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pdf

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0.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204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3T 390-2022 湖南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标准.pdf

5.2.2明确绿色屋顶的基本构造要求

绿色屋面基本构造层包括植被层、种植干层、过滤层、排水 层、保护层、防水层、找平层和结构层等,可根据气候特点、屋 面形式、植物种类等条件,增减屋面构造层次。 1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可分为简 单式和花园式二类。简单式绿色屋顶一般种植草坪、地被,种植 土厚度100mm~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可种植灌木、乔木,其 中小灌木种植土厚度大于300mm,大灌木种植土厚度大于

5.3.2对下凹式绿地种植土壤的提出要求

4用于源头减排的下回式绿地设计应控制好绿地和周边地 面、道路、雨水管渠的高程关系某汽车配件工业园A#,B#,C#三座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周边路面和地面的高程应高于 下凹式绿地高程,便于地表径流进入,并设置溢流设施排放超标 雨水。 5地下水位较高时,影响下渗,除设置溢流设施外,应在 下回式绿地低洼处设置小口出流,使绿地内积水缓慢排出,减弱 对下游排水管渠的冲击,出流管管径应按快进缓出24h~48h内 排空绿地积蓄雨水的原则确定

5.3.4当下凹式绿地用于排涝除险调蓄时,利用其上部的调蓄

空间削减峰值流量,缓解下游系统的排水压力,防治城镇内涝。 1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凹式绿地宜根据周边道路和排水 系统的竖向规划设置多个雨水进水口,并设置格栅等作为拦污设 施,设置碎石区作为消能设施,避免雨水集中大流量冲刷绿地, 破坏植被和土层。 2用于排涝除险调蓄的下凹式绿地是在周边排水系统超载 的情况下运行,因此可不设置溢流设施,而应在绿地低洼处设置 小口出流。与小口出流相连的出水管标高应高于下游排水通道的 标高,以便周边排水系统有排水余量时,下凹式绿地内的积水可 通过出流管排放至下游排水通道,避免下凹式绿地长时间受淹。 3积蓄雨水的排空时间规定为24h主要从安全角度考虑 出流管管径也要满足24h排空绿地积蓄雨水的要求。 5.3.6下凹式绿地的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指的是水平 距离小于3m。

5.3.7面积较大的下凹式绿地有条件进行微地形建设,同时可 来用养、灌、草相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景观层次丰富的绿 地景观。

5.4.2对生物滞留设施的构造作出

1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的作用是收集径流雨水,并在径流 量大时暂时储存雨水。蓄水层的高度由溢流管(并)控制,其 设置应考虑植物的耐淹程度和土壤渗透性能。有些设置于建筑物 周围的高位雨水花坛为广景观需要也可不设置蓄水层。 2介质土壤的表面需要覆盖一层50mm~100mm覆盖物, 可采用碳化硬木屑、碳化树皮或者草席(椰糠纤维垫或黄麻垫 等有机覆盖物,也可采用陶粒、钢渣、河石或鹅卵石等材料。推 荐采用剥落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并经碳化的硬未屑或树皮,因为 便木屑或树皮原材经过厌氧腐熟碳化处理后,具有无菌、无虫 卵、无脂等特点。覆盖层的作用一是防止雨水径流对裸露土壤和 介质土壤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截留吸附部分污染 物,且不容易被雨水冲走;三是抑制杂草生长,同时可以使植物 根部保持潮湿,提高设施内植物的成活率,并为生物生长和分解 有机物提供良好环境。 3介质土壤是生物滞留设施能否使雨水下渗、净化的重要 因素之一。一方面,介质土壤能促进生物滞留设施中植物的存活 和生长:另一方面,介质土壤能够保证雨水的下渗以及过滤雨水 中的污染物。因此介质土壤的厚度需要根据每次不同的应用情况 来调整,如需控制的径流体积、植物生长的土壤最小厚度、地下 水位高度以及收集的径流雨水水质等。 一般灌木的介质土厚度要求大于300mm,小乔木的介质土厚 度要求天于600mm,若仅为草本地被,其介质土厚度可以为 150mm。大乔木不建议种植在介质土壤内,因介质土壤较为松 软、固定效果差。 从国内外相关的介质土壤对径流雨水水质处理研究表明:对 SS的去除效果主要体现在厚度为400mm的表层土:厚度超过

5.4.3生物滞留设施适用于小

5.4.5预处理设施,如格栅、植草沟、前置的沉淀和过

的选择,应根据生物滞留设施进水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性质确 定,尤其是当生物滞留设施应用在城镇道路等沉积物负荷较高的 场所时,设置预处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当雨水中污染物的粒径 较大时,应设置粗格栅:否则可以直接选择沉淀和过滤设施。 当场地雨水径流集中汇人或通过溢流管(井)流出生物滞

留设施时,径流往往具有较大的流速以及流量,会导致生物滞留 设施内的介质土壤以及植物受到较大的冲刷,不利于设施运行, 应采取局部铺设砾石等消能缓冲措施

5.4.7生物滞留设施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指的是水平 距离。

5.4.7生物滞留设施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指的是水平

5.4.9按照应用位置不同可分为雨水花园、市政型生物滞留设

施等,市政型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有生态树池、雨水花坛、高位雨 水花坛等。

寸滤后的雨水。布置时要尽量减少转弯,避免排水盲管管路 过长。 1包裹排水盲管的砾石粒径应不小于盲管的开孔孔径。 7雨污合流的污水倒灌进入排水盲管,会污染排水盲管及 其过滤层。 8为了避让经常行车区域并考虑方便维护管理,保证清扫 的正常使用,清扫口应设置在不影响交通的位置。如当清扫口 布置在有停车需求的透水路面上时,应将清扫口设置在路面边角 处。当布置在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有蓄水层的渗透设施 内时,应在清扫口周边设卵石、瓦片等围挡设施,避免遇突降暴 雨时清扫口被土壤覆盖

5.4.11开口路牙布置位置应远离溢流设施,避免径流短流

5.4.12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渗透型雨水控制

与利用设施渗透和储存雨水的能力有限,因此应设置溢流设施, 用以应对较强降雨,超过蓄水层蓄水设计深度的超标雨水,通过 溢流设施排至下游雨水管渠或其他受纳水体。 1通常溢流设施有溢流竖管和溢流雨水井二种形式,溢流

竖管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草沟等渗 透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 2溢流设施应远离进水口,避免发生短流。 3设计应控制好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草沟等渗 透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与周边地面、道路、雨水管渠的高程关 系。周边路面和地面的高程应高于渗透设施高程,便于地表径流 进人。溢流雨水口顶部标高应低于周边地面或路面标高100mm, 其目的是既要保证雨水径流在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和植草 沟等渗透设施内有一定的滞留时间,又要满足植物的耐淹性能要 求,植被的耐淹时间一般为1d~3d,还要保证溢流口顶部有 定的溢流水头且溢流水位不应高于周边地面或路面标高。此外溢 流口的高程应高于附近市政排水管渠,便于溢流管道通过检查井 接人市政排水管渠。 5为防止渗漏、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溢流雨水 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成品井或塑料成品井

5.5.1渗透塘最天的优点是渗透面积天,能提供较天的渗水和 诺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和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具 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降低雨水管系负荷等多重功 能。可设置在具有较空阔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公园或荒地等区 或,雨水管渠能将客水弓人到渗透塘设施内,也可以用于具有较 空阔用地的学校、工业用地等区域。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在拥挤 的城区其应用受到限制:设计管理不当会造成水质恶化、蚊虫擎 生和池底的堵塞以及渗透能力下降等。渗透池(塘)一般与绿 化、景观结合起来设计,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住建部《指南》中规定渗透塘适用的汇水面积宜天于1hm。

5.5.2对渗透塘的设计作出规定

1在入口处设置格栅、前置塘等拦污净化设施,对雨水径 流进行预处理,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前置塘主要通过沉淀作 用,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等,降低渗透塘主塘淤积堵塞机 会。前置塘的规模宜根据当地降雨条件、场地径流污染程度和对 水体的水质要求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方案阶段可按水体总面积 的10%~15%估算。前置塘塘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 于清淤;应设置清淤通道和防护设施,边坡坡度(垂直:水平) 一般为1:8~1:4;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入流雨水悬 浮物负荷确定。大型前置塘应考虑预留机械清理通道,便于机械 作业。 沉泥区的设计贮泥标高应低于进水口底标高,一般宜低于 0.6m以上。 2渗透塘接纳的雨水径流一般为集中入流首先进入沉砂池 或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进水处应设置石笼墙、消能石、碎石等 消能设施,减缓水流冲刷对塘体的影响。当水流较快时,消能石 宜选用较天的石块,并深理浅露。溢流堰的碎石、卵石主要作用 是避免溢流堰受水流的直接冲刷,粒径应适中,既要确保自身不 被水流冲走,也要保证碎石、卵石下面的土质结构不被洗刷塌 陷,建议碎石、卵石的粒径宜为4.75mm~9.50mm,含泥量不宜 大于1.5%,泥块含量不宜大于0.5%。

3种植土满足通用要求即可,过滤介质层可采用碎石、卵 白等。透水土工布宜选用无纺土工织物,质量宜为300g/m,渗 透性能应大于所包覆过滤介质层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土 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 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并应大于 进水设计流量

5.6.2对湿塘的设计作出规定

5.6.3对湿塘的植物种植设计作出

湿塘的植物首先必须能在污染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即抗逆 性。不同植物耐污能力相差较大,所以构建湿塘时,应选择耐污 能力强的植物,其次是所选用的植物具有净化能力。 为提高净化能力,所选植物一方面要具备发达的根系,增加 表面积,另一方面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要大,增加吸收同化去除 能力。发达的植物根系可以分泌较多的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适 宜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在固定处理床表面和保持植物与微生物旺 盛生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持湿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有重要意义:植物的生物量越大,其对氮、磷等营养物的吸收 同司化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所选植物必须是适生的,应为本土植物

雨水湿地分表流雨水湿地、水平潜流雨水湿地和垂直流

5.7.2为了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的水量,设计要保证雨水湿

5.7.3规定表流雨水湿地的做法。

融入其中,而不是独立于景观之外,在植物的选择上既要考虑经 济性,还应满足景观功能要求。植物种植密度可根据植物种类与 工程的要求调整

5.7.5本条规定当采用雨水湿地作为主要水质保障的水处理设

施,包括处理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主要补充水源,或为了维持景 观水体的水质功能要求,对景观水体自身进行循环处理时,雨水 湿地应按常规的人工湿地进行设计,即应根据景观水体的水质功 能要求,采用水力停留时间、水力负荷、污染物负荷、污染物去

除速率常数等参数进行湿地的计算,具体可参考《室外排水设计 标准》GB50014、《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J/T54和生 态环境部《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环办水体函2021 173号)等。

5.8.2调节塘文称十塘,是常见的雨水调节设施,其主要作用 是暂时存蓄雨水,对重现期较大暴雨时的峰值流量进行调节、削 减,与城市雨水峰值流量形成时间差,从而实现径流峰值流量控 制的自的。此外,也兼具使污染物重力沉降的功能。在天部分时 间里,调节塘是不存蓄雨水的。 3调节塘的调节区来用3:1~4:1的长宽比池型,有利于 SS的沉降。塘底来用非硬质底,以维持较好的生态性,可采用 厚度不小于300mm的黏土层,上铺种植土层种植耐淹植物。当 塘底有条件设计成可渗透时,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 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5调节塘设置不同水面标高重力出水口形式,以控制调节 塘水位,并依据调节塘的存水容量来控制出流的大小,增加雨水 水力停留时间,差异化控制不同强度降雨径流的最大外排流量 但应保证调节塘内的雨水能在24h内放空,避免雨水长期存积。 5.8.3调节塘的调节区塘底可以种植耐淹植物,以减小流速 增加雨水净化效果

5.9.1植草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在径流输送过程

5.9.1植草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在径流输送过程 中实现适量的径流过滤和径流总量削减,具有“滞”、“渗”和 “排”的功能,适用于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周边

区域。 植草沟可分为简易型和增强型两种形式。 简易型植草沟构造上没有设置人工介质土壤层,主要功能以 排”为主,兼有“滞”的功能,原土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时,还有“渗”的功能,能在降雨径流输送过程中实现适量的 径流沉降过滤和径流量削减,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 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既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 和水体调蓄设施如湿塘等的预处理设施,也可在场地高程布置允 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与路缘石和边 沟、雨水排口和管道等传统系统相比,由于简易型植草沟能够适 量减少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减缓径流速度,在开发密度、 地形和土壤条件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简易型植草沟还可以作为自 然排水系统取代路缘石、边沟和雨水管渠,提供更好的径流传 输。此外简易型植草沟也可以用于处理来自铺装道路和其他不透 水区域的径流。简易型植草沟的线性特性非常适合于处理高速公 路、市政道路、停车场和广场、中低密度的建筑与小区道路的路 面径流。 简易型植草沟的效能取决于原土土壤的渗透性,但是,由于 构造上没有设置人工介质土壤层,所以无法提供与增强型植草沟 样的储水空间,因此无法实现与增强型植草沟同等效率的雨水 处理功能。如果对简易型植草沟底部进行种植土改良,可以适当 提高其径流削减效能, 增强型植草沟构造上设置有人工介质土壤层,是一种土壤过 虑系统,可临时储蓄需进行径流总量控制的径流体积,并对其进 行过滤处理,本质上是浅沟型生物滞留设施,除了具有“渗” 和“排”的功能外,主要功能是满足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和水质 控制要求,适合于对径流雨水控制目标要求较高的场所,一般设

5.9.2对植草沟的设计作出基本规定

1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应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汇水范围、 降雨特点、植草沟类型和设计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植草沟的断 面形式有抛物线形或梯形和三角形断面,通常前面二种断面形式 应用较常见,基于美观、维护和水力等考虑,优先选用抛物线 形。当采用梯形断面时,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宜采用1:3,一股 也不宜小于1:5。 2如植草沟沟底宽度大于2.5m,设计应增加台阶、节制 堰、配水设施或多级过流断面结构,防止植草沟底部径流分汉和 中刷。利用曼宁公式计算流速时,沟底的宽度取决于其它参数, 如需设置更大的沟底宽度,建议采用复式过流断面。 3对级纵向坡度作出要求。纵坡天于4%会加快径流速度 造成冲刷,且径流在植草沟中滞留时间太短,不能充分下渗或过 滤,除非设置节制堰。建议将纵向坡度设计为1%~2%,当纵

表21植草沟的最大允许流速(ft/s)

5.9.3对简易型植草沟设计作出规定

Volume5《LowImpactDevelopment》(2016)。当设计仅以满足年 经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控制雨水径流总量时,此时简易型植草沟的 主要功能是滞蓄径流雨水,并对污染物进行沉降过滤,因此植草 沟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以较小的水深、较小的水流速度以及较长的 水力停留时间发挥植草沟中植被对径流雨水的滞蓄和沉降过滤作 用,总长度应结合径流的入流方式、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确定。 植草沟曼宁系数受到植被类型、植被高度以及径流水位等多 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当植草沟中雨水径流处于较低 水位时,植被未倒伏且未被没,植被能够产生显著的滞水效 应。《Revisiting design criteria for stormwater treatment systems 》 Minton,2005)根据径流水位和植被高度相互关系,将径流划 分为三个区间,分别为低流区、过渡区和高流区(见图3)。其 研究表明,植被高度为4in的植草沟,在径流水位为0.01ft~

0.19f的低流区,植被未发生淹没,曼宁系数随水位上升线性增 加由0.24增加到0.41:在径流水位为0.19ft~1.51ft的过渡区, 植被从开始淹没到完全淹没,曼宁系数随水位上升呈现先增加后 迅速降低再逐渐平缓的变化过程,当径流水位在0.26f时曼宁系 数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降低,在径流水位为0.33ft~0.56ft时, 曼宁系数由0.36迅速降低至0.07,随后曼宁系数降低趋势逐渐 减缓,在径流水位达到1.51ft时,曼宁系数降至0.037:;在径流 水位超过1.51ft的高流区,曼宁系数稳定在0.03左右,与Chow (1959)研究结论一致。 通常简易型植草沟的植被高度为75mm~100mm,水深小于 植被高度,曼宁系数宜取0.2~0.3。 4当设计以径流传输为主时,应基于峰值流量根据曼宁公 式进行断面设计。此时设计断面尺寸应满足10年一遇雨水设计 流量的过流能力,设计水深较深,一般最深可达200mm, 250mm,植草沟的曼宁系数取值宜为0.04~0.05。 5当同时需满足径流传输和水质处理时,由于植草沟的构 造特征,其径流总量控制能力受到限制,此种情况下,简易型植 草沟仅适用于道路和小型停车场等不透水下垫面,处理所收集到 的相应汇水区的雨水径流部份,因此简易型植草沟必须平行于不 透水下垫面成线性布置,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5.9.4增强型植草沟的构造基本上与生物滞留设施一样,由于 种植了地被植物,因此不再需要覆盖层。 1如在中途设置了节制堰,草沟内最下游点处的最大蓄水 深度指的是节制堰前处的最大蓄水深度。 2介质土壤层、隔离层、砾石层及排水盲管的设计,可按本 标准第5.4.2条的第3款~第7款、第9款和第5.4.10条规定执 行。但考虑到增强型植草沟具有雨水传输的特点,介质土壤的配

5.9.4增强型植草沟的构造基本上与生物滞留设施一样,由于 种植了地被植物,因此不再需要覆盖层。 1如在中途设置了节制堰,草沟内最下游点处的最大蓄水 深度指的是节制堰前处的最大蓄水深度。 2介质土壤层、隔离层、砾石层及排水盲管的设计,可按本 标准第5.4.2条的第3款~第7款、第9款和第5.4.10条规定执 行。但考虑到增强型植草沟具有雨水传输的特点,介质土壤的配

5.9.5对增强型植草沟设计作出规

1增强型植草沟的表面积与有效集水面积的比例具体取决 于集水面积的不透水率、底土层的入渗率和增强型植草沟的设计 标准。有效集水面积指不透水面积。 6增强型植草沟的介质土壤渗透能力应结合径流量和渗透时 间确定,蓄积雨水应在24h内入渗到土壤层或通过排水盲管导排 对环境品质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12h排空雨水

5.9.6为避免影响断面的过流能力,植草沟以种植地被

主,一般不宜种植乔木及灌木植物。但当植草沟断面尺寸较天, 有景观需要种植养、灌木时,其种植位置应选择在植草沟边缘距 离沟内300mm~500mm范围内, 植草沟内植被覆盖率低于80%时,处理效能迅速下降,因 比种植密度要确保在次年生长季后可以实现90%的草皮覆盖率。 此外选择播种种植代替铺设草皮,既有利于植物形成较深的根 系,文避免草皮的种植士壤可能含有阻碍下渗的杂物造成堵塞 和污染。草本花卉植物种植选择无土栽植也是避免土壤对介质土 壤层造成堵塞和污染

5.10.1植被缓冲带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 流流速及去除径流中部分污染物,还具有生物栖息地、维护水域

780kg/m²,粒径小于12mm,可溶性盐含量应小于6.0mmhos/cm 电导率EC=6ms/cm)。 5.10.3本条参考了美国MetropolitanGovernmentofNashvilleand DavidsonCounty《StormwaterManagement Manual》Volume5 《LowImpactDevelopment》(2016)关于植被缓冲带水平导流配水 设施设计的相关规定。 根据雨水径流从汇水面进入的形式,水平导流配水设施有砾 石隔离配水槽和水平导流配水堰二类。水平导流配水堰堰体材料 余了可采用混凝土、金属、木材或其他刚性材料外,也可以采用 至少能保持2个生长季的可生物降解且防冲刷的椰糠纤维垫或黄 麻垫等织物或编织垫,固定在水平导流配水堰的配水浅沟漫流出 水面上。

5.10.4植被缓冲带在末端设计透水护提,以形成浅层积水区,

雨水断接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雨水断接是

6.1.3监测和控制系统的使用应有利于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

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监测和控制设计应以保证设计进出水

水质水量、节能、经济、实用、保障安全运行、科学管理为原 则:监测和控制方案的确定,应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技未经济比 较后确定。 6.1.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是城市水务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条规定当城市有智慧水务规划建设要求或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项目具备条件建设智慧管控平台时,雨水控 制与利用工程应综合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新一代信息技 术等技术,结合监测数据及数学模型应用,统筹考虑智慧管控建 设内容,建立智慧管控平台。 通过智慧管控平台的建设,达到以下主要自的:一是改进雨 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与运维监管方式,通过城市与水资源体系 状态与数据采集机制,包括雨水径流数据的动态化采集,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的数字化感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 本系的建模、统计、收集和利用过程的数字化动态监测,实现水 环境污染源和指标的实时监测、数据挖掘和利用:二是通过一体 化的业务监管云平台,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 维的业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在全面数据感知的基础上,为宏观 会面的指挥协调、服务监管、异常预警和辅助决策提供过程数字 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数据化的能力,并提供城市与水资源数据 资源共享能力,统筹和促进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 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三是改进雨水控制与 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与运维的市民体验交互的服务方式,构建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及时可靠的城市雨水资源体验交互的信息服 务体系,提高雨水资源系统的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能力,引导广 天市民的认知和参与到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维 过程中来。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内容涉及信息化

水质水量、节能、经济、实用、保障安全运行、科学管理为原 则:监测和控制方案的确定,应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

智能化和智慧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 准》GB 50014 的规定。

准》GB50014的规定。 6.1.5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运行维 泸管理数据的采集、录入、校核、使用及更新工作作出规定。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客观性原则。应按数据采集要求,建立质量控制和数据 校核机制,数据应真实反映设施的现状; 2系统性原则。应以源头控制设施、排水管渠及附属设施 雨水调蓄设施、地表雨水行泄通道、受纳水体等要素为整体系 充,建立完整的拓扑关系: 3动态性原则。应建立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数据库的动态 更新机制,更新与完善设施数据库,更新周期不应超过一年,保 等数据的现势性。并应建立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动态监测与 管理。 4共享性原则。在数据采集与维护工作中应整合和利用现 有数据资源,数据成果应通过多种方式共享使用。 5保密性原则。应按国家规定的保密制度要求,进行雨水 空制与利用设施数据的采集、录入、校核、使用及更新,数据不 得去失和非法使用

6.2.1为优化运行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可控和高效运行,同 时为后期水安全与水环境评估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绩效考 核评估积累历史资料,提供科学依据,应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的重要控制点设置相关项目的监视和检测仪表,例如:雨水收集 处理回用工程和雨水调蓄排放工程进水处(如格栅前的集水井或 分流进水渠道)、出水处(如出水管或出水井):雨水控制与利

用工程中管网的关键节点(如排水泵站、接至市政管网的典型地 快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排出口、排入河湖水体的雨水管网排放口、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液位、流量、水质绩效考核评估点等); 下沉式广场调蓄设施等多功能调蓄设施、重要的雨水调蓄设施的 排放口和下穿式立交交叉道路等重要积水内涝区等。 涉及的相关监视和检测项目一般会有降雨量、主要水位、流 量、常规水质指标以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气体浓度等常用控制 指标。涉及到的监视和检测仪表一般会有流量监测设备、雨量监 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液位计、视频监视以及有毒有害和易燃 易爆气体实时监测设备等。

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液位计、视频监视以及有毒有害和易燃

2021)第6.1.5条、第7.3.8条、第7.13.4条和第9.2.2条某商业住楼施工组织设计(框架剪力墙)

6.2.3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各单元的生产控制、运行管理设

6.2.3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各单元的生产控制、运行管理设

雨水收集处理回用工程:应根据处理工艺和回用水水质要求 设置检测项目。出水通常检测流量、压力、余氯、pH值、SS、 独度及其他相关水质参数。检测的目的是保证回用水的供水安 全,可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增加一些必要的检测。 加药和消毒:加药系统应根据投加方式及控制方式确定所需 要的检测项目。消毒应视所采用的消毒方法确定安全生产运行及 控制操作所需要的检测项目。 雨水调蓄排放工程:通常检测进出水流量、压力、格栅井前 后水位、集水池或水泵吸水池以及调蓄池的水位、余氯、pH值

SS、浊度及其他相关水质参数。也可根据后期水安全与水环境评估和绩效考核评估要求,增加一些必要的出水水质检测,如BOD5、总磷、总氮等。宜设置自记雨量计,其设置条件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并根据需要确定是否纳入自控系统。此外,根据生产运行现场管理要求,设置必要的视频监控。6.2.4机电设备的工作状况与工作时间、故障次数与原因对控制及运行管理非常重要,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应检测机电设备的状态。6.3控制6.3.1降雨属于自然现象,降雨的时间、雨量的大小都具有不确定性,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考虑自动运行,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雨水控制与利用率,控制回用水水质,保证人们健康,降低内涝风险,保障城市安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中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和雨水调蓄排放系统,其运行管理通常会涉及到采用自动运行和远程控制,给出的三种控制方式是电气专业的常规作法。6.3.2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施及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自动监控内容包括:水处理设施的各个工艺段的出水水质、净化工艺的工作状态等:回用水系统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蓄水池液位状态、回用水系统的供水状态、雨水系统的可供水状态、设备在非雨李时段内的可用状态等:调蓄排放系统内的设施及设备运行状态包括蓄水池液位状态、排放系统水泵阀门的工作状态、清淤冲洗设备的工作状态、通风换气设备的工作状态、除臭设备的工作状态等:并能通过监测信号对系统设备运行实施控制。6.3.3降雨具有李节性,雨李内的降雨也并非连续均匀。由于28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不具备稳定持续的水源,因此雨水控制与利 用工程的设施或设备不能连续运转,其运行宜进行自动控制。 如:净化设备启停等应由雨水蓄水池和清水池的水位进行自动控 制: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作为回用水系统供水水源的一个组成部 分,本身具有水量不稳定的缺点,回用水系统应具有如生活给 水、中水给水等其他供水水源。当采用其他供水水源向雨水清水 池补水的方式时,补水系统应由雨水清水池的水位自动控制。清 水池在其他水源补水的满水位之上应预留雨水处理系统工作所需 要的调节容积:调蓄排放系统水泵的启停应由调蓄池的水位和雨 量计或进水流量计进行自动控制等。此外采用成套设备时DBJT45T 023.2-2021 四好农村路 第2部分:运营指南.pdf,设备 本身自带控制装置应与系统控制相结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