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板混凝土交底

底板混凝土交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85.50K
标准类别:技术交底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底板混凝土交底

基础底板混凝土厚度0.8m,局部高1.2m,混凝土量约4800m3,按照后浇带位置分为两段进行浇筑,外侧地梁和300mm高外墙同底板一起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0,抗渗等级S10,按大体积和超长混凝土要求施工。内侧地梁和墙体二次支模浇筑混凝土。

2.1底板基四周外墙模板支撑完毕,并通过监理验收。

2.2底板钢筋及地梁钢筋绑扎完毕150万吨煤基甲醇、100万吨二甲醚工厂长距离输水管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通过监理验收。

混凝土地泵2台、汽车泵1台、混凝土罐车28辆、直径50mm振捣棒20根(包括备用)、直径30mm振捣棒10根(包括备用)、4台平板振捣器、木抹子、平铁锹及相应的电源箱、电源插座、刮杠4把等。

3.2.1底板砼分二班人轮流浇筑,每班人共分两组各随一台地泵工作,每组分配以下机具:10根振捣棒、2台平板振捣器、相应电源箱、电源插座、铁锹、木抹子等。

3.2.2每组人员安排如下:每组振捣棒2人、扶泵管2人、平板振捣器2人、地泵后台1人、瓦工6人,每组13人、两组共26人、二个工作班共52人。

各段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均在南北各设一台地泵,分别架设两条泵管至底板东头,向西后退浇筑底板混凝土,同时配一台汽车泵配和浇筑。待底板混凝土浇筑一段时间后(初凝之前)再浇筑外侧地梁和外墙混凝土。各段内侧地梁浇筑时地泵使用即泵管架设同底板。

4.1为了保证在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出现冷缝,采用斜面分层法,“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800mm厚底板分两层进行浇筑,1200mm厚底板分三层进行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即为400mm左右,混凝土浇筑厚度采用标尺杆控制,顶面高度拉线进行控制。

4.2.1振动棒的移动间距为450mm,振捣时间为10~30s,间隔20min后进行第二次复振。振动棒的振动半径为300mm,R=300mm,交错布置间距1.5R取400mm。

4.2.2上层混凝土振捣时伸入下层50mm,振捣时做到快插慢拔,快插为防止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一层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为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所造成的空洞。

4.2.3上层混凝土表面用平板振捣器,在同一位置的振动时间为25—40s,以混凝土面均匀出现浆液为准,移动时成排依次前进,前后位置和排与排之间相互搭接5cm,防止漏振。

4.2.4注意混凝土的振捣时间,过短不易振实,过长会引起混凝土分层现象,要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流出灰浆为准。

浇筑时按钢筋上的标高线拉白线控制标高,用刮杠找平后,用抹子抹平,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遍抹平。注意地梁和墙体根部的平整度,以利二次支模时底部压缝平整严密。

有外侧地梁的外墙第一道水平施工缝留设在地梁以上300mm处,以上的各道施工缝留设在楼层楼板上下位置;车道处外墙第一道水平施工缝留设在地梁顶标高位置,以上的施工缝由于车道板和车道两侧墙体一起浇筑,因此车道墙体沿车道板上口留设;内侧地梁与内侧墙体第一次施工缝留设在底板上皮,墙体再以上的施工缝随楼层留设在楼板上下位置。外墙第一道水平施工缝和底板后浇带均按设计图纸要求设置钢板止水带,其它水平施工缝设置BW橡胶止水条。

5.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内开始浇水加以养护,浇水时间及间隔以底板混凝土面保持湿润为准,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地梁混凝土也采用浇水养护,必要时覆盖塑料布保湿。

5.2底板混凝土由于一次浇筑量大于1000m3,因此强度试件每200m3取样一次,每次取样留一组试块及两组同条件试块,一次浇筑量小于1000m3的每100m3混凝土取样一次。底板、外墙为抗渗混凝土,按连续浇筑的抗渗混凝土每500m3留1组抗渗试块。

5.3试块均在混凝土入模处制作。

基础按附图留设测温点,测温点按上、中、下布置,上点距基础上表面100mm,中点布置在底板中部,下点距基底100mm。根据混凝土早期升温较快,后期降温较慢的特点,采用先频后疏的原则,测温从混凝土浇筑后12h开始测温,升温阶段每2小时测温一次,降温阶段每6小时测温一次,测温直至混凝土冷却至基本与大气温度一致方可停止。测温点的布置见附图。

当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度之差不大于25℃时可不采取保温措施,当温差大于25℃或在升温阶段接近25℃时根据情况覆盖一层或双层草帘保温被进行保温,以减小温差。

对进厂混凝土采取如下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7.1试验人员做好混凝土接收记录,按长城杯要求记录下每车混凝土的四个时刻、六个时间以进行分析控制。

7.2做好现场坍落度、和易性检查,对于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不予接收。

7.3现场协调人员安排好罐车间隔,以免等待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7.4混凝土必须分层浇筑,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将振捣棒伸入下层5cm。

8.1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初凝、冷缝,采取以下措施:

8.1.1根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分层浇筑混凝土,设专人检查已浇筑混凝土情况,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以确保质量。

8.1.2混凝土浇筑分层坡度明确,浇筑及振捣顺序要有专人指挥。

8.1.3劳动力准备充分,交接班和吃饭时间合理安排,防止浇筑停歇而出现施工缝。

8.2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防治:

8.2.1采用低热水泥,并掺外加剂。

8.2.2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调整级配,石子含泥量小于1%,砂的含泥量小于3%,并加强振捣。

8.2.3加外加剂,使混凝土初凝时间达到7小时,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

8.2.4加膨胀剂,使混凝土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8.3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8.3.1按1:6的坡度平行推进,保持下层混凝土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之前温度降至最低(保证初凝前浇上层的情况下),使水化热尽快散失。

8.3.2浇筑完毕后,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并做好测温工作,保证混凝土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8.3.3证养护时间14天以上,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8.3.4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若有超温现象及时上报技术室,根据温差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9.1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做好保护,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以上,严禁上人,避免将表面踏踩,高低不平(具体上人时间由技术组根据同条件试块的抗压强度通知)。

9.2浇筑混凝土时不得直接站在导墙模板上操做,防止影响模板加固质量。

9.3注意保护上部钢筋表面清洁钢结构手工电弧焊焊接施工方案,防止插筋上所包裹的塑料布脱落。

10.1施工人员必须带安全帽。

10.2使用振捣器检查电源电压、漏电开关,移动时不能硬拉电线,且操作人员必须带绝缘手套、穿绝缘鞋。

10.3出料口不得对人,扶出料口人员与司机密切配合,要有专人指挥、协调。

10.4夜间施工,现场周围大灯打开,并使用手把灯照明,不得擅自拉线,要由电工操作。

10.5上下坡道注意安全,穿防滑鞋。

10.6施工现场禁止吸烟,服从管理人员指挥。

10.7拆装泵管时应注意安全,作业时应注意力集中转换层模板及混凝土施工方案,不能将泵管乱扔,要相互协助。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