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8.81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1.吊耳;2.芯管;3.翼板;4.圆环;5.冲击刃

使用最多,底盖开口部装有活档板,防止使用绞刀扩孔或湿式钻进时钻碴流出

  3.施工现场要求     (1)组织图纸会审某高层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2)施工场地平整,空中无高压电线或其他高空架设物,便于施工放线定位、设备移动。     (3)接通水、电,铺设施工车辆进出道路。     (4)现场具备混凝土搅拌、钢筋加工存放、原材料、工具存放。     (5)场区材料进出口及料场进行地面硬化。     (6)现场排水通道畅通,以防造成雨水淹没场地。     (7)应清除地下埋设物及障碍物,如上下水道、煤气管道、高压电缆、旧基础等。     (8)确认灌注桩施工对周围建筑物或地下设施无任何影响。     4.技术准备     (1)熟悉现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场区内地下障碍物、管网等资料。     (2)进行图纸会审和交底,做好会审纪要。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6)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图纸和施工方案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培训。     (7)组织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学习有关安全、文明施工规程,增强职工安全、文明施工和环保意识。     7.5.3 施工工艺     1.钻孔灌注桩(正、反循环)施工工艺     (1)钻孔灌注桩(正、反循环)施工工艺流程:

    (2)钻孔(正、反循环)灌注桩施工工艺要点:     1)测量定位:使用检验、校准合格的经纬仪、水准仪、钢尺。操作人员应是测量专业技术人员,桩位测量定位误差≤5mm。     2)护筒埋设:埋设护筒之前应对其桩位用钢尺进行复核,护筒埋设时,护筒中心轴线对正测定的桩位中心,其偏差≤20mm,并保持护筒的垂直,护筒的四周要用黏土捣实,以起到固定护筒和止水作用。护筒上口应高出地面200mm,护筒两侧设置吊环,以便吊放、起拔护筒。     3)设备安装:     a.桩机安装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即天车、转盘中心、桩孔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以保证钻孔垂直度,转盘中心同桩孔中心位置偏差≤10mm。钻机安装必须平稳、牢固,钻进中不得有位移,底座应垫实,在钻进中经常检查。     b.吊移设备,必须由持有专业执照的起重人员作业,严禁无证操作,吊移钻机时由专人指挥。     c.设备安装就位之后,应精心调平,安装牢固,作业之前应先试运转,以防止成孔或灌注中途发生机械故障。     d.所有的机电设备接线要安全可靠,位于运输道路上的电缆应加外套或埋设管道保护。     e.各项设备的安装、使用、搬迁、拆卸和维护保养应按其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使用。     4)循环系统设置: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对循环系统的设置进行合理布局,并要求冲洗液循环畅通,易于清除钻渣。循环池容量不宜小于12m3,沉淀池容量不宜小于8m3,以确保冲洗液正常循环,循环槽的坡度以1:100为宜。     5)钻进成孔:钻进中应严格按规范操作,建立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等。钻进中若出现坍孔、涌砂、掉钻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分析事故原因,作出判断,立即处理。钻进中技术参数根据地层情况确定。采用牙轮或滚刀钻头钻进硬岩时,要采用配重加压,配重数量视不同口径和地层情况而定。     6)清孔:采用正循环或反循环清孔,端承桩孔底沉渣不宜大于50mm,摩擦桩孔底沉渣不宜大于300mm,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桩不宜大于100mm。     7)钢筋笼吊放:     a.钢筋笼在运往桩位的过程中要保持水平,严禁拖拉以致钢筋笼变形。     b.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轻放、慢放,不得左右旋转,若遇阻应停止下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严禁高起猛落,强行下入。     c.分节制作的钢筋笼在孔口焊接时,上下两节主筋位置应对正,使钢筋笼的上、下两节轴线一致。     8)混凝土灌注:     a.导管:根据桩孔直径确定导管直径,一般导管直径Φ200~350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密封试验,试验压力≥0.6MPa,导管连接光滑、可靠。安装导管时,其导管底口距孔底以300~500mm为宜。     b.宜用水泥隔水塞或插板隔水塞,隔水塞位置应在泥浆面以上400mm处。     c.根据初灌量确定漏斗体积,初灌量确保导管埋深大于0.8m。     d.灌注时,应先配制0.1~0.3m3水泥砂浆置于隔水塞上面,然后按混凝土配比灌注。并测定初灌量埋管深度,做好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灌注记录。     e.测锤是检测混凝土面的工具,规格为Φ75mm×100mm的普通钢材,其重量以大于2.5kg为宜。     f.初灌量正常后,应连续不断地进行灌注,中间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min,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保持导管埋深在2~6m。     g.拆卸导管时轻提、慢放,防止导管刮、提钢筋笼。灌注完毕及时清洗导管。     9)桩顶控制:桩顶标高控制应比设计桩顶标高高出0.5~1.0m。     10)做好各项记录,原始记录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客观反映施工情况。     (3)机械扩底桩施工:     1)下扩底钻头前,检查钻头动作的灵活性,与钻杆或地面检测系统的对应联动准确、可靠。     2)扩底钻头入孔后,先空转,然后逐渐撑开扩刀接触孔壁,切土扩底。     3)扩孔钻进速度不宜大于15cm/min。     4)扩底完毕,应继续回转钻头数圈,才能收拢扩刀,扩刀全部收拢后,才能提升钻具,并及时清孔。     5)应采用相对密度和粘度较大的泥浆护壁,确保扩孔孔段孔壁稳定。     6)灌注混凝土前要准确计算扩底部位的初灌量,选择合适的坍落度,保证混凝土能流向扩孔部位,达到埋管深度要求。

2.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     (1)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2)封底:夯扩桩采用干混凝土封底的无桩靴沉管方式,在外管下端约150mm高度,投入足量的干混凝土,使其在锤击时吸收地下水分,而形成致密的混凝土隔水层。     3)沉管:桩管打至设计深度后,拔出内管时,外管内应保持干燥无水。若泥水进入管内,则封底失败,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4)夯扩:在外管内灌入部分混凝土,稍提外管锤击(静压)以扩大桩尖。一般情况下,当桩端持力层性质相对较差,而易于夯扩时,应适当增加扩大头混凝土灌注量;当持力层密实度大、性质较好、难以夯扩时,扩大头混凝土灌入量就要适当减少。     5)桩端夯扩头平均直径估算:

式中 D1、D2——第一次、二次夯扩扩头平均直径;   d0—外管内径;   H1、H2——第一次、二次夯扩工序中外管中灌注混凝土高度(从桩底起算);   h1、h2——第一次、二次夯扩工序中外管上拔高度(从桩底起算),可取H1/2、H2/2;   C1、C2——第一次、二次夯扩工序中内外管同步下沉至离桩底的距离,可取C1、C2值为0.2m。        6)灌注混凝土及拔管:当混凝土灌满桩管后,便开始拔管,边拔管,边振动(锤击),边继续灌注混凝土。     7)安放钢筋笼成桩:混凝土至钢筋笼设计标高后,适时安放钢筋笼,继续灌注混凝土成桩。     3.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     (1)人工挖孔工艺流程

              (2)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要点:     1)放线定位:按设计图纸放线,定桩位。     2)测量控制: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基准点,安装提升设备时,吊桶的钢丝绳中心与桩孔中心线一致,以作挖土时控制中心。     3)分节挖土和出土:采取分段开挖,每段高度取决于孔壁稳定状态,一般以0.8~1.0m为一施工段。扩底部分采取先挖桩身圆柱体,再按扩底尺寸从上到下削土修成扩底形。如遇大量渗水,采取排水措施。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走,不得堆放在孔口附近。

 低冲程1m左右,泥浆比重1.2~1.5,土层松软时投入小片石和黏土块

 中低冲程1~2m,清水或稀泥浆,经常清除钻头上的泥块

 防黏钻、吸钻,提高效率

 中、高冲程2~4m,泥浆比重1.2~1.5,多投黏土,减少投石量,勤冲勤掏碴

 反复冲击造成坚实孔壁、防止坍孔

 中、高冲程2~4m,泥浆比重1.3左右,多投黏土,减少投石量、勤掏渣

 加大冲击能量,提高钻进效率

 高冲程3~4m,冲击频率8~12次/min泥浆比重1.3左右

 加大冲击能量,提高钻进效率

软弱土层或塌孔回填重钻

 低冲程反复冲击,加粘土块夹小片石,泥浆比重1.3~1.5

 低冲程0.75~1.50m,增加碎石和黏土投量,边冲击边投入

 碎石和黏土挤入孔壁增加孔壁稳定性

    ⑥进入基岩后,应低锤冲击或间断冲击,如发现偏孔应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500mm处,然后重新冲孔。     ⑦遇到孤石时,可预爆或用高低冲程交替冲击,将大孤石击碎或挤入孔壁。     ⑧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防扰动孔壁造成塌孔、扩孔、卡钻和掉钻。     ⑨每钻进4~5m深度验孔1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     ⑩进入基岩后,每钻进100~500mm应清孔取样1次(非桩端持力层为300~500mm;桩端持力层为100~300mm)以备终孔验收。     ⑾冲孔中遇到斜孔、弯孔、梅花孔、塌孔、护筒周围冒浆等情况时,应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后再行施工。     d.钢绳冲击捞碴:     ①捞碴可采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等方法。如用抽碴筒时应及时补给泥浆。     ②开孔钻进,孔深小于4m时,不宜捞碴,应尽量使钻碴挤入孔壁。     ③正常钻进,每进尺0.5~1.0m,应捞碴1次,每次捞碴4~6筒为宜。     ④卵石、漂石层时效低于50mm,松软土层时效低于150mm时,应进行捞碴。     ⑤每次捞碴后,保持孔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不少于1.5m。     e.钢绳冲击清孔     ①不易坍孔的桩孔,可用空气吸泥清孔。     ②稳定性差的孔壁应用泥浆循环或抽碴筒排碴,清孔时,孔内泥浆面应符合第7.5.1.8.(2)款的规定。     ③浇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允许厚度应按第7.5.1.6款的规定执行。     (2)冲击反循环施工工艺:     1)冲击反循环施工工艺流程:

    2)冲击反循环施工工艺要点:     a.冲击反循环冲程和冲击频率:     ①砂性土采用小冲程(0.4~0.6m),高频率(62~64次/min),排碴管底口距孔底0.5~0.8m。        ②黏性土采用小冲程(0.4~0.6m),中高频率(58~60次/min),排碴管底口距孔底0.6~0.8m。        ③卵砾石层、漂石层采用大冲程(0.8~1.2m),中低频率(45~50次/min),排碴管底口距孔底0.4~0.6m。     ④基岩采用大冲程(1.0~1.5m),低频率(40~42次/min),排碴管底口距孔底0.3~0.5m。     b.反循环冲击钻进:     ①自动冲击时,应控制钢绳放绳量,防止放绳过多减少冲击和放绳过少形成打空锤。     ②手动冲击时,应在钢绳上作标记以控制冲程,防止放绳过多使绳打扭损坏,放绳过少形成打空锤。       ③液压冲击时,应先绷紧钢绳,然后操作液压控制阀,随着钻头进尺,操纵控制阀使动力头向下移动。     ④开钻钻进至一定深度后,启动反循环,要防止泵量过大,补水不及时,造成孔内水头下降,引起塌孔,施工中要保持孔内液柱压力不小于20kPa。     ⑤在黏性很大的土层中施工,要适量向孔内投入碎石或粗砂,防止糊钻,必要时可改正循环钻进。在胶结很差或无胶结的砂土层施工,可向孔内投入黏土或黏土球,并停止循环,通过钻头冲击将粘土挤入孔壁,保护孔壁稳定。     c.冲击反循环清孔:冲击到达设计孔深,即可停止冲击,换用净化泥浆继续循环30~40min,直至孔底沉碴符合规定后起钻。

 6.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1)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装满渣土钻斗 提升(m/s)

装满渣土钻斗 提升(m/s)

空钻斗升降 (m/s)

    2)旋挖钻进:     a.根据地层正确选择钻斗类型,软土层选择楔形齿,小切削角,小刃角、齿宽稍大;硬土层则选用较大切削角、较窄的弯曲齿套;黏土层的齿间距宜大些,以免糊钻。     b.孔口护筒应高出地面20~30cm,保持泥浆液面高度,以形成足够的泥浆柱压力,并随时向孔内补充泥浆。     c.钻进硬地层,回次进尺深度小,斗内钻渣太少时,可换用小直径筒形齿状钻斗,先钻一小孔,再用钻斗扩孔钻进;也可换用短螺旋钻进,然后再下钻斗捞渣。     d.钻进砂砾层,为保护孔壁稳定,可事先向孔内投入适量粘土球;下入孔内的钻斗,其底盘进渣口必须装闭合阀板,以防提钻时砂砾石从底部漏落孔内。     3)清孔:旋挖钻进至设计终孔标高后,将钻斗留在原处继续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尽量装入斗内,起钻后仍需对孔底虚土进行清理。干式旋挖,可向孔底投入素混凝土捣实或直接将虚土捣实;使用泥浆的孔可向孔内投入素混凝土捣实。     7.5.4 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     1.灌注桩质量标准     (1)灌注桩成孔施工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7.5.4.1.(1)的要求。 

 表7.5.4.1.(1)                灌注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

垂直度 允许 偏差(%)

单桩、条形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

条形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间桩

锤击(振动)沉管、振动冲击沉管成孔

注:①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   ②采用复打、反插法施工的桩径允许偏差不受本表限制。   ③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d为设计桩径。

注: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适当延长休止时间。                   

(4)检验批的质量检验     应根据检验项目的特点在下列抽样方案中进行选择:     1)计量、计数或计量、计数等抽样方案。     2)一次、二次或多次抽样方案。     3)根据生产连续性和生产控制稳定情况,尚可采用调整型抽样方案。     4)对重要的检验项目当可采用简易快速的检验方法时,可选用全数检验方案。     5)经实践检验有效的抽样方案。     (5)在制定检验批的抽样方案时,对生产方风险(或错判概率α)和使用方风险(或漏判别概率β)可按下列规定采取:     1)主控项目:对应于合格质量水平的α和β均不宜超过5%。     2)一般项目:对应于合格质量水平的α不宜超过5%,β不宜超过10%。     3.灌注桩工程质量验收内容     (1)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2)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3)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3)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4)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4)灌注桩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按附录7进行。     2)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按附录8进行。     3)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按附录9进行。     4)混凝土灌注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按附录10进行。     (5)地基基础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记录:     1)原材料的质量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     2)半成品如商品混凝土等产品合格证书。     3)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     4)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     5)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或记录。     4.灌注桩工程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     (1)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2)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地基与基础部分,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工程验收。     7.5.9 主要工程质量通病与治理     1.钻孔灌注桩、沉管桩、人工挖孔桩、螺旋成孔灌注桩、冲击成孔灌注桩、旋挖桩共性质量通病有桩位偏差、垂直度偏差超过规范要求。     (1)桩位偏差:     1)桩位偏位的主要原因:     a.测量放线有误或放样标识点变位,而未加以校核纠正。     b.设备安装不水平,钻具回转中心或冲锤中心没有对正桩中心点。     c.开孔施工时,遇孤石或坚硬障碍导致施工设备位移。     d.灌注过程中钢筋笼未固定好导致桩位偏移。     2)桩位偏位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a.加强测量放线定位的精确性,及时检查和校正坐标控制点和水准点。     b.设备安装要水平、周正,桩中心、钻具中心、设备回转(冲击)中心三点一线。     c.开孔时要轻压慢转(或采用小冲击规程),遇有孤石或坚硬障碍物应及时采取措施。     d.固定钢筋笼使钢筋笼中心与桩中心一致,并时刻观察钢筋笼的固定情况。     (2)桩身弯曲:     1)桩身弯曲的主要原因:     a.施工过程中,钻机移位或钻机未保持水平状态,挖孔桩未及时进行垂直度校正。     b.采用超规程技术参数,尤其是自由加压。     c.地层情况,软硬互层或遇有孤石。     d.桩端进入持力层时,岩石风化不均匀。     e.钻杆或螺旋钻杆弯曲。     2)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a.施工过程中保持钻机不位移和水平状态,挖孔施工及时校正孔深垂直度。     b.采用合理规程技术参数。     c.遇软硬互层或孤石时,应控制钻进速度;采用冲、捞、抓的方法消除孤石的影响。     d.桩端持力层风化不均匀时,应采用孔底加压或小规程冲击钻进。     e.使用符合要求的钻杆或螺旋钻杆。     2.干作业灌注桩质量通病有混凝土离析和混凝土强度低、桩端夹泥。     (1)混凝土离析和混凝土强底低:     1)混凝土离析和混凝土强度低的主要原因:     a.混凝土原材料及配比有问题,搅拌时间不足。     b.灌注时,不用串筒或者串筒口到混凝土面的距离过大(大于2m),有时在孔口将混凝土直接倒入孔内,造成砂浆和骨料离析。     c.桩孔内有水时,未按要求抽干水就开始灌注混凝土,造成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和混凝土强度低。     2)混凝土离析和混凝土强度低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使用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上料时严格执行配合比,搅拌时间达到规范要求。     b.灌注时禁止将混凝土直接倒入孔内,串筒底口离混凝土面不能大于2m。     c.桩孔内有水时,应抽干水,并确保灌注混凝土时孔内没有水。     (2)桩端夹泥:     1)桩端夹泥的主要原因:     a.灌注混凝土前,对桩孔底沉碴未能彻底清除,扩大头斜面土体坍落。     b.发生流砂涌泥现象,未采取相应措施。     2)桩端夹泥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灌注前必须彻底清除桩底沉碴,施工完毕后要及时灌注,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2h。     b.发生流砂涌泥现象时,要进行护壁处理,孔壁稳定后再灌注混凝土。确保孔底无沉碴。     3.水下混凝土灌注桩质量通病主要有混凝土离析、桩身缩径夹泥断桩、桩身蜂窝麻面露筋、钢筋笼错位、桩头浮浆、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混凝土离析:     1)混凝土离析的原因:     a.骨料级配不当,水灰比过大,使用的水泥品种不当或失效,混凝土搅拌不均匀,运输时间长。     b.灌注导管密封不严,混凝土断断续续地被水稀释而严重离析。     c.导管埋深过浅,冲洗液从管口侵入管内。     d.导管提升速度过快,冲洗液随混凝土面浮浆进入管内。     2)混凝土离析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对混凝土材料进行现场质量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检查混凝土配合比,使水灰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搅拌均匀达到搅拌时间要求,缩短运输时间。     b.导管使用前要进行密封试验,确定管体、连接接头密封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c.导管混凝土埋深不能小于2m,拔管时要准确测量导管埋深。     d.拔管时要均速。

(2)桩身缩径、夹泥和断桩:     1)桩身缩径、夹泥和断桩的主要原因:     a.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孔壁坍塌或内挤。     b.地层条件差,流砂、淤泥层厚。     c.钢筋笼外混凝土离析,充填不紧密。     d.混凝土浇注中断,导管上拔时管口脱离混凝土面,泥土挤入桩位。     e.泥浆黏度大超过25s造成泥皮厚,灌注过程中泥皮夹入混凝土中。     2)桩身缩径、夹泥和断桩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改变施工工艺,调整泥浆性能。     b.缩短成孔时间、灌注时间、成孔与灌注间隔时间。     c.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或掺外加剂,使混凝土和易性好。     d.灌注混凝土时要准备充分做到“万无一失”,导管上拔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e.泥浆黏度宜控制在25s以下,控制失水量,减少泥皮厚度。     (3)桩身蜂窝、麻面、露筋:     1)桩身蜂窝、麻面、露筋的主要原因:     a.桩身布筋过密,筋间净距小,混凝土粗骨料难以挤出笼外,混凝土局部严重离析。     b.钢筋笼制作和焊接不直,造成局部钢筋笼与孔壁间隙过小,有的紧贴孔壁。     c.钢筋笼保护层垫块安装不合理或缺失。     2)桩身蜂窝、麻面、露筋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加强钢筋笼制作的质量控制,选用的混凝土粗骨料不能大于主筋间距的1/3,改变混凝土坍落度。     b.钢筋笼制作时,保持主筋不弯曲,增加加强筋,提高钢筋笼的刚度。     c.加强钢筋笼外导向钢筋,或使用4根定向导管,使钢筋笼居中。     (4)钢筋笼上浮或下沉:     1)钢筋笼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     a.钢筋笼定位措施不力,受二次清孔掏碴筒和导管上下的碰撞或拖带而移动。     b.灌混凝土时混凝土下落冲力使笼身上浮。     2)钢筋笼上浮或下沉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加强钢筋笼定位可靠,钢筋牢固的固定在机架上。     b.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起拔导管要慢稳,控制混凝土初灌量下降速度,减少混凝土冲力。     (5)桩头浮浆厚:     1)桩头浮浆的主要原因:     a.混凝土离析,造成桩头以下相当一段上部桩身缺少粗骨料且疏松无强度。     b.由于桩底沉碴过厚和孔底淤浆造成桩头夹泥而使桩头无强度下挖接桩。     2)桩头浮浆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初灌时先投入一定量的水泥砂浆,然后再倒入按配合比搅拌的混凝土。使用隔水塞,并且隔水塞离浆面距离宜保持0.5m,严禁将隔水塞放入泥浆面以下,以防混凝土离析。     b.保持泥浆黏度不大于25s,泥浆比重不大于1.15。灌注前要进行二次清孔,满足孔内沉碴要求。     (6)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1)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     a.灌注时孔内沉碴超过规范要求,形成“软垫子”。     b.未达到持力层设计要求或进入持力深度不够。     c.桩身强度不够出现缩径、夹泥、断桩、蜂窝、桩身弯曲。     2)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混凝土灌注前,必须进行二次清孔,并进行孔底沉碴测量,达到规范要求。     b.通过施工试验准确掌握持力层的深度,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达到设计要求。     4.沉管灌注桩质量通病有浅层断桩、桩身断裂夹泥和缩径夹泥、吊脚桩、钢筋或钢筋笼下沉远离桩头。     (1)浅层断桩:     1)浅层断桩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地表面以下2~3m深度范围黏土硬壳层与下卧淤泥层交界面附近,混凝土尚未达终凝时间,强度很低,桩打入时水平挤压而断裂。     2)浅层断桩的措施和处理方法,施工时应跳打,隔桩施工时,混凝土凝固时间必须大于12h。     (2)桩身断裂夹泥和缩径夹泥:     1)桩身中部断裂夹泥的主要原因。拔管过快,混凝土和易性差,坍落度小,土太软,软土进入断裂处;致桩身上下脱节、上段悬空,无承载力。     2)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严格控制最终贯入度、拔管速度和充盈系数(一般土质为1.1~1.3);在土质较差、桩径较小的情况下,应进行反插和复打补强。     (3)吊脚桩:     1)吊脚桩的主要原因:     a.桩尖活瓣不能及时自动落下张开,要等拔管到一定高度才落下,管内混凝土又不易下落压密,桩底悬空(吊脚桩)。     b.采用预制混凝土桩尖也常因预制质量差,锤击或振动时挤入管口,掉不下来,桩底悬空(吊脚桩)。     2)吊脚桩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a.每根桩施工前检查桩尖活瓣的自由落下的灵活性,当自由落下不灵活时应采取措施,桩尖活瓣变形时应立即更换。     b.预制混凝土桩尖其强度不能低于C30使用之前应抽样鉴定。     (4)钢筋或钢筋笼下沉远离桩头:     1)钢筋或钢筋笼下沉远离桩头的原因,钢筋比重大,在流动状态的新鲜混凝土中受振动而沉入混凝土下部。     2)钢筋或钢筋笼下沉远离桩头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钢筋或钢筋笼在适当位置予以固定,如在钢筋或钢筋笼底部设横梁或圆盘托架。 附录1

静力压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钢桩(成品)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Ⅰ) 

钢桩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Ⅱ)

       注:表中所列条款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条款。

混凝土预制桩(钢筋骨架)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Ⅰ)

混凝土预制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Ⅱ)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

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现场预制时)

混凝土配合比及强度(现场预制时)

表面平整,颜色均匀,掉角深度<10mm,蜂窝面积小于总面积0.5%

成品桩裂缝(收缩裂缝或起吊、装运、堆放引起的裂缝)

深度<20mm,宽度<0.25mm,横向裂缝不超过边长的一半。

成品桩尺寸: 横截面边长(mm) 桩顶对角线差(mm) 桩尖中心线(mm) 桩身弯曲矢高(mm) 桩顶平整(mm)

±5 <10 <10 <1/1000L(L为桩长) <2

电焊接桩: 焊缝质量 电焊结束后停歇时间(min) 上下节平面偏差(mm) 节点弯曲矢高(min)

>1.0 <10 <1/1000L(L为两节桩长)

硫磺胶泥接桩: 胶泥浇注时间(min) 浇注后停歇时间(min)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预应力管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注:表中条款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灌注桩(钢筋笼)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混凝土灌注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02—2002     

DL/T 1093-2018标准下载桩基工程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