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347:2013.pdf

《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347:2013.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0533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技术规程》CECS347:2013.pdf

表2高强度双头螺栓、螺母、垫圈性能

4.1.1~4.1.4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4.1.5~4.1.7试验研究表明,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低于现浇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因而可以沿用相关规程和规范中关于建 筑高度、高宽比限值、抗震等级的规定。 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混合结构建筑适 用高度大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本规程从安全角度考虑,纳束 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选用限值比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适用高度减低

.1.10、4.1.11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本规程关键的、核心 术,也是形成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重要基础。本条是强调 必要的、可能的手段,保证接头技术的可靠和安全。

加密区构造要求。装配式柱接头虽然处于较小弯矩处,但为 妾头处的安全性,采用柱端最大弯矩验算接头处的正截面承

4.1.13预制构件起吊用预埋件Q/GDW 11462-2015 水电站监控系统运行维护导则.pdf,应同时考虑脱模和翻转等各个 工况。

4.1.14本规程建议了两种连接接头:套筒连接接头和外包钢管 连接接头。套筒连接接头目前已经有所应用,其性能要求应符合 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外包钢管连接接头是本规程特有的连接接 头,试验证明,在满足本规程要求的接头,能够较好的传递内力,受 力性能至少与现浇接头等强,

15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优点之一为变形能力的技

同,这而安与之性能相, 构件。 非承重预制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应 以重视。非承重预制构件与主体结构应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以 保证荷载传递路径简捷,符合结构的计算假定。 本条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标准,推荐非承重预制构件与支 承结构之间宜采用用点支承的柔性连接方式。

4.2.4梁铰屈服机制是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时,框架梁端、最上

4.2.5依据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试验,其等价黏性阻尼

比 hc.如表 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本规程阻尼比的取值偏于安全。

5.1.1约束混凝土柱承载后在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前,箍筋横向约 束应力不大,正截面承载力与普通箍筋混凝士柱的正截面承载力 相近。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后正截面承载力略有下降,再增加荷载 核心混凝土承载力随约束应力增大而增高,相对保护层剥落前,承 载力提高不大,为简化计算可忽略不计。 约束混凝土方形或矩形截面轴心、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 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 关规定进行计算。在初步设计和审核设计时,偏心受压构件正截 面受压承载力可按简化公式(1)计算。

1+1.2 (%)+5(%)

式中:A。 混凝土全截面的面积: AsA's 受拉、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f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h 柱截面高度; eo一一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5.1.2、5.1.3试验研究表明,箍筋约束混凝土对构件在静载作用 下和正常使用阶段的承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本规程主要考虑 约束混凝土大变形阶段构件性能的提高,从偏于安全考虑,非抗震 设计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5.2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如果不采取“强柱弱梁”的措施,柱端不仪可能提前出现塑性铰,而 且有可能塑性转动过大,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时出现塑性 铰的“柱铰机构”,从而危及结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因此,在框 架柱的设计中,有自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降低柱端屈服的可 能性,是保证框架抗震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中,对此部位柱的弯矩设计值采用直接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以增 大其正截面承载力。

5.3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5.3.1对柱端提出“强剪弱弯”要求,以保证在柱端塑性铰达到预 期的塑性转动之前,柱端塑性铰区不出现剪切破坏。 5.3.2目前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计算一般只考虑剪压破坏受剪承 载力,然而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剪切粘结破坏;一般情况下 剪切粘结破坏承载力低于剪压破坏,但若不考虑剪切粘结破坏,可 能会高估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使构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本规程规定采用外包钢管连接柱,是因为外包钢管范围内斜 截面受剪承载力总大于外包钢管范围外的斜截面承载力(考虑外 包钢管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见本规程第5.3.6条),其低周反复荷 载试验表明满足本规程柱接头构造情况下无需对柱接头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验算。故式(5.3.2)中未列出钢管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设 计值。

5.3.3本条规定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件下各国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比,由图中看出本规程公式受剪 承载力计算结果居中,满足安全性要求。

图4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5.3.6短柱、底层柱根是框架柱震害的危险部位,容易在出现塑 性铰后的发生变形能力不足问题,采用外包钢管延伸至楼面可以 解决该问题。距离楼面20mm,可解决钢管局部受压屈曲问题。 本规程规定采用螺旋箍和钢管双重约束柱根,保证了柱端的 抗震安全。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以在约束混凝土柱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公式中再加上钢管受剪承载力。 式(5.3.6)是根据矩形外包钢管截面试验分析确定。

5.4.1约束混凝土柱中,主要是箍筋与普通混凝土柱有区别,本 规程除为保证约束效果所作出的特殊规定,其他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4.2在本规程编制过程中,共搜集各种对称配筋高强箍筋约束 混凝土柱试件181个。通过与普通混凝土柱对比分析普通的钢筋 混凝土柱大小偏心受压的界限试验轴压比大约在0.3左右,当轴 压比增加较大时,构件的滞回曲线会有很大的变化,滞回性能会明 显劣化;当采用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时,由于密配螺旋箍的约束作

5.4.1药束混凝士柱中,主要是箍筋与普通混凝土柱有 规程除为保证约束效果所作出的特殊规定,其他应符合现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用,增加了柱的变形能力,当试验轴压比为0.6(计算轴压比接近 1.0)时,受拉钢筋仍能屈服,滞回曲线仍然很饱满(图5)。这是由 于约束混凝土会使构件由小偏压破坏转变为大偏压破坏,如图6 所示,配箍特征值越大约束越强,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界限轴压比 越大。试验表明,在约束混凝土柱达到弹塑性转角达到1/50时, 采用表5.4.2约束混凝上柱轴压比限值,可以满足坏而不倒的要 。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中,由于高强箍筋对混凝土的药束作 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轴压比n的精确计算应当按提 高后的混凝土强度计算。考虑设计习惯,本规程轴压比n计算方

法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一致。本规程采用放松轴压比方法,间接 反映了约束作用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

法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一致。本规程采用放松轴压比方法,间接 反映了约束作用下混凝士抗压强度的提高。 5.4.3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核心是:提高混凝土的塑性变形能 力。箍筋间距、配箍率和箍筋强度是三个主要因素。依据试验,箍 筋间距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关系如图7所示

力。箍筋间距、配箍率和箍筋强度是三个主要因素。依据试验,箍 筋间距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关系如图7所示

图7箍筋间距与承载力、延性系数关系

图7表明在箍筋间距小于80mm才能使混凝土承载力有所增 加,箍筋间距越小,约束效果越好,混凝土承载力增大速度越快,但 考虑施工、纵向钢筋跟混凝土保护层粘结因素,箍筋最小间距不宜 小于30mm。图7(b)表明箍筋间距小于70mm时延性系数的增 加。鉴于上述规律,为使弹塑性转角满足1/50的要求,因此规定 柱箍筋加密区的构造应符合表5.4.3的要求。 5.4.4试验表明,约束混凝土柱在抗震方面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变 形能力的提高。采用约束混凝土的关键在于能几十倍地增加其应 变能力,能大量耗散地震能量。减少箍筋间距,提高箍筋强度,使 极限弹塑性转角达1/40~1/20.确保实现强震下坏而不倒,保证 抗震安全,是抓住关键问题。 在大变形阶段,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效果才明显体现,从而使 约束混凝土柱变形能力比普通混凝土柱的变形能力大幅度提高 能实现坏而不倒的目标。

5.4.6尽管在大震作用下

1.5倍柱截面高度,且不应小于1m。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工作原理,是由于灌浆套筒内灌浆 科自身具有微膨胀特性,同时又受到灌浆套筒的约束作用,因此在 藿浆料与灌浆套简内侧间产生较大的正向应力,钢筋籍此正向应 力在其带肋的粗糙表面产生摩擦力,以此传递钢筋轴向应力。 外包钢管连接装配整体式柱连接经过系统的足尺寸柱的试验 研究。试验表明外包钢管连接装配整体式柱的抗震性能等不低于 同条件下的现浇混凝士柱的抗震性能

图8中Y02代表外包钢管莲接装配柱,XJ01代表现浇柱,滞 回曲线表明外包钢管连接装配整体式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及耗能能 力更好。变形能力更好在于钢管约束混凝土保护层,保护层在大 变形时不脱落。外包钢管柱连接的栓杆与钢结构或木结构的铆钉 作用相同。外包钢管与柱钢筋搭接传力是明确而可靠的。外包钢 管柱接头接缝处如钢管混凝土,外包钢管对柱接头存在杯口效用 外包钢管连接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用灌浆料应具有高 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的特性,以便其与套筒、被连接钢筋更好 地共同工作

情况下无需对柱接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这是因为外包钢管 部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总大于非外包钢管部分斜截面承载力

6.2.2柱接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装配整体式柱任意正截面的力 学性能不次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就正截面受压承载 力而言,现浇混凝土柱都是按柱端较大的内力进行配置纵筋而后 延伸全层高。外包钢管装配柱,其柱接头处纵向钢筋被切断,而后 用外包钢管搭接取代。虽然接头截面柱弯矩小于柱端,但现浇柱 在接头处并未减少纵向钢筋,因此装配整体式柱外包钢管也要按 柱端较大内力需要配置,以策安全

6.2.5外包钢管柱接头正截面承载力由于钢筋不连续

力类同于钢管混凝土柱。其计算较麻烦,可以用下列简化 算:

式中:bcu、hco 矩形钢管内填混凝土的觉度与高度;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 bohcofe+Aofal 1 +0. 45 /

h1一 一矩形钢管截面高度; A。一钢管全部截面面积; fal一一钢管抗压强度设计值; eo—一轴力对截面中心的偏心距,取eo=M/N。 外包钢管柱接头在接缝纵向钢筋切断,此薄弱截面应按钢管 混凝土计算。 5.2.7柱接头应双向设置栓杆,不同方向应分别计算,柱一侧级 可受拉钢筋截面面积取上下柱接头中最大值。

6.2.7柱接头应双向设置栓杆,不同方向应分别计算,柱一侧级

6.3.1外包钢管长度应大于等于2la或21abE。对机械锚固,高强 螺旋箍和外包钢管能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所以锚固调 整系数取0.5。对于一级、二级抗震设计时,纵筋末端90°弯折后 宜与对面的纵筋用12mm的短钢筋焊接,否则宜取LaE≥0.6LabE。 外包钢管连接柱接头的纵向钢筋应可靠锚固,钢管通过合格 的灌浆料充实的灌注和混凝土之间紧密的结合是保证柱接头安全 传力的关键。采用这些构造措施,在灌浆料填满的条件下,试验是 成功的,外包钢管内焊钢板条,除解决钢管与灌浆料间结合外,还 因为钢板条连续通过柱接头的接缝,参与承担接缝截面的拉力和 压力,同时具有两方面效用。灌浆料应满足本规程第3.4,2条的 要求。

7.0.2本规程所涉及的梁与梁的莲接,主要用于柱外带悬臂梁端

梁的轴向力,相对于弯矩和剪力数值较小,钢梁与混凝土楼板 能通过栓钉可靠地连接,故而在设计时轴向力不予考虑。当翼缘 和腹板采用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焊缝连接,并采用引弧板施焊时, 可视焊缝与翼缘板和腹板是等强度,无需进行焊缝的强度计算。 当翼缘采用完全焊透的坡口对接焊缝连接,腹板采用高强度螺栓 摩擦型连接时,翼缘连接焊缝视为翼缘板等强度,无需焊缝的强度 计算。 7.0.4蜂窝梁具有自重轻、抗弯刚度大和孔洞便干敷设管道和电

缆等优点,在跨度较大、剪力较小时是一种经济实用型楼盖梁

的剖分线L图9(a)」切割为AB和DC上下两段,之后把下部的DC 段作水平翻转,再将所得CD段和上部的AB段沿图9(b)焊缝焊 接,同时在两段之间补焊图图9(b)阴影部分表示的一块腹板 最终将原截面高度为h1的H型钢制作为高度为h²的蜂窝梁。 7.0.6连接节点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并保持梁刚度的连续性,

共同工作,为提高型钢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通常设置具有足够承 载力的连接件,因此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节点的构造有新形式,相 应地也有新的设计计算内容。

日本规范的取值亦与此相仿(《钢构造限界状态设计指针》1998)。 在钢结构中,端板螺栓连接设计时,施加预拉力P=0.6A.fy 节点属于半刚性节点。在组合梁一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中,节点为 混凝土并采用节点钢板箍包围,初始刚度有较大提高,与钢结构有 较大区别,关键在于预拉力的大小,下面用两种不同的预拉力说明 预拉力对节点刚性的影响。在节点1试验中实际有效预拉力与极 限强度比为0.61,一直到0.5P,(P为节点极限荷载)时节点为刚 性,如图10(a);在节点2试验中实际有效预拉力与极限强度比为 0.68,一直到0.68P.时节点为刚性,如图10(b)。试验结果表明 节点2的刚性区段高达应用弹性理论分析框架的极限状态时荷 载,故而预拉力P=0.7A。f时,节点可以按刚性节点设计。

表4螺栓预拉力大小的试验比较

0 螺栓预拉力大小与节点刚性关

8.2.4端板长杆螺栓连接节点简称端板螺栓节点,属于柱贯通型 节点,梁与柱连接依靠钢梁端部焊接较厚的钢板一端板,紧贴在柱 表面,横向以高强长杠螺栓连接,拧紧螺帽施加预应力。梁端弯矩 靠高强长杆螺栓传递,梁端靠压摩擦抗剪,端板及高强长杆螺栓均 需要通过计算。钢梁翼缘贯通型节点属于梁贯通型节点。 节点受剪承载力与节点组成成分有关,主要的成分有混凝士 部分、节点钢板箍部分、型钢部分、箍筋部分。公式的力学概念是 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剪应力乘有效面积求得的分项受剪承载力总 和,即:

V, = V. +Vsi + Vs2 +Vs

式中:V一一 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s1一一箍筋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s2一一型钢腹板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3一一节点钢板箍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各分项说明: (1)混凝土部分: 混凝土部分受剪承载力需要解决的是平均剪应力和有效面 积,纯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平均剪应力,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为0.9f.(非高强混凝土0.9f.~ 0.09f.);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柱节点平均剪应力为0. 165,是因为型钢通过节点核心区,型钢对节点核心区形成有力的 约束。本规程的梁柱节点设有节点钢板箍,型钢加节点钢板箍对 混凝土具有更强的约束作用,依据试验研究,混凝土部分平均剪应 力系数可提高到0.18,但依据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试验节点承载力 比梁端承载力越大,则框架抗震性能越好。同时,混凝土柱钢梁框 架在我国系初始应用,该公式中所取混凝土有效混凝土抗剪截面 较大(本规程取有效截面为柱横截面),又适当考虑了我国现有的

施工质量水平,为提高节点的安全性,混凝土部分平均剪应力取为 0.14fc。 对于节点混凝土部分有效截面面积和梁宽与柱宽比有关, 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混凝土计算宽度取b./2(6。为柱宽)或(b.十 bb)/2(6b为梁宽),为了方便将它综合在平均剪应力系数当中考虑 以便设计。至于梁柱节点混凝土部分受剪承载力,与节点有无直 交梁有关,有直交梁节点的承载力略有提高,由于直交梁宽比钢筋 混凝土或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小,约束作用小,在本规程中不做考 虑。但节点有无直交梁对节点刚度有影响,相应地与斜向受力扭 转现象不同。单向有梁的节点比双向有梁节点更容易出现局部受 压破坏。 (2)箍筋部分: 对梁贯通型节点,因设有节点钢板箍取代箍筋,方便了施工。 (3)型钢腹板部分: 型钢腹板剪应力采用t一J/V3,为剪切屈服应力,实际可能 有应变强化,强度可能提高,不予考虑。型钢腹板的有效面积取 twhw,其中,tw为腹板厚度,h。为柱截面高度。试验表明腹板上应 力分布并不均匀,有效高度按0.9hc,应力分布的不均匀与硬化因 索相互消减,故都不予考虑。 (4)节点钢板箍部分: 节点钢板箍剪应力采用一/V3但考虑不均匀分布,以及节 点钢板箍除受剪外还承受因约束混凝土横向变形产生的受拉,即 节点钢板箍处于拉剪复合受力状态,同时节点钢板箍不能完全有 效发挥作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用系数0.58×0.9×0.8,取 为0.4。节点钢板箍可能局部提高到硬化强度,本规程不予考虑 是偏于安全的。 图·11为试验值与本规程公式计算值对比。 对比结果:平均值为1.16,标准差为0.105,变异系数为

11节点试验值跟公式计算值对比

8,2.5预拉力P值是考虑拧紧螺栓时,除使螺栓产生拉应力外, 还产生剪应力,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即螺母的螺纹和下支撑面涂黄 油润滑剂的条件下,或在供货状态原润滑剂未干的情况下柠紧螺 栓时,试验表明可考虑对应力的影响系数为1.2。 考虑螺栓材质的不均匀性,引进一个折减系数0.9。 施工时为了补偿螺栓预应力的松弛,一般超张拉5%~10%, 因此采用一个超张拉系数0.9。 由于以螺栓的抗拉强度为准,为安全起见再考虑·个附加安 全系数0.9。 考虑端板高强度螺栓节点成为刚性节点需要在不利外荷载作 用下端板与柱面始终压紧,同时考虑混凝土徐变损失,故增大预拉 力1.2倍。 这样高强度螺栓预拉力值为:

1 梁柱节点既是梁的传力区,也是柱的传力区,设计者需要

8.3.1梁柱节点既是梁的传力区,也是柱的传力区,设

梁贯通型节点中钢梁的上部和下部在地震时会发生很大的局 部压力,采用条形钢板箍可以抵抗钢梁和端板对混凝土的局部压 力,条形钢板箍还能扩大节点混凝土的传力范围,增加节点承载 力,能够明显改善节点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如果在条形钢板箍边长中点用钢板或隔板焊牢在型钢翼缘 上,能够防止混凝土受压膨胀变形,其试验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良 好。条形钢板箍对梁端和柱端的抗弯都是有利的。 8.3.3抗剪连接件能使节点内钢与混凝土共同协调受力,防止粘 结破坏,对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有积极的意义。

受力、构造和施工的要求。

各排螺栓距和线距过小时,构件有沿折线或直线破坏的可能。对 受压构件,当沿力作用方向螺栓距过大时,被连板间易发生鼓曲和 张口现象。 螺栓的中距及边距不宜过大,否则钢板间不能紧密贴合,潮气 侵人缝隙使钢材锈蚀。 要保证一定的空间,使于转动螺栓扳手拧紧螺帽。 沿杆轴方向受拉的螺栓连接中的端板,应适当加强其刚度(如 加设加劲肋),以减少撬力对螺栓受拉承载力的不利影响。在高强 螺栓连接范围内,构件接触面的处理方法应在施工图中说明。

8.3.5有效面积与螺距有关,d。为螺距处有效直径,由于螺纹呈 倾斜方向,螺栓受拉时采用的直径,既不是扣去螺纹后的净直径 dn,也不是全直径与净直径的平均直径dm,而是由下式计算的有 效直径:

d, dm 13 d= =d 2 24

式中:力一一为螺纹的螺距。 当螺栓群施加预拉力而后梁端弯矩作用下被莲接构件的接触 面一直保持紧密接触。梁端截面的中和轴,即为高强度螺栓力的 中和轴。以端板不被拉开为承载能力的极限。 实际工程梁端并不单纯是最大拉力NM,还需求出剪力N。 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承受剪力的设计原则是外力不得超过摩擦 阻力。每个螺栓的摩擦阻力应该是nP,但是考虑到整个连接中 各个螺栓受力不均匀,乘以系数αR。计算N、N,,进而对同时受 剪力和拉力的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承载力验算。 :算例:螺栓采用10.9级强度螺栓,螺栓直径M20,构件接触 面喷砂处理,结构钢材为Q345钢,M=5400kN·m,V=270kN, 螺栓间距为80mm,螺栓数目10个,排成两排,摩擦面的抗滑移系 数μ=0.5,预应力P=0.7f,A=180kN。 连接中受力最大螺栓承受的拉力及剪力为:

My1 5400 X 16 N, = NM mZy? 270 N= = 27kN

单个高强度螺栓受剪、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

高独度螺栓受剪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 N, = 0.9nrμP = 0. 9 × 1 × 0. 5 X 180 = 81kN Nh = 0.8P =0.8×180= 144kN

= 0.8< 1 Nh N. 81 144

8.3.6确定端板厚度时,把连接看作是两个1形件之间的连接。 视上部两个高强度螺栓力和撬力与型钢翼缘拉力屈服力平衡,经 过推导,得端板厚度计算公式。 螺栓布置时假设最上边螺栓到端板边缘距离c等于螺栓中心 至焊缝边缘的距离a,若c

6 X50X 144000 二 22mm 300 X 295

8.3.7节点钢板箍内表面焊接水平条形钢板能提高钢 凝土共同受力性能。

8.3.8考虑在强震时螺帽容易松动隧道注浆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后备螺帽将防止施加预应力 螺帽松动,同时亦防止在检验螺栓预应力时影响预应力值的变化。

8.3.8考虑在强震时螺帽容易松动,后备螺帽将防止施

9装配整体式楼盖、屋盖板设计

9.0.2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称为预制板,其最小厚度、最 大宽度的规定考虑了脱模、吊装、运输、施工等因素。 9.0.3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假定楼层平面 内刚度为无限大。装配式楼板应尽量将预制板整体化以满足此条 件,根据试验预制板侧面做回凸齿槽可比光面抗剪强度提高2倍: 因此,最好在板侧设置深度不小于10mm的齿槽,以增强抗震性 能

10.0.1本规程约束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结构的梁属组合梁性 质,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柱兼有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性质,装 配整体式混凝土柱、钢梁、梁柱节点外露工字钢、端板及螺栓、螺帽 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现行协 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要求。 10.0.7火灾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耐火性能较好,

可不满足本条第5款要求,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 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沈哈段某箱梁特大桥(实施)施工组织设计A.0.5本条的规定是为了保证两道防线要求

A.0.6~A.0.8条文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制定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