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2/T 1496-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1237
下载资源

DB42/T 1496-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T 1496-2019 公路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0) 需长期监测含营运期监测的项目; c) 监测点所在部位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观测较困难的监测项目; d) 有特殊要求的监测项目。 0.1.2自动化监测系统宜包括监测仪器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及实时发 市系统等。 0.1.3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内容宜包括: a) 监测仪器的布设方案以及监测仪器现场保护方案; b) 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要求及设备选型; c) 数据采集装置的布设、通信方式及网络结构设计: d) 自动化数据采集频率及数据发布方式; e 自动化监测系统供电电源及其防护方案; f) 防雷设计。 0.1.4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定期进行维护,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设置于现场(野外)的自动化监 则设备应标明设备名称,建立监测系统清单,其内容应包括设备名称、编号、监测内容、位置等,

10.1.3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内容宜包括:

b) 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要求及设备选型; c) 数据采集装置的布设、通信方式及网络结构设计: d) 自动化数据采集频率及数据发布方式; e) 自动化监测系统供电电源及其防护方案: f) 防雷设计。 0.1.4自动化监测系统应定期进行维护,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设置于现场(野外)的自动化监 测设备应标明设备名称,建立监测系统清单JGJ/T 451-2018 内置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技术标准,其内容应包括设备名称、编号、监测内容、位置等。

10.2监测仪器设备及布设

2.1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适用于垂直位移监测;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征,参照本规程第6章的相关内容 确定; c) 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一般由基点、测点及转点组成,基点高程应采用几何水准方法定期复 核,静力水准应组成环线或附和水准线路,其技术指标参照本规程表7.3.4实施 2.2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3 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测量监测点的三维坐标的变化,适用于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等监测项 目; ) 在编制实施方案前应进行现场踏勘,编制的实施方案应完成控制网的设计,监测点的布设,并 细化全站仪自动观测方案; 全站仪测站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采用的全站仪应具有马达驱动、自动照准功能,且宜配置 自动整平基座,架设稳固。基准点位于变形区域外,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于变形区周边。 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做到均匀布设、兼顾重点,应避免同一方向上设置多个监 测点或监测点过于集中。全站仪测站与基准点、监测点间应具有较好的通视条件; 全站仪测站应使用强制对中观测墩,测站宜具有保护仪器设备的设施。基准点、监测点宜使用 单棱镜,棱镜宜设置保护措施; e 在全站仪运行期间,应定期对基站、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查: f 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宜有自动剔除粗差、漏点补测、超限重测的功能 g) 采用多测站全站仪变形监测时,相邻测站应有3个以上重叠的观测测点。 2.3[ 固定式测斜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固定式测斜仪自动化监测适用于支挡结构或土体内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监测:

DB42/T 14962019

b)测斜孔内布设的固定式测斜传感器个数根据测试深度、测试精度及测斜管孔径综合考虑,固定 式测斜传感器的竖向间距应能反映监测深度范围内管形变化要求,间距一般宜控制在2m~5m; c) 固定式测斜仪监测系统的起算点宜设置在测斜管的顶部,管顶水平位移可通过人工测量方法修 正。 10.2.4电水平尺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水平尺自动化监测适用于垂直位移和倾斜等监测项目; b 电水平尺传感器量程不宜小于土40°,分辨率不宜低于土1”,重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土3”,可 单支使用或多支串联安装使用; c) 多支电水平尺串联安装构成“尺链”进行垂直位移测量时,其中单支电水平尺的长度应能满足 监测对象不均匀沉降控制要求,一般情况为1m~3m。应采用几何水准方法定期联测尺链的起 点与终点高程变化,根据几何水准测量成果修正各测点沉降变形测量成果。 10.2.53 裂缝、水位、应力及水土压力类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将相应类别传感器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设备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后,可适用于裂缝、水位、应力 水土压力等监测项目; b) 各自动化监测系统传感器的布设和选型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相关单位的要求,并参照本规 程第6章的相关内容确定; 自动化监测项目宜选用带测温功能的传感器,数据自动采集设备应与传感器之间能可靠传递信 号; d) 在水位孔申设置孔隙水压力计时,应布设在预计最低水位以下,采取措施保证孔隙水压力计稳 定在水位观测孔同一位置; 传感器与数据自动采集设备位置应予以规划,应满足电缆拖引的距离最短和对施工干扰最少。

10.3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系统

10.3.1数据自动采集装置应具有电源管理、电池供电和掉电保护功能,蓄电池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d。 具有选测、按设定时间自动巡测和暂存数据功能。可接收采集计算机的命令设定和测控参数。 0.3.2数据传输系统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宜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有线 专输难以实现时,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 10.3.3数据传输应采用具有校验功能的通信协议,能够及时纠正传输错误的数据包。

10.4数据存储管理及实时发布系统

10.5系统供配电及防雷设计

5.1自动化监测系统设备宜采用两回交流电源供电,并应配备不间断电源(UPS)。 5.2自动化监测系统供电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自动化监测系统电源宜采用电网电源、太阳能电源、风能电源、柴/汽油发电机组供电方式; b) 采用电网电源或太阳能电源时,应配置免维护蓄电池组,外部电源故障时,保证重要监测设备 持续工作; c) 供配电系统宜具有断电报警功能; d) 采用电网交流电源供电时,应设置电源稳压装置; e)监测仪器设备应选用直流供电的设备,电压宜统一

DB42/T1496—2019

10.5.3自动化监测系统供配电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 10.5.4自动化监测系统宜采取防雷及接地措施,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 术规范》GB5034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B50689的规定。

11.1.1公路边坡监测工作应贯通于边坡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期限宜从边坡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变 形趋于稳定后结束。 11.1.2公路边坡监测频率的确定应能及时、系统地反映边坡及支护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宜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

11.2.1挖方边坡监测期限应根据监测等级确定,一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2 年,二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1年,三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可至边坡工程交工 后结束。

于5年,二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3年,三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 交工后不少于1年。 11.2.3一级边坡工程宜建立长期监测系统,需长期监测的边坡在设置系统时应远近结合

1边坡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监测等级、施工阶段、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变化和当地经验确定。 对象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可按表11.3.1确定

表11.3.1公路边坡监测频率

2、监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3、宜测、可不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4、刚建成的边坡适当加密监测

11.3.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并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3天的监测数据稳 定。

11.3.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并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3天的监测数据稳 定。 a)监测数据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达到预警值; b)监测数据变化较快或者速率加快:

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并立即进行连续监测,直至连续3天的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达到预警值 监测数据变化较快或者速率加快:

c) 存在勘察未查明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可能影响工程安全; d) 支挡结构出现开裂; e 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隆起、滑移或出现严重开裂; f) 邻近建筑出现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g) 边坡面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 h) 边坡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i) 出现其他影响边坡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3.3当出现可能危及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征兆时,应实时跟踪出

DB42/T 14962019

日风口 12.1.2 监测预警项目选择及预警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满足边坡设计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控制要求: b) 应根据边坡支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果及监测等级等确定; c) 周边环境监测项目预警值应根据环境对象的重要性、结构形式、变形特征、主管部门要求及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确定。 12.1.3 监测预警项目应选择关键性部位的监测项目,预警项目不应少于1项,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监测预警项目应以变形监测项目为主,当边坡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二级时,可选用土压力、孔 隙水压力、支挡结构应力、锚杆(索)拉力等应力监测项目作为预警项目:当边坡周边环境风 险等级为三级时,可选用地下水位监测项目作为预警项目; b) 无支挡措施的公路边坡,应选用地表水平位移、地表垂直位移、深部水平位移、深部垂直位移、 地表隆起或地表裂缝等变形监测项目作为预警项目: c) 有支挡措施的公路边坡,应选用墙(桩)顶水平位移、墙(桩)顶垂直位移或墙(桩)身深部水平位 移等变形监测项目作为预警项目, 12.1.4公路边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边坡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 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增加监测频率并调整监测方案: a)监测数据累计变化量或变形速率值超出报警值; b) 边坡支挡结构或周边岩土体位移突然明显增大; c) 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地面出现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 d) 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对于测斜、支挡结构纵深弯距等光滑的变化由线,如果曲线上出现明显的折点,也要进行报警处 理。

.2.2应力监测项目预警值应由荷载设计值或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控制。 .2.3边坡监测预警项目及预警 植应根据设 求确定,当无具体要求时,可按表12.2.3有

DB42/T 14962019

表12.2.3边坡监测预警项目及预警值

为荷载设计值,f,为构件承载力设计值,f,为预应力设计

2、岩质边坡取较小值,土质边坡取较大值: 3、当监控预警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3d超过该值的70%时,应报警; 4、嵌岩桩或墙位移报警值宜按表中的50%取用。

12.2.4边坡周边环境监测预警项目及预警值应根据环境对象主管部门要求确定,当无, 可按表 12. 2. 4 确定。

表12.2.4边坡周边环境监测预警值

5对邻近破旧建筑物,其监测预警值应根据危房鉴定标准由相关部门确定。 6边坡周边环境监测预警值除考虑边坡开挖或填筑造成的变形外,尚应考虑其原有变形的影响

一般规定 1.1现场监测记录和监测技术成果应检查确认

DB42/T 14962019

13.1.2现场监测记录应包括外业观测记录和现场巡检记录。 13.1.3监测技术成果应包括监测报表、阶段性监测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 13.1.4监测数据的整理应及时,当出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复测。 13.1.5监测项目数据的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现场施工情况及以往数据进行,并对其 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13.1.6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采用专门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实现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分 析、查询和管理的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的可视化

13.1.5监测项目数据的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现场施工情况及以往数据进行,并对其

13.2.1监测报表宜包括以下内容: a) 当日天气情况、报表编号、边坡里程桩号及现场施工情况等; b) 仪器监测项目的本次测试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c) 现场巡检的记录; d) 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危险的判断性结论 对仪器监测达到或超过预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识,并有分析和建议; f) 对现场巡检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识,并有分析和建议。 13.2.2 监测报表格式参见附录H 13.2.3 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相应阶段的气象、周边环境、边坡施工概况及施工进度; b) 相应阶段的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图; c) 相应阶段的现场检信息; d) 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e) 各监测项目监测数据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f) 监测报警情况及施工处理措施; g) 相关建议。 13.2.4监测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边坡工程概况; b) 监测目的与依据; c) 监测项目与要求;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d) 监测过程; e) 监测设备与监测方法; f) 监测网点布设; g) 监测期限与监测频率; h) 监测预警值; i)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 j) 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 3.2.5 图表部分宜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网点平面布设图; b) 监测断面图: c) 各监测项目监测成果汇总表及特征变化曲线图; d) 监测控制网检测汇总表; e) 其他图表。

DB42/T1496—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公路边坡监测范围

1.0.1挖方边坡监测范围应包括边坡体和不少于开挖面坡顶外2倍影响区宽度,影响区范围见图A.0.1 波顶影响区宽度L应符合以下规定: a)坡顶影响区宽度不宜小于挖方边坡最大开挖面垂直高度; b)坡顶影响区宽度可按式(A.0.1)进行估算:

式中: H一一边坡开挖面高度(m); α一一边坡坡度(°); L一一边坡坡顶塌滑区外缘至坡底边缘的水平投影距离(m),应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的规定。

图A.0.1挖方边坡监测范围示意图

图A.0.2填方边坡监测范围示意图

DB42/T 1496201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监测墩(标石)类型结构图 B.0.1土层上监测墩高度应根据视线高度确定,埋设深度应按土质情况确定,土层上监测墩(标石)结 构图见图B.0.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监测墩(标石)类型结构图

0.1土层上监测墩高度应根据视线高度确定,埋设深度应按土质情况确定,土层上监测墩(标石 图见图B.0.1。

B.0.2岩层上监测墩(标石)结构图见图B.0.2.

图B.0.1土层监测墩(标石)

图B.0.2岩层监测墩(标石)

DB42/T 1496201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测斜管安装埋设方法

C.0.3测斜管制作应符合以下要习

a)测斜管宜选用PVC、ASB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管内应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 b)测斜管导槽应平整、顺直; C) 测斜管宜按一定长度分段加工,各段相邻两端接头处应采用内、外丝扣或外箍接头相连,以保 证测斜管内壁光滑。 c.0.4测斜管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7 测斜管埋设前,应对钻孔孔口标高、深度、孔内地下水位、有无塌孔以及测斜管加工质量、测 斜管各段长度、接头、管帽等进行细致检查并做好记录、存档: b) 测斜管安装时,应确保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平行于边坡坡面的倾向方向,当监测对象为滑坡体 时,应使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平行于滑坡的主滑动方向。测斜管连接时,要使导槽上下对正, 并应保证各段测斜管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c)应将测斜管底封闭,测斜管两端接头要密封,以防泥浆或流砂渗入,堵塞测斜管; 测斜管安装完毕后,管壁周围空间宜采用粗砂进行回填。回填时应保证填充质量,可采用适量 冲水加以密实。 C.0.5测斜管管口保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a)7 测斜管安装完成后,应设置管口保护装置; b) 管口保护装置可采用管帽、混凝主预制件、现浇混凝土或砖石砌筑,以能防止人蓄破坏环。但结 构要力求简单、牢固,并能便于锁闭与开启; c) 保护墩尺寸和形式,应根据边坡位移检测的具体情况而定。当采用自动化监测装置时,还应满 足自动化监测实际要求。

C.0.6测斜管结构见图C.0.6。

DB42/T 14962019

图C.0.6测斜管结构示意图

DB42/T1496—2019

.0.2钻孔深度应至边坡底部稳定的土层(基岩)0.5m~1.0m。 .0.3单点沉降计安装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埋设前,应对钻孔深度、有无塌孔以及测杆加工质量、接头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记录; b) 埋设前宜先对仪器进行预装,连接杆件宜排列整齐,连接牢固,密封可靠; C 用等径接头连接好锚头与测杆,将接好锚头的测杆缓慢放入已钻好的钻孔内,应确保单点沉降 计的锚头与基岩直接接触; 锚头安装至基岩后,孔底注水泥浆1m~2m,以固定锚头; e) 测杆顶部安装单点沉降计和沉降盘,单点沉降计安装时应确保沉降计至满量程; 沉降计安装好,待水泥浆沉淀2h后,往孔内灌细砂回填,以防止安装孔塌孔而影响测试数据: g) 在沉降计安装好后3d~5d内,沉降盘上部不能碾压。 .0.4管口保护的要求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第C.0.5条的规定,

D.0.5单点沉降计结构见图D.0.5

图D.0.5单点沉降计安装结构示意图

DB42/T 14962019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土压力计(盒)检验、标定和埋设

E.0.1土压力计(盒)埋设之前,应对土压力计(盒)装置进行密封性检验和标定。土压力计(盒)检 验和标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密封性检验:将土压力计(盒)放入300kPa水压力的压力罐中,进行8小时检验,土压力计 (盒)工作性能应保持稳定; b) 压力标定:将土压力计(盒)放入专门设备中分级加压,加压减压反复三次,测定电阻或频率 值,整理后给出压力一频率(压力一电阻)曲线,并用回归方法计算压力标定系数,并提供不 同压力的标定曲线; c) 温度标定:将土压力计(盒)浸入不同温度的恒温水中,测定电阻和频率值,经三次测定,给 出电阻一频率曲线,并计算出电阻修正系数; d 初始值标定:在埋设前和埋放后受力前,进行多次初始值读数,读数校差不大于2kPa,取连 续稳定值的平均值为压力计的初始值。 E.0.2土压力计(盒)埋设宜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受力面应与监测压力方向垂直; b)当安装埋设采用埋入式时,填充料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保持一致;当 采用边界式时,可采用焊接固定法、挂布法、气囊法等; c) 连接电缆宜集中于数据采集箱内,并编制安装记录。 .0.3土压力计理设后应进行检验性测试,经1周时间观测,读数基本稳定后,取3次稳定值的平均值 作为初始土压力的测试频率。

DB42/T1496—2019

0.2孔隙水压力计应在边坡施工前7d~10d进行埋设。 0.3钻孔理设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钻孔直径宜为110mm~130mm,钻孔应竖直,孔内应无沉淤和稠浆; b 孔隙水压力计的连接电缆,应以软管套护,并铺以铅丝与测头相连; c) 埋设时,应自下而上依次进行,并依次以中粗砂封埋测头,以膨润土干泥球逐段封孔。封孔段 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回填料、封孔料应分段捣实; d)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与封孔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测,严禁损坏仪器测头与连接电缆,一旦发现, 应及时处理或重新埋设。 0.4坑式埋设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砂包裹体的方法,将孔隙水压力计在坑内就地埋设。砂包裹体由中粗砂组成,并以水饱和 然后采用薄层铺料、专门压实的方法,按设计回填原开挖料; 埋设后的孔隙水压力计,仪器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不应小于1m; C) 孔隙水压力计的连接电缆宜沿坡面开挖沟槽敷设,当横穿防渗体敷设时,应加阻水环,连接电 缆的敷设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电缆在敷设时应留有裕度,并禁止相互交绕。敷设裕度依敷设的介质材料、位置、高 程而定,一般为敷设长度的5%~10%; 2)连接电缆、水管以上的填方安全覆盖厚度,在黏性土填方中不应小于0.5m,在堆石填方 中不应小于1.0m

F.0.3钻孔埋设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DB42/T 14962019

(规范性附录) 钢筋应力计、锚索测力计安装埋设方法

G.0.1钢筋应力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钢筋应力计的安装应采用焊接的方式,双面焊的搭接长度为10d(d为主筋直径),单面焊的 接长度为20d; b) 焊接过程中,钢筋应力计温度不应高于60℃,宜采用在钢筋应力计部位包棉纱浇水冷却的 法降低温度; c) 将锚杆应力计按设计深度与裁截的锚杆对接,同时装好排气管; d) 组装检测合格后,将组装的监测锚杆缓慢地送入钻孔内,应确保锚杆应力计不产生弯曲,电维 和排气管不受损坏,锚杆根部应与孔口平齐; e) 钢筋应力计入孔后应引出电缆和排气管,装好灌浆管,用水泥封闭孔口; f)安装检测合格后,进行灌浆理设,灌浆应在设计规定的压力下进行,灌至孔内停止吸浆,持级 10分钟后结束; g)砂浆固化后,测其初始值。 G.0.2锚索测力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安装时应使锚索测力计安装基面与钻孔方向垂直,垂直偏差不应大于土1.5°; 锚索测力计应置于锚板与锚垫板之间,并使三者同轴; c) 锚索测力计接线,连接电缆过长时,应在一端将电缆屏蔽线接地; d)锚索测力计安装就位后,应在加载前读取并记录初始读数,

G.0.1钢筋应力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钢筋应力计的安装应采用焊接的方式,双面焊的搭接长度为10d(d为主筋直径),单面焊的搭 接长度为20d; b) 焊接过程中,钢筋应力计温度不应高于60℃,宜采用在钢筋应力计部位包棉纱浇水冷却的方 法降低温度; c) 将锚杆应力计按设计深度与裁截的锚杆对接,同时装好排气管; d) 组装检测合格后,将组装的监测锚杆缓慢地送入钻孔内,应确保锚杆应力计不产生弯曲,电缆 和排气管不受损坏,锚杆根部应与孔口平齐; e) 钢筋应力计入孔后应引出电缆和排气管,装好灌浆管,用水泥封闭孔口; f)安装检测合格后,进行灌浆理设,灌浆应在设计规定的压力下进行,灌至孔内停止吸浆,持续 10分钟后结束; g) 砂浆固化后,测其初始值。 G.0.2锚索测力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安装时应使锚索测力计安装基面与钻孔方向垂直,垂直偏差不应大于土1.5°; b) 锚索测力计应置于锚板与锚垫板之间,并使三者同轴: c) 锚索测力计接线,连接电缆过长时,应在一端将电缆屏蔽线接地; d)错索测力计安装就位后,应在加载前读取并记录初始读数,

DB42/T 14962019

DB42/T 14962019

表H.0.2(监测项目名称)深部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DB42/T 14962019

表 H. 0. 3 (监测项目名称)深部垂直位移监测报表

DB42/T 14962019

表 H. 0. 4 (监测项目名称)(地表隆起/地下水位)监测报表

表 H. 0. 4 (监测项目名称)(地表隆起/地下水位)监测报表

DB42/T 14962019

表H.0.5 (监测项目名称)裂缝监测报表

表H.0.5(监测项目名称)裂缝监测报表 第次

DB42/T 14962019

表H. 0. 6 (监测项目名称) (土压力/支挡结构应力/孔隙水压力)监测报表

DB42/T 14962019

GB 50495-2019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表 H. 0. 7 (监测项目名称)(锚杆/锚索内力)监测报表

DB42/T 14962019

表H.0.8 (监测项目名称)现场巡检报表

GB/T50639-2019 锦纶工厂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DB42/T 14962019

a)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b)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a)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b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