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pdf

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517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pdf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发布

T/CAGHP011—2018目次前言引言1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符号3. 1术语和定义3. 2符号总则4. 1目的与内容4. 2崩塌防治工程等级4. 3崩塌的分类4. 4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基本要求4. 5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5崩塌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5. 1般规定5. 2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5. 3崩塌勘探5测试与统计6. 1一般规定6. 2测试6. 3测试结果统计6. 4岩土体性质指标7监测7. 1般规定7. 2监测点、线布设7. 3监测内容7. 4监测周期稳定性评价8. 1般规定8.2危岩稳定性计算8.3崩塌体运动方向及影响距离预测9勘查成果9.1勘查成果包括成果报告、图件和表格附录A(资料性附录)调查表15附录B(规范性附录)崩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22

附录C(规范性附录)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岩石与锚固体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 2 附录E(规范性附录) 危岩稳定性计算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崩塌运动学分析方法 孔 附录G(规范性附录) 危岩崩塌后的冲击力计算 33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B、C、D、E、F、G、H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重庆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中国人 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东升、黎力、方玉树、袁兴平、杜春兰、蒋文明、何登基、余姝、范泽英、吕韬、 黄永泽、张天贵、吴碧辉、肖明友、甘煜、申红军、赵云刚、冷洋洋、陈剑文。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为统一崩塌勘查技术要求,保障崩塌勘查质量,为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地质依据,依据国 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标准工作的公告(国土资源部公告2013年第12号),特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崩塌勘查技术资料和勘查单位成熟的技术方法基础之上,充分吸 收全国地勘单位在崩塌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编写而成。 本标准由范围北京市平谷区水利工程公司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符号,总则,崩塌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测试与统 计,监测,稳定性评价,勘查成果9章组成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

本标准规定了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针对潜在崩塌(危岩)和崩塌堆积体的防治工程的勘查,对崩塌(危岩)进行应急抢 险勘查也可参照(参考)使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 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 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3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崩塌rockfallsoravalanche 陡坡或陡崖上的岩土体离开母体下落的现象。 3.1.2 危岩dangerousrocks 陡坡或陡崖上可能离开母体下落的地质体。 3.1.3 基座foundationbed 危岩的下伏岩土体。 3.1.4 陡崖precipitouscliff 陡峭的山崖。

危岩沿结构面滑移或沿软弱岩土体不利方向剪出塌落的现象。

危岩沿结构面滑移或沿软弱岩土体不利方向剪出塌落的现象。

T/CAGHP011—2018 3.1.6 倾倒式崩塌toppling 危岩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母体分开,以危岩底部的某一点为转点,发生转动性倾倒的现象 3.1.7 坠落式崩塌falling 危岩下方悬空或支撑承载力不足抵抗自重而以自由落体方式脱离母体的现象。 3.1.8 崩塌堆积体fallingdeposits 崩塌后堆积在斜坡及坡脚的岩土固体颗粒物质。 3.1.9 孤石boulder 崩积于斜坡上具有一定体量的单一岩块。 3.1.10 结构面discontinuitiesorstructuralplanes 岩土体内的不连续地质界面。 3.1.11 软弱结构面weakstructuralplanes 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且延伸较长的结构面。 3.1.12 卸荷带unloadedzone 自然地质作用或人为因素扰动使岩体应力释放而造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岩土体松动带。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2.1岩土体性质指标

E。——岩土体变形模量 一岩土体泊松比 岩土体或结构面黏聚力

后缘裂隙水压力 W 自重与相应地面荷载之和 α 基本地震加速度 水平地震系数

4.1.1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应在充分了解勘查区周边致灾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开展崩塌地质灾 害隐患勘查与评价,为有效减轻和防止突发性崩塌地质灾害危害提供地质依据。 4.1.2崩防治工程勘查应包括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岩土测试、监测、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工程措 施建议等内容

4.2崩塌防治工程等级

4.2.1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可根据崩塌灾害威胁对象及其重要性等因素,按表1进行划分。

4.2.1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可根据崩塌灾害威胁对象及其重要性等因素,按表1进行划分。

表1崩塌防治工程等级划分

.2受崩威胁设施的重要性分类按表2确定

表2受崩塌威胁设施重要性分类

T/CAGHP011—20184. 3崩塌的分类4.3.1崩塌按其所涉及的岩性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4.3.2崩塌按破坏模式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表3)。表3月崩塌按破坏模式分类破坏模式主要岩性组合崩塌方式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黄土、黏土、坚硬岩层下伏岩土体沿结构面滑移或沿软弱岩土体不利方向滑移式软弱岩层剪出塌落倾倒式多为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危岩转动倾倒塌落坠落式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岩层悬空、悬挑式岩(土)块拉断或剪断塌落4.3.3单块危岩块体按其体积可分为小型危岩、中型危岩、大型危岩和特大型危岩(表4)。表4危岩按体积分类单块危岩体积V/mV≤1000100010×10°危岩类型小型危岩中型危岩大型危岩特大型危岩4.3.4危岩按所处相对崖底高度可分为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特高位危岩(表5)。表5危岩按所处相对崖底高度分类危岩相对崖底高度H/mH≤1515100危岩类型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特高位危岩4.4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基本要求4.4.1对于规模大、难以查清的崩塌宜分为初步勘查和详细勘查两个阶段,对其他情况的崩塌可直接进行详细查。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与原勘查资料不符并有可能影响防治工程质量时可进行施工勘查。长度较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的崩塌,应根据危岩体分布特征、可能的破坏模式和运动方向,以分区、分段、分块或分组的形式布置勘查工作4.4.2勘查工作方法和手段应以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以勘探为辅,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陆地摄影测量(无人机)、干涉雷达(INSAR)或孔内成像、孔间CT探测等新技术新方法。4.4.3崩塌防治工程初步勘查应在充分收集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测试等工作,初步查明崩塌的基本特征、成因、形成机制,并对危岩在现状和规划状态下的稳定性做出初步分析评价。4.4.4崩塌防治工程详细勘查应考虑现有和规划中的保护对象的需要,依据初步勘查的结果,结合可能采取的治理方案部署勘查工作,分析评价危岩在现状和规划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防治方案建议。4.4.5崩塌勘查应查明以下内容:a)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包括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植被、社会经济概况等;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特征等;4

T/CAGHP 0112018

卸荷带分布范围; 危岩的位置、分布高程、空间几何形态、控制性结构面特征、危岩变形特征等 崩塌体的运动特征,包括危岩破坏模式、危岩崩落的方向和影响范围等; 崩塌堆积体情况; 分析崩塌产生原因,评价危岩在可能的最不利条件下的稳定性、失稳的特征、规模及危害 程度; h)提供防治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参数及防治建议等。 6经调查初步判定崩塌堆积体未达到稳定时,宜根据成灾类型,按相应规范的要求进行勘查

4.5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

4.5.1崩塌防治工程初步勘查和详细勘查实施前均应编制勘查设计书。 4.5.2崩塌防治工程初步勘查设计书应在充分收集现状地形图及其他有关资料,认真进行现场踏 勘的基础上进行;崩塌防治工程详细勘查设计应在初步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勘查工作的布置应 充分利用初步勘查阶段工作量并结合可能的防治措施。 4.5.3崩塌防治工程勘查工作应按勘查设计书实施。当勘查过程发现勘查设计书预估的地质情况 与实际地质情况有较大出入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对工作量作适当调整。 4.5.4晶婦斯查设计书的基本内容应包据

目的任务; 基础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及当地崩塌防治的经验; 确定勘查阶段; 勘查区地质环境; 崩塌(含危岩、陡崖及崩塌堆积体)的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初步评判; 勘查工作方法及部署(包括工作布置平面图); 勘查工作技术要求; 勘查工作进度安排; 勘查工作保障措施; 勘查工作经费预算; 预期勘查成果,

5.1.1崩塌地质调查对象应包括危岩、陡崖和崩塌堆积体调查。 5.1.2崩塌调查范围应包括陡崖和相邻的地段,坡顶应达到陡崖岩体卸荷带之外的稳定区域,坡底 应达到崩塌堆积区外及崩塌堆积体可能转化为滑坡或泥石流的影响范围外。如存在对危岩起控制 作用的区域性结构面时,可扩大调查范围或进行专题地质调查。 5.1.3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在勘探工程实施之前进行。 5.1.4地质测绘与调查精度、工作量及工作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以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地 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见附录B

5.2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

.1应搜集已有地形图、遥感图像、地震、气象、水文、植被、人类工程活动资料及崩塌史料,了解 (工作程度,并访问调查和踏勘。 .2崩塌区坐标系统宜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对联测 圭的山区也可米用独立坐标系统和假设高程。 3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崩塌勘查野外工作的测绘精度在初勘阶段不宜小于1:1000,详勘阶段不宜小于1:500, 其中复杂场地勘查宜取较大值。危岩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的比例尺及精度宜能够清 楚表达危岩的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等。危岩的剖面测绘比例尺不宜小于1:200。 b)图上观测点,在初步勘查阶段,每10cm×10cm范围不少于1个;在详细勘查阶段,每 10cm×10cm范围不少于3个。每个危岩及主控裂隙的观测点不少于2个。观测点经分 类编号后,标注在工作图上,并详细记录。对重要观测点用油漆或木桩在实地标识。 重要观测点的定位采用仪器测量,一般观测点采用半仪器定位。 4 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调查崩塌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了解与 崩塌有关的地质环境。 b 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调查崩塌所处陡崖(带)岩性、结构面产状、力学属性、延展及贯 穿情况、闭合程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充水情况、结构面或软弱层及其与斜坡临空面 的空间组合关系,陡崖卸荷带范围及特征,基座地层岩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与洞穴状况、 变形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按附录A表A.1调查)。同一区域,陡崖地质环境条件变化 大时,应进行分段调查评价。 C) 对危岩,应调查下列内容,并进行拍照,勾绘侧立面、正立面素描图(按附录A表A.2 调查): 1)危岩位置、形态、规模、分布高程; 2) 危岩、基座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 3) 危岩及周边裂隙充水条件、高度及特征,泉水出露,湿地分布,落水洞情况等; 4)危岩变形发育史及崩塌影响范围。 d 卸荷裂隙按附录A表A.3进行专门的调查,并编号,标注在图上。调查裂隙的性质、几何 特征、充填物特性、充水条件及高度;对裂隙进行分带统计,划出卸荷带范围。 e 土质崩塌地区调查土体组成和结构、垂直节理、古土壤层、落水洞的分布及稳定坡角,并进 行裂隙分带统计,划出可能崩塌的范围。 f 对崩塌堆积体,调查下列内容: 1 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 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运动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 路线和运动距离; 3) 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崩塌堆 积体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 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 崩塌堆积体中大块孤石的大小、岩性,所处位置的坡度、下伏岩土体的类型,水文地质 条件,变形情况(按附录A表A.4调查)。 调查崩塌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及实物指标(按附录A表A.5调查)。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成果包括野外测绘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各类 的记录卡片、立面图、地质照片集等

5.3.1崩塌勘探应满足确定危岩形态,评价危岩、陡崖及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布设治理工程的要求。 萌塌堆积体的勘探参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执行, 5.3.2崩塌勘探可采用槽探、钻探或物探等勘探方法。物探方法宜采用孔内弹性波、井下电视、孔 间TC物探、高密度电法或地质雷达测试等手段;对土质崩塌,必要时可采用坑探或井探;对地质环 境特别复杂、危害大的崩塌,必要时可布置碉探工程。勘查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地质环境复杂程 度等确定。当选用钻探和物探时,除孔内物探工作外,宜先地面物探后钻探。 5.3.3卸荷带特征、控制性裂隙分布及充填情况勘探宜采用槽探或物探;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 采用槽探和井探;当可能采取支撑方式时,在危岩软弱基座处布置钻孔或浅井;控制性结构面深部的 提斯探脸彩用水平或循斜能乳

同TC物探、高密度电法或地质雷达测试等手段;对土质崩塌,必要时可采用坑探或井探;对地质环 镜特别复杂、危害大的崩塌,必要时可布置碉探工程。勘查方法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地质环境复杂程 度等确定。当选用钻探和物探时,除孔内物探工作外,宜先地面物探后钻探。 .3.3卸荷带特征、控制性裂隙分布及充填情况勘探宜采用槽探或物探;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 采用槽探和井探;当可能采取支撑方式时,在危岩软弱基座处布置钻孔或浅井;控制性结构面深部的 寺征勘探应采用水平或倾斜钻孔。 .3.4崩塌勘探线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初步勘查阶段主要布置控制性勘探线;详细勘查阶段控制性勘探线与一般勘探线相结合: 取样及现场测试应布置在控制性勘探线上。 b) 对陡崖初勘阶段勘探线间距不应大于200m,且每个陡崖至少有1条勘探线;详勘阶段勘 探线间距不应该大于100m,且每个陡崖至少有2条勘探线。 危岩均应布设勘探线,对大型以上的危岩和有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型危岩,布置控制性勘 探线;对其他危岩,布置一般勘探线。 d) 控制性勘探线沿危岩可能崩塌方向布置,从危岩后缘稳定区域一定范围到崩塌可能影响范 围,且尽量通过危岩的重心。 e) 一般勘探线布设在危岩的代表性部位,尽量通过其重心,勘探线长度以能准确反映危岩形 态、母岩及基座特征为原则。 变形强烈带应有剖面控制。 ) 土质崩塌勘探线不少于2条。 5.3.5 崩塌勘探点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危岩后缘、临空面及软弱基座等部位均有勘探点。 b) 危岩厚度较大时,在被裂缝切割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体上布置1个垂直钻孔控制危岩、软 弱夹层及基座。 c)当危岩形态在竖向接近板状时,在危岩的临空面布置水平或倾斜钻孔勘探控制危岩的控制 性结构面;水平或倾斜钻孔位置从危岩底面起算的高度不宜低于危岩高度的1/2。 d) 能满足对危岩、母岩、基座取样需要。 对地质环境特别复杂、危害大、常规勘探方法不能查明其特征的危岩,在控制勘探线下部危 岩底部布设1条平碉,探查危岩底部控制面。 f)对土质崩塌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性钻孔或探井穿透可能崩滑控制面。 g)对密集的形态近似的危岩陡崖带,勘探点可适当减少,每个陡崖的勘探点不宜少于1个。

5.3.4崩塌勘探线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T/CAGHP0112018

5.3.6崩塌勘探工作布置时,每条控制性勘探线的勘探点不应少于1个;物探、槽探、井探工作量应 根据地面测绘遗留问题和地表采样需要确定。特定条件下,勘探孔可采用斜孔、水平孔。 5.3.7崩塌勘探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初步勘查阶段控制性钻孔深度的确定以探明危岩深部崩滑面或潜在崩滑面为原则。 b) 详细勘查阶段控制性钻孔深度的确定以探明危岩基座和周边岩土体作为工程持力岩体地 质情况为原则,其中,水平(倾斜)钻孔以探明锚固段地质情况为原则,垂直钻孔以探明桩、 键、支撑墙(柱)持力层地质情况为原则,且进入相应地层不应小于5m。危岩底部有空洞或 采空区时,控制性勘探孔穿过空洞或采空区进入稳定基岩的深度不少于3m。 c)一般勘探孔穿过最底层危岩崩滑面(带),进人稳定岩土体(危岩基座)的深度不少于3m,水 平(倾斜)钻孔穿过危岩后缘裂缝(或卸荷带)进人稳定岩体的深度不少于3m。 d) 平穿过最底层崩滑带进入稳定岩土层。 5.3.8 崩塌勘查取样应符合《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规定并满足下列 要求: a)试验样品在母岩及治理工程可能涉及范围内采集。当结构面中充填土质时,采集土样。

6.1.1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及其他有关规程的规定。 6.1.2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宜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相配合。 6.1.3崩塌勘查中的测试对象为软弱夹层、破碎带或结构面,母岩和基座岩体,地下水和地表水。 6.1.4崩塌勘查中的测试项目应包括岩土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软弱夹层或结构面充填土的颗粒 级配、物质成分试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试验;力学性质试验应包括 母岩及基座岩土抗压试验与变形试验;对受抗拉强度控制的倾倒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岩石抗拉试 验;对受抗剪强度控制的坠落式危岩及滑移式危岩,还应包括母岩和基座岩土抗剪试验;必要时应进 行结构面现场抗剪试验。

6.2.1崩塌勘查期间应注意观测和分析崩塌的地下水动态和裂隙水头压力。土质崩塌地区及裂隙 贯通性不清楚的地段,当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钻孔注水试验或试坑渗水试验。 6.2.2进行抗剪试验的土样含水状态应与崩塌区内土体的含水状态一致。对粉土和粉质黏土,抗 剪试验方法宜选择快剪或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三轴固结不排水剪。 6.2.3岩、土、水室内试验工作量宜符合表6的要求。

表6室内试验单项试验数量

6.3.1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应根据概率理论进行统计。统计前应根据岩土的性质差异划分不同的 统计单元,并根据采样方法、测试方法及其他影响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做出评价。 6.3.2每一个测试值均应参与统计,当统计的变异性系数大于0.3时,应分析原因,并删除异常值 6.3.3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统计结果应包括范围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其计 算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样品只有1个,参考当地经验值;样品数多于 1个但少于统计所需个数,取算术平均值。 6.3.4室内抗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成果可按图解法及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整理

6.4.1崩塌勘查应根据现场测试及室内试验资料提供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的岩土体性 质指标值。 6.4.2当无试验资料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取当地的经验值或参照附录C确定。 6.4.3土的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各种物理性指标和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 特征值。 6.4.4岩体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可根据岩体完整程度由岩石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乘以表7中的折减 系数确定。 6.4.5当岩体完整、较完整时,岩体抗拉强度可根据结构面产状和岩体完整性由岩石抗拉强度折减 确定。当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折减系数可按表7选取。 6.4.6岩体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可由岩石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乘以表7中的折减系数确定 岩石泊松比可视为岩体泊松比

表7岩体性质指标折减系数表

T/CAGHP0112018

6.4.7当无试验资料时,岩石与锚固体的黏结强度可按附录D确定。土体与锚固体的黏结强度可 按地方经验确定。

7.1.1崩塌防治工程勘查期间对有明显变形迹象和稳定性差的危岩应进行监测。 7.1.2崩塌勘查设计书应包含监测设计内容,监测设计应针对危岩的变形情况及对危岩扰动大的 勘探工程(如平碉、竖井、钻孔)的具体情况进行。 7.1.3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宜根据勘查平面图在现场踏勘基础上确定监测范围,布设监测工作量 并根据批准工作量及方法开展工作,编制的监测成果及图表提供勘查使用。 7.1.4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应以变形(位移)监测为主。变形监测手段应采取巡视检查为主,变形 明显时可采用仪器监测;对于变形明显且速率较大的大型危岩,可结合勘查施工,对裂缝开展监测。 7.1.5崩塌勘查期间,监测发现危岩变形加剧时,应及时向勘查施工人员及业主报告;达到临灾预 警值时,应发出预警警报。

1崩塌监测线应尽量与勘查纵剖面一致。大型危岩地表位移监测线宜为3条;中型危岩 为2条;小型危岩监测线可为1条;每条监测线的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 2崩塌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崩塌监测线应尽量与勘查纵剖面一致。大型危岩地表位移监测线宜为3条;中型危岩监测

监测点重点布设于主控结构面或其他变形敏感位置。 b) 地表位移监测点重点布设于危岩顶部,布点困难时布设于临空面中下部。 c 裂缝监测点视主控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布设。 d) 崩塌堆积体地形较陡区及已产生变形的区域

监测点重点布设于主控结构面或其他变形敏感位置。 地表位移监测点重点布设于危岩顶部,布点困难时布设于临空面中下部。 C 裂缝监测点视主控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布设。 d) 崩塌堆积体地形较陡区及已产生变形的区域, 7.2.3 位移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危岩以外的稳定地质体上,并构成可以进行稳定性监测的简单网 型;基准点还应满足对变形点进行位移监测的各种观测条件。 7.2.4位移监测点应尽量布置在与主崩方向重合的纵剖面上,

7.3.1危岩监测内容应包括位移(水平、垂直)、裂缝充水情况。 7.3.2对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危岩,应进行系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崩 可能的运动方向及路径、规模、造成的损失范围、威胁的人群及财产做出预判,提出危险性预警。 7.3.3危岩的巡视监测应对地表裂缝等各种变形迹象进行巡视检查、拍照和记录

崩塌勘查期间的监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绝对位移监测为24h/次,变形速率增大或出现异常变化时,为2h/次。 D) 裂缝变化监测为12h/次。 人工巡视检查为6h/次,发现异常应随时加密巡查。

8.1.1崩塌评价应包括危岩稳定性评价和崩塌影响范围分析。崩塌稳定性评价的对象应包括陡 崖、危岩和既有崩塌堆积体。 8.1.2陡崖(带)稳定性可根据陡崖形态、结构面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特征等进行地质类比和 赤平投影分析定性评价。危岩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应同时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8.1.3在进行危岩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危岩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危岩破坏模式及已有变形破 坏迹象,采用地质类比法对危岩稳定性做出定性判断。 8.1.4危岩稳定性评价应给出危岩在设计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和稳定状态。 8.1.5危岩稳定状态应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按一般工况危岩稳定系数判断危岩 稳定状态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危岩稳定状态划分

表9危岩稳定安全系数

元指地震工况 注2:防治工程等级为特级时的安全系数应进行专门论证

8.1.7危岩稳定状态应根据定性分析和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判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8.1.8当危岩破坏模式难以确定时,对危岩的各种可能破坏模式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并进行稳定 伏态判断。 8.1.9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评价时DL∕T 5423-2019标准下载,应考虑上方崩塌冲击或加载的作用, 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T/CAGHP 0112018

8.2.1危岩稳定性计算所采用的荷载可分为基本荷载(危岩自重、工程荷载)、裂隙水压力和地 震力。 8.2.2危岩稳定性计算视所采用的工况,可分为天然工况(工况1)、暴雨(融雪)工况(工况2),地震 烈度为6度及以上时,尚应考虑地震工况(工况3)。其中所采用的暴雨强度应是重现期为20a的暴 雨强度

DL/T 2036-2019 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可听噪声计算方法8.2.3危岩稳定性计算中各工况考虑的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工况1,基本荷载:危岩自重十工程荷载。 b)工况2,基本荷载十暴雨(融雪)引起的裂隙水压力。 c) 工况3,基本荷载十暴雨(融雪)引起的裂隙水压力十地震力。 8.2.4考虑降雨(融雪)对危岩稳定性的影响时,除应计算暴雨(融雪)时裂隙水压力外,还应分析降 雨(融雪)引起的土体物质的迁移及上覆土体的自重应力增加。 8.2.5危岩稳定性计算剖面应沿危岩失稳的最不利方向并通过其危岩重心。当危岩稳定性计算 面未通过危岩重心且危岩断面尺寸变化较大时,危岩稳定性计算应按空间问题进行计算。 8.2.6地震荷载采用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取值参见表10

表10综合水平地震系数取值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