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6242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续表C续表C区域或植耐旱耐水湿耐垫碳沙化(北方及沿海)区域或植沙化(北方及沿海)、被类型区石镇化(西南)被类型区耐早耐水湿耐盐碱石溪化(西南)侧柏、柠条、柳树、程柳、桂柳、四翅滨倒柏、剃桃、杨榆绿木、大叶黄河流域树、沙棘、柠条、栓相思、多花木沙辣、旱柳、沙辣、旱柳、刺藻、柠条、沙辣、柳、杞柳:沙打旺、兰、木豆、山枝、青梅、枫杨、木麻黄、怪砂糖椰、紫花泡柳、鹿山虎柏沙枣、盐瓜爪草木潮沧标:假俭水杉、喜树、长桐、直干按、任豆、热带叶竹柏、长幕木柳、红树、椰子草、百喜草、狗顶果木、积香、柏树、棕构侧柏、油松、牙根、糖蜜草、兰、长柄双花木柳树、怪柳、剥、青杨:伏沙辣、旱柳、构怪柳、四翅演橡子松、旱柳、鹿山克、五叶北方地肤、沙棘、柠树、杜梨、垂柳、、银水牛果;荆条、紫穗槐:草地销:条、枸杞、鹿山钻天杨、红皮云伏总肤、紫穗槐木样注:a为举缘植物。虎·侧柏、马尼南林895杨、松、野鸭椿、白柳树、水杉、乌柏、落羽杉、南林895杨、马皮松、木萄、沙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尾松、云南松、干长江流域地柏多变小冠冷杉、红豆杉、中山杉,双穗雀香柏、苦刺花、蔓花、金银花、爬芒草稗、香根草、芦荆印尼斑豆山虎竹、杂三叶草侧柏、马尾松、黄荆、油茶、心球花石楠、干香青檀、香花槐、水杉、池杉、柏、早冬瓜,云南蔡期、桑树、杨落明杉、樟树、木麻黄、南洋松、木荷、黄连木、梅:黄榄子、山杉、怪榔、红树、清香木、火棘、化南方毛豆、桃金装;水麻黄、水等、温地松、格树、椰子材、棕榈:香常绿假丁香、苦假俭草、百喜大叶按:铺地弟状羊茅、苏丹刺花、降香黄檀;草、狗牙根、籍黎、芒草草任豆:象草、香根蛋草、铁线递、草、五叶地锦、常泉山虎、五叶春油麻藤地锦鸡血藤.156..157.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拔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目次1总则(169)3基本规定(170)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171)4.1一般规定(171)4.2分区基本要求(171)5工程级别划分和设计标准(174)5.1梯田工程(174)5.2淤地坝工程(174)5.3拦沙坝工程(176)5.5沟道滩岸防护工程(176)5.6坡面截排水工程(176)5.7奔渣场及挡挡工程(177)5.8土地整治工程(177)5.9支毛沟治理工程(177)5.10固沙工程(177)5.11林草工程(178)6梯田工程(179)6.1一般规定(179)6.2断面设计(180)6.3坎植物设计(183)7淤地坝工程(184)7.1一般规定(184)7.2坝址、坝型和工程布置(184)7.3坝体设计(185).165.

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pdf18.7其他规定 (223) 18.8配套工程 (227) 18.9工程施工 (227) 19封育工程 ..... (228) 19.2封育设计 (228 附录A水文计算 (230)

1.0.2经过60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内容和深度已通过水土保持项目建议书、可行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报告编制规程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等得以明确。水 上保持工程类型涉及面广,如泥石流防治、滑坡治理、边坡防护等 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已经颁布。本条适用范围是根据当前生产需 求和其他标准的制定使用情况确定的。 1.0.4水土保持工程的类别比较紫杂,除了本规范予以规定的有 关水土保持工程外,有些工程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故作本条规 定。如降水人渗工程设计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 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 50596的有关规定执行,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计可按现行行业标 维《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的有关规定执行,泥石流灾害 防治工程设计按现行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的有关规定执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按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 技术规范》DZ/T0219等的有关规定执行:土地整治工程涉及主 也质量标准的,可接国士行业有美标准和规定执行。

3.0.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计因我国地城差异大而显得多 样繁杂,因此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雷针对所在区域的小流域(或片 区)特点,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需求,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 基础上进行总体布置,而后进行各项措施的设计。 即使是同类水土保持措施,不同区域也会有较大差异,需因地 制宜进行设计。 创水土保持的根本任务是水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 在山区丘陵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应把解决农村生产生活间题放在 重要位置,单纯地强调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是难以实施的。 3.0.2经过近15年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与建设的 实践,“保护优先、注重生态、强化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与融合 的水土保持设计理念已成共识,故规定此条。 3.0.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因涉及行业众多,难以形成统一的 设计规定。设计中总体布局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的有关规定,再结合具体行业的技 术规范确定。

用时还应充分考虑各项措施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如一个小流域实 施沟坡兼治措施,在布设沟道治理工程时,受坡面治理工程的影 响,沟道水沙条件就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沟道治理工程的规 模。因此,水土保持工程的级别划分和设计标准应在确定总体布 置(局)后,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 定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布置

4.1.1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60余年来我 国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的总结。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 理总体布置是各项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前提。设计要以统筹兼顾 各方面因索,使各项措施发挥整体功能为准则。 .1.2梯田工程是山区、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体布 置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一般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地区保证 人均2亩水平早田(包括旱平地和水平梯田)或1亩水浇地,南方 和西南地区保证人均约1亩水平旱田(包括早平地和水平梯田)或 0.5亩水浇地,有此基础才能考虑退耕还林还草和进行其他水土 保持措施的配置。

本节所指分区是指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一级区,在实际应 用中应在三级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并根据 分区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再分区后开 展总体配置。

4.2.1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具工程总体配置应 紧紧围绕熙土资源和耕地的保护,另外,该区坡耕地坡度小、坡长 大,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措施配置及设计应充分考虑此因素。 4.2.2黄土高原区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是黄河主要泥沙策源地。 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考当地农业生产,还应与黄河减沙紧密联 系,重点做好淤地坝建设工作。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区域经 济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需求不断增加,林草植被恢复情况良好,

配置封育措施显得十分重要。4.2.8青藏高原区人口密度小,耕地集中在河谷地带,草场为高4.2.3北方风沙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水蚀风蚀交错区、草场以山草地,戈壁和裸岩面积大,山洪灾害频发。草场及河谷农业区水及绿洲农业区。该区降水量小,总体配置需充分考虑水分条件,配土保持是工作重点,对于影响河谷农业生产和村庄安全的山洪灾套必要的灌溉设施。250mm降水等值线是农业气象中干早半干害沟道应重点治理,保障安全。早区的分界线。降水量250mm以下地区除灌溉配套外,很难从事旱作农业。4.2.4北方土石山区特别是太行山燕山地区,是华北平原诸多城市的水源地。合理配置坡改梯、林草措施、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清洁工程结合起来,建设清洁小流域显得尤为重要。4.2.5西南岩溶地区因地势陡峻,基岩以石灰岩为主,地表水沿节理下渗形成地下岩溶水,耕地常缺水干旱,深切沟道多地下水出露,难以利用,通过塘坝、滚水坝及配套小型抽水泵站引水上山,或采取小型蓄水池收集利用地表径流进行补灌,岩溶地区成土速率很小,地表土层薄,不断冲刷、随地表径流下渗淋移,导致耕地灰岩呈分散状出露,可耕种面积减少。因此通过坡改梯及配套措施增加可耕种面积,将坡改梯与地表水利用结合起来是提高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效率的十分重要的途径。4.2.6西南紫色土区虽然在措施配置上与岩溶地区有相似之处,但因地势相对较缓,基岩多为砂页岩、花岗岩,表层土相对较厚,且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因此通过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经济林果和高效复合农林业,加速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十分重要。4.2.7南方红壤区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不足,区域治理中坡改梯田及坡面水系工程仍然是重点。由于降水量大,坡面水系工程应以排水型为主,局部地区于旱缺水的应视实际情况适当配置小型蓄水工程。崩岗治理、风化侵蚀劣地和园地林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前者应工程植物相结合,后者则以植物措施为主,并采取有效的水蚀和沟蚀治理措施。:172::173.

5工程级别划分和设计标准

5.1.1、5.2区地面圾皮教地面组版物质以出石为全、 层覆盖较薄,Ⅱ区地面坡度相对较级、地面组成物质以土石为主、 土层覆盖相对较厚。分区采用全国区划方案。 级别划分中面积指标是指一个设计单元的面积,选择确定设 计单元时,应保证同一设计单元的设计标准基本一致。 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净田面宽和田坎高度均为确定梯田设计 标准的主要因素,由于净田面宽受区域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净田面 宽和田坎高度存在函数关系,因此 要设计指标

5.2.1、5.2.2在现行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6453中对淤地坝工程等级划分未做明确规定,在现行行 业标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中,淤地坝等级 划分按现行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 参照执行,详见表1,然五十万方以上的淤地坝工程等级相当于 水利水电工程五等、四等工程,但实际设计和施工水平远达不到同 等级别水利水电工程的要求。我国的淤地坝历史悠久,经过近几 十年的探索、实践,其设计、施工及管理运行已形成一套完整且成 熟的体系。经调查,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以小流域坝系建设为前 提,大、中、小各类淤地坝在干、支、毛沟内合理布设,联合运用,训 供削峰,层层防御,在其特有的淤地坝坝系运行模式下,工程是安 全可靠的。为了便于淤地坝工程健康良性发展,方便技术人员进 行设计、施工及管理,本规范对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重新进行了等

级划分。考历史沿革情况和行业标准,根据淤地坝工程的运用 特点,以库容规模作为分等指标。根据库容的大小确定工程等别 为工、I川三等.建筑物级别为1、2、3、4四级

表1骨于坝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淤地项工程建筑物的级别反映了对建筑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和 安全要求,它根据所属工程的等别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确定。淤地坝工程主要建筑物指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和严重影 向工程效益的建筑物,如坝体、放水建筑物、溢洪道等;次要建筑物 指失事后不致造成下游灾害或对工程效益影响不大并易于修复的 建筑物,如挡土墙、护岸等。临时性建筑物指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 建筑物,如导流建筑物、施工围堰等。小型淤地坝无临时性建筑 物,不设建筑物级别。

淤地项工程建筑物的级别反映了对建筑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和 安全要求,它根据所属工程的等别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确定。淤地坝工程主要建筑物指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和严重影 向工程效益的建筑物,如坝体、放水建筑物、溢洪道等;次要建筑物 指失事后不致造成下游灾害或对工程效益影响不大并易于修复的 建筑物,如挡土墙、护岸等。临时性建筑物指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 建筑物,如导流建筑物、施工围堰等。小型淤地坝无临时性建筑 奶,不设建筑物级别。 5.2.5近年来,水土保持工程在坝坡稳定计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淤地坝工 程沿用简化毕肖普法或瑞典圆弧法计算坝坡稳定。坝坡稳定系数 见表5.2.5,经过对现行行业标准《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 安全标准》DL5180及《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中水利工 程已较成熟的坝坡稳定计算进行分析,根据库容规模和设计标准, 淤地坝工程I等工程对应的1级、2级主要建筑物相当于水利水 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的四等、五等工程和4级、5级主要建筑物 取其相同的稳定系数1.25和1.15,I等、Ⅲ等淤地坝对应的3 级、4级主要建筑物稳定系数分别取1.20和1.10。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场地 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下地区布设淤地坝工程,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5.3拦沙坝工程

5.3.3根据当地条件,拦沙坝多采用土石坝、重力坝(包括混凝土

5.5沟道滩岸防护工程

的,其自身并无特殊的防洪要求,沟道滩岸防护工程的防洪标准由 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 本规范适用于流域面积在50km以下的小流域,当流域面积 不小于50km时,按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 执行。 5.5.2护地堤的级别根据防护对象的要求确定。护地堤大部分 是土堤,加高、加固相对比较容易,而水闸、涵洞、泵站等建筑物及 其他构筑物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加高、改建 比较困难:护地堤与建筑物的结合部在洪水通过时易出现险情,引 起溃决,因此本条对这些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 求。 5.5.3~5.5.5护地堤在设计中需要对安全留有裕度,所以规定 了安全系数。本规范规定的护地堤的安全系数与现行国家标准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中5级堤防一致。

5.6.1坡面截排水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山坡坡面和梯田。保 护山坡坡面时,按山坡平均坡度来确定工程级别,坡度越大,坡面 径流流速越大,对山坡的冲刷也越大,所以工程级别越高,保护棚

田时,根据保护梯田的工程等级来确定工程级别,与保护梯保持 一致

6.2坡面截排水工程的洪水标准取3年一遇~10年一遇

于山区、丘陵区地形坡度大,降雨后短时间可形成洪峰,平原区地 形平坦,形成洪峰的时间较长,因此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短历时 暴雨时。永久排水沟岸顶超高0.2m~0.4m,临时排水沟岸顶超 高0.1m~0.3m,根据工程级别的高低来确定,级别高的取上限, 级别低的取下限

5.7弃渣场及拦挡工程

5.7.1本规范弃渣只针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

5.9.1现行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 现定,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是10年一遇3h~6h最大降水。根 据本规范编制小组讨论和研究,沟头防护工程排水设计标准宜取3 年一遇5年一遇3h~6h最大降水,设计中根据各地情况选取。 5.9.2现行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 规定,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20年一遇3h~6h最大降 水。根据本规范编制小组讨论和研究,谷坊工程溢流口设计宜满足 3年一遇~5年一遇3h~6h最大降水过流要求,设计中根据各地情 况选取。

5.10.1风沙危害程度分为严重、中等、轻度三级。

即严重危害:生壤侵蚀强度为剧烈,单位断面年输沙量不小于 10m/m。 中等危害:土壤侵蚀强度为极强烈、强烈,单位断面年输沙量 5m/m~10m/m. 轻度危害: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以下,单位断面年输沙量不大 于5m/m. 以上土壤侵蚀强度划分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SL190的规定。 输水(灌溉)渠道的防风固沙工程级别在现行行业标准《水利 水电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575中已作出规定

5.11.2果园是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土地平整后在池台田上

经济林裁培园是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土地平整后在池台 田上裁植经济林树种,以经济目标为主的区域,经济林参考退耕还 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按现行行业标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 林与经济林认定技术规范》LY/T1761执行。 刘制草场是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土地平整后裁植牧草、定 期收割的,以经营为目的的区域。 规模化经营是指在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中,需配备灌溉 施肥、管理等措施,通过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 经济效益提高的行为。 规模化集约经营是指在具有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中,需配备 高科技水平的灌溉、施肥、管理等措施,通过经营要索质量的提高 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提 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6.1.1梯田设计应根据项目区降水条件配套水利设施。南方降 水量较大地区,为防止径流冲刷梯田,应修建小型蓄排设施;北方 降水量较少地区,宜修建涝池、水窖等小型蓄水设施。当梯田区上 部有坡耕地或荒地时,需要设计截排水设施,拦截径流,避免对梯 田区冲刷

6.1.2梯田布置时应尽量选择距村庄较近、交通较便利区域, 更于管理,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梯田的生产效益,提高土地产出 名。 6.1.3按田坎建筑材料划分,还有织物袋坎式梯田、空心砖坎式 弟田等,由于这些建筑形式较少,不再一一列举,其田面及田坎的 设计可参考土坎梯田或石坎梯田设计。 6.1.4梯田选型应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建 材情况及经济条件进行统筹考虑。同时要根据区域耕地条件,对 于人均耕地较少的区域宜修建水平梯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人均 排地较多、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可修建隔坡梯田,保护现有植被增加 降水入渗,提高土地生产力。 土石山区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水平梯田为主,并配以坡面水系工程,发展节水灌凝; (2)石料较充足、抗风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的地区,宜修石坎梯 田,高度控制在2.5m以内。石料短缺、土料质地较好、抗剪强度 高的地区,宜修土坎(混土预制件等)梯田,高度控制在2.0m以 内,土坎要人工夯实; (3)土石山区梯田,要按径流调控理论,修建分流工程,包括

7.1.1~7.1.4淤地坝按库容可分为大型淤地坝、中型淤地坝和 小型淤地坝,大型淤地坝又分为1型淤地坝和2型淤地坝:淤地坝 按筑坝施工方式可分为碾压坝、水坠坝、浆砌石坝:按筑坝材料可 分为土坝、砌石坝、土石混合坝。 淤地坝工程以坝系建设为前提,各类淤地坝相互配合,联合运 用,调洪削峰,有效减缓单坝的防洪压力;遵遇连续场次洪水时,淤 地坝前期可利用淤积库容短时期积蓄洪水,缓解连续场次洪水造 成的危险;无溢洪道的淤地坝工程在淤积库容淤满至50%时,应 配套溢洪道设施。

7.1.5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呈现局地 和点暴雨频发、泥石流时有发生、因灾损失加大的趋势。为了适应 当前淤地坝工程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树立“安全第一” 意识,本规范就淤地坝工程运行要求作了强制性规定,以提高淤地 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淤地坝工程放水建筑物按4d~7d泄完设计频率一次洪水总 量或者3d~5d泄完10年一遇洪水总量设计,严禁淤地坝长时间 (超过7天)蓄水运行,否则其设计应执行有关水利工程设计规范 的规定。

7.2坝址、坝型和工程布置

7.2.1坝体设计时应对筑坝材料进行调查和试验,查明其储量、 分布、开采条件、运距及物理力学性质,作为坝型选择、坝体断面设 十和确定施工方法的主要依据

.3.1碾压填筑坝体压实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坝体设计压实 系数具体确定时,应进行必要的试验,或参考相似工程的经验,并 在施工过程中校核与修正。砌石坝的砌石强度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的有关规定确定。筑坝土石料调查和土 工试验可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7.3.7坝坡坡比的取值规定,是在总结黄土高原地区几十年来淤 地坝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不同土质、不同坝高的均质坝经稳定计算 后确定的。当采用沙壤土筑坝,可参照已建坝的经验初步确定坡 比,最终应经稳定计算确定。 7.3.12棱式反滤体可以降低坝体浸润线,防止坝坡土的渗透破 坏和冻胀,增加坝坡稳定性,是一种常用的排水形式,但需要的块 石较多,造价较高,且与坝体施工有干扰,检修较困难。适用于较 高的坝或石料较多的地区的坝。验 斜卧式排水体可防止坝坡土发生渗透破坏,保护坝坡免受下 游波浪淘刷,与坝体施工干扰较小,易于检修,但不能有效降低没 润线 7.3.13本条规定了淤地坝工程的设计条件,其中非常运用条件 下的“正常运用遣退地震工况”,适用于设计地震烈度超过7度的 地区。 7.3.14~7.3.16为防止坝坡被水冲刷和人为破坏,淤地坝在上 游设计淤积高程以上坝坡和下游坝坡应设置护坡,一般采用植物 护坡,结合坡面排水,其护坡效果良好,而且可美化环境;如条件许 可亦可根据工程运用情况,采用砌石护坡等形式。

10沟道滩岸防护工程

10.1.1护地堤堤线布置的原则与一般堤防布置原则基本一致, 鉴于护地堤与田间道路、灌溉排水渠道可有条件结合,所以规定以 上工程尽可能结合布置,以减少占地、降低工程造价。 10.2工坝顺坝布置

10.2.1防护长度指顺水流方向的长度。堤脚、滩岸在水流、风浪 冲刷情况下易造成破坏,所以对这类堤岸需进行防护,以控制、调 整水流、稳定岸线,保护护地堤和沟道滩岸的安全。 10.2.2丁坝、顺坝布置应以治导线为依据,切总根据局部塌岸孤 立修建工程、不顾整体影响的做法。 10.2.4丁坝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充分发挥每道丁坝的掩护作用 又使坝间不发生冲刷的原则,使下一道丁坝的塑水刚好达到上 道丁坝。

10.4护地堤提身结构型式

10.4.2护地堤一般对渗流不做控制,除非渗流影响到护地堤的 稳定才采取防渗、排水设施。 10.4.3土堤的填筑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的下限相同。 10.4.4护地堤一般规模较小且缺乏必要的资料,所以不再计算 波浪爬高和风驱增水高度,堤顶超高可根据类似工程经验选取可 不得小于0.5m,这是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证 GB50286中5级堤防不允许越浪的安全超高值

10.4.5、10.4.11土堤的渗流及渗流稳定计算、抗滑稳定计算,防 洪墙的抗倾、抗滑和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只考虑正常情况,不考虑非 常情况。

10.6.110.6.3生态护岸工程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宜本着安 全、生态和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型式,并进行必要 的试验。 采用单一种植植被的护岸型式也称为自然原型护岸,主要采 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进行护岸。 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与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护岸型式也 称为自然型护岸,为提高岸坡抗冲刷能力,水下部分采用抛石、干 彻块石或打木桩等护脚措施,岸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土工网垫固土种植,主要由网垫、种植土和草籽等组成,土工 格栅固土种植,是利用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 土;新型商品化生态护岸构件包括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 植基和多孔质结构护岸等。

11.1.1由于南北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会造成各地蓄排要求不同, 坡面截排水工程在各地的功能不同,所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同。可 根据所处空间、排蓄要求、主要功能等进行分类。 11.1.2南方地区雨量充沛,一次性降雨量较大,降雨频繁,并且 山高坡陡容易形成山洪灾害,因此坡面截排水工程以排为主。北 方地区雨水稀少,水资源宝贵,坡面截排水工程以酱为主。东北黑 土区降水不均勾,坡面截排水工程可为蓄排型和全排型,在农业生 产中,对不能利用的过多降水,应通过排水设施安全排放。对于土 质黏重且排水不畅的耕地,可根据需要布设坡水暗排工程进行地 下排水。 11.1.3坡面截排水工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工程,需与梯田、道路 沉沙蓄水工程等联合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应根据当地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安全、高效地布设拦蓄工程

11.2.1多密少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采用蓄水型截水沟十排水 沟十蓄水池的形式布置。截水沟沿等高线水平布设,截取坡面径流 的同时还能普积雨水,截水沟蓄满后,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通过排 水沟排出。治理坡面的坡长过大时,可使用多级截水沟截短坡长。 11.2.2少酱多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采用排水型截水沟十排水 沟十蓄水池的形式布置。排水型截水沟区别于蓄水型截水沟的最 大之处是与等高线之间有一定比降。排水型截水沟不能蓄水,因 此少蓄多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的密水功能基本靠配套的小型蓄水 92

11.2.3全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采用排水型截水沟(截流沟)十排 水沟的形式布置。截排水沟的布置与少蓄多排型坡面截排水工程 基本相同,无蓄水功能。 11.2.4地下排水工程指地表水通过波纹管(花管)、鼠洞和排水 沟由地下排出的排水系统。主要采用暗管十鼠洞的形式,再配合 地上排水工程(如排水明沟等)联合布置进行排水。组合方式有鼠 洞十明沟、鼠洞十暗管十明沟和暗管十明沟三种类型。 暗管接纳通过地下渗流所汇集的田间土壤多余水分,并将其 排出。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可以从暗管接头处或管壁滤水微孔渗入 管内排走,起到控制地下水位、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的作用。

11.3.1密水型截水沟主要功能是蓄水,采用水平布置。排水型 截水沟主要功能是排水,所以沿等高线取一定比降。 11.3.2土质截水沟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个小土挡以降低流速、 减小冲刷。 11.3.5坡面坡度不大时,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水力指标较优,但 若坡度太大,采用梯形断面则边坡开挖较大,采用矩形断面可减小 开挖量。 11.3.6、11.3.7设计断面时,蓄水型截水沟采用蓄水能力满足 次产流量的方式进行计算,排水型截水沟与排水沟一样,采用过水 能力满足设计频率洪峰流量的方式进行计算。

11.4.2排水沟进口要考虑顺接设施,导流墙可以汇集来水。 11.4.3排水沟按无压均勾流进行设计计算,但在弯曲、连接处要 考虎高和渐变。

(1)松散系数参考了《有色冶金企业总图运输设计参考资料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中的相关数据,按初始松散系数除以沉降 系数,并结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数据确定。弃渣场沉降系数 K,参考值见表3.岩士初始松收系数见表4。

表3弃渣场沉降系数K.参考值

表4岩士初始松散系数

为倾斜的砂质土时,第一台阶高度不应大于10m。 12.2.5本条说明如下: 2弃渣场无渗流主要是指地下水较深,弃渣后渣体内无水; 稳定渗流是指渣体内存在稳定的地下水流或渣场临水面水位较稳 定,变幅较小。 6弃奔渣用于填塘或填坑时,不存在失稳的可能,无需稳定计算。

12.3拦挡工程设计

12.3.2鉴于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挡生墙设计规范》SL379针对 1级~3级水工建筑物中的挡土墙及独立布设的1级~4级水工 挡土墙,考虑到水土保持中挡渣墙的设计级别较低,因此,结合《公 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对挡渣 墙的设计进行了适当简化。 12.3.3拦渣堤的设计标准应符合河流治导规划的要求,实际上 一般不应高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 12.3.4拦渣坝设计说明如下: (1)工程区适合筑坝的土料丰富时,宜选择土坝。当基础为坚 硬完整的新鲜岩石,弃石中不易风化块石含量较多时,宜选择石 坝。否则,应充分利用弃土、弃石、弃渣等修筑土石混合坝,以降低 工程道价。 (2)滞洪式奔渣场拦渣坝适用于奔渣堆放于深牵沟谷中、没有 适宜的坝址条件或施工不便的情况下,在其下游选择适宜坝址筑 坝拦渣,多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溢流坝方案。工程中由于投资及地 质等因索限制,应用教少。 (3)截洪式弃渣场拦渣坝在西南水电建设项目中应用较为普 遍;其他地区,一般选择面积较小的流域,采用竖井、涵洞型式排 水,相对而言来用音建初级项、多次成坝方案比较经济,应用较为 普道。

12.3.4拦渣坝设计说明如下

12.3.5围渣堰是平地型弃渣场的围挡措施

设干渠、支渠两级,引洪干渠上接溢洪道、下设支架,将洪水引人农地。而作为漫灌区的沟台地与川台地,都需事先进行平整,将缓坡额13土地整治工程地修成宽面低坎的水平梯田,田边有蓄水,并需做好进水口与出水口。市、引河洪与引沟洪类似,需修建引洪渠首工程、系工程和田间13.1引洪漫地工程。渠首工程分有坝引洪与无坝引洪两类,根据地形条件,分别13.1.1引洪浸地工程指水土流失地区在暴雨期间引用坡面、道采取不同的工程结构。渠系一般由千渠、支渠、斗三级组成,干路、沟与河流的洪水淤漫耕地或荒滩的工程。我国目前根据洪渠上接渠首,下设若干支渠,支渠下设若于斗渠,由斗渠将河洪引水来源,将引洪没地工程分为坡洪、路洪、沟洪、河洪四类。当坡地人农田。田间工程是以渠系为骨架,将漫灌区分为若干小区,每一的中、下部是水平梯田,其上部与中部是荒坡、坡耕地或林草地,暴小区再分若千地块。每一地块应做好蓄水与进水口、出水口。雨中大量地表径流形成坡洪,可引入水平梯田进行没灌;暴雨期间13.1.4洪漫区田间工程串联式、并联式或混合式等没灌方式见从坡地和农田中排出的大量地表径流,汇集于道路网形成路洪,可图7。引人没灌道路两旁低于路面的水平梯田或其他平整农田:在沟道的中、下游两岸有位置较低的成片沟台地,或在沟口以外附近有成片的川台地或润滩地,当沟中洪水含沙量较高而且有条件进行控上淇块制引用(集水面积宜为1km~2km*),可引沟洪没地:暴雨期间有高含沙量洪水的中、小河流,两岸有大片平整农地或荒滩地,位置引洪巢较低,经工程控制,可引进河洪没灌农地,提高产量,或淤浸荒,引洪集改造为农田。引坡洪和路洪一般不需专门修建建筑物。引坡洪时,梯田区(a)串联式(b)并式(c)混合式上部的截水沟拦截上部坡洪,可防止冲坏梯田。与截水沟相连的排水沟,将坡洪从梯田两端逐台下排时,可用锄、嵌就近取土,在排图7三种漫灌方式平面示意水沟中做成临时小土挡,有控制地将坡洪全部或部分逐台引入梯(1)串联式:斗渠在洪漫小区地块最高处,控制洪浸面积为狭田漫灌。引路洪时,只需在暴雨期间用锄、钦等小型农具,就近取长地形,地面坡度3°左右,将地面分成若干矩形小块,每块面积土,在路边做临时小土挡,将路洪引人地中。0.1hm~0.2hm,地边围埋,形成高0.3m0.5m台阶,上一台引沟洪时,需修建拦洪工程、引洪工程、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的出水口即为下一台的进水口,相邻两台进水口应左右错开,最下拦洪工程、引洪工程通常是在沟中修5m~10m高的拦洪坝,主要一台的出水口下连排水。是拾高洪水水位,坝的一端或两踏修排量较大的溢洪道,下接引洪(2)并联式:斗渠在洪漫小区地块的较高一侧,控制洪没面积输水渠系,暴雨期间能将沟中洪水大部引人农地漫灌。渠系一般地块坡度1左右,将地面建成若干矩形大块,每块面积3hm~198..199.

4hm,每块在斗渠一侧的最高处为进水口,另一侧最低处为出水13.3生产建设项目土地整治口,并在洪漫小区地块较低的一侧与斗渠平行设置排水渠,与各出水口相连。13.3.1土地整治是指对被破坏或占压的土地采取措施,使之恢(3)混合式:在地形比较复杂的洪漫区内,有的斗渠控制的小复到期望的可利用状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生产力、区面积内采取串联式,有的斗渠控制的小区面积内采取并联式,形提高资源利用率。工程施工中,开挖、回填、取料、清淤及堆放弃渣成混合式,以迅速、均匀地将洪水漫到各地块。等施工扰动或占压地表形成的裸露土地,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未13.1.6引洪闸底应高出河床0.5m以上主要是为防止推移质进扰动、根据水土保持要求需要采取措施的裸露土地,在恢复植被或入洪漫区。远耕作前应采取土地整治措施。13.1.7根据陕西等地的经验,渠道常采取大断面、大比降,以保工程永久征地范围内的裸露土地和未扰动土地一般恢复为林证在短时间内尽快将水输送到田间。而渠系分级不宜过多,一般草地。工程临时占地原土地利用类型原为耕地的,一般恢复为耕采用二级或三级渠道。于、支渠都不宜过长,但条数可以多些,多地:其他一般恢复为林草地。引快用。引洪渠多采用梯形宽浅式断面。引洪渠系设计主要是确13.3.2土层较厚的平原区、山丘区可采用机械方式剥离表土。定引洪渠的断面、比降等参数,一般情况下,缺少实验的条件,根据西南土石山区土层厚度0.20m以上的,优先采用机械剥离,厚度众多工程的实际经验,引洪渠比降一般可取0.2%~1.0%。而为0.2m以下的视其具体情况可采取人工辅助机械剥离:土层较薄保证渠道的安全,在确定断面尺寸和比降等参数时,需考虑不冲不的山丘区、高寒草原草甸区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刹离方式。学旋淤流速,在引洪渠系设计中,不同流量的不淤比降可按表5确定,13.3.4表13.3.4是根据各地实际土填资源状况与农作物、林不同土质渠道允许最大流速可按表6确定。木、草的生长需求确定的。有条件的地区,耕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表5引洪渠不淤比降要求0.3m以上,但西南土石山区由于土壤资源乏,结合近年来流量(m/s)0.51.02.03.05.0多项生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本规范规定了西南土石山区耕地比降(%)1.0~2.00.7~1.00.5~0.70.4~0.50.3~0,4覆土厚度0.20m~0.50m的要求,当土方来源充足时,应优先考表6土质渠道允许最大流速虑耕地覆土厚度0.3m以上。另外,缺土、少土地区也可采用客土造林、带土球造林的方式,减少覆土量。果道土质轻裳土中土重壤土黏土13.3.6因各地土壤特性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差别较大。本条规允许最大流速(m/s)0.6~0.80.65~0.850.75~0.950.80~1.00定均为具有普避性的改良措施,具体设计时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有关土填改良经验或经试验确定。13.2引水拉沙造地13.3.9临时征地结束使用后改变土地用途的,应符合土地利用13.2.4按定额法计算,一般沙粒较粗、运送距离较远、拉沙坡规划有关要求。超度较小时用水量较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定额范围的中上限选13.3.10坑凹是基建和生产过程中挖掘形成的,主要可分为两种值。情况:一是测离坑凹,如取土场、取石场、取沙场、路基两侧取土后.200..201.

未回填的基坑、小型浅层露天来场和大型深层露天采场等:二是場 陷凹地,如井巷开采产生塌陷地等。 对于矿坑地复垦成为农林草用地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凹形 采石(挖砂)场可首先利用岩石碎屑平整采石场坑凹,然后铺覆 0.3m厚的黏土防渗层:在黄土区或有取土条件的地方,在平整土 地表面覆土:在土料缺乏的地区,可先铺一层易风化岩石碎屑,改 造为林草用地:在降水量丰沛、地下水出露地区,当凹形取石场(挖 砂场)周边有充足土料时,采用岩屑、废砂填平坑凹,表层覆土,将 取石场改造为农林用地;若缺乏土料,则采取坑凹平整和边坡修整 加固工程,将其改造成蓄水池(塘)作为水产养殖用地。

13.3.11本条说明如下

2采空塌陷区裂缝(蒲斗)治理一般采取填充措施,较宽的裂 缝可直接填充,裂缝很牵时需要在表层适当扩口后再填充。扩口 开挖深度一般以不超过3m为宜。裂缝填充物也可以使用其他固 体废弃物(如煤研石),一般以不污染水源和士填为原则

14.1.1华东低山与丘废区近儿年也开展了一些支毛沟治理工 作,沟头防护工程多结合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西南、 华南地区土层薄,谷坊措施用得比较少。 14.1.5根据小流域治理信息反馈,谷坊(除植物谷坊外)出口处 如果不配套防护措施,径流量大时将在谷坊坝体两侧产生侧蚀,在 出口坝脚处产生下切侵蚀。

14.2.1沟头防护工程应与谷坊、淤地坝、小型蓄水工程等措施互 相配合。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小于5hm时,宜采用蓄水型沟头 防护,根据沟头坡面完整或破碎情况,可做成连续围式:集水面 积大于5hm时,宜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当沟头陡崖(或陡坡)高 差小于5m时宜修建跌水式沟头防护,当沟头陡崖高差大于5m时 宜修建悬臂式沟头防护:集水面积大于10hm时,围不能全部拦 蓄沟头以上来水量,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水工程,以减 少地表径流汇集沟头: 14.2.2谷坊工程应与沟头防护、侵蚀沟防护林(章)等措施互相 配合,获取共同控制沟整侵蚀的效果;编织袋谷坊必须与沟头防护 工程、沟坡稳定工程等沟坚治理措施互相结合配置,以避免编织袋 风化后造成谷坊群水毁;坡角大于35°且沟坡植被较少,线型不规 整的侵蚀沟,布置削坡整形措施,将坡角削坡至35以下,分布在 耕地中的侵蚀沟不宜采取石质工程措施,应采取填沟措施,以免影 响机械作业;因上游集水面积大而形成的汇流冲刷产生的侵蚀沟, 203.

结合谷坊、沟头防护等措施布设暗管排水措施,使一部分地表径流14.4.9柳桩编禽型谷坊最好采用新鲜的柳桩树或杨桩,且桩牙由地下排出,以分散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对沟道的侵蚀:堡带适宜眼向上,以便树桩成活。如果施工区没有适宜的柳树桩、杨树桩,布设在深度小于1.5m的宽浅型侵蚀沟。也可用其他树桩代替,并在木桩周边(紧邻)插3株~5株柳条。14.2.3因比降特大(15%以上)或其他原因而不能修建谷坊的部沟段,可在沟底修水平阶、水平沟造林,并在两岸开挖排水沟,保14.5堡带设计护沟底造林地。14.5.1修筑堡带:先用推土机将沟沿两侧的表土推至一旁,将生14.3沟头防护设计土推向沟底,使V形沟形成宽浅式U形沟,回填的生土要达到原沟深的2/3。最后将表土回填、铺匀,并实压。然后从沟头开始,14.3.1蓄水型沟头防护应开沟取土筑,分层夯实,沟中每沿沟的纵向每隔15m~50m,横向用推土机在沟底推出砌堡沟槽,5m10m修一小土增,防止水流集中。植堡前必须务实填方的底主,堡块沿沟精槽错缝筑;砌筑堡块后毅土20m50m,充填堡块之间空,用土压实堡带边缘,防止漏风。14.4谷坊设计堡带的长度为沟宽。堡块要随挖随砌,以确保堡草的成活。最后14.4.2矩形溢洪口布设在浆砌石谷坊、干砌石谷坊、混凝土预制在堡带两端、沟沿或堡带间隔的空地裁植柳条,形成林草泄洪带,块谷坊和石笼谷坊的坝顶中间部位;梯形溢洪口布设在土谷坊和以达到固持沟底、防止冲刷的目的。编织袋谷坊顶部,上下两座谷坊溢洪口宜左右交错布设,土谷坊滋14.6削坡设计洪口堰及下游斜坡应砌石或混凝土防护14.4.4质量要求较高的浆砌石谷坊应作坝体稳定性分析。在谷14.6.1沟坡较陡的侵蚀沟削坡至35°,使沟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坊墙体设置排水孔,径流量大时使水能尽快泄出,保证谷坊坝体的削坡土方根据实际需要垫沟底,见图8。稳定性:14.4.5石笼可用铁丝编成网格,格眼尺寸100mm~120mm,网M内用块石填充,形成铁丝石笼。石笼体横断面为矩形,长0.6m~前坡后沟边线。0.8m,高和宽各0.4m~0.6m。石笼从下向上分层垒砌,上下层削坡角、石笼之间品字形交错排列,错缝砌筑,并逐层向内收坡。石料应填削坡后沟底前坡前沟边线、满铁丝笼,石块厚度不应小于200mm,石笼间接缝宽度不应大于10°安息角20mm,并用铁丝固定形成整体结构。14.4.7用编织袋装80%容积的土,以线绳缝好袋口,顺沟道方向从下向上分层摆放,并按设计边坡逐层向内收坡,摆放编织袋时各袋间要靠紧压实,袋与袋间首尾相连;表层编织袋装土应事先押图8削坡设计图进灌木种子,编织袋摆放好后,将表层编织袋扎孔。.204.:205

14.7秸秆填沟设计(2)秸秆打捆:将秸秆(麦秸、豆秸)打捆,秸秆捆尺寸(长×宽×高)为0.6m×0.4m×0.5m,沿沟底铺设一层。14.7.1耕地中分布的小型侵蚀沟削坡后,回填土方和作物秸秆(3)填土:将削坡土方平铺在秸秆上面,土方平铺厚度为见图9和图10。技术方法如下:400mm~500mm,由于秸秆的透水性好,雨水经侵蚀沟底排走,土方平铺在秸轩捆上面减少土壤流失。侵蚀沟治理后不影响耕地的完整性,利于机械化削坡土方临时堆放M前坡士方临时地作业,提高耕地利用率秸秆期尺寸(cm)确设后平铺上面800削坡线N原沟底线图9秸秆填沟设计图(立面图)沟宽(前坡后)(m)0.5m(u)wo'ol填土木桩图10一秸杆填沟设计图(俯视图)(1)削坡、打木桩:首先对侵蚀沟进行削坡处理,削坡角度接近直角,土方临时堆放于沟边;沿沟底间隔3m左右打入一排木桩木桩长1m~1.5m,直径50mm~70mm,埋入地下0.5m左右,行距0.5m。.206*:207:

15.1.2干旱、半干早地区小型蓄水工程可作为人畜饮水和抗旱 点浇水源。

15.2.2蓄水工程所需容积的计算与一般水库调节计算的方法相

15.2.2蓄水工程所需容积的计算与一般水库调节计算的方法相 同。

15.3.2西北、华北地区蓄水工程多用混凝土拱底顶盖水泥沙浆 抹面窖,该窖型主要由混凝土现浇弧形顶盖、水泥沙浆抹面窖壁、 三七灰土翻务窖基、混凝土现浇拱形窖底、混凝土预制圆柱形窖 颈、进水管等6部分组成。水窖的直径可由公式(2)确定:

两部分组成。工作密宽度及高度宜为1.5m,蓄水密宽度和高度宜 取为3m。 西南地区多用隧洞式水窖,适于农产居住较集中的地方,以拦 径流为主,可作生产和生活用水。窖址应选择在较完整的砂岩 或地质情况较好的地方,天然汇水面积内植被较好,距污染源远, 离住房或耕地近,地势较高,以利自然取水。窖体形式采用下为长 方形,上为半圆拱的隧洞式,其容积按灌溉面积、人畜饮水数、缺水 时间及汇水面积面定。窖底纵坡1/500,洞门预留检查口,平时应 密封。在水窖附近建沉沙过滤池,其大小视集水面积而定,一般池 长2m,宽1m,深1.5m。利用引洪沟拦蓄径流,经沉沙过滤处理后 用钢管或暗沟引水入窖储蓄。使用时可直接用钢管输水到农产或 用软管浇灌农作物和果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发展滴灌和自压喷 湘。

15.4.1V.值与V值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式中:D一一水客内径(m); V一水窖容积(m); 2.0,以灌溉为主的水客最大直径不超过3.5m。 混凝土球形窖主要包括现浇混凝土上半球壳、水泥沙浆抹面 的下半球壳、两半球壳接合部周巢、窖颈、进水管等儿部分。球形 下部土基应进行翻,翻夯深度不小于0.3m,夯实后干容重不 低于1.5t/m。混凝土现浇球形客的直径可按式(3)计算确定:

式中:D一一水客内径(m)

水泥沙浆抹面窑窖由工作窑(取土、进水、取水用)和蓄水密洞

泥沙浆抹面,C15混凝土护底,厚度100mm,并设置梯步和栏杆等 便民安全设施。安砌梯步在护底完成及养护后进行。梯步侧墙放 大脚,梯步下为空洞,减少所占体积。栏杆为砖砌,高度为0.7m。 蓄水池容积一般在50m以上,能保证4亩早地作物或果树生长期 需水量。池面可搭棚或种植常绿植物以减少蒸发,还需有引水、排 水、沉沙设施。引排水沟用M7.5水泥沙浆砌标砖或石板护砌。 尺寸为:宽0.3m、深0.5m。沉沙池用M7.5水泥沙浆砌标砖或条 石护壁,M10水泥沙浆抹面,C15混凝土护底,尺寸一般为:长 2m,宽1m.深1.5m.

15.6.1~15.6.3涝池的容积应满足以下条件:能充分密存平水 年雨洪径流,并应根据沟岔流域面积、集流面状况和最大暴雨洪水 量进行校核。宜适当增大涝池、塘坝深度,减少水面面积以减少蒸 发损失。黄土地基上的涝池应采用沥青玻璃布油毡和塑膜防渗。 塑膜可选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膜,厚度0.15mm~0.2mm为宜

16.1.1每一种农业耕作措施可能同时具有儿种功能,分类是根 据其主要功能进行的,实际上各项措施根据实际应用条件可以联 合使用。如少耕免耕既有增加地面覆盖的作用,同时也有改变土 壤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抗早丰产沟则是由改变微地形措施与覆 盖措施相结合,或再加上改土培肥的复合式耕作措施,如等高作 与免耕翼盖相结合的聚土免耕奎沟种植法。

16.2改变微地形措施

16.2.1等高耕作是沿坡地等高耕作的一种技术,坡度小于25 的坡耕地均可采用等高耕作技术,坡度小于10°的缓坡的效果最 佳,随着坡度的增加,其蓄水保土作用降低,一般坡度越小适应坡 长越长,2°以下最大坡长可达120m,当坡度为20°~25时,最大坡 长仅为15m~18m。等高耕作常与截流沟、地植物带等措施配 套使用。 16.2.2单块主要应用于年均降水量500mm以下的地区。东北 黑土区降水量相对丰富,坡面易产流。双埋的地埋是截流沟和地 植物带的结合体。地上种植的植物主要包括胡枝子、紫穗槐、 柠条、桑条、草木椰、马莲、黄花菜等 想据有关研究成果,间临界距离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L临界距离(m);

0.15m/s或0.16m/s; m 流速系数,根据地形切割度大小而定,其值可取1.0~ 2.0; C一一径流系数: p一—1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强度(m/s); 根据坡降与地面糙率决定的系数,其值可取7/~30 为地面坡降。 16.2.3根据有关研究成果植物禽设计,满足耕作所需要的最小 带间距为: T 国 L=1.5/cosα 商学外(5) 式中:α一一坡耕地坡度。 哈义验设主志再造合龄味 植物禽根系胁迫水平宽度为: WR=DR/2coSa (6) 式中:Dr一一根系幅度(m)。 林带遮荫范围计算公式为: 发的 LHcoth 荣# (7) D=L·sin(A+β) ##好如粥餐(8) 式中:L一一树木萌影长度(m): 电效大航不型 H一平均树高(m); T D一一林带荫影边缘距林带的距离(m); R β一林带走向; 丰通随 A一太阳方位角; 温家面欢治生极甜证水斯入 h一一太阳高度角。 16.2.4沟垄种植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是在坡面 上沿等高线开型,形成沟和垒,北方在沟内、南方在荃上种植农作 物。以此法进一步发展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的耕作法。 1水平沟是播种时起垄应由牲畜或机械带犁完成,在地块下 边空一型宽地面不犁,从第二犁位置开始,顺等高线型出第一条型 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一道垫,畜力开沟深度小,机械开沟深度大, *212.

笔项至沟底深约17cm~30cm,将种子、肥料撒在犁沟内:在此型 购上部犁半型深,虚土覆盖型沟中的种子、肥料:再空一型宽地面 不型,在其上部顺等高线型出第二条翠沟,向下翻土,形成第二道 沟相间,此后照此步骤依次进行。 2龚作区田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适用于东北 黑土区的耕作法,是在垄沟内间隔一定距离修建小土隔挡形成区 田,分散径流,加强降水人渗。根据试验,6°~15的坡地上,最佳 间距为0.4m~1.9m,最大0.5m~7.4m,坡度越缓间隔越小。 3川中丘陵紫色土地区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创 造了格网式挚作制,其基本原理类同于作区田,仅在操作和作物 布局上有所不同。 4哇状沟垒适于我国南方地区红薯等作物,由人工操作。 直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是从坡耕地下边开始,离地边约 0.3m,顺等高线方向开挖宽约0.3m的一条沟,深0.2m~0.25m, 将挖起的表土暂时堆放在沟的上方;将沟内生土挖出,堆在沟的下 方,形成第一条土,将沟底用锹翻松,深0.2m~0.25m;将沟上 方暂时堆放的表土推入沟中;同时将沟上方宽约0.6m、深约0.2m 的原地面上的表土取起,推人沟中,大致将沟填满:在0.6m宽去 掉表土的地面上,将上半部0.3m宽位置挖一条沟,深0.2m~ 0.25m,挖出的生土堆在下半部0.3m宽位置上,做成第二条土 ,将第二条沟底翻松,深0.2m~0.25m;将第二条沟底上方约 0.6m宽的表土取起约0.2m深,推入第二条沟中,按此继续操作, 直到整个坡面都成生土作,表土入沟,沟中表土和松土层厚深 0.3m~0.4m。 16.2.5一体一苗法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用挖穴(掏体),以 作物株距为穴距(宜取0.3m~0.4m),以作物行距为上下两行穴 间行距(宜取0.6m~0.8m);穴径宜取0.2m~0.25m,上下两行 穴的位置呈“品”字形错开,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做成小土 再将穴底挖松,从第二穴位置上取0.1m表土置于第一穴内,施人

底肥,播下种子:以后逐穴采取同样方法处理。 出一体数苗法是在坡耕地上顺等高线挖穴,穴的直径约0.5m, 深约0.3m~0.4m。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做成小土。穴间 距离约0.5m将穴底挖松,深0.15m~0.2m,再将穴上方约 0.5m×0.5m位置上的表土取起0.1m~0.15m,均匀铺在穴底, 施人底肥,播下种子,根据不同作物情况,每穴可种2株~3株;以 作物的行距作为穴的行距,相邻上下两行穴的位置呈“品”字形错 开。

16.3.1对原来有轮款、擦荒习惯的地区,应采用草田轮作,代替 轮款擦荒。 2短期轮作草种有毛子、箭舌豌豆等,长期轮作草种有首 指、沙打旺等。 16.3.2间作可分为高秆作物与低杆作物间作、深根作物与浅根 作物间作、早熟作物与晚熟作物间作、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间作、 喜光作物与喜阴作物间作、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等类型。 16.3.4带状间作:在陡坡地条带宽度小些,缓坡地条带宽度大 些:条带上的不同作物,每年或2年~3年互换一次,形成带状间 乍文兼轮作。 武在地多人少、坡度较陡地区,草带宽度可比作物带宽度大些; 相反则草带宽度可比作物带宽度小些:每2年~3年或5年~6年 将草带和作物带互换一次,但互换后需调整带宽,使草带与作物带 保持原来的宽度比例。 16.3.5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较大幅度提高作物的植株密度, 可同时缩小株距与行距,或只缩小一种间距;水肥条件较差的地 区,顺等高线适当加大行距而缩小株距,实行等宽密植,保持总植 适量增加。 16.3.6如因故不能在作物收获前套种绿肥,则应在作物收获后

尽快播种,并配合做好水平型沟。 16.3.7秸秆还田是少耕、免耕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单独成 为一个部分:秸秆还田后应补施氮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 养分;秸秆还田时间越早越好。玉米、高梁等秸秆可全部还田:秸 秆还田后应加强病虫害防治。 砂田覆盖是西北干早半干旱水蚀风蚀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耕作 法,也是一种免耕法,是将河卵石、冰磺石与粗砂混合后覆盖于地 表,直接种植,旱砂田寿命可达20年~40年,水砂田也可达到7 年~10年。 16.3.8在黑土区,少耕免耕适用坡度大于3°的农耕地。少耕免 耕可采用免耕播种机作业,耕作时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不应再搅 动土壤,且不应进行中耕作业。少耕免耕覆盖同时具有改良土坝 的作用,也是一种改良土壤措施。

6.4.1耕松深度应以打破型底层,提高土壤人渗能力为原则 应根据土壤质地、地形、裁培作物种类及深耕方法确定,以打破犁 底层为宜;深松时避免打乱土层;深松后应立即进行杷压,蓄水保 摘。深耕宜在每年秋季农作物收割完成后或第二年春季播种前进 行,也可在最后一次中耕封垒作业完成后进行。 16.4.2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能力 和土壤抗蚀性能,特别是新修梯田生土熟化采用有机肥、化肥、黑 矾配方施用,可在1年内起到恢复肥力的作用。 16.4.3留茬播种具有保保水作用,且利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 残差部分脂烂后可以培肥地力。

表8土壤风蚀强度调查表水土流失其中17固沙工程土地总面积面占总轻度占总中度占总强度占总极强占总剧烈占总(km)面积(km²)面积(km²)面积km²)面积(km²)面积(km*)面积17.1一般规定(km*)(%)(%)(%)(%)(%)(%)17.1.3本条规定了固沙工程设计所需基本资料,主要包括:(1)地形图:1:50000~1:10000。(2)遥感数据:大型工程宜采用遥感数据,应用地理星系软件③沙丘前进速度:慢速类型:年移动速度小于2m;中速类型解译,数据为每年8月。年移动速度2m~5m;快速类型:年移动速度6m~20m;快速发展(3)植被调查:主要调查植被类型:超早生植被,早生植被,沙类型:年移动速度不小于20m。生植被。主要乔木种类、灌木种类、草种,建群种,分布及面积、植(5)气象:在调查常规气象因子的基础上,还应调查起沙风速、被覆盖度、植被高度。起沙风速历时及在各月的分布、主风向、次风向,年沙尘暴日数,绘(4)沙丘及风蚀强度调查:制风向玫现图。①地表覆盖物调查:戈壁、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6)防风固治现状调查: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耕作沙地)、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甸子地、地表结皮措施、其他措施;沙化人为因素,治理情况。(膜)、林地(灌木林、乔木林)、草地。(7)社会经济资料:该区域的人口、性畜、支柱经济、土地利用、②沙丘及风蚀强度调查:沙丘形状调查表见表7,土壤风蚀强交通等。度调查见表8。17.2防风固沙带设计表7沙丘形状调查17.2.1干旱风蚀荒漠化区,该区域年降水量小于200mm,日照项目高度(m)迎风玻坡度()骨风坡玻度()闯距(m)面积(km)时数不小于3000h,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大于30d,植被以旱生新月形沙丘和超早生的荒漠植被为主。按地貌可分为戈壁、沙漠、绿洲,风蚀金字塔形沙丘与风积并存。防风固沙带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化学治沙格款沙丘措施为辅。17.2.2半干早风蚀沙化地区,该区域年降水量200mm~新月形沙基500mm,为典型草原植被类型。因地表植被覆盖率的不同而现弯状沙丘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形态。风沙危害表现为风积、风沙基蚀、沙打。防风固沙带应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化学治沙措施为辅。.216:.217.

17.23尚寒十早预、高寒半十星风迎沙化区,该区城海拨 2800m以上,10℃积温不大于1500℃,防风固沙带应以工程 施为主,植物措施、化学治沙措施为辅,风沙危害表现为风积、风 理。 17.2.4半湿润平原风沙区,该区域年降水量500mm~800mm, 地貌表现为“风沙化土地”,降水、积温条件适于植物生长,主要分 布在黄河故道。防风固沙带应以植物措施为主。 17.2.5湿润气候带风沙区,该区域年降水量不小于800mm,主 要分布于闻江、晋江、九龙江人海口及海南文昌等沿海,以及鄱阳 湖北湖湖滨,赣江下游两岸新建、流湖一带。防风固沙带应以植物 措施为主。

17.3防风固沙措施设计

17.3.1沙障工程是以增加地面度,削弱近地层风速,固定地面 沙粒,减缓和制止沙丘流动,从而起到固沙、阻沙、积沙的作用。 沙障间距计算可按公式(9)计算: d=hcoto (9) 式中:d一一沙障间距(m); h一一沙障高度(m); 0沙丘坡度()。 沙障设计: (1)高立式沙障:材料长0.7m~1.0m,高出沙面0.5m,埋入 地下0.2m~0.3m。 (2)低立式沙障:材料长0.4m~0.7m,高出沙面0.2m~ 0.5m,埋入地下0.2m~0.3m。 (3)柴草或沙生植物枝茎作沙障,其稍端向上。 (4)黏土沙障、砾石沙障,埋高0.15m~0.2m,顶宽0.1m~ 0.2m,边坡1:1。 (5)网格间距为沙障出露高度的10倍左右。

17.3.3不同地区树种选择说明如下

(1)干早沙漠、戈壁荒漠化区,树种选择宜采用杨树、胡杨、小 叶杨、新画杨、沙枣、白榆、樟子松等养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花 棒、羊柴、白剩、释柳、梭梭等灌木。株行距:乔木(1m2m)× (2m~3m),灌木(1m~2m)×(1m~2m)。 (2)半干早风蚀沙地,树种选择宜采用杨树、山否杏、文冠果、刺 槐、刺榆、新珊杨、樟子松、柠条、沙柳、黄柳、胡枝子、花榉、羊柴、白 刺、怪柳、沙地柏等。 (3)高寒干旱荒漠、高寒半干卓风蚀沙化区,树种选择宜采用 青杨、小叶杨、乌柳、释柳、柠条、白剩、梭梭、沙拐枣、中国沙棘、枸 杞、黄柳等。 (4)半湿润黄泛区及古河道沙区,树种选择宜采用油松、侧柏 早柳、国槐、泡桐、枣、杏、桑、黑松、臭椿、刺槐、紫穗槐等。 (5)湿润气候带沙地、沙山及沿海风沙区,树种选择宜采用相 思树、内侧湿地松、火炬树、加勒比松、新银合欢、大叶相思、黄瑾、 路兜、木麻黄等。 17.3.4不同地区草种选择说明如下: (1)干旱沙漠、戈壁荒漠化区,宜采用沙米、骆驼刺、籽高、发发 草、草木棵、沙竹、草麻黄、白沙蒿、沙打旺、披碱草、无芒雀麦等草 种。 (2)半干旱风蚀沙地,宜采用差巴嘎嵩、沙打旺、草木棒、紫花 首著、沙竹、冰草、油蒿、披碱草、冰草、羊草、针茅、老芒雀麦等草 种。 (3)高寒干早荒漠、高寒半干旱风蚀沙化区,宜采用赖草、针 茅、沙蒿、早熟禾、虫实、沙米、猪毛菜、草、冰草、滨藥等草种。

18.1.6自然坡地和生产建设项目中经土地整治达到绿化条件的 各类坡地,无需工程护坡时,可参考表9选择适宜的植物防护形 式。

表9坡面植物防护型式及其适用条件

18.5.3干旱、半干早与半湿润整地规格宜通过林木需水量确定 整地设计蓄水容积JCT907-2018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pdf,并进行相应整地断面计算。干旱、半干旱与半 显润地区一般边坡的林草措施的整地深度等规格,应满足相应树 种根系生长要求。具有抗早拦蓄要求的坡面整地工程,其设计断 面尺寸应根据林木需水量和相关坡面水文计算。 (1)从林木的水分需求与防止坡面径流冲刷安全方面考虑,通 2420

过林木需水量计算容积,以暴雨径流校核工程的安全性,按下式计

续表11(2)应以灌草措施为主,多树种、多草种混播。适用范围18.7.4园林式种植绿化中行道树设计应选择树木的品种和规技术名称披度绿化方向边披类型技术特点高度划。必须选择树干植、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树木,胸径应在6cm以上,裁植在机动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分枝点应高于3.5m,无夏盖三维网中心立枝的树木必须有4根~5根一级主枝,长度不得小于钢筋混凝土浅层称定性差土工格栅、种子、35cm,框架十厚且难以绿化的高>1:0.5<10m草/肥料、土换改良层基材喷射陡岩玻和贫着土别等的混合料液18.8配套工程草灌植被护拔压喷播,厚1cm~3cm18.8.1在较大规模进行林草生态工程建设时,苗木用苗量大,苗木成活率要求高。为减少苗木运输损失,节省投资,应在造林地附近立地条件较好处配套建设苗圃。具体按现行行业标准林业苗稳定性很差的厚层基材喷圃工程设计规范》LYJ128执行。苗圃生产的苗木质量达到现行预应力错索高陡着石边坡,且框架地染十射:在框架内喷无法用错杆将钢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的要求。>110.5不受限制草为主射种植基和混合原层基材喷筋混凝土框架地草种,其厚度略18.8.2在干旱地区营造具有生态功能的林草工程以及营造具有射植被护染固定手披面的低于格子案高度生产功能的林草工程时,需配套其他辅助生产工程设计。情况2em18.9工程施工18.9.1林草工程在施工结束后的管护措施包括浇水,松土,除预应力浅层稳定性好,液压喷插或厚草,补植、补播,应适时施肥,幼树管理等。铺紫十厚层基材喷射但深层易失稳的>1:0.5不受限制草为主层基材项射植被植被护坡高隧岩土边坡护玻生态植生袋绿化是近年来出现一种新技术,适用于坡度小电于1:0.35的土质边坡和风化岩石、沙质边坡,特别适宜于不均沉降、冻融、膨胀土地区和刚性结构等难以开展边坡绿化的区域。小(1)坡度较缓的可按坡面直接堆放:坡度较大时应采用钢索拦挡固定或与框格梁结合。需要配套灌溉设施的,应以滴灌、微喷灌为主,其设计参考有关规范执行。.226.:227.

19.2.1封育方式的选择除按本条执行外,在人为破坏严重的区 域宜实行全封;在主要树种萌能力强,且当地居民以林草作为主 要燃料和饲料的封育区域进行半封:在薪炭林和饲用林(草)的封 育区域进行轮封。 全封是指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育林措施以外的一切人为 活动的封育方式。在边远山区、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 严重地区,风沙危害特别严重地区,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封育区 宜来用全封。 半封是指在封育期间,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全封GB/T 14850-2020 气体分析 词汇.pdf,其他季节 按作业设计进行框采、制草等生产活动的封育方式。在有一定目 的、树种生长良好、林木覆盖度较大的封育区宜采用半封。 轮封是指封育期间,根据封育区具体情况,将封育区划片分 段,轮流实行全封或半封的封育方式。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燃料 等有实际困难的非生态脆弱区的封育区宜采用轮封。 19.2.2设计标准符合乔木郁闭度、灌木覆盖度或每公项保有林 木数三项条件之一视为合格。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中,乔木型应 符合乔木郁闭度不小于0.20,或平均有乔木1050株以上,且分布 均勾:乔灌型应符合乔木郁闭度不小于0.20、灌木覆盖度不小于 30%,或乔灌木1350株/丛以上,灌木型应符合灌木覆盖度不小于 80%,或有灌木1050株/丛以上;灌草型符合灌草综合覆盖度不小 于50%,其中灌木覆盖度不小于20%,或有灌木900株/丛以上; 竹林型有毛竹450株以上,或杂竹覆盖度不小于40%,且分布均 匀。有林地封育中,封育小班应同时满足小班郁闭度不小于 228

0.60,林木分布均匀,以及林下有分布较均匀的幼苗3000株/丛以 上或幼树500株/丛以上。灌木林地封育中,应满足封育小班的乔 木郁闭度不小于0.20,乔灌木总盖度不小于60%,且灌木分布均 匀。年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 低上述标准。

A.1.3无洪水,泥沙观测资料的,可利用各省、市(区)水行政主 管部门批准颁布的最新《暴雨洪水图集》或《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 集》(水文【2005】100号),以及各地编制《水文手册》提供的方法进 行多种计算,通过分析论证,选用合理的设计洪水和输沙量成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