于±0.5mm; 5当要测定相邻结构的错台量时,应在错台最大处两侧布 设对应的观测标志,观测精度不低于±2.5mm; 6观测成果应描述接缝的位置、宽度、错台量及其变化情 况,注明接缝编号和观测日期等。 8.6.3当采用传感器自动监测时,应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且 数据的观测、传输、保存应可靠。

5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6 宜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裂缝的形态; 7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 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8观测成果宜以展开图的方式描述裂缝的位置、走向、长 度、宽度,注明裂缝编号及观测日期等:

8.6.2接缝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缝测量应测定接缝宽度和错台变化情沙 应对需要观测的接缝进行统一编号; 3 可采用拍照的方法记录接缝宽度或错台开 4 接缝宽度的观测精度应不低于±0.5mm: 5当要测定相邻结构的错台量时,应在错 没对应的观测标志,观测精度不低于±2.5mm 6观测成果应描述接缝的位置、宽度、错 兄,注明接缝编号和观测日期等。 3.6.3当采用传感器自动监测时,应与人工监 效据的观测、传输、保存应可靠。

8.7.1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对轨道交通结构有振动影响 的活动时,宜开展振动监测。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振速不应超 过2.5cm/s,对安装有精密设备的结构应满足精密设备的安全允 许振速。 8.7.2振动监测系统应由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及数据分析软件 组成,传感器可采用垂直、水平单向传感器或三矢量一体传 感器。

1应使传感器的定位方向与所测量的振动方向一致 2被测对象为混凝土或坚硬岩石时,宜采用环氧砂浆、环

氧树脂胶或其他高强度粘合剂将传感器固定,也可预埋固定螺 栓,将传感器底面与预埋螺栓紧固相连; 3被测对象为土体时,可将传感器直接埋入夯实土体中, 并使传感器与土体紧密接触: 4传感器安装好后应进行监测系统的测试。

8.8.1盾构法或顶管法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8. 的规定。

表8.8.1盾构法或顶管法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

:沉管法结构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可参照

8.8.2明挖法或暗挖法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8.2 的规定,

8.8.2明挖法或暗挖法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8.2 的规定

表8.8.2明挖法或暗挖法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结构安全控制指标控制值1类Ⅱ类II类IV类水平位移(mm)<5<10<15<20竖向位移(mm)<5<10<15<20相对收敛(mm)<5<8<14<20 车站与附属结构交接处差异沉降(mm)<5<8<12<16迎水面≤0. 1≤0. 1≤0. 2≤0. 2裂缝宽度(mm)背水面≤0.2≤0.2≤0.3≤0. 3注:矿山法结构地下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表执行。8.8.3高架及地面结构安全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8.3的规定。表8.8.3高架及地面结构安全控制指标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结构安全控制指标控制值1类Ⅱ类Ⅲ类IV类水平位移(mm)<5<10<15<20高架<5<10 <15<20竖向位移(mm)地面结构<10<15<20 车站与附属结构交接处差异沉降(mm)<5<8<12<16相邻柱基沉降差(mm)<0.0003L<0.0005Lb<0.001Lb<0.0015Lb裂缝宽度(mm)≤0.2≤0.2≤0.3≤0.3注: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 36·

9.0.1 现场调查与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外业记录和记事项目应真实完整: 2 任何原始记录都不得涂改、伪造、转抄: 3 采用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应完整储存在可靠的介质上; 4 记录中相关责任人的签字要齐全。 9.0.2J 应及时对现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出现异常时,应分 析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 9.0.3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结合施工工况、地质条件和环境 条件以及相关监测数据的变化进行,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监测 结论和建议。 9.0.4成果应包括调查报告与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包括日报 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和警情快报。 9.0.5成果资料应数据真实、内容完整、结论明确、签名齐全, 加盖成果章,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报送。 9.0.6成果的信息反馈可利用工程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 实现数据收集、分析、查询和管理一体化及监测成果的可视化。 9.0.7调查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包括工程概况、项目来源、区间、里程、环 号等信息; 2调查人员和日期:包括参与调查的人员和起止日期: 3调查技术依据和方法:采用的技术依据、仪器设备、技 术要求、调查过程描述: 4调查结果统计:列表简要统计各项调查成果; 5各项目详细调查情况:区间、环号、位置、标记符号

结果描述、测量数据、现场影像; 6与历史资料的对比结果,列举缺陷的变化情况: 7 总结:汇总调香情况,对调香成果的说明。 9.0.8 监测日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监测布点图,当日施工工况说明和影像: 2 现场巡查影像和相关记录等: 监测日期、关气情况、监测相关责任人员、仪器型号及 编号; 4各监测项目监测点的目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 控制指标等,必要时绘制相关曲线: 5对监测数据、现场巡视和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 6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 分析和建议: 监测结论与变形趋势分析及施工建议: 8 其他相关说明。 9.0.9 警情快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警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部位情况描述、严重程度; 2 监测布点图及施工工况; 现场处理与应急监测实施情况; 4 现场巡视信息,发生险情部位影像,文学描述记录等: 率值; 警情原因初步分析; > 警情处理措施建议,后续跟踪监测。 9.0. 10 阶段性监测报告(周报、月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监测布点图,本阶段施工工况说明和相关影像: 2 本阶段现场巡查影像和相关记录等; 3本阶段监测起止日期、天气情况、监测相关责任人员 仪器型号及编号:

4本阶段各监测项目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控制指标等, 必要时绘制相关曲线; 5 对本阶段监测数据、现场巡视和巡查信息的分析与说明; 6 对本阶段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 本阶段监测结论与变形趋势分析及施工建议; 8 其他相关说明。 9. 0. 11 总结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和监测依据; 3 监测基准网的布设及检测; 4 监测点布设及初始状态采集: 5 监测数据采集仪器设备、技术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 6 各监测项目控制值、报警值,监测频率; 现场巡查信息:巡查影像、记录等; 7 8 监测数据图表:监测值、累计变化值、时程曲线、必要 的断面曲线、监测平面布点图等; 91 监测数据、巡视信息汇总分析与说明; 10 监测结论与建议

A.0.1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 水文地质条件、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外部作业影响程度等因 素,并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0.1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的划分

注: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或特殊的外部作业时,虽然外部作业所在地超过本表 轨道交通保护区范围,但事实上仍会对轨道交通结构产生影响的,保护区范围应 大至该项目所在处。

注: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或特殊的外部作业时,虽然外部作业所在地超过本表中 交通保护区范围,但事实上仍会对轨道交通结构产生影响的,保护区范围应扩 该项目所在处

A.0.2外部作业的结构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应符合表A.0.2的 规定。

0.2外部作业的结构安全保护等级划分

表B.0.1外部作业影响等级的划分

注:1本表适用于围岩级别为IV、V的情况;围岩级别为I~皿的情况,表中的影 响等级可降低一级;围岩级别为V的软土地区,表中的影响等级应提高 级,特级时不再提高;人 2 围岩级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 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3当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结构所处地层为复杂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或存在地质灾 害的情况时,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应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且不宜低于 一级; 4当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结构现状不佳时,还应结合结构现状调查成果综合 确定。

表B.0.2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划分

B.0.3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 级,并应符合表B.0.3的规定

表B.0.3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等级划分

附录 C调查与监测频率

C. 1运营前调查与监测频率

C.1.1运营前调查与监测宜每1个月~3个月1次,当线路结 构变形较大或地基承受的荷载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增加频率。 C.1.2结构存在缺陷或处在软土地基的区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提 高监测频率。

C.2运营期调查与监测频率

C.2.1运营期调查与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 C.2.1的规定。

C. 2. 1 运营期调查与监测频率不宜低于表 C. 2. 1 的规定。

表 C.2.1运营期调查与监测频率

C.2.2盾构法与矿山法隧道宜每2年~3年对全断面情况进行 一次调查。 C.2.3当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为I类、I类时,应适当提高 调查与监测频率。 C.2.4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应提高现场调查与监测频率: 1 地铁保护区内新增施工作业或地面标高明显变化时: 2 监测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过大时;

Z 盾构法与码法隧道直海之年~3年对全断面情流进行 次调查。 C.2.3当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状况为I类、II类时,应适当提高 调查与监测频率。

2.4 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应提高现场调查与监测频率: 地铁保护区内新增施工作业或地面标高明显变化时: 2 监测数据异常或变化速率过大时: 对轨道交通结构进行注浆处理、钢环加固等整治时; 其他应提高调香与监测频率的情况

年:1相对净距指外部作业的结构外边线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的最小净 距离; 2D,为盾构法或顶管法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隧道外径,圆形顶管结构的外径或 矩形顶管结构的长边宽度

C.3.5上述C.3.3、C.3.4两条中未列及的外部作业,如注浆 加固、道路施工、非地下连续墙的桩基施工等应根据施工风险确 定监测频率。 C.3.6当外部作业监测等级为四级时,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 可视情况在三级的基础上适当降低。 C.3.7变形缝张开量、裂缝和隧道断面尺寸应在外部工程行为 开展前,进行初始值采集;外部工程行为结束,监测数据已达到 相应的停测标准后,应再次进行观测:若在外部工程实施期间 出现异常情况时,还应加密观测。 C.3.8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提高现场 巡查与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调查内容、标志符号和计

D.0.1调查内容、标志符号和记录要求宜符合表D.0.1的 规定

表 D.0.1调查内容、标志符号和记录要求

附录E1监测报表E. 0.1单圆通缝盾构隧道结构调查记录表可按表E.0.1执行。表E.0.1单圆通缝盾构隧道结构调查记录表线路区间上/下行调查日期环号DBLD备注井接头调查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49:

缝盾构隧道结构调香记录表可按

表E.0.2单圆错缝盾构隧道结构调查记录表

E.0.3运营期竖向位移监测成果表可按表E.0.3执行。表E.0.3运营期竖向位移监测成果表线路区间XXXX年XX月XX日初测日期本次监测起止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定/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校准日期初始高程上次高程本次高程本次变化值累计值点号里程备注(m)(m)(m)(mm)(mm)里程(w)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1 :

E.0.4运营期收敛监测成果表可按表E.0.4执行。表E.0.4运营期收敛监测成果表线路区间XXXX年XX月XX日初测日期本次监测起止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定/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校准日期初始值上次值本次值本次变化值累计值里程环号备注(m)(m)(m)(mm)(mm)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2:

E.0.5外部作业影响监测成果分析评价表可按表E.0.5执行表E.0.5外部作业影响监测成果分析评价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线路及区间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初次监测日期本次监测日期天气工况简述工况照片监测成果分析监测监测本次最大变化值/mm累计最大变化值/mm报警值备注对象项目监测点号变化值监测点号变化值速率累计值巡查情况评价及建议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3·

E.0.6外部作业影响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可按表E.0.6执行。表E.0.6外部作业影响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线路及区间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校准日期是否报警本次监测时间上次监测时间首次监测时间上行线下行线上次本次上次本次监测累计值监测变化值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变化值里程环号点号/mm点号/mm/mm/mm/mm/mm上行线竖向位移累计值曲线图(WW)下行线竖向位移累计值曲线图()备注: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54:

E.0.7外部作业影响道床差异沉降监测日报表可按表E.0.7执行。表E.0.7外部作业影响道床差异沉降监测日报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线路及区间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校准日期是否报警本次监测时间上次监测时间首次监测时间上行线下行线上次本次上次本次监测累计值监测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点号/mm点号/mm/mm/mm/mm/mm上行线道床差异沉降曲线图(ww)下行线道床差异沉降曲线图()备注: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5:

E.0.8外部作业影响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可按表E.0.8执行。表E.0.8外部作业影响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线路及区间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校准日期是否报警本次监测时间上次监测时间首次监测时间上行线下行线上次本次上次本次监测累计值监测变化值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变化值里程环号点号/mm点号/mm/mm/mm/mm/mm上行线水平位移累计值曲线图(WW)下行线水平位移累计值曲线图()备注: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6:

E.0.9外部作业影响收敛监测日报表可按表E.0.9执行。表E.0.9外部作业影响收敛监测日报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线路及区间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校准日期是否报警本次监测时间上次监测时间首次监测时间上行线下行线上次本次上次本次监测累计值监测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变化值变化值里程环号点号/mm点号/mm/mm/mm/mm/mmX上行线收敛曲线图(ww)下行线收敛曲线图()备注: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57.

E.0.10外部作业影响阶段性监测报表可按表E.0.10执行表E.0.10外部作业影响阶段性监测报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XXXX年XX月XX日~线路及区间监测时间XXXX年XX月XX日监测范围上行里程:下行里程:仪器型号/编号检定/校准日期是否报警上行线下行线上次本次上次本次上次本次上次本次监测监测累计值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累计值累计值变化值变化值点号点号/mm/mm/mm(mm)/mm/mm/mm(mm)X上行线累计值曲线图(WW)下行线累计值曲线图()监测结论及建议: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监测单位:第页共页: 58:

F.0.6应先确定一个与隧道垂直的测量基准面,其方法宜符合 下列要求: 1量取两轨中心,宜在道床上做好标识,做为设站点,架 设全站仪,对中整平; 2激光点对准当前环管片,使垂直角处于90°,固定垂直 度盘,采用连续测距功能微调水平度盘,找出仪器到管片的最短 距离,将水平角置零; 3在激光点处喷涂标识,视为定向点,然后固定水平度盘 旋转全站仪目镜至管片另一侧对称位置处、做好标识视为校 验点,

F.0.7全站仪全断面扫描现场测量宜符合下列要求:

1依次照准断面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大顶位置可 由仪器自动确定,如仪器照准的天顶位置刚好在接触网上,应手 动调整全站仪垂直角,使其避开接触网,该三点确定了坐标系所 在的面; 2全站仪仪器参数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断面里程和环号; 2)断面测量步距设置为150mm~200mm,如遮挡物较多, 应在测量结束时进行加密测量,以获取更多的有效点; 3)椭圆半径限差值宜设置为1m; 4)坡度较大的区段应设置坡度值,使全断面与隧道轴线 垂直。 》3宜采用全站仪软件自动采集数据,断面上每段线型的有 效观测点数不应少于5点。 F.0.8应结合隧道结构特点选用合适的数学处理模型,数据处 理前应剔除异常点。 F.0.9全断面扫描成果宜包括水平直径值在内的全断面变形数 据和不同期数据的比较分析。 F.0.10对其他测量方法检核时JB/T 13691-2019 母线槽智能测控系统.pdf,两种方法所测隧道水平直径

差异量不宜大于3mm,超过3mm时应核实。 F.0.11全断面复测时,全站仪应架设在已布设的测站点上, 用原有标识定向、检核,测量步长宜与初次测量保持一致。 F.0.12成果报告宜采用表格和展开图的形式表达。

G.0.1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进行结构调查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点云分辨率应优于5mm; 2灰度影像的分辨率不宜低于5mm,色差应满足缺陷识别 的要求; 3采用固定设站法时,应根据隧道的内径、激光扫描仪的 性能,计算测站间距; 4采用移动扫描法时,扫描螺旋线应垂直于结构中线,宜 根据分辨率要求配置行进速度和扫描参数; 5根据断面的儿何特性宜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内业解 算,影像宜采用投影展开图的形式: 6影像图的里程定位精度应优于50mm,盾构法隧道的影 像图还应与拼装环关联。 G.0.2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法进行收敛监测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应有精确的里程解算方法; 2激光扫描仪在25m测程内的距离测量精度不应低于 2mm, 采集速度不宜低于100万点/s; 3外业采集的激光点云密度不宜低于10mm; 4数据处理时宜结合结构特点选用合适的数学处理模型 剔除激光点云中的异常点。数据处理成果宜包括水平直径值在内 的全断面变形数据和数据的比较分析。盾构隧道的三维激光扫描 宜根据结构特性,解算盾构隧道逐环椭圆度参数,计算拼装环错 台情况:

5采用固定测站扫描法时,宜根据隧道的内径、激光扫描 仪的性能,计算测站间距:点云密度不宜低于10mm:切片计算 收敛测量时,切片应垂直于隧道轴线,里程定位精度不应低 于50mm; 6采用移动扫描法时,扫描螺旋线应垂直于结构中线:宜 根据分辨率要求配置行进速度和扫描参数,单程的定位精度不应 低于50mm,可采用里程计、惯导、里程标靶、RFID标靶、匀 速控制装置等方法提高里程方向的计算精度:人 7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期间宜采用常规方法监测收敛测量值 的正确性,周期不宜大于15天。激光扫描测量值与常规方法测 量值的较差的中误差不宜大于4mm。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结果存 在常数差时,可采用运营期监测的结果对其进行校正。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 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DB33

HY/T 0281-2020标准下载《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DB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