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454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茶文说明 灌缝时原则上不对裂缝扩缝。铺设玻璃纤维格栅与洒铺热改性沥青综合处治是当前 处治裂缝向上反射的最佳措施,适用于基层裂缝比较严重的路段。

随隙碎石施工技术要求

7.1.1填隙碎石可采用干法或湿法施工。于旱缺水地区宜采用于法施工。 7.1.2单层填隙碎石的压实厚度宜为公称最大粒径的1.5~2.0倍

7.2.1填隙碎石用作基层时,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应不大于53mm;用作底基层时, 大于63mm。

7.2.2用作基层时骨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26%航道专项设施航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用作底基层时应不大于30%。骨料 中针片状颗粒和软弱颗粒的含量应不大于15%

7.2.3骨料可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各种岩石或漂石轧制,宜采用石灰岩。采用漂石时, 其粒径应大于骨料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

7.2.3骨料可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各种岩石或漂石轧制,宜采用石灰岩。采用漂石时,

用漂石轧制骨料时,漂石的粒径大于骨料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是为了增加碎石 的破裂面,从而提高内摩擦角。

7.2.4骨料也可以用稳定的矿渣轧制。矿渣的干密度和质量应均匀,且干密度应不小 于960kg/m。

表7.2.5填隙碎石用骨料的颗粒组成(%)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C/TF20—2015)

7.2.6采用表7.2.5中的1号骨料时,填隙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宜为9.5mm,2、3号骨 科的填隙料可采用表7.2.6中的级配。

7.2.6填隙料的颗粒

7.2.7填隙料宜采用石屑,缺乏石屑地区,可添加细砾砂或粗砂等细集米

填隙料宜采用石屑,缺乏石屑地区,可添加细砾砂或粗砂等细集料。

7.3.1填隙碎石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隙料应干燥。 2宜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后,表面骨料间的空隙应填满,但表面应看得见骨 料。填隙碎石层上为薄沥青面层时,宜使骨料的棱角外露3~5mm。 3碾压后基层的固体体积率宜不小于85%,底基层的固体体积率宜不小于83%。 4填隙碎石基层未洒透层沥青或未铺封层时,不得开放交通。 7.3.2填隙碎石施工前,应按本细则第5.3节中有关规定准备下承层和施工放样。 7.3.3应根据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松铺系数,计算各段需要的骨料数 量,并应根据运料车辆的车厢体积,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填隙料的用量宜为骨料质量 的30%~40%。 7.3.4 材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 7.3.5 应由远到近将骨料按计算的距离卸置于下承层上,应严格控制卸料距离。 7.3.6用平地机或其他合适的机具将骨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范围内,表面应平整 并有规定的路拱。应同时摊铺路肩用料。

7.3.7应检验松铺材料月 不满足要求时应减料或补料。

旗隙碎石施工技术要求

7.3.8填隙碎石的干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压宜用两轮压路机碾压3~4遍,使骨料稳定就位,初压结束时,表面应平整,并 具有规定的路拱和纵坡。 2填隙料应采用石屑撒布机或类似的设备均匀地撒铺在已压稳的骨料层上,松铺厚 度宜为25~30mm;必要时,可用人工或机械扫匀。 3应采用振动压路机慢速碾压,将全部填隙料振人骨料间的空隙中。无振动压路机 时,可采用重型振动板。路面两侧宜多压2~3遍。 4再次撒布填隙料,松铺厚度宜为20~25mm,应用人工或机械扫匀。 5同第3款,再次振动碾压;局部多余的填隙料应扫除。 6碾压后,应对局部填隙料不足之处进行人工找补,并用振动压路机继续碾压,直到 全部空隙被填满,应将局部多余的填隙料扫除 7填隙碎石表面空隙全部填满后,宜再用重型压路机碾压12遍。在碾压过程中 不应有任何端动现象。在碾压之前,室在表面酒少量水,酒水量宜不少于3km。 8需分层铺筑时.应将已压成的填隙碎石层表面骨料外露5~10mm,然后在其上摊 铺第二层骨料.并按第1款~第7款要求施工。

8使下层表面骨料外露5~10mm,再铺筑上一层,可以使上下层良好结合在一走 会产生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整个填隙碎石的力学性能

7.3.9填隙碎石湿法施工应按下列要求拉

1开始工序应与第7.3.8条第1款~第7款要求相同。 2骨料层表面空隙全部填满后,宜立即用洒水车洒水,直到饱和。 3宜用重型压路机跟在洒水车后碾压。应将湿填隙料及时扫入出现的空隙中;必要 时,宜再添加新的填隙料。 4应洒水碾压至填隙料和水形成粉浆,粉浆应填塞全部空隙,并在压路机轮前形成 微波纹状。 5碾压完成的路段应让水分蒸发一段时间,结构层变干后,应将表面多余的细料以 及细料覆盖层扫除干净。 6需分层铺筑时,宜待结构层变干后,将已压成的填隙碎石层表面的填隙料扫除 些,使表面骨料外露5~10mm,然后在其上摊铺第二层骨料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8.1.1基层、底基层施工的质量标准与控制应按本章要求执行。高速公路水泥稳定 碎石的施工质量控制尚应符合本细则附录B的相关规定。

8.1.2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参数确定、施工过程 中的质量检查验收等方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按本细则的相关要求备料,严把进料质量关。 2按施工需求合理布置建设场地,选择适宜的拌和、摊铺和碾压机械。 3将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参数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标准。 4 健全工地试验室能力,试验、检验数据真实、完整、可靠。 5 各个工序完结后,应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 8.1.3 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应加大检测频率;必要时应停工整顿,查找原因。 8.1.4 施工关键工序宜拍摄照片或录像,作为现场记录保存。 8.1.5 施工结束后,应清理现场,处理废弃物,恢复耕地或绿化,做到工完场清。 8.1.6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拌和厂内或距离不超过1km的范围内设有功能完 香的试验室。 8.1.7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有相关试验资质的试验操作人员。每个工地试验室的试 公福作人营不小工 上低

8.1.3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应加大检测频率;必要时应停工整顿,查找原因

8.1.5施工结束后,应清理现场,处理废弃物,恢复耕地或绿化,做到工完场清 8.1.6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拌和厂内或距离不超过1km的范围内设有 备的试验室。

8.1.7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有相关试验资质的试验操作人员。每个工地试验室的讠 操作人员宜不少于8人,同时应明确每个质量控制环节上的责任人。

工程质量的过程化控制,关键在于人。工地试验室的人员配置是保证生产过程中

8.2.1在施工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或混合料发生变化时,应检验拟采用 材料。

8.2.2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 2.2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

8.2.2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 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评定。

表8.2.2基层和底基层用土试验项且和要求

8.2.3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碎石、砾石等粗集料,应按表8.2.3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 检测评定。

2.3基层和底基层用碎石、砾石试验项目和要习

注:"级配砾石或级配碎石中0.6mm以下的细土进行此项

8.2.4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细集料,应按表8.2.4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

用作基层和底基层的细集料,应按表8.2.4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检测评定

8.2.8高速公路的基层施工时,各档粗集料的超粒径含量应不大于15%,其中主粒 过率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0%。应根据至少连续7d在料堆不同位置取料的筛分结 定其变异系数,样本量宜不少于10个。

在实际工程中,生产25型混合料时,如粗集料备料规格为4.75~9.5mm(俗称5~ 0mm)、9.5~19mm(俗称10~20mm)和19~26.5mm(俗称20~25mm)。所谓超粒径含 量不大于15%,是指对4.75~9.5mm档料,大于9.5mm和小于4.75mm的料的总含量不 大于15%;对9.5~19mm档料,大于19mm和小于9.5mm的料的总含量不大于15%;对 9~26.5mm档料,大于26.5mm和小于19mm的料的总含量不大于15%。 主粒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的含义指:对4.75~9.5mm档料,4.75mm和 9.5mm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对9.5~19mm档料.9.5mm、13.2mm和19mm 的通过率的变异系数不大于10%;对19~26.5mm档料,19mm和26.5mm的通过率的变 异系数不大于10%

8.2.9初步确定使用的基层和底基层混合料,包括非整体性材料,应按表8.2.9所 验项目和要求检测评定。

表8.2.9基层和底基层混合料试验项目和要求

8.3.1基层和底基层正式施工前,均应

层和底基层正式施工前,均应铺筑试验段

8.3.3试验段开工前.应符合下列规定:

1提交完整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和生产配合比报告。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C/TF202015)

2正常施工时所配备的施工机械完全进场,且调试完毕。 3全部施工人员到位。

1 施工所用原材料的全部技术指标。 2 混合料拌和时的结合料剂量,应不少于4个样本。 3 混合料拌和时的含水率,应不少于4个样本。 4 混合料拌和时的级配,应不少于4个样本。 5不同松铺系数条件下的实际压实厚度,宜设定2~3个松铺系数。 6不同碾压工艺下的混合料压实度,宜设定2~3种压实工艺,每种压实工艺的压实 度检测样本应不少于4个。 7混合料压实后的含水率,应不少于6个样本。 8混合料击实试验,测定干密度和含水率,应不少于3个样本。 9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样本量应符合要求。 8.3.5养生7d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试验段应及时检测下列技术项目: 1标准养生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 2水泥稳定材料钻芯取样,评价芯样外观,取芯样本量应不少于9个。 3对完整芯样切割成标准试件,测定强度。 4按车道,每10m一点测定弯沉指标,并按本细则附录C计算回弹弯沉值。 5按车道,每50m一点测定承载比。

8.3.6对非整体性材料结构层,试验段铺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承载板试验,按车道,每 50m一点。

8.3.7试验段铺筑阶段应对下列关键工序、工艺进行评价

1 拌和设备各档材料的进料比例、速度及精度。 结合料的进料比例和精度。 3 含水率的控制精度。 松铺系数合理值。 5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6 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7 对人工拌和工艺,应确定合适的拌和设备、方法、深度和遍数。 8 对人工摊铺碾压工艺,应确定适宜的整平和整形机具和方法。

2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3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工艺等。 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8.3.9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 正式施工。

2试验段总体效果评价。 3施工关键参数的推荐值,包括配合比、含水率、松铺系数、碾压工艺等。 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8.3.9试验段不满足技术要求时,应重新铺设试验段。试验段各项指标合格后,方 式施工。

表8.4.2外形尺寸检查项目、频度和质量标

8.4.3施工过程中的内在质量控制应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拌和质量控制、摊铺及碾 压质量控制等四部分。对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的施工工艺,应按后场与前场划分。

8.4.4后场质量控制的项目、内容应符合表8.4.4的规定,实际检测频率应不低于 的要求,检测结果应满足本细则或具体工程的技术要求。

表8.4.4施工过程中后场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

8.4.5前场质量控制的项目及内容应符合表8.4.5的规定,实际检测频率应不低于表 中的要求.检测结果应满足本细则或具体工程的技术要求

表8.4.5施工过程中前场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

.4.6应在现场碾压结束后及时检测压实度。压实度检测中,测定的含水率与规定合 率的绝对误差应不大于2%:不满足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水率的绝对误差应不大于2%;不满足要求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8.4.7施工过程的压实度检测,应以每天现场取样的击实结果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标 准。每天取样的击实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击实试验应不少于3次平行试验,且相互之间的最天千密度差值应不天于 0.02g/cm²;否则,应重新试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当天压实度的检测标准。 2该数值与设计阶段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差值大于0.02g/cm°时,应分析原因,及时 处理。

8.4.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钻取芯样检验其整体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芯样直径宜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 的芯样直径应为150mm。 2采用随机取样方式,不得在现场人为挑选位置;否则,评价结果无效。 3芯样顶面、四周应均匀、致密。 4芯样的高度应不小于实际摊铺厚度的90%。 5取不出完整芯样时,应找出实际路段相应的范围,返工处理。 8.4.10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应在下列规定的龄期内取芯: 用于基层的水泥稳定中、粗粒材料,龄期7d。 2用于基层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的中、粗粒材料,龄期10~14d。 3用于底基层的水泥稳定材料、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0~14d。 4 用于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14~20d。 5用于底基层的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龄期20~28d。 8.4.117 设计强度大于3MPa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完整芯样应切割成标准试件,检测强 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准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 2记录实际养生龄期。 3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价标准。 4 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5%。 5 样本量宜不少于9个。

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 记录实际养生龄期。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价标准。 同一批次强度试验的变异系数应不大于15%。 5 样本量宜不少于9个。

将钻芯试件切割成标准试件,进而测量其强度是一种后验性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质量检评方法,是对以往仅仅通过生产时成型标准试件进行强度评定的一种有效补充。 由于钻芯、切割的影响和养生条件的差异,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定 标准。

将钻芯试件切割成标准试件,进而测量其强度是一种后验性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来 量检评方法,是对以往仅仅通过生产时成型标准试件进行强度评定的一种有效补充 于钻芯、切割的影响和养生条件的差异,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试件强度的评

3.4.12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10d内检测弯沉;不满 求时,应返工处理。

需要指出,弯沉作为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价手段和指标,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客观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果直观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手段能

8.4.13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7~10d龄期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代表弯沉值宜 为: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15mm;对重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20mm; 对中等交通荷载等级,应不大于0.25mm。

弯沉指标是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总结得到的

8.4.14施工过程的混合料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现场的摊铺机位置取样,且应分别来自 不同的料车。

8.5.1检查内容应包括工程完工后的外形和质量两方面,外形检查的要求应符合表 8. 4.2 的规定

8.5.2宜以1km长的路段为单位评定路面结构层质量;采用关流水作业法施工时,以 每天完成的段落为评定单位。 8.5.3应检查施工原始记录,对检查内容初步评定。 8.5.4应随机抽样检查,不得带有任何主观性。压实度、厚度、水泥或石灰剂量检测样 品和取芯等的现场随机取样位置的确定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 8.5.5厚度检查时,厚度平均值的下置信限X应不小于设计厚度减去均值充许误差 享度平均值的下置信限应按式(8.5.5)计算。

式中:X一一厚度平均值; S一厚度标准差; n一样本数量; ta——t分布表中随自由度和保证率(或置信度α)而变的系数,对高速公路和一级 公路应取保证率99%,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取保证率95%

8.5.6各项技术指标质量应符合表8.5.6的规定。

8.5.6各项技术指标质量应符合表8.5.6的规定

表8.5.6质量合格标准值

注:按本细则附录A计算得到的弯沉值即是极限高值

段落为评定单位时,检查数量可取低值;以1km为评定单

I. = I + Z.S

式中:一测量值的上波动界限,即代表弯沉值; 1一一标准车测得的弯沉平均值; Z。——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可取Zα=2.0,二级公路取 Z。=1.645,二级以下公路取2。=1.5。

Z。一一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可取Z。=2.0,二级公路取 Z。=1.645,二级以下公路取Z。=1.5。 8.5.8计算弯沉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可将超出1±3S的弯沉异常值舍弃。舍弃后, 计算的代表弯沉值应不大于相关技术要求。对舍弃的弯沉值过大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 并局部处理。

8.5.8计算弯沉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可将超出±3S的弯沉异常值舍弃。 十算的代表弯沉值应不大于相关技术要求。对舍弃的弯沉值过大点,应找出其周 并局部处理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附录A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

A.0.1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的级配宜采用粗集料断级 配的方式构成,

对某一级配,使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模型,将导致在相同碎石含量的条件下,粗集 当颗粒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混合料级配的性能。一般来说,使用指数函数 及配偏粗;使用对数函数时,级配偏细;霖函数,居中。在实际工程中,即使是相同粒径 才料(如19~26.5mm),由于岩性不同、破碎方式不同、筛孔尺寸不同,其几何形状并不 同,从而影响各档颗粒间的搭配。这种影响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在研究 中。因此,本细则中,提出几种不同的粗集料级配的构建模型,供实际工程中选用。

A.0.5应按设定的混合料级配的公称最大粒径及其通过率和4.75mm及其通过

A.0.5应按设定的混合料级配的公称最大粒径及其通过率和4.75m

5应按设定的混合料级配的公称最大粒径及其通过率和4.75mm及其通过率,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

计算粗集料级配曲线的α、b系数,构造粗集料级配曲线。 A.0.6应按设定的混合料级配的4.75mm及其通过率和0.075mm及其通过率,计算 细集料级配曲线的α、6系数,构造细集料级配曲线。 A.0.7应按两条级配曲线分别计算各筛孔通过率,完成级配的设计,

草粗集料级配曲线的α、6系数,构造粗集料级配曲线。 .0.6应按设定的混合料级配的4.75mm及其通过率和0.075mm及其通过率,计算 美料级配曲线的α、6系数,构造细集料级配曲线。 .0.7应按两条级配曲线分别计算各筛孔通过率,完成级配的设计。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附录B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附录B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B.1.1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和碾压贫混凝土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宜按 付录执行。

附录执行。 条文说明 本附录是对本细则正文相关内容的补充,适用于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B.1.2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和碾压贫混凝土等施工过程中的外形尺寸质量控 制,应符合本细则相关条文的规定。 B.1.3 质量控制每个环节均应包括工作内容、责任人、检测频率、记录表格等内容。 B.1.4 应根据相应试验检测工作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 B.1.5试验记录表格应规范、实用,可按本附录中的表格编号编排。 B.1.6宜开展深度试验,评定混合料的长龄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耐求执行。 条文说明 本附录是对本细则正文相关内容的补充,适用于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 B.1.2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和碾压贫混凝土等施工过程中的外形尺寸质量控 ,应符合本细则相关条文的规定。 B.1.3 质量控制每个环节均应包括工作内容、责任人、检测频率、记录表格等内容。 B.1.4 应根据相应试验检测工作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 B.1.5试验记录表格应规范、实用,可按本附录中的表格编号编排。 B.1.6宜开展深度试验,评定混合料的长龄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B.2.1应按图B.2.1所规定的相关内容及要求对原材料、混合料、拌和设备进行检 划、试验,确定施工技术参数。

B.2.2可根据当地材料特点增加检测

图B.2.1施工前关键的质量控制环节及相关要求

图B.3.1施工期间质量控制环节及相关要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B.3.2拌和设备应控制各个料仓进料的稳定,按设计确定的比例进料,不得随意调 整,并应随时检查。出现问题时,应停止生产。 B.3.3前场施工过程中除应按本细则的要求操作外,尚应注重摊铺碾压中的接缝等 细部处理,出现局部离析时,应及时处理。 B.3.4在终压阶段,对存有轮迹和不平整的路段,应及时补压。 B.3.5压实度指标检测合格且外观满足要求后.应及时养生。采用覆盖养生方式时 在覆盖前宜酒水。 连续。

B.5.1宜按图B.5.1所规定内容进行深度试验。

图B.4.1养生7d结束后的质量控制环节及相关要求

金中应有足够的样本量,保证试验结果的可

图B.5.1深度试验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附录C回弹弯沉值的计算

F= 3. 643αl 8519

式中:p——后轴重100kN货车轮胎的单位压力,对黄河货车,可取0.7MPa; 8一荷载圆半径; K—季节影响系数,不同地区取值范围为1.2~1.4。

1利用路基、底基层和基层材料的回弹模量计算值E。、E,、E,以及底基层和基层厚 度h,和hz(cm),按弹性层状体系模型,计算基层顶面的弯沉系数αLo 2基层顶面应有的回弹弯沉计算值12,即标准值按式(C.0.3)计算: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附录D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

D.0.1在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中,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拟定相应的质量评定方法, 并将不同的评定方法公式化

D.0.2质量检验过程巾宜按正态分布规律抽样检验

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

D.0.4应根据样本均值X和样本标准差S,计算出不同的概率下观测值的波动范围 为双边和单边两类。

D.0.5观测值的双边波动范围应按式(D.0.5)计算。

.5观测值的双边波动范围应按式(D.0.5

中:Z/2 与规定概率有关的正态分布表中的分位值,概率为90%(即α=10% 0.10)时,Zo.05=1.645;概率为95%(α=5%或0.05)时,Zo.025=1.96。

观测值或相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将以给定的概率落在式(D.0.5)所限定的范围内。 式(D.0.5)左侧决定范围的下限,又称双边波动下限;右侧决定范围的上限,又称双边波 动上限。观测试验值落在上限和下限外面的概率相等,各为α/2

.0.0 波动限和单边上波动限。 单边波动下限范围

波动限和单边上波动限 单边波动下限范围

X < X + Z.S

中:Z。—与规定概率α有关的系数,概率为90%(即α=0.10)时,2o.10=1.282;概 为 95% (即 α = 0. 05)时,Z 05 =1. 645 。

单边波动范围有两种情况,一是限定下限直到正无穷大的范围;另一是限定上限直到 负无穷大的范围。这两种情况的界限分别称单边下波动限和单边上波动限。 观测值或相同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落在下波动限或上波动限之外的比例为α,称为缺 陷比例,亦即不合格品比例。

D.0.7某个质量指标规定了低限L、缺陷比例α时,抽样检验或试件试验结果应满足 评定标准(1)的要求。

中:Z。一正态分布表中与规定概率或缺陷比例有关的分位值,也就是观测试验结 的下波动限应该大于规定的低限

些规范和验收评定标准常根据规定的强度采用标准(1)来设计水硬性结合料稳定

一些规范和验收评定标准常根据规定的强度采用标准(1)来设计水硬性结合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料和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组成。例如,本细则中规定用作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的水泥 的标准强度为R,=3MPa,同时要求n个混合料试件的平均抗压强度R,≥R./(1 C,),并采用Z。=1.645。也就是要求这种混合料的抗压强度有95%概率大于或等 IPa,强度小于3MPa的概率只有5%,或这种混合料的缺陷(不合格品)比例只有5%

标准(2)的含义是观测试验结果的上波动限应该小于规定的高限。路基路面的弯况 值检验或测定,通常用上波动限来确定代表弯沉值1,并使代表弯沉值小于设计弯沉值 a(未计季节系数等),即

I. = I + z.S≤l

对高速公路的路面,国内外常采用Z。=2。此时,将有97.7%路面的弯沉值小于la, 也就是路面的缺陷(或不合格)比例只有2.3%

D.0.9某个质量指标规定了高限U和低限L,且规定超出U的缺陷比例与低于L 陷比例相等时,观测试验结果应满足标准(3)的双边要求。

D.0.10某个质量指标规定超出U的比例为αi,低于L的比例为αz时怡水园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检验结果应 标准(4)的要求。

上述从标准(1)到标准(4)的评定方法的精度与总体参数的估计有关。因此,为了有 效地使用上述诸标准,需要试件或测点数几足够大,以减少总体缺陷估计值的误差。通常 要求n>30。如总体分布偏向于均值的右侧或左侧,则总体缺陷估计中的误差可能导致 接收质量较次的产品或拒绝接收质量较好的产品(与由Z。和L或U确定的要求质量相 比)。因此,在采用这种评定标准时,保证指标观测值分布的正态性变得更为重要。

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

D.0.12n相对小时,宜采用t分布表中的t。或ta/z代替上述4个标准中相应的Z。 2,即应符合下列标准: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D.0.13样本参数满足本细则第D.0.12条的要求时,可接收,否则不得接收。

在上述两类接收标准中,分位值Z。仅与缺陷比例α有关,,t。则与α和n有关。在有 的文章中,称这两个值为接收常数或标准差的乘数。 标准(1')~标准(4)中的t。值随n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与Z。值接近。当n>30 后,t。值与Z。值之差就不很明显了。也就是观测试验个数愈多,接收常数愈小,即同一概 率情况下,几愈大t。值愈小,直到与Z。值相等。

广州某大酒店室内装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D.0.14对有限样本的总体估计可采用平均值的双边置信区间和单边置信区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