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新开发区道路环评报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杭州市高新开发区道路环评报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12.99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杭州市高新开发区道路环评报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5m(人行道)+3.5m(车行道)+3.5m(车行道)+2.5m(人行道)=12.0m

2.5m(人行道)+3.5m(车行道)+2.5m(人行道)=12.0m

根据可研、方案对拟建道路交通量的预测CECS 158:2015 膜结构技术规程,并根据该道路等级,参照具体道路工程周边相关道路交通量情况类比,预测拟建道路的交通量。昼间按16小时计算,夜间按8小时计算,夜间车流量按日均车流量的10%计算,高峰小时车流量按全天24小时交通量的8%计算,两条道路车流量基本一致。

本次设计的雨水管道采用就近排入水体。雨水管道设置在道路中心线东侧0.8米处。本段道路雨水干管为DN400~DN600,预留支管为DN400,坡度0.3%坡向干管,雨水口连接管为DN225,坡度1%坡向干管。

K0+260.00~K0+000.000接入滨文路雨水管网。

K0+310.000~K0+527.424接入支路二雨水管网。

K0+710.247~K0+000.000接入滨文路雨水管网。

污水管道设置在道路中心线东侧2.3m处。管道干管管径DN300~DN400,污水管道预留支管DN300,坡度0.3%坡向干管。

①滨文小学配套支路:K0+475.000~K0+000.000接入滨文路污水管网。

②新浦路:K0+710.247~K0+000.000接入滨文路污水管网。

3选址周边环境及保护目标

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临路房屋离道路红线最小距离(m)

4幢高层住宅(22F)

4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结论

1)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2)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本道路对沿线水体的影响主要来自路面雨污水。道路路面雨污水及其它雨水进入道路沿线的河流,路面雨污水被迅速稀释,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规划民居点生活污水接入道路污水管网,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钱塘江,对环境影响小。

4.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影响空气环境的主要为车辆行驶扬尘、砂料等堆场扬尘和搅拌扬尘,应文明施工,通过定期洒水保持施工车辆经过路面和砂料等堆场一定湿度的方法抑制扬尘产生。

2)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汽车尾气所排污染物对地面浓度的贡献值随距离变化减轻显著;道路近、中、远期交通高峰期汽车尾气污染物贡献值浓度分布CO及NO2各时段均未出现超标现象,CO最大贡献值占二级标准值的58.5%。

本工程建成通车后CO、NO2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小,均未有超标现象,由此可见,交通汽车尾气排放对敏感点影响也较小。

1)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地50米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米处可以达到标准限值。严禁夜间施工,若因施工工艺需要,需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向居民公告。并在施工时应设置一些临时隔声屏障,以减小对附近村民住宅居住环境的影响。

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现状调查,道路沿线小范围内周边环境噪声源为单一的交通噪声,将本底噪声(无车辆经过时的噪声监测值)和预测结果对比可见,本底值与预测贡献值相差较大,因此对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值近似于叠加值。

根据预测,项目实施后声环境质量将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差。

在近期(2010年)两条道路工程除滨文小学配套支路西侧七甲村敏感点临路第一排居民夜间略有超标外(预测超标0.5dB),其余道路涉及的敏感点昼间、夜间噪声均能达标;

中期(2017年)两条道路工程除滨文小学配套支路西侧七甲村及新浦路东侧八甲村敏感点临路第一排居民夜间略有超标外,其余道路涉及的敏感点昼间、夜间噪声均能达标;

远期(2025年)除滨文小学配套支路西侧七甲村临路第一排居民昼夜均超标,东侧八甲村临路第一排居民夜间超标,新浦路东侧八甲村临路第一排居民夜间略有超标外,其余道路涉及的敏感点昼间、夜间噪声均能达标;

根据滨江区规划,以上敏感点将在中远期逐步拆迁安置,规划为住宅用地及城市绿化,距离道路红线较远,因此对于交通噪声导致周边近处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超标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4.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地周边地块目前为村庄、小区、企业等,均为经过人类高度开发的人工生态体系,生物物种较少,生态敏感性不强。道路建成后还将实施合理的绿化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善道路局部小气候。因此道路的施工建设不会造成生态破坏,不会改变沿线的整体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

5.1污染防治对策汇总

·纵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上坡的坡度,降低车辆爬坡时的声级增加值。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选用低噪声的施工工艺。

·加强运输车辆、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噪声较低的工作状态。

·距离主要敏感点200m以内的施工工地打桩等噪声较大的施工全部在昼间进行,主要运输通道也应远离居民区。距离小于50m的,应在施工时设置临时隔声设施。

·严禁夜间施工,若因施工工艺需要,需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向居民公告。

·完善道路警示标志;保持路面平整,尽量减少软土地基处理遗留的路面高程差。以减少汽车刹车、起动产生的声级增加值。

·临近声敏感建筑路段设禁鸣喇叭标志,要求车辆经过该路段禁鸣喇叭。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严禁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农用车上路行驶,并设立禁鸣、禁行、限速、严禁停车等交通管理标识,减少道路的交通噪声影响。

·施工期科学选择运输路线,尽可能减少运输车辆经过居住区等敏感区域。

·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每天至少两次(上、下班)。

·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运输。土石方、水泥、石灰等材料运输应盖篷布。

·筑路材料堆放地点选在居民居住聚集区下风向,距离在50m以上。

·遇恶劣天气加盖蓬布,定时洒水防尘,保持堆放的土石方、砂料等一定的湿度。

·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和避免塞车现象发生。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定期对机动车辆尾气进行监测,超标车辆禁止上路。

·加强绿化,并做好绿化工程的维护工作。

·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水应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严禁直接外排。

·施工中的废油、废沥青和其他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堆放,防止二次污染。

·应定期检修施工机械和车辆,防止漏油,以避免油污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库和河流水质。

·施工现场应建临时厕所,有污水管网的区域产生的污水可就近接入现有污水管网;无污水管网的区域则可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严禁外排进入附近的雨水管网或河道内。

·道路建设中,对沿线自然水流形态应予以保护,以保证不淤、不堵、不漏、不留工程隐患,路基不得堵塞、阻隔自然水流。

·道路营运期间道路产生的路面径流与其它雨水一道经过雨水管道混合后排入附近河道。规划民居点生活污水接入道路污水管网,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工程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各道路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留有足够的纳污容量。

·对征迁户按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安置,并予以经济补偿,对公用设施应做好保护和迁移过渡工作,避免野蛮施工造成公用设施毁损。

·设计时与电力、通讯等部门协凋对策方法,减少电力及通讯设施拆迁,必需拆迁,先修建替代设施后再进行拆除。

·施工场地人流车流密集处设置指挥员一名,疏导人流、车流,并张贴施工公告,明确建筑物的拆迁和道路建设可能影响的范围,提出人流、车流新的替代通道。同时对道路的开挖可能影响到周围企业的运输出路的,要求施工单位与周围企业协商,尽量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道路的绿化,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绿化设计单位对道路工程的绿化方案进行设计。

·绿化带应乔灌草相结合,规划要求结合道路两侧建筑,形成高低错落、进退有序的立体景观空间。

·提高绿化面积:营运期生态恢复主要在于提高绿化面积,增加绿化带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科学设计、乔灌木搭配合理的绿化带,可有效地实现生态补偿。

·本工程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规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都有责任派专人负责监督,加强整个建设期的施工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永久性占地做到边施工边征用,对于临时性占用土地,在施工结束时做好土地的复耕与植被恢复工作,以减少土地的荒废和水土流失。

·施工现场应有足够的排水设施,遇梅雨或台风雨等强降水季节,路面径流集中,易造成路面冲蚀或边坡崩塌、滑坡。因此工程措施中应设置足够的排水设施,以保证路堤两侧区域排水的畅通和快捷。

·在路基工程中,除采用砌石、水泥沙浆护坡等保护措施外,应保持土方堆放坡面平整,减少因雨水冲刷而造成的土壤流失。

·道路管理部门对附近区域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和运输方式登记注册,尤其要加强对各类化学物品的管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污染事故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处理方案,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以备万一发生此类风险事故,及时作无害化处理。

5.2治理设施及投资汇总表

从反馈的意见来看,公众对项目的实施持积极赞成的态度,公众比较关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要求对施工期的“三废”进行防治。为此,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公众的各种意见,认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以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7环境可行性及评价结论

7.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建设,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征求意见稿)鼓励类中相关政策。本项目的建设属于《杭州市2008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3)中鼓励建设的项目,符合产业导向。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产业政策。

7.3环境功能区符合性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预测,本项目废水、废气、噪声排放经治理后各污染物对各自受纳环境及居民敏感点均不会产生大的污染影响,区域环境能够维持其目前质量现状,项目的达标排污也不会改变各自受纳环境的功能区划要求。

综上所述,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项目的排污不会改变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周边环境能够维持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功能区划要求。符合维持环境质量原则。

7.4环境保护设施及各项生态保护设施分析

项目建成后,应按环保局的要求加强对道路的环境管理,通过环境管理,使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和同步实施的“三同步”方针,使环保措施得以具体落实,使地方环保部门具有监督的依据。

7.5清洁生产符合性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采用较多的清洁生产措施,采用先进施工设备,降低施工噪声;沥青在就近沥青拌和站拌和,采用商品混凝土,减小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水应经沉淀处理后排放,不直接向水体排放泥浆水等废水;挖方全部回用,不弃方。项目建设基本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7.6总量控制符合性分析

本工程为城市道路建设,营运后不会产生CODCr,SO2,周边地块生活污水接入本工程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因此本项目不提总量控制指标。

7.7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符合性分析

道路建设对植被的破坏,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短,这些土地被征用后,土地覆盖类型被永久性改变,土地上的植被被清除,地表性质改变;土石方的开挖将破坏地表土层,植被难以恢复,区域内地表裸露增加,对环境的稳定性下降,对风力、水力作用的敏感性增强。

据调查,该地区没有珍稀保护物种存在,并非生物集中繁殖地和栖息地,地块的建设不会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因此本项目符合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

7.8公众可接受原则分析

根据两次公示和对周围群众、团体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均认为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力,支持该项目的建设。

1)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被调查个人和单位对本项目的建设持认同态度;

2)被调查个人和单位对于本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为废水问题;

3)被调查个人和单位均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必须双赢的意愿。

DB34/T 2845-2017标准下载7.9环境风险可接受原则分析

本项目滨文小学配套支路及新浦路均为城市支路,起着服务道路沿线居民区集散交通作用,通行的绝大多数为小型车和公交车,货车通行很少,发生风险几率很小。但道路在营运过程中仍有危险品运输车辆经过的可能。危险品的种类繁多,危险品事故不可避免。如果危险品运输车辆在桥梁上发生事故,将有可能产生影响水质的污染事故。

本项目周围没有重大环境敏感点区块,已建的企业主要是五金机械、电子、机电等类型,该类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危险化学品,在认真执行本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对策的前提下,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因此,事故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7.10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原则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地促进和提高沿线地区污水的截污率,完善当地的污水收集系统,对道路两侧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有效收集,有利于改善沿线地区的排水条件,以及有利于改善附近地区河流的水质。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滨江区块道路交通条件及市政设施,提高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建设项目周边交通快速联动,为区块的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doc,改善道路两侧区域的环境质量,提高道路沿线两侧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本工程建设的社会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滨江区块道路交通条件及市政设施,提高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滨江区块交通快速联动,为滨江区块的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工程建设和营运中会对沿线环境带来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工程的建设可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