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pdf

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735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pdf

ICS 91.100.15 Q13

GB/T14684—2001

Sand for building

履带起重机的使用安全交底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前言 引用标准 分类与规格 5 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18 8标志、储存和运输 19 附录A(标准的附录)集料碱活性检验(岩相法)· 20 附录B(提示的附录)吸水率的测定 1 附录C(提示的附录)含水率及以吸水率为基准的饱和面干状态的表面含水率的测定

根据砂资源的变化及建筑用砂技术发展,本标准是在总结GB/T14684一1993《建筑用砂》基础上 修订的。修订时,参考了ISO、欧洲及美、英、日等国的有关标准,使标准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既符合国情 又便于国际交流。 本标准与GB/T14684一1993相比主要修改点有: 1.增加了人工砂,天然砂去除了特细砂品种与产品等级的划分; 2.砂筛的筛孔采用了国际标准ISO6274:1982《混凝土集料的筛分》的相关规定; 3.增加了人工砂的技术要求,修改了天然砂含泥量、泥块含量、轻物质、氯化物、松散堆积密度等部 分技术要求 4.增设了人工砂、轻物质与碱集料快速反应的试验方法,完善了试验方法中的一些要求。 本标准自2002年2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4684一1993。 根据工程需要,如测定砂的吸水率与饱和面干的表面含水率可按附录B、附录C进行。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砂石协会。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市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 检验站、诺德伯格北京办事处、北京三联混凝土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材料及构件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 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天津西斯尔混凝土公司蓟县石矿、浙江宁波市地方建筑材料管理处、浙江 湖洲市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工程材料公司)、浙江杭州市獐山石矿、广东广州嘉华(黄陂)石 矿、惠记集团鸿利石场、福建中国标准砂厂、河南商丘市人工砂研究会、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珑、杨永起、乔继科、张国民、姚利君、丘勤、母树春、刘伟超。 本标准1993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委托中国砂石协会负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用砂的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建筑砂浆用砂

3.1天然砂natural s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 岩石的颗粒。

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 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3.3含泥量materialfiner than 75μm in natural sand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3.4石粉含量materialfiner than75μm inmanufactured sand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um的颗粒含量。 3.5泥块含量claylump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3.6细度模数finenessmodule

衡量砂粗细度的指标。

3.7坚固性soundnes

GB/T14684—2001

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 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 人工砂:包括机制砂、混合砂。

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类、Ⅱ类、Ⅱ类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GB/T 14684~2001

5.2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5.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根据使用地区和用途,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可由供需观

砂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 流酸盐、氯盐等,其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GB/T 14684—2001

5.4.2人工砂采用压碎指标法进行试验,压碎指标值应小于表6的规定。

5.5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砂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松散堆积密度大于 1350kg/m;空隙率小于47%。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制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膨旅率 F0.10%

6.1.1.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 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6.1.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砂 份,组成一组样品。

表7单项试验取样数量

6.1.3.1用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接料斗中的其中一份再次通 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6.1.3.2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 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 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6.1.3.3堆积密度、人工砂坚固性检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挫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6.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6.2.1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6.2.2试验用筛:应满足GB/T6003.1和GB/T6003.2中方孔试验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n 试验筛采用穿孔板试验筛。

.3.2.1按6.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土5)℃下烘干至恒量,待 和至室温后,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注:恒量系指试样在烘干1h~3h的情况下,其前后质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3.2.2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人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层

口世型东拍网件让六 共的后质量之差不大于效项试验所安求的标量精度(下向 6.3.2.2称取试样500g,精确至1g。将试样倒人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

6.3.2.2称取试样500gQB/T 5491-2020标准下载,精确至1g。将试样倒人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

6.3.2.3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 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人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 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6.3.2.4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按式(1)计算出的量,超 过时应按下列方法之一处理。

AXd1/2 200

式中:G一一在一个筛上的筛余量,g: A一一筛面面积,mm²; d一一筛孔尺寸,mm。 a)将该粒级试样分成少于按式(1)计算出的量,分别筛分,并以筛余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b)将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筛余混合均匀,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再用四分法缩分为大致相等 的两份,取其中一份,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继续筛分。计算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分计筛余量时应根 据缩分比例进行修正。

6.3.3结果计算与评定

6.3.3.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6.3.3.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 0.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试验。 6.3.3.3砂的细度模数按式(2)计算,精确至0.01:

37 百分率。 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 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

6.3.3.4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 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

a)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土5)℃; b)天平:称量1000g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某特大桥跨高速路(40 64 40)m连续梁挂蓝悬浇施工方案,感量0.1g; c)方孔筛:孔径为750μm及1.18mm的筛各一只; d)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深度大于250mm); e)搪瓷盘、毛刷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