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715-2021 桥梁多点同步顶升施工技术规范.pdf

DB42/T 1715-2021 桥梁多点同步顶升施工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0461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T 1715-2021 桥梁多点同步顶升施工技术规范.pdf

式中: n一千斤顶数量; k一安全系数,取2.0; Gk 一顶升时桥梁总荷载标准值,单位为kN; N 单个千斤顶额定承载力,单位为kN。 5.5.2 千斤顶的布置应满足桥梁结构安全的要求。 5.5.3 为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千斤顶与上部结构接触面应设置垫块。 5.5.4 控制系统位移同步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桥梁多点同步顶升工程控制系统应采用由液压系统(含检测传感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组成的PLC控制液压同步系统;一 b 控制系统同步精度应高于设计允许值,为便于控制桥梁的顶升位移及顶升过程的同步性,千 斤顶的同步差应满足表1要求:

表1千斤顶同步差要求

Q/GDW 13239.1~3-2018 35kV电力电缆采购标准 第1~3部分.pdfDB42/T17152021

6.1.1应根据顶升设计及GB/T51256、JTG/TJ23的要求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实施方案 6.1.2顶升前,应对影响顶升施工的构造物进行处治。 6.1.3顶升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控制。各道工序完成后应对隐 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满足相应要求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1.4顶升前应由具有相应认证资质的计量机构对千斤顶、百分表等各类试验与检测仪器、顶升设备 进行标定或检查。 6.1.5顶升设备应有备用

6.2.1托盘结构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直接采用梁体结构作为托盘体系时,应满足千斤顶安装空间的要求;梁体结构应形成水平支 撑面确保施加作用力时体系稳固; b 采用分配梁作为托盘体系时,钢分配梁应水平安装,钢分配梁与被顶升梁体之间应有可靠找 平支垫; 采用盖梁作为托盘体系时,应对破损、病害部位进行修补和加固处理,将其底面找平并增设 钢垫板; d 采用抱柱梁结构作为托盘体系的,抱柱梁施工时,应对结合面的原结构凿毛处理;采用植筋 连接时,应查明主筋位置,不得损伤主筋; e 对梁体实施变坡顶升时,应在伸缩缝处安装横纵向限位装置。 6.2.2 底盘结构体系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桥台或者盖梁作为底盘体系时,应凿除布置千斤顶位置表面的浮浆,表面打磨平整,并 对结构缺陷进行修补;当桥台或者盖梁的承载力不足,应采取加固措施;当桥台或者盖梁面 积不够时,应采取扩大措施; 6 采用抱箍作为底盘体系时,应在抱箍与墩柱之间设置橡胶垫并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加压后不 应有滑移现象;抱箍在安装完成后,应按照2倍安全系数进行钢抱箍承载力试验,并应进行 缺陷性检查,有缺陷应进行处理,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试顶升作业; C 采用牛腿结构作为底盘体系时,植筋工艺应符合GB50367的规定; d)底盘体系采用的螺栓连接,构造应符合JTG/T3650、JGT107等规范的相关规定

6.3临时支撑体系施工

6.3.1临时支撑体系中心线应准确定位。支撑体系上端安装千斤顶,下端应与顶升底盘结构体可靠连 接。 6.3.2临时支撑采用螺栓连接时,应保证位置准确;若采用植入螺栓,还应避让支撑结构中的主筋。 6.3.3采用钢支撑时,钢支撑之间应连接可靠。不同直径的钢支撑之间应采用相应的转换接头进行连 接。 6.3.4在顶升施工停止时,临时支撑应采用垫块及楔形块保持与顶升反力结构体系间处于稳定的受力 状态,千斤顶与托盘结构体系间保持保压状态。 6.3.5临时结构拆除后,应进行修复和补强处理。

5.4.1限位结构与被限位结构的 隙宽度应满足被限位结构的验收要求

DB42/T 1715202

6.4.3限位装置拆除不应对桥梁结构造成安全性的损伤,对因安装限位结构而在原桥结构上形成的孔 洞应进行修补

5.5.1顶升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顶升前,应对整个顶升系统进行检查; b) 千斤顶安装应垂直牢固,可采用正置或倒置两种方式: c) 影响顶升的设施应全部处治; d 泵站与油缸之间的油管连接正确、可靠;油缸液面达到规定高度; e) 液压系统运行正常,油路无堵塞或泄漏: 各路电源,其接线、容量和安全性符合规定; g 控制装置接线、安装正确无误; h 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液压系统对控制指令反应灵敏; 各种阀表的工作状况正常; j 千分表、传感器安装牢固、正确,没有遗漏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 k) 检查限位装置安装牢固。 6.5.2 施工体系设计参考附录C,墩柱截断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主梁顶升设计高程变化较小时,可通过处理盖梁或支座垫石调整桥梁高程;主梁顶升设计高 程变化较大或无法通过处理盖梁及支座垫石增高时,可采用截断墩柱顶升后调整高程的方法。 b) 墩柱截断施工应进行专项设计; 对顶升系统逐级加载,截断前加载应达到墩柱设计承载力的90%: d 顶升系统在整个截断过程中,系统处于保压状态; e) 在保压平衡状态下,桥梁墩柱截断宜采用无震动或震动较小设备,以减少切割对桥梁结构和 顶升设施的影响,墩柱切割宜采用水冷却,减少粉尘、噪音、泥浆污染。采用高压水射流法 清除墩柱混凝土,以避免对原结构钢筋造成损伤; 截断施工前,相关监控设备应安装完毕;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控桥墩、临时支撑体系的受力 及变形。 5.5.3 试顶升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试顶升前,应解除全部顶升结构与其它结构的连接,结构顶升空间内严禁有障碍物,所有限 位装置应安装到位; b 顶升设备和安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正常后,方可进行试顶升,同时检查计算机控制器单点顶 升量; C 试顶升期间,应实施顶升力和顶升位移“双控”,试顶升高度不宜大于5mm。计算机自动锁 定液控阀,保持油缸压力不变,并持荷观察不应少于10min,检查油路安装是否正确、传感器 是否正常工作、数据传送是否稳定、施力系统、临时支撑体系是否安全可靠; d 系统在使用前应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保压试验; 达到试顶升高度后,检查每个支座与梁体间空隙,记录不脱空支座的位置并分析原因,以便 正式顶升时对顶升力及千斤顶位置加以调整 f) 施工单位应做好试顶升相关记录,并提供桥梁试顶升期间所有的监测资料,为正式顶升提供 依据。 5.5.4正式顶升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正式顶升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试顶升全部资料,并再次检查所有顶升设备,应分级、分次持

6.5.3试顶升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6.5.4正式顶升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正式顶升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试顶升全部资料,并再次检查所有顶升设备,应分级、分次 续顶升上部结构至预定高程:

DB42/T17152021

b)各千斤顶应按设置的行程同步顶升,各次各点的同步位移和位移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c)同一横断面上的梁应同步顶升,顶升过程中以梁体上升2mm作为一个行程,并持载60s~120 S,检查每个千斤顶受力情况,并做好记录。若各顶升点上升高度存在偏差,应立即停止并查 明原因,调整后再进行下一步的顶升工作,依次循环直至达到预定高程; 顶升的最大速度应控制在3mm/min内; e 调坡升时,应保证千斤顶在充许偏斜角范围内工作; 根据使用的升设备、实际支撑条件、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确定顶升高度的最大值, 5.5墩(柱)高程调整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墩(柱)高程调整,宜采用高压水射流法清除截断面上下各30cm左右的混凝土,断面凿毛处 理并涂抹界面处理剂,以利于新老混凝土的有效连接; b 墩(柱)接高程调整施工应确保质量,必要时应加固、补强; C) 墩(柱)高程调整到位后,断面处主筋应焊接牢固、混凝土灌注密实、强度符合设计规范要 求; 墩(柱)接高部分应采用不低于原墩(柱)规格和数量的主筋; e 支座位置移动后,墩(柱)的抗偏压承载力应大于结构荷载效应,否则应增加墩(柱) 截面:

DB42/T 1715202

e 支座中心线与主梁中心线应重合或平行,单向活动支座安装时 导回获和导回茶保 持平行,交叉角不得大于5°; f 检查支座型号及安装方向与设计要求一致; g)支座安装完成后,需拆除支座的临时连接件,并安装支座防尘罩; h 确保更换后的支座无脱空、变形、开裂等情况。 6.4 阻尼支座、隔震支座的拆除和安装参考盆式橡胶支座施工。

6.7.1顶升改造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分次分级进行落梁复位。 6.7.2千斤顶应按同步分级回落,同一桥墩相邻顶升点的位移同步精度应符合表1要求。 6.7.3观测和控制梁体分级回落高度,同一桥墩相邻顶升点的总回落量与设计顶升高度偏差应符合设 计要求。 6.7.4梁体回落按先拆后降的原则逐节拆除临时支撑。在回落的过程中避免碰撞支座。 6.7.5梁体就位应准确,并与支座贴合严密,如有支座出现偏压、悬空的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调整。 6.7.6梁体复位后应不少于24h监测,检查支座和垫石没有异常情况后,确认压紧密贴,方可拆除顶 升设备。

7.1.1桥梁顶升施工应进行施工监测,并制定顶升施工监测实施方案。 7.1.2顶升过程中的各项控制指标不应超过设计允许值。 7.1.3施工监测所用设备应经过检定合格或校准确认其精度符合监测要求,方可使用。 7.1.4采用实时监测的方式采集各类参数,数据超过预警值或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工,排 查原因。 7.1.5顶升施工过程中,应提交阶段性监测成果,顶升完成后提供监测报告。所有监测记录必须注明 人员、设备、监控依据、工序、日期、时间、环境和其它因素。

顶升监测内容应包括桥梁线型和结构受力状况。 墩台监测主要包括沉降和墩顶的空间位移监控。顶升施工过程中,应对墩台沉降进行观测, 点布置不宜少于4个:且应对墩顶的空间绝对位移进行监测

DB42/T17152021

撑结松体系监测应以应力、 倾斜及沉降为主 7.2.4顶升前应对结构的裂缝长度、宽度及走向进行全面检测;顶升过程中应对结构性裂缝的长度和 宽度进行实时监测:顶升施工完成后应对梁 体再次进行全面检查

7.2.5梁体监测测点应按以下要求布置

a)梁体截面应力测点应布置在梁体关键断面,顶升测点数量应满足梁体顶升安全的要求; b 桥面高程的监测控制断面应设在支点、1/4跨、跨申、3/4跨,每个断面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测 点数量,一般不宜少于3个; 每个墩台宜布置2个水平位移测点及2个竖向位移测点测试墩台与梁底间相对位移

8.1桥梁顶升工程的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相应要求外,尚应符合设计要求及JTGF80/1、GB 50204、CJJ2、JTG5150、JTGH11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3.2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应符合下列原则 a 桥梁顶升过程质量验收的划分、组合和程序应执行现行的相关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主要工序(工种)划分分项工程; c 按顶升的主要部位或施工特点划分分部工程;

a) 桥梁顶升过程质量验收的划分、组合和程序应执行现行的相关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b 主要工序(工种)划分分项工程; C 按顶升的主要部位或施工特点划分分部工程: 按工程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施工和交(竣)工验收的独立性将顶升工程划分为单位工程 e 顶升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名称见表2。

工程的分项、分部、单位

a 原材料、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书、检测报告、现场见证检测和抽样检验记录; 信息服务平台 b) 水泥土、砂浆、混凝土等试块的强度检测报告,钢筋、型钢、钢管连接接头的外观检查记录 和试验报告; c 分部工程外观验收记录; d) 分部工程实体抽样验收记录报告; e) 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记录报告; f 施工阶段性检测报告; 工程重大问题处理记录。 8.4 工程交竣工验收,除应提供分项、分部验收资料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a) 工程竣工图纸、会审记录和设计变更文件; b)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C 交竣工验收报告; d 施工监测报告; e)执行国家或地方工程建设有关标准的情况报告

DB42/T 17152021

8.5桥梁各检验批、分项和分部检测的主控项目的质量检测基本要求应包括:

a) 对于实施顶升移位改造的主梁、墩柱及盖梁等混凝土结构,应检测其裂缝宽度是否超过设计 允许值; b 在顶升移位改造过程中,变形及应力监控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除顶升更换支座工程外,宜开展相应的荷载试验。试验孔跨的选取除应符合相关规定外,还 C 应选择可能在顶升移位过程中造成以外损伤的跨孔及断面。

连接墩(柱)混凝土结构的评定项目可参照表

表3连接墩(柱)混凝土结构评定项目

表4顶升同步控制评定项目

8.6.3支座更换工程评定项目参照表5。

表5支座更换工程评定项目

DB42/T17152021

8.6.4顶升后桥梁总体评定项目参照表6。

表6顶升后桥梁总体评定项目

DB42/T 1715202

附录A (资料性) 高部承压验算方法

顶升干斤顶底座与桥墩顶面接触面验算 参照JTG3362局部承压构件计算方法进行验算。局部受压面 尺寸应满足公式(A.1)、公式(A.2)、公式(A.3):

FLd一为单个顶升千斤顶的最大顶升力,按设计总顶升力和千斤顶数量分配; fed一一为桥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β一一为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 A一一为桥墩接触面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桥墩按千斤顶底座面积计算; ALn一一为桥墩接触面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与AL计算方法相同,当受压面设有钢垫板时,局 部受压面积应计入在垫板中按45°刚性再扩大的面积。 Ab一一为局部承压的计算底面积,若局部承压面积Ap不满足公式验算要求,则需加垫厚钢板,扩 大承压面积

DB42/T1715202

墩顶抗劈裂验算参照JTG3362抗劈裂构 进行验算。墩顶抗劈裂可采用拉压杆模型,按 下列公式(B.1)、公式(B.2)规定计算 立部位的抗拉承载力计算:

..... (B. 2 Ts.d = 0.45Fa .. (B. .)

Tt,d—墩顶的横向拉杆内力设计值; Fd一一墩顶的竖向设计值,按基本组合取用; 双支座的中心距; 一墩顶横向变宽度区段的高度,当h>b时取h=b,b为墩帽顶部横向宽度 b 距离墩顶高度的h的位置处,墩帽或墩身的横向宽度: fsd 普通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 拉杆中的普通钢筋面积,按盖梁顶部2h/9高度范围内的钢筋计算

DB42/T 1715202

图C.1独柱墩断柱顶升体系

DB42/T17152021

图C.2盖梁断柱顶升体系

C.2.2若采用混凝土抱柱梁,新浇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原墩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且不应低 于C40。其抗剪性能及承载能力设计可按公式(1)计算。 .2.3若采用钢抱箍,钢抱箍体系包括:上钢抱箍(盖梁或钢托架),下钢抱箍(承台)。其竖向及承 载能力设计可采用公式(C.1)计算。

式中: 钢抱箍与混凝土表面的摩擦系数,一般取0.3,可用摩擦角法测得; 高强螺栓的预紧力:

C.3.1施工前应设置桥梁标高控制线

C.3.1施工前应设置桥梁标高控制 C.3.2在墩(梁)原址施工顶升底盘结构时,必须考虑开挖、托换、桩基施工等因素对原桥造成的不 利影响,并进行相应处理。 C.3.3基底应坚实、平整,不平整时可用环氧砂浆进行找平,布顶基面平整度环向的任何角度的坡度 差不允许超过0.5%。 C.3.4混凝土抱柱梁体系施工时,原结构与托盘结构体系相连的界面应表面凿毛、清理干净,并涂界 面处理剂。 C.3.5托盘梁主筋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连接构造应符合JTG/T3650、JGJ107等规范的相关规定。 0.3.6对施工时在原桥结构上开凿的孔洞,在桥梁顶升就位后应及时进行修复加固处理;临时预埋件 应清除。

DB42/T 1715202

桥梁多点同步顶升施工技术规范

DB42/T1715202

梁桥包括简支梁、悬臂梁、连续梁等。当顶升点与支座位置距离较小时,结构受力状态变化不大,采用 多点同步顶升的方法,能保证桥梁整体均匀、缓慢的升高。

4.1对既有桥梁进行顶升,检测评价前需要收集桥梁原始勘察报告、设计图、竣工图、养护维修记录 以及已有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并现场调查使用情况与环境条件等。原桥的工图等资料不全时,需对 原桥的结构布置、构件尺寸等进行测量,并形成工程现状图

5.1.1本文件的顶升施工仅局限于顶升施工过程中在原有墩柱位置不变情况下的位置调整,其难度小 于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施工,其相应的受力体系均可借助千斤顶同步顶升系统来实现。托盘结构体系设计 和底盘结构体系设计应结合顶升施工中的相关设计,其目的是为避免相互影响,并考虑施工空间。 5.1.2顶升系统方案设计,应根据墩、梁、桥台的构造特点、顶升高度以及周围环境综合考虑。主梁 升高度较小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盖梁或桥墩作为底盘结构,并通过处理盖梁或支座垫石调整桥梁净 空;盖梁或墩顶作业空间不满足的情况下,可采用钢牛腿或钢抱箍扩大桥墩支承面后作为顶升底盘结构 主梁顶升高度较大,无法通过处理盖梁或支座垫石增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截断墩柱顶升后接高的方法, 5.1.3桥梁顶升设计除了对顶升前后的桥梁的承载力及稳定性进行验算外,还需验算施工过程中桥梁 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保证桥梁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对缺失设计及竣工资料的大桥或技术复 杂桥梁,应考虑采用荷载试验确定其实际承载力,作为顶升移位设计的依据。 桥梁顶升技术设计是一项专项设计,其设计应考虑梁体、基础和地基三方面在顶升过程中和顶升后 的使用要求,新旧构件的变形应协调一致,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桥梁工程等相应现行国家规范外,还 满足相应行业特殊规定。 升设计应对全桥进行整体及特殊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应满足桥梁顶 升移位后整体结构的使用要求。计入桥墩新增的附加变形后,不应超过原桥墩的最终沉降量并应满足现 行行业标准,如JTG/TJ22、TB10002等的要求。 5.1.4监控标准分为警戒值和控制值两类。警戒值是指允许达到,但达到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 制和调整,避免参数进一步增大;控制值是指不允许达到的极限值

5. 2 反力体系设计

2.2顶开底盘结构是根据现有不同行业的设置方式分类的,按承台、墩柱、抱柱梁、钢牛腿、 种类型灵活设置。辅助结构中要求设置纵横向联系梁的要求是为了增加结构顶升的稳定性提出: 是为了克服原有局部受力改变导致的受力不均提出的。具体根据顶升桥梁的体量和规模来决定 桥梁顶升常用的托盘结构有上部梁体结构、盖梁、抱柱梁、钢牛腿、分配梁等。此类结构在工

DB42/T1715—2021

1类垫块 IⅡI类垫块

5.3临时支撑体系设计

确保稳定,防止顶升过程中因失稳造成安全事故; 需要,横桥向及纵桥向均以桥墩中心线对称布置。临时支承体系宜采用标准化临时支撑,其包括临时支 掌墩及支承垫块,由于混凝土支撑墩施工周期较长、且不便于安装拆卸,因此,临时支撑墩原则上采用 钢管支撑。标准化临时支撑体系示意图见 标准垫块示意图见图2

图1标准化临时支撑系统示意图

DB42/T17152021

DB42/T 1715202

5.4.2顶开过程中,桥梁处于一种漂浮不定的状态,在一定外荷载十扰下整个上部结构有可能瞬间期 塌。确保顶升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主梁横向、纵向位移的逐步累积,须分别设计纵、横向限位 本系。顶升限位装置形式上可以大体分为两类:抵抗式顶升限位装置和牵拉式顶升限位装置。抵抗式限 立装置一般布置在顶升梁体的外侧,牵拉式限位装置一般布置在相联伸缩缝两侧主梁顶板。横向限位 装置按其布置位置不同,可分为格构支架、悬臂桁架、斜撑支架、混凝土挡块等。 限位结构的荷载作用值一般可按原桥上部结构重量的20%确定。 限位结构可按其布置位置进行选择:大多数梁式桥和架桥,宜选用格构支架作为限位结构;无水 平推力的拱桥(架拱桥、系杆拱桥及梁拱组合桥),宜选用悬臂桁架作为限位结构;多跨多幅梁式桥: 宜选用斜撑支架作为限位结构

施工前应通过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熟悉了解所承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 施工工艺、工程难点、施工操作要点及工程质量标准,

.2因千斤顶的放置空间有限,需要满足空间值

钢抱箍承载力试验的原理是将两个抱箍装在同一个试验柱上,两抱箍之间用两个液压千斤顶对顶, 曼慢加压到2倍上部荷载的压力,通过压力表确定施加压力的大小,当达到目标荷载时,如果抱箍没 有变形且抱箍与试验柱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的话,则说明抱箍承载力能满足施工盖梁的要求,反之, 如果以上两种现象出现其中一种,则抱箍不能满足施工盖梁安全和质量要求。抱箍试验示意图见图3。

试验过程: 安装抱箍。将抱箍内壁打磨干净,粘贴橡胶片,以增大抱箍与砼墩柱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保护墩柱 外观被抱箍破坏,抱箍安装在试验柱上预先设置的标示位置,将两片抱箍用高强螺栓连接牢固,螺栓 的扭紧力矩要达到要求值; 安装液压千斤顶。将液压千斤顶对称安装在抱箍两侧,保证千斤顶垂直度,开动油泵调整千斤顶顶 面至与上抱箍接触;

DB37/T 4076-2020 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评价标准.pdfDB42/T17152021

加压。抱箍试验按2倍荷载考虑,试验过程中每台千斤顶同步缓慢加压,同时派专人观察抱箍是 香有滑动和 变形以及千斤顶压力表的压力值变化情况,直至加压到规定压力值,抱箍与墩柱之间没有发生相对 滑动,另外,抱箍也没有出现变形现象,则抱箍承载力满足施工盖梁要求,

6.3临时支撑体系施工

同步顶升技术是一项新颖的建筑施工安装技术。现阶段常用的新型液压同步顶升技术有大型构件液 压同步提升技术,PLC控制液压整体同步顶升技术等。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采用刚性立柱承重、 提升器集群、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新原理,结合现代化施工方法,可以将成干上方吨重的构件整 体提升。PLC控制液压整体同步顶升技术,由液压系统油泵、油缸、检测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几 个部分组成。液压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可以全自动完成同步位移,实现力和位移的分别控制、操作闭锁、 过程显示、故障报警等多种功能。 在桥梁顶升过程中,桥梁始终处于一种飘浮不定的状态,结构很脆弱,只要有一点闪失,整个上部 结构可能瞬间塌。同时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液压缸安装的垂直误差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存在,很难保证 千斤顶的绝对竖直,这样必然在顶升过程中产生部分的水平分力,在顶升过程中通常对上部结构在纵横 向采取限位装置与监控措施。 桥梁顶升过程中,在千斤顶周围布设临时钢支撑,钢支撑通常采用可以重复利用的钢管立柱,临时 钢支撑的布设要与液压缸的布设相符。为满足液压缸分级置换及临时支撑措施要求,可专门设计各种垫 快以保证液压缸和临时支撑的连接可靠。支撑结构间应连接牢固保证支撑结构良好的整体性,防止开 过程可能发生的滑移,避免支撑体系的失稳破坏。 当采用钢管作为支撑杆时,钢管上下两端为焊接法兰,法兰上预留螺栓孔,钢管侧面焊有肋板及连 接用构件。

5.1第2款正置方式宜使用在顶升高度较小,或者施工空间狭小的部位,倒置方式宜使用在顶 大,施工空间较大的部位2018甬 DX-01 宁波市海绵乡村设计指引.pdf,倒置时将千斤顶直接固定在托盘底部,在顶升过程中可不拆卸,方便施

3.6根据顶升施工内容,主控项自差异也较大。例如顶升换支座施工,验收关键项目是有支座横桥向 偏位和支座高程;而断柱、接高顶升施工,验收关键项目有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墩柱的竖直 度等。

DB42/T 1715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