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01.20.doc.pdf

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01.20.doc.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365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机制砂生产(干法)及机制砂混凝土技术指南01.20.doc.pdf

机制砂按细度模数宜分为粗砂、中砂两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 粗砂——3.7~3.1; 3.0~2.3

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类、IⅡI类和II类。I类砂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的混凝 土;IⅡ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60但大于等于C30及有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IⅢII 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砌筑砂浆。

7. 2. 1颗粒级配

I类机制砂级配宜满足表3的要求,II类、IⅢI类机制砂级配范围宜满足表4的要求;机 制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0.6m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DB63/T 1629-2018标准下载,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 应不大于5%: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应为0%,

3I类机制砂级配范围

表4II类、III类机制砂级配范围

7.2.2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

含量和泥块含量(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

表6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

制水泥混凝土的机制砂坚固性应满足表7的规定

7. 2. 4压碎指标

机制砂压碎指标应满足表8的规定。

7.2.5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

及水率应满足表9的规定

吸水率应满足表9的规定!

7. 2. 7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膨胀 率应小于0.10%。机制砂的碱集料反应安全风险评价宜以龄期3个月或6个月的碱集料反应 试验进行控制,不宜使用快速法试验进行评价

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 氯化物,其限量应符合表10的规 定。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物质除了要满足表10中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我 国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不应对人体、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影响。

7.3.2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机制砂技术指标检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按照表11的规定执行;检验规则按JT/T819《公 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中相关规定执行。

表11机制砂检验项目和出厂检验项目和试验

8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1. 1 机制砂

8.1.1.1应选择质地坚硬、粒形圆润、级配良好、吸水率较低的机制砂,机制砂技术指标应 符合指南7的要求。 8.1.1.2机制砂中宜保持适宜的石粉含量,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混凝土结构物外观 质量,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工程设计要求以及相关施工工艺合理应用机制 3.1.1.3机制砂石粉含量小于3%时,宜按下列情况便用机制砂: a)粒形圆润,技术指标与天然砂相近时,机制砂可替代天然砂使用; b)棱角丰富时,势落度指标为0~50mm的低塑性混凝土可直接采用用机制砂配制;落 度指标大于50mm的高塑性或流动性混凝土,应采用优质矿物掺和料、高性能减水剂 等作为补偿工作性能的措施,以满足施工要求,确保结构外观质量。 3.1.1.4机制砂石粉含量大于3%时,应先根据指南附录A,进行机制砂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 快速试验,如果相容性差,则应采取措施减少石粉含量然后按8.1.1.3执行或者更换机制砂 源;如果机制砂与外加剂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则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如有需要,机制砂中 的石粉可以替代部分矿物掺和料,其替代量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

8. 1. 2 水泥

8.1.2.1水泥置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技术指标应 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机制砂混凝土宜采用低碱水泥,不宜使用复合水泥。 8.1.2.2为使机制砂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较好的工作性,应对选用的水泥温度进行控制,不宜 超过60℃,如不易做到,应通过混凝土减水剂进行凝结时间、落度经时损失等技术调整。 8.1.2.3水泥的质量合格保证书应载明所使用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

8.1.3混凝土外加剂

8.1.3.1选用外加剂应符合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范》的要求。 3.1.3.2减水剂应选用高效减水剂或高性能减水剂,并应选用减水率高、落度损失小、适 量引气,与水泥相容性好,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性能,且质量稳定的产品。 B.1.3.3应根据指南附录A,进行机制砂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对工程要求的减水 剂进行初选,并明确下列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期望值: a)减水率: b)落度经时损失; c)和易性。 应根据上述技术指标,对多种减水剂的技术经济性进行比较,初步确定两种以上减水剂 品种。 B.1.3.4将初选确定的两种以上的减水剂,根据GB8076《混凝土外加剂》的方法,使用实 际工程采用的原材料,进行掺外加剂机制砂试配,确定下列技术指标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a)减水率; b)1h落度经时损失或根据工程需要确定经时损失要求; c)凝结时间差; d)抗压强度比; e)收缩率比。 应根据上述技术指标,对多种减水剂技术经济性进行比较,确定最优的减水剂品种。 B.1.3.5为满足工程设计需要,如果需要使用多种外加剂,应将外加剂配合后,按8.1.3.3 和8.1.3.4规定验证其相容性。

8.1.3.1选用外加剂应符合GB8076《混凝土外加剂》 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规范》的要求。 8.1.3.2减水剂应选用高效减水剂或高性能减水剂,并应选用减水率高、落度损失小、适

8.1.4.1应将粉煤灰、矿渣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作为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提 高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的常规手段 3.1.4.2矿物掺合料宣采用粉煤灰、矿渣粉、钢渣粉、硅粉等,其性能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804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 化高炉矿渣粉》、GB/T1873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20491《用于水泥 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等规范的规定。 8.1.4.3根据工程实际,机制砂中含有的纯净石粉,经检验符合产品及结构要求,可以作为 掺合料的组成部分, 8.1.4.4矿物掺合料应来源明晰,质量可靠,宜直接从生产厂采购或从生产厂直接授权的供

8.1.5.1应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粒形圆润、吸水率低、针片状含量较小的粗集料,其 技术指标应符合GB/T14685《建设用卵石、碎石》和相应行业标准的规定。 8.1.5.2因机制砂细度模数较天然砂大,一般情况下,其与水泥浆组成的砂浆包裹粗集料的 厚度较大,因而需要适当调整砂率,为控制砂率的增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a)宜适当调整粗颗粒级配,减少较细粗集料用量; b)适当降低最大粒径,以便混凝土能顺利通过结构配筋网

上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JGJ63《混凝土用

8.2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

8.2.1配合比设计应基于力学性能、 作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科学 合理、技术先进,保证质量,获得满足设 8.2.2配合比设计应综合考虑结构 机制砂特性及其他原材料性能、混凝土拌和、运输、施 工工艺和施工人员水平 等因素,进行配合比计算、试配和调整后确定, 8.2.3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应考虑机制砂的特性,按照JGJ55《普通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规程》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8.2.4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和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规定。 8.2.5相对于天然砂,机制砂的饱和面干含水率较大,为满足工作性需要,机制砂混凝土的 用水量可适当提高,其合理值应通过试验决定。 8.2.6砂石用量宜用体积法进行计算,用假定容重法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假定容重宜比天然 砂混凝土增加20kg/m²40kg/m。 8.2.7附录E列举了机制砂混凝土在不同结构部位的配合比设计案例,可供参考。

8.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8.3.1满足相同的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水胶比可比天然砂混凝土水胶比增大0.02~ 0.05,初步计算时,可按JGJ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通过试验进行调整。 8.3.2胶凝材料用量应根据用水量与水胶比确定,胶凝材料中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合理掺 量,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机制砂中富余的石粉,可以根据其质量状况,替代部分矿物掺合料。 8.3.3为确保机制砂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宜采取以下办法或技术措施中的一种 或几种:

优先选择粒形较好,空隙率小的机制砂; b) 增加机制砂中坚固、洁净、吸水率较低的优质石粉含量; C 使用粉煤灰、矿渣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 d) 匹配坚固、洁净、较细的天然砂; e)使用相容性良好的高效或高性能减水剂

8.3.4机制砂普通混凝土的砂率不宜按天然砂混凝土砂率的选取方法直接选取,而应根据机 制砂自身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及MB值,并根据水胶比及碎石最大粒径通过试验确 定;一般情况下,使用机制砂中砂时,砂率宜比天然砂混凝土提高0%~4%,使用机制砂粗砂 时,砂率比天然砂混凝土提高2%~6%,具体增加量应通过试配确定。

8.4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8.4.1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应有明确的施工技术水平评估,应根据本单位的技术资料确定配 制强度的强度标准差。 8.4.2机制砂的饱和面干含水率比天然砂大,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可在表12 的基础上增加0.01~0.03左右,用水量也可相应提高,具体增加量应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通 过试验调整确定。

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与胶凝材料最小用

8.4.3胶凝材料用量应根据用水量与水胶比确定,其指标宜符合8.4.2的规定,胶凝材料中 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掺量,根据设计要求或行业规范确定;机制砂中的石粉,根 据实际情况,可以替代部分矿物掺合料,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8.4.4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聚羧酸系减水剂,掺量应根据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 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较天然砂混凝土外加剂掺量宜提高0.1%~0.5%;应通过选择级配优良、 粒形圆润的洁净机制砂,优化外加剂与机制砂相容性,以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和外加剂掺 8.4.5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砂率可根据经验选用,与天然砂混凝土相比,砂率宜提高2%~ 4%,具体调整值应通过试配调整确定。 8.4.6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机制砂除应满足本指南规定的I、II类砂的要求外,还应满 足以下要求: a)母岩抗压强度应大于60MPa; 细度模数应控制在2.63.2之间; 石粉含量宜控制在5%以下,如需增加,亚甲蓝值应小于0.5,并通过混凝土性能试 验验证确定; d)吸水率不宜大于2%。 8.4.7为防止碱集料反应发生,混凝土总碱量(包括所有原材料)应不超过3.0kg/m²。 8.4.8氯盐环境下,混凝土拌和物中由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总量应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 的0.1%(钢筋混凝土结构)和0.0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8.4.9对有抗裂要求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和收缩试 验,检验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4.10当使用机制砂配制预应力混凝土时,应考虑机制砂及所含石粉对混凝土弹性模量、 徐变和收缩值的影响。

8.4.11对于有抗冻、抗渗、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和抗化学腐蚀等耐久性要求的机制砂高 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相应的耐久性试验,检验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的规定。

8. 5 试验室试配与调整

8.5.1.1混凝土试配时,应考虑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原材料温度等,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目标 性能指标。 8.5.1.2混凝土试配时,不应使用风干或烘干的集料,宜使用饱和面干以上含水率的粗集料 细集料,含水量计入总用水量。 8.5.1.3细集料中大于4.75mm的颗粒,应将其作为粗集料,按级配要求掺配后等量替代相 等粒径的粗集料。 8.5.1.4混凝土试配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机应符合GB/T9142《混凝土搅拌机》的规 定。 8.5.1.5混凝土试配时,拌和物均匀性满足要求后方可出料。从全部材料投放完成后,要求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min。 8.5.1.6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完成后,应立即检验拌和物性能主要控制指标,观察有无分层 离析、泌水,评定其均质性。拌和物性能检验可参照JTGE3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 试验规程》进行。 8.5.1.7应建立混凝土拌和物0~180min内工作性能相关指标在施工环境温度条件下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试配出机落度和落度经时损失预测混凝土运输到浇筑工作面的入模 落度,并应在现场进行复核。

8.5.2.1如出机的混凝土工作性不能满足设计需要,应保持计算水胶比不变,并通过调整配 合比其他参数使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符合设计、运输以及浇筑施工工艺的要求,然后修正计算 配合比,提出试拌配合比。 8.5.2.2试配应至少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应为本指南第8.5.2.1条提出的试拌 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较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试拌配 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或减少1%~2% 8.5.2.3当使用矿物掺合料或有耐久性需要时,宜保持试拌配合比的水胶比不变,变动矿物 掺合料的掺量或组成,并相应增减用水量,保持三个配合比的浆体体积相等的方法,进行配 合比的设计。

8.5.2.4当机制砂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指标,按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调

混凝土落度过小: 1) 适当调整砂率; 2) 保持水胶比不变,适当调高用水量; 通过选择相容性好的减水剂、适当增加减水剂掺量或选用减水率高的品种,但 不宜大于饱和点; 4) 适当调整粗集料级配,减少5mm15mm左右粒径的用量; 5) 选用需水量比较小的矿物掺合料; 将机制砂中的石粉,部分替代胶凝材料用量。 b) 混凝土落度经时损失值过大: 拌和混凝土前应使粗细集料含有饱和面干以上状态的水分; 适当增大用水量; 3) 选择相容性好的减水剂、适当增加减水剂掺量或选用减水率高的品种; 4 选用需水量比较小的矿物掺合料 5) 选用坚硬、洁净、吸水率较小的机制砂和粗集料; 6) 将机制砂中的石粉,部分替代胶凝材料用量。 c混凝士拌和物泌水多:

1)适当增加吸水率低的石粉、粉煤灰等材料用量; 适当降低减水剂掺量,适当增加用水量; 3) 改善水泥等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相容性; 适当缩短混凝土拌和物的凝结时间 5 适当缩短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经时损失时间。 d 混凝土拌和物粘度过大: 1)适当降低减水剂掺量; 2)适当增加用水量; 3)适当调整外加剂含气量或引气剂质量。 e 混凝土拌和物凝结时间过短:适当调整缓凝剂用量。 8.5.2.5经过上述调整,使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符合要求,再根据设计文件需要,进行 列混凝土硬化性能试件制作与检测: a)力学性能试验: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 b 耐久性能试验: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裂性能、抗碳化性能等, 8.5.2.6当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指标,按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调整: a 同条件养护的试件抗压强度低 1 根据混凝土结构水化温升发展规律,使用温度匹配养护方法,同步养护试件; 适当增加胶凝材料中硅酸盐水泥用量: 3) 适当降低粉煤灰用量; 4) 适当提高矿渣粉用量; 5) 适当降低水胶比。 b 弹性模量低 1 根据混凝土结构水化温升发展规律,使用温度匹配养护方法,同步养护试件; 2) 适当增加胶凝材料中硅酸盐水泥用量; 3) 适当降低粉煤灰用量; 4 适当提高矿渣粉用量; 5) 适当降低水胶比。

8.5.2.7当机制砂混凝士耐久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指标,按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

1)适当增加砂率; 2)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 3)适当降低水胶比。 b) 抗碳化性能 1)适当提高胶凝材料用量; 2) 适当降低水胶比; 使用矿物掺合料,应同步降低水胶比,保持浆体体积不增加; 4) 使用粒形圆润,针片状颗粒含量小的优质集料; 使用高性能减水剂。 C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1) 适当提高胶凝材料用量; 2) 适当降低水胶比; 3) 使用矿物掺合料,应同步降低水胶比,保持浆体体积不增加; 4) 使用粒形圆润,针片状颗粒含量小的优质集料; 5) 使用高性能减水剂,复合优质引气组分。 d) 抗开裂性能 1 适当降低水胶比; 2) 使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并同步降低水胶比,保持浆体体积不增加 3) 使用粒形圆润,针片状颗粒含量小的优质集料; 使用高性能低收缩减水剂。

8.5.3试验室配合比确定

经过试配、调整,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硬化混凝土性能均达到了设计技术指 出具试验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8.6.1试验室配合比设计完成至施工组织设计批复阶段,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或施工实际需 要,在原材料进场后,应对试验室配合比设计的拌和物和易性及早期力学性能进行施工现场 验证,以明确下列技术指标的符合性: a)混凝土拌和物性能: 1)混凝土落度与扩展度、落度与扩展度经时损失; 2) 混凝土含气量; 3) 混凝土泌水率; 4) 混凝土表观密度; 5) 混凝土温度。 b) 混凝土力学性能: 1)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 2)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 8.6.2在工地试验室进行试验室配合比现场验证时,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原材料和试验室条 件、施工季节等因素进行验证和调整,试验室下列条件应与现场施工时尽可能一致: 试验室温湿度; b) 胶凝材料温度,砂、碎石温湿度; 拌和设备技术; d 试件成型方法与成型时间。 8.6.3按照试验室配合比,在现场试验室进行试拌,检验拌和物性能,如不符合,应调整相

施工组织设计批复后,应进行结构物试浇筑或首件结构浇筑,以明确施工工艺的可行性、技 术方案的可靠性。 8.7.2拌和前应对搅拌机计量系统的精确度进行核查。 8.7.3依据现场验证后的目标配合比进行试拌,应根据需要检验混凝土拌和物性能主要控制 指标是否满足目标设计性能,并用快速烘干法对混凝土拌和物的水胶比进行试验 8.7.4拌和完成并运输到现场的混凝土,应检验入模落度、落扩展度等技术指标是否满 足浇筑工艺要求, 8.7.5第一件构件浇筑完成后,应对混凝土的质量与外观进行检验。 8.7.6以第一件构件浇筑的工艺性评价、质量与外观检验为依据,经调整和优化后确定施工 配合比,编制施工配合比设计报告。

9机制砂混凝土的施工控制

9.1.1应制定专项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开工前向相关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 9.1.2应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连续正常运作。 9.1.3应全过程对原材料、设备、计量、搅拌、运输、浇筑、拆模、养护等进行监控,并根 据实际情况研究调整。

9.1.1应制定专项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开工前向相关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

9. 2. 1原材料验收

9.2.1.1应核对入场原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和货物运输单据的真实性,抽检原材料的基本质 量,抽检合格后方可入库。 9.2.1.2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应快速检验密度或堆积密度,判定其基本质量属性。 9.2.1.3应检验机制砂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影响。准备好标准样品,根据本指南附录A机制砂 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方法,检验机制砂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建立工程实际混凝土配 合比的砂浆工作性基准值。 9.2.1.4用于同一配合比的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宜超过土0.2,石粉含量变化范围 不宜超过土2.0%,否则应对配合比中的砂率进行调整。 9.2.1.5在机制砂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波动情况进行监测,尤 其是细集料和粗集料的含水率变化的监测;在雨雪天或天气明显变化时,应加强细集料和粗 集料的含水率监测及时对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调整。

9.2.2.1应控制机制砂的含水率,防止其因含水率小而离析,或因含水率大而在冷料仓起拱 不能下落,含水率不宜大于5%,实际控制值宜应通过试验确定。 9.2.2.2机制砂混凝土拌和,各种原材料均应采用自动计量装置;应对计量系统定期校准, 采用动态计量法每月复核计量精度。 9.2.2.3试验室开具机制砂混凝土配料通知单,方能进行机制砂混凝土生产,配料通知单应 包括计算配合比、粗集料的含水率、细集料含水率及施工配合比的调整内容。 9.2.2.4机制砂混凝土拌和宜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最短搅拌时间应根据工艺性试验的 结果确定。 9.2.2.5拌和站操作人员应在混凝土运料单上详细填写结构名称、机制砂混凝土设计强度等 级、落度、数量、出站时间等信息。 9.2.2.6应根据工艺性试验结果出具的机制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明确的拌和时间等参数进 行生产,如果生产的机制砂混凝土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应及时通知试验室进行调整,不得擅 自调整配合比组成材料用量, 9.2.2.7 机制砂混凝土出机拌和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9.2.2.8 每工作班应检测出机与入模落度、扩展度、泌水率等拌和物性能指标,如拌和物 性能指标不满足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试验人员应及时进行技术调整,使之符合浇筑要求。 9.2.2.9在夏季施工时,可采取下列措施保持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 a 控制或降低胶凝材料温度; D 保持砂石材料湿度; c)使用缓凝保塑高性能减水剂; d)避开高温时间。 9.2.2.10连续拌和机制砂混凝土,应设置可视化监视装置,监控出机拌和物性能,结合搅 拌机电流强度等装置,综合控制出机拌和物性能 9.2.2.11搅拌站应与施工现场保持联系,及时观察生产的拌和物品质,收集现场反馈信息 对下一批机制砂混凝土的生产是否需要进行技术调整做出预判

9.2.3.1拌和物运输包括从拌和站运输至施工现场,施工现场运输至结构物两个阶段,拌和 物落度、落度延时损失等和易性指标,应结合两个阶段的工艺特征和机制砂的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9.2.3.2宜采用具有保温防晒装置的罐车运输机制砂混凝土拌和物,罐车在装载混凝土拌和 物前,应反转罐体,将罐内可能残余的清洗用水排出。 9.2.3.3混凝土拌和物具有随时间、温度而发生落度等和易性指标损失的特征,因此,应 根据浇筑现场的需求、运输道路的情况作出要善安排,建立运输计划,将混凝土拌和物根据 约定时间要求运输至施工现场,不应过早或过迟到达施工现场。 9.2.3.4混凝土拌和物运输至现场后,应高速旋转13分钟,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离析现 9.2.3.5混凝土入模前,技术人员应对罐内的混凝土拌和物进行目测,以判断混凝土和易性 是否满足浇筑需要,如有必要,应进行落度检验,

9.3混凝土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9.3.1浇筑水下混凝土完整性控制

9.3.2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

9.3.2.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必须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批后必须严格按实施性施 工组织设计施工, 9.3.2.2大体积机制砂混凝土浇筑应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入模前的钢板与钢 温度以及附件的局部气温均不应超过40℃,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不宜高于28℃,冬天浇筑混凝 土的入模温度应不低于10℃。 9.3.2.3在炎热季节浇注大体积机制砂混凝土时,宜将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遮盖,避免 日光曝晒,并用冷却水拌和,或采用冷却集料等方法降低原材料入仓温度。 9.3.2.4加强内外温度观察,当发现温差超过规定要求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9.3.2.5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征得设计同意后,要进行分块、分级浇筑。每层机制砂混凝土 厚度应为1.5m~2.5m;分段间的竖向施工缝应平行于结构较小截面尺寸方向;当采用分段浇 筑时,竖向施工缝应设置模板;上下邻层混凝土间的竖向接缝,应错开位置做成企口,并按 施工缝处理。

9.3.3浇筑梁式结构混凝土密实度控制

9.3.3.1浇筑预制梁体,混凝土应采用快速、稳定、连续、可靠的浇筑方式在全梁范围内水 平分层连续浇筑成型。每片梁的浇筑时间控制应根据混凝土凝结时间确定。当梁的平面面积 较大时,也可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的方法连续浇筑,其工艺斜度视落度而定,先后两 层机制砂混凝土的浇筑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2初凝时间。

9.3.3.2浇筑现浇箱梁,主梁较高时也可分两次或三次浇筑,主梁较低时可分为两次浇筑; 分次浇筑时,宣先底板及腹板根部,其次腹板,最后浇筑顶板及翼板,同时应符合分段的有 关规定。 9.3.3.3机制砂中含有石粉,使得配制成的混凝土浆体相对较多,落度、水胶比较大的混 疑土拌和物振揭,应采取合理方式,控制其振捣时间,防止浆体上浮, 9.3.3.4机制砂混凝土采用泵送方法施工时,相同泵送高度下,机制砂混凝土的落度值宜 比天然砂混凝土增加20mm~40mm 9.3.3.5浇注过程中,应及时对机制砂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振捣宜采用插入式 振揭器垂直点振,也可采用插入式振揭器和附着式振揭器联合振揭;机制砂混凝土较粘稠时 应加密振点分布:机制砂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宜采用侧振并辅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成型。

9.4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9.4.1.1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是控制机制砂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应尽量减少早 期混凝土表面的裸露时间。 9.4.1.2机制砂混凝土的前14d龄期干缩值比天然砂混凝土要大,而后龄期干缩值相差不 大,混凝土要注意早龄期的湿养护;立柱、墩身等构件浇注完脱模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裹 覆,养护时间不宜小于14d。

9.4.2大体积混凝士裂缝的预防

4.2.1大体积机制砂混凝土养护应进行温控计算,应加强机制砂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 米取下列方法进行: a)及时对机制砂混凝土表面进行紧密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 b) 大体积机制砂混凝土脱模时间应根据温控方案,根据GB5049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技术规范》进行温度梯度的控制。按以下方法进行: 1)保温养护期间应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 不宜大于50℃,并采取措施确保内外温差不超过25℃,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不 超过20℃: 2 可通过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控制入模温度、埋设降温系统控制混凝 土结构内部最高温度; 3)可通过保湿蓄热养护控制结构内外温差。 4.2.2大体积混凝土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 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当采用喷 养护剂养护时,应保证不漏喷,养护剂应符合JC901《水泥混凝土养护剂》的要求;此外 应该保证模板接缝处不产生失水干燥

9.4.3大面积混凝土裂缝的预防

9.4.3.1桥面等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应控制其湿度与温度不均匀变化,防止混凝土塑性收缩 开裂。 9.4.3.2使用振捣设备使混凝土密实后,应立即使用提浆整平机平整混凝土,当宏观平整度 符合要求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稍后立即覆盖土工布等材料防晒, 避免因上下层湿度不同,温差过大而出现裂缝,不得进行二次抹面、使用机械抹平机等方法 而长时间大面积的裸露混凝土表面

9.5混凝土结构表面质量控制

9.5.1控制混凝土构件表面质量的主要措施:

1控制混凝土构件表面质量的主要措施: a)合理确定机制砂级配细度模数及石粉含量,使混凝土粘聚性符合目标要求: b)选择与机制砂相容性好的外加剂及严格控制外加剂用量,避免混凝土泌水离析: C选择光洁的模板或效果较好的隔离剂改善混凝土表面质量。

9.5.2按照本指南8.3.3条的规定, 使机制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应按照规定要求, 既定的施工工艺,做好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使结构物表面密实平整无病害。

9.6混凝土结构力学与耐久性能控制

9.6.1.1混凝土拌和系统应具备完善的自动计量装置,计量记录应可储存,可溯源。 9.6.1.2应按照本指南第8章要求做好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每工作班应核查计量结果 与配合比设计值之间的偏差是否符合精度要求,确保各种原材料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的要求 9.6.1.3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按相关规范的要求,做好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检 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按 8.5.2.6、 8.5.2.7的要求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机制砂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方法A.1适用范围A.1.1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含减水组分的外加剂与机制砂混凝土的相容性,也可用于评价拟开采料源所制的机制砂样品或工程建设拟选机制砂的技术经济性。A.2仪器设备A.2.1水泥胶砂搅拌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C/T68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的有关规定;A.2.2砂浆扩展度筒应采用内壁光滑无接缝的筒状金属制品,如图A.1。50 ±0. 59'0于09100 ±0.5图A.1砂浆扩展度筒示意图(mm)A.2.3其他a)捣棒:直径为8mm土0.2mm、长为300mm土3mm的钢棒,端部应磨圆;b)玻璃板:尺寸应为500mm×500mm×5mm;c)钢直尺:量程为500mm,分度值为1mm;d)秒表:分度值为0.1s;e)时钟:分度值为1s;f)天平:量程为100g、分度值为0.01g;g)台秤:量程为5kg、分度值为1g。A. 3试验所用原材料、配合比及环境条件A. 3. 1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外加剂、水泥和矿物掺合料;A.3.2拟用于工程实际的机制砂,并应筛除粒径大于4.75mm以上的部分并处于饱和面干或以上状态,依据GB/T14684《建设用砂》,测定其含水率;A.3.3砂浆配合比应采用与工程实际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中去除粗集料后的砂浆配合比,水胶比应降低0.02,砂浆总量不应小于1.0L;A.3.4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和泵送剂的砂浆初始扩展度应为350mm土20mm;A.3.5试验应在砂浆成型室标准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土2℃,相对湿度不应低于50%。24

A.4试验方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4.1将玻璃板水平放置,用湿布将玻璃板、砂浆扩展度筒、搅拌叶片及搅拌锅内壁均匀擦 拭,使其表面润湿; A.4.2将砂浆扩展度筒置于玻璃板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A.4.3按砂浆配合比的比例分别称取水泥、矿物掺合料、机制砂、水及外加剂待用; A.4.4外加剂为液体时,先将胶凝材料、机制砂加入搅拌锅内预搅拌10s,再将外加剂与水 混合均匀加入;外加剂为粉状时,先将胶凝材料、砂及外加剂加入搅拌锅内预搅拌10s,再加 入水; A.4.5加水后立即启动胶砂搅拌机,并按胶砂搅拌机程序进行搅拌,从加水时刻开始计时; A.4.6搅拌完毕,将砂浆分两次倒入砂浆扩展度筒,每次倒入约筒高的1/2,并用揭棒自达 缘向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插捣15下,各次插捣应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插捣筒边砂浆时,捣 棒可稍微沿筒壁方向倾斜。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筒内砂浆深度,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 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插捣完毕后,砂浆表面应用刮刀刮平,将筒缓慢匀速垂直提起, 10s后用钢直尺量取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并取其平均值为砂浆扩展度; A.4.7砂浆初始扩展度未达到要求时,应调整外加剂的掺量,并重复本条第1~6款的试验步 骤,直至砂浆初始扩展度达到要求; A.4.8将试验砂浆重新倒入搅拌锅内,并用湿布覆盖搅拌锅,从计时开始后10min(聚羧酸系 高性能减水剂应做)、30min,60min,或一直至需要的混凝土拌和物落度保留时间Tmin(T: 工程所需混凝土拌和物落度的保留时间),开启搅拌机,快速搅拌1min,按本条第A.4.6款 步骤测定砂浆扩展度,

A.5.1应根据外加剂掺量、砂浆扩展度经时损失、泌水等拌和物表现判断外加剂的适应性。 A.5.2试验结果有异议时,可按实际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验验证。应注明机制砂混凝 土所用配合比,外加剂、水泥、矿物掺合料和机制砂的品种、等级、生产厂及试验室温度、 湿度等。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机制砂生产(干法)常用生产设备技术参数

表B.1砂石联产干法制砂常用生产设备技术参数参考表

单独干法制砂常用生产设备技术参数如表B.2

表B.2单独干法制砂常用生产设备技术参数参考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机制砂生产规模及相应配置(干法)C.1机制砂生产规模及相应配置(干法)不同规模的机制砂生产项目所需的用地、用电等信息可参考表C.1和表C.2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表C.1砂石联产工艺(干法)生产规模机械设备占地面积配套用房占地面积用电量建设工期(天)备注(m)(m)(kWh/小时)100T/h160080050040原料和成品堆放200T/h36001200100060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估算。400T/h64001600200080表C.2单独制砂工艺(干法)生产规模机械设备占地面积配套用房占地面积用电量建设工期备注(m)(m)(kWh/小时)(天)100T/h80020080060原料和成品堆放200T/h1000300160070面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估算。400T/h200040032008027

SY/T 7071-2016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机制砂生产参考设备配置及工艺流程图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机制砂生产参考设备配置及工艺流程图

表D.1砂石联产干法制砂参考设备配置表

D. 2100吨砂石联产工艺流程(坚岩)如图D.1所示。卡车大料斗科机成品石料ZSV490+110颗式破碎机圆维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医报动等PE750=1060PY1325PF13154YK;1854过渡废料030nm机制砂立式冲击破碎机四振动筛除全设备003YK1550注:图中设备名称下的字符均为参考型号,喷淋系统整合在流程中,图中未标出图D. 11100吨砂石联产工艺流程图29

D.3200吨砂石联产工艺流程(坚岩)如图D.2所示。反击式破碎机PF1315卡车大料4成品石料ZSV600+130颗式破碎机国维式碳碎机摄动筹PE900*1200PT163641K2460反击式破醇机PF1318废料030mm机制影立式冲击破碎机除尘设备120031K1854注:图中设备名称下的字符均为参考型号,喷淋系统整合在流程中,图中未标出图D.2200吨砂石联产工艺流程图30

D.5典型立式干法制砂工艺流程图,如图D.4所示碎石原料输送设备立式冲击破碎机振动给料机空气筛加湿搅拌器砂除尘系统供水系统图D.4典型立式干法制砂工艺流程图32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案例

T/ZZB 1917-2020 管网修复用内衬聚乙烯管材.pdf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案例

表E.1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案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