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TS 10020-2019 港珠澳大桥设计指南 第二分册:沉管隧道工程.pdf

T/CHTS 10020-2019 港珠澳大桥设计指南 第二分册:沉管隧道工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9.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698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HTS 10020-2019 港珠澳大桥设计指南 第二分册:沉管隧道工程.pdf

澳大桥沉管隧道工厂法预制工艺要求。 5.6.5预留孔洞最大单边尺寸天于或等于300mm时应进行局部受力计算及构造验算,最大单边尺 寸小于300mm时应进行构造加强设计。 条文说明:单边尺寸大于或等于300mm(边长或直径)预留孔洞根据局部计算应力或内力进行配筋加强设计,单边 尺寸小于300mm(边长或直径)预留孔洞可以按照截断多少主筋则在洞口边缘补强多少主筋的原则进行加强,必要时增 配与主筋呈45交叉斜向构造钢筋

管节接头不宜设置在纵向地层变化或荷载差异较大的地段。 3抗震宜采用加大截面配筋率、增大钢筋直径、合理布置钢筋、改用钢剪力键、加大剪力键受剪面 只、调整剪力键布置等措施。 7.3.2液化地层应采用换填、桩基及其他地基处理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砂作为充填料的基础垫层时,应对砂样进行物理性质和抗液化强度的试验。 2采用桩基时,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并有足够的长度打人稳定地层。 3采用挤密砂桩、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时,加固深度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并应对处理后土 进行标准贯入等原位试验验证。 4打人桩应考虑施工对土的挤密及液化变形的影响

8.1.1地基处理与基础选型应按照天然地基优先、技术可行、风险可控、经济合理、施工便利的原则 进行。 条文说明:沉管隧道的地基及基础设计首先应核定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量,再结合上部荷载、纵向地质情况分 段确定沉降控制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地基及基础处理方式。 8.1.2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应遵循管节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双控的原则,并与管节结构协同设 计,满足结构受力、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条文说明:基础与地基处理应以管节总沉降和基础的刚度变化范围或差异沉降为主要控制因素,土体允许的刚度 变化范围通过隧道管节的容许内力和接头最大允许张开量要求分析确定。基础处理是为结构提供均匀的刚度或实现 在不同区段之间刚度的平顺过渡。 8.1.3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开展多种试验或现场测试,通过相互验证获取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相 关参数。 条文说明:沉管隧道对沉降控制较为敏感,地层及环境条件复杂时,应开展多种试验对设计参数进行相互验证。港 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除在勘察设计阶段开展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外,还在施工期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以获得相对准确 的物理力学指标, 8.1.4沉管段地基及基础刚度应满足结构安全及运营要求,并应与岛上段隧道地基及基础刚度相 协调。 条文说明:沉管隧道是对地基沉降较敏感的水下条形构筑物,设计应遵循“结构与基础总体协调”的总体理念。沿 纵向的散开段、暗埋段及沉管段应综合考虑基础及地基处理方案,避免出现结构分段之间差异沉降量及总沉降量过大 的情况,重点应处理好沉管顶部构筑物、回填或回淤等荷载过大的区段基础

可采用中粗砂或10~100kg块石,一次换填的厚度不宜大于2m。 2应采用水下振夯的方式对换填层进行压实处理,设计振动控制参数应根据现场典 进行确定。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局部段落采用了水下换填地基方案GB 51371-2019:废弃电线电缆光缆处理工程设计标准(无水印 带标签),单块石料质量为10~100kg,石

9.1.1基槽的平面布置、尺寸、高程等应满足隧道总体设计的要求。 9.1.2应根据基槽深度及地层地质条件进行水下边坡设计,宜通过现场试挖槽获取必要的设计 参数。 9.1.3管节回填防护设计应满足抗浮、抗侧移、防冲刷、防抛锚与拖锚、防船撞及环境保护等要求。 9.1.4管顶高出海床面时,应在一定范围内设置水下护坦等防护措施,并应进行专项研究。 条文说明:施工期开挖的基槽应满足隧道浮运、沉放安装及基础施工的基本要求。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槽在运 营期内仍将存在,故其基槽边坡稳定性是设计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分析时应考虑波流的作用力,对复杂地质条件 下的深水、深槽应开展针对性的试挖槽试验及观测,以获取隧道区水域成槽的经验。开挖的弃土处理一般外抛至指定 的、合规的海洋倾倒区,如能作为合规填料与堤岸或筑岛等建设相配合,将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为防止迷航、失航船舶撞击或紊乱的海流冲刷等给沉管隧道安全运营带来隐患,应对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进行回 真防护设计。对两侧露出海床段隧道结构应根据防撞的功能需要,设置较大范围的护坦、潜项等水下防护区,以保障隧 道运营期安全。

9.2.1基槽平面、纵面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平面轴线、纵面应与沉管隧道的平纵面设计相协调。 2应考虑管节系泊沉放时的锚系及船机设备布置。 条文说明:基槽平纵面设计应与隧道总体平纵面设计相协调,对于实施不同基础类型的区段,应结合高程与坡率的 变化的情进行调整。 9.2.2 2基槽设计底宽可按式(9.2.2)计算: B = B,+26 + T (9.2.2) 式中:B 基槽设计底宽(m); B,管节最大底宽(m); b一管节一侧预留富余量(m); T一一施工误差(m),取值与施工条件、设备有关 条文说明:基槽底宽由管节宽度、预留宽度以及施工误差组成。预留宽度根据管节基础垫层处理方法、基础、纠偏 设备的预留空间要求,一般取为1.5~2.0m。施工误差视气象、水文及地质、施工设备等条件进行取值,一般不宜欠挖。 9.2.3采用先铺法基础垫层处理时,基槽设计深度可按式(9.2.3)计算:

式中:H一一基槽设计深度(m); ha沉管结构底面深度(m); h。一基础垫层厚度(m)。 条文说明:基槽深度应根据纵断面设计高程、路面与压重层、管节底板厚度、垫层及竖向开挖精度

T/CHTS1002020199.3回填防护9.3.1回填防护可分为锁定回填、一般回填及护面层回填三部分,按图9.3.1设置。护面层回填一般回填般回填沉管管节沉管管节一般回填锁定回填基础垫层图9.3.1沉管隧道回填防护示意图条文说明:为保证沉管隧道运营期抗浮稳定以及降低锚击、船插等风险,应设置专门的回填防护层,根据工序及功能可分为锁定回填、一般回填及护面层回填二个部分锁定回填为施工阶段的管节定提供支撑,应铺设管节两侧,第回填高度至少为3.5~4m,条件较好情况下可局部锁定(点锁)。便于后续管节安装注意巴沉管节尾端保持20m以上的安全距离。一般回填可选用海砂与碎石,根据也材选用的便利性等确1常位锁定回填与护面回填之间。护面层布置在管节顶部,一般选择较大粒径的块石或石,料饱和单轴抗强度不应低于30MPa。为减少水流、波流对管节及防护层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可采用扭工字字块及四脚块体人工块体作为护面层。9.3.2回填防护设计十应符合下列规定:1沉管回填结构和和材料设计应考虑波浪、潮汐、回淤和冲刷等因素,并满足管节抗浮、抗冲刷、防锚冲击、限制侧移等功能要求2回填料的材质与粒径选用宜遵循“取材便、级配合理、可靠耐用”的原则3锁定回填应选用透水性好的粗砂、砾石,锁定回填厚度应结合水文条件和管节施工期临时稳定性确定,并符合式(9.3.2)的要求P,>P(9.3.2)式中:fa隧道管节底面的摩擦力(kN/m)Pp锁定回填较少侧的被动土压力(kN/m);P,锁定回填较多侧的静止土压力(kN/mC隧道管节侧面的水流力(kN4一般回填位于锁定回填与护面层回填之间,宜选用透水性好的中粗砂、碎石。条文说明:一般情况下,一般回填高度高于沉管顶,防止护面层块石回填施工损坏沉管结构。5管节护面层厚度及材料宜根据海床冲刷稳定性、防拖锚、防抛锚及管节抗浮等确定,护面层宽度宜向管节两侧轮廓线外延伸不少于2m。条文说明:管节沉放完成后尽快对已就位的管节在基础两侧及顶部进行逐段回填处理,回填顺序、材料、范围、厚度、坡度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管节侧面及顶部回填应分层、对称、均匀进行,施工过程中两侧回填高差不超过2m,防止管节因两侧受力不均而产生水平横向偏移,抛填完成后,应及时理坡并覆盖垫层块石。一般回填暴露长度宜控制在30~50m。6回填防护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构件应符合现行《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151)的相关规定。47

条文说明:回填结构应依据冲刷试验或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设计,满足抗冲刷、拖锚等要求,回填材料要求性能稳定 不液化、便于施工,应特别重视回填施工期的管节稳定性,避免发生横向侧移。护面层采用大粒径石料,厚度根据抗浮 及防护要求确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间段护面层厚度设计值为2.0m。

施工,应特别重视回填施工期的管节稳定性,避免发生横向侧移。护面层采用大粒径石料,厚度根据抗浮 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间段护面层厚度设计值为2.0m。 回填防护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据沉管隧道不同区域分别进行回填块石稳定性计算。护面层块石稳定所需粒径可按式 ,根据稳定所需粒径大小结合防护用石料的密底可计管得出块石稳定重

9.3.3回填防护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护面层块石稳定所需粒径可按式 9.3.3)计算,根据稳定所需粒径 算得出块石稳定重量

U+Uw 1 A·g·d

式中:D 护面块石粒径(m); 4 防护参数,可取0.04; A 块石相对密度; 重力加速度(m/s); U一水流剪切流速(m/s); Uw一 波浪剪切流速(m/s)。 2应采用最大海水重度、最小管节重量及最小管顶回填对管节抗浮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管节最小 抗浮安全系数应不低于1.15。 条文说明:根据通航、浮运时干航调节需求,可在管节顶面覆设一层混凝土保护层作为防锚层或压重层,起到调节 干能和压重的双重作用.厚度宜为100~300mm

式中:D 护面块石粒径(m); 4 防护参数,可取0.04; A 块石相对密度; 重力加速度(m/s²); U—水流剪切流速(m/s); I—油泊前切流(m(e)

9.4.1当管顶露出海床时,应设置水下护坦等进行防撞、防冲刷保护。

9.4.1当管顶露出海床时,应设置水下护坦等进行防撞、防冲刷保护

9.4.2水下护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护坦的纵向范围以沉管顶部回填防护层没入海床面位置为终点;护坦的横向宽度应结合防撞 护坦设置高度,通过防撞计算分析和波浪断面物模试验确定。 2锁定回填材料与中间一般段粒径一致,锁定回填顶面宽度不宜小于10m,高度宜与沉管结构侧 句竖墙顶部齐平。 3一般回填高度宜与沉管结构顶部齐平,回填材料可采用10~100kg块石。 4护面层结构和区段划分结合各区段岛头防撞分析和波浪物模试验结果确定。 条文说明:沉管隧道在管项高出海床时,应采取有效、可靠的工程措施防止失控船舶等撞击或海床冲刷淘蚀,通常 做法是设置水下护坦,护坦设计应综合考虑水面航行的船舶安全、隧道结构安全等因素。荷兰Deas隧道、上海外环隧 道、韩国釜山沉管隧道、土耳其Bosphorus隧道等采取水下石堆护坡、铰接的钢筋混凝土板、网兜法抛石、水下混凝土浇 筑等防护措施。块石保护层为结构防护的最外层,其两侧应使拖锚顺利抬升至管顶上部,锚爪不得影响到管节结构 块石保护层下方应设置反滤层,一方面可使落锚等荷载均匀分布于保护层,避免集中力作用,另一方面阻止靠近隧道的 回填料透过块石层发生冲蚀而流失。

T/CHTS10020—2019

10.1.1沉管隧道防水应按“结构自防水为主,外防水为辅,接头防水为重点”的原则设计。 10.1.2沉管隧道应根据隧道使用功能、使用要求、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条件、材料性能等,针 管节结构防水、接头防水、施工缝防水、最终接头防水等进行综合防水设计

10.2.1沉管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隧道运营期最大水深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地下 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隧道主体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沉管段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12,散开段及 暗埋段隧道主体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10。 10.2.2工厂法制作的节段式管节结构防水宜采用混凝土自防水、可不设置全外包防水层,管节预 制完成后应进行试漏检测。整体式管节结构宜设置全外包防水层。 条文说明:整体式管节结构采用底钢板作为管节底部外包防水时,钢板应沿侧墙上翻至适当高度,与侧墙及管顶的 防水卷材或涂料、两侧端钢壳连接,形成完整防水体系;钢板厚度、材质等应结合防腐需求确定,并选择防腐涂层或牺牲 旧极等保护措施。管节侧墙与顶板可采用喷涂型聚脲、聚氨酯、渗透环氧、聚合物水泥等涂料或防水卷材。不同材质防 水层的搭接、管节结构与预埋钢构件交界部位等应进行防水加强处理。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采用工广法制作的节段式管节结构,仅在管节接头处设置喷涂型聚腺防水涂料。喷涂型聚腺 防水涂料及与其配套使用的底涂料、涂料修补材料、层间处理剂等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喷涂聚腺防水工程技术规 程》(JGJ/T200)的相关要求。 10.2.3管节主体结构自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宜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比参数,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采用节段式管节,管节主体结构采用自防水混凝土

T/CHTS100202019

[11. 1 一般规定

11.1.2隧道结构所采用的各类材料应与使用环境相适应,可结合结构重要性、可维修性以及环境 作用等级对重要构件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条文说明:即使隧道结构选用了与所处环境类型相适应的结构材料,隧道结构的性能仍然会随其服役时间的延续 而退化。因此,除合理的结构耐久性设计外,还需要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可维修性以及环境作用等级,有针对地采取附 加保护措施。适时依据结构健康监测结果,对主体结构或构件进行耐久性状态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耐久性再设计。 11.1.3主体结构及可更换构件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 条文说明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确定不仅是技术问题,还与经济性相关。一般地,结构在使用期间受到的荷载水平 与其设计使用年限有关,预期使用年限越长则荷载水平会提高;给定荷载水平或设计使用年限的条件下,结构的实际使 用年限就与结构耐久性相关,尤其是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若预期使用年限太低,则经济性不合理。按我国现行标准规 定,沉管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T/CHTS 10020—2019

11.1.4沉管隧道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的划分应根据结构的使用条件,通过现场勘察及化验分析确 定,且应充分考虑隧道纵向、横断面布置及结构内外等环境的差异。 条文说明:环境作用是导致沉管隧道材料和结构性能退化的根本原因。同一结构所处环境不同,其性能退化程度也 不同。因此隧道设计前应充分调查和勘察结构所处环境的类型,确定对结构及其材料有损害物质的成分与含量。调查内 容包括气象、水文条件、场地使用历史等,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地下水文和水质情况、地层矿物组成及其溶出性和腐蚀性。

11.2.1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要求应满足下列规定:

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可按表11.2.1取值。

1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最小

说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与耐久性之间并不存在 定程度上反映混凝土的密实性。鉴于强度指标仍是工程现场检验混凝土质量的最简便方法,而对混凝土力

表 11.2.3(续)

条文说明:喷涂聚脲弹性体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清理主要针对混凝土表面的杂质和缺陷。表面处理后应 达到以下要求: (1) 混凝土强度不低于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 确保所有的硅酸盐类杂质完全从混凝土表面冲洗掉,以保证聚脲涂层与混凝土底材的附着力。 (3) 清除各种妨碍附着力的物质,以使聚脲涂层与混凝土有良好的附着力。 (4) 聚脲涂层施工前,须检测混凝土中的含水率,正常情况下含水率应介于3%~4%;混凝土表面平整、无缺陷 必要时需涂覆专门的封闭底漆。 5混凝土硅烷浸渍应符合现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及《公路工程混 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喷涂聚脲弹性体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清理主要针对混凝土表面的杂质和缺陷。表面处理后应 达到以下要求: (1) 混凝土强度不低于结构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2) 确保所有的硅酸盐类杂质完全从混凝土表面冲洗掉,以保证聚脲涂层与混凝土底材的附着力。 清除各种妨碍附着力的物质,以使聚脲涂层与混凝土有良好的附着力。 (4) 聚脲涂层施工前,须检测混凝土中的含水率,正常情况下含水率应介于3%~4%;混凝土表面平整、无缺陷 必要时需涂覆专门的封闭底漆。 5混凝土硅烷浸渍应符合现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及《公路工程混 疑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的相关规定

11.3.1应根据结构功能和环境条件选择混凝土构件形式。构件截面几何形状应简单、平顺。 11.3.2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形状应有利于排水,对于可能积水的部位宜设置倾斜面。对管节接头 节段接头槽等可能产生蓄水的部位,宜设置排水通道。 11.3.3不同环境作用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应同时满足钢筋防锈、耐火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 间的力传递的要求,且不得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11.3.4隧道结构施工缝、伸缩装置等的设置宜避开不利的环境作用。 11.3.5极端严重腐蚀环境F级下的混凝土配筋构件,浇筑在其中的吊环、紧固件及连接板等结构 连接件应与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隔离。

11.3.6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最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11.3.6的规

条文说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是保障使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使用环 境除本章节提到的各类腐蚀与侵蚀作用外,还有火灾高温、冲刷等,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可合理确定荷载作用下的钢筋 保护层厚度,对于其他环境作用尚不存在成熟的设计模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材料劣化模型和试 险统计公式,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因而,国内外的设计规范未依靠模型公式的计算结果,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判断给出 参考值。 值不超过 2mm

2应进行参比电极及腐蚀电池预理设计

T/CHTS10020—2019 关规范执行。 11.4.4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宜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的防腐蚀措施。 条文说明:牺牲阳极防腐具有稳定性好、经济效益好、易维修和保养等优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最终 接头采用了牺牲阳极块及预留腐蚀厚度等防腐蚀措施。

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宜采用牺性阳极保护的防腐蚀措施。 明:牺牲阳极防腐具有稳定性好、经济效益好、易维修和保养等优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最终 牺牲阳极块及预留腐蚀厚度等防腐蚀措施。

T/CHTS10020—201912施工监测与运营期健康监测12.1一般规定12.1.1应根据沉管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特点和功能,开展施工监测和运营期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条文说明:沉管隧道施工期应对基槽边坡、管节预制、管节浮运、沉放安装、干坞等关键环节实施监测。隧道施工期的监测除实现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外,还可为运营期健康监测提供初始值。近年来,包括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南京扬子江隧道等一些重要的水下隧道都已逐步建立了运营期健康监测系统,开展了运营期隧道结构和运营环境全过程监测。运营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为工程的维护、保养、安全决策及病害诊治提供科学依据。12.1.2施工监测与运营期健康出测系统应十条文说明:沉管隧道运营期结构力、结术变形和管节相对工各阶段累加的结果,两阶段测点布置、监测方法、仪器设备选型等宜够将施标准信的设备接人健康监测系统,以实现监测数据的连续性。12.1.3应对监测数据进行练综合分析,并开12.1.4监测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应技先进、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经济实用、便于维护更换及扩展升级。12.1.5传感器选型型应满足量程、测量精、分辨率、灵敏度、长期稳定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和经济性等要求。条文说明:传感器选择应便干系统集成,安装前应进行标定、校准或自校。12.2施工监测12.2.1应编制施工期专项监测方案,工监测应费李管节预制、管市浮运、沉放、对接安装等全过程。条文说明:沉管隧道施工期监测涉及的内容多,监测作业的不确定与难度天.为确保监测的有效实施,应编制专项的沉管隧道施工期监测方案,包括监测自的、内容、监测的反预控机制等、应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选择合理的控制标过及时信、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完备的处置方案,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及结构几何及力学状态满足设计及长期运营的要求。12.2.2沉管隧道施工期常规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宜按表12.2.2选取。表12.2.2沉管隧道施工监测的主要项目、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一览表监测频率序号监测内容建议方法变载期恒载期1混凝土重度试块称重2管节浇筑温度埋人式温度传感器预制3阶段混凝土裂缝目视、读数显微镜4端钢壳变位高精度全站仪59

行,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系统功能要求与总体方案,监测内容、测点布置、方法、设备选型、安装,系统各模块的工作流 程、工程设计、项目设计及集成方案,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管理方案;系统供电、通信、防雷、保护方案等。 12.3.2运营期健康监测应对隧道安全性和耐久性等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可按表12.3.2要求

表12.3.2沉管隧道结构健康监测项目一览表

条文说明:管节接头、节段接头的张合与止水带特性密切相关,其工作状态是反映接头结构寿命和沉管隧道止水安 全性能的关键,因此,施工期重点对管节接头张合量及错开量、管节接头剪应力、GINA止水带压缩状态、节段接头的张 合量等进行监测。 12.3.3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主体结构及附属结构的要求确定。 条文说明:在正常维护和可更换条件下,健康监测系统应能保证服务于隧道结构运营期。健康监测传感器使用寿 命要求可参照现行《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T/T1037)执行。 12.3.4健康监测系统应包括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数据处理与控制模块、安全预警及 评估模块、用户界面模块等,并通过系统集成技术将各模块集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 12.3.5健康监测系统应具有数据分析、安全预警、安全评估、损伤诊断、技术状况评定、专项评估等 功能。 12.3.6健康监测系统宜采用自动化在线监测和人工巡检并重的方式。 条文说明:沉管隧道健康监测一般采用自动化监测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手段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自动 化监测具有监测效率高、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但也存在监测仪器费用高、监测点覆盖有限等问题。人工巡检具有灵 活机动的特点,可及时、全面地发现隧道结构裂缝、新增漏点、混凝土剥落等异常情况。 12.3.7监测断面选取和监测点布置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条文说明:监测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位置应充分利用结构分析计算的结果,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外部环境和荷载作 用确定。如:荷载、应力监测点应布置在结构项板、底板、侧墙中部等受力较大的部位。变形监测点应布置在隧道埋深 变化大、地质条件变化大的段落。 12.3.8健康监测系统中自动化监测项目的采样频率应根据监测类型和具体要求设定。动态信号 采集应满足采样定理。 条文说明:隧道监测项目的采样频率可根据项目不同阶段需求确定,也可参照现行《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 术规程》(JT/T1037)中关于结构荷载与环境监测、结构整体与局部响应项目监测频率确定

T/CHTS10020—201913临时工程设计13.1一般规定13.1.1沉管隧道临时工程设计应遵循位置合适、规模适当、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统筹规划的原则,包括干、寄放区及临时航道等。条文说明:沉管隧道干坞、寄放区及临时航道等临时工程,前期投入大,其选址布置应经多方案比选后综合确定。13.1.2应结合周边环境、工程地质、航道条件、施工工期、工程造价、管节预制工艺等综合确定干坞位置、规模及类型。条文说明:干坞位置和规模应根据施工组经济性、管节尺寸及节数量等情况确定,并应对管节预制批次进行充分比较,在满足施工工期需求前提下量节省13.1.3临时工程设计基准期宜取厂年S13.2干坞13.2.1干坞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工程实确定,并不低于5年。13.2.2干坞坞顶防洪高程应符合现行《规范》(GB50285)的相关规定。13.2.3干坞类型应立结合管节结构、管节数量、预制要求、工期筹划、场地条件、造价、位置等因素确定。条文说明:沉管干坞根据场地类型可分为固定式干坞移动式干坞,根据场地位置可分为旁建干坞和轴线干坞;固定式干坞根据生产方式不同又可!为工厂法干坞法是在工厂内通过流水线作业进行管节制作的方法。当管节数量多、预制连续性要求高、质量要求较高时,可选择工厂法干坞;当管数量少、场地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移动式干坞;当采用旁建干坞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工求相公时可采用轴线干坞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采用工厂法干坞。13.2.4干坞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坞选址应根据管节数量结构形预制方式、地理位置、浮运条件、工期筹划、征地拆迁、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2干坞场址应便于管节预制用材料运输,并利于管节装与出运。条文说明:地理条件允许时宜采用较大干坞,一次能多节管预制,预制工期短,对综合成本有利。城市内因征地拆迁等情况,可利用沉管隧道区建造轴线干坞的方案。干坞建设应根据实际投资、工期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坞址在对珠江口周围地区可能场地广泛调研基础上,最终综合技术、风险、可实施性、对环境影响、造价等方面比较,选址于珠海市万山区桂山岛北端的牛头岛,该处距隧道区约12km、岛西侧约0.8km处为现有榕树头航道。水域开挖支航道与现有榕树头航道连接,利用榕树头航道浮运至管节沉放地点。13.2.5工厂法干坞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坞场地分区及规模应根据管节预制生产流水线工艺方案确定,分区应包括钢筋加工区、管节预制区、浅坞区、深坞区等。2管节预制区与浅坞区坞底应采用相同高程,且不应低于设计最高水位。62

DL/T 1859-2018标准下载14. 1 一般规定

14.1.1管节装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便于拆装、重复利用、经济合理的原则。 14.1.2管节装设计应综合管节的防水、操控、压舱、风险控制和装工艺等因素确定 条文说明:管节晒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管节浮运、沉放等施工的需要,应根据工况及施工条件,采用成熟的晒装设 计方案,降低风险,确保施工安全,同时结合施工工艺与设备,实现标准化施工,方便安装拆卸,提高使用率。 通常情况下,管节晒装分为一次装和二次装。一次装包括端封门、压载水箱及系缆柱、吊点、绞缆盘台座、拉 合台座、导缆器、GINA保护罩等装件。二次晒装包括沉放驳(安装船)、测量塔、拉合千斤顶、人孔井、导向装置等晒 装件。 14.1.3应对端封门、压载水箱、测量塔、吊点、系缆柱、拉合台座等晒装件进行结构强度、变形及稳 定性分析。

14.3.1管节内压载水箱宜选用轻便可拆装结构

14.3.1管节内压载水箱宜选用轻便可拆装结构

15.0.1沉管隧道运营设施应包括通风与排烟系统、照明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供配电系 统、给排水系统、防灾救援系统、交通安全设施、内装与路面等。 15.0.2运营设施应与土建工程同步设计。 15.0.3左、右行车孔之间应设人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纵向间距应结合工程实际条件确定,不大于250m。 2人行横通道两端应设置防火门。 3人行横通道应与两侧检修道顶面平顺过渡。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经专题研究,纵向每135m设置一处人行横通道。防火门的具体要求应符合现行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D70/2)的相关规定。安全门底面、检修道顶面及安全通道 应平顺过渡。 15.0.4当采用重点排烟方式,专用排烟道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节接头与节段接头处应进行密闭处理。 2排烟道两端应与排风井平顺过渡,表面平滑。 15.0.5中管廊专用排烟道与逃生通道之间应设置隔断,逃生通道与管线廊道之间应设置隔板,并 便于维护检修。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管廊排烟通道与逃生通道之间设置300mm厚钢筋混凝土隔断结构,隔板每 540m预留一处检修人孔。逃生通道与管线通道之间设置复合钢格板进行隔断,满足可开启、承载、轻质、耐火等功能 要求。 15.0.6隧道进出口宜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光过渡措施。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近东西向布置,眩光严重,通过在隧道进出口设置110m长的减光格栅等措施,缓解 驾驶员进出隧道的“白洞效应”和“黑洞效应”。 15.0.7 隧道结构及接头应进行防火设计。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防火设计满足火灾热释放率50MW与RABT标准升温曲线测试的耐火极限不低 于2h的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1)在2h内保证被保护的混凝土结构表面温度不大于380℃,或距离混凝土表面25mm处的钢筋温度不大 于300℃。 (2)接头处采用防火措施隔热后OMEGA及GINA止水带区域的最高环境温度不大于150℃;100℃以上时间不 超过1h;70℃以上时间不超过2h。 15.0.8应在隧道洞口布设路面横向截水沟与雨水泵房,并在隧道最低点设置集水池与废水泵房。 条文说明:港珠澳大桥在隧道东、西人工岛暗埋段口部各设一座洞口雨水泵房,并在暗埋段洞口设置路面横截沟, 兰截隧道洞口段雨水进人泵房集水池。雨水经泵提升后排入人工岛周边设置的排水明渠。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采用W形纵坡,沉管段有两处最低点,设置了两处废水泵房,相应地设置横向排水沟,用于汇 集隧道内路面废水,并将汇水排人隧道废水泵房。 15.0.9隧道路面、排水沟、检修道、内装、管线等跨管节接头处的构造应能适应运营期的接头变形 要求。

JC/T 2314-2015标准下载T/CHTS 100202019

条文说明:为适应管节接头处纵向张合和微小转动等变形要求,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路面、排水沟、检修道、内装 管线等跨管节接头处的构造都进行了特殊设计。 15.0.10沉管结构侧壁设备箱预留洞室设计应结合功能需要、结构及防水安全及施工便利等确定 并满足下列要求: 1 预留洞室宜优先在结构中墙设置,模数化布置。 2预留洞室边缘距离管节接头、节段接头应不小于3m。 3最终接头不应布置预留洞室

责任编辑:韩亚楠郭红蕊 文字编辑:闫吉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