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pdf

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6231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2993-2019 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勘察规范.pdf

7.3.3每条勘探横断面的勘探点数量,初勘阶段简单场地不应少于1个,较复杂场地及复杂场地不宜 少于2个;详勘阶段应对初勘资料进一步复核,当路线与初勘线位偏离较大或地质条件需要进一步查明 时,应增加勘探点数量。

DB62/T 29932019

7.4.7深路应分析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边坡稳定性及场地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挖方边坡形式 开挖坡率及支挡防护措施等建议

深路堑初勘应提供下列资

文字说明:应对挖方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宣性进行评价BD-05--氧化锌避雷器、抗雷圈--新建瓮安至马场坪铁路甲供物资设备(电力、牵引变电)采购招标文件-盖章版本--ZG(二次),分析 深路堑边坡的稳定性; b)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7.4.9深路堑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4.8

7.4.9深路堑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4.8条规定的基础上

7.5.1黄土地区地面横坡坡率陡于1:2.5或路堤有可能沿斜坡产生横向滑移时,应按坡路堤进行勘 察。陡坡路堤应沿拟定线位及其两侧带状范围进行工程地质调绘,调绘宽度不宜小于两倍路基宽度,并 应查明路基及其两侧不良地质发育特征与危害性。 7.5.2陡坡路堤段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代表性横向勘探断面。每段断面数量应符合表15的 规定,当工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时可适当增加

表15陡坡路堤横向勘探断面布置数量

7.5.3每条勘探横断面的勘探点数量,初勘阶段简单场地不宣少于2个,较复杂及复杂场地不宣少于 3个;详勘阶段应结合支挡防护要求对初勘资料进一步复核,当路线与初勘线位偏离较大或地质条件需 要进一步查明时,应增加勘探点数量。 7.5.4勘探点深度应至稳定地层或持力层以下3m5m,并应满足沉降与稳定计算要求,基底以下存 在可能滑动面时应至潜在滑动面以下不小于3m。 7.5.5黄土地区陡坡路堤应分段评价路堤沿斜坡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及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 工程地质建议。

7.5.6陡坡路堤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a)文字说明:应对陡坡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 评估陡坡路堤沿斜坡产生滑动的可能性: b) 图表资料: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主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图片资料应对黄土类型、湿陷性、湿陷等 级等进行图示说明。 .5.7 陡坡路堤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5.6条规定的基础上,对初勘资料进行细化、修正、补充

DB62/T 29932019

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湿陷性评价表、水质分 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7.7.6河岸防护工程详勘资料应在符合7.7.5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

8.1.1桥涵勘察的目的是了解和查明黄土地区拟定桥涵构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桥 涵构造物设计及地基处理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8.1.2桥涵勘察应查明拟定构造物场地及周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水文地质、沟(河) 道岸坡稳定性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黄土及场地湿陷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岸坡稳定性、地基持 力层等,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8.1.3桥涵勘察应按5.4节规定分阶段进行,针对各勘察阶段目的与评价内容,采用钻探、挖探、静 力触探、物探、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手段,查明桥涵场地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物理力学特性

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对桥梁建设的影响。调查范围一般宜为沟道及坡面上游不小于 下游不小于100m,桥台向两侧延伸各不小于50m,对黄土陷穴特别发育段落应加大调查范围

8.2.2黄土地区桥梁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地层条件及桥跨沿轴线或在其两侧交叉布置勘探点。勘探应满足查明岩主层分布、地基强度及 场地稳定性评价等要求; b 初勘阶段特大桥、大桥及中桥勘探点数量可按表16确定。小桥的勘探点数量每座不应少于 1个。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其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及基础工程方案确定。 对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分幅桥梁,应分幅进行勘察; C 详勘阶段应结合桥跨、基础类型、场地复杂程度等进一步补充勘探与测试,对较复杂、复杂场 地或高墩大跨及特殊结构的桥梁,每个墩(台)宜布置1个勘探点。遇有软弱层、陷穴、坑洞 等不良地质发育或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时,应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及基础工程方案确定每个墩(台) 拍勘探点数量

表16初勘桥位勘探点数量表

桥梁勘探的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穿透桩端以下压缩层厚度,且应进入桩端以下可靠持力层5m 一般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柱端持力层以下3m~5m

DB62/T 29932019

8.2.4桥梁跨越黄土冲沟及两侧桥台位于高阶地边缘存在边坡稳定性隐患等,需按7.4节深路堑勘察 及稳定性评价

复杂情况必须增加控制性探井数量,以查明桥址区湿陷性黄土厚度及湿陷场地类别。探井深度应穿过湿 陷性黄土层,陇西地区低阶地一般不小于15m,高阶地一般不小于30m;陇东地区低阶地不小于一般 10m,高阶地一般不小于15m。 8.2.6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桥梁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负摩阻力大小宜按平均值考虑, 对于摩擦型桩,依据自重湿陷量和成桩类型一般可取10kPa~20kPa。负摩阻力取值深度,当桩基位于 黄土梁等无受水浸湿条件地段且土层湿陷程度较低时宜取小值,当桩基位于低洼排水不畅地段可能遭 受长期浸水且土层湿陷程度较高时宜取大值。 8.2.7黄土地区桥梁地基可结合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并积极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成 果综合确定和评价地基承裁九、桩侧摩阻力值等参数。

8.2.8桥梁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a)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小桥可列表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特大桥、大桥、中桥、工程地质条件较 复杂和复杂的小桥应按工点编写文字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桥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应进行桥 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应分析岸坡、河(沟)床的稳定性;应阐明各类不良地质 的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对桥梁的影响,并提出桥梁基础类型的建议和地基承载力等设计参数, 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等; C 图表资料:1:10000桥位区域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 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50~1:200挖探(钻探)柱状图、原位测试图表; 岩土测试资料、湿陷性评价资料、水质分析资料、物探解译成果资料;附图、附表和照片等。 .2.9桥梁详勘资料应在符合8.2.8条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修正、补充,对于深水、大跨桥梁应 编制墩、台部位1:200工程地质断面图

3.3.1涵洞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涵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黄土地层结构特征、黄土陷穴、滑坡、 崩塌、落水洞、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重点调查范围一般为沟道及坡面上游不小于50m, 下游不小于30m,排水涵洞需适当增加黄土冲沟上游段黄土陷穴、落水洞的调绘范围。 8.3.2黄土地区涵洞勘探应以挖探为主,原则上每座涵洞应有一个勘探测试点;同一地貌单元,地层 单一均匀,涵洞间距不大于50m时可作代表性勘探;地形变化大的山区,横向地层变化大的长涵洞, 左、右线距离远且地质条件差异大的地区,应增加勘探点数量,有多个勘探点时应沿涵洞轴向布置。 8.3.3黄土地区涵洞的勘探深度,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至基底以下10m或非湿陷性土层;在自 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勘探深度不应小于15m。 3.3.4黄土地区涵洞地基可结合岩土体性质,按照5.11节的原则确定土体地基承载力。

涵洞初勘可列表说明工点工程地质条件,当列表不能说明时,应编写文学说明和图表: 文字说明:应对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基底存在软弱层时,应评价地基产生过量沉降 和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有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发育时,应对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发育规律 等进行说明,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重点进行地基强度评价、黄土场地湿陷性评价、阐明黄土

DB62/T29932019

表17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数量表

9.2.7详勘阶段应对初勘成果进行复核,在初勘基础上依据隧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复 杂程度补充勘探与测试,进一步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9.2.8隧道洞口段应设有勘探点(宜采用挖探,深度较大或下部有基岩时宜采用钻孔),勘探点位置 应设置在洞口内10m50m范围内。若隧道洞口浅埋段落较长,对埋深小于60m的段落宜加大勘探密 度与深度。 9.2.9隧道洞身以上10m至钻孔设计深度,必须采用干钻钻进,并采取原状试样,洞身段上部每组间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宣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距宜为2m~3m,洞身段每组间距宜为1m~2m,应对黄土成因类型、含水率、密实程度、湿陷性、抗 剪强度、承载力及水土腐蚀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满足围岩分级的需要。 9.2.10原状土样宜采用挖探或原位静压的方法采取。钻探取样应使用专用黄土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压 或重锤少击法取样,并应有一定数量的挖探取样与钻探取样进行校核。 9.2.11挖探或钻探完成后,应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夯实,恢复原地貌形态

9.3.1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应以时代成因为基础,结合土体状态、塑性指数、含水率、节理裂隙发育程 度以及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状态等指标综合划分,并根据地下水、隧道埋深、断面尺寸等因素进行修正。 9.3.2黄土隧道围岩分级宜根据以下原则进行:Q3、Q4黄土一般划分为V级围岩,当土体呈软塑~流 塑状时划分为VI级围岩;Q1黄土一般划分为IV级围岩,埋深小于2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Q2 黄土塑性指数大于10,以坚硬~硬塑为主,土层相对较稳定且节理发育程度不高,围岩弹性纵波波速 个于1.5km/s~3.0km/s时,一般情况下宜划分为IV级围岩,当埋深小于30m时不宜划分为IV级围岩; Q2黄土塑性指数小于10,或以可塑~软塑为主,层位稳定性差且节理较发育时,宜划分为V级围岩。 9.3.3(特)大跨度、浅理地段以及受地下水影响的黄土隧道,宜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适当降低围 岩级别。

9.4.1隧道初勘应提供下列资料:

文字说明:应对隧道工程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说明,分段评价划分隧道的 围岩等级;分析隧道进出口地段边坡的稳定性及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析评估围岩 大变形的可能性;对傍山隧道产生偏压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分析隧道产生突水、突泥、方的 可能性;对隧道的地下水涌水量进行分析计算;评价黄土陷穴、落水洞、滑坡、错落等不良地 质的发展趋势及对隧道的影响:分析评估冲沟沟床的稳定性、区域地表汇水对冲沟的侵蚀程度

DB62/T29932019

以下可靠持力层3m~5m;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应大于地基处理深度;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 地,控制性取样勘探点宜穿透湿陷性土层并大 于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

表19勘探点深度参考表

10.2.5场地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应接地貌单元、土体类型分别统计分析和评价,若钻孔试样与 探井试样测试成果相差较大,应以探井试样测试成果为准。 10.2.6沿线设施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 写,应符合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相关条款的规定

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

11.1.1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应查明其分布形态、大小、密度、深度、连通性、延伸方向、发展趋势等 特征,以及其与路基、桥梁桩基、隧道洞身的位置关系。 11.1.2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的工程地质调绘,应重点对路线上边坡一侧200m、下边坡一侧100m范 围进行调查,下边坡陷穴有出水口时应道索陷穴进水源头,上边坡陷穴有进水口时应查明出水口位置。 若陷穴处于发展期,且具备良好的发育条件,应再向两侧扩大调查范围各不小于50m。 11.1.3黄土陷穴与人工坑洞勘察应以测量、调查(访查)为主要手段,暗穴、防空洞、采砂洞等埋藏 于地下或难以通过调绘手段调查清楚,宜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地震面波等物探方法或烟探 法,并辅以钎探、洛阳铲、挖探或钻探等验证。 11.1.4当黄土陷穴、人工坑洞呈片状或条带状分布时,物探线宜按网格状布设,勘探验证点宜布设在 物探异常中心位置,深度应达到异常位置底部不小于2m~5m。 11.1.5桥梁桩基应避免设置于黄土陷穴密集发育的斜坡区,隧道浅埋段应避开陷穴密集区

11.2.1黄土滑坡应在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滑坡要素,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地表水体分 布和地下水(泉)情况,当地滑坡处治经验等,查明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规模、范围、性质、变形历 史、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绕避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应符合《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 3334)中黄土滑坡勘察要点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11.2.2黄土滑坡勘察宜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包括坑、槽、并探等)、物探等综 合勘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洞探。对正在活动或危害性较严重的大型复杂滑坡,必要时可采用滑坡监测 手段。

DB62/T29932019

11.3.3勘探点、线的布置以查明边坡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为原则,勘探线宜沿垂直边坡走向或平 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依据边坡规模控制主轴断面。勘探线上物探点间距以15m~30m为宜,勘探点间 距以20m~50m为宜,每条勘探线上一般不能少于2个勘探点。 1.3.4均质黄土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推测最深滑动面以下3m5m;黄土一泥岩顺层边坡勘探点深 度应进入泥岩中不应少于3m;黄土一泥岩切层边坡勘探点深度应进入可能发生深层变形位置以下不应 小于3m,且应有1孔深度达到坡底或路基面以下不小于3m。

11.4.1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源的位置、范围、形态、裂缝状态、规模,评价预测崩塌进一步发展趋势。 1.4.2黄土崩塌应查明崩塌体规模、位移特征、发展过程、形成机制、地层特征、崩塌范围与体量等, 结合当地黄土崩塌防治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4.3黄土崩塌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要手段,当崩塌体厚度不明确或需要取样测试时,宜辅以 物探、钻探、挖探等综合勘探方法。 1.4.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崩塌体至下伏稳定地层不小于2m,以取样测试为目的的勘探点,其深度宣 揭露崩塌体全部岩士层

11.5.1黄土泥流应重点调查搜集沟谷地貌形态、流域特征、当地气象与水文等资料,查明泥流物质来 源与储量、规模、物质组成、发生时间与频率,以及泥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特征,评价泥流对 公路构筑物的危害性。 11.5.2黄土泥流应查明其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及堆积物的范围和体量等,结合当地黄土泥流防治 经验,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工程措施建议。 11.5.3黄土泥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调绘、测绘和物探测试为主,在泥流厚度较大或需要取样测试的地 段,宣辅以钻探、挖探、剥土等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泥流堆 积体厚度及构筑物类型、规模确定。 11.5.4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泥流堆积体至构筑物基底以下稳定地层不小于2m,泥流流体密度、颗粒分 析试验宜在现场进行。

12沿线料场与取弃土场勘察

12.1沿线筑路材料料场

沿线混凝土、路面工程采用的砂砾石、碎石、石灰、工程用水等的勘察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 察规范》(JTGC20)的规定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段集中开采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2.2.1取土场勘察应查明料场区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材料的类别、分布、储量、质量,调查料场的 十采和运输条件,评价其适用性以及料场开采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 2.2.2取土场的选址应结合路线及土方调配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由近及远、分 段集中开采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选择岩土性质单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且不受洪水影响的突出黄土 梁、等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且便于开采和运输:

DB62/T 29932019

12.3.5利用沟谷弃土,当沟谷存在影响场地稳定的泥石流、滑坡、错落、崩塌等不良地质时,应进行 相应的专项勘察与测试。对拟设挡构造物的弃土场,应符合支挡工程勘探的有关规定。 12.3.6勘探测点的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满足地基稳定性评价要求,并符合沿线设施勘察中 表19的规定。当基底以下存在可能滑动软弱层时,应至软弱层以下不小于3m。 12.3.7弃土场勘探取样及测试内容应符合高路堤的有关规定。 12.3.8弃土场场地评价应包括自然地貌形态、地层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基稳定性及对环境的 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 12.3.9弃土场可列表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评价等内容,当列表不能说明工程地质条件时,应编 写文字说明和图表。图表包括1:2000~1:5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1:2000工程地质断面图; 1:50~1:200(钻探)挖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水质分析资料及相关物探解释成果等。

DB62/T29932019

表B.5G22西峰至长庆桥高速公路黄土物理力学参数

DB62/T29932019

表B.14G7011士娘至天水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黄士物理力学参数

DB62/T 29932019

表B.16G569民勤至武威高速公路黄土物理力学参数

表B.17G570金昌至永昌一级公路黄土物理力学参数

DB62/T2993—2019附录C(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本条文说明是对重点条文编制依据、存在问题以及在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定的参考。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一在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调,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规范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或其它规定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LL5勘察技术要求5.1.1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瑟冲洪积为主要成因形成的种特殊堆积物,具有一些典型特征,中更新统以后的新黄士质蔬,天然儿隙较大,地基遇水浸后土体结构迅速遭到破坏,强度显潜低,因而土体下沉影缩性高陷变形明显,工程性能款差。不同地区黄土颜色、土质特征性等不尽相同,奉亲列出了黄土的典型征,供勘察,人员现场鉴别和定名。5.1.2目前各行业工质勘察对黄土还愛统一的分类原则利准,地层划舟和定名相对较混乱,列表如下:附表1黄士不同分类定名方法分类依据黄土分类与定名按时代成因概念黄土状土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按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粉、粉质料王按湿陷性进行类型定名湿陷性黄王非湿陷性黄土按含水率定名千硬黄王、非饱和黄王饱和黄土按时代概念定名新黄土老黄土按湿陷程度定名强中弱非高压力下弱非受沉积年代与固结程度影响,堆积时代越晚土体密实度越小,压缩性越大。中更新统以前沉积的老黄土在天然状态下密度较高、压缩性较低、黏粒含量较大,一般不具湿陷性或湿陷等级较低,工程性能较稳定;中更新统以后沉积的新黄土土质疏松、天然孔隙比较大、压缩性高、湿陷等级高、湿陷变形大、强度降低显著,工程性能较差。公路工程主体为地表工程,一般是将黄土作为地基或环境载体(边坡),50

DB62/T29932019

研究重点通常为覆盖在地表的、时代最新的、成岩作用最浅的、湿陷性最大的晚更新世(Q3)黄土和全 新世各种成因的次生黄土,在深度方向上通常涉及地表下10m~30m范围内黄土层,局部可达50m~ 80m 时代成因对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起控制作用,勘察过程中对黄土时代成因进行准确划分,对评价黄 土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条结合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实践经验,规定了黄土地区公路勘察地层划 分标准,规范了勘察报告对黄土的划分及定名。 5.1.4黄土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涉及各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 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等。 “地形起伏很大”指相对高度大于120m;“地形平缓"指相对高度小于20m;“地形起伏较大"介于两 者之间。“地貌、地层复杂"指有两种以上地貌类型,地层分布多,组合复杂;“地貌、地层简单是指地 貌类型及地层单一:“地貌、地层较复杂介于两者之间。 黄土地区的不良地质主要包括:滑坡(错落)、崩塌、陷穴、泥石流、地裂缝及坑洞等。“不良地质 广泛发育”指上述一种或多种类型不良地质分布范围广、密度大、发育强烈,对工程安全有直接影响, 处治难度大;“局部有不良地质发育”指上述一种或多种类型不良地质仅在局部范围发育,对工程的影响 不严重,处治难度不大。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涉及各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划分工 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时,应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一般应同时具备各种场地类型中所列两种及两 种以上主要条件,宜按不利条件确定。 5.2.2黄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干燥坚硬、遇水软化变形”的湿陷性及“能够形成陡直边坡和坑洞”的直 立性,公路工程勘察应针对其特殊性查明其物理、力学特性,发现和预测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本条 基于这一考虑,规定了黄土地区勘察的重点内容,即首先确定路线走廊带黄土的分布特征、时代成因, 明晰黄土分布及地貌类型,划分路线通过土体主要地层为离石黄土(Q2)、马兰黄土(Q3)还是新近堆 积黄土(Q4),以初步判定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湿陷性;其次确定黄土的地层结构、湿陷特性,查明 土体呈基底平缓的稳定分布还是基底起伏的披肩式分布,土层相对均匀单一还是多期沉积,下伏地层性 状如何,湿陷性强烈程度等;进而查明黄土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黄土地区不良地质问题都与水分入 渗改变土体结构及强度有关,黄土湿陷特性及特定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发现 和预测这些问题是黄土地区勘察的重要内容;针对黄土遇水性状变异大的特点,勘察还应重点查明地表 水和地下水发育特征,为防排水设计提供详实准确资料。 5.3甘肃省黄土分布面积广,受成因类型、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条件等的影响,黄土厚度、湿陷性、承 载力、水敏感性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对公路构筑物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工程勘察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 国内学者对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其中地学界的分区主要以黄土分布特征、地 形地貌、湿陷性等自身固有属性进行区划,建筑工程行业的分区则基于黄土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了 工程使用要求,综合考虑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注重了建筑工程的实用性。 公路工程作为一种线性工程,路基构筑物与建筑工程有较大差别,地基受力及反作用情况均有很大 差异,其分区要求能够很好地体现区域上黄土特性的变化,着重考虑黄土的地貌特征、物理组成及湿陷 生,同时考虑黄土对自然气候条件的敏感性。依据甘肃省黄土地区近20条公路的勘察测试成果,对不 同区域、不同地貌单元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参考《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分区及指 标体系研究》、《甘肃黄土分类分区与公路区划研究》、《甘肃省湿陷性黄土的分类与区域评价》、《陇东地 区黄土工程地质分区和变形特性研究》等研究成果,将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公路工程地质分区划分为4个 级分区、9个二级分区、14个三级分区(工程地质分区图及各分区对照表见附录A),并总结了各分

DB62/T29932019

土与砂砾(卵石)的分界面或其它含水层的分界处通过。

JC/T 2515-2019 硅粉输送用陶瓷球阀 技术条件DB62/T29932019

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地基持力层地层岩性、均匀程度、分层承载力、黄土层及场 度和等级,工程地质勘察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填挖方与桥涵布设情况,分段进行勘 评价工作。

DB62/T29932019

附表8.2.6桩侧平均负摩阻力特征值

关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中性点位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2008)规定的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性点深度比过大,负摩阻力实际发挥范围为0m~18m,大多集中在0m~ 2m之间,少数湿陷性强烈土层可达15m~18m,而桩顶施加荷载后中性点位置明显上移,随着桩土相 对位移减小负摩阻力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考虑测试研究工况均为场地长期饱水(部分施打了渗水孔)土 层充分湿陷变形的极端情况,而桥梁桩基一般不会处于此类极端情况,位于黄土梁筛地段桥梁桩基渗水 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1m。同时,依据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某场地浸水试验成果,浸水35d后浸润面约 达到地面下13.5m处,结合负摩阻力按5m~12m考虑的黄土地区已建成运营桥梁病害检测成果,未出 现因桩基承载力不足或桩基下沉过大造成的桥梁病害。因此,本规范提出依据桩基可能遭受的浸湿条件 和土层湿陷程度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的值。 8.3.4黄土地区公路沿线涵洞数量众多,布设位置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路 基填筑高度等确定勘探测试点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黄土地区公路涵洞多采用护大基础,勘探深度应综 合考虑涵洞基础埋深、压缩层厚度、临近路基勘探点布设情况等因素,要查明地基的地层结构、承载力, 以及是否存在下伏软弱层。结合路基勘探点布设情况,本条规定了黄土地区涵洞勘察应查明的重点内容、 调绘范围,勘探测试点布置原则、勘探深度、测试要求等

9.1.3隧道勘察是根据公路基本建设程序的不同阶段对地质资料的深度要求分阶段进行,一般采用资料 收集与研究、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及各种测试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详细查明隧址 区的地质条件,确定隧道围岩级别,为隧道支护与衬砌类型设计、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与工序 安排提供详实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9.2.1隧道选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速公路的安全、质量与造价,勘察过程中应重视隧址区工程地质 调绘,尤其是洞口的地形地质调绘,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9.2.2黄土隧道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包括进出口山坡和洞身围岩地质条件评价。围绕黄土隧道工程地质条 件评价内容,同时考虑隧址区不良地质、隧道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本条强调了黄土隧道的勘察 原则和方法。 9.2.5黄土隧道勘探的目的是了解隧道洞身通过的地层及其围岩性质。若勘探点布设于隧道洞顶上方, 必然会导致集水恶化隧道施工条件及洞身稳定性,因此规定勘探点布设于洞壁外不少于5m的安全距离 位置。 9.2.6隧道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勘探点布设应有针对性。以往的勘察工作中,出现过采用等间距布设隧 道勘探点,导致一些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因此,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应考虑 隧道长度、隧址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确定。结合黄土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经验,本条确定了 不同条件黄土隧道勘探点布设原则,并给出了钻孔布设数量参考表。 9.2.8隧道洞口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处于浅埋段落,围岩自稳能力差,是黄土隧道建设中工程问题突 出部位,勘察、设计、施工均应加强重视。黄土隧道洞口段一般不同程度存在崩坡积物、溜塌等,应尽

JCT2300-2014 人造石加工、装饰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62/T29932019

DB62/T2993—201912沿线料场与取弃土场勘察12.2.9黄土地区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弃土,弃土场作为线外附属工程,在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通常重视度不高。近年来,工程项目中由于弃土场选址及措施不当而导致的失稳、滑坡、泥石流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弃土场的勘察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其中选址、场地稳定性、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地质勘察内容又是首要的基础工作。基于此,规定了弃土场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调绘、勘探取样、测试及工程地质评价等内容,并对应提供的资料做了要求。LLSD6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