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DB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33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110-2020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本条为新增条文。避免空调供暖空间全覆盖,或者简单降低 夏季空调和提升冬季供暖温度的做法不利于节能。为此本条要求 建筑应结合不同的行为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区分设定室内温度标 准。在保证使用舒适度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少用能、不用能空间, 减少用能时间、缩小用能空间,通过建筑空间设计达到节能效果。 室内过渡空间是指门厅、中庭、高大空间中超出人员活动范围的 空间,由于其较少或没有人员停留,可适当降低温度标准,以达 到降低供暖空调用能的自的。“小空间保证、天空间过渡”是指 在设计高大空间建筑时,将人员停留区域控制在小空间范围内, 天空间部分按照过渡空间设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计算书。

7.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5.1.4条、第5.2.9条和第5.2.10 条基础上发展而来。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了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分为“现行值 和“目标值”DB37/T 4234-2020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数据交换技术规范.pdf,其中“现行值”是新建建筑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 “自标值”要求更高。 在建筑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照明系统的分区控制、定时控制 自动感应开关、照度调节等措施对降低照明能耗作用很明显。照 明系统分区需满足自然光利用、功能和作息差异的要求。功能差 异如办公区、走廊、楼梯间、车库等的分区:作息差异一般指日 常工作时间、值班时间等的不同。对于公共区域(包括走廊、楼 第间、天堂、厅、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可采取分区、定时、感 应等节能控制措施。如楼梯间采取声、光控或人体感应控制;走 郎、地下车库可采用定时或其他的集中控制方式。 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控制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照明控制,有利 于单独控制采光区的人工照明,实现照明节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包含电气照 明系统图、电气照明平面施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 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控制措施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计 算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 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照明控制措施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检 测报告。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5.1.3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建筑能 源消耗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其他动力 系统等。设置分项或分功能计量系统,有助于统计各类设备系统 的能耗分布,发现能耗不合理之处。 对于公共建筑,要求采用集中冷热源的公共建筑,在系统设 计(或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各能耗环节如冷 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对

非集中冷热源的公共建筑,在系统设计(或既有建筑改造设计) 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根据面积或功能等实现分项计量。这有助于 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 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对于住宅建筑,不要求户内各路用电的单独分项计量,但应 实现分户计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租 关工图、分项计量记录。 7.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无电梯和扶梯 的建筑,本条不参评。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5.2.11条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条 是对电梯系统的节能控制措施的要求。对垂直电梯,应具有群控 变频调速拖动、能量再生回馈等至少一项技术,实现电梯节能 对于扶梯,应采用变频感应启动技术来降低使用能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电梯与自动 扶梯人流平衡计算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相关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

7.1.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6.1.1条、第6.1.3条、第6.2.3条 和第6.2.4条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 非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 讲究,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 共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水资源利用方案包含项目所在地气候情况、市政条件及节水 策,项目概况,水量计算及水平衡分析,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个绍,节水器具及设备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等内容。 第1款,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分别设置用水计 量装置,可以统计各种用水部门的用水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 续改进节水管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据此施行计量收费,或

节水绩效考核,促进行为节水。 第2款,用水器具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 流量的现象,称超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 玉出流量。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为无效用水量,即浪费 的水量。给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应合理 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避免造成浪费。 当选用自带减压装置的用水器具时,该部分管线的工作压力 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即可。当建筑因功能需要,选用特殊水 玉要求的用水器具时,可根据产品要求采用适当的工作压力,但 应选用用水效率高的产品,并在说明中做相应描述。 第3款,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技 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的要求。除特殊功能需求外,均 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水表分级 没置示意图、各层用水点用水压力计算图表、用水器具节水性能 要求)、水资源利用方案及其在设计中的落实说明;评价查阅相 关峻工图、水资源利用方案及其在设计中的落实说明、用水器具 立品说明书或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

7.1.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1.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用本标准2015年版第7.1.3条。设置天量的没有功 的纯装饰性构件,不符合绿色建筑节约资源的要求。鼓励使用 饰和功能一体化构件,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之下,体现美学

果、节约资源。同时,设置屋顶装饰性构件时应特别注意鞭梢效 应等抗震问题。对于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 等作用的飘板、格栅、构架和塔、球、曲面等装饰性构件,应对 其造价进行控制。为更好地贯彻新时期建筑方针“适用、经济 绿色、美观”,兼颐公共建筑尤其是商业及文娱建筑的特殊性 本次对其装饰性构件造价比定为不应大于1%。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有装饰性构 件的应提供其功能说明书和造价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和 造价计算书。 7.1.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第1款预评价 阶段不参评;特殊地区因客观原因无法达到者提供相关说明可不 参评。第2款,若项目所在地无预拌混凝土或砂浆采购来源者提 供相关说明可不参评。 本条沿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7条、第7.2.8条和第7.2.9条。 第1款,鼓励选用本地化建材,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 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条要求就地取材制成 的建筑产品所占的比例应大于60%。500km是指建筑材料的最后 个生产工厂或场地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距离。 第2款,提倡和推厂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其应用技 术已较为成熟。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预拌混凝土产品性能稳 定,易于保证工程质量,且采用预拌混凝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 声和粉尘污染,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材料损耗。预拌混凝土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 现场拌制砂浆施工后经常出现空鼓、龟裂等质量问题,工程 返修率高。预拌砂浆是由专业化工厂规模化生产的,可以很好地 满足砂浆保水性、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减少环境污染 材料损耗小、施工效率高、工程返修率低。预拌砂浆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及《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 JGJ/T223的有关规定。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结构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工

程材料预算清单;评价查阅结构竣工图及设计说明、购销合同及 用量清单等有关证明文件。

7.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2本杀道用门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条基础上发展而来。 对住宅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是控制其节地的关键性指标 本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进行了对接,并以居住区的最小规模即居住街坊的控制指标为基 础,提出了人均住宅用地指标评分规则。居住街坊是指住宅建筑 集中布局、由支路等城市道路围合(一般为2hm~4hm²住宅用地 约300套~1000套住宅)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评价时,如果建 没项目规模超过4hm,在项目整体指标满足所在地控制性详细 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应以其小区路围合形成的居住街坊为评价单 元计算人均住宅用地指标。 对公共建筑,容积率是控制其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本标准在 充分考虑公共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一类是容积率通 常较高的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旅馆饭店、交通枢红 等设施,另一类是容积率不宜太高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 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分别制定了评分规则。评价时 应根据建筑类型对应的容积率进行赋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 没计文件、计算书、相关施工图;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 书、相关竣工图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 地下空间的利用受诸多因素制约,因此未利用地下空间的项自应 提供相关说明。经论证,建筑规模、场地区位、地质等建设条件 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并提供经济技术分析报告的,本条可

直接得分。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地 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 统一规划,但从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排等生态环 呆要求出发,地下空间也应利用有度、科学合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 介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 7.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0条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条 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让更多的地面空间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或公共绿地,营造宜居环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 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

能耗降低的白分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 围护结构施工详图)、节能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分析报 告(第2款评价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围护结 构竣工详图)、节能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分析报告(第 2款评价时)。

7.2.5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

7.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5.2.12条基础上发展而来。电气 设备的节能选型及控制措施,对于实现电气系统节能起着关键的 作用。 第1款,要求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要求, 第2款,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不仅可以保

证良好的光环境,避免室内产生过高的明暗亮度对比,还能在较 大程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第3款,要求所用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 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 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 气设备也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 明;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 告。 7.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的第5.2.6条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 共暖空调和照明系统能耗是建筑的主要能耗,所以预评价和投入 使用前的评价可计算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能耗并进行比 较,即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 449的相关规定,分别计算设计建筑及满足国家现行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规定的参照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和照明系统能耗,计算其 节能率并进行得分判定。本条文涉及的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包括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和现行 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I26及现 行地方标准《青海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3/T1627等。 对于投入运行一年后的建筑,本条要求建筑实际能耗与现行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及地方相关标准中规 定的约束值进行比较,根据建筑实际运行能耗低于约束值的自分 比进行节能率得分判断。需要说明的是,当建筑运行后实际人数 小时数等参数和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 中的规定值不同时,可对建筑实际能耗进行修正,具体的修正办 法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或地方相 关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暖通、电气

证良好的光环境,避免室内产生过高的明暗亮度对比,还能在较 天程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第3款,要求所用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 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 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 气设备也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 明;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 告

内装专业施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建筑暖通及照明系统能耗模拟 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建筑暖通系统及照明系统能耗模 拟计算书、暖通系统运行调试记录等,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 建筑运行能耗统计数据

对于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以及电量,评价时可 计算设计工况下可再生能源冷/热的冷热源机组如地/水源热泵 的供冷/热量(即将机组输入功率考虑在内)与空调系统总的冷 热负荷(冬季供热目夏季供冷的,可简单取冷量和热量的算术 和),发电机组(如光伏板)的输出功率与供电系统设计负荷之比。 运行后应以可再生能源净贡献量为依据进行评价,即应该扣除辅 助能耗(如冷却塔、必要的输配能耗或电加热等),再计算可再 生能源的全年冷/热贡献量和可替代电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计算分析报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7.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6.2.6条、11.2.4条基础上发展而 来。绿色建筑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器具。目前,我国已 对大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广标准,如:现行国家标准 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1、《坐便器水效 限定值及水效等级》GB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 效率等级》GB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 GB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9、《跨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30717等。 在设计文件中要注明对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参数或 标准。当存在不同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时,按满足最低等级 的要求得分。 有用水效率相关标准的卫生器具全部采用达到相应用水效率 等级的产品时,方可认定第1款或第3款得分;有用水效率相关 标准的卫生器具中,50%以上数量的器具采用达到用水效率等级 1级的产品且其他达到2级时,方可认定第2款得分。今后当其 也用水器具出台了相应标准时,按同样的原则进行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产品说明书 含相关节水器具的性能参数要求);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设 计说明、产品说明书、产品节水性能检测报告。 7.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不设置空调设 备或系统的项目,第2款可直接得分。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6.2.7条和第6.2.8条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 第1款,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 还可采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节水控制方式。 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因水中微生物在空气中极易传播,应避 免采用喷灌方式。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是指适应当地气候,仅依靠自然降雨即可

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的植物,或在十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 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无须永久灌溉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 人工灌溉,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但临时灌溉系统应在 安装后一年之内移走。 当项自9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或节 水控制措施时,方可判定按“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分:采用移 动喷灌头本条不得分。当50%以上的绿化面积种植了无须永久 灌溉植物,且其余部分绿化采用了节水灌溉方式时,可判定按“种 值无须永久灌溉植物”得分。当选用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时,设计 文件中应提供植物配置表,并说明是否属无须永久灌溉植物,申 报方应提供当地植物名录,说明所选植物的耐旱性能 第2款,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补水量占据建筑物 用水量的30%~50%,减少冷却水系统不必要的耗水对整个建筑 物的节水意义重大。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或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水系统可设置水处 理装置和化学加药装置改善水质,减少排污耗水量;可采取加大 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相对加大冷却塔集水盘 浮球至溢流口段的容积,避免停泵时的泄水和启泵时的补水浪 费。 本条中的“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 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 却塔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含 相关节水产品的设备材料表、冷却节水措施说明)产品说明书等 平价查阅设计说明、相关峻工图、产品说明书、产品节水性能检 则报告、节水产品说明书等。 7.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未设室外景观 水体的项目,本条可直接得分。室外景观水体的补水没有利用雨 水或雨水利用量不满足要求时,本条不得分。

景观水体水质检测报告等。

7.2.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

7.2.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3条和第9.2.13条基础上发展 而来。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对节约能源资源有重要作 用。土建和装修一体化设计,要求对土建设计和装修设计统一协 周,在土建设计时考虑装修设计需求,事先进行孔洞预留和装修 面层固定件的预理,避免在装修时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 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反复,又可保证结构的安全,减少材料消耗 并降低装修成本。 实践中,可由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建筑主体工程和装修施工 也可由建设单位提供菜单式的装修做法由业主选择,统一进行图 纸设计、材料购买和施工。在选材和施工方面尽可能采取工业化 制造,具备稳定性、耐久性、环保性和通用性的设备和装修装饰 材料,从而在工程工验收时室内装修一步到位,避免破坏建筑 构件和设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土建、装修各专业施工图及 其他证明材料;评价查阅土建、装修各专业工图及其他证明材 料。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10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合理 先用建筑结构材料,可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及材料用量,同时也 可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及地基基础的材料消耗,节材效 果显著优于同类建材。 本条中建筑结构材料主要指高强度钢筋、高强度混凝土、高 强钢材。高强度钢筋包括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高强 昆凝土包括C50及以上混凝土,高强度钢材包括现行国家标准钢 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规定的Q345级以上高强钢材。采用混 合结构时,考虑混凝土、钢的组合作用优化结构设计,可达到较 好的节材效果。

材料用量比例应按以下规则进行计算: 1对于混凝土结构,需计算高强度钢筋比例、高强混凝土比 例; 2对于钢结构,需计算高强钢材比例、螺栓连接节点数量比 例; 3对于混合结构,除计算以上材料之外,还需计算建筑结构 比例。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各类材料用 量比例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施工记录、材料决算清单、 各类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

7.2.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12和7.2.13条基础上发展而 来。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 本条的设置旨在整体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与材料资 源利用的贡献,评价范围是永久性安装在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不 包括电梯等设备。有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 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 如有些材质的门、窗等。有的建筑材料需要通过改变物质形态才 能实现循环利用,如难以直接回用的钢筋、玻璃等,可以回炉再 生产。有的建筑材料则既可以直接再利用文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 用,例如标准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以上各类材料均可纳入本条

式中:P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S.——主体结构材料指标实际得分值;

式中:P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主体结构材料指标实际得分值:

P=[(Si + S2 + S3 + S4) /100] × 100% P一 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P=[(Si + S2 + S3 + S4) /100] × 100%

7.2.2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7条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本标 准7.1.10条的更高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结构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工 程材料预算清单;评价查阅结构峻工图及设计说明、购销合同及 用量清单等有关证明文件

8.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用本标准2015年版第4.1.4条。建筑室内的环境质量 与日照密切相关。 我国对住宅建筑以及幼儿园、医院、疗养院等公共建筑都有 日照的要求,相关标准包括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标准》GB50180、《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等以及现行行 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I39等。其中,青南 地区要求冬至日日照小时数不低于2小时。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时 需要充分考虑上述标准要求,若没有相应标准要求,符合城乡规 划的要求即为达标。采用日照的模拟分析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50947中的相关规定。 除满足日照和热环境相关标准要求外,本条要求建筑布局还 应兼顾周边,减少对相的住宅、幼儿园生活用房等有目照标准 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条文中的“不得降低周边建筑 的日照标准”是指:(1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有 关日照标准的要求。②对于改造项自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改造 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 声边建筑改造前未满足目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 日照水平。 对于周边建筑,现行标准对其日照标准有量化要求的,可以 通过模拟计算报告来判定达标:对于周边的非住宅建筑,若现行 没计标准对其日照标准没有量化的要求,则可以不进行日照的模 以计算,只要其满足控制性详规即可判定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香阅租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

;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

8.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建筑环境质量与场地热环境密切相关,热 环境直接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热安全性和热舒适度。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对居 住区详细规划阶段的热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给出了设计方法 指标、参数。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内热环境的舒适度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场地通风不良、遮阳不足、绿量不够、渗透不 强的一系列的问题,降低热岛强度,提高环境舒适度。本条要求 项目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I286进 行热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是指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 地区,简称居住区。如项目处于非居住区规划范围内,符合其城 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热环境 计算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 8.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5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绿 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条规定要根据居住人口规模等 因素提出配建绿地的控制要求。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 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乔木。因此,合理搭配乔木、灌禾 和草坪,以乔木为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 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乔、灌、草组合 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和 植模式,垂首面上形成养、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根据 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间需求等)差异而 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积内 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养分而达到最大生长量的栽 培方式。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因此在苗木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保证绿化环境安全

8.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建筑环境质量与场地热环境密切相关,热 环境直接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热安全性和热舒适度。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对居 住区详细规划阶段的热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给出了设计方法 指标、参数。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内热环境的舒适度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场地通风不良、遮阳不足、绿量不够、渗透不 强的一系列的问题,降低热岛强度,提高环境舒适度。本条要求 项目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进 行热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是指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 地区,简称居住区。如项目处于非居住区规划范围内,符合其城 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热环境 计算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场地热环境计算报告

8.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5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绿 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条规定要根据居住人口规模等 因素提出配建绿地的控制要求。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 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乔木。因此,合理搭配乔木、灌 和草坪,以乔木为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 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乔、灌、草组合 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种 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根据 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间需求等)差异而 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积内 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养分而达到最大生长量的栽 培方式。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因此在苗木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保证绿化环境安全

和健康。合理的植物物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 进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养、灌、草自然生长的需 要,一般来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覆土深度为:养木大于1.2m, 深根系乔木大于1.5m,灌木大于0.5m,草坪大于0.3m。种植区 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门对覆土深度的 要求。鼓励各类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化,既能增 加绿化面积,又可以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还可有效 滞留雨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苗木表、屋 顶绿化、覆土绿化和或垂直绿化的区域及面积、种植区域的覆 土深度、排水设计):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苗木采购清单。 8.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国 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 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十预 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 币防涝能力,扩天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 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 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 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缓减城市 内涝的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条作为控制项,在执行时要正确理解其要 求:(无论是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还是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进 行建设场地的竖向设计的目的之一是防止因降雨导致场地积水或 内涝。现行行业标准《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对此 也是有明确要求。②在竖向设计时,到底是有利于雨水收集还是 排放,是有选择的,由具体项目及所在地决定。③按照国家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的部署,无论是年降雨量丰富的地区还是较少的地

区,通过场地竖向设计使雨水下渗,或者滞蓄,或者再利用,都 是不难做到的。 对大于10hm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设计,避 免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 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不当的问题, 其体评价时,场地占地面积大于10hm的项目,应提供雨水专项 没计文件;小于10hm的项目可不做雨水专项设计,但也应根据 汤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水综合控制利 用方案。 对于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如湿陷性黄土地区 等,应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实施雨水控制利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竖向设 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 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年 空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 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本条为新增条文。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包括导 句标识和定位标识等,能够为建筑使用者带来便捷的使用体验 标识一般有人车分流标识、公共交通接驳引导标识、易于老年人 识别的标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与身高匹配的标识、无障碍标识 楼座及配套设施定位标识、健身慢行道导向标识、健身楼梯间导 可标识、公共卫生间导向标识,以及其他促进建筑便捷使用的导 可标识等。公共建筑的标识系统应当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CB/T51223,住宅建筑可以参照执行。 在标识系统设计和设置时,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识别习惯 通过色彩、形式、字体、符号等整体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性和可 辨识度。并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不同人群对于标识的 识别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需要采用 较大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等、儿童由王身高较低、识字

8.1.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教育部颁发的《无烟学校参考标准》适用 于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及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和 中小学校、专门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标准指出要求建立学 校控烟制度,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校园内(包括建筑物内,操场 等室外区域)无人吸烟,校园内无烟蒂、无吸烟者。校园内重点 区域,如大门、教案楼、实验室、行政楼、会议室、教师办公室 室内运动场、图书室、教职工科学生食堂、接待室、楼道走廊 电梯、卫生间(每一层)等有醒目的禁烟标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禁烟标识布置图,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香阅相关管理 制度。

8.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

8.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2条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1款,建设项目应对场地的地形和场地内可利用的资源进 行勘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以及建筑、生态景 观的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 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水体、山体、地表行泄洪 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 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 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 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2款,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 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 受污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第3款,基于场地资源与生态诊断的科学规划设计,在开发 建设的同时采取符合场地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 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实现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可参与评审。比如, 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如湿地系统、乔灌草复合 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系统等,为本土动物提供生 物通道和栖息场所。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 物生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 水体水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申 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文件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原地形图、相关设计文 件(带地形的规划设计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 平面图);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护方案 及记录、水面保留方案、表层土利用相关图纸或说明文件等) 施工记录、影像材料

8.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4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年径 总量控制率定义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

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 的比例。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 用等,应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 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问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 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及 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 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自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 计要求)。出于维持场地生态、基流的需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不宜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或85%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 为设计控制雨量,参见表4。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计学 方法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 差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最近30年的统 计数据,特殊情况除外。

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

注:1表中的统计数据年限为1977年~2006年。 2其他城市的设计控制雨量,可参考所列类似城市的数值,或依据 当地降雨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确定。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 <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 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控制雨量 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需要的总规 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

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即判定得分。 对于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如湿陷性黄土地区 等,应根据当地相关规定实施雨水控制利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 专项设计文件:评价香阅相关工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2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绿地 率指建设项自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目总用地面 积的比率(%)。绿地包括建设项目用地中各类用作绿化的用地 合理设置绿地可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 岛效应等作用。绿地率以及公共绿地的数量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 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180,集中绿地是指居住街坊配套建设、可供居民休想、升 展户外活动的绿化场地。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 于8m,面积不小于400m²,集中绿地应设置供幼儿、老年人在 家门口日常户外活动的场地。并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 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即日照标准的等时线)范围之外,并在此 区域设置供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为老年人及儿童在家门 口提供日常游憩及游戏活动场所。 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 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制定有相应的 绿地管理控制要求。本条鼓励公共建筑项自优化建筑布局,提供 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鼓励绿 地或绿化厂场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 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绿地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 绿地率计算书,

8.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幼儿园、中小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13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场 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 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 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 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保护水环境。 第1款,利用场地内的水塘、湿地、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 没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旱溪和景观水体 来调蓄雨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自标。能调蓄雨水 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十塘等。 第2、3款,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 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敌宜合理弓导其进入地面生态 没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地面生态设 施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 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 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 物业应定期检查并杜绝阳台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本条评价时,仅考虑室外环境噪声对人的影响,不考虑建筑 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分区,项目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来实现环境噪 声控制。本条既可以通过合理选址规划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 植物防护等方式对室外场地的超标噪声进行降噪处理实现。有研 究表明,10m左右宽的乔木林可实现噪声5dB(A)的降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环评报告(含有噪声检测及 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相关设计文件 声环境优化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声环境检测报告。 8.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非玻璃幕墙建筑, 第1款可直接得分。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4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建筑物 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照明以及广告 照明等造成的光污染。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 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 隐惠。 光污染控制对策包括降低建筑物表面(玻璃和其他材料、涂 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合理选配照明器具,采取防止溢光措施等, 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墙的光 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 本条要求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 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十扰光限 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IGJ/T163中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 纸中体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光污染分析 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光污染分析报告、检测报告 8.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若只有一排建筑, 本条第1款的第二项可直接得分。对于半下沉室外空间,此条也 需要进行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6条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条人 行区是指区域范围内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行和停留的场 所。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小于5m/s是不影 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压差 不超过5Pa,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 夏李、过渡李通风不畅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涡旋区,将 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0.5Pa 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对不同李节典型风向、风 速可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季节 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使用的气象 参数建议依次按地方有关标准要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 象参数标准》JGJ/T346、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 据集》的优先顺序取得风向风速资料。数据选用尽可能使用地区 内的气象站过去十年内的代表性数据,也可以采用相关气象部门 出具逐时气象数据,计算“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可 将建筑外窗室内表面风压默认为OPa,可开启外窗的室外风压绝 对值大于0.5Pa,即可判定此外窗满足要求。 室外风环境模拟应得到以下输出结果: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5m高处的 风速分布。 2不同李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李室外活动区的风 速放大系数。 3不同李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 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 对于不同季节,如果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可参考《实用 供热空调设计手册》陆耀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当地 气象局历史数据),宜分析两种主导风向下的情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分析

报告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

8.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4.2.7条基础上发展而来。“热岛” 现象在夏李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概率变大,同时还容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的生活 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室外硬质地面采用遮阴措施可有效降低室 外活动场地地表温度,减少热岛效应,提高场地热舒适度。 第1款中的室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 和非机动车停车场。不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停车场,本款仅对 建筑阴影区的户外活动场地提出要求,建筑阴影区为夏至日8 00~16:00时段在4h日照等时线内的区域。乔木遮阴面积按照 成年乔未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 没影面积计算。 第3款中屋面可采用高反射率涂料等面层,本款计算绿化屋 面面积、设有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反射率高 的屋面面积之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 告、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材 料性能检测报告

9.1.1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产 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为鼓励性能提高和创 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 方式,本次修订增设了相应的评价项目。比照“控制项”和“评 分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本次修订增设的加分项内容,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性能提 高,如进一步降低建筑综合能耗;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创新 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碳排放分析计算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鼓励在 技术、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绿色建 筑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绿色性能的贡献,本标 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某些加分项是对 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评分项均 可得分。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鼓励项目根据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特点, 在本标准第7.2.4条和第7.2.8条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建筑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高供暖空调设备系统能效,以最少的供 废空调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本条可与本标准第7.2.4条、 第7.2.8条同时得分。 应根据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 2018第5.3节的相关规定,分别计算设计建筑及满足国家现行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参照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计算其节能率 并进行得分判定。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相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 节能标准降低40%,得10分;在此基础上,每再降低10%,再 多得5分,本条最高得分不超过30分。 本条文涉及的国家、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包括现行国家 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和现行行业标准《产 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现行地方标准《青 海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63/T1627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围护结构施 工详图、相关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建筑综合能耗节能率分 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围护结构施工详图、相关设计说 明)、节能计算书、建筑综合能耗节能率分析报告。 9.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本条的评价强调对不同地域建筑的文化保 护、传承与设计。 建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 当地历史文脉及风俗传统的重要载体。采用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没计原则和手法,为传承传统建筑风貌,让建筑能更好地体现地 域传统建筑特色。 对场地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也属于本条规定的传 承地域建筑文化的范畴。历史建筑主要指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地 方特色、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采用适度的保护利用措施, 避免对历史建筑价值和特征要素的损伤和改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 关工图。 9.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历史建筑本条 不得分。 本条沿用本标准2015年版第11.2.9条。我国城市可建设用

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废弃场地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在技术难度、 建设成本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因此,对于优先选用 废弃地的建设理念和行为进行鼓励。绿色建筑可优先考虑合理利 用废弃场地,对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进行检测与再利用评估, 采取土壤污染修复、污染水体净化和循环等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 造或改良,确保场地利用不存在安全隐患,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 要求。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 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 虽然目前多数项自为新建,且多为净地交付,项自方很难有权选 择利用旧建筑。但仍需对利用“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行为予以鼓 励,防止大拆大建。对于一些从技术经济分析角度不可行,但出 于保护文物或体现风貌而留存的历史建筑,不在本条中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 旧建筑使用专项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环评报告、旧建筑 使用专项报告、检测报告。 9.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绿容率是指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 场地面积的比值。叶面积是生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的关键性指标,它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调节环境等功能关 系密切,较高的绿容率往往代表较好的生态效益。自前常见的绿 地率是十分重要的场地生态评价指标,但由于乔灌草生态效益的 不同,绿地率这样的面积型指标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 态水平,同样的绿地率在不同的景观配置方案下代表的生态效益 差异可能较大,因此,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合 理配置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加强绿化养护, 提高植被健康水平。绿化配置时避免影响低层用户的日照和采光。 中国各气候区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为便于评价,本条的 绿容率可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率三「之(养木叶面积指

本条为新增条文。绿容率是指场地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 场地面积的比值。叶面积是生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的关键性指标,它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调节环境等功能关 系密切,较高的绿容率往往代表较好的生态效益。自前常见的绿 地率是十分重要的场地生态评价指标,但由于乔灌草生态效益的 不同,绿地率这样的面积型指标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 态水平,同样的绿地率在不同的景观配置方案下代表的生态效益 差异可能较大,因此,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合 理配置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加强绿化养护, 提高植被健康水平。绿化配置时避免影响低层用户的日照和采光。 中国各气候区植被生长情况差异较大,为便于评价,本条的 绿容率可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率三「之(乔叶面积指

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十灌木占地面积×3十草地占 地面积×1V场地面积。冠层稀蔬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值 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乔木投影面积按苗木表数 居进行计算,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 部门认可的常用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 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 面积较多的李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绿化种植平 面图、苗木表等)、绿容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绿容 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相关证明材料。 9.2.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5条基础上发展而来。钢结构 木结构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符合减少人工、减少消耗、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的工业化建造要求。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预制构件 混凝土体积计算,无竖向立杆支撑叠合楼盖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可 按预制构件考虑,预制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现浇部分可按预制构件 考虑,叠合剪力墙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可按0.8倍折算为预制构件 漠壳墙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可按0.5倍折算为预制构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 价查阅相关工图、计算书。 9.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11.2.10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建 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是在 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集 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人员 和工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实现数据共享 并协同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应用。在建筑

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十灌木占地面积×3十草地占 地面积×1场地面积。冠层稀蔬类养木叶面积指数按2取值 冠层密集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乔木投影面积按苗未表数 据进行计算,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 部门认可的常用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 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 面积较多的李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绿化种植平 面图、苗木表等)、绿容率计算书:评价香阅相关工图、绿容 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相关证明材料。

9.2.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7.2.5条基础上发展而来。钢结构 木结构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符合减少人工、减少消耗、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的工业化建造要求。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预制构件 混凝土体积计算,无竖向立杆支撑叠合楼盖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口 按预制构件考虑,预制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现浇部分可按预制构件 考虑,叠合剪力墙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可按0.8倍折算为预制构件 漠壳墙的现浇混凝土部分可按0.5倍折算为预制构件。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 价查阅相关工图、计算书。 9.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小发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11.2.10条基础上发展而来。建 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是在 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集 戎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人员 和工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实现数据共享 并协同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应用。在建筑 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极大

地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 的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 于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天天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 率,并显著降低成本。因此,BIM中至少应包含规划、建筑、结 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等6大专业相关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 的通知》(建质函「20151159号)中明确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运 行维护等阶段应用BIM的工作重点内容。其中,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包括:投资策划与规划;②设计模型建立;③分析与优 化;④4设计成果审核。施工阶段主要包括:BIM施工模型建 立;②细化设计;③专业协调;④成本管理与控制;5施工过程 管理:6质量安全监控:(7地下工程风险管控:8交付竣工模型 运营维护阶段主要包括:运营维护模型建立:②运营维护管理 ③设备设施运行监控:④应急管理。评价时,规划设计阶段和运 营维护阶段BIM分别至少应涉及2项重点内容应用,施工阶段 BIM至少应涉及3项重点内容应用,方可得分。 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 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当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 基于同一BIM模型开展,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BIM技术应 用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工图、BIM技术应用报告。 9.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沿用本标准2015年版第11.2.11条。建筑碳排放计算及 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绿色建筑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 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而目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筑 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也

本茶沿用本标准205年版第11.2.11茶。律筑碳排放计及 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绿色建筑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 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而目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筑 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责献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也 有了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一定量的案例实践。在计算分析基础 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做到有的放。 绿色建筑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载体,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 术措施同步开展。

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包括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工 况下的碳排放量。预评价和投入使用前的评价,主要分析建筑的 固有碳排放量;对于投入运行一年的建筑,主要分析在标准运行 工况下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 服告(含减排措施):评价香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 含减排措施),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标准运行工况下的碳排 放量计算分析报告(含减排措施)。

9.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9.2.7条、第9.2.8条基础上发展 而来。 第1款,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内严格进行过程 管理,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 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材、节水、节能、节地) 呆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环保、节纳、可持续发展的施工工 程。自前,我国国家标准层面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 T50640,青海省也发布实施了《青海省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程, DB63/T1307等绿色施工相关的地方标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规定绿色施工的等级,地方 标准也设置了类似的绿色施工级别。本条将主管部门授予的“绿 色施工优良等级”认定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认定作为评分依据 第2款,减少混凝土损耗、降低混凝土消特量是施工中节材 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各地方的工程量预算定额,一般规定预抖 混凝土的损耗率是1.5%,但在很多工程施工中超过了1.5%,甚 至达到了2%~3%,因此有必要对预拌混凝土的损耗率提出要求 第3款,钢筋是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大宗消耗材料。钢筋浪费 是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施工不合理都会造成钢筋 浪费。我国各地方的工程量预算定额,根据钢筋的规格不同, 般规定的损耗率为2.5%~4.5%。根据对国内施工项且的初步调查

施工中实际钢筋浪费率约为6%。因此有必要对钢筋的损耗率提 出要求。 第4款,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时采用铝模体系,可确保构 牛表面的平整度,避免二次找平粉刷,从而节约材料,降低材料 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绿色施工实施方案、绿色施工 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混凝土用量结算清单、预 伴混凝土进货单,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预拌混凝土损耗率,现场 钢筋加工的钢筋工程量清单、钢筋用量结算清单,钢筋进货单, 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铝模材料设计方案及 施工日志。

9.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较为成 热的制度,比如法国的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日本的住宅 生能保证制度等。保险一般承保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 10年)之内因主体结构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 事故而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 对建筑质量提供一定年限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 中列明的质量问题时,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推 行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 计划;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核查其约定条件和 实旅情况

9.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为新增条文。近零能耗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建筑能效提升 的重点内容,可大幅降低建筑能耗,为解决能源消费、大气污染 等问题带来非常直接的效益。 近零能耗建筑得应用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GBT35213-2017标准下载,通过被动式 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 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以最少得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其建筑能耗水平相较国家 和行业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75%以上,超低能耗建筑则是近 零能耗建筑得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 司,能效指标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其能耗水平相较国家和行业 节能设计标准降低50%以上。 满足本条要求得建筑应按照《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标准设计、施工,并应达到相应室内环境及能效指标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设计文件、建筑能耗模拟分 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建筑性能现场检测报告,建筑 能耗运行记录。

9.2.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青海省内太阳能、风能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本条 在标准7.2.9条基础之上,鼓励项自采用多种可再生能源或利用 可再生能源用于多种用途,综合考虑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 经济型,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设计文 牛;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纸,系统检测报告,运行记录及分析报 告

9.2.1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7.2.13条基础之上,鼓励大型居住小区合理回收并利 用优质生活杂排水,从而降低自来水的消耗,对于青海省缺水地 区解决用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水回用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 息用水安全、系统可行性及经济性。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文件;评 价查阅相关工图纸,水质检测报告,运行记录及分析报告

青海省大部分区域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冬李供暖李较长 共暖季的供热需求量较大,同时青海省冬季少雨,太阳能辐射 原丰富LY/T 1822-2019标准下载,经广泛验证被动式太阳房可有效减少供热需求,大大 低冬季供热负荷,因此鼓励采用被动式太阳房的设计从而满足

季供暖需求。同时对于地域偏远的地区,可减少供热管网、区域 供热设备的建设负担,降低传统能源供热的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被动式太阳房设计文件;评 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纸,冬季室内热湿环境检测报告。 9.2.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在本标准2015年版第11.2.12条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条 主要是对前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自的是鼓 励和引导项目采用不在本标准所列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范围内, 但可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 高健康和宜居性、智能化系统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实现良 好性能提升的创新技术和措施,以此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 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 现可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项目的创 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 降低成本或提高工效等优点。本条未列出所有的创新项内容,只 要申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即可认为 满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 告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 关证明材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