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pdf

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7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4825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904-202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pdf

式中: R。 一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U, 桩的周长(m); qsi 桩周第i层土的侧摩阻力特征值(kPa)。对淤泥可取4kPa~7kPa;对淤泥质土可取6kPa~ 12kPa;对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取10kPa~15kPa;对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取12kPa~18kPa; 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α 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承载力高时取低值; q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可由载荷试验、原位测试或工程经验确定; A 桩的截面面积(m); 7 桩身强度折减系数,粉喷桩可取0.2~0.3,浆喷桩可取0.250.33; f 一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边长70.7mm或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 养护条件下90d龄期的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9.2.7.7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设计时 也可按式(39)估算

DB33/T904202

式中: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复合地基置换率; 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A,桩的截面面积(m); β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的平均值时,可取0.1~0.4,差值大时取低值;当桩端土未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或等于桩周土的承 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可取0.5~0.9,差值大时或设置垫层时均取高值;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1在靠近城区及村镇等环保要求较高路段时应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 3.2水泥搅拌桩施工现场应预先平整,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遇到明浜、池塘及洼地时 细粒土并整平或就地固化形成硬壳层

要求: a)满足设计掺入量的各种技术参数,如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浆(粉)压力、单位 时间掺入量等: b)根据下钻和提升的阻力情况,选择保证水泥浆液(粉)灌入量的合理技术措施; c)检验室内试验所确定的配合比、水灰比是否便于施工,是否需要添加外加剂等。 9.3.4水泥搅拌桩施工应采用能自动记录喷浆(粉)数量装置的双向搅拌桩设备北京市住宅项目坡屋面施工方案,宜采用双电机,每 个电机功率不小于45kW。浆喷桩施工配备注浆泵的额定压力不应小于5.0MPa,送浆管长度不得大于 50m。制浆设备宜米用自动化制浆站, 9.3.5施工工艺应采用“四搅二喷”或“四搅三喷” 936施工监控宜采用基干物联网技术的水泥搅拌桩监控系统

9.4.1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 9.4.2现场施工完成的水泥搅拌桩均应测量并记录桩位坐标,坐标测量误差应≤10mm。 9.4.3水泥搅拌桩的质量检验标准应满足表14的规定。

表14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

DB33/T 9042021

表14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续)

.1.1适用范围如下: a) 桥头、通道等构造物与路堤的衔接部位; b 路堤拓宽路段; 稳定性难以满足要求的高填方路堤; d 设置挡墙的软基路段; e 土层中夹有难以消除的孤石、障碍物,或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时不宜采用预制桩; 岩面上无适合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或持力层较薄且持力层的上覆土层较为松软、岩面理藏较浅 且倾斜较大时不宜采用预制桩。 1.2 适用条件如下: a 桩端下卧持力层的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不应小于1000kPa; b 填土高度宜大于3m; 预应力管桩处理深度宜大于10m,灌注桩处理深度宜大于5m。 1.3 常用桩型及总体要求如下: a 常用桩型有预应力管桩、预制混凝土方桩、钻孔灌注桩(一般为素混凝土桩)、现浇混凝土薄 壁筒桩、预应力混凝土异型预制桩、圆形或异形沉管灌注桩等; 应根据路堤高度、桩端持力层土类、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选择经济合 理、安全适用的桩型和成桩工艺:当周边环境对变形有严格要求时,应采用非挤土桩,或成桩 过程中米取措施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桩的直径(或方桩尺寸)可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成桩设备、常规尺寸等因素确定,摩擦桩的长径 比不宜大于100,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80; 桩帽之间宜通过土工合成材料、钢筋混凝土系梁等进行连接,下列情况桩基顶部桩帽之间应采 用钢筋混凝土系梁连接: 1 无硬壳层或硬壳层较薄,且桩侧为可液化土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的软弱土层时; 2) 软土深度变化较大的榜山路段: 3 具有较大临空面的沿河(塘)路段; 4 施工期需大幅开挖的箱涵等构造物路段

10.2.1材料要求如下

DB33/T9042021

a) 垫层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碎石、中粗砂等散粒状材料,也可采用具有一定整体刚度的 掺灰土; 水平加筋体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1)水平加筋体要求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小、耐久性好、抗老化和抗腐蚀较好; 2) 延伸率5%(若加筋体材料的极限延伸率小于5%时,以极限延伸率计)对应的抗拉强度 应大于80kN/m,抗拉模量应大于1000kN/m; 宜米用C30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圆形或方形桩帽: 预制桩桩尖材料可采用C30混凝土或钢材,形状及尺寸根据桩型、地质条件确定。预应力管桩 宜采用闭口桩尖。 10.2.2桩长确定原则如下: a)一般情况下,桩长应穿透软土层;刚性桩处理过渡段桩长未穿透软土层时,应满足达到最危险 滑弧面以下3.0m的深度,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b)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倍桩径且不宜小于2.0m;砂性土不宜小 于1.5倍桩径且不宜小于1.5m;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倍桩径且不宜小于1.0m。若持力层以 下有软弱土层,桩端以下持力层的厚度不宜小于4倍桩径且不宜小于4.0m; C 桩长的具体取值还应满足路堤沉降及稳定性要求。 10.2.3桩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正方形或正三角形布置。桩的平面布置中心距可取4倍~8倍桩径,路堤 高时取低值,并应满足路堤沉降及稳定性要求。 10.2.4构造物与路基相邻路段可设置桩间距渐变、桩长渐变或其它变形协调方式的过渡段。 10.2.5初拟桩帽边长B(方形)时,可按式(40)估算。圆形桩帽可按面积相等的原则等效为方形桩 唱。桩帽边长的具体取值应根据工程条件、荷载大小等因素进一步调整确定

式中: B一—方形桩帽的边长或圆形桩帽的等效边长(m); S. 桩的中心间距(m)。

10.2.6钢筋混凝土桩帽的厚度t,可按式(41)估算。

B = (0.4 ~ 0.5)S

B = (0.4 ~ 0.5)S

t,一桩帽的厚度(m); B 一一方形桩帽的边长或圆形桩帽的等效边长(m); D,一桩径(m)。 0.2.7桩与桩间土因刚度差异而在路堤中形成土拱效应,桩帽上部承担的荷载Q.按式(42)计算

Q. =n(xH + q.)S.

n(xH +q.)s.

DB33/T 9042021

式中: Mmax 桩帽与桩连接部位的最大弯矩值(kN·m); u 修正系数,取值为2.7~3.8,当桩帽尺寸较大(B/D,=4)时取低值,桩帽尺寸较小(B/D,=2) 时取高值,中间值可采用线性插值计算; P 桩帽上的等效平均应力(kPa); B 一方形桩帽的边长或圆形桩帽的等效边长(m); D 一桩径(m); Q 一一桩帽上部承担的荷载(kN)。 0.2.97 水平加筋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0.3m,初拟厚度可按式(45)估算;若软土指标较差时,可适 自加厚。

式中: 一水平加筋垫层的厚度(m); S。一桩的中心间距(m)。 10.2.10加筋体的设计抗拉强度T应满足式(46)~式(50)的要求

DB33/T904202

Te 加筋体的设计抗拉强度(kN/m); T 桩土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拉力(kN/m); Tas 路堤侧向变形在水平加筋体内产生的拉力(kN/m); Qs 桩帽间单位长度土体承担荷载的平均值(kN/m): S. 桩的中心间距(m); B 方形桩帽的边长或圆形桩帽的等效边长(m); 8 水平加筋体的延伸率,可取5%; K. 主动土压力系数; Y 路堤填料的平均容重(kN/m"); H 路堤填筑高度(m); ? 路堤填料的内摩擦角(°) n 桩体荷载分担比系数,按附录F查表求得; q 路堤顶面超载(kPa)。 2.11 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沉降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刚性桩处理地基的最终沉降量计算,可不考虑桩间土压缩变形对沉降的影响,采用 层总和法按式(51)计算:

式中: S 桩基最终沉降(m); Y 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可取1.1~1.4; ㎡ 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内土层总数: n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计算分层数; 6i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kPa); h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的厚度(m); E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在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作用段的压缩模量 MPa) b)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按式(52)计算:

O=Opii+Osii .......

のji一—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第i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kPa); 2011附录R计算; sj.i 辛奈斯克解计算; 桩端平面以下地基中由桩顶荷载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端承桩宜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计算,摩 擦桩宜采用等效实体法计算:

DB33/T 9042021

最终沉降计算深度Z,,可按应力比法确定,即Z,处总的附加应力αi(Z,)与土的自重应力 应满足式(53)的要求。

式中: j(Z,)——沉降计算深度Z,处总的附加应力; O. 一沉降计算深度乙,处土的自重应力。 0.2.12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单桩承载力验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刚性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应满足式(54)的要求;

(Z.)≤0.150

%o——公路重要性系数,取1.1; Q.桩帽上部承担的荷载(kN); R一一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N) b)当采用单桩静载荷试验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按式(55)计算:

R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N); R 采用静载荷试验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kN); 综合分项系数: 根据土体的物理指标确定单桩承载力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按式(56)~式(63)计算

R= p O. =uq..l.

DB33/T904202

式中: R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N); Qk 一单桩总侧阻力的标准值(kN); Q 单桩总端阻力的标准值(kN); Ys,Yp 桩侧抗力分项系数和桩端抗力分项系数; u 桩的周长(m); qski 桩侧阻力标准值(kPa); 一~ 分层厚度(m); 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A 一空心桩桩端净面积(m): 元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Ap1 空心桩散口面积(m); d、b 分别为管桩外径与空心方桩边长(m); d 空心桩内径(m),对闭口桩为O; h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m)。 d) 桩侧抗力分项系数。、桩端抗力分项系数,和综合分项系数s,可按表15选取

表15Y、2.、2. 取值

0.3.1天面积施工前,应进行成桩施工工艺试验,各典型路段不得少于3根,基桩施工28d后,采 用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极限值并根据试桩结果动态调整桩长。 0.3.2施工场地清理整平后,必要时铺设一层厚度为桩帽高度的工作垫层,再进行桩的打设,桩帽应 下挖浇筑,桩帽顶设置加筋垫层。 0.3.3桩的打设次序:横向从路基中心线向两侧的方向推进;纵向从构造物部位向路堤的方向推进。 0.3.4桩端应设在持力层中,打设时应注意持力层顶面高程的变化以及施工场地填土厚度的影响,及 调整桩长。 10.3.5准确定位后应采取可靠的施工工艺,确保桩体质量。防止因振动、挤土等作用导致桩体倾斜 折断、桩体上浮、侧向位移和地面隆起等。 10.3.6施工现场应配备桩身垂直度观测仪器(长条水准尺或经纬仪),随时量测桩身的垂直度。

DB33/T 9042021

10.4.1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记求。 10.4.2现场施工完成的桩基均应测量并记录桩位坐标,坐标测量误差应≤10mm。 10.4.3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质量检验标准应满足表16的规定,现浇桩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表16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

适用范围如下: a 软土地基构造物与路基相邻路段; b 不同软基处理方式的过渡段; 滑动后的快速修复路堤; d 软土地基拓宽路堤; e 工期较紧的特殊路段。 11.1.2 常用形式及总体要求如下: a) 按轻质材料的不同分为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EPS块体轻质路堤等; b) 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以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轻质材料的选择, 11.1.3 设计要求如下: a 轻质路堤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轻质材料不得直接裸露。路基横断面可采用直立式路堤或包 边护坡的斜坡式路堤; b 轻质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之间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应采用台阶式衔接,台阶高度宜为0.5m~ 1.0m,坡比宜为1:1~1:2; 轻质路堤设计应满足路堤沉降及稳定性要求; 轻质路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受洪水淹没时,应进行抗浮验算,抗浮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2。

11.2.1泡沫混凝士轻质路堤

11. 2. 1. 1材料要求如下

a 水泥的强度等级应为42.5级及以上; b 发泡剂应无明显沉淀物,对环境无不利影响,宜采用表面活性类发泡剂; c)施工用水应符合 JGJ 63的要求。

11.2.1.2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DB33/T9042021

泡沫混凝土的形状设计,包括路堤宽度、高度,泡沫混凝土与常规填土路堤间的衔接坡比、 路堤顶面纵横坡调节台阶等: 确定设计重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泡沫混凝土自身强度验算:应满足路堤各部位的强度要求; 沉降验算:检验是否满足容许的沉降和工后沉降要求; 稳定性验算:包括路基稳定性验算及某些情况下(如作为拓宽路堤、挡墙、护岸构造物或 这些构造物墙背填料时)路堤的抗滑、抗倾覆及地基的承载力验算; 泡沫混凝土在地下水位以下或受洪水淹没时,应考虑浮力的影响; 防排水设计:泡沫混凝土吸水后容重增加将导致其轻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应根据实 际情况,在路堤基底设置排水盲沟或其它排水措施,排除基底积水及地表水;此外还宜在 泡沫混凝土表面设置一层防水布; 泡沫混凝土的附属构造设计,包括:挡板设计,交通工程预理件设计,泡沫混凝土内部局 部加筋设计,沉降缝设计等; 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上路面的设计与计算,可参照现行公路路面设计规范进行。

L>2 m F L≥0. 2H

L一一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浇筑体底宽(m); H一一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浇筑体高度(m)。 应根据公路等级、荷载条件、填筑部位,按DB33/T996要求合理选用泡沫混凝土干重度等级、 抗压强度等级等指标。泡沫混凝主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干容重不宜小于10kN/m; 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设计计算时,不同环境条件和工程条件下泡沫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指标按 JTGD30取值: d 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底面抗滑稳定性验算:当泡沫混凝土置于平面与斜面交界处施工时,可将 其分成坡前和坡上两部分计算滑动力和滑动抵抗力,按式(65)计算抗滑安全系数,泡沫混凝 土底面抗滑稳定性验算示意图见图7。

式中: 抗滑安全系数; M. 坡前泡沫混凝土在底面上产生的滑动抵抗力(kN/m)

图7泡沫混凝土底面抗滑稳定性验算示意图

uW+uW,coscos ≥1.3 N, cos W, sincos

DB33/T 9042021

M2 坡面上泡沫混凝土沿斜面方向产生的滑动抵抗力(kN/m); 斜坡的角度(°); N 坡面上泡沫混凝土沿斜面方向的滑动力(kN/m); 从 坡面上(或坡前)泡沫混凝土底面与天然坡或基础地基的摩擦系数,在没有实测资料时可取 0.5,如果泡沫混凝土与地基之间铺设防水土工布,则应通过试验确定摩擦系数; W 坡前泡沫混凝土的自重及路面荷重(kN/m); W, 一一坡面上泡沫混凝土的自重及路面荷重(kN/m); 1.2.1.4泡沫混凝土的构造设计应满足DB33/T996相关条款的要求。

11.2.2EPS块体轻质路堤

11.2.2.1材料要求如下

a)EPS块体材料的密度,宜在20kg/m~30kg/m内选用,10%应变的抗压强度不宜小于110kPa 抗弯强度不宜小于150kPa,压缩模量不宜小于3.5MPa,7d体积吸水率不宜大于1.5%。杨 头搭板下方等特殊部位EPS块体材料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50kPa; b 下列情况应采用阻燃型EPS块体: 1)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附近; 2)EPS块体填方量大于1500m时; 3)暴露堆放时间过长。 11.2.2.2EPS标准块件常用尺寸(高×宽×长,单位m)可选用:0.5×1.2×6.0、0.5×1.2×2.5、 0.5×1.0×2.5、0.5×1.0×3.0。 11.2.2.3设计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11.2.2.3设计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初步设计时,应论证选用EPS块体作为软土地基上路堤填筑材料的必要性; b) 根据路堤的稳定性和容许工后沉降要求,确定EPS块体的断面布置; 进行EPS块体轻质路堤的横断面和纵断面设计,EPS块体轻质路堤典型横断面示意图见图8

图8EPS块体轻质路堤典型横断面示意图

d)应按式(66)~式(69)进行EPS块体材料的抗压强度验算,竖向应力计算示意图见图9:

ag 66 [o,] = (67 2 9,=9,+9, (68 P(1 + ) 9= (69 (B+2htg)(L+2htg)

9,≤a. (66) [o.] = (67 2 9,=9,+9, (68) P(1 + ) (69) (B+2htg0)(L+2htg)

DB33/T904202

图9坚向应力计算示意图

式中: F,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W EPS块体的自重力(kN/m); P,一 一上覆荷载竖向总压力(kN/m); P一一作用力EPS块体底板的总滑动力,即侧向总压力(kN/m); f一一底板与地基土的摩擦系数,可取0.3~0.5。 11.2.2.4构造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EPS块体轻质路堤的构造设计,应包括EPS块体的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板的设计、坡面覆土 保护层设计、施工基面和排水设计等内容; b EPS块体与路面之间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其厚度宜为0.1m~0.15m,并按构造要求配 置钢筋。为避免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被施工机械压碎,可增设碎石垫层,其厚度宜为0.3Ⅲ~0.5 m C 在EPS多层块体之间,每隔2m~3m或4~6层应设一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其厚度宜为0.1 m,并按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d EPS块体轻质路堤两侧坡面应覆土保护,坡面覆土最小垂直厚度不小于0.5m; e EPS块体底部应设置砂垫层,以保证施工基面的平整。

11.3.1泡沫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如下

DB33/T 9042021

数; b)泡沫混凝土浇注施工宜采用配管泵送方式; c)泡沫混凝土的单层浇注厚度,除狭小面积可按≤1m控制外,其它按0.3m~0.8m控制; d)泡沫混凝土的单块浇注面积应根据设备能力、浇注厚度确定,确保浇注工作在泡沫混凝土初凝 以前完成,上层浇注应待下浇注层终凝后方可进行; e)泡沫混凝土每层浇筑完毕应采用保湿养生;顶层泡沫混凝土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土工布:泡 沫混凝土顶面在上路床范围时,路面施工应在顶层泡沫混凝土养生28d以后进行; f)当遇到大雨或长时间持续的小雨天气时,对未固化的表层应采取遮雨措施。重新浇注上层前: 应将已被雨水浸泡的表层进行铲除清理; g)固化前,应避免对泡沫混凝土的扰动。 .3.2EPS块体的施工要求如下: EPS块体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抗压强度、密度及阻燃性: b) EPS块体基底应整平压实,平整度和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EPS块体采用“搭积木”方式,分层纵横交错铺设,块体间的缝隙宽应小于20mm,块体间高 低差应小于5mm。当曲线段块体间缝隙大于容许误差时,应采用砂、无收缩水泥砂浆等填塞, 块体间高低差可采用无收缩水泥砂浆调平; d 为使EPS块体间相互固定,设置有金属联结件,EPS块各层间采用双面爪型联结件。底层EPS 块用L型销钉固定于施工基面,边铺设边联结; e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混凝土可用泵送或手推车运送,浇筑后用平板振动器捣实并抹平。混凝土 横缝间隔为10m,其缝宽为10mm,可采用沥青浸渍杉木条嵌缝; ) EPS块体轻质路堤两侧护坡应覆土,覆土应采用细粒料填筑,并充分夯实; 8 EPS块体铺设时,应禁止车辆及其它重型机械直接在EPS块体上行驶。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 时,应避免采用强振幅的压路机进行碾压,以防对现浇混凝土板的损伤 h EPS块体轻质路堤施工现场应注意防火、防晒,防止与有机溶剂或石油等接触; i EPS块体轻质路堤施工中应注意排水,避免地下水上升到EPS块体铺砌层; 应控制EPS块体材料质量,并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11.3.2EPS块体的施工要求如下

11.4.1泡沫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及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按DB33/T996相关规定执行 11.4.2EPS块体的质量检验要求如下: a EPS块体施工时,应对EPS块体的尺寸、密度、抗压强度、阻燃性和变形模量等指标进行检验 抽样检查频率见表17:

11.4.1泡沫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及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按DB33/T996相关规定执行

表17抽样检查频率表

b)EPS块体轻质路堤的质量应符合JTG/T3610泡沫轻质土的相关要求; C 采用阻燃性型EPS块体时应进行燃烧性试验

1.1高压旋喷桩适用或

DB33/T904202

a) 施工净空受限路段; b 对邻近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环境敏感路段应评估后使用; C 处理深度不宜超过30m; d) 对土中含有较多大直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有机质含量较高,以及地下水流速较大时不宜采 用。 12.1.2高真空击密法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可液化的饱和松散砂土、粉土、粉质黏土等地基或吹填 土地基。

12. 2. 1高压旋喷相

12.2.1.1材料要求如下:

a)宜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b)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8~1.2。

2.2.1.2桩体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旋喷桩直径、深度及间距应经稳定性验算确定并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b 桩径不宜小于0.5m且不宜大于2.0m; C 桩的深度宜穿透软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提高抗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旋喷桩,其桩长 应超过危险滑弧面以下不小于2m。 2.2.1.3桩体抗压强度宜按90d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设计,现场检测可在成桩后28d进行,其无侧 艮抗压强度不宜小于2.0MPa。

12.2.1.2桩体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2.2.1.4设计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

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b)设计时承载力、沉降及稳定性按9.2.7有关规定计算

12.2.2高真空击密法

12.2.2.1高真空击密法包含强夯设计与降排水设计。强夯设计内容包括单击夯击能、夯点间距及布置、 夯点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前后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和强夯处理范围等;降排水设计内容包括降水系统和 排水系统。

12.2.2.2强夯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强夯可采用变能量渐进方式,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型、地下水位、荷载大小和有效加固深度 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可取800kN·m~3000kN·m;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验或地区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8 进行估算:

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NB/T 42136-2017标准下载,可取800kN·m~3000kN·m;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验或地区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18 进行估算: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确定,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夯坑周围 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遍~4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应 适当增加夯击遍数,最后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e 两遍夯击之间的间隔时间取决于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间隔时简宜满足超静孔隙水 压力消散80%以上。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 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周~3周,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击点位置可根据预处理范围,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 径的2.5倍~3.5倍,第二遍夯击点应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 处理范围宜超出路基坡脚外不小于2m。

12.2.2.3降排水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降水系统宜采用真空井点系统,根据土性和加固深度布置井点管间距和埋设深度,在加固区 外3m~4m处设置外围封管并在施工期间不间断抽水;排水系统可采用施工区域四周挖明沟, 并设置集水井: b 降水深度及降水持续时间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地基有效加固深度要求确定,并在降水施工期间对 地下水位进行动态监测,严格控制强夯施工时地下水位达到规定的深度。 2.2.2.4地基变形计算主要包括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的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层的沉降计算,应按第4 章有关规定进行计算。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宜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12. 3. 1高压旋喷梳

12.3.1.1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采用单管法、双管法和三管法。 12.3.1.2施工前应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进行工艺性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参数及工艺,试验桩数不 少于5根。 12.3.1.3单管法、双管法高压水泥浆和三管法高压水的压力应大于20MPa,气流压力宜大于0.7MPa, 提升速度宜为0.1m/min~0.2m/min,旋转速度宜为10r/min~20r/min。加固土体每立方的水泥掺 入量不宜少于300kg,水泥浆液的流量不宜小于60L/min。 12.3.1.4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参数和材料用量施工绿地养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做好各项施工记录。制浆设备宜采用自动化 全线制浆站,喷浆压力、流量和提升速度应自动记录,宜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监控系统 12.3.1.5喷射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1m。 12.3.1.6在邻近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等环境敏感路段施工时,应加强对周边设施的监测,

12.3.2高真空击密法

DB33/T904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