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

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3474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403-2021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pdf

8.3.1为减少后期维修对城市地面的影响,有综合管廊时应结 合管廊布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 范》GB50838的相关规定。管道在地下综合管廊敷设时,管道应 采用无缝钢管。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输送流体用无缝钢 管》GB/T8163或《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GB/T 9711 的规定。

重庆市建筑物下通常设置有地下车库,如在地下车库楼板下吊装 管道,将大大减少管网安装和维护费用。但车库内管道应协调安 装位置,保证车库通行净高需要

8.3.2管道的地基,基础、垫层,回填土压实度等的要求,

点是:节约用地:降低造价:运行安全可靠;便于维修。当管网无 法避开第3款所述不利地段时,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 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软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 应采取加固措施。

度的1.15倍;当交叉角度为45°时-【精选】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案例,交叉段长约为垂直交叉长度 的1. 41 倍。

8.3.5管道要布置一定的坡度,在设计时确定放气,排水设

应置和规格,满足管道充水和放水要求。设在过渡段的直理放 气,放水管与管道位移不一致时容易破坏,连接处的设置要防止 开口处受力过大。

备施工、维护检修人员通行、维修设备和材料运输的条件。在管 郎内部分岔的管道贯通廊壁的位置,存在由于不均匀沉降造成破 损的可能性,因此应当采取安装可挠性伸缩接头等措施。由于作 用于非整体莲接型管道三通,弯头等部位的不平衡力也作用于管 郎结构,特别是大口径管道以及高压管的场合,管廊在设计施工 阶段要格外考虑到对它们的保护

8.3.7本条规定的目的是增加管道选线的灵活性,并考虑 300mm以下管线穿越建筑物时,相互影响较小。如地下室净高 2.7m时,管道敷设于顶部,管下尚有约2m的高度,一般不致影响 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同时300mm以下管道的通行管沟也便于从 建筑物3m以上开间承重墙间的地下通过。300mm以下较小直 经的管道,方一发生泄漏等事故,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并便于抢 修。本条规定同原苏联《热力网规范》,有一些工程实例安全运行 在20年以上。近些年暗挖法施工普遍采用,它是穿越不充许拆 迁建筑物的较好的施工方法,也不受管径的限制。

8.3.8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输配管网单位绝热层外表面

计算管道总散热损失时,由支座补偿器和其他附件产生 府加热损失可接下表给出的热损失附加系数计算。 直理数设时,宜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地下综合管廊数设 应根据介质温度选择柔性泡沫橡塑、离心玻璃棉或聚氨酯保

料。成品保温管及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 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理保温管及管件》GB/T29047和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护层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理保温管》CJ/ T129的相关规定。 管道及设备的保温和保冷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 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和《工业设备及管 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

表8.3.8管道散热损失附加系数表

注:当附件保温较好,管径较天时,取较小值;当附件保温较差 管径较小时,取较大值。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管网冷损失除包括管道散热损失外,达 应包括水泵电机的电耗转化为热能,而导致循环水温升的那部分 冷损失。

要。分段阀门的作用是:①减少检修时的放水量(软化,除氧水) 降低运行成本;②事故状态时缩短放水,充水时间,加快抢修进 度;③事故时切断故障段,保证尽可能多的用户正常运行,即增力 供冷供热的可靠性。供冷供热管网上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在管网 检修关断时,压力方向与正常运行时的水流方向可能不同,因此 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3,区集中供冷供热, 管道无自由伸缩的余地,则使管道内承受超过管道所许可的内应 力,致使管道弯曲甚至破裂,并对管道两端固定支架产生很大推 力。为了减释管道在膨胀时的内应力,设计时应尽量利用管道的 自然转弯,当直线管段较长不能依靠自然补偿来解决膨胀伸长量

时,应设置补偿器。不同管材的膨胀系数均不相同,设计计算中 应分别按不同管材在管道上合理布置补偿器。 管道补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理敷设时,宜采用无补偿敷设方式,阀门法兰两端设置 可伸缩或变形的管件,以防止阀门与管道连接处产生的变形, DN350以上的阀门应作支架。 自前无补偿直理敷设的设计方法已很成熟,现行行业标准 《城镇直理供热管道技术规程》CJJ/T81对管道计算作出了详细 的规定。设计时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尽量减少补偿器和固定墩数 量,提高管网运行的可靠性。 2地下综合管廊敷设时,宜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 自然补偿。选用管道补偿器时,应根据敷设条件采用维修工作量 小,工作可靠和价格较低的补偿器。 8.3.11放气装置除排放管中空气外,也是保证管道充水放水 的必要装置。只有放气点的数量和管径足够时,才能保证充水, 放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放水装置的放水时间主要考愿冬季事故状态下能迅速放水, 缩短抢修时间,以免冬季系统发生冻害。本条考愿较大管径的管 道抢修恢复供热能在24h以内完成,较小管径能在12h内完成。 为了解决冬季管网干管供水管高温热水放水困难的问题,可以采 取暂停热源的加热、循环泵继续运转的办法,直至回水充满放水 管段再行放水,一般只需推迟放水1h~2h。 放水管管径与放水量,管道坡度,放水点数目、放气管设置情 况允许放水时间等因素有关, 只规定放水时间,不宜规定

8.3.11放气装置除排放管中空气外,也是保证管道充水,方

杂物不可避免地会部分残留于管道中,故建议干管设阻力小的永 久性除污装置。例如在管道底部设一定深度的除污短管。

等,会造成管内水流速度的急剧变化,从而产生水锤,危及管道安 全,因此压力输水管道应进行水锤分析计算,采取措施削减开关 泉(阀)产生的水锤:防止在管道隆起处与压力较低的部位水柱拉 断,产生的水柱弥合水锤。工艺设计应采取削减水锤的有效措 施,使在残余水锤作用下的管道设计压力小于管道试验压力,以 保证输水安全。 长输管道工程中水锤危害极大,是造成管道爆管事故的主要 因素,因此长输管道系统应进行水锤综合防护技术设计。水锤防 护技术的机理可归纳为控制或减少水流速度的变值:采用水锤波 速低的管材;缩短水锤波传播距离,尽快地形成水锤波的反射和 干涉:在管道的特征点布置泄流降压设施:采用空气垫降低水锤 冲击能量等。

8.4.1由于区域集中供冷

8.4.1由于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大,水泵的装机容量大,因此 确定合理的管道流速并保证各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是区域集中 供冷供热能否做到节能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区域集中供冷供 热系统应进行管网的水力工况分析及水力平衡计算,并通过经济 技术比较确定管网的计算比摩阻。当客环路的水力不平衡率超 过15%时,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另外,管网内的水流速 超过3m/s后,会对管道和附件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考愿到最大流速出现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建议管网设计的最 大水流速不宜超过2.9m/s。对于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客管网 管径,需要综合考愿流速和比摩阻来确定。 通常主干线宜按经济比摩阻确定管径,一般情况下按以下数 值选用: 1ZL≤500m 60~100Pa/m; 2500m<2L<1000m50~80Pa/m:

3Z1>1000m 30~60Pa/m。 注:之L为主干线供回水管总长度,供冷半径不宜大 于1500m。 对于支干线支线应接充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一般来说,支干 线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宜小于200Pa/m:支线比摩阻不应 大于400Pa/m,宜小于250Pa/m。不同管径管道的建议流速如 表 8. 4. 1 所示,

表 8.4.1 管道建议流速表

8.4.2为了让循环水泵在合埋的工作范围内,提高水泵性能。 若冬夏季空调水系统流量及系统阻力相差很大,两管制系统如冬 夏季合用循环水泵,一般按系统的供冷运行工况选择循环水泵 供热时系统和水泵工况不吻合,往往水泵不在高效区运行,且系 统为小温差天流量运行,浪费电能:即使冬季改变系统的压力设 定值,水泵变速运行,水泵冬季在设计负荷下也可能长期低速运 行,降低效率,因此不充许合用。重庆所处的气候带导致冷热计 算的设计流量和管网阻力特性相差均在20%及以上时,无法通过 变频调节到达高效运行。

9.1.1尽管直接供冷供热(以下称为“直供”)具有不损失热品质 和省去换热系统投资的优点,但与通过换热器的间接供冷供热相 比,最大的问题在于供冷供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差,系统水力平 衡的难度大,且供冷供热规模越大,问题越严重。因为“间供”其 用户的数量仅为直供”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显然,热 用户的数量越少越安全可靠、越利于供冷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 司样,管网的水力平衡与稳定直接关系到供冷供热品质与供冷供 热系统的能效,由管网水力失调产生的能源损失是影响供冷供热 系统能效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供冷供热系统间供”取代“直供” 的发展趋势,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强调“间供”的必要性。

9.2.1供冷供热系统的客个环节设置必要的计量装置是提高供 冷供热系统管理水平与实现计量供冷供热的基本技术条件。需 要指出的是,设计应当注意计量内容的完整性,计量装置选择的 合理性与计量装置安装条件的正确性。所谓计量内容的完整性 指计量内容应包括热量,电能与自来水等:计量装置选择的合理 性指所选择的计量装置应保证具有合理的运行精度。以热量表 为例,若仅根据管道直径来选择流量传感器的口径,往往会造成 所使用的流量传感器规格过大,运行精度达不到要求:计量装置 安装条件的正确性就像流量传感器这样的计量元件必须合理安 装才能达到规定的计量精度

9.2.2换热器选择要求

1对于*寸土寸金的商业楼宇必须强调高效、紧凑,减少换 热装置的占地面积。换热介质理化特性对换热器类型,构造、材 质的确定至关重要; 2产品选择应在满足换热要求的基础上体现绿色理念,而 高效、紧凑、便于维护管理、使用寿命长,正是产品绿色特征的具 体标志; 3必须重视换热介质特性(如类型、温度、压力、水质等)对 选择换热器类型、构造、材质的重要性,例如介质温度80℃时, 板式换热器肢垫材质必须采用EPDM,不能采用NBR: 4板式换热器作为即热式换热设备高效、紧、便于维护管 理、使用寿命长,用于水水换热,相对于其他结构形式换热器优 势明显。 9.2.3设计选型经验表明,几乎不会出现一个换热系统需要四 合换热器的情况,过多的合数会增加初投资与运行成本,并对水

9.2.3设计选型经验表明,几乎不会出现一个换热系统需

换热器的情况,过多的合数会增加初投资与运行成本,并对水 系统的水力工况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尽管换热器不大容易出故 章,但并非万无一失,同时考虑到日常管理,所以规定了最少合数 要求。 .2.4变频调速可实现系统运行节能,

9.2.4变频调速可实现系统

9.3.1说明供回水温差设定的原则和通常取值范围。 9.3.2辐射供冷暖供回水工况温差小,不应采用集中大温差系 统,应采用未端混水装置或旁通阀混合控制水温。

9.3.1说明供回水温差设定的原则和通常取值范围。

9.3.4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设计工况与传统的未端名

10智慧监控与系统集成

10. 1 一般规定

10.1.7供冷供热计量是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措施,也是区域集

中供冷供热系统用户收费的依据。在系统的每一级设置能量计 量装置有利于运行管理,用户也能及时了解和分析用能情况,自

觉采取节能措施。自前在我国出租型公共建筑中,集中空调费用 一般按照用户承租建筑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分摊方法收取,这种 收费方法易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引起用户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为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良性发展,积极吸引用户加入,必 须接冷,热计量来收费,真正体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技术的优势。 10.1.8本条为集中监控系统与主要设备(制冷机组,锅炉等)控 制器之间的通信要求。主要设备控制器通信接口的设立,可使集 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其运行参数以及系统能量 管理更加合理。 集中监控系统主要能效指标和用能数据应能实现实时网上 发布。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应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系统能 效和及时预警预报,

10.2.1一次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冷,热源耗电量的计量有助 于分析系统节能潜力,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尤其对复合能源系 统切换运行具有指导意义。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 额定功率较大,宜单独设置电计量,从而分析输送系统用能效率。 采用分类分项的计量方式,需要注意的为既要减少计量装置的浪 费也要精准计量便于精确分析个设备及系统的能耗和效率。 10.2.2规定了冷热源出口处供冷供热参数的检测内容和检测 要求,包括每台冷热源主机和一级管网总管。冷热源温度、压力 参数是管网运行温度、压力工况的基础数据。流量、热量不仅是 重要的运行参数,还是管网与冷热源间热能贸易结算的依据,应 尽可能提高检测的精确度。上述参数不仅要在仪表盘上显示而 且应连续记录以备核查,分析使用。数据连续记录的最小时间间 隔应为10S。

10.2.3负荷侧泵站及二次管网系统的检测点,包括每台换热器 和二次管网总管,设计时应根据具体系统确定。数据连续记录的 最小时间间隔应为10s

10.4.4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基本操作功能包括监视 功能、显示功能、操作功能、控制功能、数据管理辅助功能、安全保 障管理功能等。它是由监控系统的软件包实现的,客厂家的软件 包功能类似。实际工程中,由于没有按照要求做,致使所安装的 集中监控系统管理不善。为实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客级站 房与所在建筑其他弱电子系统数据共享,要求客弱电子系统间

(消防子系统,安防子系统等)有统一的通信平台,宜预留与统 通信平台相连接的接口。

(消防子系统安防子系统等)有统一的通信平合,宜预留 通信平台相连接的接口。 10.4.7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调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冰 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二者进行换 热的板换处,由于空调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二醇 侧的低温传递过来,易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换的冻裂破 坏。因此,必须随时观察板换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好有 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10.4.7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11.1.1施工方案应至少参照施工组织设计,设计技术文件,供 货方技术文件、施工现场条件、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同类型工程 项目经验等依据。施工方案应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能突出重点和 雄点,并应注意气候条件对施工进程和施工质量的影响,制定可 行的施工方法和保障措施。所编制的施工方案应满足工程的质 量,安全,工期要求,并且施工所需的成本费用低

员领会设计意图,熟图纸,

才能正确施工,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交底包含设计交底、施工 组织设计交底、施工方案交底等,具体交底内容应包括施工工艺 与方法,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及其他要求等

11.2.1基础是设备安装重要的内容,应符合设计要求,与设备 相对应。采取隔振措施是为了减少机械噪声和振动对周边环境 的影响:采取防沉降的措施是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始终处于最佳状 态,避免偏心,连接管损坏等问题产生。 11.2.2制冷机组主要指螺杆式、离心式为主机的压缩式机组和 漠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机组安装、试验、试运转及验收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 范》GB50274的有关规定。

11.3.8管道冲洗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

1.3.8管道冲洗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 见范》GB50235中对管道吹扫和冲洗的规定。具体方法选择应符 合设计要求。

11.4设备调试及试运行

11.4.5详细的调试方案是确保调试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调试方案的制定应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与项目的工期匹配;当 出现与项自工期不匹配的情况时,要与相关方沟通,并提出解决 方案。调试方案一般包含调试参与方及职责,自标,调试流程、调 试内容、范围、时间调试人员,时间计划及相关条件配合事宜等。 符合性检查包括设备安装位置,型号、铭牌参数等的符合性 管路走向、管道材质,管径规格等符合性,阀门、传感器,执行器等 附件规格符合性:缺陷检查包括功能、维护检修、性能等方面的检 查。施工缺陷检查的工作自的是通过现场检查迅速发现施工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在工程调试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主 要包括施工缺陷和功能缺陷两类。施工缺陷如阀门漏装,减震措 施不到位等:功能缺陷如管道安装位置不当、设备及主要部件未 留检修空间、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等。 11.4.6开展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编制启动运转程序和对应的 记录表格。单机试运转的程序应参考厂家给出的程序,并满足安 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检查的需求。 施工缺陷和现场条件不具备,经常是单机试运转无法实施的 原因。因此,在单机试运转前,应对前置条件进行反复确认,以确 保单机试运转工作达到预期效果。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检查确 认下列条件:

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在工程调试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主 要包括施工缺陷和功能缺陷两类。施工缺陷如阀门漏装,减震措 施不到位等:功能缺陷如管道安装位置不当、设备及主要部件未 留检修空间、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等。 11.4.6开展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编制启动运转程序和对应的 记录表格。单机试运转的程序应参考厂家给出的程序,并满足安 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检查的需求。 施工缺陷和现场条件不具备,经常是单机试运转无法实施的

11.4.6开展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编制启动运转程序和对店

施工缺陷和现场条件不具备,经常是单机试运转无法实施的 原因。因此,在单机试运转前,应对前置条件进行反复确认,以确 保单机试运转工作达到预期效果。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检查确 认下列条件:

况较多,单个设备,单个工况下满足要求很耀确保整个系统在所 有工况下都能满足要求。因此联合运行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工作的完成,确保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做出一套完整的“产 品”,可满足用户的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 联合运行调试应在设备性能调试完成、楼宇自控系统预检查 并符合要求后实施,并应根据系统形式和功能特点制定联合运行 专项调试方案。调试方案应确保能够充分体现系统在不同工况 下的整体性能,整体性能至少应包括安全性、功能性、维护的便 利性。 自控功能验证包括:执行器,传感器准确性验证,功能验证和 逻辑验证。执行器,传感器准确性验证应满足设计或业主要求。 监测参数、安全保护、启停控制和单机设备自动控制的功能验证 结果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验收规范》GB50339等 相关标准的要求。暖通空调蓝控系统的功能检测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检测内容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2冷热源的监测参数应全部检测:空调、新风机组的蓝测参 数应按总数的20%抽检,且不应少于5台,不足5时应全部检 测:各种类型传感器,执行器应按10%抽检,且不应少于5只,不 足5只时应全部检测 3抽检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的应判定为合格。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控制逻辑验证宜包括下列内容: 1各设备启停连锁控制功能和报警功能验证: 2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验证: 3冷冻水,冷却水温度控制回路验证: 4冷水(热泵)机组和冷冻水泵联合运行控制功能验证: 5冷却塔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验证; 6冰蓄冷系统不同模式切换功能验证。 水系统的控制逻辑验证宜包括下列内容

1一级泵系统中,水泵合数及变频调节功能、旁通调节阀控 制功能; 2二级泵及多级泵系统中,负荷侧各级水泵变流量控制 功能。 上述系统自控功能验证是验证楼控系统与暖通空调系统联 动的功能而系统综合性能调试是基于自控系统开展的供冷供热 系统整体性能、参数调试,包括系统参数控制准确性,稳定性,冷 热源系统性能、变负荷工况调节等,验证系统在客个工况下的实 际综合性能能否满足要求。 11.4.11考虑到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典型的季节性,应在典 型供冷、供热工况进行季节性验证。对于过渡季特性较强的系 统,还应在典型过渡季进行验证。季节性验证应覆盖客工况不同 负荷时段,至少包括制冷季和供暖季,根据系统的特性和用户功 能需求可增加过渡季,每个工况宜至少连续验证5天,以确保季 节性验证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季节性验证宜基于楼宇自控系统的监测和记录功能开展,对 过程中发现的楼宇自控系统的问题进行整改,真正实现楼控系统 的预期功能,避免大量出现的楼控系统“只监不控”的弊端。另 外,季节性验证宜对项目的实际能耗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系统总 能耗、分项能耗的总量,变化趋势、所占比例等是否合理,并在此 基础上对运行模式进行优化。 11.4.12对照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技术文件,保证技术文件 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下列文件为必备文件档案,并作为节能运行 管理、责任分析,管理评定的重要依据: 1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设备明细表: 2主要材料、设备的技术资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 报告: 3仪器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使用说明书和校正记录: 4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含更新改造和

维修改造); 隐蔽部位或内容检查验收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6 设备,系统的安装及检验记录: 1 管道压力试验记录; 8 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9 系统联合试运转与调试记录: 10 系统调试报告: 11 工程检测和能效评估报告。 11.4.13 完整的调试资料至少应包括:调试报告,全套竣工图图 纸,问题日志,工程联系单,会议纪要,设备样本,设备检测报告, 设备维保手册。

11.5.4 验收前系统自检应完成,试运行时间不少于 30 天。

11.6.3智慧施工将更多的人工智慧、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 科技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 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 起,实现工程管理客干系人员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以提高工 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12. 1 一般规定

12.1.1运行管理记录应包括:系统运行管理方案和运行管理记 录;主要设备运行参数记录: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日常巡检记 录;日常维保记录;设备和系统的大修和更换零配件及易损件计 录;日常事故分析及其处理记录;年度运行总结和分析资料等。 12.1.2系统应制定由主要设备厂商或专业机构研究制定的设 备运行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并按系统设计提 出的运行模式,不同工况设置,结合实际负荷情况等综合考虑制 定具体操作、控制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已经开始运行 的项自,在运行中要注意了解用户的逐渐接入情况和建筑功能变 更情况,以对应进行系统调适,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12.2运行安全和维护

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讯等技术手段帮助运行管理策略的行 化,系统运行数据的存储,监测系统运行状态等,以实现供能系 智慧高效的运行管理。

12.2.7耗电量宜分别对机房内系统和输配管网系统计量和统

计,有条件时宜对单合设备耗电量进行计量和统计,以按时段进 行单位供能量的能耗和输配能耗占总能耗比例的统计,分析,指 导运行策略的调整。 12.2.8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运行状况、设备的完好程度、系统的 能耗状况、节能改进措施以及人员工作状态等方面,应进行定期 检查、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3.5如能对多台同类设备分别进行能效或能耗实时监测

12.3.5如能对多台同类设备分别进行能效或能耗实时监测,则 优先使用能效高的设备,同时查找造成同类设备能效低的原因 如不能进行能效或能耗实时监测,则优先使用开机累计时间少的 设备。

12.4节能策略优化

12.4.2能源单价包含水,电、天然气、水资源,系统利用的余热 或废热等单价,其中电价包含分时电价和峰谷电价:及时了解能 源定价的政策和价格调整。 采用复合式能源系统,各子系统以效率高低并结合能源单价 的分析作为投入运行的先决条件;对于单个供能季未能使用的系 统和设备应进行维护保养,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不低于一次的运 转以保证系统和设备的正常,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保障作用。

13. 1 一般规定

13.1.1本标准是对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即根据系统的 实际运行状态对系统的能效进行评估,但可以根据评估条件和要 求对未端负荷进行人为调节,以利于实现对系统性能的判别。 13.1.5空调制冷系统制冷机组的动力源,已经发展成为多种能 源的新格局。空调制冷设备新能源,如燃气与蒸汽的使用,都具 有较大的特殊性。为此,本条强调该类系统应按设计要求,有关 的消防规范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13.2.1本条规定了制冷(热)设备及附属设备和设备的混凝土 基础应符合的规范要求。 13.2.2燃气管道与设备的连接,从使用安全的角度出发,规定 不得采用非金属软管。这主要是由非金属软性材料的强度,抗利 器损害和较易老化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这样做可以防范意外隐 患事故的发生

13.2.3本条对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管路的质量检测要求做了 明确的规定。制冷剂管道的连接,坡向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 行,故条文规定了检测的具体要求。

13.2.3本条对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管路的质量检测要求

13.2.4本条对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13.2.7本条规定了水系统管道阀门质量检测必须遵守的相关

水系统中的阀门质量是供冷供热系统工程质量检测的一个 重要项自,对阀门的检验规定为阀门必须进行外观检查,其外表 应无损伤、阀体无锈蚀,阀体的铭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阀 门标志》GB/T12220的规定。 (1)对于工作压力高于1.OMPa的阀门按相关规范要求 抽检。 (2)对于在主干管上起切断作用的阀门,接全数检查。 (3)其他阀门的强度检验工作可结合管道的强度试验工作 起进行。

13.2.9本条规定了空调水系统中水泵,冷却塔质量检测必家 守的相关规定。条文强调了水泵连接应为柔性和无应力状态 有利于系统与设备的正常运行。

13.2.10为保证供冷供热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首先要求 将冷热源机房,换热站内的管道系统设计成具有节能功能的系统 形式:其次要求所选用的省电节能型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均要安装齐全,到位:另外,在客系统中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自控阀 门和仪表,这是系统实现自动化,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

件。当供冷供热负荷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设置在供回水总 管之间电动两通调节阀的开度,使系统实现变流量节能运行:水 力平衡装置,可以通过对系统水力分布的设定与调节,实现系统 的水力平衡:冷(热)量计量装置,是实现量化管理、节约能源的重 要手段,接照用冷,热量的多少来计收空调和供暖费用,既公平合 理,又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节能意识。供冷供热自动控制装置能够 根据室外温度调节系统供冷供热量,调节供水温度,如气候补 偿器。 13.2.12供冷供热系统在建筑物中是能耗大户,而锅炉热交换 器,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蒸汽或热水 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冷却塔,冷热水循环水泵等设备文是供冷供热系统中的主要设 备,因其能耗量占整个供冷供热系统总能耗量的大部分,其规格, 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位置及管道连接是否合理正确,将 直接影响供冷供热系统的总能耗及空调场所的空调效果。

13.2.12供冷供热系统在建筑物中是能耗大户,而锅炉热交报

13.2.12供冷供热系统在建筑物中是能耗大户,而锅

器,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蒸汽或热才 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冷却塔,冷热水循环水泵等设备文是供冷供热系统中的主要设 备,因其能耗量占整个供冷供热系统总能耗量的大部分,其规格 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位置及管道连接是否合理,正确,将 直接影响供冷供热系统的总能耗及空调场所的空调效果。

13.3 系统性能检测

13.3.3可作为冷热电联供系统一次能源的燃气包括

度以32Q为基准时,冷却水进水温度为(29~32)之间,冷水机 组的性能(C0P)变化在0~8%。 13.3.11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是由水源热泵机组或冬季用锅 炉供暖夏季用冷水机组供冷所组成的为某一特定区域的建筑群 集中供应冷和热的用能系统。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用电设备 包括制冷机房的冷水(热泵)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水源热泵系 统取水泵和冷却塔风机,其中冷水泵如果是二次泵系统,一次泵 和二次泵均包括在内。不包括空调系统的未端设备。 本检测方法是在检测工况下常规(热泵)区域集中供冷供热 系统能效系数,所以反映的是常规(热泵)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 接近设计工况下的实际性能水平。 13.3.15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燃料耗量如现场不便于测 量,可根据现场安装的计量仪表进行测量,仪表必须经过有关计 量部门的标定。燃料的发热值可根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燃料 发热值进行计算。 13.3.16检测期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为联供系统输出能量 与输入能量之比,不包括补充冷热设备输出的能量和辅助系统消 耗的能量。为统一计算标准,公式中输入能量仅计算燃气低位发 热量,输出能量中供冷部分直接按制冷量计算,这种计算方法比 较直接并便于检测。计算公式中,发电总量为发电机输出的电量 (扣除发电机组内部自耗电):余热供热总量为余热锅炉等设备 用发电余热产生的热量,应扣除补燃产生的热量:余热供冷总量 为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等设备利用发电余热产生的冷量,应扣除补 燃产生的冷量。 13.3.17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能源综合利用率 高,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节能自标。通过梯级利用,一次能源 (燃气)由发电机组产生30%~40%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发电余

量部门的标定。燃料的发热值可根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燃料

13.3.16检测期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为联供系统输出能量

与输人能量之比,不包括补充冷热设备输出的能量和辅助系统消 耗的能量。为统一计算标准,公式中输入能量仅计算燃气低位发 热量,输出能量中供冷部分直接按制冷量计算,这种计算方法比 较直接并便于检测。计算公式中,发电总量为发电机输出的电量 (扣除发电机组内部自耗电):余热供热总量为余热锅炉等设备 用发电余热产生的热量,应扣除补燃产生的热量:余热供冷总量 为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等设备利用发电余热产生的冷量,应扣除补 燃产生的冷量。 13.3.17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能源综合利用率 高,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节能自标。通过梯级利用,一次能源 (燃气)由发电机组产生30%~40%的高品位能源(电能),发电余 热再产生50%左右的低品位能源(热能),同样数量电能的做功能

于燃气发电和燃气供热系统。为了简化计算,便于检测,本标准 提出的检测评价能效指标采用能源综合利用率,要求所测的联供 系统必须确保一定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自前燃气冷、热,电联供 系统所使用的发电机组发电效率较高,经余热回收利用后,检测 期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一般在70%~85%。为了保证联供系 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联供系统的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和余热利 用率应尽可能高,一般余热锅炉和吸收式冷温水机可将发电机组 的排烟温度降至120℃C、内燃机缸套水温度降至85℃,检测期间 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大于70%,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的成本较 低,项自的经济性较好。有条件时可进一步深度利用低温余热, 提高余热利用率。 13.3.18初始循环试验周期中的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应记录试验 期间第i小时的输人总电量Ax(kW·h)以及系统的输人总 电量Ax(kW·h):初始循环试验周期中的初始释冷循环试 验应记录试验期间第i小时的输人总电量>As(kW·h)以及 系统的输入总电量As(kW·h);此外,在测试循环试验周期 1 (kw·h)。 13.3.21测点尽量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可以减少 由于管道散热所造成的热损失。当被检测系统预留安放温度计 应置(或可将原来系统中安装的温度计暂时取出以得到放置检测 温度计的位置时,将导热油重新注入,测量水温。当没有提供安 放温度计位置时,可以利用热电偶测量供回水管外壁面的温度, 通过两者测量值相减得到供,回水温差。测量时注意在安放了热 电偶后,应在测量位置覆盖绝热材料,保证热电偶和水管管壁的 充分接触。热电偶测量误差应经校准确认符合测量要求,或保证

于燃气发电和燃气供热系统。为了简化计算、便于检测,本标 提出的检测评价能效指标采用能源综合利用率,要求所测的联供 系统必须确保一定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自前燃气冷,热、电联供 系统所使用的发电机组发电效率较高,经余热回收利用后,检测 期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一般在70%~85%。为了保证联供系 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联供系统的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和余热利 用率应尽可能高,一般余热锅炉和吸收式冷温水机可将发电机组 的排烟温度降至120℃,内燃机缸套水温度降至85℃,检测期间 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大于70%,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的成本较 低,项目的经济性较好。有条件时可进一步深度利用低温余热, 提高余热利用率。

13.3.18初始循环试验周期中的初始蓄冷循环试验应记录试骗

13.3.21测点尽量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可以减

由于管道散热所造成的热损失。当被检测系统预留安放温度计 应置(或可将原来系统中安装的温度计暂时取出以得到放置检测 温度计的位置)时,将导热油重新注入,测量水温。当没有提供安 放温度计位置时,可以利用热电偶测量供回水管外壁面的温度: 通过两者测量值相减得到供,回水温差。测量时注意在安放了热 电偶后,应在测量位置覆盖绝热材料,保证热电偶和水管管壁的 充分接触。热电偶测量误差应经校准确认符合测量要求,或保证 热电偶是同向误差即同时保持正偏差或负偏差。

13.3.22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冷

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C。检测工况为冷水机 组达到80%负荷。冷水流量保持不变,则冷水供回水温差应达到 4℃以上。

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增加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香则,当系统中存在堵管、存气,泄水现象时,检测结果就很难反 系统的真实状态。另外检测时,应避免电动阀门自动关闭对检 如的影响。

13.3.27本标准仅涉及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的检测,而建筑内

13.3.27本标准仅涉及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的检测,而建筑内

13.3.28本标准根据客个热力入口距冷热源中心距离的远近,

采用近某路某段道路、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远端热力入口抽样检测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将 检测工作量控制在适度的水平,文可以对该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 度进行基本评估,所以,具有可操作性。此外,对受检热力入口的 管径进行了限制,一方面因为当管径小于DN40时,即使由于资 用压差过剩,管中流速增高,然而管中流量的增加量对整个系统 的流量影响有限;另一方面采用小于DN40的管径作为热力入口 引入管的案例不多

13.3.29水力平衡度检测期间,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总行

3.3.32检测持续时间规定10mh,主要是考虑采用便携或超声 波流量计进行检测的情况。因为在10m检测时间内,可以采用 时间间隔为1也,可得到共计10个连续数据,以此作为计算的基 础。如果系统每个热力人口均安装有固定热量表的情况,可通过 该热量表来读取某相同时间段的累计流量,进而将这些数据应用 于客个热力入口平衡度的计算中

13.3.35一般来说,在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初始运行时,因为 系统以及土壤本身均有一个吸热蓄热的过程,所以,若在此期间 实施室外管网冷(热)损失率的检测,便会给出不真实的结果,因 此,本标准给出了在系统正常运行120h后的规定。检测持续时 间不少于72h,自的是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 统室外管网的冷(热)损失率。 13.3.4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国不同程度缺水的城市达 300多个。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 工业污染的持续影响,水资源问题必将愈发突出。正因为如此 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口号。所以,本标准 认为实行对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补水率的检测不仅是大势所 需,而且从我国自前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来看既 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施工质 量和运行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将补水率控制在0.5%的范围内是 可行的。

13.3.35一般来说,在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初始运行时,因为 系统以及土壤本身均有一个吸热蓄热的过程,所以,若在此期间 实施室外管网冷(热)损失率的检测,便会给出不真实的结果,因 此,本标准给出了在系统正常运行120h后的规定。检测持续时 间不少于72h防水保护墙施工方案,自的是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 统室外管网的冷(热)损失率。 13.3.4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国不同程度缺水的城市达

利用转换为一次能源的节能量计算结果,进行环保效益评估,主 要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粉尘。 13.4.3本条规定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规定了系统增量成本和节能量的获取方法,对系统的静态回收期 进行了计算。其中,系统增量成本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决算 书进行核算,项目决算书中应对系统的增量成本有明确的计算和 说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