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沟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矮子沟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04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矮子沟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③按洞内允许最低风速,计算:

Q3=60·V·S=60×0.15×37.75=339.75m3/min

式中V—洞内允许最小风速,隧规规定全断面开挖时取值0.15m/s

S—开挖断面积某服务中心消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7.75m2

60—min和s换算常数

④按稀释内燃机废气计算风量:

考虑在洞内同时有1台ZL50D型装载机(功率158kw)和3辆自卸车(平均功率为180kw)作业,总功率698kw,取机械设备的平均利用率为70%,按隧规1kw需供风量不小于3m3/min,算得:

Q4=698×0.70×3=1465.8m3/min

Q需maxx=Q4×4=5863.2m3/min

由下行线隧洞承担的通风实际情况可知,隧道的通风能力密切关系到所有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效果,在此对隧洞的通风能力进行分析。

依据现场施工以及设计实际情况,隧洞面积32.6m2,通过横通道与上行线隧道相接,污风由下行线隧洞排出。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隧道内风速取Vmax=6m/s,隧道的最大排风量为:

式中V—允许最大风速(m/s);

S—竖井断面面积(m2),取下行线隧洞面积32.6m2

由此可得Q允max=11736m3/min

Q允max>Q需maxx,矮子沟特长隧道采用巷道式通风完成满足隧道全断面施工的要求。

6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

隧道现场监控量是新奥法原理进隧道安全施工必须采取的措施,在施工中,应按设计及规范的要求加强量测,及时反馈量测数据,指导施工。

6.1.1测设点的安设:

①保证初始读数在爆破24小时内和下一循环爆破完成前,并测取读数;

②在距开挖面2m范围内,且不大于一个循环进尺,加强保护,不受下一循环破坏;

③各项位移的测点,一般布置在同一断面内,测点通过一在一起,测试结果能互相验证,协同分析及应用;

④若监测最终数据接近或超过表中的净宽允许相对值时,要及时采取补强措施,并改变施工工法和修正设计参数。

详见“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量测方法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支护裂缝观察或描述,地质罗盘等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

水平仪、水准尺、钢尺或测杆

每10~50m一个断面

每10~50m一个断面

每5~5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至少7个测点,每隧道至少2个断面。中线每5~20m一个测点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各类电测锚杆、锚杆测力计及拉拔器

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宜为15~20个测点

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设点)

洞内钻孔中安设单点、多点杆式或钢丝式位移计

每5~100m一个断面,每断面2~11个测点。

围岩体内位移(地表设点)

地面钻孔中安设各类位移计

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3~5个钻孔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天。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

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宜为15~20个测点

支柱压力计或其他测力计

每10榀钢拱支撑一对测力计

必测项目为: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等;

选测项目为:地表下沉量测、围岩内部变形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支护及衬砌应力量测、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等。

6.1.2观测数据的整理

①绘制每一观测横断面沉降槽随时间变化关系图。

②绘制每一观测横断面最大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图。

③绘制每一观测横断面最大沉降量与开挖面距离关系图。

④对横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⑤对纵断面沉降槽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⑥根据隧道顶部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值对土体内部垂直位移进行回归分析。

⑦根据回归分析数据求出每一断面沉降稳定值。

⑧根据回归分析数据,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确定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6.1.3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位移量过大或下沉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停止洞内开挖,对下部结构采取补强措施:

①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或加长加密锚杆,或加挂更凑密更粗的钢筋网。

②提前施作二次衬砌,通过反分析校核二次衬砌强度。

6.1.4在整理资料时,若发现地表下沉速度具稳定趋势时,据此求出隧道结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最终荷载,以对结构的安全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施工前预报:根据设计给出的隧道地质条件说明资料,认真分析隧道的地质断面图、平面图,掌握隧道的地质特点和水文特点。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报各段隧道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情况。施工常规地质法预报:主要完成开挖面的地质素描,地质展开图,并利用TSP203预报资料、雷达检测资料、红外线探水资料、超前钻孔资料进行地质分析预报,是综合地质预报的中枢。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见图: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程序图。

施工阶段地质资料记录:首先对已开挖地段进行地质调查,调查的主要依据为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岩石结构面调查和涌水观测记录。

开挖面地质素描内容有:岩性、岩层产状、软弱夹层、岩脉穿插情况;断层及破碎带的形态、产状、宽度、填充物特征;主要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相互切割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完整性、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岩石结构面调查内容有:围岩的岩石结构产状、物理力学属性、节理的延伸性、粗糙起伏情况、张开程度。地下水出露情况、水量大小等;地下水的分布形态、大小、位置走向等;围岩节理内含水情况。

地质素描采用图表形式形象纪录。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程序图

施工阶段前推法预测:根据开挖面地质素描、岩石结构面调查记录采用前推法预测前方地质情况,首先按1∶100的比例作出开挖面前方一定长度的展开图,逐一将开挖面地质素描和岩石结构面的记录资料,按其产状、节理轨迹线绘制到展示图上,最后按其节理走向和轨迹延伸,结合TSP203的预报成果、地质雷达预报成果和超前钻孔的钻芯地质资料画出前方地质情况。地下水地质预测: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对地下水做出经验性预报。当隧道由弱可溶岩进入强可溶岩的边界部位时,可能发生涌水;突水点的涌水特征:一般有渗、滴水段→线状渗水段→集中涌水段→高压喷水段;当隧道由渗、滴水段进入线状渗水段时,作好出现集中涌水的准备,进行超前预报的施工防治能取得较好效果;钻孔内出现浑水、喷水、地温测值变化较大,前方可能有涌水。掌子面附近出现铁锰质富集或泥质充填的裂隙,则表明前方有涌水的可能。

①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203作业流程:准备工作→测量孔位、钻孔→埋设传感器→记录孔位→连线检查→暂停施工→爆破拾波→恢复施工、成果分析。

钻孔:在距离工作面2m处钻深度为1.5m的孔,布置传感器;自工作面起,每隔1.5m钻孔一个,钻孔深度为1.5m,最后一个孔与传感器的距离大于20m。所有钻孔的高度尽可能的在同一标高线上。钻孔位置如图“TSP203系统作业布置示意图”所示。钻孔完毕后,逐个测量孔的深度和倾斜度,并作好纪录。

恢复施工:爆破一结束,马上可以恢复施工,一般停工时间在45min左右。

成果分析:采用TSP203自带的软件分析系统,剔除一些明显的干扰波,软件自动分析,自动生成图表,反映前方围岩的物理特性,岩层分界线、软弱带、断层的位置等信息。

红外线探水仪可预测掌子面前方20~30m范围内的地下水情况。

操作方法:进入探测地段时,首先沿隧道一个壁,以5m点距用粉笔或油漆标好探测顺序号,一直标到终点,或者标到掘进面处。

在掘进面处,首先对断面前方探测,在返回的路径上,每遇到一个顺序号,在隧道中央,分别用仪器的激光器打出红色光斑,使之落在左壁中线位置、顶部中线位置、右壁中线位置、底板中线位置,分别读取探测值,并作好纪录。然后转入下一序号点,直至全部探完。

把探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由专用软件绘成顶板探测曲线、底板探测曲线、两壁探测曲线。根据探测曲线可以很明了的预报出前方地下水的情况。红外线探水仪从探测到得出分析结果非常快,且探测仪器轻便,方法简单。在本标段施工中每20m采用红外线探水仪探测一次,在通过富水区断层破碎带时,适当加密探测频次。

当TSP203系统预报前方有断层、岩层破碎等不良地质时,其规模、形态需要具体了解,可用地质雷达实施探测。

本标段在地下水发育地段,对隧道周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预报隧道周围地质形态。地质雷达实施探测前,在平板车上搭设检测平台,雷达仪置于车体或平台上,由平台上的操作手将雷达天线触板与所测点接触,利用超声波在不同围岩介质中具有不同传播速率的原理,通过雷达接受仪接受反射波的时间差,据以分析所测部位的地质形态。

当TSP203系统预报前方有断层、破碎带、岩层层理明显时,采用地质钻机进行超前探孔。

用凿岩台架钻孔探测钻孔深度以30m为限,30m以内出现异常情况时,按预定方案实施,钻孔出水,安装压力表及水表,测定地下水的压力和流量。

在每次钻孔过程中,指定在拱顶、两侧拱腰、两侧边墙脚及仰拱底部附近的1~2个辅助眼加深1~5m,依靠对钻孔速度变化的直觉,判断前方围岩的变化。

7.1岩爆的预测、预报

当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岩爆时,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开挖面前方的围岩特性、地质状况,是否存在断层或断层破碎带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等进行预测、预报。发现有较强烈的岩爆发生的可能性时,应及时研究施工对策,作好施工前的必要准备。以地质为先导,其主要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超前探孔为主,辅以声发射法、电磁波、钻速测试等手段。

(2)开挖面及其附近的观察预报,通过地质的观察、素描,分析岩石的"动态"特性,主要包括岩体内部发出的各种声响和局部岩体表面的剥落等。

(3)以辅助路为先导,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宏观预报。

7.2.1针对隧道的地质特征,在隧道中可能出现岩爆的地段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和强有力的施工支护,确保岩爆段的施工安全,将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岩爆的危害降到最低。

7.2.2切实做好岩爆洞段的岩爆预测工作,充分认识隧道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并掌握岩爆发生规律和岩爆特征,并对未开挖洞段作出岩爆宏观预测。

7.2.3综合运用围岩岩性分析预测法等对岩爆的发生进行预报。

7.2.4隧道岩爆预防主要采用控制爆破和喷锚支护,即短进尺控制爆破开挖,强烈洞段配合应力解除爆破开挖→危石清理及高压水冲洗→及时喷射混泥土覆盖岩面→及时实施防岩爆锚固措施(包括水胀锚杆、挂网、钢拱肋等)→后续实施系统锚杆支护。按照岩爆洞段施工工序进行。

(1)在岩爆频发洞段开挖,采用短进尺开挖掘进措施,每次开挖进尺小于1.5m,强烈岩爆洞段将应力解除爆破作为日常性爆破的一部分。

(2)出碴后对开挖掌子面和周边洞壁进行危石清除作业,并随后进行高压水冲洗。

(3)在新开挖洞室的边墙和拱顶范围及时喷射5~7cm厚C25混凝土。

(4)爆破开挖后发现开挖掌子面或新开挖边顶拱岩面岩爆情况特别严重,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可以不进行出碴,利用爆破石碴防护掌子面和开挖边壁;然后用先顶拱防护,后进行边壁和掌子面防护的顺序分序进行,具体如下:

a.先对顶拱进行危石清除作业,并随后进行高压水冲洗,初次喷护5~7cm厚C25混凝土。

b.接着出碴,完成出碴作业后再针对开挖掌子面和隧道边壁进行危石清除工作,并随后进行高压水冲洗,再喷护8~13cm厚C25混凝土。

(5)强烈岩爆洞段开挖前可以先采取超前锚杆预支护措施和掌子面的喷护。

(6)隧道开挖后及时采用喷射混凝土的措施封闭开挖裸露面,初喷层厚度一般在5~7cm。在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下可以采用挂网喷混凝土等加强支护措施。

(7)在掌子面和周边洞壁喷护完成后,进行洞周防岩爆锚杆的钻设施工,防岩爆锚杆必须设置钢垫板,并通过锚杆垫板固定挂网钢筋网片,保证锚杆能很快发挥锚固作用。采用水胀式锚杆,锚杆长度3.5~4.5m,间排距1.5~1.2m;同时架设预制钢筋网片,采用锚杆外垫板快速固定钢筋网片,并根据岩爆强度随机布置钢筋拱肋或格栅拱架。

(8)每个钢筋网片事先焊接预制,尺寸2.0×2.0m,网格间距为15cm×15cm。网片之间在布设中重叠不小于45cm,并用带外垫板的水胀式锚杆快速固定钢筋网片,以上工作必须在掌子面出碴以后4~5小时内完成,最迟也必须在下一个爆破循环开始之前完成。

(9)在混凝土初次喷护与钢筋网片、水胀式锚杆的保护下,及时进行原设计要求的系统锚杆的安装,拱顶部位系统锚杆的布设要错开初期水胀式锚杆的位置,隧道的系统支护跟进工作面距离开挖掌子面不宜大于10m。

(10)最后及时进行C25二次喷混凝土层施工,喷层厚度8~13cm,使得洞壁喷层总厚度达到13~20cm,行成辅助洞的永久支护体系。

(11)在强烈洞段,采用钢筋拱肋加强支护,钢筋拱肋采用3根25cm直径的纵向钢筋和间距30cm、直径16mm的横向钢筋预制焊接加工而成,钢筋拱肋间距为120cm,并通过水胀式锚杆快速固定。

7.2.5水胀式锚杆只能作为控制岩爆的临时支护,待围岩稳定后,根据围岩级别及相应衬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永久系统锚杆的施作。

7.3岩爆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岩爆有爆破后立即发生的,另一种是滞后的,滞后的岩爆是深层岩体的应力释放,同时在应力释放过程中,沿节理面岩石进一步松弛,有些岩块顺节理面掉落,后一种灾害更隐蔽,不易防范,所以必须做好支护,切勿以为围岩类别高,只要当时不发生岩爆即忽略了支护作用,因此将采用以下措施预防:

7.3.1岩爆发生后应彻底停机待避,同时进行工作面的观察记录,包括岩爆的位置、爆落的数量、弹射的速度和距离、岩爆前后的声响等,并尽快对岩爆强度进度分级。

7.3.3尽快施作锚杆,一般应采用尽早受力的磨擦型锚杆(或早强锚杆),而不要采用普通砂浆锚杆。

7.3.4岩爆非常剧烈时,为了安全,应在危险距离范围以外躲避一段时间,直至岩爆平静先来为止。

7.3.6采用台车钻眼时,对岩爆的强度在中等以下时,为了不间断施工,可以在台车及装渣机械、运输车辆上加装钢板,构成"防石棚",以避免岩爆弹射出来的块体伤及作业人员和砸坏施工设备。

8.1.1TSP203系统预测

利用TSP203系统进行预测,当TSP203系统预报前方有断层、破碎带、岩层层理明显时,采用地质钻机进行超前探孔。

用凿岩台架钻孔探测钻孔深度以30m为限,30m以内出现异常情况时,按预定方案实施,钻孔出水,安装压力表及水表,测定地下水的压力和流量。

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对地下水做出经验性预报。当隧道由弱可溶岩进入强可溶岩的边界部位时,可能发生涌水;突水点的涌水特征:一般有渗、滴水段→线状渗水段→集中涌水段→高压喷水段;当隧道由渗、滴水段进入线状渗水段时,作好出现集中涌水的准备,进行超前预报的施工防治能取得较好效果;钻孔内出现浑水、喷水、地温测值变化较大,前方可能有涌水。掌子面附近出现铁锰质富集或泥质充填的裂隙,则表明前方有涌水的可能。

8.1.2人工钻爆超前探孔预测

采用干钻法,孔径12cm,沿断面外轮廓,布置5个孔,以25m为一循环,钻孔为30m。

8.2.2注浆范围为隧道开挖以外6m,注浆段长度为30m,分三环实施,第一环长12m,第二环长20m,第三环长30m,一个注浆段完成后留6m不开挖作为注浆段的止浆岩盘。

8.2.3注浆孔自掌子面沿开挖方向以隧道中轴为中心呈伞形布置。浆液扩散半径为2m,孔底间距不大于3m,开孔直径φ115,终孔直径φ75。

8.2.4注浆前在止浆墙或止浆盘内埋设φ108无缝钢管作为孔口管,孔口管长3m,孔口外露20~30cm。

8.2.5注浆结束标准:单孔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并继续注浆10min以上,方可结束本孔注浆。

8.2.6注浆效果检查:一个注浆段的全部注浆孔注浆完成后,在主要出点附近设置至少5个检查孔,测孔内涌水量要求全断面小于1.0m3/d.m;或进行压水试验,在0.75Mpa的压力下,吸水量小于2L/min,否则必须补孔注浆。

9有害气体的监测与处理

9.1.1隧道洞口设置经专业培训的专职瓦斯检测人员,每60min检测一次。

9.1.2检测瓦斯用的仪器定期进行调试、校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1.3瓦斯浓度检测地点及范围:每个断面检查拱顶和两侧拱脚,墙脚各距坑道周边20cm处;开挖面风流及爆破地点附近20m内的风流和局部坍塌处;风机前后10m以内的风流内。

9.2.1开挖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停止电钻钻孔;当瓦斯浓度超过1.5%时,停止施工,撤出工作人员,切断电源,研究预防和消除措施,进行处理。

9.2.2掘进工作面内,当局部瓦斯积聚体积大于0.5m3,浓度大于2%时,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

9.2.3瓦斯浓度超过规定的允许值而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必须在瓦斯浓度降到1%以下时,方可复电开动机器。使用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的掘进工作面,只准人工复电。

9.2.4回风巷或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1%时,停止工作,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9.2.5电动机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运转,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10.1优化施工方案,科学组织施工

10.2加大资源投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水平配置

为加快施工进度,施组按全面机械化施工,特别采用高效大型机械作业进行设计,根据本标段的工程需要和施组安排上足人员、设备和材料。

机械设备本着先进、高效、配套合理和进口与国产相结合的原则,并考虑特长隧道的特点进行配置。隧道施工按开挖、出碴锚喷、衬砌四条作业线配套机械设备,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正洞掘进采用自制凿岩台车钻孔,软弱围岩段采用隧道挖掘装载机开挖,提高软弱围岩段施工的机械化程度;有轨运输出碴直接弃于洞口卸碴场;隧道初期支护采用锚杆台车钻孔,湿喷混凝土机械手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采用9m长穿行式大型液压衬砌台车整体浇注;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的优势,为加快施工进度创造条件。在施工现场建立机械修配厂,对合同段内所有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配备所需的修理设备和易损易耗配件,定期检查与日常保养相结合,及时发现和处理机械故障,保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建立设备台帐,对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进行动态管理,提高机械管理水平。加强机械指挥和调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物资部门要及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做好物资的采购和供应工作,并根据当地民情风俗、气象等情况进行适量储备,不因农忙、冬季和雨季停工待料。确保工程材料按时到位,满足施工生产需要,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为保证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将加大资金的投入,满足新购、维修保养或调遣机械设备、材料工具的需要,保证工程建设正常进行。

10.3建立岗位责任制,使工期目标落到实处

实行“项目法”管理,项目经理对施工工期负全责。工期目标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签订包保责任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完善考核及奖罚制度,实行分工负责。

各职能部门围绕工期制定工作计划,每月检查落实情况,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及时掌握施工动态,了解各项目进度情况,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预测,积极研究对策,采取防范措施,对施工中暴露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对未达到要求的查明原因,制订改进措施,使工程进度,做到日保旬,旬保月,月保总工期。

10.4应用“四新”技术,加快施工进度

施工中积极应用“四新”技术,同时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改进”五小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加快施工进度。

在施工中聘请国内知名地下工程施工专家进行指导,组织科研攻关,重点研究解决特长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新技术,主要有:特长隧道有轨运输快速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技术,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施工用电、高压进洞供配电技术,弹性整体道床施工技术,特殊围岩段施工技术,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超前注浆堵水技术等。

新工艺:采用新型管棚钻机施作超前大管棚工艺,后退注浆,或在填充物中采用前进式注浆,辅以后退式补充注浆,保证注浆效果。

新设备:加快施工速度。采用锚杆机钻孔和安装锚杆,采用湿喷混凝土机械手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发挥机械化施工的优势保证初期支护的速度和质量。采用大吨位梭式矿车运碴,利用矿车自配的刮板链条,进行相邻矿车的洞碴传输和卸碴。采用穿行式液压衬砌台车,配两套模板,缩短拆模时间。

新材料:在进行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施工时,通过添加微硅粉和钢纤维改善喷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粘接力,减少回弹,提高强度。

10.5强化安全质量工作,确保各项工程施工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施工中根据各工序的特点采取相应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杜绝施工现场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以安全保进度。

本标段把隧道开挖、施工用电和洞内交通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隧道开挖时做好防塌方掉块、防涌水、防岩爆、各类高压、低压线路布设满足规范要求,用电设专人管理,各类警示标志明显,衬砌台车设计采用专用支架供电线路通过。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一次成优,避免因质量问题延误工期。

10.6开展劳动竞赛,不断掀起施工高潮

工程展开施工后,本着稳扎稳打、稳中求快,均衡生产的原则,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适时开展劳动竞赛。开展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的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不断掀起施工高潮,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总工期的实现。对在劳动竞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10.7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持旺盛的施工斗志

根据本标段工期长的特点,高标准修建临时设施,搞好文化、生活、卫生线的建设,注重员工的“三餐一宿”,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做好生活区的环境美化工作,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设工地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保证全体员工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施工生产中去。

10.8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配备专职人员积极做好征(租)地拆迁工作。主动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取得联系,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取得支持。同时与友临单位搞好关系,与友邻单位互相支持、互相提供方便、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对少数民族同胞,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友谊,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快施工进程。

在施工中我们本着修路造福当地人民的原则,在施工期间尽可能的为当地人民群众多做贡献;同时加强施工管理,工作中尽量减少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干扰,保护好生态环境,取得当地人民群众的信任,减少群众对施工的干扰。加强与相邻标段各兄弟单位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11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的措施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各项技术组织措施,切实做到安全施工,保障职工的生命和施工设备不受损害。把施工安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摆正并正确处理好施工中安全、质量、进度间的关系,工程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工程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坚决服从安全。

11.1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组织施工时,需做到文明施工和科学管理,从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纪律教育、安全培训、机械设备的运用与保养等各个方面,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抓好纪律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施工人员的素质,同时采取奖惩制度,并创造安全、卫生、无害的劳动条件,严格按规定的工序、工艺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目测观察内容包括锚杆是否被拉断,喷混凝土层是否产生裂隙、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有无被压屈现象,隧道是否有底鼓现象等。

目测观察中应特别注意围岩危险性较大的破坏状态和可能引起塌方事故的破坏状态。当围岩变形无明显减缓或喷混凝土层产生较大剪力破坏时,应停止开挖工作,及时采取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围岩。

11.3洞口段施工安全措施

在隧道洞口段施工时,必须根据洞口附近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等,预估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制定保障洞口段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洞口段开挖在加设锚杆、钢筋网和喷射混凝土之后再进行。当有坍塌可能时,可先安设长锚杆或管栅等,在其防护下开挖。

在锚杆作业中发生的事故多因围岩或喷射混凝土剥落、坍塌所造成。而围岩、喷射混凝土剥落、坍塌则是由于清理浮石不彻底、凿眼机械的振动、喷射混凝土与受喷岩面粘结不良所造成。为了锚杆施工的安全,应加强观察,及早发现危险征兆。为防止因地下水的影响使锚固用的砂浆流失,得不到足够的锚固力,从而导致因锚杆滑脱造成的人身事故,应指定专人,定期检查锚杆抗拔力。

11.5喷射混凝土施工安全措施

①在喷射混凝土作业开始前,仔细检查围岩受喷面,彻底清理危石。

②根据喷射方式(湿喷)、混凝土配合比等条件,采用合适的降尘措施,控制空气中粉尘的含量。对从事喷射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③进行喷射作业时,必须配带防护用具(胶皮手套、防尘口罩、防护面罩、眼镜等)。

④当拌和机设在洞内时,应对拌和机以及其它机械的迥转部分予以覆盖,防止产生卷夹伤人事故。必要时,应在拌和机所在位置附近设置集尘机,搞好局部空气净化。

⑤在开始喷射作业前,应由专人仔细检查管路、接头等,防止在喷射时发生因软管破损、接头断开等引起的事故。

⑥当采用人工喷射时,应配备辅助喷射支架,防止在发生管路堵塞时因喷嘴剧烈振动而引起的危害。当转移喷射地点时,必须先关闭喷射机,在喷嘴前方不得站人。

⑦在处理管路堵塞时,喷头应有专人看护,以防消除堵塞后,喷头摆动喷射伤人。

⑧为避免供料、拌和、运输、喷射作业之间的干扰,建立各工序之间联络信号和联络方法。喷射作业应由班组长按规定的信号、方法进行指挥,防止因喷射手和机械操纵人员联络不佳造成事故。

11.6二次衬砌施工安全

①根据通过模板台车内部车辆的限界,加适当的安全富余量,以确定模板台车内部的净空尺寸。车辆必须在调车人员指挥下通过模板台车,此时,在台车内部作业的人员应回避,不得站在模板台车内部。

②模板台车上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③筑二次衬砌混凝土的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脚手架上,并配带安全带。

④应防止异物混入混凝土料斗中,当有异物进入料斗中时,首先应使机械停止运转,然后方可取出异物。

⑤当泵送混凝土的管路、接头发生堵塞时,首先应消除管道中的压力,然后拆卸接头,进行疏通作业。此时,在接头前方(依混凝土压送方向确定)不得站有其他作业人员。

①及早修建洞门和洞口排水设施煤矿主厂房室外工程道路及排水工程施工方案,确保洞口段的稳定。

②Ⅳ、Ⅴ类围岩段遵循短开挖、弱爆破、快支护、勤量测、早衬砌原则,加强监控量测,密切注意支护和围岩变化情况,一旦情况异常,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坍塌。

③采用水平钻探加物探的方法,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根据预报地质情况,提前制定方案,及时采取措施。

④对于断层段、岩溶段及其它可能出现突然漏水的地段,在开挖面用水平地质钻机加钻3~5个水平深孔,提前探明情况及放水。

⑤加强洞内排水和管理,特别是反坡施工地段,备有足够抽水机和备用发电机,及时将水排出,防止淹没或积水长时间浸泡墙基。

北湖反循环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⑥掌子面采用36V以下安全电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