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广播电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

[辽宁]广播电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76.86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辽宁]广播电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

投入工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安装部分)

δ=1.5~1.2mm

WORD完整版下载:点击

深圳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指引(试行)(深圳市交通的运输委员会2017年8月).pdf更多文化博览施工组织设计精品资料推荐:点击

3.5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

混凝土输送中的污水、冲洗水及其他施工用水要排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市政下水道。如果现场水流过大并夹带大量泥砂,应先进行沉淀污垢,再排入市政下水道,以保证市政管道的畅通。

文明施工,尽量减少人为地大声喧哗,干活时不得喊号子。

在钢筋、钢管、钢模进场或出场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出现较大声响。

木工房、钢筋加工、模板修复等有较大噪声的作业要尽量做到封闭施工,避免噪音污染;

减少夜间施工,以免影响居民休息,不得干扰企业机关的正常工作,如确属施工工艺要求时,要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采取相应的降噪减震等措施,做到不影响或少影响周围单位或居民的休息。

防止施工车辆运送中随地撒落,如有撒落,派专人打扫。落实施工现场“门前三包”制度;

3.6施工现场通信联络

现场有关人员配备手机、对讲机,以增强相互间信息联络;塔吊指挥采用哨、旗及对讲机;混凝土泵采用对讲机进行开泵、停泵调度。

3.7现场临时用电设施

现场临时供电按《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设计并组织施工,供配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设计施工,PE线与N线严格分开使用,接地电阻不大于4Ω,施工现场所有防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不大于0.1s。

为了保证主体施工过程及后期机电安装、装修工程用电,对土建、安装、装修等整个施工过程用电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了各施工阶段用电机具的用电量,以满足整个施工过程的用电要求。

3.7.2现场变压器容量

施工现场建设单位提供变压2台,315KVA,由我公司和其他参建公司共同使用。

S3室内照明、S4室外照明用电负荷按动力负荷10%考虑。

现场2两台315KVA变压器满足施工用电要求。

现场临时用电工程的配电线路,自总配电柜开始敷设。依据各级配电装置的相对位置和工程结构特点,宜采用不同的供电方式。

由总配电柜接至分配电箱,采用放射式供电系统。由分配电箱接至开关箱的线路,根据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的特点,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供电方式,这样不仅能减小导线用量,而且系统线路配置较灵活。对钢筋作业场等局部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使局部配电更加安全可靠。

配电线路敷设方式,一般采用架空方式。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电源干线路径较远,采用缆没地面直埋方式敷设。,跨越道路等障碍物时,穿钢管保护,出地面设套管保护。

配电导线的选择:依据施工现场对直埋线路敷设的要求和负荷计算的电流值,来选择导线的种类和导线的截面。现场电源靠近负荷中心,按允许温升选择导线截面,可满足用电安全要求。

1、#1变压器N1回路一级箱电源线

查表选:VV22—2*(4*120mm2+1*70mm2)

2、#2变压器N1回路一级箱电源线

查表选:VV22—4*120mm2+1*70mm2

3、#1变压器N2回路二级箱电源线(#1)

查表选:VV22—4*120mm2+1*70mm2

4、#1变压器N3回路二级箱电源线(#2)

查表选:VV22—4*50mm2+1*25mm2

5、#2变压器N4回路二级箱电源线(#2)

查表选:VV22—120mm2+1*70mm2

6、#2变压器N5回路二级箱电源线(#2)

查表选:VV22—4*50mm2+1*25mm2

(3)配电箱与开关箱设计

开关箱统一采用标准式开关箱,箱内配置的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均采用可见通透式开关。配电箱使用与维护,应有名称、用途、分路标记及系统接线图。开关箱门应配锁,并由专人负责。开关箱应定期检查、维修,检查时必须将前一级的电源隔离开关断电,并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

按规定做好工作接地和重复接地,是保障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安全的前提。在永久性建筑物接地系统形成前,在无自然接地体可利用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接地极做重复接地。人工接地极安装,采用50*5角钢或S50钢管2.5米长三根,每根间隔5米砸入地下0.8米。采用Φ12圆钢做接地线与之可靠焊接,圆钢搭焊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焊接,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待现场施工条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防雷设计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利用吊车基础和永久性建筑—地下车库等防雷接地装置,作为临时用电接地线,以便完全满足临时用电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与接地网连网,电阻值一般不大于10Ω。在接地极安装中,电阻值较大时,可采用加降阻剂、换土和增加接地极数量等措施,以满足施工要求。

六、现场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1、严格执行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

2、执行交底制度,并应在技术交底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写明交底日期。

3、规范安全检测制度,从临时用电工程启动开始,定期对临时用电工程进行检测,主要内容是接地电阻、电气绝缘电阻、漏电动作参数,以便确定临时用电工程是否安全可靠。

4、健全电气维修制度,加强日常和定期统合修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和排除隐患。

5、健全工程拆除制度,工程竣工后临时用电工程的拆除应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

6、建立安全评估制,定期对现场临时用电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7、完善安全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维修、分片、分块、分机、落实到人,并辅以必要的奖惩。

8、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和各类用电人员教育和培训,经考核持证上岗。

1、#1、#2变压器高压线存在潜在危险,必须采取统一防护措施。高压线防护措施初步设想,采用木脚手架和板子履盖,具体采用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形式另行报批。

2、电气设备必须保证正确的可靠接地与接零。

1、合理配备、定期更换各种保护电器,对电路和设备短路及过负荷故障,进行可靠保护。

2、在电气装置相对集中的场所,如变电所、配电室、发电机房等配置绝缘灭火器材料等,并禁止烟火。

3、要电气装置和线路周围不行堆放易燃、易爆和强腐蚀介质,不准使用火源。

4、加强电气设备相间和接地间绝缘,防止闪烁。

1、建立易燃、易爆物品和强腐蚀介质管理制度。

2、建立电气防火责任,加强电气重点场所烟火管理制度,并设置禁止标志。

3、建立电气防火教育制度,经常进行电气防火知识教育和宣传,提高各类用电人员电气防火自觉性。

现场临时用电人人有责,要树立安全第一思想,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内容,遵守电工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供用电。

未尽说明详见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第四章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依据设计图纸和甲方给定的坐标点,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控制网点必须留在便于施工复测而又不易破坏的地方,应用混凝土包裹以防施工中扰动网点,造成测量误差。

4.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平面控制网由甲方提供,依据矩形平面控制网控制建筑物地下室轴线,地下室放样依次为依据。

标高控制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利用水准仪、塔尺、钢尺传递至底板来控制标高。注意结构与建筑标高的不同。对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水准点应就近引测一较为永久的标高复测点,标注其绝对标高值。建设单位所提供水准点及标高复测点应有书面记录,并应有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证。

水准点及绝对标高由甲方提供。主楼士0.000引测在原有建筑物墙上,并用红油漆标注,用来控制地下室高程测量。

4.1.3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大模板施工技术与组合钢模施工技术有所不同。组合钢模施工常常采用墙、柱、梁、板一次成型浇筑;大模板施工其工艺特点是墙、柱与梁、板必须分开浇筑。所以,各工序的放样方式有所不同。

1、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放出轴线位置。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根据控制轴线位置放样出墙的位置、尺寸线,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大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300m控制线。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的截面尺寸及位置。然后放出轴线,待墙拆除模板后把此线引到墙面上,以确定上层梁的位置。如图示: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绑好的钢筋窗上放样出门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标注,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根据楼梯踏步的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如图示:

WORD完整版下载:点击

更多文化博览施工组织设计精品资料推荐:点击

图4.7楼梯踏步的放样

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根据图纸上观测点的位置,由专业测量单位负责观测,观测点采用先浇筑后钻孔设置,如图4.9所示。

沉降观测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埋设三个水准基点,与图纸上给出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尽可能做到五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固定的水准点,以及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和路线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规定,基础做好之后每施工l层结构观测一次,主体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并做好每次的观测记录。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测绘院,按照上述方案来完成此工作。

4.1.4.1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致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次/30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3层为一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必须定期准时进行。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装修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致使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筑物、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Δh=∑a﹣∑b≤L

式中:n—表示测站数;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规定,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4.1.4.2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如下:

(1)主楼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且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m。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m)。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自地下室基础施工阶段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周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1层,临时观测点移上l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1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n表示某个观测点,j表示观测周期数(j=l,2,3……)且Hl=H0

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

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定期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利用沉降曲线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

q=|△Cm-△Cn|/Lmn

式中Cm、△Cn——m、n点的总沉降量:

Lmn——m、n点的距离。

4.1.5控制点、预留洞的做法

待+0.00完成后,将控制线按分段施工的要求,设四个控制点。根据控制点的位置,在底板打混凝土之前,把事先做好的200mm×200mm×10mm的钢板与底板钢筋牢固焊接。待混凝土彻底凝固后.用全站仪精确定位,在钢板上用钻头铳点做出标记。并加以保护,未经同意不得进行覆盖、击打等蓄意破坏。

在控制点的正上方每层相应位置预留四个300mmx300mm大小的预留洞,在紧靠核心筒一角处预留一个300mmx300mm大小的预留洞。不用时用特制的盖子盖上加以保护,同时也防止落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轴线位移3mm,混凝土柱垂直度允许偏差3mm;层高测量允许偏差3mm。

天津电子经纬仪,测角精度20,测距精度2mm+2ppm;

所用仪器应按规定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工程定位后,应会同有关单位验收,并形成书面记录。

4.2基坑降水、排水(另附施工组织设计)

由于基坑地下水位高于基础垫层设计标高,容易造成场地浸水,破坏边破稳定并导致部分基坑边坡塌方,给施工的顺利进展造成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在进入基坑施工作业前就开始做好坑内的截水、排水工作。

本工程采用开挖明沟、暗沟截水与集水坑集中排水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即在开挖基土之前,于基坑顶四周设置排水明沟和排水暗沟,在楼西侧及北侧地基顶标高以下人工开挖净尺寸3m深,1.5m×1.5m的积水坑,使水流汇集于集水坑内,每个集水坑中放置一台φ100污水泵昼夜不间断排水。其中主楼东侧集水坑为净尺寸3米深,3.0m×1.5m,坑内放置二台φ100污水泵不间断抽水。集水坑、排水明沟采用240mm砖墙砌筑。排水明沟深度应始终保持比挖土面低0.3m,以利于截水;集水坑应比排水沟低0.5m。排水沟设2%的坡度,水流不致于阻塞。集水坑壁开挖过程中为防止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作用造成坍塌,边开挖边用木方、模板支撑加固,坑底铺300rmn厚碎石:水泵应包过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

由于本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在排水明沟开挖时应注意先支好挡土板后分三次开挖,以防止水沟两侧土塌方而堵塞排水沟。因此在清理过程中,当排水沟开挖深度超过500mm就必须先支好挡土板,然后继续往下挖。尤其是排水明沟靠边坡一侧的土层,地下水渗透较为严重,开挖时更应注意先支好挡土板后再向下开挖,以防止出现由小面积塌方引起大面积塌方的现象出现,进而造成安全事故及工期延误。

集水坑内的污水泵应24h连续抽水,直到地下室室外回填土开始回填。

4.3土方工程及基坑围护(另附施工组织设计)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在开挖前协同设计人员共同讨论施工方案;

基坑分段分层开挖,土方与锚杆施工穿插施工;

基坑开挖严禁超过设计深度,有关单位应协力合作确保支护设计要求的各种参数;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

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并应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继续挖土。

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

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开挖过程中如碰到局部地段渗水,应在坡面设置泻水孔,间距2000×2000mm,泄水孔用一寸PVC管接到坑壁外。

试验及监测:地下室土方回填前应对基坑位移进行跟踪观测。

施工中出现问题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处理措施,确保基坑安全,所有的设计变更须经设计者计算后确定。

由于现场窄小,不能采用普通塔基座,采用直埋标准节做法。现场的两台塔吊利用槽边三棵桩,(此三棵桩较其他桩加深、加筋)作6000mm×6000mm×1700mm的混凝土基座。在基座中心及后边两角各打一棵桩,(西侧塔吊整座中心无桩,为增强抗冲切能力,底板增加筋性筋),桩径及配筋不变,单桩承载力应达到120t,桩底深入持力层,该位置原锚杆应加大锚固力(具体塔基方案另详)。

对于超挖及欠挖部分,我方一方面将超挖部分清至老土层,一方面将欠挖部分挖至设计标高。超挖在30cm以内用垫层混凝土找平,超挖在30cm以上部分用1:3粗砂兑5~20石子分层夯填至垫层底。

由于基坑内土质为中、粗砂,加之水位较高,为防止边坡塌方,对边坡及清槽后运至坑边的土采用尼龙袋、钢管及竹胶合板进行支护。先将2m长钢管间隔1m打入地面以下0.5m以上直至牢固,再将竹胶合板垫在钢管背面,然后将尼龙袋内装满土叠放于挡土板后。地下室外基坑回填前,将钢管取出。

4.3.3.1回填土注意事项

为保证地下室外墙的结构安全,地下室外土方回填存外墙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以前不可施工。

回填土采用场外汽车运土。

为防止回填时土方进入地下室后浇带内侧墙,后浇带处砌筑370厚挡土墙,挡土墙外侧做4mm厚SBS卷材防水一层,挡土墙防水做法详见4.7.6章节防水节点做法中后浇带做法。

外墙防水保护层采用先摸水泥砂浆一道,再铺粘密度18kg/m3的60mm厚聚苯板,与回填土施工同步进行。但聚苯板的粘贴高度在回填过程中始终比当前回填高度高1.5m。

根据设计要求,靠地下室外墙800mm范围内为灰土回填,故此部分应重点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土的质量及夯实质量。回填土每层铺填厚度250mm,用蛙式打夯机械分层夯实,打夯时采用连续夯击的办法,做到一夯压一夯,不得有漏夯现象。

回填土应从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分层均匀铺填土料和压实。

回填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坏SBS改性沥青防水层。

4.3.3.2回填压实方法

1)填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并且控制土的含水率应符合有关规定。当采用不同含水率的土填筑时,应按土类有规则分层铺填,将透水性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下面,不得混杂使用,边坡不得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封闭,以利于水分排除和基土稳定,并避免在土方内形成水囊和产生滑动现象。

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做成大于1:1.5的斜坡,碾迹及夯实区域重叠不小于0.5~1.0m,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m。

(2)填土应预留一定的下沉高度,以备在行车、堆重或干湿交替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体逐渐沉落密实。当采用机械分层夯实时2011年现行有效目录清单.pdf,其预

留下沉高度对砂土为1.5%,对粉质黏土为3~3.5%。

(3)人工夯实前应将土初步整平。回填夯实管道附近时,应人工先在管子周围填土夯实,并应从管道两边同时进行,直到管顶0.5m以上。严禁强行施工损坏管道。机械碾压时应控制行车速度,不应超过3km/h;并要控制压实遍数。机械与地下室外墙及管道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将管道压坏及损坏卷材防水层。

4.3.3.3质量控制与检验

(1)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土的干密度,求出土的密实度,或用轻便触探仪直接通过锤击数来检验干密度和密实度。

(2)室内填土,每层按l00~500m。取样一组,但每屋不少于一组,取样部位在每层压实后的下半部。

(3)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应有90%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之差不得大于0.08t/m3,且不应集中。

安装工程定额WORD完整版下载:点击

更多文化博览施工组织设计精品资料推荐:点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