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桩) 跨文明路和解放河连续梁施工方案(60 100 60)

(钢管桩) 跨文明路和解放河连续梁施工方案(60 100 60)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27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钢管桩) 跨文明路和解放河连续梁施工方案(60 100 60)

支撑劲性骨架采用“预埋钢板+预埋钢筋+槽钢”组成,其断面面积及支承位置根据锁定设计确定,合拢时,在两工字钢之间设置连接钢板,并由联结钢板将工字钢焊接成整体。

同时注意焊缝设在不同截面处。临时预应力束按设计布置,临时预应力张拉吨位按锁定设计确定,劲性骨架顶紧后进行张拉,临时束张拉锚固后不压浆,合拢完毕后将拆除。合拢锁定布置见下图“合拢段合拢锁定布置示意图”。

合拢段合拢锁定布置示意图

某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6〉浇筑合拢段混凝土

合拢段永久束张拉前,采取覆盖箱梁悬臂段并洒水降温以减小箱梁悬臂的日照温差。底板预应力束管道安装时要采取措施保证管道畅通,待合拢段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100%设计值及混凝土龄期不少于7天进行预应力施工。先张拉边跨顶板预应力束,再张拉底板第一批预应力束,按照设计要求的张拉吨位及顺序双向对称进行张拉。横向、竖向及顶板纵向预应力施工同箱梁悬灌梁段施工,合拢段施工完毕后,拆除临时预应力束并对其管道压浆。

〈8〉临时固结支座解除,永久活动支座锁定,合拢段底模卸载。

5.4.1.2中跨合拢

5.4.1.2.1吊架及模板安装

中跨合拢梁段采用合拢吊架施工,合拢吊架和模板采用施工挂篮的底篮及模板系统,施工吊架见“中跨合拢段吊架布置示意图”。

安装步骤为:①将挂篮的底篮整体前移至合拢段另一悬臂端;②在悬臂端预留孔内穿入钢丝绳,用几组滑车吊起底篮前横梁及内外滑梁的前横梁;③拆除挂篮前吊杆;④用卷扬机调整所有钢丝绳,使底篮及内外滑梁移到相应位置,安装锚杆、吊杆和联接器将吊架及模板系统锚固稳定;⑤将主桁系统退至0#梁段后拆除。

5.4.1.2.2设平衡重

采用在悬臂端水箱中加水的方法设平衡重,近端及远端所加平衡重吨位由施工平衡设计确定。配重及合拢步骤见“中跨合拢段施工过程示意图”。

5.4.1.2.3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安装与边跨合拢段相同。

5.4.1.2.4合拢锁定

合拢前使合拢段两悬臂端临时连接,尽可能保持相对固定,以防止合拢段混凝土在浇筑及早期硬化过程中发生明显的体积改变。

合拢前除“T构”悬臂端按平衡要求设置平衡重外,如施工控制有要求时还将对合拢段处采取调整措施。合拢段支撑劲性钢骨架施工及临时预应力束张拉施工同边跨合拢段施工。

5.4.1.2.5浇筑合拢段混凝土

中跨合拢段混凝土浇筑与边跨合拢段施工相同。

5.4.1.2.6预应力施工

中跨合拢完成后,保证合拢段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100%设计值及混凝土龄期不少于7天,张拉中跨预应力束,再张拉边跨底板第二批预应力束,合拢段施工完毕后,拆除临时预应力束并对其管道压浆。

5.4.1.2.7拆除模板及吊架。

5.4.2结构体系的转换

连续梁桥采用悬臂施工法,在结构体系转换时,为保证施工阶段的稳定,连续梁边跨先合拢,释放梁墩锚固,结构由双悬臂状态变成单悬臂状态,最后跨中合拢,形成连续梁受力状态。施工过程中存在梁的受力结构体系转换,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结构由双悬臂状态转换成单悬臂受力状态时,梁体某些部位的弯矩方向发生转换。所以在拆除梁墩锚固前,应按设计要求,张拉一部分或全部布置在梁体下部的正弯矩预应力束。对活动支座还需保证解除临时固结后的结构稳定,如需控制和采取措施限制单悬臂梁发生过大纵向水平位移。

②梁墩临时锚固的放松,应均衡对称进行,确保逐渐均匀地释放。在放松前应测量各梁段高程,在放松过程中,注意各梁段的高程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找出原因,以确保施工安全。

③对转换为超静定结构,需考虑钢束张拉、支座变形、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结构的次内力。若按设计要求,需进行内力调整时,应以标高、反力等多因素控制,相互校核。如出入较大时,应分析原因。

④在结构体系转换中,临时固结解除后,将梁落于正式支座上,并按标高调整支座高度及反力。支座反力的调整,应以标高控制为主,反力作为校核。

悬臂法施工线形控制工作贯穿于悬浇施工过程的始末,梁体线型变化与挂篮变形、梁段自重、预应力张拉、温度、砼徐变及活载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平面线形控制和纵向线形控制:

平面线形控制是在每一现浇段挂篮走行完成后,用全站仪对挂篮中线进行调整,模板加固完成后,对挂篮中线进行复核;

纵向线形控制的关键是分析每一施工阶段、每一施工步骤的结构挠度变化状态,控制立模标高。先计算出各梁段的立模预拱度,结合前一梁段的挠度实测值,修正预拱度值后,在下一梁段灌注施工中预以调整立模标高,以便成桥后与设计标高接近。

在箱梁施工实施监控之前,进行箱梁设计线形、目标线形和预拱度线形计算。

设计线形——图纸设计箱梁标高

目标线形——在设计线形的基础上,计入活载和长期徐变的作用得出的标高。

预拱度线形——在目标线形的基础上,计入各梁段自重、各梁段预应力、挂篮自重及施工荷载变化、混凝土徐变、温度变化产生的挠度。

5.5.1线形控制相关参数的测定

5.5.1.1挂篮的变形值

施工挂篮的变形通过挂篮荷载试验测定。在挂篮拼装后,采用反压加载法进行荷载试验,加载量按最不利梁段重量计算确定。分级加载,加载过程中测定各级荷载下挂篮前端变形值,得到挂篮的荷载与挠度关系曲线。

5.5.1.2施工临时荷载测定

施工临时荷载包括施工挂篮、人员、机具的重量,并考虑风载、冲击力等因素影响等。

5.5.1.3箱梁混凝土容重和弹性模量的测定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试主要是为了测定混凝土弹性模量E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即E-t曲线,采用现场取样通过万能试验机进行测定,分别测定混凝土在7、14、28、56天龄期的E值,以得到完整的E-t曲线。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容重的测量通过现场取样,采用试验室的常规方法进行测定。

5.5.1.5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观测

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采用现场取样,进行7d、14d、28d、56d的收缩徐变系数测定。

5.5.1.6温度观测

温度是影响主梁挠度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温度变化包括日温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两部分,日温度变化比较复杂,尤其是日照作用,季节温差对主梁的挠度影响比较简单,其变化是均匀的。因此为了摸清箱梁截面内外温差和温度在截面上的分布情况,在梁体上布置温度观测点进行观测,以获得准确的温度变化规律。

5.5.2施工预拱度计算

在桥梁悬臂施工的控制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施工预拱度的计算。箱梁预拱度计算,根据设计图提供的挠度数据和挂篮在施工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综合计算得出。。

5.5.3悬臂箱梁的施工挠度控制

5.5.3.1根据预拱度及设计标高,确定待悬灌梁段立模标高,严格按立模标高立模。

5.5.3.2挠度观测资料是控制成桥线型最主要的依据,在现场成立专门的观测小组,加强观测每个节段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前后、预应力张拉前后4种工况下悬臂的挠度变化。每节段施工后,整理出挠度曲线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控制和调整施工中发生的偏差值,保证箱梁悬臂端的合拢精度和桥面线型。为了尽量减少温度的影响,挠度观测安排在早晨太阳出来前进行。

5.5.3.3合拢前将合拢段两侧的最后2~3个节段在立模时进行联测,以保证合拢精度。

5.5.4.1高程测点布置与监测安排

在每个箱梁节段上布设二个对称的高程控制点,以监测各段箱梁施工的挠度及整个箱梁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扭转变形。

5.5.4.2测量仪器选择与测量时间安排

采用DINI03精密电子水准仪来进行高程测量监控,每次的读数都采用主尺、辅尺观测,测量时间安排在一天温度变化较小的时间里观测。

5.5.5悬臂施工中的中线控制

在0#段施工完后,用全站仪将箱梁的中心点放置0#段上,并在悬臂段未施工前将两墩0#段上放置的箱梁中心点进行联测,确认各箱梁中心点在误差精度范围内,进行下一步的悬臂段施工测量。

箱梁中心线的施工测量,首先是将全站仪安置在0#块的中心点,后视另一墩0#段中心点,测量采用正倒镜分中法。为使各悬臂段施工误差不累积,各悬臂施工段的距离均以0#段中心点作为基点量距。

5.5.6箱梁应力监测

为了确保箱梁悬臂施工安全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对箱梁控制截面应力状态进行监测。

5.5.6.1仪器及元件选择

应力监测采用钢弦应变计作为应力传感元件按测点位置埋置在箱梁混凝土中,其导线引出混凝土面保护好,测量时用频率接收仪测量其频率,将频率换算成应变,最后可得出测点位置混凝土的应力。

5.5.6.2应力测点布置

墩顶0#段中心、箱梁悬臂根部、L/8、L/4、L/3、L/2(其中L为大桥主跨跨度)截面及边跨端部为控制截面,在每一个控制截面内的测点布置见下图“控制截面测点布置图”。对边支座反力进行监测。

5.5.6.3根据监测结果,可了解施工阶段箱梁的受力状态,保证施工安全。同时,成桥后亦可继续测量各点应力,验证大桥的设计承载能力。

6、预埋件、预留孔的设置

梁体的各种预埋件、预留孔与模板、钢筋骨架同时安装,保证设置齐全、位置准确,各种预埋孔全部设置螺旋钢筋。

防护墙、电缆槽竖墙、接触网支柱、剪力齿槽预埋螺栓及侧向挡块预埋螺栓等,在相应位置将预埋钢筋及预埋件与梁体钢筋一同绑扎、安装,以保证预埋筋与梁体的连接。安装时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确保其位置准确无误。接触网支柱基础预埋件具有方向性,锚栓应严格按照布置图中的尺寸进行预留,准确定位,施工进行中及施工完毕时均需不断进行检查和校正。施工完毕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锚栓外露部分进行防护,以避免支柱安装前损坏螺纹。支柱基础顶面应保持水平,预埋钢板顶面应与基础顶面齐平,预埋锚栓应保持与基础水平面垂直。

在箱梁两侧腹板上设计有直径100mm的通风孔二层,上层通风孔距翼缘板根部距离0.3m,下层通风孔距底板底部0.9m,顺桥向间距1.5~3.0m布置,若通风孔与预应力管道位置干扰,可适当移动通风孔位置并保证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大于1倍管道直径,在通风孔处增设直径170mm的螺旋筋。

本桥采用三列排水方式,防撞墙与承轨台、两线承轨台之间;桥面泄水孔位置,在防护墙内侧桥面板沿纵向和在箱梁中心线设置PVC泄水管,泄水孔四周用井字筋或螺旋筋进行加固。电缆槽内积水通过防护墙过水孔流到防护墙内侧泄水孔。在桥面保护层铺设时设置2%的流水坡。

梁底板泄水孔:在箱梁中横隔板两侧最低处和边跨直线段设置内径100mm的泄水孔,在灌注混凝土时在底板表面根据泄水孔的位置设置汇水坡,避免箱梁内积水。

6.4检查孔、通信和信号过轨预留孔

根据维修养护和施工架设时的操作空间需要,在梁端底板按设计设置0.25×1.2m的槽口,为减少底板因设槽口而引起应力集中,在槽口直角处设置半径为250mm的倒角。同时在孔壁上预埋M20螺母套筒,层距300mm。在施工完成后拧入螺栓,便于攀登。

在梁端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在电缆槽内设置预留孔(采用外径110mm的PVC管),作为电缆过轨孔,PVC管伸出桥面板下缘不小于30mm。

梁体顶板防护墙底和线路中线的左右两侧40cm,设置4根φ12的钢筋并贯通整片梁,在梁两端隔板和0#段隔板处设置4根ф16的横向接地钢筋,纵横向接地钢筋焊接连接为整体;通过隔板位置处的腹板和隔板钢筋将桥面板中设置接地系统连接为整体,根据设计要求在梁底板处、桥面板预埋接地端子,作为箱梁的综合接地措施。

本桥设计为CRTSⅠ型板式轨道底座,在连续梁梁缝处连续铺设时,梁端底座板处不设置挡水台;梁段伸缩缝必须预埋在梁面,施工时预埋伸缩缝耐侯钢。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并满足按1.1倍设计速度开通的质量要求,确保部优,力争

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主体工程零缺陷,并满足全线创优在建要求。

梁段模板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单位(mm)

1m靠尺测量不少于5处

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梁段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合拢前两悬臂端相对高差

合拢段的1/100,且不大于15

竖向高强精轧螺纹筋垂直度

吊线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竖向高程精轧螺纹筋间距

梁体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单位(mm)

允许偏差(()(mm)

尺量检查支座中心对中心

尺量检查每孔1/4截面、跨中和3/4截面

由梁体中心拉线检查1/4截面、跨中和3/4截面及最大偏差处

尺量检查梁端、跨中及梁体变截面处

尺量检查(包括对角线)

7.3连续梁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7.3.1连续梁0#段、边跨现浇段支架和挂篮的设计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按实际承受荷载进行加载试验和预压。

7.3.2悬臂浇筑所用挂篮,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构形式、几何尺寸应适应梁段变化及与旧梁段搭接需要和走行要求。挂篮走行和浇筑混凝土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2.0,挂篮使用前需要进行安装、走行性能工艺试验和按设计要求进行载重试验。

7.3.3桥墩两侧悬臂浇筑梁段应对称、平衡施工,实际不平衡偏差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数值。施工时挂篮要在梁段预应力张拉、压浆完成后对称移动。

7.3.4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合拢段临时锁定前,桥梁跨距符合设计要求;合拢段两端悬臂的施工荷载要对称、相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合拢段长度、合拢施工顺序、合拢段临时锁定方法均符合设计要求,合拢段临时锁定力应大于解除任何一侧梁墩临时固结后各墩全部活动支座的摩擦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合拢段长度和合拢口临时锁定方法符合设计要求。

7.3.5悬臂浇筑梁段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线型监测,发现超出允许偏差及时调整纠正。

7.3.6悬臂梁段的混凝土浇筑,从前端开始在根部与已完工梁段连接,已完工梁段接茬混凝土要充分润湿;边跨现浇梁段施工时,混凝土浇筑向合拢口靠拢,并对梁段高程进行监测,使合拢口高差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合拢梁段混凝土施工除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外,尚需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浇筑前,合拢段两端悬臂预加压重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逐步撤除;

合拢梁段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宜提高一级;

合拢梁段混凝土在一天中气温最低时间,快速、连续浇筑;

合拢梁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加强保湿养护,并将合拢梁段及两悬臂端部进行覆盖降低日照温差影响;

混凝土浇筑前将合拢段单侧梁墩的临时固结约束解除,合拢梁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及时进行预应力筋张拉。

7.3.7永久支座安装的规格、型号严格按设计要求实施,防止弄错。

7.3.8混凝土养生时,对预应力束所留的孔道加以保护,严禁将水或其它物质灌入孔道;

7.3.9锚垫板牢固地固定在端模上,并注意锚垫板的角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波纹管与锚垫板垂直;

7.3.10张拉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进行,并严格按设计要求的程序和张拉控制应力采用双控,确保张拉质量。

7.4施工注意事项及技术措施

7.4.1合拢前应认真检查悬臂浇筑梁的各处标高。合拢标高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吊架及水箱安装前标高测量,按设计要求,合拢前两端的相对高差应控制在20mm以内;安装后标高测量;浇注前标高测量;浇注完毕标高测量;张拉前标高测量;张拉后标高测量;体系转换完毕标高测量;由此掌握标高的变化,并将最终的实测标高与设计标高对比。

7.4.2使用的配重水箱应密封、不漏水。在水箱内铺设两层塑料布,并固定在水箱周围。浇筑前应认真检查供排水设备,以保证砼浇注过程中,随着砼重量的增加排出相当重量的水。

7.4.3所使用的吊架应认真检查,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刚度,横向承重梁与纵向分配梁栓接或焊接并认真检查其是否牢固,以保证其整体刚度。

7.4.4体外刚性支撑采用三边围焊,焊缝应饱满,无气孔、咬边,无焊渣,无裂缝。并且为了减弱焊接应力,必须先统一焊接一端,再统一焊接另一端。

7.4.5合拢段预应力施工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强度时进行,严格按照张拉程序,张拉过程中随时观察桥面各处标高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待查清原因采取措施后再继续进行。

7.5耐久性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制定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搅拌工序、运输工序、浇筑工序、振捣工序、养护工序。

耐久混凝土施工前,事先确定并培训专门从事耐久混凝土关键工序过程施工的操作人员和记录人员。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定期或随时(雨天)测定骨料的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少于二次。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增加测定次数,并依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搅拌耐久混凝土时,先向搅拌机中投入细骨料、水泥和矿物掺和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并将其搅拌成砂浆,再向搅拌机投入外加剂,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均匀为止。上述每一投料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原材料的投放顺序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严格执行,不无故更改,未经批准不得任意延长和缩短搅拌时间。

耐久混凝土运输设备能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其运输能力与搅拌设备的搅拌能力配合适宜。确保运输设备不漏浆和不渗水。在运输混凝土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做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泵送施工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调度工作,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浇筑前,仔细检查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保护层垫块的尺寸保证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工字形或锥形)有利于钢筋的定位,不使用砂浆垫块。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一般不超过25℃。对于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在300mm以上的结构,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负温气候条件下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12℃。控制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己硬化混凝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大于20℃。

预应力混凝土梁体采用快速、稳定、连续、可靠的浇筑方式一次浇筑成型。

采用插入式高频振捣器时,采用垂直点振方式振捣。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一般不超过30s,避免过振。振捣按规定的工艺设计路线和方式进行,防止随意加密振点和漏振及任意延长同一振点的振捣时间。

混凝土振捣完毕后,应立即对暴露面混凝土进行覆盖,并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对采用带模养护的混凝土结构,保证模板按接缝处混凝土不失水干燥。新浇立面混凝土振捣24~48h后且强度发展至对结构安全性无不利影响时,可略微松开模板,并浇水养护7d以上。对于具有大面积暴露面的结构,振捣结束后,立即将暴露面混凝土抹平,再用土工布、草帘等覆盖后,及时采取洒水喷雾等保湿措施养护14d以上,以减少混凝土的暴露时间,防止表面水分过分蒸发。混凝土拆模后,迅速采用土工布、草帘等将暴露面混凝土进行覆盖,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混凝土表面保持潮湿状态,然后再用塑料布或帆布等将土工布、草帘等保湿材料包裹完好,进一步对混凝土进行养护28d以上。保护覆盖物完好无损,且彼此搭接完好,其内表面具有凝结水珠。混凝土养护期间,选择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规范的要求。

8.1.1所有临时结构设施方案(如墩旁托架、挂篮、落地支架等)必须经上级部门审批后实施。

8.1.2挂篮、墩旁托架、落地支架等主要结构必须经加载试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测试荷载为设计荷载的1.2倍以上。其加工制作所用材料及工艺必须严格把关,并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挂篮前移应有防倾覆措施。

8.2.1项目经理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专职安全员全面负责现场安检及指导协调。

8.2.2专人负责大型起重设备的使用、养护维修工作,项目部主管设备人员同设备司机是第一责任人,前者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后者随时掌握机械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养。

8.2.3分别与每个施工人员签定安全责任状,分阶段专题进行安全交底。

8.2.4模板、钢筋吊装时尽量远离既有线,必须在既有线侧吊装时应设置揽风绳。

8.2.5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

悬灌作业全部在高空进行,挂篮工作平台焊接要稳固四周必须挂设不低于1.5m的安全网。挂篮前移前应检查滑道锚固效果,并用钢丝绳作预防性的捆绑后方可进行。高空作业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否则不允许上桥。

8.2.6每个T构上单独设漏电保护开关,非电工人员不准私自接线,电工人员经常检查线路,防止漏电。

8.2.7每个主墩在0#段远离施工便道一侧设置爬梯,爬梯两侧设置扶手和安全网,保证检查人员上下安全。

8.2.8预应力张拉班组人员应固定,在张拉过程中必须在千斤顶后面设置挡板,张拉作业时,千斤顶后方严禁站人;高强精轧螺纹钢筋张拉后未压浆前不得随意踢碰,防止崩断伤人。

跨既有市政道路施工时,拟采用挂篮下安装防护平台方案,设专职防护人员,并设置警示标志,同时在已施工完成的梁段翼板处设置防护设施。防护平台形式如右图所示。防护平台体系由角钢+槽钢+竹胶板构成。防护平台比挂篮外侧模宽1.0m,四周采用防抛网和密布网围护。整个防护平台系统与挂篮同步行走。

贯彻执行《铁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和团结协作的原则,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部署、落实好各施工项目的防汛安全工作,制定防汛、防洪的水灾应急实施预案,确保施工期间安全渡汛。

洪汛期之前,对本单位驻地、工地、料库、料场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水情和排水情况,查看有无水害隐患。对破坏路基原有植被、护坡、挡墙和排水系统等影响路基稳定、阻碍排洪的工程,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联合检查,共同确定必须处理的项目,发现易受水害的隐患,限期解决。

在汛期施工用的机具、材料、设备等,放置在不易被水淹没的高处。因施工需要或地形限制必须设在河滩和低凹地时,采取措施防止被水淹和洪水冲走。

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有灾害性天气和水情,及时作出部署。

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针对本工程防汛重点,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器具,专库存放,非防洪不准动用。

8.6冬、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6.1冬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对安排在冬期施工项目,编制该项目冬期施工技术措施或方案。

准备冬期施工保温材料和混凝土、砂浆早强抗冻外加剂、取暖加热燃料等。做好作业棚及搅拌站的防寒保温、防冻保温和供热,运输设备保温处理。组织冬季施工培训,提高职工冬季施工意识,建立有效的冬季施工各项规章、责任和值班制度。

制定的冬季施工方案必须报监理站审批,对批准的冬季施工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施工现场安排专人负责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测试数据做到真实可靠,如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冬季施工接缝混凝土时,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加热结合面5℃以上的温度,浇筑完成后,采取保温措施使混凝土结合面继续保持正温,直至新浇筑混凝土获得规定的强度。

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湿接缝时,采用热水泥砂浆,并适当降低水灰比,浇筑完成后加热或连续保温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测温时,分设几个点,养护期间昼夜测量四次,并做好记录。拆模后,做好模板的混凝土保温保养。

冬季负温下焊接钢筋,自然冷却,设防风挡雪措施。温度很低时,不进行焊接作业。

8.6.2.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雨季施工前,做好雨季防护措施,保证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由专人收集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施工,及时做好防护工作。做好基坑及周围地表的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入基坑。

对施工中的排水沟进行整修、疏通,保证排水畅通。遇暴雨时,加强施工地段的监测。

制订防洪措施,建立防洪组织,备足防洪物资,做好抗洪抢险的一切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9.1.2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用水管理涵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防止污染既有市政路面。

9.1.3施工过程张拉设备渗出的油脂及压浆过程中流出的水泥浆应及时清理、掩埋,对包装锚具和夹片的包装袋和纸应进行清理回收、处理。

钱江铁路新桥南引桥跨文明路和解放河平、立面示意图。

60+100+60m连续梁0#段支架检算资料

60+100+60m连续梁临时支座及附加支撑计算资料

60+100+60m连续梁菱形挂篮检算资料

60+100+60m连续梁边跨现浇段支架检算资料

污水管道顶管施工方案60+100+60m连续梁施工步骤图

184#墩基坑加固方案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