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032-2019 给水排水顶管工程技术标准

DB22/T 5032-2019 给水排水顶管工程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882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5032-2019 给水排水顶管工程技术标准

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碳素 结构钢》GB/T700、《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GB/T19685及《玻 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GB/T21238等标准,结合本省气候特点 及地域地质情况制定 本标准明确了给水排水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及要求,以及施工前 勘察、设计相关规定、冬季气候对顶管施工产生的影响,为本省给 水排水顶管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为便于市政工程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止确理 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标准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条文说明,对 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 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7.14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99 7.15 其它. .100 特种顶管.…. 8.1曲线顶管 ..101 8.2长距离顶管 ..101 8.3小直径顶管 .102 8.5矩形顶管 ..102 8.7破管施工 ..102 8.8地下对接 .102 监测与验收 ....104 9.1 监测 .104 9.2 验收 104

7.14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99 7.15 其它. .100 特种顶管.…. 8.1曲线顶管 ..101 8.2长距离顶管 ..101 8.3小直径顶管 .102 8.5矩形顶管 ..102 8.7破管施工 ..102 8.8地下对接 .102 监测与验收 ....104 9.1 监测 .104 9.2 验收 104

1.0.1本条规定了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在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周 边建筑物众多、地下构筑物和管线复杂的市区,顶管施工作为一种 非开挖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既减少了对交通、市民出行的于 扰,同时降低了对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影响,在顶管施工技术日趋发 展和常态化的同时,需要对顶管技术进行标准化化、规范化、经济 化及科学化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善。

本节对给水排水顶管工程的主要名词术语作了定义。本标准对 术语的解释主要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范》GB50268DB35/T 1833-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规范,并参考其他相关文件资料而定义。

3.0.1顶管施工为地下顶进工程,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状况发生 因此应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同时为避免地面隆起或沉降,影响到周 围建(构)筑物或管线的安全,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和监测措 施,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地表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 3.0.4对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较长距离顶管项目,建议优先采用封闭 式机械顶管,可以保证管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顶进效率。 3.0.5吉林省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 夏季短促炎热,在冬期施工时,应考虑冬期施工的相应防护措施 保证正常顶进施工。

4.1.1工程所用管材除了介绍的之外,还有树脂混凝土管、球墨铸 铁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等。吉林地区,给水工程管道宜选用钢 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排水工程管道宜选用钢筋混凝土管,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输送腐蚀性水体及管外水土有腐蚀性时 宜优先选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管材外侧压力较大时宜选用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4.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管材

种类型较多、产品规格不统一,产品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结构安全 更用功能及环境保护。为此,管材、管件及其他材料必须符合国家 有关的产品标准,

4.2.3本条对钢筋混凝土管的性能提出要求。

4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顶进施工,在地下水或管内贮水对混凝 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管内外壁做相应的防腐处 理。

4.2.4本条对钢管的性能提出要求

1卷制钢管的长度一般为钢板宽度,同一横断面内宜采用一 条纵向焊缝。若采用两条纵向焊缝,对于大直径管道,焊缝间距应 大于300mm,小直径管则纵向焊缝间距应大于100mm;厚度应符

合施工定力和正常使用的要求。 4除锈宜采用喷砂除锈或乳化剂清洗,熔结环氧粉末防腐涂 层在一般防腐环境条件下,涂层总厚度不应小于620um,涂层的底 层厚度不应小于250μm,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70um;在特殊防腐 环境条件下,涂层总厚度不应小于800um,涂层的底层厚度不应小 于300um,面层厚度不应小于500um;环氧玻璃漆防腐涂层在一 般防腐环境条件下,涂层总厚度不应小于500um,涂层底漆厚度不 应小于50um,在特殊防腐环境条件下,涂层总厚度不应小于 1000μm,涂层底漆厚度不应小于100μm。 4.2.7本条规定了管道接口应符合的要求。 4柔性连接的管材接口,密封圈宜涂抹润滑剂:在顶入管线 为混凝土企口管时,宜在管节之间安装钢套环。管道接头应满足压 力试验的密封要求,为避免管道泄漏,可在管道内部安装一个密封 环,同时进行接口的防水测试

本东列问口正小固的女装提出安水 2前面第一道止水圈是充气的,不与管子直接接触;后面再 设一道止水圈。正常情况下,前面第一道止水圈为不充气,在后面 道止水圈损坏需更换时,前面的那一道充气,起到止水作用。 3一般洞口止水圈橡胶的拉伸量应大于300%,肖氏硬度在 50±5度范围以内,还要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较大的扯断拉力

5.0.1勘探孔应全长封孔,封堵材料宜选用水泥浆或水泥 料。

5.0.6顶管工程勘察时应充分调查地上所有建(构)筑物,地下所 有障碍物(构筑物),穿越大堤、铁路、公路、河流、房屋、断裂 层、地震带、其它管线等情况,或顶管时在地下遇到的各种复杂地 、有害气体障碍物。顶管工程勘察必须查明地下各土层的性质、 分布空间和范围,在选择管位时应避让障碍物,提供详尽资料,供 设计及施工单位参考,避免对顶管施工产生不利影响。

5.0.7本条对勘祭内容提出要求。

1顶管工程勘祭的方法有钻孔法和物探法。钻孔法应考虑孔 立选择、钻孔间距及钻孔深度:物探法包括电法、地震波法、雷达 深测、电磁波法、反射法、波速法、地声法等,工程中多采用电法、 地震波法和雷达探测法。有构筑物时,应查明结构物的结构形式, 基础构造、有无地下室、理深等;有地下障碍物时,应查明地下障 得物名称(水井、孤石、古墓、结构残存物等)及附近地段地下埋 设物的分布范围、理置深度及其它特性;有地下管线时,应查明地 下管线的类型、管径、位置、规模、走向、埋深等。 2具体应查明其分布范围、理置深度、厚度及其工程地质特 性。 3有溶洞时应查明空洞的大小,与管线的位置关系,影响范 围、土质特性等。 4经有关部门鉴定顶管线路处于断裂带并处于活动期时,即 更顺利顶管成功,后期成型的管节也会因为断裂带的活动,导致管 节脱落,或应力增加,故在管选线时,应避免穿越断裂带;处于 地震带顶管施工时不宜采用手掘式顶管施工

6.2.1本条对顶管线路的选择提出要求。 3河床有冲刷时,顶管应布置在冲刷线以下,除此以外,抗 浮要求在设计中仍要考虑。 6.2.2本条对工作坑的选择需考虑的因素提出要求。 7考虑安全经济可靠的原则,采取增加顶进距离,少挖工作 坑的方式进行设计。 6.2.3工作并的结构形式宜按表 1 进行选用

6.2.1本条对顶管线路的选择提出要求

表1工作并适用条件对比表

6.2.4本条对工作坑尺寸设置原则提出要求

之+ 3工作坑的布置分为地面布置和坑内布置两部分。地面布置 可分为起吊设备、供电、供水、供浆、供油等设备的布置,监控点 以及地面轴线的布置等。坑内布置首先是工作坑尺寸的确定、基坑 导轨、洞口止水、后座、主顶油缸以及顶进用设备的布置等。 6.2.5管节的基本参数包括内径、壁厚、有效长度、结构形式、管 体强度、接口形式及接口材料等

6.2.6管材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参考表2

6.2.7顶管间距是指顶进时既有管线与顶进管线相互影响的最小 距离。

7.1.5 管道施工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 1 顶管机前方遇到障碍: 2 后背墙变形严重: 3 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4 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5 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 6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7 接缝中漏泥浆。 7.1.6 顶管过程中停止时间超过48h后,管壁的摩阻力成倍增加 字在顶进施工风险,

7.2.1工程施工项目应实行自审、会审和签证制度,这是工程施工 准备中重要环节: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 建议;需要变更设计时,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关单位签证认 定后实施,充分理解设计意图。 7.2.5敬开类顶管机有机械式顶管机、挤压式顶管机、人工挖掘顶 管机;平衡类顶管机有土压平衡式顶管机、泥水平衡式顶管机、气 压平衡式顶管机。 其中敬开类管机中的机械式顶管机适用于岩层、硬土层和整体稳 定性较好的土层;挤压式顶管机适用于流塑性土层;人工挖掘顶管 机适用于地基强度较高的土层

平衡类顶管机中的土压平衡式顶管机适用于淤泥和流塑性粘 生土;泥水平衡式顶管机适用于粉质土和渗透系数较小的砂性土 气压平衡式顶管机适用于有地下障碍物的复杂土层

7.3.3本条对工作井(接收井)洞口封门提出要求。

1封门有外封门和内封门,在沉井的洞门外侧设置钢板桩, 随着沉井一起下沉,叫外封门,在洞门内直接砌筑砖墙或低标号混 疑土,叫内封门。 4拆除封门前应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分别检查以下技术 普施是否有效;通过水位观测孔检查洞口外段的降水效果是否达到 要求;洞口止水圈与机头外壳的环形间隙应保持均匀、密封良好、 无泥浆流入;用注浆法加固的洞口外段应有检测结果,确保在增加 洞外土体固结力的同时地面无明显隆起或沉降,拆除作业应迅速 连续,从上往下分成多个小块逐个依次拆除。 7.3.4沉井下沉可采取下列措施降低对周围土体的影响: 1坚持“以纠偏为主,以下沉为辅的纠偏原则,有效控制沉 井偏斜幅度; 2增大沉井下沉系数,在软土中下沉沉井时,可使沉井刃脚 理入土中1.5m~3m以阻碍土体从井外向井内涌入: 3在粉、细砂土层中下沉时,为避免产生管涌现象和流砂大 量流入井内,可采用不排水下沉方式: 4下沉塌陷范围内不得堆载: 5可采用触变泥浆套下沉方式缩小影响范围

7.3.4沉井下沉可采取下列措施降低对周围土体的影响:

1坚持“以纠偏为主,以下沉为辅”的纠偏原则,有效控制沉 井偏斜幅度: 2增大沉井下沉系数,在软土中下沉沉井时,可使沉井刃腾 理入土中1.5m~3m以阻碍土体从并外向井内涌入: 3在粉、细砂土层中下沉时,为避免产生管涌现象和流砂大 量流入井内,可采用不排水下沉方式: 4下沉塌陷范围内不得堆载: 5可采用触变泥浆套下沉方式缩小影响范围

7.4.1顶管后背墙在设计和安装时,应使其满足如下要求

4.1顶管后背墙在设计和安装时,应使其满足如下要求:

1后背墙要有足够的强度,在顶管施工中能承受主顶工作站 千斤顶的最大反作用力而不致破坏;同时后背墙要有足够的刚度, 并留有较大的安全度,受压缩顶力时产生变形,卸荷后恢复原状, 防止发生脆性破坏,以利于发挥主顶的工作效率。 2后背墙材料材质要均匀,避免因由材质压缩不匀,在承受 较大的后座力后出现倾斜现象。 3后座墙表面平直并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避免产生偏心 受压,发生安全事故。 4装配式或临时性后背墙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同时,也要简洁 易装拆。 E

7.4.2本条对导轨的安装提出要求

6此副导轨用于防止机头进洞后低头。 7.4.3本条对顶管机的安装与调试提出要求。 3一般重量较轻的小型简单顶管机可钢丝绳外套橡皮吊放 对于大型顶管机等重要设备,应采用专用吊具,确保安全可靠 7.4.5本条对顶铁提出要求,

2单个顶铁的长度应比主顶千斤顶行程约小100m~150mm, 顶铁的总长度与主顶干斤顶行程的总和应比单节管长度长150mm 以上;铁截面为200mmx300mm时,单行顺向使用的长度不得 大于1.5m;双行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2.5m,且应在中间加横向顶 铁连接。 4顶进时管端与顶铁接触面应力增大: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 的允许抗压强度时,易引起管口损坏。

7.4.6本条对油缸泵安装提出要求

3安装在首节管或顶管机后面,用以调整高程和轴线的偏 导向油缸的行程一般为50mm~100mm,顶力为500kN~1000

1泥浆池宜靠近工作坑边,可以减少排泥管路过长而且产生 的管路摩阻力,沉淀池的配置可沉淀块状物,防止块状物直接进入

排泥泵引起排泥泵堵塞和损坏。泥浆池的容积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确 定,输送管路接头应密封,防止渗漏。为降低排泥输送压力,输送 管路系统应尽量降低

7.4.11本条对起重设备安装提出要求

1一般出土量较大,工期较长的手掘式顶管施工,可采用桥 式起重机(即龙门吊机),平衡式顶管施工宜采用旋转臂架式起重 机,如汽车吊、履带吊等。

7.5.2本条对顶管洞口施工提出要

7.5.2本条对顶管洞口施工提出要求。 2可设置水位观测并,将使水位降至管底0.5m以下。 7.5.5起吊前,应对吊具和钢丝绳的强度、地基吊装承载力、顶管 工作井结构、地下管线等应进行验算校核,并根据验算结果采取相 应的加固措施。吊装作业时,各大型部件应选择合理的吊点吊运, 吊装应平稳,严禁起吊速度过快和吊件长时间在空中停留,吊装作 业应由专人负责指挥

7.6.1本条对顶管顶进节段提出要

.U. 来次育贝社技定安求 4施工过程中轴线及高程管控应实时进行,测量保证勤纠偏 少纠偏,避免偏差较大一次纠偏到位,影响顶进质量。 7.6.3本条对管材连接提出要求

2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端部刃口应无疵点, 捍接处应平整;橡胶密封圈安在管材的接头,无压排水管接头可采 用单胶圈,有压排水管接头应采用双胶圈;衬垫材料应选用质地均 习富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胶合板,粘贴时应位置准确,粘贴牢固, 表面平整

8钢管与两并之间不设伸缩接头时,应验算钢管温度应力; 曲线顶管或折线顶管一般可不用验算,当需要验算时,可按温度 20℃计算。钢管与井连接经常发生断裂漏水,除了钢管收缩变形原 因外,尚有沉降变形的原因。 10承插式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缠绕接头的承插口内圈 良难加工平整,故应在每个接头处都设木垫圈,承插口接头目前应 用于缠绕式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7.6.4本条对人工顶管提出要求。

1工具管是指安装在被顶进管道前方,供顶管施工人员在单 面进行挖土、纠偏和测量等作业的钢制管节。 2工具管结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其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施工即可,并能人工消除顶进中遇到 的各种障碍,故采用工具管方式顶进,在消除顶进障碍方面占有 定的优势。 3在顶管周边沉降要求较高的地方不宜采用工具管施工。 4开始人工挖土前,应先将顶管机的刃口部分切入周边土体 中。挖土程序按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防止面。必要时可辅以 降水或注浆加固等施工措施,以保证土体的稳定。 5平衡压力值一般取1.2倍的静止土压力和试顶后优化的设 定压力值。

12采用透水性较弱的土质,使得在破碎室前面或者破碎室里 面的土与工作面上的地下水和土压力建立一种平衡介质。 7.6.10本条对长距离顶管施工提出要求

1降低顶进阻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注浆。使管周外壁形成 泥浆润滑套,从而降低了顶进时的摩阻力,选择优质的触变泥浆材 料,对膨润土取样测试。主要指标为造浆率、失水量和动塑比。

7.7.3每个断面可设置3~5个注浆孔,均匀地分布于管道周围。 要求注浆孔具有排气功能。 7.7.4对于渗透性比较高的地层,带有注浆装置的管道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小于渗透性小的地层,且第一个润滑站考虑靠近顶管机布置 7.7.6一般情况下,在现场按重量进行泥浆的配制,所有的主要材 料包括:膨润土、水、Na2CO3和CMC,有时也可以加入其它掺 合剂,如废机油、粉煤灰和其它高分子化合物等。材料的配比通常 为: 水:土=(4~5):1 土:掺合剂=(20~30):1 7.7.7本条对触变泥浆施工提出要求。 2顶管施工一般采用具有触变性的悬浮液(如膨润土浆液或 膨润土浆液+聚合物等)作为润滑材料,一般优先选用钠基膨润土, 7.7.8本条对注浆施工提出要求。 6顶管施工过程中,润滑浆液应在管道外周形成一个完整的 连续润滑膜,达到良好的减阻效果。对于注浆压力、浆液的粘度和 用量要经常进行检测,在选择这些参数时,要避免对管道和相邻的 建筑物造成损害,特别是在长距离顶管过程中应十分小心地选择注 浆材料和完善注浆工艺,避免造成注浆发生质量事故。 7.7.10黏性土二次注浆效果最好,中细砂土质次之,在粗砂和卵 石土层中,减阻效果最差。 1二次注浆工艺是在第一次所顶管管材周围注入一圈固结性 材料,待固结后形成一定强度的外壳,第二次注浆是在外壳内壁与 管材周围之间,注入润滑浆液,从而得到良好的减阻效果。而减阻 的自的是为了增加顶进距离,故需要测算增加二次注浆与增加中继 间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施工方案。 2混凝土管外径比作业钢管外径小些,便于在管的外周围形

成一个有一定厚度的润滑浆套;顶管机外径应比作业钢管外径略小 些,便于在顶管机外周围挤压成一圈密实的土体,防止注入的固结 生材料留到顶管机的土仓里;作业钢管表面涂上一层聚四氟乙烯, 防止固结性材料粘在作业钢管的表面

7.8.1中继间壳体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满足顶进施工的要求;并 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耐磨性和较长的寿命,应避免浆液、地下 水、砂子或者土颗粒等进入中继间外壳和其后部的管道之间。可以 通过注油管定期地向内外弹性密封环之间以及密封环的外部注入 油脂润滑

7.8.2钢筋混凝土管中继间可分为钢制中继间和

种形式;钢管中继间在施工时,需要将钢管管材壳体的前端和后壳 体的尾端分别与中继间钢管焊接在一起;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中继间因其管壁较薄,施工时应考虑中继间油缸两端的承力环的偏 心受力影响。

1中继间设置前后两个特殊的顶进管道;千斤顶组设置多个 贞推油缸,顶推油缸均匀地分布于保护外壳内,顶程一般为 300mm~500mm;同时为保证顶管的严密性,设置止水密封圈等, 5中继间油缸的供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主顶油泵通过 高压供油管把压力油供到中继间油缸,另一种是在中继间附近安装 一台中继间油泵。 7中继间油缸行程一般为300mm~500mm,较主顶干斤顶短 吨位视中继间在顶进管道中所安装的位置而定,根据中继间的工作 生能,中继间油缸要求布置均匀,以达到均匀施加顶力的目的。中 继间油缸的能力一般不大于1000kN,优先选择台数多而吨位小的 油缸,并作环向均匀布置。

7.8.10去弃式中继间是指在中继间顶管作业结束后,前特殊管、 后特殊管以及包括钢制的外壳都留在地层中,不再进行回收,其内 部的组成部件(如推进油缸、连接件、均压环和液压管线等)将由工 作人员通过手工的方法进行拆卸,回收利用。拆卸工作完成后,所 留下的区间,可借助后面的中继间将其合拢,或者通过现场浇筑混 凝土的方法形成衬砌封闭。

7.9.1接收并出洞段地下水位较高的,必须进行降水处理:

7.9.1接收并出洞段地下水位较高的,必须进行降水处理; 7.9.3为了顺利完成顶管接收工作,一般应对洞口土体进行加固。 土质很软时,在管道顶进的一定范围内,对整个断面进行加固;土 质较软时,对所顶管道两侧和顶部一定宽度和长度范围内的土体进 行加固,以提高这部分土的强度,从而使工具管或顶管机在出洞或 进洞中不发生土现象;土质较好时,土体比较硬,挖掘面上的土 本能够自稳,可不必对土体进行加固。土体加固技术一般有:高压 旋喷技术、搅拌桩技术、注浆技术和冻结技术等。 1顶管机到达接收洞口,应逐渐降低顶进速度并减小正面压 力。接收井内应设置接收导轨。调整进泥量降低泥水仓压力至0Mpa 或适时停止土压平衡的加泥、停止注浆、并加强接收坑周围地面变 形观测,变形超过预定值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才可继续顶进。 7在接收顶管机时,应避免引起顶管机前方土体不规则塌: 更顶管机再次推进时方向失控和向上爬高。对于较重的顶管机或顶 管机,应防止其在达到接收坑时产生叩头现象,可在接收坑内下部 真上一些硬粘土或者用低标号混凝土在洞内下部浇一块托板,把顶 管机托起,也可在接收坑内再预理埋一副短的延伸导轨,把顶管机托 起,同时把顶管机与第一节混凝士管联接在一起

7.10.2本条对顶管顶进接收并后相关工序提出要求。 3注浆量宜按计算空隙量的150%控制,注浆压力应根据覆盖 深度与土质确定,宜未0.1MPa~0.3MPa,砂卵石层宜控制在 0.1MPa~0.2MPa。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顶进管上的注浆孔封闭

7.10.2本条对顶管顶进接收并后相关工序提出要求

7.11.2地面控制点的选点和测量应符合精密导线和三等水准测量 的相关要求,首级精度平面控制点不应少于3个,高程控制点不应 少于2个,以便相互校核。 7.11.3应用2个首级平面控制点作为平面贯通的依据,用1个高 程控制点作为高程贯通的依据。 7.11.5固定观测墩比较稳定,易于观测,有利于提高导线的测量 精度。

7.12.1进人管道的顶进施工参数记录,应连续地记录下主顶进力 和中继间的顶进力并目和设计值相比较,发现偏差较大,应该马上 纠正;非进人管道顶进施工参数记录,顶进距离最大200mm,最 长时间间隔90秒,记录下进过程中出现的压力最大值。对于其 它参数,应该记录下包括最后一个顶进回次在内的平均值,同时 还应同步记录下连续的施工监测图

7.12.2实时记录顶进的数据信息,将记录的结果绘制成图表,在

7.13.1本条对雨李顶管施工提出要求。工作并周围防排水措施应 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沟和集水坑宜布置于地下结构外边距坡脚不小于 0.5m。 2排水沟深度和宽度应根据基坑排水量确定,沟底宽不宜小 于0.3m,坡度不宜小于0.1%; 3集水坑大小和数量应根据地下水量大小和积水面积确定 且直径(或宽度)不宜小于0.6m,其底面应比排水沟沟底深不宜小于 0.5m。 4雨期施工应急备用电源应处在良好状态。 5应有防洪、防暴雨的应急措施及相应的应急人员、材料、 设备等

7.13.2本条对顶管冬期施工提出

1本地区冬期施工指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 即进人冬期施工,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高于5℃即解除冬期施 工。

7.14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7.14.2本条对工作并(接收并)临边防护提出要求。

7.14.2本条对工作并(接收并)临边防护提出要求。 3防护栏杆应设置两道横杆,上横杆距地面高度应不小于 1.2m,两横杆间距不应大于0.6m,挡脚板高度不低于0.2m,栏杆 立杆间距不应大于2m。 7.14.8废土、渣土及废泥浆应及时外运至指定弃土场,外运车辆 应为密封车或有遮盖自卸车,车辆及车胎应保持十净,不粘带泥块 等杂物,防治污染道路

7.15.3本条对顶管施工的通风系统提

.. 8顶管施工有毒有害气体指标如下: 含氧浓度(02):19%~21%为正常范围;小于17%为报警值: 小于等于12%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应全部撤离: 甲烷浓度(CH4):0~0.25%为正常范围;0.25%~0.5%为警 戒范围;0.5%~1%为终止作业;大于1%要疏散作业人员,切断电 源和火种; 一氧化碳浓度(CO):35PPm为报警界限,出现煤气泄露: 施工人员应撤离现场并切断电源和火种: 硫化氢浓度(H2S):小于等于7PPm为正常范围,10PPm为 报警界限,超过此界限时,管井内施工人员应全部撤离。

8.1.1本条对曲线顶管提出要

8.1.1本条对曲线顶管提出要求

8.1.1本条对曲线顶管提出要求。 2为满足曲线的姿态控制要求,宜采用多组纠偏装置形成整 本弯曲弧度导向,以便使后续管段顺利顶进,及时进行方向调整 你补引进管轴线外移造成的管轴线偏差。 3通过油缸顶力具体调整转角的方法为调整曲线内外侧油缸 启动与停用:转角增加时,曲线外侧中继间油缸启动,内侧部分停 用;转角减小时,曲线外侧中继间油缸部分停用,内侧启动;另外 因曲线顶管段的中继间合理中心需要调整、摩阻力需要调整、充许 顶力需要调整等因素影响,曲线段中继间间距应适当减小。 5管接头的木垫圈厚度应根据曲率半径变化调整。曲线顶管 木垫厚度不应小于20mm。 6由于在曲线外侧不易形成泥浆套,所以应加强对曲线段列 侧的泥浆形成情况进行控制,并及时补浆。

8.2.5设置压浆接力站是为了完成浆液运输及承担前面压

站管道部分的补压浆,通常状况下300m左右设置一站。

8.3.3目前随看顶管机进速发展及技术创新,直径在250mm~ 500mm之间的小型顶管机施工工法陆续在施工现场得到了实践和 应用,但因技术质量标准要求较高,在非特殊情况下,即无地质或 其它障碍物等因素的影响时,不宜采用直径小于600mm的顶管施 工。

8.5.8初始阶段纠偏主要依靠改变后顶油缸的数量和位置实施,当 管节拼装有一定长度后,依靠铰接油缸实施纠偏。

8.7.1导向管在破除原有管道中起到导向作用,导向管与回转接头 连接牢固,确保顶管机刀盘旋转时,导向管固定,而在顶管机推进 时,导向管同时跟进。

8.8.1顶管地下对接宜用于管线密集、交通流量较大等不具备顶管 接受并施工条件的情况。 8.8.2地下顶管对接的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直线对接,一种带 有角度的对接,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一字型、L型、T型和V型。 8.8.3整体合理布置管机结构,改造后顶管机机头刀盘应满足双 向切口的要求,在顶管机周围和面板上合理布置注浆孔,便于对接

区二次注浆,顶管机正面贴近对接物。 8.8.4顶管机回收技术是指在一些无法做接收井的情况时,管材顶 到位以后CJJ/T 246-2016 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将顶管机的壳体留在原位,把管机内部的零部件和力 盘等拆除运回的施工方法。机头设置双向刀盘应满足旋转角度、切 削、回缩、锚固等功能需求。 8.8.6顶管施工中在对接区域针对顶进轴线控制的好坏,对顶管对 接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对接部位的施工质量和安 全产生很大影响。过程中每节管节测量一次,每50m不得少于一 次贯通测量,在距离对接区50m、30m、15m、5m时各做一次贯通 测量,贯通测量必须保证地面控制网联测。 8.8.9开孔前应将顶管机的人孔打开,保证整个管道通风,切割面 板可分四块,先切割上面两块,对上面接口处理好后,再进行下面 两块切割,切割后马上进行封口焊接作业,必须确保封口的密封性 和可靠性

9.1.1本条对顶管工程监测提出相关要求。 3监测点应避开管材堆载、淤泥堆放和吊机等重大设备作业 的区域,并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 或保护设施。

9.1.1本条对顶管工程监测提出相关要求

9.1.5本条对顶管检测预警值及监测频率提出要求。

1顶管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中监测对象的累计值给出的 是报警值范围,具体数值应根据管道输送介质的危险性、管道结构、 建(构)筑物的结构和安全级别等确定,可与产权单位、设计单位和 第三方评估等单位共同确定。 2监测初期应按照监测方案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中可根据 实测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等情况调整监测频率DB21T 3064-2018 浸渍胶膜纸饰面细木工板

9.2.4虽然工作井不属于工程的结构,但作为施工的临时

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的保证起到关键作用,必须进行控制。 混凝土的抗压、抗渗、抗冻试块应按《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第6.2.8条6的规定进行评定: 1同批混凝土抗压试块的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 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评定,评定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 求; 2抗渗试块的抗渗性能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3抗冻试块在按设计要求的循环次数进行冻融后,其抗压极 限强度同检验用的相当龄期的试块抗压极限强度相比较,其降低值 不得超过25%;其重量损失不得超过5%。 9.2.5本条系顶管施工的给排水管道的质量验收标准,不适用于施 工套管的管道质量验收。 3规定顶管施工的无压力管道的管底坡度无明显反坡现象, 无明显反坡系指不得影响重力流或管道维护。检查时可通过现场观 察或简单量测方法判定。 4“接口处无滴漏系指管道处于地下水包裹时检验项目。表 9.2.5第6项中△S=1xD/Rmin;其中1为管节长度,D为管节外径: Rmin为顶管的最小曲率半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