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

DB43/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793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3/T 2448-2022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pdf

ICS 93.080 CCS P66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moteautomaticmonitoring ofgeologicalhazardsonhighwayslope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3/T 24482022

地下连续墙及逆作法施工工艺流程,58页PPT可下载!.pptDB43/T24482022

附录C(资料性) 边坡地质灾害定量预警模型和方法, 附录D(资料性)爆破振动监测 D.1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 D.2现场监测原则.. D.3测振传感器· 参考文献

DB43/T 2448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长沙市公路 桥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规划勘 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娄底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山健、鲁光银、胡惠华、张升彪、蒋召杰、肖嘉莹、卿轩、胡红波、贺杰军、 冯雄辉、罗显良、袁丹、邓小钊、樊华明、杨龙、何琴、曹全胜、车立刚、刘怡、曾明、曾智力、白冬 鑫、彭德明、陈鹏、侯俊敏、朱红军、黄利芒、樊华明、杨龙、罗永杰、梅卫锋、胡涛、朱自强、贺海 玉

DB43/T 24482022

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的基本规定、监控要求、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管理、数 据分析与预警、监测成果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施工期、运营期的公路沿线安全风险评估等级较高,或由公路建设引发的潜在不稳定 斜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智能监测,其它类型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亦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722爆破安全规程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21978.2降雨量观测仪器第2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 GB50167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标准 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hightwayslopegeologicalhazard 自然因素或人工填挖引发的危害公路建设、运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均 也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综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等构建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 传输、处理、查询及浏览、预警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DB43/T24482022

4.2在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中,符合以下情况时,宜实施智能监测:

a)监测频率较高的边坡; b)人工监测实施困难的边坡; c)监测周期较长的边坡; d)由公路建设引发的潜在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边坡; e)运营期安全专项评估风险等级为ⅢI、IV级的边坡; f)有特殊要求的边坡。 4.3施工期的边坡监测方法选择及监测点的布置应兼顾运营期的长期监测。 4.4智能监测应根据边坡地质灾害类型及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等因素设定相应的监测预警阈值, 鋼值应满足施工安全及边坡稳定要求。 4.5监测机构应具备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资质,配备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人员,拥有满足相应要 求的设备与技术。 4.6智能监测实施前应编制监测实施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4.7智能监测信息应及时处理、分析和反馈。 4.8监测期应对监测设施采取保护、维护措施,并进行巡查和系统维护,

5.1.1施工期智能监测包括外观巡视和变形监测等。 5.1.2施工期的监测频率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及施工进程,参考现行GB50497相关规定确定。 5.1.3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需要提高监测频率: a)边坡支(挡)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出现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异常情况时;

T 施工期智能监测包括外观巡视和变形监测等。 2 施工期的监测频率应根据边坡安全等级及施工进程,参考现行GB50497相关规定确定 ?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根据需要提高监测频率: a) 边坡支(挡)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出现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 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异常情况时:

DB43/T24482022

b)受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等异常情况影响时; C) 受连续降雨、短时集中强降雨等不利影响时; d) 监测数据将要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时。 .1.4智能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出现异常数据应及时核查确认。 5.1.5施工期智能监测应根据施工进度对监测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巡视检查

5.2.1运营期的智能监测应为边坡安全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5.2.2运营期监测内容应包括边坡变形、裂缝、倾斜、降雨量及地下水位监测等。 5.2.3运营期的监测宜为长期实时监测,监测系统应不间断连续工作,应具备自动生成监测报表及自 动预警功能。 5.2.4当监测数据异常或报警时,应及时进行核查确认

5.3.2智能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正常运行前,应对各类传感器进行校零处理或初始状态设置; b)应对异常数据或干扰信号来源进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c)监测数据保持连续,在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对比、处理与分析。 5.3.3智能监测系统的采样频率及精度应满足相关行业规范要求。 5.3.4智能监测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选择相匹配的监测设备,并具有稳定性、耐久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 准; b)监测信号的信噪比应满足实际工程分析需求; c)宜根据监测方法及功能的要求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安装应牢固、可靠; d)应具备不间断采集数据能力,根据预警等级动态调整采样频率等参数。 5.3.5监测传感器应满足监测量程、测量精度、分辨率、灵敏度、动态响应特性、长期稳定性、 环境适应性等要求。 5.3.6应选用技术成熟、抗干扰性强、便于安装、维护和更换的传感器,且便于系统集成。

6.1.1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和监测精度要求,选取相应的监测方法。 6.1.2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满足边坡变形量和变形方向的测量要求。

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或滑坡防治工程等级, 按表1

DB43/T24482022

表1边坡地质灾害监测测项与精度

智能监测的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

6.3.1监测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网应根据边坡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变形特征、致灾条件、影响范围、周边环境、监测 级别、通视条件和施测要求进行布置和确定; b)采用GNSS方法进行测量时,点位的布置应符合现行GB/T18314相关规定执行。 6.3.2测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线的平面布置,应覆盖边坡地质灾害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进入岩体稳定区,间距控制在 20~50m为宜; b)纵向测线与主要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及或多个变形方向时,每方向均应布置相应的纵

DB43/T 24482022

6.4.1设备安装应满足稳定性、可测性和可实施性等要求,并设置监测点标识。 6.4.2监测系统及附属设施等应采取防盗、防碰撞、防雷等保护措施,并进行检查与维护。 6.4.3基础施工应满足变形及稳定性要求,需要时采取避雷措施。 6.4.4卫星导航定位(GNSS)立杆直径宜大于90mm,管壁厚度宜大于3mm,并应加装防雷设施。 6.4.5工程摄影测量安装应符合现行GB50167的规定。 6.4.6深部位移监测的埋设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孔应采用地质钻孔成孔,测斜管埋深宜在预计滑动面以下5m~10m,或管底进入稳定基 岩深度不小于2ml; b)测斜管理设时应保持竖直,测斜管一对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位移方向保持一致; c)将测斜管固定在钻孔中,不能出现晃动和转动,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宜用细砂或膨润土 填充密实,使测斜管与边坡岩土体固连为整体; d)传感器宜按不大于2m的等间距布置,在滑动(潜在)面、土岩交界面、岩体破碎带应适当加密; e)安装完毕后孔口宜采用混凝土墩进行保护,并应满足监测设备安装与接线的要求。 6.4.7倾角计、加速度计应固定在边坡或支护结构及建(构)筑物表面上,安装方向应能反映监测对 象变化。 6.4.8裂缝计应垂直穿过裂缝,安装在主裂缝位置,拉绳应采用保护管进行保护;激光式裂缝计标靶 应牢固稳定,且标靶面积不应小于500mm×5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牢固稳定的安装在基础上; b)应设置初始值,并保证拉伸和压缩方向的变形量程。 6.4.9支护结构应力计应安装在有代表性的工程部位,并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6.4.10土压力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b)埋设过程应采取措施保护土压力计; c)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 6.4.11锚杆(索)测力计与垫板之间应平整光滑,且测力计与垫板面垂直。 6.4.12雨量计应保持承水器口、压敏(电)感应区水平安装,安装高度选定后,不得随意变动。 6.4.13土壤含水率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DB43/T24482022

7.1.1 数据采集与传输应确保数据精度、不失真,满足监测要求, .1.2委 数据存储应具有网络安全防护、自动备份等功能, 7.1.3委 数据采集设备应考虑后续数据传输与管理的接口兼容性,

7.2.1数据采集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周期性,无系统性偏移, 7.2.2相同类型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间同步误差宜小于0.1ms;不同类型监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间 同步误差宜小于1ms。 7.2.3数据采集站布置应根据监测要求和信号传输距离要求确定;数据采集站之间应考虑时间同步性 要求,同步精度应符合7.2.2条的规定,

7.3.1数据传输应确保系统各模块之间有效集成,数据和指令在各模块间传输高效可靠。 7.3.2数据传输系统应具有对各种数据接收、交换处理和传输能力。 7.3.3电信号的数据传输应采用屏蔽电缆,前置放大器与采集设备之间的信号电缆长度宜小于150m, 超过150m应加设中继放大器。

7.4.1 数据存储模块应能实现数据归档、快速显示、自动生成报告等功能。 7.4.2原始监测数据应定期存储和备份,后处理数据应不少于3个月在线,统计分析数据应专项存储, 7.4.3 监测数据或图像应能进行回溯

8.1.1 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安全预警和评估。

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处理、安全预警和评估

DB43/T 24482022

8.1.2预警阀值宜根据边坡的风险程度等级设定。 8.1.3应综合巡视检查、监测数据和边坡地质情况等进行预警评判,发现可辨识的灾害前兆时,应及 时进行临灾预警。

T 数据分析应综合监测资料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 应依据变形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关键指标,采取单参数或多参数综合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应能实现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后处理功能,数据预处理功能应包括滤波、去噪、截取 常点处理等,数据后处理方式宜根据数据专项分析要求确定。

8.3.1预警判据应考虑变形、内力、环境、施工工况、临灾前兆等因素。 8.3.2预警级别可按照边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表3划分。

8.3.1预警判据应考虑变形、内力、环境、施工工况、临灾前兆等因素。

2016年江苏结构专业审图技术问答-0524-定稿版表3预警级别划分及应急响应措施

8.3.3预警信息应包括工程名称、预警项目、测点编号、当前监测状态及分析结果、预警时间、预警 级别等,应及时调整监测参数,立即发送至相关单位。

8.3.3预警信息应包括工程名称、预警项目、测点编号、当前监测状态及分析结果、预警时间、预警 级别等,应及时调整监测参数,立即发送至相关单位。

DB43/T24482022

9.3阶段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客

DB5101/T 30-2018标准下载3 阶段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该监测阶段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b) 该监测阶段的监测测项及测点布置图; c)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d)各监测测项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e)监测结论和建议。 4总结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目的; b) 监测点布置、监测的设备和监测方法; c)监测成果分析及变形异常情况; d)监测结论和建议; e)附图及附表

DB43/T 2448202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