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版).pdf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231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2017年版).pdf

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技术导贝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3.1延续空间尺度3.2丰富业态活力3.3强化风貌特征 3.4提升步行环境3.5优化景观品质3.6美化配套设施

深圳游泳跳水馆工程砌筑施工方案1.1自的 11.2试用范围1.3特色风貌街道内涵

为贯彻落实“中优”的战略思想,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制定成都市成都市特色风貌街道规划 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通过形态控制与建筑导引,强化街道特色,提升街道活力,升级城市魅力

导则适用于指导《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特色风貌街道范围内的各项建筑项目的设计指

1.3特色风貌街道内涵

本导则中所述特色风貌街道由《成都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街道专项规划》确定,其内涵定义为“城市中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内涵 的街道或街区,即: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自然、人文景观能较完整地体现城市某一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街道 (街区)。

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延续空间尺度、丰富业态活力、强化风貌特征 提升步行环境、优化景观品质、美化配套设施

特色风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是成都市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基本原则。

特色风貌街道规划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包括:延续空间尺度、丰富业态活力、强化风貌特征 提升步行环境、优化景观品质,美化配套设施

3.1.1 街廓走向

特色风貌街道的街廓格局原则上应维持现状,不应对街道走向 等进行较大的调整。

3.1.2 道路红线

特色风貌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应维持现状,不予拓宽, 有条件的可以恢复其历史上的红线宽度。规划道路红线可以结 合沿街优秀历史建筑、交通、绿化、行道树等因素予以适当调整

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比值宜控制在1:1~1:1.5之间,

3.1.4 临街建筑高度

临街建筑应维持现有高度,新增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建筑 高度不宜超过24米

3.1.5 周边建筑高度

特色风貌街道周边建筑高度,采用分区控制方式,划定高度控 制分区,

3.2.1 特色业态植入

3.2.1 特色业态植入

调整业态层次,引入高端业态,植入新兴业态,以业态调整引导特色街区发展业态。

鼓励在特色风貌街区,街道内植入与之相契合的体验式

特色街区应突出不同的天府文化内涵,植入相应的传统文化类、艺 术设计类、时尚创意类等业态,如特色主题餐厅、书店、画廊、设计展厅 私人博物馆等,形成差异化发展,

鼓励结合街道空间开展特色公共活动。

可利用街道空间进行临时性艺术展览、街头文艺演出、公共艺术活 动等,丰富文化内涵。

3.2.2 业态功能复合

鼓励在特色风貌街区、街坊、建筑尺度进行功能业态复合利用,集文化、艺术、休闲、商业于一体,形成功能 业态混合布局

产业规划应与街区规划同步进行,避免同质化发展。“开放街区”模式有利于促进功能业态深度复合。对于大尺度街坊和较长的 街道,应注重沿街设置不同的功能业态

可利用建筑前区设置休憩或临时性商业设施。

在街道充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设施带、街面微空间设 置休憩或临时性商业设施,如增设商业外摆区,以增加街 道活跃度

3.2.3 积极业态设置

在建筑连续沿街界面,首层宜形成以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等业态为主的空间界面,可以让公众进入,增加人的 留。当积极业态较少时,优先布置在街角

3.3.1 建筑风格

保留和传承特色风貌街道的建筑风格 特征要素。现状建筑应维持原有的传统风 貌建筑风格,新增建筑鼓励采用现代中式 建筑屋顶宜采用坡屋顶

3.3.2 建筑体量

天洁名流天下钢管脚手架施工方案建筑体量应与传统风貌建筑体量相协调。严格控制特色风

倪街道内的建设容量,避免无序的高强度的建设开发,

3.3.3建筑色彩与材质

延续传统风貌建筑的色彩与材质,新 建建筑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 建筑色彩宜清新淡雅,建筑材质宜采 用传统建筑材料。 建筑色彩与材质处理在满足整体统 的同时可增加局部变化,避免单调GB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条文说明,增加 街区的可识别性,活跃空间

建筑底部宜采用细腻的设计手法来形 成一个安全的、友好的、绿色的公共空间 以此来丰富行人的城市感受,最终达到提 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自的。 建筑底部的材料、颜色、质感、肌理 等方面应重视人的感受。处理应当丰富、 细腻

3.3.5 建筑顶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