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033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

大等部位会出现很难核实管线点的现象,对此要求采用开挖验证的方法; 4为保证探查成果精度与质量,采用重复探查和开挖验证的的方法对隐蔽管线点的探查成果进行质量 验验。 对于开挖验证方法的采用,尚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无损伤探查技术已经成熟,通过重复探 查并进行精度统计基本能反映管线探查的精度,若再于明显管线点附近进行探查验证后就无需进行开挖验 证。另一种意见认为,探查仪器精度稳定性的在不断提高,对管线走向明显不存在疑难的可以不进行开挖 验证,但对存在疑难点的必须进行开挖验证。

7.3.2对于明显管线点,要求按主要建构筑物细部坐标点的测量精度施测(见本规范表5.1.5一3),对于隐 蔽管线探查点,采用该精度也不会造成探查精度的损失 7.3.4本条规定了管线施测的基本方法,其中GPS一RTK法是管线点测量的新方法,已在一些工程项目得到 应用。管线点调查编号与测量点号的相一致或对应,是防止管线探查成果 现粗差的有效措施

7.4.1对于一般地下管线测量项目,要求绘制综合管线图。即,将各种专业管线与沿管线两侧的主要建构 筑物等,表示在同一张图上。对于密集的管线线路或工程需要时,要求分专业绘制管线图。即,将不同的 专业管线和沿管线两侧的建构筑物等,分别绘制在不同的专业管线图上。 实际作业中,由于采用数字化作业方法,各种管线可采用分层分色的方法表示。 7.4.2一般工程项目的分幅与编号T/CECS 836-2021 强电分电器系统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通常要求与原有地形图一致,即采用本规范5.1.6条的规定;单一的管 测量项目,通常是以表示管线的连续性为主,也可采用现行设计图幅。 7.4.3本条是地下管线图的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采用的原则。对相关国家标准有规定的图式和要素分类代 码,应执行标准规定;对不足部分,要采用相关专业的行业规定或惯用符号补充表示,并在项目技术报告 书中予以说明。 7.4.5综合管线图要求分层分色表示,主要是基于成图的需要和用户使用方便。 7.4.6纸质管线图绘制的技术要求的提出,是考虑到纸质管线图尚在应用,其应用现状和纸质地形图相似。

7.5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一7.5.3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是工程测量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延伸。近年来,此类项目在国内已违 本次修订将其纳入,并给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有待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对已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行业或区域,可将本系统作为完整的子系统纳入其信息库。

8.1.1本条是施工测量的适用范围,其中桥梁和隧道施工测量为新增内容。 8.1.3施工控制网通常分为场区控制网和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后者是在前者或勘察阶段的控制网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体项目或当项目间无刚性联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施工控制网的布网 层次,直接布设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8.1.4对勘察阶段控制网的充分利用,主要是基于全局和经济的考虑。投影到主施工高程面的要求,主要 是为了施工时对已知坐标和边长使用方便 8.1.5新建的场区施工控制网不同于原有控制网下的加密网,其性质是独立网,并要求与原有控制网建立 定的关系。但通常的施工区一般较小,为避免施工控制网的长度变形对施工放样的影响,可将观测边长 归算到测区的主施工高程面上,没有必要进行高斯投影。 新建厂区施工控制网,要求利用点组来定位。点组定位的含义,是指定位后各点剩余误差的平方和最 小。小规模场区控制网,可简化定位。

8.2.2场区控制网的分级布设,不是逐级控制或加密的意思。即, 一级和二级的关系只有精度的高低之分, 没有先后之分。具体作业时,要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精度等级。

控制网点位作为施工定位的依据,将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只有这些点位标志的正确完好, 立测量的正确性。标石的理设深度,应考虑理至比较坚实的原状土或冻土层下。由于理设在设计 内的控制点将无法保留,所以要求标石的埋设依场地设计标高确定。 关于建筑方格网的建立说明如下:

规定放样误差m做为土6mm,则,m控三土81

在边角误差等影响下有

控制点间的平均距离为200m,则,测距相对中误差为:

则,m控=±8mm n=m²+ m2=2m² m.= ms / V2 =±5.

m"=mnP" V2 m=±5.8",取m²=5"

m=±5.8",取m=5"

基于以上估算,确定了一级方格网的基本指标,二级方格网的基本指标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确定 的。 2为使新建的建筑方格网与勘察阶段的控制网相协调,故本条规定建筑方格网相对于勘察阶段控制点 的定位精度,不应大于5cm; 3布网法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敷设建筑方格网的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整体布网,经统一平差后求得各 点的坐标最或是值,然后改正至设计坐标位置。规模较大的网,增测对角线有利于提高网的强度和检核; 轴线法的特点,是先测设控制轴线(相当于较高一级的施工控制),再将方格网分割成几个大矩形。规 范规定轴交角的观测精度为2.5",其目的是为了减小整个网形的扭曲。 4水平角观测较勘察阶段的控制网要求,其测回数略有增加,观测限差提高一个级别。 8.2.5基于施工项目对场区控制网的要求和方格网的基本精度指标,从保证相邻最弱点精度出发,规范给 出了场区导线网的基本要求,其主要指标和本规范3.3节要求是一致的。 8.2.6经过估算与分析,三角形网作为场区控制网的技术规定,应满足施工的需要,即要求相邻最弱点的 精度为10mm。以二级三角形网为例,其边长为200m,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20000。根据8.5式,其测 角中误差为:

m'=map" 10×206265 /2S ~8 2×200000

GPS场区控制网的技术指标与三角形网相同。但对边长较短的控制网,应注意观测方法,否则 邻点精度。 在通常的施工放样中,要求工业场地和城镇拟建区场地平整、建筑物基坑、排水沟、下水管 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土10mm。因此,要求场区的高程控制网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精度。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

按GB50204一2002第4.2.6条规定,预埋地脚螺栓的安装允许偏差△安=土2mm(对定位线而言),取限 差的1/2作为地脚螺栓安装中误差m安=土1mm。 通常取定位线放样中误差m做=1.5mm,则可根据8.6式推导出控制线(两相对控制点的连线)的中误差 m控=±1.73mm 。 若控制线纵向误差(相邻两列线间的长度误差)和横向误差(相邻两行线间的偏移误差)都应等于或小于 控制线的测量误差,即

就工业厂房而论,其特点是:行线之间的间距一般为6~24m,列线间距为18~48m,列线跨距大于行 线跨距。若列线跨数多,其控制线就长,建筑物控制的精度就应高。 8.7式是一个列线跨数(单跨)的情形。当列线跨数为n时,有

ms;= mm ×/n

msi=mu Si.nSin

通常工业厂房的列线间距为18~48m取S30m,跨数为1~5跨取3,则相对中误差为1/30000: 建筑物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为

列线间最长跨距S=48m,当n=1时,测角中误差:

mg=1.73×206265/48000=±7.43",取mg=7"

根据以上推算结果,确定了一级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取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测角中误差的2 音作为二级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值。 8.3.3建筑物施工控制网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是根据本规范8.3.2条算出不同列线跨数的测角中误差如表 8.1,并取用土2.5”、土3.5”、土4.0”、土5”、土10”作为区间,规定出相应的测回数。

筑物(厂房)施工控制网测角

8.3.4根据施工测量的工序,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封闭前,将外部控制转移至内部,以便日后内部继续施工的 需要。其引测时规定的投点误差,一般都能做到。 8.3.5本次修订将建筑物高程控制的精度,明确为不低于四等,主要是基于建筑规模的大小、建筑结构的 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II)建筑物施工放样

8.3.7施工放样应具备的资料,是施工测量部门经过历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其是施工测量人员 本资料。

8.3.9有关各工序间中心线测设的作法和注意事项,是根据施工测量部门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8.3.10在建筑物外围建立线板或控制桩的目的,一是便利施工,二是容易保存,这是施工测量中必不可少 的。 8.3.11建筑物施工放样允许偏差值的规定,是依据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GB50209等的施工要求限差,取其0.4倍作为测量放样的允许偏差。 采用0.4倍的允许偏差作为测量误差的推论如下: 设总误差由两个独立的单因素误差组成,则中误差的关系为

m =K 1 m2 m总=Bm总 V1 + K K ·m总=Ama 1+K

在一个较小的合理范围,即

一个较小的合理范围,

mm= ~ 0.4m

8.3.12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是根据国标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施工测量部门所提供的 数据确定的,并经历年来实践验证是可行的(参见本规范8.3.2条文说明)

8.4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8.4.1施工平面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基础,对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说明如下: 1根据多年施工测量的实践,不同规模的工程,应该采用不同等级的施工控制网做到经济合理 2由于水工建筑物控制网往往受地形约束较大,一级布网点往往离建筑物轴线较远,此时须由最近的点 再用高精度导线或交会等方法加密,采用两级布设控制网,这样可使首级网点受地形制约较小些,有可能选 出图形好、精度高的网形。因此,本规范提出,一般以两级布设为宜; 3对施工控制网,由于平均边长较本规范第3章相应缩短,而其控制点的相邻点位中误差要求不应大于 0mm。根据这些条件,对测角或测距精度需要进行专门估算,其基本方法与本规范第3章相同。

8.4.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选择,是根据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坝体的类型和工程规模确定的。精度指 标是根据水利部门长期的施工经验确定的。 8.4.3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所以规定对施工控制网应定期复测,以确定控制点的变化情况,保证 各阶段测量成果正确、可靠。 8.4.4关于填筑及混凝土建筑物轮廓点放样测量的允许偏差。其是参照《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对本规范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将《93规范》的原点位中误差指标改为允许偏差值,并对个 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8.4.6水工建筑物附属设施的安装测量偏差,是参照《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 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制定的

8.5.1桥梁控制精度要求与桥梁长度和墩间最大跨距有关,一般大、中、小型桥梁其桥梁长度和墩间跨距 较短,控制点点间相对中误差达到1:20000即可满足施工放样要求,所以可利用原有等级控制点,经复测后 作为桥梁施工控制点使用。特大型桥梁由于桥梁长度和跨距较长,原有等级控制点不能满足放样要求,故, 要求布设独立的桥梁控制网。 8.5.2桥梁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网等级的选取,是参照《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和《公路桥 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中桥梁施工测量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规范第3章的基本技术指标确定的。 对于大桥、特大桥,在完成控制网的图上设计及精度、可靠性估算后,顾及经济实用因素,对其精度等 级可作适当调整。 8.5.5由于桥梁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控制点位有可能发生位移,因此,定期检测是必要的 (I)桥梁施工放样

8.5.6采用极坐标法、交会法放样平面位置和水准测量方法放样高程,是较常用的放样方法。具体作业时, 在满足放样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灵活采用其它作业方法。 3.5.7~8.5.9采用桥梁施工允许偏差的0.4倍(见8.3.11条说明),作为桥梁施工测量的精度指标。表8.3是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统计出的桥梁施工允 许偏差。

桥梁施工允许偏差统讯

注:d为柱径、L为龄径、H为索塔商度

8.6.1隧道控制网的设计,是隧道施工测量前期准备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洞外、洞内控制网的网形设 计、贯通误差分析和精度估算,并根据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制定作业方案, 8.6.2国内有关隧道施工测量的横 通误差统计见表8.4及表8.5:

表8.4 横向贯通误差统计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规范对贯通误差的要求即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本规范表8.6.2中所选取 的精度指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因为贯通误差是隧道施工的一项关键指标,所以本规范在选取 贯通误差限差时,稍趋严格一点。第二、经过统计资料及长期实践证明,满足规范要求不会给测量工作带

差是可以的。 8.6.3关于隧道控制测量对贯通中误差影响值的确定: 由于隧道的纵向贯通误差,对隧道工程本身的影响不大,而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将比较显著,故,以 下只讨论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1平面控制测量总误差对横向贯通中误差的影响主要由四个方面引起,即洞外控制测量的误差、洞内 相向开挖两端支导线测量的误差、竖并联系测量的误差。将该四项误差按等影响考虑,则

8.6.3关于隧道控制测量对贯通中误差影响值的确定:

井时,为了与1款保持一致,且洞外的观测条件较好,这里对m外仍取, 则洞内控制测 上的影响为

m内=m一m润外 3 m洞内=

8.6.4~8.6.6隧道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网等级的选取,是参照铁路、公路、水利等行业标准中关于隧道测 量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规范3、4章的基本技术指标确定的。 对于大中型隧道工程,还需进行贯通中误差的估算,使其满足规范表8.6.3的要求。 本规范不要求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与洞外相一致,在满足贯通高程中误差的基础上,洞内、洞外 的高程精度可适当调剂。 8.6.7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宜布设成独立网,因为独立网能很好的保持控制网的图形结构与精度,不至 于因起算点的误差导致控制网变形。 8.6.8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建立的说明如下: 1由于受到隧道形状和空间的限制,洞内的平面控制网,只能以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对于短隧道 可布设单一的直伸长边导线。对于较长隧道可布设成狭长多环导线。狭长多环导线有多种布网形式,其中 洞内多边形导线一般应用较多。参见图8.1;

图8.1洞内多边形导线

2导线边长在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是基于仪器和前、后视靓标的对中误差对测角精度的影响不大 于二分之一的测角中误差推算而得的;导线边长在曲线段不宜短于70m,是基于线路设计规范中的最小曲线 半径、隧道施工断面宽度及导线边距洞壁不小于0.2m等参数估算而得。在实际作业时,应根据隧道的设 计文件、施工方法、洞内环境及采用的测量设备,按实际条件布设尽可能长的导线边; 3双线隧道通过横洞将导线连成闭合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检核,是否参与网的整体平差视具 本情况而定; 4气压施工的目的,是通过加压防止渗水和塌方。由于气压变化较大,必须对观测距离进行气压改 正。 8.6.10随着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竖井联系测量有较多的方法可供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 满足8.6.3条中隧道贯通对竖井联系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8.6.11隧道的施工中线,主要是用于指导隧道开挖和衬砌放样。

8.6.12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施工爆破、岩层或土体应力的变化等原因,可能会使控制点产生位移,所 以要定期进行复测。 8.6.13隧道贯通后,应及时测定贯通误差,包括:横向贯通误差、纵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及贯通总 误差,并对最终的贯通结果和估算的贯通误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以利指导日后的隧道测量工作。 关于隧道中线的调整,应在未衬砌地段(调线地段)进行调整。调线地段的开挖初砌,均应以调整后 的中线和高程进行放样。 8.6.14由于隧道内可能出现瓦斯气体,所以,常规的电子测量仪器是不能使用的,必须使用防暴型测量仪 器,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有效防护措施。必要时,须要求瓦斯监测员一同前往配合作业。

9.1.1~9.1.4竣工总图与一般的地形图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为了反映设计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是以编绘为 主。当编绘资料不全时,需要实测补充或全面实测。为了使实测竣工总图能与原设计图相协调,因此, 其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测图比例尺、图例符号等,应与施工设计图相同。 采用数字竣工总图绘制形式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设计、施工图多数采用数字图形的形式,也 是为了用户对竣工总图的方便使用和补充。

9.2.1、9.2.2完整充分的收集、整理已有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资料,是编绘竣工总图的首要任务。与实地 的对照检查,是为确定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实测补充的范围,并通过实测进一步完善总图的编绘。 9.2.3由于竣工总图基本上是一种设计图的变型,因此,图的编绘内容及深度也基本上和设计图一致,本 条是工总图编绘的基本原则。 9.2.4本次修订对竣工总图的绘制,按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即,简单项目,只绘制一张竣工总图;复杂项 自,除绘制总图外,还应绘制给水排水管道专业图、动力工艺管道专业图、电力及通信线路专业图等; 较复杂项目,除绘制总图外,可将相关专业图合并绘制成综合管线图。 本条是简单项目竣工总图的绘制要求,是根据历年来的编绘经验确定的。 9.2.5给水管道的各种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水源井、泵房、水塔、水池、消防设施等;地上、地下各 种管径的给水管线及其附属设备,主要包括:检查井、水封井、水表、各种阀门等。 9.2.6动力管道主要包括:热力管道、煤气管道等:工艺管道主要包括:输送各种化学液体、气体的管道 管道的构筑物主要包括:地沟、支架、各种阀门,涨缩圈以及锅炉房、烟肉、煤场等。 9.2.7电力及通信线路主要包括:地上、地下敷设的电力电信线和电缆。地上敷设方式包括:塔 杆架设、沿建构筑物架设、多层管桥架设等;地下敷设方式包括直埋、地沟、管沟、管块等。 9.2.8综合管线图是地上、地下各种专业管线的综合表示。当管道密集处及交叉处在平面图上无 法明确表示其相互关系时,可采用剖面图表示,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立体图表示。总之,以清晰 表示为原

9.3.1~9.3.5 当峻工总图无法编绘时,应采用实测的方法进行。本节给出了峻工总图实测的基本原则和主 要技术要求。

10.1.1本章是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领域对变形监测的需要而编制的。修订时,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方法和物 理的监测方法,也将《93规范》中变形测量一词引伸为变形监测, 为了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使监测数据基本能反映监测体变化的真实情况,反映 变形量与相关变形因子间的物理关系或统计关系,找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地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 现象,比较准确地评价监测体的安全性态,并提供较为准确的分析预报,是变形监测的目的。

10.1.2建构筑物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变形监测,是建设项目的一个必要环节,其能及时地为项目的施工多 全和运营安全提供监测预报。因此,对重要的建构筑物,要求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对变形监测的内容和必要 设施的位置做出统筹安排。 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是指监测体未受任何变形影响因子作用或变形影响因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始状 态的观测值。该状态是首次变形观测的理想时机,但实际作业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却较难把握,因 此,首次观测的时间,应选择尽量达到或接近监测体的初始状态,以便获取监测体变形全过程的完整监测 数据。变形影响因子,是对变形影响因素的细化,其是导致监测体生变形的主要原因,也是变形分析的主 要参数。

10.1.3关于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1以变形点水平位移的点位中误差、垂直位移的高程中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的大小来 划分等级,是根据我国的经验,并参考国外规范有关变形监测的资料确定的。其中,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指 标,是为了适合一些只要求相对沉降量的监测项目而规定的; 2变形监测分为四个精度等级,一等适用于高精度变形监测项目,二、三等适用于中等精度变形监测 页目,四等适用于低精度的变形监测项目; 变形监测的精度指标值,是综合了设计和相关施工规范已确定了的允许变形量的1/20作为测量精度值 这样,在允许变形范围之内,可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且每个周期的观测值能反映监测体的变形情况: 3重大地下工程,是指开挖面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理深浅和环境变形敏感的地下工程,其他则为 投地下工程。 10.1.4变形监测点的分类,是按照变形监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确定的,本规 范将其分为三种: 1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其平 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 2工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在观测期间要求稳定不变。其平面控制点位,也要具 有强制归心装置; 3变形观测点,直接理设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或监测断面两侧。要求结构合理、设置牢固 外形美观、观测方便的位置,且不影响监测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断面,是根据监测体的基础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对监测体安全所起作用的重要性进 行划分的。 10.1.5监测基准网布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变性监测的基准体系。复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基准点的 急定性和可靠性。 基准体系的建立,是确定监测体变形量大小的依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 避免地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基准网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定期复测是必要的,复测时间间隔 的长短,要根据点位稳定程度或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来确定。 10.1.6变形监测网的布设,是为了直接获取监测体的变形量。变形监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特性、变形 速率、变形影响因子的变化和观测精度等综合确定。当监测体的变形受多因子影响时,以其最短的周期为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并非一成不变,作业过程中要依据监测体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以确保监测结果和监 测预报的适时准确。 通常,当最后的三个较长监测周期的变形量小于观测精度时,可视监测体为稳定状态。 10.1.7本条是各期变形监测的作业原则,主要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从而达到提高精度的目 的。 10.1.10由于变形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监测体的变形情况,确保监测体在施工或运营期间安全,并提 共准确的安全预报。所以,当监测体的变形出现突发或危险情况时,应即刻通知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及时 米取安全措施。 常见的建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参考表10.1。其他类型的监测项目的变形允许值,可参考相关的 设计规范,或由设计部门确定。

10.1.3关于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注:1本表引用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表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有括号的数值, 仅适用于中压缩性 4/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单位为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单位为m: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10.2水平位移基准网

10.2.1三角形网是变形监测基准网常用的布网形式,其图形强度、可靠性和观测精度都较高,可满足各种 精度的变形监测对基准网的要求。GPS定位技术在变性监测基准网的建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导线网以其布网形式灵活见长,但其检核条件较少,常用于困难条件下低等级监测基准网的建立。视准轴 线是最简单的监测基准网,但须在轴线上或轴线两端设立检核点。 10.2.2~10.2.3关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布设,说明如下: 1由于变形监测是以单纯测定监测体的变形量为目的,因此,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即可满足要求; 2由于变形监测区域面积一般较小,采用一次布网形式,其点位精度比较均匀,有利于保证基准网的 布网精度; 3将直线形建筑物的主轴线或其平行线纳入网内,是监测基准网布网的典型做法: 4大型工程布网时,应充分顾及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指标的规定为新增内容,主要是基于大 型工程监测精度要求较高、内容较多、监测周期较长的考虑; 5由于监测基准网的边长较短,观测精度和点位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是 较为普遍的做法, 10.2.4关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其也是和表10.1.3中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 误差系列数值相同。但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准点而言;而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是相对相邻基准点而言; 理论上,监测基准网的精度应采用高于或等于监测网的精度,但如提高监测基准网点的精度,无疑会 给高精度观测带来困难,加大工程成本。故,采用相同的点位中误差系列数值。 2平均边长,是根据工程测量部门在不通行业的变形监测项目中的经验制定出来的,可满足大多数监 测项目的需求;本次修订对平均边长的长度有所调整,以适应三角形网、导线网和GPS网的不同情况; 测角中误差,是采用三角形网传统的精度系列; 测边相对中误差,是参照三角形网、导线网的测边相对中误差精度系列,并根据监测网的特点作适当 调整。 根据平均边长、测角和测边精度,估算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如表10.1:

2有浮托的引张线的测点装置包括水箱、浮船、读数尺及测点保护箱;无浮托的引张线则无水箱、浮 船; 3测线一般采用0.81.2mm的不锈钢丝。测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所选钢丝的极限拉力应为所需拉 力的2倍以上。40~80kg的拉力,适用于200~600m长度的引张线。 10.4.7正、倒垂线法,是大坝水平位移观测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也可在高层建筑物的主体挠度观测中 采用。对正倒垂线的主要构成和要求分别说明如下: 1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冻液体、观测墩、 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悬挂点应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筋 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的极限拉力应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 井、野外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应设置直径大于100mm的防风管。 重锤重量一般按下式确定

式中:W一重锤重量,单位为kg; L一测线长度,单位为m。 2倒垂线由固定锚块、无缝钢管保护管、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浮体组(浮筒)、防锈抗冻液体(变 压油)、观测墩、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钻孔保护管宜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管,壁厚宜在6.5~8mm,内径大于100mm;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 制对中底盘的钢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的极限拉力应大于浮子 学力的3倍。 浮体组宜采用恒定浮力式,也可是非恒定浮力式。浮子的浮力一般按下式确定: P> 200(1 + 0.01L) (10.2)

式中:P一重锤重量,单位为N; L一测线长度,单位为m。 10.4.9本条给出了静力水准测量作业的具体要求,为新增加内容。取表10.3.3中水准观测每站高差中误差 系列数值的2倍,作为静力水准两次观测高差较差的限值。取表10.3.3中水准观测的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作为静力水准观测的环线及符合路线的闭合差。 10.4.10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可用于较低精度的垂直位移监测。 10.4.11 自动跟踪测量全站仪,是全站仪的高端产品,在大型工程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反射片,通 常用于较短的距离测量,其精度可满足普通精度的变形监测的需要。鉴于变性监测的重要性,要求数据通 信稳定、可靠,故数据电缆以光缆或专用电缆为宜。 10.4.12激光测量技术,在变性监测项目中有所应用。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在光路附近设立安全警示标 志。 10.4.13 3卫星实时定位(GPS一RTK)技术,主要适应于低精度的、需要连续监测、适时处理数据、即时预 报的项目。 10.4.14摄影测量,是变形监测较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对单体建筑物的变形,还是较大面积的山体 骨坡,都有所应用。为了使用的方便,这里增加编写了摄影测量主要的技术要求,其他相关规定,参见《工 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67)。本条为新增内容。 10.4.15本条给出了主体倾斜和挠度观测的常用方法和计算公式。对其中电垂直梁法说明如下: 1电垂直梁法的设备是由安装在被监测物体上的专用支架(加工)、专用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专 用电缆、读数仪等组成: 2安装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的支架,应注意仪器测程的有效性; 3用专用电垂直梁倾斜仪传感器直接测量被监测物体的相对转角时,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换算出被 监测部位的位移量; 4电垂直梁法观测的技术要求,可按产品手册进行。 10.4.16裂缝观测是变形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裂缝的变化情况,可局部反映监测体的稳定性或治理的效 果。裂缝观测要细心进行,尽量减少不规范量测所带来的影响。 10.4.17应力、应变监测是属于物理的监测方法,为规范新增内容。本条给出了应力、应变传感器的必要 性能、检验要求和埋设规定。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

10.5.1本条给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建筑场地、建筑基坑、建筑主体进行变形监测的主 要内容。 10.5.2拟建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建筑场地的稳定性。也即,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 地面沉陷、地裂缝或场地滑坡等的稳定性。 10.5.3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是建筑物基础施工的重要保证。基坑的变形监测,具体反映了基坑支护结构 的变化情况,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准确的预报 根据经验,通常将基坑开挖深度的4%,作为基坑顶部侧向位移的施工监测预警值。并采用二、三等监 测精度。 10.5.4由于地面大量卸载,原来的土体平衡被打破,基坑的回弹量较大,故会发生基坑底面的“爆底”或 “鼓底”现象。所以基坑的回弹对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基坑回弹观测,目前认识较统一,即就是测定大型深理基础在地基土卸载后相对于开挖前基坑内外影响 范围内的回弹量。本条给出了回弹观测的具体规定。 10.5.5地基土分层观测,就是测定高层或大型建筑物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率以及有效压缩 层的厚度。 观测标志的深度,最深应超过地基土的理论上的压缩层厚度(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确定),否则将失去 土的分层沉降观测的意义。 10.5.6地下水位的变化,也是影响建筑物沉降变化的重要因素。故,对地下水位变化比较频繁的地区或受 季节、周边环境(江、河等)水位变化影响较大的地区,要进行地下水位监测。本条为新增内容。 当地下水位的变化,成为影响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因素时(如基坑降水或潮汐),要及时根据地下水位 的变化调整沉降观测周期。 10.5.8关于建筑构物的观测周期、沉降观测标志和终止观测的沉降稳定指标: 1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时间长短,以全面反映整个沉降过程为宜; 2沉降观测标志理设高度的限制,是基于观测方便考虑; 3对于建构筑物沉降观测,广大作业人员和用户,都希望规范能提出一个恰当的终止观测的稳定指标 经规范组调研,不同地域的指标有所差异,基本上在0.01~0.04mm/日之间(观测周期为半年或半年以 上)。为稳妥,规范修订采用0.02mm/日作为终止观测的稳定指标。 10.5.9建构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是指测定其顶部及其相应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本条给出了采用水平位 移观测方法测定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的具体规定。当建构筑物整体刚度较好时,也可采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 主体倾斜的方法,参见本规范10.4.15条的相关规定。 10.5.11日照变形量,与日照强度和建筑的类型、结构及材料相关。其周期性的变化,较为显著,对建筑 结构的抗弯、抗扭、抗拉性能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对特殊需要的建构筑物进行日照变形观测。本条给 出了日照变形观测的具体要求。

10.6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10.6.1本条给出了水工建筑物的开挖场地、围堰、坝体、涵闸、船闸和库首区、库区,在施工和运营期间 的主要监测内容。 本规范将工矿企业的灰坝、尾矿坝等也在此归类(见本规范10.6.6条),监测内容可参照选取、监测精 度可适当放宽, 就水工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而言,本规范提倡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目前,在国内多个大型水工建筑物的施 工和运营中,都有所采用,效果良好。但对一些关键部位的自动化监测设施,在应用初期,有必要采用与 人工测读同步进行的方法,以便得到完整、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10.6.2施工期变形监测是为保证施工安全而进行的阶段性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和监测精度是参照《水电水 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一93)对本规范相关内容进行 修订的,并对个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10.6.3混凝土水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是在《93规范》的基础上,参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178)综合制定的,并增加了挠度观测的精度要求。 10.6.4本条是水坝变形观测点布设的基本要求,监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宜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10.6.5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是根据我国大坝施工和大坝安全监测的长期实践经验制定的。

在4款中所列几种情况,是大坝变形的最敏感时期,要求加密观测,以取得完整有效的分析数据,也 可对主体工程设计作进一步验证, 10.6.6由于灰坝、尾矿坝是用来集中堆放工业废渣、废料等污染物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对环境的危害 性较大,故,提出要对坝体的安全性进行监测。 变形监测可参照水坝的主要技术要求放宽执行, 10.6.7堤坝工程属土坝或夹防渗心墙,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一般相对较低。具体监测精度可根据堤防工程 的级别、堤形、设计要求和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确定。 10.6.8大型涵闸监测的精度指标,是参照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确定的。 10.6.9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的监测,是为确保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监测 工作。其主要是为了分析评价水库蓄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水库运行的影响等。 本条是库首区、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监测的原则性规定,

下车站及隧道等工程项目 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工程全然不同,由于自然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地下工程变形 监测对于指导施工、修正设计和保证施工安全及营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如对地下建筑 物和地下隧道的变形控制不力,将出现围岩迅速松弛,极易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并危及地表建 构筑物的安全。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一般分为施工阶段变形监测和运营阶段变形监测。本条按这两个阶段分别给出了 相关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监测内容。 10.7.2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结构、基础变形,与其埋设深度、开挖跨度、围岩类别、支护类型、施工方法 等因素有关。由于水土压力的变化,势必要对地面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的管线设施,造成影响。本条对相关 的监测项目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 地下建构筑物的监测精度,通常较地面同类建筑物提高一个监测等级。 隧道监测精度,主要是根据铁路、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初期支护相对位移极限值,并结合隧道 工程变形监测的特点综合确定的。 受影响的地面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精度,是根据该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变形的敏感性来确定的, 10.73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周期与埋深、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变形量、变形速率和测点距开挖 面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就不同监测体分别说明如下: 1由于地下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因此,变形监测周期要根据具体情况并 配合施工进度确定; 2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有新奥法和盾构法两种,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周期要 求; 对于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由于隧道的管片衬砌支护和隧道掘进几乎同时进行,管片背后的注浆也能及 时的跟进,该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因此,只需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的隧道 新面进行变形监测。 3基坑开挖或基坑降水,会破坏周围建筑物基础的土体平衡,因此要对相关建构筑物进行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的周期要求与基坑的安全监测同步进行; 4隧道的掘进,会对隧道上方的地面建构筑物造成影响,特别是采用新奥法掘进工艺。首次观测要求 在影响即将发生前进行,即在开挖面距前方监测体H+h(H为隧道埋深,h为隧道高度)前进行初始观测 5第5、6两款的要求,跟对地面建构筑物的要求相同,也符合变形监测的基本原则。 10.7.5~10.7.6关于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变形监测的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要求: 1地下工程基准点的布设和地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据地下工程的特点,分别给出了地下建构筑物利 遂道基准点的布设要求; 2地下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点要求布设在主要的柱基、墩台、地下连续墙墙体、地下建筑底板上,隧 直的变形观测点要求按断面布设在部、底部和两腰,这些都是监测体上的基本特征点。规范对新奥法的 新面间距提出了具体要求(10~50m),由于盾构法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故不做具体规定,只要求 监测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的断面; 3变形观测方法与地面要求基本相同。收敛计适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收敛变形测量,作业时应注意其来 度要能满足位移监测的要求 10.7.8本条对受影响的不同对象,如地面建构筑物、地表、地下管线等的点位布设分别给出了具体要求 体造成破环:当不能在管线

时(如燃气管道),可在管线周围土体中理设位移传感器,是一种间接监测方法。 10.7.9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布设各种物理监测传感器(应力、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压力计等)的目的,主 要是为了监测不良地质构造、断层、衬砌结构裂缝较多和其他变形敏感的部位的内部(深层)压力、内应 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理和防范提供依据。 10.7.10在地下工程运营期间,各种位移的变化进入相对缓慢的阶段,因此,变形监测的内容可适当减少, 监测周期也可相应延长DB21/T 3518-2021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审查技术规程.pdf

10.8.1桥梁的种类较多,主要以梁式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为主。十多年来,我国各种桥梁的建设速 度发展很快,桥梁的变形监测是桥梁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条按桥梁的类型分别列出了 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主要监测项目。本节为规范新增内容。 10.8.2特大型、大型、中小型桥梁的划分方法,可参考相关公路、铁路桥梁设计和施工规范的划分方法确 定,本规范不再另行规定。 10.8.3GPS测量、导线测量、前方交会、极坐标法、精密量距和水准测量是桥梁变形监测的常用方法。正 垂线法和电垂直梁法分别见本规范10.4.7和10.4.15的相关说明。 10.8.4温度量测是分析研究大桥结构及基础变形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对重要的特大型桥梁 有必要建立与变形监测同步的温度量测系统,以便掌握大桥及其基础内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变化规律。 10.8.5本条针对桥型、桥式、桥梁结构的不同,结合本规范表10.8.1的监测内容,分别给出了桥墩、梁体 和构件(悬臂法浇筑或安装梁体、支架法浇筑梁体、装配式拱架)、索塔、桥面、桥梁两岸边坡等不同类型 的变形点位布设要求,这些都是桥梁变形监测的重要特征部位。 10.8.6~10.8.7由于各种类型桥梁的施工工艺流程差别较大,建设周期也不同、跨越的形式不同(江河、 沟谷)很难做出统一的要求。因此,本规范对桥梁施工期的变形监测周期,不做具体规定。 对桥梁运营期的变形监测,要求每年观测1次或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各观测1次。这是保证桥梁安全运 营的常规要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桥梁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要求在此阶段适当增加 观测次数。 10.8.7桥梁运营期的变形监测通常每年观测1~2次,水域桥梁在洪水过后应观测1次;地震或其它地质灾 害过后,应根据需要确定观测次数。

10.10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10.10.2关于监测基准网的数据处理说明如下: 1观测数据的改正计算、检核计算是数据处理的首要步骤; 2良好观测数据,是变形监测的质量保证。规模较大的网,由于观测数据量较大,很难直接判断观

测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求进行精度评定。精度评定,可采用本规范第3、4章的相关方法或其他数理统计 法; 3基准网平差的起算点,要求是稳定可靠的点或点组。最小二乘测量平差检验法是点位稳定性检验 的常用方法。本规范提倡采用其他更好的、更可靠的统计检验方法。 10.10.3监测基准网和变形监测网,只是构网内涵的不同,没有等级的差异,二者的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是完全等同的(参见本规范第10.2.4和10.3.3条的说明),故,其数据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 10.10.5本条是根据目前国内外变形分析的理论并结合监测工程的要求确定。其中的观测成果可靠性分析 累计变形量和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是变形分析的基本内容,要求 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应该做到。回归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是对较大规模或重要的监测项目的要求。 通过准确全面的变形分析,可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做出恰当的物理解释。 10.10.6将《93规范》中按水平位移测量和垂直位移测量分别提交资料的要求,改为按监测工程项目提交 资料。 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曲线图主要有,位移或降雨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位移与降雨量相关曲线图、位 移与地下水动态相关曲线图、深部位移曲线图等。

执行力度要求: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0.2条文中指定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NB/T 10287-2019 玻璃钢电缆桥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规定”。非 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 3)以理论为依据,确保质量灵活具体应用: 理论基础:《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测量学》 规范性引用文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