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269:2010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CECS 269:2010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3005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 269:2010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1.U 置及构件截面尺寸等儿何参数,绘制工程现状图。对于资料齐全 的建(构)筑物,也应进行检测核实,对不符合原设计图纸的,按实 际结果绘制工程现状图,

4.2.1本条中的现状调查,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包括灾后的应急 勘查、初步调查和排查,以及相应的决策(是否拆除、重建或修复) 等,目的是确定受损建(构)筑物是否有修复价值和修复条件。 4.2.2~4.2.4这三条规定了灾损调查中一般应考虑的内容。实 际工程中情况可能会复杂多样,如有特殊要求,宜结合工程实际 并考虑。

4.2.5在对灾损状况进行分析与判断时,要对建(构)筑物的灾损

况进行分类,对存在的险情进行排查,危及人身及财产安全 应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臂如支顶、局部拆除等。

灾害发生后第一位是救灾、排险和抢险,而救灾、排险和抢险 需要搞清灾损的区域和程度,这就需要应急勘察评估。灾害发生 后,应通过对单体建(构)筑物应急勘查结果的汇总,划分极严重受 损区、严重受损区、中等受损区和轻微受损区。不同的灾害对建 (构)筑的影响程度不同,比如冰雪灾害主要是影响交通的正常使 用功能,严重的影响输电系统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水灾会冲跨桥 梁、道路和滞洪区的房屋等,风沙灾害会影响铁路和公路的正常使 用QGDW 11205-2018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通用测试规范,大地震会造成建(构)筑的垮塌和地质灾害。所以,对灾损程度 的分区应根据灾害的特点和影响的范围通过宏观调查确定 各种灾害的应急评估应以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各类灾害划 分的建(构)筑物破坏等级表示。当某类灾害的破坏等级划分无规 定时,可根据灾害的特点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产

重破坏、局部倒塌与整体倒塌等。 建(构)筑物的应急评估,应确定损伤状态及其局部册塌的范 围,通过现场检查判断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安全及可能的后续 灾损造成的累计损伤是否会危及结构安全;若无特殊要求,可不必 对塌范围内的构件进行外观损伤或破坏情况进行仔细检查。 对于其他灾害的应急评估均应现场勘察每个建(构)筑物破环 程度,然后通过汇总确定灾损的分区。每个建(构)筑物破坏程度 的确定是汇总划分区域的基础工作,对于各灾损程度划分有标准 规范规定的,应以规范规定的各类灾害划分的建(构)筑物破坏等 级表示。当某类灾害的破坏等级划分无规定时,可根据灾害的特 点划分为: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局部倒塌 与整体倒塌。

5.1.1本条强调对于古建筑以及化工、核工业等有特殊要求的行

级,建(构)筑物的损伤情况和危险部位,判断在余震发生时) 常使用中是否会有安全隐患,采取临时处理措施。根据对纟 行常规的检测鉴定,进行修复加固处理设计及施工。

5.1.3震损建(构)筑物处理前的检测,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结构

5.1.3震损建(构)筑物处理

损伤、构件材料强度、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抗震构造措施和结构与 构件变形的检测。震损建(构)筑物应根据检测结果,对地基基础 和结构体系、结构布置、结构整体性、构件承载力、构造措施和结构 抗震能力及结构现状与地震损伤状况等进行鉴定,鉴定应包括结 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以及整体性的构造连接和非结构构件的构 造连接,对结构安全性、适用性、抗震能力、耐久性等进行评定。 灾损建(构)筑物抗震鉴定应考虑其建造年代,对抗震能力的 签定应采用下列标准: 12002年以后建造的建(构)筑物,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 有关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2对1990年~2001年建造的现有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 理使用年限40年,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1一89或《建筑抗 鉴定标准》GB50023的B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 31989年以前建造的现有建筑,应至少采用后续合理使用 年限30年,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A类建筑进行抗

5.2.1条文规定了地震后的应急评估和应急处理的原则。规定

5.2.1条文规定了地震后的应急评估和应急处理的原则。规定 以宏观表征为主确定地震破坏等级,根据地震破坏等级确定应急 处理措施

应符合相应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同时应具有“适用于地震区”的 持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新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缺少 系统的产品标准,产品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已被写人设计和施工规 范之中。例如:《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提出了详细 的产品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和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补充了产品性能指标、试验方法以及施 工进场材料检验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后锚固工艺在绝大多数 加固方法中都会配合出现,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孔 型建筑锚栓》G160一2004对抗震提出了专项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法。因此,满足上述标准要求的材料才可以在震损加固中使用。

5.3.1本节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钢结构的水塔和烟图 的震损处理。遭遇地震造成水塔和烟卤倾斜时,由于构筑物的刚 度不同,经检测不需要加固时可直接纠倾,否则必须加固后纠倾, 防止构筑物产生新的破坏

5.4.1本节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钢结构的储仓的

5.4.1本节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体结构及钢结构的储仓的震损 处理。储仓中的筒仓进出料机械化程度较高,因此震损处理必须 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

测不需要加固时可直接纠倾,否则必须加固后纠倾以防止次生灾 害发生。当不选用控制储料加载法纠倾扶正时,必须将简仓内的 诸料卸载后减轻重量后纠倾,卸载施实前需制定卸载方案,如卸载 顺序、卸料速度、卸料后的堆放位置等。卸料顺序不当或卸料速度 过快也可造成次生灾害。

速度,做到均匀卸载。若有困难应充分考虑储料的重量,采取 措施(如设临时支撑等)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5.4.4砌体结构储仓一般为砖圆仓和散装谷物平房仓,由于平房

5.4.5由于储仓多用于储谷物和食品,因此强调不得掺,

5.4.6本条明确了钢储仓震损处理的基本要求及处理方法。

5.5.1震损道路修复重建原则应以修复原有道路使用功能和满 足抗震减灾要求为主,适当提高道路抗震能力。应重视环境保护,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倡导采用节能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5.6.2从历次破坏性地震中,调查得到的桥梁支座失效主要为上 部与下部结构脱开,严重的将导致落梁,落梁的强烈冲击力可导致 下部结构遭受严重破坏。

5.6.6桥梁典型震害具体加固处理措施,可参考《公路桥

6.1.2次生灾害包括人为因素造成的载过大、构件过大变形、

,12次生灭害包括人为因索造成的荷载过天、构件过天变形、 跨塌,以及支撑不当造成的局部破坏、垮塌。 5.1.3、6.1.4被加固的钢结构、构件,加固前的服役时间各不相 司,加固后的结构功能文有所改变,被更换的构件同样也会使原结 构体系发生一定变化,因此不能直接沿用其新建时的安全等级作 为处理后的安全等级,而应根据业主对该结构下一目标使用期的 要求,以及该房屋加固后的用途和重要性重新进行定位,故有必要 由业主与设计单位共同商定。在加固时,应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 从源头上消除或限制有害的作用。与此同时,尚应正确把握处理 的时机,使之不致对加固后的结构重新造成损坏。就一般概念而 言,通常应先治理后加固,但也有一些防治措施可能需在加固后采 取。因此,在加固设计时,应合理地安排好治理与加固的工作顺 序,以使这些有害因素不致于复萌。这样才能保证加固后结构的 安全和正常使用。

6.2.1清理积雪过程中应考虑人员、维修器械、工具等所增加的 荷载。清理积雪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雪灾的时间较长,可 根据实际情况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清理;也可拆掉积雪较厚处的屋 面板清理积雪。

根据实际情况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清理;也可拆掉积雪较厚处的屋 面板清理积雪。 6.2.2清除积雪或浮冰时,尽量避免人员攀肥塔架,避免不了时 应从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6.2.2清除积雪或浮冰时,尽量避免人员攀爬塔架,避免不了时 应从两侧同时对称进行。

6.2.2清除积雪或浮冰时,尽量避免人员攀肥塔架,避免不了时

1置换法是以优质土置换软弱土,确保填土稳定和减少沉降 量。施工方法分:人工挖掘置换和强制置换(借填土自重或用爆炸 法将软弱土挤出)。置换材料采用粗粒土,并充分压实。 2隔温法是在路面中铺设隔温材料,利用隔温材料良好的隔 温性能,承载能力高,耐水性好,控制冻结作用侵人到冻胀性路基 土的深度,防止道路的冻胀破环。如聚苯乙烯薄板。采用这种方 法,应注意在隔温层上垫层的施工工艺。避免垫层材料和在机械 玉实过程中,对隔温材料造成破坏。 3清除法是将冻融翻浆破坏的路面清除掉,重新铺设该路 面。清除法适用于路面冻融破坏的范围和深度均较小的情况。清 除法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过多损伤未冻融路面,并应进行充分压 实。

7.1.1洪水灾害是一种多发性的自然灾害。洪水的主要破坏作

7.1.1洪水灾害是一种多发性的自然灾害。洪水的主要破坏作 用包括暴雨袭击、洪水冲击、洪水冲刷、洪水浸泡以及水退效应等。 在洪水造成的各类损失中,建筑物的损坏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 也最为严重。洪灾设防区标准可按表1进行划分。

表1洪灾设防区划分标准

7.1.3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带来了较大灾难, 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生态的破坏又加剧了洪水灾害的规模和强 度。在灾损评估的调查中,尚应调查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以及建 (构)筑物和道路的维护,维修情况等

2.4 路堤填料应选择稳定性好的级配砾类土、砂类土以

路堤填料应选择稳定性好的级配砾类土、砂类土以及石 王粒径过大的石料在碾压过程中很难移位和雄平表面,从

而很难进一步破碎和压实,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所以,石料的粒径 不宜过大,过渡层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另外,粒径较大的填 料也给施工质量检测带来不便,影响施工质量控制

来用双灰桩、分实水泥土桩或灰土挤密桩围箍地基法配合其他加 固法进行处理,是一种可按一定施工程序边施工边观测、逐步逼近 的有效方法。一些工程实践证实,由于挤密作用,围箍地基施工过 半时,建(构)筑物湿陷变形就大为收敛,围箍施工接近尾声时,建 (构)筑物的裂缝已经开始合拢。所以,一些湿陷变形的建(构)筑 物,仅通过围箍地基法便可达到加固、甚基至纠倾的自的,与其配合 的其他加固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采用双灰桩围箍地基时,应采用粒径不大于50mm的新鲜生 石灰块,有效氧化钙含量不宜低于70%。桩孔验收合格后,立即 灌料、夯实,并且将生石灰与粉煤灰料随拌随灌。为了保证双灰桩 的桩身密实度,每段填料厚度一般不大于400mm,

8.1.1风沙地区由于沙的松散性和风的搬运作用,给当地的道路 工程和建筑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沙害治理又是一项复杂而艰 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简,有时还达不到预期效果。 由于风沙灾害对农业、农民的影响基本可以通过自然界的淘 汰规则避免,因此不予考虑,本次规范主要针对风沙地区道路工 程工业与民用建 规措施

8.1.2风沙灾害侵袭我国的地域

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本 规范所涉及的风沙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沙尘暴、内陆风灾及荒漠地 区的各种风沙灾害等,不包括沿海台风、龙卷风等灾害形式。

8.3.2在风沙地区修建道路工程或者工业与民用建筑,通常均存 在着没有充分考虑防风沙工作的严峻性,往往以近期临时防护工 程措施代替远期的永久防护工程措施,在工程建设期没有充分考 工程项目在全寿命期的防沙措施费用,导致工程项目建成后防 沙工程投资欠账较多。工程项目建设最好能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充分结合起来,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 保护、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必须在项目 建设初期得到充分的考虑与重视,

8.3.3自前在风沙方面的结构设计中,暂还没有标准专门对风沙 流风压的计算进行规定,从这么多年的现场实践来看,设计人员往 往计算风沙流的风压按净风计算,如果安全系数不够大的话,往往

造成隐患或者形成事故,因此应根据各地风沙流的特点,适当选择 风沙流密度进行风压计算。 8.3.4在甘肃省“民调二期”工程中,由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科研人员对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风积沙地基进行了湿陷性试 验,发现风积沙中由于部分细颗粒物质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湿陷性, 因此,在风沙地区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必须对沙漠地基进行浸水 试验,以免造成工程质量隐患。 风沙流的风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净风荷载和沙粒冲击荷 载。净风荷载可以通过《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计算所得, 沙粒冲击荷载可由以下模型求得: 首先假设沙粒为形状规则,大小均匀的颗粒,其与构筑物的撞 击为弹性碰撞,碰撞方向为垂直于构筑物表面,反弹速度与撞击速 度一致,这对于工程来说是偏于安全的。由动量公式:

造成隐患或者形成事故,因此应根据各地风沙流的特点,适当选择 风沙流密度进行风压计算,

D: : ? 500

风沙引起建(构)筑物的荷载等于净风荷载和沙粒冲击压 内最大值。

8.3.5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深人实施、西部能源行业的逐 步开发,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在沙漠地区的建筑数量和规模将出 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为此编写本节对于今后沙漠地区的工业与民 用建筑行业防减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在风沙地区进行厂房或民用建筑时,防沙工程必须和建筑 物同时进行,防沙工程中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植物防护。因此: 绿化水源就成为当务之急,一般情况下,风沙地区的天气降水资源 相对较少,因此有良好优质的地下水就成为建筑物选址首要考虑 的问题。 2主导风向、立地条件、优势植物种属、地质条件等对于工业 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及评估,建筑物在寿命期内的投资效益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3建(构)筑物风沙灾害的预防是通过天气预报可以提前预 知的,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沙灾害损失。’ 8.3.6道路工程的风沙害预防首先必须从建设初期选线阶段开 始,避免由于设计人员认识不到位、前期勘察工作不细致所造成的 严重损失。风沙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环境问题,微地形地貌对风 沙流的影响非常大。前期的详细调查工作非常重要,好的线路走 向比差的线路走向防风沙措施要简单得多,在工程全寿命期间的 资金投人也要节省很多。

分重要的作用。 3建(构)筑物风沙灾害的预防是通过天气预报可以提前预 知的,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沙灾害损失。, 8.3.6道路工程的风沙害预防首先必须从建设初期选线阶段开 始,避免由于设计人员认识不到位、前期勘察工作不细致所造成的 严重损失。风沙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环境问题,微地形地貌对风 沙流的影响非常大。前期的详细调查工作非常重要,好的线路走

台,避免由于设计人员认识不到位、前期勘察工作不细致所造 产重损失。风沙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环境问题,微地形地貌 少流的影响非常大。前期的详细调查工作非常重要,好的线 可比差的线路走向防风沙措施要简单得多,在工程全寿命期 查金投入也要节省很多。

8.4.1风沙灾损发生后,风沙地区公路沙害类型主要有两种:路 基和路面的风蚀以及路基、路面和桥涵的沙埋。铁道工程风沙灾 害危害形式包括危及行车安全、对线路设施的破坏以及对路基桥

涵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道床积沙,阻碍列车进路,使列车途停、脱 险或颠覆;风沙流反复漫道,加速铁路设施的磨损;路基与路肩受 强烈风蚀,影响线路质量。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沙害类型主要是房 前屋后积沙。风沙灾害是一个区域环境内发生的问题,大风行走 路线每年基本变化不大,掌握大风行走路线,利用上下游发生灾害 的时间差,完全可以减轻风沙灾害对下游地区造成的损失。 8.4.2风沙灾害的防治方法通过上风侧增加地表障碍物,降低近 地表风速,减少携沙量;拦截风沙流中沙颗粒的运动,净化风沙流: 改变地表蚀积状态,便风蚀区变为风积区,尽可能地降低近地表的 起沙能力,增大起沙风速。多年来,我国沙漠科技人员总结了一套 “固、阻、输、导”的防治方法。 8.4.3本条是遭受风沙灾害后,建(构)筑物重建或修复加固中应 考虑的原则: 1为了降低或减少风沙荷载对建(构)筑物所造成的倾覆或 表面击打所造成的损失,建(构)筑物迎风侧表面以流线形或曲线 形时,可以减少正面的风压和沙粒打击。 2房屋以节能保温建筑为宜,大风会造成大量热量散失,因 此座落位置应综合考虑太阳照射角度、当地主导风向、积沙可能堆 积位置及防护治理措施等。墙体厚度宜充分考虑保温要求,房屋 门窗宜采用密封措施。风沙地区建筑的设计宜充分考虑当地的 风、热、光能等资源的利用。风沙地区天量的沙粒提供了丰富的建 材,通过就地取材,促进了我国沙漠科技进步,实现沙漠资源可持 续开发,真正把沙产业做强做大。 3风沙地区的环境保护应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的 疏忽将会给明大带来重大生态灾难。我们对保护风沙地区的环境 仍不够重视,科技支持力度仍不大。 4风沙地区施工时,由于没有风沙地区施工经验,一些施工 单位随意弃方、堆方,造成了次生风沙灾害,在整治时难度大、费用 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涵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道床积沙,阻碍列车进路,使列车途停、脱 险或颠覆;风沙流反复漫道,加速铁路设施的磨损;路基与路肩受 强烈风蚀,影响线路质量。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沙害类型主要是房 前屋后积沙。风沙灾害是一个区域环境内发生的问题,大风行走 路线每年基本变化不大,掌握大风行走路线,利用上下游发生灾害 的时间差,完全可以减轻风沙灾害对下游地区造成的损失

5由于风积沙没有粘聚性,边坡直立性差,稍扰动就 丹,如果有地下水渗出更是如此,因此必须考虑边坡支挡措施 风沙地区,地表热量变化快,容易起风,起风速度快,因此在高 业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8.4.4.流动沙丘地区道路工程如果以路堑方式通过时,

元化 在防沙工程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防沙工程布置在 地形上的息风区,起不到作用,主、次风侧弄反了。 多年来,我们在风沙地区施工时,环境保护意识差,环保投入 不足,施工单位随意开辟便道,施工车辆随意行驶,车辆行过一片 黄尘到处飞扬,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于风沙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 是雪上加霜。因此,施工便道必须统一规划

9.1.1在进行灾损建(构)筑物处理之前,必须对灾损建(构)筑物 损害状态和危险程度进行检查和确认,增强对灾损的清晰认识和 处理的针对性以及处理的必要性。 9.1.2、9.1.3这两条强调无论对灾害源或有无处理价值的灾损 建(构)筑物,在采取处理措施之前,都必须确保人身安全。

9.2灾害源危害性评价

.1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重要性分类及灾害危害性评价等 安表2~表4进行分类。

表 2工程重要性分类

表3灾害程度分级标准

表4灾害危害性评价等级划分

9.2.2依据国家现行各类地质灾害源危害性评价工作的 序,应注意评价过程的严谨性、评价结果的可追溯性,以及 任的划分

9.2.3依据国家现行各类地质灾害源危害性评价和勘察工作

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主要强调评价过程的针对性和评价

9.3.1根据国家现行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技术规定,治理工 作划分为评价、勘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儿个阶段的 要求,每个工作阶段均需通过专家论证,确保治理方案的针对性和 可行性以及处理效果

9.3.2滑坡治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情况:

1对于巨型、大中型滑坡,或正处在活跌期的滑坡,治理费用 昂贵,应先考虑躲避、住户搬迁;对于中、小型滑坡、或缓慢运动的 滑坡进行处理。 2滑坡治理一般遵循“治早、治小、费用少”的原则,即一旦发 现及时治理。趁其在发展初期端动阶段,规模小、变形少,害损 失不大,治理费用较低。 3当建(构)筑物位于滑坡体上时,滑坡治理方案应考到施 工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处理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次生灾害。

4由于预应力锚固体系对滑坡扰动小,且预先对滑坡体施加 个主动压紧的力,能很好地控制滑体的变形,故滑坡治理方案可 优先选用预应力锚索结构。 5在对滑坡治理前、治理过程中及治理以后,均应对滑坡及 建筑物进行位移和变形监测,提倡“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理念, 用监测数据指导施工。 6在滑坡治理主体工程施工之前,应先修筑和完善滑坡体外 围截、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 7抗滑挡墙或抗滑桩施工过程中,应分段、分批进行,严禁大 拉槽、全断面开挖,施工顺序宜先从两侧向中间主滑断面推进。 8在抗滑桩或挡墙开挖过程中,遇到坚硬岩层需要爆破时:

破,尽量减少对滑坡体及建筑物的危害。 9在滑坡治理施工中,严禁在滑坡前缘开挖坡脚,搭建工棚。 开挖土方不应乱倒,应拉至滑坡体外安全地方堆放,不应在滑坡体 上大量堆放建筑材料。 10尽量避免在滑坡体上设置池塘、蓄水池、化粪池及污水管 道,当不得不设置时,应选择整体性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定期 进行检查和维修,防止泄露。 11滑坡治理完工后,监测工作不应中断,至少监测2个~3 个雨季或3年一5年,以评价治理工程效果。每年雨季来临之前, 应定期检查滑坡体外围排水系统是否完普。 9.3.3由于泥石流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导致治理方式的千变万 化,因此治理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泥石流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建(构) 筑物的危害程度进行确定。本条仅提出一个治理原则,主要是强 调治理方案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教条式套用。 泥石流产生荷载或对建(构)筑物产生的作用应根据灾害源危 害性评价提出的结论,并结合国家现行勘察和地质灾害治理有关 标准的计算方法以及下列方法进行核算后确定

泥石流产生作用荷载的参考计算方法: 1泥石流竖向压力包括土体重W和溢流重Wr,土体重Ws 是指溢流面以下垂直作用于建(构)筑物斜面上的泥石流体积重 量,重度有差别的互层堆积物的W,应分层计算。 溢流重W:是泥石流过坝时作用于坝体上的重量,可按下式 计算:

式中:ys 浮砂重度; Yds"干砂重度; Yw 一水位重度; n——孔隙率; (Pys—浮砂内摩擦角; h。一水石流体堆积厚度。 F也可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

式中:——水体的重度; Hw——水的深度。

3EJVW Fh sind gL3

48EJVW Fr,= : sina 9L3

9.3.4由于引起地面塌陷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导致治理方式的干 变化《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2009.pdf,因此治理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以及对 建(构)筑物的危害程度进行确定。本条仅提出一个处理原则,主

要是强调治理方案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教条式套用。 塌陷对建(构)筑物产生的作用应根据预计最大差异变形对结 构产生的附加荷载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确定,同时宜采用多种计 算方法进行互为验证。

9.4灾损建(构)筑物处理

规定确定外,亦可参照本规范第9.3.4条、第9.3.5条禾 3.6条的条文说明推荐的方法进行。灾损建(构)筑物处理刀 灾害源存在对灾损建(构)筑物的影响

4.3根据灾害源种类,建筑物不同类型及建筑物与灾害源

1在对灾损建筑物加固之前,应先对地表裂缝嵌补夯填,或 采用压浆充填,以防裂缝挤紧过程中,再次对建筑物构成损害。 3对于滑坡体上的古建(构)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基础较差: 可托换成整体性较好的板式基础。 5对可能受到泥石流及洪水侵害的建筑物,应增设导流堤, 束流堤或防冲挑坝等防护措施。 8对位于塌陷区的建筑物,通过增大基础面积,减少基底应 力,增强基础的刚度和整体性。

10.1.1对火灾灾损的检测鉴定,不但包括结构安全,建筑防火构 造GB/T 7991.4-2019标准下载,还包括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电气设施等。对火灾受损的建 (构)筑物受损范围内的构件应逐一检查。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电气设施等,应按专门规定进行,并由专业部门实施。 检测鉴定应根据火灾对不同结构体系建(构)筑物造成的破坏 特征进行,内容包括: 1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筋强度降低,材料性能的降低或丧 失,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的降低,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降低或 丧失,混凝土开裂、剥落,变形增大,连接构造的破坏,承载能力的 降低或丧失; 2钢结构:钢材强度降低,结构或构件变形,连接构造的破 坏,承载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3砌体结构:块材、砂浆强度的降低,材料性能的降低或丧 失,构件升裂,变形增大,连接构造的破环,承载能力的降低或丧 失。 10.1.4对于火灾灾损后的建(构)筑物处理,除火灾造成的损伤 外,尚有施工期间的剔凿、拆除等,施工安全性要求高,因此必须做 好隔离防护及监测工作,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同时火灾灾损的施工 可能仅局限与在建(构)筑物局部,施工场地、条件等较新建施工有 更多的限制条件,所以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固处理方法的汇总。由于加固方法较多且构件受伤的程度各不相 司,在选用方法时应根据各构件检测结果对烧伤程度进行再次评 估,作出正确判断,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法。 加固修复设计时应充分发挥火灾后结构剩余承载能力,根据 建(构)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制定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实施性强 的加固修复方案,加固修复后必须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剔除烧伤层时,应剔除至坚实层,并在裂缝灌浆及表面修复前 将结合面清洁干净。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降低较大时,由于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 力降低,节点处原有钢筋锚固将不能满足要求,在构件加固时应对 节点采取加强措施,或对受损混凝土范围内钢筋的设计强度取值 进行折减。 采取加固修复措施时,应考虑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防止出现 薄弱构件或薄弱层

统书号:1580177:482 定价:24.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