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华二期II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南通新华二期II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71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南通新华二期II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5)每口深井配潜水泵一台,每3~4口井配备用同规格的潜水泵一台(1.5千瓦)。水泵视井内的水量、水位而作间隔抽水,保证水位在开挖面以下1m左右。

6)为了能更好地观测及了解掌握基坑水位变化情况,可在基坑中间打设一口观察井,井管结构与降水深井相同。水位观测间隔时间为:降水初期时(一周内)为5h,以后每天观测一次。

7)在降水井、水泵及管路安装完毕正常抽水条件下,降水二周并且观测井中水位达到一定深度以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在开挖的同时,继续进行降水,保证水位始终在开挖面以下1m左右。根据基坑涌水量、井点管的涌水量以及基坑降低水位要基本上能达到设计要求,才能保证挖土顺利进行。

8)井管在挖土过程中可随挖土深度增加而逐段拆除津18MS-XF(JZ) 天津市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消防篇-建筑),以降低井管高度,便于土方开挖,暴露的滤水管用塑料薄膜包裹。

1)、试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通过测量坑处水位观测井的水位,可以判断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以指导后续的土方开挖及压密注浆补强止水功能。

2)、在降水井的成井施工阶段应边施工边抽水,即完成一口投入降水运行一口,满足“基坑开挖前二周进行抽水”的设计要求。确保在基坑开挖前,将基坑内地下水降到基坑底开挖面以下1.00m深。

7.7降水井及减压井降水运行的组织管理

1)、基坑内的降水管井应在基坑开挖前二周进行抽水,确保在开挖之前将地下水位降至最终开挖深度以下1.0m。

2)、降水开始后,随时了解水位动态变化,根据水位观测情况,控制降水井排水时间和时间间隔,控制水泵抽吸力度;降水井抽水时,井内潜水泵开启,保持全天候不停的运转。

3)、抽水运行期问,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应认真做好各项质量记录,做到准确齐全。

4)、抽水运行过程中对管井出水量,运行时间作好记录,并及时分析整理,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合理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的效果,降水运行记录每天提交一份,对停抽的井应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

5)、降水期间安排专人负责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时维护、检查和保养,观测记录水泵的电源、出水等情况,保证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抽水运行阶段应保证电源供给,如遇电网停电,项目部须提前两个小时通知降水施工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降水效果,必要时设置双电源,以保证降压井的正常运营。

6)、基坑开挖过程中,密切注意真空效果,做好密封工作。

7)、设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及时整理监测数据,绘制水位降深值s与时间t曲线图,分析水位下降趋势,预测达到设计降水深度所需时间;

8)、根据水位监测记录和s—t曲线图,分析查明降水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降水作业顺利进行。

9)、根据基坑不同部位在不同开挖深度分别计算需降低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水头高度。由基坑底板的稳定条件:基坑底板至承压含水层顶板间的土压力应大于承压水的顶托力,计算得基坑开挖阶段承压水位需降低值根据计算开启相应部位的降水井进行抽水。

10)、降水运行安全保障

降水运行是一项综合性的施工任务,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为了确保降水任务的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在降水之前处理好这些影响降水安全运行的5个因素:井管保护、排水系统、电路系统、降水设备、人员组织,具体下见图。

降水运行安全节点分析图

a、降水运行人员组织管理网络,见下图。

降水运行人员组织管理网络图

b、负责降水运行人员的职责

施工负责人: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全权负责工程降水运行,负责降水资料收集整理及数据分析,负责地下水位实时监控。

电工:负责施工现场降水电路布置,降水期间24小时轮班,确保供电系统正常,停电立即切换电源。

发电机工:降水期间24小时轮班,停电时应以最快速度起动发电机组及时供电,平时加强对发电机的检查和保养。

降水人员:负责水位观测,原始数据采集,24小时值班,保护抽水设备,钻孔桩期间保护管井。降水期间负责现场巡视,密切注意用电情况,一旦用电不正常,立即通知电工和发电工,启动应急预案。

降水工程主要依靠井进行抽水,保护井是降水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要求在降水管井四周设置警示标志和护栏,并派专人看护,随挖土的深度进行井管的切割和封闭工作。

由于本工程主要是疏干井,可随着开挖深度的加深将出露的井管割除。封井采取下下结构方式:

根据建筑抗浮要求确定,封井采用粘土球分层夯实,若在底板建筑完毕后封堵,应采取止水节点构造,具体封井时间及封井顺序根据上部结构单位的要求确定。

7.8管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管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表

目测: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通畅

井管(点)间距(与设计相比)

井管(点)插入深度(与设计相比)

过滤砂砾料填灌(与设计相比)

7.9管井施工技术措施

1)管井降水施工前,根据设计参数进行试验管井施工,并进一步验证渗水量和地质情况,以调整管井布置及施工参数。

2)管井使用时,基坑内两侧管井应对称同时抽水,使水位差控制在要求限度内,并派专人值班,负责抽水,并作抽水记录。降水采用分级降水,一次降低水位控制在5m以内,稳定24小时后再进行下次降水,直到水位降到设计水位高度。

3)井降水时要进行水位观测,当水位差超过警戒要求时,立即采取减少部分管井抽水或回灌水等补救措施。

4)管井降水在基坑开挖14天以前进行,将水位降至基坑开挖面以下3.0m,确保基坑开挖无水作业。

5)在基坑分层开挖过程中,加强对降水管井的保护,以免填塞管井,影响降水效果,并将露出开挖面以上部分管井进行分节拆除。

6)井点供电系统采用双线路,防止中途停电或发生其他故障影响排水,并设置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备用发电机组,以防止突然停电,造成水淹基坑。

7)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应经常观测水位变化情况,检查电缆线是否和井壁相碰,以防磨损后水沿电缆芯渗入电动机内。同时,还须定期检查密封的可靠性,以保证正常运转。

8)井管使用完毕,井管拆除后所留孔洞用砾砂填充、捣实,并预留注浆管。在基坑封底后,从注浆管内向孔洞压注水泥浆,确保降水管井不成为渗漏点。

9)井点使用时,基坑周围井点须对称、同时抽水,使水位差控制在要求限度内。

10)靠近建筑物的深井,确保建筑物下与附近水位差保持不大于1m,以免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出现裂缝。为此,加强水位观测,当水位差过大时,立即采取回灌等措施补救。

11)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经常观测水位变化情况,检查电缆线是否和井壁相碰,以防磨损后水沿电缆芯渗入电动机内,并定期检查密封的可靠性,以保证正常运转。

(1)土方开挖要求分层分段开挖,土钉分层支护,边开挖边支护。土方开挖必须和支护施工密切配合,超挖深度≤300mm,前层土钉完成注浆、面层砼喷射完毕1天以上方可进行下一层边坡面的开挖。

(2)在开挖过程中,开挖至底标高后及时施工砼垫层,并减少土方开挖期间基坑暴露时间,将土方开挖造成的周围设施的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3)放坡土钉墙段每区段开挖面长度20m,每一层开挖深度为土钉标高下30~50cm。随挖随护,上下段钢筋网片搭接长度应大于30cm。

(4)为确保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四周严禁堆土或堆载,地面超载应控制在20kN/m2以内。

(5)土方开挖应分层分区进行,并应均衡对称开挖,严禁一次开挖到位或超挖,挖出的土方严禁堆放在支护结构外侧;挖至设计坑底标高后,立即做砼垫层或砌砖胎模,浇筑砼底板,严禁基坑长时间暴露,并做好坑明水和雨水外排工作,保持基坑干燥。

(7)基坑内坑底应预留30cm土由人工清除,不得超挖;在开挖到底板设计标高(包括垫层)之后,应尽快做好垫层至支护桩边,然后进行承台及集水坑的开挖,承台及集水坑的开挖应逐个进行、并及时进行砖砌外膜护壁或临时边坡砼面层,不得大面积开挖。挖土到位后及时浇注承台和地下室底板,严禁暴露时间过长。

(8)土方开挖期间,应注意挖土机械不得损坏支护结构、坑内挖土临时放坡综合坡比应控制不陡于1:2以上。

(9)土方开挖单位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土方开挖方案,土方开挖方案需经专家组论证并修改完善后方可实施。

6、总体要求及对策 3

3、项目管理总体安排 4

4、进度计划与资金安排 6

第三章前期准备及辅助设施工程 8

3、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8

4、施工临时用电 11

5、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12

6、施工临时用水 13

7、现代管理设备配置 14

第四章施工组织机构与劳动力配置、目标管理措施 15

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15

2、项目经理部的机构构成 15

3、明确项目各管理阶段的任务 19

4、项目部管理目标措施与任务 21

第五章工程测量与施工放线 24

1、工程测量特点 24

2、工程测量方案 24

3、测量放线的基本要求 24

4、施工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25

5、测量、计量、通讯设备仪计划表 25

7、楼层轴线控制 26

第六章±0.000以下主体结构主要施工方法 29

1、地下室施工工艺流程 29

2、基坑支护方案 29

5、±0.000以下钢筋工程 31

6、±0.000以下模板施工与保证措施 36

7、±0.000以下混凝土工程 39

8、对于砼抗裂的处理 45

9、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45

10、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设 46

11、地下室建筑防水工程 48

12、±0.000以下土方回填 48

第七章±0.000以上主体结构工程施工 51

1、主体结构施工顺序 51

2、主体结构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51

3、主体结构施工进度计划控制 61

第八章脚手架、防护 64

1、落地外脚手架的搭设 64

2、悬挑外脚手架的搭设 64

4、搭设注意事项: 67

5、脚手架的检查、使用、拆除 67

6、内墙砌筑、内粉、吊顶柱筋施工脚手架。 68

8、外脚手架防电避雷措施 70

9、脚手架、机械防护、检查措施 71

第九章内外墙装饰工程施工方案 72

2、装饰工程施工顺序 72

3、装饰工程质量与技术控制 73

4、内装饰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与控制 74

5、外墙保温及干挂 81

7、涂料(油漆)工程 95

8、装饰工程防治质量通病措施 96

第十章水电安装工程 99

1、本章节重点、难点摘要 99

2、安装工程概况 99

3、安装工程特点 99

4、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100

5、主要施工技术措施及质量要求 103

6、安装工程执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标准) 118

7、安装劳动力的投入 118

8、安装施工机械机具的配备 119

9、安装工程计量检验、检测设备的配备 120

第十一章工程防渗漏施工措施 121

1、确保防水施工质量的主要措施 121

2、底板防渗漏措施 121

3、外墙防渗漏 121

5、卫生间(洗手间)等防渗措施 122

6、屋面防水施工 122

第十二章总包管理与配合措施 124

1、总承包方的内部系统的信息交流 124

2、总承包方与外部系统的沟通 124

3、对业主分包施工单位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沟通 124

4、对业主分包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的配合 125

5、对业主分包施工单位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 125

6、对业主分包施工单位施工技术的控制管理 126

7、对业主分包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 126

8、对业主分包单位安全、文明、环保、施工的管理 127

9、总包责任方的主要协调措施 127

10、总包责任方对装饰工程分包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28

第十三章成品保护与措施 133

1、成品保护组织机构 133

2、成品保护管理措施。 133

第十四章进度工期保证措施 136

1、施工组织保证措施 136

2、优选施工队伍,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 136

3、外部环境因素保证措施 136

4、确保进度计划实现的保证措施 136

第十五章确保工程质量技术管理保证措施 140

2、质量管理网络见下图 140

3、质量保证措施 142

4、确保质量体系畅通运行 142

5、理顺与业主、监理质量验收交接手续 143

6、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 143

7、技术复核、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144

8、施工阶段的砼、砂浆级配及试块管理制度 144

9、切实履行“砼浇灌令制度” 144

10、技术、质量交底制度 145

11、二级验收及检验批质量验收制度 145

12、工序质量控制 146

1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抓住质量管理“关键点” 150

14、实行“样板制” 150

15、现场材料质量管理监控 151

16、工程质量奖罚制度 152

17、竣工图的编制、审核、移交制度 152

18、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153

第十六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54

1、安全生产目标 154

2、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 154

3、保证安全生产措施 154

4、群塔作业防碰撞 158

第十七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61

1、文明施工目标 161

2、文明施工管理网络 161

3、确保文明工地施工措施 161

4、项目部切实推行“5S”管理模式 162

5、建立文明施工的有效组织管理网络 163

6、保护场内绿化、围墙美化亮化 163

第十八章环境管理保证措施 164

1、环境管理目标 164

2、环境管理网络 164

3、环境管理控制点 164

4、环境管理措施 165

第十九章卫生、消防、防大风、防讯、防爆的措施 167

2、消防防火措施 167

3、现场排水及防大风、防讯措施 167

第二十章绿色施工 169

1、 环境影响 169

2、材料与水资源 170

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171

第二十一章季节性施工措施 172

1、夏季(高温)施工 172

3、冬季施工措施 173

第二十二章服务 176

移动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1、回访、保修工作管理 176

第二十三章基坑围护专项方案 178

1、施工测量方法 178

DB12T 1004—2020标准下载2、土钉墙及挂网喷浆施工工艺 179

3、管井的施工工艺 185

4、土方开挖的配合 19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