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3334-2018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JTG/T 3334-2018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TG/T 3334-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45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199023
下载资源

JTG/T 3334-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3334-2018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7.5.10锚索的防腐等级和措施应符合下

1腐蚀性环境中的锚索应采用级双层防腐保护,非腐蚀性功 Ⅱ级防腐保护。锚索I、IⅡ级防腐应符合表7.5.10的要求。 2锚固段、自由段及锚头的防腐材料和构造,应在锚索施工及使用期内不发生损 坏、且不影响锚索的功能

表7.5.10锚索L、Ⅱ级防腐保护要求

7.5.11预应力锚索采用的钢绞线,其力学性能必须符合现行《预应 绞线》(GB/T 5224)的规定

7.5.12注浆采用的水泥砂浆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DL/T 5789-2019 绝缘管型母线施工工艺导则,水泥强 425MPa水灰比宜为0.4~0.5.灰砂比宜为0.8~1.5;浆体材料28d的无侧限抗

7.5.13锚具由锚环、夹片和承压板组成,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预应力锚具和连接锚杆的部件,其承载能力不应低于锚杆杆体极限承载力 的95%。 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及连接器应符合现行《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应用技术规程》(JGJ85)的规定

7.5.14隔离架、导向帽和架线环应由钢、塑料或其他对锚索体无害的材料组成,不 得使用木质隔离架

7.5.15钢材保护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抗水性和化学稳定性,与水泥砂浆和防腐剂 接触无不良反应,在加工和安装过程中应加强保护,不得损坏

5.17预应力锚固坡面传力结构形式应根据坡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岩土性 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地貌形态、坡体高度、施工方法等、按表7.517确定

表7.5.17预应力锚固坡面传力结构形式及其活用条件

7.5.18作用于梁、单锚墩的荷载,应按地梁或两单锚墩中至中的距离计算。格子 (框架)梁设计宜分单元,梁内弯矩、剪力按框架梁或连续梁计算;地梁弯矩、剪力应 根据梁上锚的根数,按简支梁或连续梁计算。梁结构应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要求,结构重要性系数取为1.0,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取为1.35 7.5.19梁、单锚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并配置适量的构造钢筋。格子 (框架)梁内主筋应分单元配置通长钢筋

7.5.20架面可采用矩形或T形。格子(框架)梁宽度不得小于0.4m,地梁和单 锚墩截面厚度不得小于0.4m,单锚墩边长不宜小于0.8m。梁底嵌入坡面岩体内深度不 宜小于0.2m。格子(框架)梁单元性状可采用矩形或菱形,当采用矩形时,梁单元尺 寸不宜小于3.0m×3.0m:当采用菱形时,梁单元尺寸不宜小于5.0m×3.0m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T3334—2018

7.5.21在锚固工程施工初期,应进行预应力锚索锚固试验,试验内容及要求应符合 现行《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的规定。锚固试验应 包括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基本试验的预应力锚索数量不应少于3根,验收试验数量可 按工作错杆的5%控制、当有特殊要求时,可适当增加。

7.5.22预应力锚固工程应根据滑坡治理

7.6其他抗滑工程设计

7.6.1根据滑坡性质和规模,可单独或联合选用前削方减载、回填反压、注浆加回 抗滑键、微型桩及坡面防护等其他滑坡加固工程措施。 7.6.2削方减载应将减载后的稳定系数和下滑推力作为支挡设计的依据。设计应符 合下列要求: 1滑体或滑带土具有卸荷膨胀开裂性质时,不应采用减载措施。推移式滑坡或由 错落转化的滑坡宜采用后部减载措施。减载时,应考虑清方后滑坡后部和两侧山体的稳 定性,防止后缘产生新的滑动。 2削方减载高度较大时,应设置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6.0m。 3采用爆破方法对后缘滑体或危岩进行削方减载时,宜采用爆索光面爆破或预裂 爆破,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专门调查,评估爆破震动对滑坡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爆破飞石 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4削方工程完成后,应根据边坡高度、坡面抗风化和抗冲刷能力,采用挂网喷播 植草、格构骨架植草、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墙等措施对坡面进行有效防护。 5施工期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采用分级减载时,削坡平台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 措施。

7.6.3填土反压可用于滑坡体前缘有较长的抗滑段,或滑坡剪出口前地形平坦,具 有反压条件的滑坡。应将填土反压后滑坡稳定系数和下滑推力作为支挡设计的依据。设 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反压填筑体应设置在滑坡体抗滑段或滑坡剪出口前缘。 2填料宜利用减载弃方或其他弃方。河、水库水位变动带应选用碎石土、砾类土 石渣等水稳性好的填料,并对填筑体进行反滤防渗和防冲刷处理。 3当路基从滑坡前缘通过时,应采用路堤,对滑坡前缘形成反压。路堤填料和压 实度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有关规定,反压部位基底应碾压 夯实。当处于地基软弱和富水地段时,应采取排水固结、换填等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7.0.4注浆加固可用于加固岩质滑坡、松动岩体以及崩塌堆积体、岩溶角砾岩等滑 坡的滑动面(带)土,不应单独作为滑坡处理措施。注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注浆范围应结合滑坡体范围及岩土体性质确定。最外侧注浆孔宜位于滑坡边界 外0.5~1.0m,注浆深度宜穿过滑动面(带)不少于3.0m。注浆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 间距宜为注浆有效扩散半径的1.5倍。必要时可将注浆钢花管留在滑坡体内,增强滑坡 稳定性。 2注浆施工前应进行注浆试验,验证注浆孔间距、注浆量、注浆压力等设计参数。 3注浆所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水灰比应根据饱和度和岩土体渗透性通 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4注浆应采用分级加压、逐级递增的方式。注浆后应进行开挖或钻孔取样检验, 测定注浆后滑动面以及滑体参数,必要时应进行现场原位测试,评价注浆效果

汪浆加固通过改良滑坡滑动面(带)土性质,提高滑动面(带)抗剪强度和滑体 稳定性,近年来在公路滑坡治理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由于滑动面(带)土多 为含水率高、软塑状的黏性土,可灌性较差,且注浆效果检验困难。因此,选择注浆加 固滑坡时,需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7.6.5抗滑键可用于滑动面埋深大、位置明确,且滑动面上、下岩体相对完整的岩 质边坡抗滑工程。当应用于滑体稳定性较好的土质滑坡时,滑动面设置阻滑键后,应保 正不会沿滑体内部产生新的滑动。抗滑键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滑键宜采用单体阻滑键形式,多采用矩形短桩结构。 2抗滑键在滑动面(带)上、下岩体内的嵌人长度均不应小于3.0m。 3抗滑键设计计算与材料要求应符合抗滑桩的有关规定

抗滑健实际上是深埋在地下的抗滑短桩。当滑动面埋深大,且滑动面(带)单一 位置明确、滑体完整、滑体稳定性较好时,如采用常规抗滑桩钢筋混凝土一直要灌注到 地面,不但工量大,而且由于悬臂段过长,桩身抗弯矩大,受力极不合理,需要增大 桩的锚固深度和桩断面,造价高。 抗滑键设计时需进行越顶验算,一般不允许滑体出现塑性区,避免滑体从桩顶或滑 体内部产生新的滑动

7.6.6微型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微型桩(群)之间的顶部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或板联结,框架梁觅度不 0mm 微型桩灌浆压力应根据滑体岩土性质,由现场试验确定,宜为0.3~1.0MPa。

2微型桩(群)之间的顶部宜采用钢 蚁极联: 性果果 小于300mm

微型桩最初主要用于建筑地基处理和加固,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施工方便快 捷等特点,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微型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滑坡和边坡加固中。由 于其具有施工快捷、对施工场地要求低、见效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滑坡应急抢险工 程中。在地质条件简单的部分中、小型滑坡治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微型桩(群)通常与其顶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或板联结,梁板、桩群和其间的 岩土体形成复合结构共同抗滑,其作用机理较复杂,因此对于滑坡永久治理工程需 慎用

8滑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警

骨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整

.T对公路滑玻应进行监测,确定滑坡范围、滑动面位置、变形速率及稳定状态 三滑坡防治工程效果,保障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和公路运营安全

1.2滑坡监测阶段可分为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运营期长期监测。滑坡 监测设计应根据滑坡防治对象,按表8.1.2确定滑坡防治监测阶段

表8.1.2滑坡监测阶段的适用范雨

滑坡防治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运营期长期监测,以施工安 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为主。施工安全监测结果是判断滑坡范围、滑动面位置及稳定 状态,指导施工和优化调整设计的重要依据。防治效果监测要结合施工安全监测进行, 监测结论用于检验滑坡防治工程效果,评判防治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稳定状态和工程安 全性

8.1.3滑玻监测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和监测阶段,结合滑坡体分布范围 地形地貌特征、性质、破坏模式、变形情况、稳定状态及主体防治工程类型等建立监测 网。滑坡影响区内有桥梁、隧道、高压输电塔、油气管道等重要建筑物及村庄和学校 时,必须建立监测网

8.1.4监测网应由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组成。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 网点应能供运营期长期监测利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大型、巨型规模的I级滑坡防治监测,应建立地表位移和深部位移监测相结合 的综合监测网。 2小型和中型规模的级滑坡、Ⅱ级滑坡防治监测,应建立以地表位移监测为主 深部位移监测为辅的监测网。 3Ⅲ级滑坡防治监测,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滑坡地表简易监测工作。 4滑坡应急抢险时,应建立地表临时监测网。 5监测断面应根据滑坡体的不同变形块体和方位进行控制性布设,以绝对位移监 测为主,监测断面上的裂缝、滑动面(带)应进行相对位移监测。 6监测点应根据滑坡变形地段、块体及组合特征等沿监测断面进行布设,监测断 面上的裂缝、滑动面(带)应布设相对位移测点。对地表变形剧烈、滑坡体稳定性起 关键作用的地段和块体、抗滑支挡结构物、桥隧地段等应进行重点控制,并加密测点。 8.1.5滑坡监测方法应根据滑坡体的变形动态、仪器性能、维护条件和经济等因素 综合确定,可采用人工监测或自动监测。 8.1.6监测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和适应恶劣环境能力强,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 防雷、防腐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 2具有与滑坡体变形相适应的量程与精度。 3对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精度和灵敏度高。

全和防治效果评价等,以及不同监测阶段的工作任务,结合监测条件,确定监测范 对象、内容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网、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布置设计,确定监测周期 测频率及精度要求

8.1.8级滑坡防治监测宜建立滑坡防治数据库,涵盖滑坡基本信息、谷阶我 数据滑坡稳定性分析、防治效果评价等资料。

8.1.9滑坡防治工程监测、应根据需

群测群防是利用当地群众熟悉滑坡体实际情况的优势,对滑坡体不间断监测,迅速 发现险情并及时上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滑坡监测预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滑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警

群测群防监测方法分为简易监测和巡视监测两种。简易监测可以使用钢卷尺、直尺 和游标尺作为监测工具,在裂缝和排水沟两侧埋设裂缝观测标志,定期量测标志间距求 得裂缝变化。巡视监测采用常规地质调查法,定期对滑坡体或其上建筑出现的宏观变形 形迹(如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地面沉降、下陷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水声、 地下水异常、掉块等)进行巡视观测和详细记录

8.2滑坡监测内容与周期

2.1滑玻监测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监测任务等按表8.2.1确定监测

表8.2.1滑坡监测内容

8.2.2滑坡监测应调查收集降雨量资料,对大型、巨型的I级滑坡防治工程应进行 降雨量监测,必要时宜建立雨量观测站。 8.2.3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应对滑坡体进行动态监控,验证地质勘察资料与勘察 结论的准确性,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滑坡体稳定的影响,及时指导滑坡防治 工程动态设计与施工。

8.2.2滑坡监测应调查收集降雨量资料,对大型、巨型的I级滑坡防治工程应 降雨量监测,必要时宜建立雨量观测站

.4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的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滑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警

系,按表8.3.1选定,数据采集与传输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人工监测或自动监测

表8.3.1滑坡体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测应掌握滑坡体地表水平位移及位移方向、垂直位移及位移变化 速率,观测方法与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方法宜采用大地测量法、GPS法等,使用仪器宜选用全站仪、CPS接收机 水准仪等。 2点位误差的观测精度应满足最弱相邻边长相对中误差1/100000,高程误差的观 测精度应控制在±2mm以内

8.3.3地表裂缝监测应掌握地表主裂缝宽度、张开、闭合、位错等变化情况,可采

地表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岩土体失稳破坏的前兆,因此这种裂缝一旦发生, 需对其进行监测。 对滑坡体上的所有主要裂缝要加强人工现场巡视,对较大的裂缝采用测缝计或钢卷 尺进行裂缝的长度、深度、宽度和发展方向的观测

.4深部位移监测应掌握滑坡深部不同位置的岩土体深部位移量及速率,确定滑

台设计规范(JTC/T3334—

仪系统精度要求不得超过±5mm/15.0m

判断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的相关性。观测方法与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水位观测可采用测绳、万能表和水位自动记录仪,观测精度要求误差不得 超过±3mm。 2孔隙水压观测可采用测压管、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压阻式孔隙水压力计等,测 压管观测的分辨率宜为1mm,观测精度应为±10mm;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的灵敏度宜 为0.1%FS,观测精度应为±0.25%FS;压阻式孔隙水压力计的灵敏度宜为(0.01%~ 0.03%)FS,观测精度应为±0.5%FS。 3必要时应定期采集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地下水监测具体内容除地下水水位、水压外,还需分析研究地下水补给、 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动态变化等。 FS为英文FullScale的缩写,表示满量程,测量精度即为最大误差/仪表满量程× 100%,这是为了区别读数精度,读数精度为读数误差与读数真值之间的比值。 8.3.6支挡结构物位移变形监测宜采用大地测量法、GPS法等,使用仪器宜选用全 站仪、光电测距仪等,点位误差的观测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3.2条的规定。

世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动态变化等。 FS为英文FullScale的缩写,表示满量程,测量精度即为最大误差/仪表满量程× 00%,这是为了区别读数精度,读数精度为读数误差与读数真值之间的比值。 8.3.6支挡结构物位移变形监测宜采用大地测量法、GPS法等,使用仪器宜选用全 站仪、光电测距仪等,点位误差的观测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8.3.2条的规定。 8.3.7锚索预应力动态变化和锚索的长期工作性能状态监测可采用锚索测力计,应 根据错索设计工作力确定其最大测试量程

锚索应力监测中,对于锚索锚固力的监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监测内谷 变化是岩土体荷载变化的直接反映,包括锚杆轴向应力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的量测,以分 析锚索的受力状态、锚固效果等

.1滑坡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支挡结构物基坑或基础开挖、路基填挖施 根据施工监测数据,进行滑坡位移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骨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警

行滑坡位移及其发展趋势预测,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施工工序,采取有效的应急防范措 施,及时控制滑坡变形速率,保证施工和工程安全

8.4.2滑坡预测应以滑坡位移监测资料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预测相结合,选择合 适的预测模型和方法进行预测

4.3滑坡变形预测预报可采用深部位移速率、滑坡前缘剪出裂缝的危险位移速率 界降雨强度等作为预报指标,并根据滑坡类型、变形特征、发展趋势及滑坡危害对 ,合理确定滑坡体进入临界失稳状态前的警戒值

滑坡预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预测警戒值,是指用于判定滑坡体进入临界失稳状态的

指标。日本的滑坡预报预警值是7mm/d。在我国真正预测并实测到滑坡破坏时位移速 率的工程实例很少。甘肃省黄茨滑坡的变形监测与预报分析提出预警值为10mm/d,并 成功预报滑坡,这一预警值在甘肃省焦家3号滑坡预报中得到了验证。目前,我国尚无 统一的预警值,且预警值可能随地区和滑坡类型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公路滑坡防治工程预测预报与预警的目的是对施工中滑坡过大的变形进行预警,及 时采取应急抢险工程措施,控制滑坡变形发展,防止滑坡体进入临界失稳状态,保证工 程安全。根据国内外滑坡部分滑坡破坏前的变形速率的统计分析,从工程安全出发,滑 坡预报的警戒值采用深部位移5mm/d、滑坡前缘剪出裂缝的危险位移量10mm/d较为 合适。 滑坡变形的警戒值5mm/d,是指滑坡持续变形3~5d超过警戒值,超警戒值的深 部位移监测孔所代表滑动块体的体积占整个滑坡体的一半以上。 滑坡前缘剪出裂缝的危险位移量10mm/d,是指其前缘剪出口有一半以上部位的位 移超过警戒值

8.4.4应根据滑坡地质环境条件、主要诱发因素和滑坡防治效果监测信息,进行运 营期滑坡位移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评价滑坡安全状况

8.5.1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资料应及时编录、整理、统计分析。 2应及时确定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以及滑坡滑动面位置、主滑断面及 方向,分析诱发滑动的主要因素,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 3应根据监测数据和变形迹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滑坡的稳定状态,预测预报滑 皮险情,提出相应的建议

8.5.2滑坡监测应提供滑坡监测

1概述(自然条件、滑坡地质概况、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概况、主要监测过 程、完成工作量等): 2监测网和监测系统组成与布置情况: 3监测内容与执行情况(监测内容与项目、使用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 度等); 4监测结果分析(地表位移、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支挡结构物位移等变化 及与工程施工的关系);

骨坡防治监测与预测预警

8.5.4滑坡防治监测主要图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监测网、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包含滑坡地形地质、防治工程布置) 比例尺1:500~1:2000; 2滑坡监测内容、项目、仪器设备、观测方法、精度一览表: 3地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位移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 系图; 4 地表裂缝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裂缝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 系图; 5地下水位、孔隙水压监测数据一览表,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变化及与降雨、工 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6深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深部位移随深度、时间变化曲线图(配钻孔地质柱 犬图),以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7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数据一览表,预应力锚索应力随时间变化图; 8支挡结构物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支挡结构物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8.5.4消玻防治监测主要图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监测网、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包含滑坡地形地质、防治工程布置) 比例尺1:500~1:2000; 2滑坡监测内容、项目、仪器设备、观测方法、精度一览表: 3地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位移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 系图; 4 地表裂缝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裂缝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 系图; 5地下水位、孔隙水压监测数据一览表,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变化及与降雨、工 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6深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深部位移随深度、时间变化曲线图(配钻孔地质柱 状图),以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7 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数据一览表,预应力锚索应力随时间变化图; 8支挡结构物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支挡结构物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C/T3334—2018

9滑坡防治工程动态设计与应急抢险工程设计

9.1.2滑坡防治动态设计必须以完整的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防治工程施工图议 十文件为基础,并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深度的要求,不得以动态设计之名而弱 化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9.1.3滑坡防治动态设计应根据施工揭露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动态监测信息,修正滑 波计算模型与计算参数,验证地质勘察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动态调整或优化滑坡防 治工程设计方案及工程措施,保证滑坡防治工程安全可靠且经济合理。必要时可有针对 生地进行施工地质补充勘察工作

滑坡防治动态设计所需资料包括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文件等基础资料,以及滑坡防治工程施工过程地质编录和滑坡动态监控量测等动态 信息。 滑坡防治动态设计需以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基础,收集主体防治工程施工地质 编录和相关岩土力学试验资料,完善滑坡工程地质背景信息,调整或修正滑坡计算模型 与计算参数,验证滑坡勘察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地质勘察报告与施工揭示的实际 地质情况严重不符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地质补充勘察工作。 滑坡防治动态设计要以滑坡施工揭露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动态监测信息为依据,结合 坡体与结构变形情况、应力状态变化规律以及大气降雨与地下水活动等动态监测信息 综合评估滑坡变形活动状态及稳定性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或优化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方案 及工程措施,指导施工应急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险情,保障滑坡防治工程安全可靠、经济 合理和顺利实施

9.1.4滑坡防治工程施工过程或运营期间, 变形发展趋热的预测分析。当滑坡体产生较大的位移或危及相关设施安全等险情时

滑玻防治工程动态设计与应急抢险工程设计

及时预警、停止施工或封闭交通,采取应急抢险措施,控制滑坡变形发展,保证施工与 运营安全。

9.1.5应建立滑坡灾害应急抢险机制,落实滑坡灾害应急抢险预案。遇有滑坡灾害 险情发生时,应科学、有序、安全、快速地组织实施滑坡灾害应急抢险工程,尽快恢复 交通。

9.2滑坡防治工程动态设计

9.2.1滑坡防治工程动态设计应始于工程开工,终于工程交工验收。动态设计应做 好下列工作: 1防治工程开工后,应及时跟踪滑坡防治工程施工过程和监测工作,收集施工开 挖所揭露的地质资料和监测信息。 2应校核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重点校核滑坡体地质结 构、滑动面(带)位置及其岩土力学性质、滑动面(带)贯通情况和滑坡性质等 3当施工开挖揭露和施工监测信息表明滑坡地质条件、岩土力学参数及稳定状态 等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时,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滑坡力学计算模型和岩土力学参数,重新进 行滑坡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必要时应进行工程地质补充勘察试验。 4应根据滑坡稳定性和推力的校核或重新计算结果,校核滑坡总体防治工程方案 和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必要时应调整滑坡防治方案,优化防治工程结构设 计和施工组织方案 5应根据支挡结构物基坑或基础开挖、锚索孔施工等所揭露的滑动面(带)位 置及滑动面(带)以下地层岩土性质及承载能力,校核抗滑桩锚固段长度、预应力锚 索锚固段长度或抗滑挡墙基础形式与埋置深度能否满足要求。必要时应调整和完善 设计。 6应根据坡体开挖所揭露的地下水出露和岩土体潮湿状态,以及仰斜排水孔施工 揭露的的滑动面(带)位置及其滑动面(带)岩土含水状态,校核地下排水渗沟、仰 斜排水孔位置和长度能否达到设计目的。必要时应调整和完善设计。 7当坡体开挖、支挡结构物基坑或基础开挖施工中出现的异常,以及连续降雨或 暴雨出现的险情,应结合施工监测信息,及时确定应急抢险工程措施,防止滑坡性状 恶化。 8滑坡防治工程完工后,应根据滑坡防治效果监测阶段的信息资料和结论,评估 骨坡防治工程的安全状况。必要时应采取补充抗滑工程措施

滑坡防治动态设计内容包括收集施工地质资料、滑坡动态监测、力学模型完善、岩 数修正、稳定状态评价、发展趋势预测、防治方案调整、结构设计优化、施工管班

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C/T3334—2018)

建议等。 滑坡施工地质资料包括经开挖或钻孔揭示的滑坡体物质组成、地层岩性条件、地质 结构构造、风化破碎程度、节理发育状态、滑动面或软弱带位置与岩土性质、含水层位 置、地下水位、水温、水质与运移规律等。 滑坡施工监测信息包括滑坡裂缝发育状态与发展趋势、既有建筑物或防护结构变形 破坏与分布特点、滑坡地表或重要结构位移历时动态、坡体深部位移或滑动面(带) 变形活动动态特征、岩土或结构应力状态与变化规律、地表降雨特点与地下水活动状 态等。 通过逐项比对滑坡施工地质资料和既有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成果与结论,确认滑坡稳 定性计算模型与参数、工程地质勘察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必要时开展有关岩土力学 试验与检测,补充和完善滑坡工程地质基础信息,作为调整或修正滑坡地质力学模型与 岩土计算参数的重要依据之二

路基开挖或填筑等,并采取后缘减载、前缘反压、设置钢支撑加固基坑等应急抢险工程 猎施

9.2.3锚索预应力张拉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锚索预应刀误差 空制在±10%以内

9.2.4当锚索预应力值低于锚索锁定荷载20%以上时,应进行锚紧补偿张拉; 预应力值超过锚索设计张拉力值10%以上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 破坏

预应力锚索锚固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支护技术,目的就是限制岩体的变形,保证工程 的安全运行,锚索预应力值的长期稳定性是锚固工程耐久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前提 由于预应力锚索长期处于受荷状态,锚索将会因松弛而导致预应力的损失。影响锚 索预应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包括锚索材料、岩土体变形、锚头夹具、张拉系统、张拉顺 序、混凝土的收缩及蠕变、爆破与地震等振动或冲击力、降雨及温度变化等,如果锚索 预应力损失过大,将不能有效地限制坡体变形,锚固作用将减小甚至失效。因此,锚索 预应力损失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从锚固工程耐久性和工程实际出发,条文规定锚索预 应力值低于锚索锁定荷载20%以上时,需进行锚索重新张拉。 锚索工作应力值超过设计张拉力值过大时,将使锚索在高应力作用下产生损伤,甚 至会引起锚索断裂。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对滑坡的认识不够、支挡工程设计抗力不 足,也可能是防治工程施工工序不当等。从工程安全出发,条文规定当锚索预应力值超 过锚索设计张拉力值10%以上时,需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锚索破坏。

防治工程动态设计与应急抢险

9.2.5当抗滑支挡结构物出现异常变形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保证支挡结构物安全稳定

9.3滑坡应急抢险工程设讯

9.3.1在建公路滑坡防治工程施工中出现重大险情或已建公路运营中

.3.1在建公路滑坡防治工程施工中出现重大险情或已建公路运营中路基边坡产 动迹象时,应及时启动滑坡应急抢险工程,控制滑坡变形的发展

在建公路滑坡防治工程施工中出现重大险情或已建公路运营中路基边坡产生滑动迹 象时,要根据险情性质、规模等及时启动相应的滑坡灾害应急抢险工程。其目的是控制 骨坡的变形发展,防止滑坡演变成更大的灾害,保证在建工程施工安全、已建工程的交 通运营安全

9.3.2滑坡应急抢险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应进行滑坡类型与性质快速判识,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定性分析判断滑坡所 上的变形阶段、稳定状况及发展趋势。 2应快速建立滑坡应急监测系统明确监测断面、监测点、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3应进行滑坡险情预警与应急管理、处置预案设计,明确人员疏导、运营公路交 通疏导保通和安全管控方案。 4应进行滑坡应急抢险工程方案设计,明确滑坡应急抢险工程措施施工方安等

DB32T 3883-2020 心肺运动测试仪呼吸系统通用测试规范9.3.3滑坡应急抢险工程设计应符合下

厂在建.程的滑坡应急抢险方案应立足于防止滑坡变形的发展和扩大,保证施工 人员与设备安全:已建公路运营期滑坡应急抢险方案还应充分考虑滑坡对公路安全的危 售,以及应急抢险工程、永久防治工程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2应急抢险工程措施应与永久防治工程相结合,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永久防治 工程设计应考虑应急工程对减小滑坡下滑力、增加滑坡抗滑力的作用影响。 3应急抢险工程措施应保证滑坡的稳定系数不小于1.05

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快捷、易于实施的 原则,采取下列应急工程措施: 1应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拦截流人滑坡区的地表雨水或引排滑坡区内的地表水 体。必要时,宜设置仰斜排水孔、井点降水等,快速降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 2应对地表裂缝及时进行回填封闭、铺设防渗土工布,防止雨水沿裂缝渗入滑 坡体。 3 地形地质条件允许时,可在滑坡后部进行削方减载,减小滑坡的下滑力,或在

骨坡前缘进行填土堆载反压,增加滑坡抗滑力。 4宜结合滑坡地形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钢管桩、钢轨桩等微型抗滑 或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

9.3.5滑坡应急抢险期间,滑坡监测应以位移监测和人工巡视巡查相结合,位移监

则应以地表位移和裂缝监测为主,深部位移监测为辅,重点监控滑坡位移变化速 骨坡出现变形加速或剧烈变化等情况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警预案、封闭交通 人员,

9.3.6经应急抢险处置的滑坡达到基本稳定状态后DB43T 1663-2019 黑液提取的塔尔油酸值的测定,应进行滑坡地质补允动探, 性定量评价及永久防治工程设计。

1本规范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 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 “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 1)在标准总则中表述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时,采用“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表述为 “应符合《××××××》(×××)的有关规定”。 3)当引用本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表述为“应符合本规范第×章的有关规定”、 应符合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有关规定”或 “应按本规范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