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167-2019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

DB33/T 1167-2019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3/T 116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3885
下载资源

DB33/T 116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1167-2019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

6.2.5本条规定渗透管沟的设置要

建筑区中的绿地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面上的雨水时,可 采用渗水管沟入渗或渗水井入渗。图9为渗透管沟断面示意图。

GB/T 12343.2-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pdf图9渗透管沟断面示意图

汇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进入四周的砾石层,砾石层具有一定 的贮水调节作用,然后再进一步尚四周土壤渗透。相对渗透池而 言,渗透管沟占地较少,便于在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它可以与 雨水管道、入渗池、入渗井等结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渗透管外用砾石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在管沟内雨水 波储存并向周围土壤渗透。这种系统的蓄水能力取决于渗沟及渗 管的断面大小及长度,以及填充物孔隙的大小。对于进入渗沟及

6.2.7本条推荐埋地入渗池采用拼装组合式。

水宜在入口处的检查并内进行沉淀

塑料模块拼装组合式水池的构成如图10所示。此种水池具有 90%以上储水率,四周以渗水土工布包裹作为入渗设施使用

6.2.8本条规定入渗并的设置要求

图10塑料模块拼装组合式水池

入渗井一般用成品或混凝土建造,其直径小于1m,井深由地 质条件决定。 并底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能小于1.5m。渗井一般有两种形式 形式A如图11所示。渗井由砂过滤层包裹,并壁周边开孔。雨水 经砂层过滤后渗入地下,雨水中的杂质大部被砂滤层截留。 渗井B如图12所示,这种渗井在井内设过滤层,在过滤层以 下的井壁上开孔,雨水只能通过井内过滤层后才能渗入地下,雨

水中的杂质大部被井内滤层截留。过滤层的滤料可采用0.254mm 的石英砂,其透水性应满足K≤1×10m/s。 与渗井A相比,渗井B中的滤料容易更换,更易长期保持良 好的渗透性。

6.2.9本条规定入渗池(塘)设施

当不透水面的面积与有效渗水面积的比值大于15时可采用 渗水池塘。这就要求池底部的渗透性能良好,一般要求其渗透系 数K≥1×10m/s,当渗透系数太小时会延长其渗水时间与存水时 间。应该估计到在使用过程中池(塘)的沉积问题。形成池(塘 沉积的主要原因为雨水中携带的可沉物质,这种沉积效应会影响

到池子的渗透性。在池子的首端产生的沉积尤其严重。因而在池 的进水段设置沉淀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通过设置挡板的方 法拦截水中的漂浮物。对于不设沉淀区的池(塘)在设计时应考 虑1.2的安全系数,以应对由于沉积造成的池底透水性的降低, 但池壁不受影响。 保护人身安全的措施包括护拦、警示牌等。平时无水、降水 时才蓄水入渗的池(塘)无其需要采取比常有水水体更为严格的 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人员按平时活动习惯误入蓄水时的池(塘)。 6.2.10本条规定用于保护理地渗透设施的土工布选用原则。 本条主要参考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290);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等国家和相关行 业标准制定的,详细的技术参数应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技术特 点进一步测试确定。 土工布的水力学性能同样是土壤和土工布互相作用的重要性 能,主要指士工布的有效孔径和渗透系数。士工布的有效孔径(EOS

滤性和水平渗透性差,孔隙易变形,孔隙率低,难以阻隔0.05m 以下的微细土壤颗粒;当机织布局部破损或纤维断裂时,易造成 纱线绽开或脱落,出现的孔洞难以补救,因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 制。

6.2.11本条对雨水入渗系统的设计提出要求。

当下一次降水发生时应保证能恢复自身的调蓄空间,因此对 没施的入渗时间作出规定。要求其入渗时间要不大于24h,此时 旬是调蓄设施要求排空的时间

6.3.1本条采用的公式为地下水层流运动的线性渗透定律,称 达西定律。式中α为安全系数,主要考虑入渗设施会逐渐积淀尘 土颗粒,使渗透效率降低。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规范》GB50400取0.50.8。 水力坡降丁是渗透途径长度上的水头损失与渗透途径长度之

I.+Z 1 Z J,+

式中:J。一一渗透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m); Z一一渗透面上的存水深度(m】。 当渗透面上的存水深乙与该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Js相比很小 时,则J~1。为安全计,当存水深Z较大时,一般仍采用J=1。 入渗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 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计算;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 积计算;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一般要求入渗设施在24h内把蓄存的雨水渗完,渗透池(塘)、 渗透井可延长至72h。 本公式的用途为: 1根据需要渗透的雨水设计量求所需要的有效渗透面积

6.3.2本条规定了入渗设施进水量的计算方法。

本公式引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 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给水排 水》(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版)。集水面积指客地汇水面积 需注意汇水面积F,的计算中不附加高出集雨面的侧墙面积。根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赵世明在降水过程中雨水渗透设施的雨水 流入量计算”中指出,我国给排水工程雨水管网计算中,设计降 雨强度采用的是平均降雨强度而不是瞬时降雨强度,经推导需将 原公式中修正系数1.25去掉,以避免设计计算中产生误差。 入渗设施(或系统)的产流历时概念:一场降水中,进入入 渗设施的雨水径流流量从小变大再逐渐变小直至结束,过程中间 存在一个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上进入设施的径流流量大于入渗设 施的总入渗量,这个时间段即为产流历时。

6.3.3本条规定了入渗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计算

3本条规定了入渗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计算方法。

本条提出雨水收集系统的汇水面的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截污设施、雨水收集管网、储存 没施、处理设施以及回用管网,其中进入雨水收集池前的雨水管 线及溢流排水管线均为雨水排除管线,应按照排水要求设置管径 及坡度等。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厂场雨水、绿地雨水和 污染较轻的路面雨水等。屋面雨水污染较少,且集水效率高,是 雨水收集的首选。广场、路面特别是机动车道雨水相对较脏,不 宜收集。绿地上的雨水收集效率非常低,不经济。雨水收集回用 系统的建设费及维护管理费随着雨水汇水面的污染程度的加重 费用增加。

7.1.2本条规定雨水储存设施的采用

推荐景观水体和湿塘的理由是:景观水体和湿塘的面积一般 较大,在设计水位上方可以储蓄大量雨水,做法是水面的平时水

应和溢流水位之间预留一定空间,警如100300mm高度或更大。 当景观水体只采用雨水补水时,建议设置为雨季有水、旱季 无水的旱塘型式。这样,旱塘的全部容积都可用于储存雨水。 7.1.3雨水特别是地面雨水中含有的泥沙较多,经过泥沙分离 可减少蓄水池(罐)的清淤工作。泥沙分离可采用成品设备,也 可土建建造,类似于初沉池

7.1.4本条规定雨水清水池的设置要

管网的供水曲线在设计阶段无法确定,水池容积一般按经验 确定。条文中的数字25%~35%,是借鉴《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7.2.1本条推荐雨水蓄水罐设置位置。

雨水蓄水罐设在室外而不在室内能避免雨水淹室内,保障排 水安全。当受条件限制,雨水调蓄设施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Om 时,应有保证建筑物基础不受影响的技术措施。

7.2.2本条规定雨水畜水池的设置位置应首先考虑理在室外地下 这样环境温度低、水质易保持。当条件限制设置在室内时,应保 证雨水蓄水池的溢流排至室外,且需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地下室 不受水。 1室内蓄水池的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 除溢流雨水,自然溢流或设自动提升设备。当采用自动提升设备 排溢流雨水时,可采用图13所示方式设置溢流排水泵。溢流提升 没备的排水标准取50年重现期参照的是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设 计规范》屋面溢流标准。德国雨水控制与利用规范中取的是100 年重现期。

图13溢流排水方式示意

2当不设溢流提升设备时,可采用雨水自然溢流。但由于溢 流口低于室外路面,则路面发生积水时会使雨水溢流不出去,甚 全室外雨水倒灌进室内蓄水池。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溢流雨水 时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采取的措施有多种,最安全 的措施是蓄水池、弃流池与室内地下室空间隔开,使雨水进不到 地下室内。另一种措施是地下雨水蓄水池和弃流池密闭设置,当 溢流发生时不使溢流雨水进入室内。由于蓄水构筑物可能被全部 充满,必须设置的开口、孔洞应采用严格的密闭防水措施,不可 直接通往室内,这些开口包括人孔、液位控制器或供电电缆的升 口等,采用连通器原理观察液位的液位计亦不可直接设置在建筑 物室内。

3地下室内雨水蓄水池发生的溢流水量有难于预测的特点, 出现溢流时特别是需设备提升溢流雨水时,应人员到位应付不测 青况,这是设置溢流报警信号的主要目的。 4.用于雨水回用的清水池可设置在室内。

7.2.3本条推荐不同材质蓄水池的应用场所。

型材拼装水池施工安装快且方便,受到市场广泛应用。但其 理于机动车道下方时,需要进行严格的结构受力计算。鉴于民用 建筑工程中结构计算力量薄弱,故推荐型材拼装水池应用于非行 车场地。池顶的覆土高出周围地面几十厘米,可防止机动车误上

7.2.4本条规定检查口的设置

检查口或人孔一般设在集泥坑的上方,以便于用移动式水泵 排泥。检查口附近的给水栓用于接管冲洗池底。水池人孔或检查 孔设双层井盖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安全

7.2.5本条规定储存设施的溢流指

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构筑物在发生超过设计能力降水、连续

降水或在某种故障状态时,池内水位可能超过溢流水位发生溢流 重力溢流指靠重力作用能把溢流雨水排放到室外,且溢流口高于 室外地面。屋面雨水管道特别是87型雨水斗系统一般能排除50 年重现期暴雨,溢流管应有同样排除能力。 7.2.6 本条规定蓄水池进、出水的设置要求。

7.2.6本条规定蓄水池进、出水的设置要求。

图14雨水蓄存利用系统示意

4补水混合水池;奶回用水用水点;渗透设施或下水道;①室 外地面 出水和进水都需要避免扰动沉积物。出水的做法有:设浮动 式吸水口,保持在水面下几十厘米处吸水;或者在池底吸水,但 吸水口端设矮堰与积泥区隔开等。 进水的做法是淹没式进水且进水口向上、斜向上或水平。图 14表示出浮动式吸水口和上向进水口。 进水端均匀进水方式包括沿进水边设溢流堰进水或多点分散 进水。

7.2.8本条规定拼装组合蓄水池的构造要求

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以拼装塑料为原材料的单位模块构成具有 90%以上储水率的整体水池,四周再以不透水土工膜包裹作为储水 设施使用,如图15所示。

图15塑料模块蓄水池

池底混凝土底板上局部采用透气防渗砂隔层。塑料模块组合 水池具有净化、储存雨水功能,且能较好保持水池中的水质。 硅砂砌块组合水池是由多个硅砂雨水井室有序排列组成的水 地骨架地下水池。硅砂砌块组合水池由多个硅砂雨水井室有序排 列组成的水池骨架地下水池,如图16所示。池底混凝土底板上后 部采用透气防渗砂层。硅砂砌块组合水池具有净化、储存雨水功 能,能较好保持水池中的水质,且具有不受容积、场地大小限制 组合形状可因地制宜,施工周期短,硅砂可回收等优点。

图16硅砂砌块蓄水池

7.2.9本条规定景观水体和湿塘储存雨水的构造要求。

用湿塘储存雨水既造价低文创造景观,有条件时应优先考虑 湿塘的构造示意见图17。图中的常水位为景观设计水位,进水管 处的沉泥区为前置区。常水位上方的容积用于储存雨水,供雨水 用户使用。图中的进水管应从近旁的检查并接出,该检查并的进 水管或进水沟渠的内底不宜低于图中最上方的调节水位

湿塘还适宜做调蓄排放设施,构造类似于用作收集回用系统 的雨水储存池。用做调蓄排放设施时,应在下方的调节水位处设 置排水口,该口的排水能力应小于设计峰值流量控制值。 7.2.10本条规定蓄水池容积大于用水量时应设快速排空装置。排 空装置包括重力排空管道(有条件时)或水泵。12h排空能力可 呆障为即将到来的暴雨清空蓄水容积,减小外排流量。水池容积 大于回用系统3倍的最高日用水量,表明水池偏大,雨水容易在 池内积存,不易及时耗用掉。 7.2.12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确 定可收集雨水量及回用水用途是确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的关 键,回用用途及回用量应根据可收集雨水量确定,回用水量与雨 李降水的吻合性高,则雨水回用效率就高,且回用水水质要求越

低则用水成本就越低。

7. 3 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7.3.1本条为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

7.3.2本条规定雨水回用系统设置自云

雨水回用系统很难做到连续有雨水可用,因此须设置稳定可 靠的补水水源,并应在雨水储罐、雨水清水池或雨水供水箱上设 置自动补水装置,对于只设雨水蓄水池的情况,应在蓄水池上设 置补水。在非雨季,可采用补水方式,也可关闭雨水设施,转换 成其它系统供水。 1补水可能是生活饮用水,也可能是再生水,要特别注意补 充的再生水水质不可低于雨水的水质。 2雨水供应不足应在如下情况下进行补水:

7.3.4本条推荐不同水质的用水分质供水,

雨水一般可有多种用途,有不同的水质标准,大多采用同一 个管网供水,同一套水质处理装置,水质取其中的最高要求标准 旦是有这样一种情况:标准要求最高的那种用水的水量很小,这 时再采用上述做法可能不经济,宜分开处理和分设管网

本条规定雨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和计

供水方式包括水泵水箱的设置、系统选择、管网压力分区等 水泵选择和管道水力计算包括用水点的水量水压确定、设计 秒流量计算公式的选用、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和管径选择、水泵 和水箱水罐的参数计算与选择等。

7.3.6本条推荐雨水管道的管材选

7.3.8本条规定了雨水回用做景观用水时的损失量计算方法。

当雨水回用为景观水体用水时,景观水体的渗透量根据池体 结构和防渗做法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施工技术及工程材料的发 展,一般景观水体单位面积日渗透量不会大于1L/(m²·d)

当设置雨水净化处理系统时,应考虑有5%10%的损失量,如 设备管道滴漏、反冲洗排水、设备排泥等。当处理工艺采用湿地 等自然净化工艺时,由于没有额外排水,可不考虑自用水量,

本条推荐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控制

降水属于自然现象,降水的时间、雨量的大小都具有不确定 性,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应考虑自动运行,采用先进 的控制系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雨水控制与利用率,控制回 用水水质,保证人民健康。给出的三种控制方式是电气专业的常 规作法。

7.4.2本条推荐对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对水处理设施的自动监控内容包括各个工艺段的出水水质、净 化工艺的工作状态等。回用水系统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蓄水池 液位状态、回用水系统的供水状态、雨水系统的可供水状态、设

备在非雨李时段内的可用状态等,并能通过液位信号对系统设备 运行实施控制

7.4.3本条推荐净化设备自动控制

降水具有季节性,雨季内的降水也并非连续均匀。由于雨水回 用系统不具备稳定持续的水源,因此雨水处理设施不能连续运转 处理设施开、停等应由雨水蓄水池和清水池的水位进行自动控制

7.4.4本条规定常规监控内容。

水量计量可采用水表,水表应在两个部位设置,一个部位为补 水管,另一个部位是处理设施的出水管或者是向回用管网供水的 干管上。

7.4.5本条对补水的控制方式进行了规定。

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作为回用水系统供水水源的一个组成部 分,本身具有水量不稳定的特点,回用水系统应配备如生活给水 中水给水等其它供水水源。当采用其它给水管网向雨水回用系统 补水时,补水系统应由水池的水位自动控制;当采用天然水源(如

河道水或地下井水)向雨水回用系统补水时,此时一般采用加压 补水方式,为避免加压设备自动控制联动失灵,宜采用人工控制 清水池在其它水源补水的最高水位之上应预留雨水处理系统工作 所需要的调节容积。

本条规定明确了雨水处理工艺的选

影响雨水回用处理工艺的主要因素有:雨水能回收的水量, 雨水原水水质,雨水的回用部位的水质要求,三者是相互联系而 影响雨水回用水处理成本和运行费用的。在工艺流程选择中还应 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如降水的随意性很大,雨水回收水源不稳定 雨水储蓄和设备时常闲置等。目前一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均尽 可能简化处理工艺,以便满足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季节性要求,同 时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8.1.3本条推荐雨水处理中所采用的常规工艺流程。

雨水的可生化性很差,因此推荐雨水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处 理等适应间断运行的技术。 雨水处理是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中,再集中进行物理、化学 处理,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目前给水与污水处理中的许多工艺

可以应用于雨水处理中。

8.1.4本条推荐雨水用于景观水体的工艺。

此工艺的出水当达不到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时,可考虑利用 景观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水体的水质维持净化设施对混有雨水 的水体进行净化。景观水体有确切的水质指标要求时,一般设有 水体净化设施。对于地面雨水散流方式进入水体时,可设法使雨 水流经草地或者流经岸边砾石沟使之初步净化,再进入水体,这 样可省略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当景观水体设计为雨季有水、旱季 无水的形式时,水体可不进行水循环过滤处理。 景观水体是最经济的雨水储存设施,当水体有条件设置雨水 诸存容积时,应利用水体储存雨水,而不应再另建雨水储存池 8.1.5、8.1.6本条推荐雨水用于绿地和道路浇洒的处理工艺。 沉砂处理可采用沉砂井,蓄水池沉淀指雨水储存期间的自然 沉淀,过滤采用筛网快速过滤器时,其孔径宜为100um500um 当绿地浇灌采用微灌或喷灌时,过滤精度应满足相应灌溉工艺出

水要求,避免出水杂物堵塞喷嘴。

8.1.7这类用水的水质较绿地浇洒类的水质要求较高,故需要采 用絮凝过滤或气浮。絮凝过滤宜采用砂滤料,粒径d≤1.0mm,滤 层厚度H=800mm1000mm。混凝剂宜采用聚合氯化铝,投入量宜为 0mg/L。当过滤水量≥50m/h时可选用纤维球过滤器,反冲洗采 用气水结合方式。

8.1.8本条规定较高水质要求时的处理措施

用户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时,应增加相应的深度处理措施,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用户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所,其用水水质应满 足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水质,比如空调循环冷却水补水、生活用 水和其他工业用水等,其水处理工艺应根据用水水质进行深度处 理,如混凝、沉淀、过滤后加活性炭过滤或膜过滤等处理单元等 3.1.9本条是根据经验推荐雨水回用水的消毒方式,一般雨水 用水的加氯量可参考给水处理厂的加氯量。依据国外运行经验 加氯量在2mg/L4mg/L左右,出水既可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要求

当绿地和路面浇酒限于夜间时,可不消毒。滴灌雨水不宜消 毒。 8.1.10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污泥多是无机物,且污泥量较 少,污泥脱水速度快,简单处置即可,可采用堆积脱水后外运等 方法,一般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处理构筑物

8.2.1本条规定雨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

处理设备采用雨水回用系统的最高日用水量的目的是把蓄水 池中的雨水尽快转移到清水池中,使蓄水池能够承接后续的雨水 雨水处理的日运行时间宜采用2024h。绿地和道路浇洒等往往不 再设清水池或高位水箱,需要按设计秒流量配置处理设备。

雨水处理的日运行时间宜采用2024h。绿地和道路浇洒 再设清水池或高位水箱,需要按设计秒流量配置处理设备。 8.2.2本条规定雨水蓄水池兼做沉淀池和清水池时水泵的设计要 求。 雨水在蓄水池中的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3d或更长,具有

雨水在蓄水池中的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13d或更长,具有

较好的沉淀去除效率,蓄水池的设置应充分发挥其沉淀功能。雨 水供水泵从蓄水池吸水应吸取上清液

8.2.3本条推荐过滤处理的方式。

石英砂、无烟煤、重质矿石等滤料构成的快速过滤装置,都 是建筑给水处理中一些较成熟的处理设备和技术,在雨水处理中 可借鉴使用。雨水过滤设备采用新型滤料和新工艺时,设计参数 应按实验数据确定。当雨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时,应进行深度处 理。深度处理设备可以采用膜过滤和反渗透装置等

8.3.5雨水处理站的设计中,对采用药剂所产生的污染危害应采 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根据本规程8.1.9条,回用雨水宜做消毒处理。本条意在提 出对消毒药剂用量的控制和浓度处置要求,

氯离子和臭氧是水处理中最常见的消毒剂,其中余氯被很多

9.0.1调蓄设施设室外而不设室内是为了避免雨水倒灌进室内。 当雨水调蓄池设在室外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室内,但应采取以 下措施:一是蓄水池、弃流池与室内地下室空间完全隔开,使雨 水无法进入地下室内,相当于室外设置;或者是地下雨水蓄水池 和弃流池密闭设置,当溢流发生时溢流雨水无法进入室内。由于 蓄水构筑物可能被全部充满,必须设置的开口、孔洞(包括人孔 液位控制器或供电电缆的开口以及连通器原理观祭液位的液位计 等等)需采用严格的密闭防水措施,不可直接通往室内,

9.0.2本条推荐调蓄设施的选取。

在雨水管道设计中利用一些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等作 为调蓄池,对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系统排水的可靠性很有意义。 若没有可供利用的天然洼地、池塘或景观水体作调蓄池,亦可采 用人工修建的调蓄池。人工调蓄池的布置,既要考虑充分发挥工 程效益,又要考虑降低工程造价。

此外,当需要设置雨水泵站时,若配套设置调蓄池,则可降 低装机容量,减少泵站的造价。 9.0.3本条规定调蓄设施有排空功能。调蓄设施能够排空是基本 要素,如此才能实现调蓄功能

9.0.4规定重力排空的调蓄设施应进行流量控制。

调蓄设施重力排空为自动进行,不需人工操作,其排放流量 应该进行控制。 流量应按3.2.2条确定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公式中4宜取0.2。流量控制方式 可采用流量控制并(成品),也可用排水管管径控制。 9.0.5本条规定调蓄池排空水泵的设置。排空水泵的流量应按 3.2.2条确定,公式中4宜取0.2。

9.0.6本条推荐调蓄池的构造要习

雨水从池上游管道或水渠流入调蓄池,待池满后,进入水池 的雨水经溢流管流入下游管道。水池截留的雨水待雨后经排水泵 排入下游管道。排水泵也可在降水过程中排水,但水泵的流量需

要控制,不应超过汇水面按径流系数约0.2汇流的峰值流量。调 蓄池构造如图18所示。 当蓄水池有条件采用重力排水时,则水池边进水边排水。进 水量小于出水量时,雨水全部流入下游干管而排走。当进水量大 于出水量时,池内逐渐累计多余的水量,池内水位逐渐上升,直 到进水量减少至小于池下游干管的通过能力时,池内水位才逐渐 下降,至排空为止。

9.0.8本条规定收集回用储水池兼做调蓄排放池。

9.0.8本条规定收集回用储水池兼做调畜蓄排放池NB/T 10213-2019 风力发电机组 变桨滑环, 当建设场地的应控制雨水量较大而雨水用户的用水量较小时 应设置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合用的储水设施。储存的雨水应先回

用,待下次大雨到来前仍未回用完时再排放。 9.0.9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应按规程中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的 公式计算。建议有条件时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确定雨水调蓄设施的 应置和规模,可提高设施布置的科学性,节省投资并充分发挥效 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