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标准】桩承台施工工艺标准

【工艺标准】桩承台施工工艺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71.17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工艺标准】桩承台施工工艺标准

3.2.2.3 模板加固:模板支撑加固采用扣件式脚手架,龙骨纵横间距由模板设计确定,一般为750mm。

3.2.2.4 模板预检:模板安装后,应对断面尺寸、标高、对拉螺栓、连杆支撑等进行预检,均应符合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的要求。

华宇林语岚山项目XXX楼功能转换层全轻混凝土施工方案.doc3.2.3 混凝土浇筑操作工艺:

3.2.3.1 在地基或地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

3.2.3.2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管线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搅拌:按配合比严格计量,要求车车过磅;先倒石子接着倒水泥,后倒砂子和加水搅拌。外加剂一般随水加入。

3.2.3.4 浇筑、桩头、槽底及帮模(木模时)应先浇水润湿。承台梁浇筑混凝土时,应按顺序直接将混凝土倒入模中;如甩搓超过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

3.2.3.5 振捣:应沿承台梁浇筑的顺序方向,采用斜向振捣法,振捣棒与水平面倾角约30°左右。棒头朝前进方向,插棒间距以50cm 为宜,防止漏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翻浆出气泡为准。混凝土表面应随振随按标高线,用木抹子搓平。

3.2.3.6 留接搓:纵横接连处及桩顶一般不宜留搓。留搓应在相邻两桩中间的1/3 范围内,甩搓处应预先用模板挡好,留成直搓。继续施工时,接搓处混凝土应用水先润湿并浇浆,保证新旧混凝土接合良好;然后用原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浇筑。

3.2.3.7 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在常温条件下12h 内应覆盖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湿润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七昼夜。

3.2.4 冬期施工:

3.2.4.2 拌制混凝土时,骨料中不得带有冰雪及冰团,拌合时间应比常温规定时间延长50%。

3.2.4.3 基土应进行保温,不得受冻。

3.2.4.4 混凝土的养护应按冬施方案执行。混凝土的试块应增加二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

4.1 钢筋质量验收标准:

见《基础钢筋施工工艺标准》

4.2 模板质量验收标准:

见《基础模板施工工艺标准》

4.3 混凝土质量验收标准:

见《基础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4.4 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方法:

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等的控制方法

4.5.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4.5.2 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原材料试验单。

4.5.3 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4.5.4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4.5.5 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4.5.6 混凝土试块28d 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

4.5.7 模板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5.8 模板拆除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5.9 钢筋加工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5.10 钢筋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5.11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5.12 混凝土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发现混凝土中有杂物,应及时清除干净。预防孔洞要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

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拌合均匀 ,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按相关规范执行。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5.0.3 缝隙夹层: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水应予清除。在浇筑前,施工缝宜先铺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的减石子砂浆一层。

5.0.4 插铁钢筋位移:

插铁固定不牢固,振捣棒或塔吊料斗碰撞钢筋,致使钢筋位移。

5.0.5 对于地震设防区,当承台梁采用支模浇筑时,承台梁侧面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土并夯实。

6.0.1 安装模板和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不得攀踩钢筋。

6.0.2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50mm.其钢筋垫块不得遗漏。

6.0.3 冬期施工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6.0.4 拆模时应避免重撬、硬砸,以免损伤混凝土和钢模板。

7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GB/T 15227-2019标准下载7.1 施工过程危害辨识及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危害辨识及控制措施

注:表中内容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辩识。

7.2 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注:表中内容仅供参考DLT 5542-2018 配电网规划设计规程,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辩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