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与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定位与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13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定位与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筋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4)标高抄测的精度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下表所示:

六、(0.00以上施工测量

1、首层底板浇注完混凝土后,达到一定强度后28-地面工程施工方案编制指南(水泥砂浆).docx,在轴线控制桩架设经纬仪,后视同轴线方向桩,将主控制轴线投测到混凝土面层,经过角度及距离校核合格后,使用钢尺量测出其他轴线,作为首层墙、柱等平面位置施工依据。

2、平面控制测量:本工程(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铅直仪竖向投测法。

(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内控点布设在首层,在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150mm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预埋铁件由100×100×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所在纵横轴线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并用TOPCON601全站仪进行测角、测边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平面控制依据。内控网的精度不低于轴线控制网的精度。内控点如下图:

激光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

首先将激光铅直仪安置在已作好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置竖直度盘为0°00ˊ00",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铅直仪操作人员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点位置。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

(3)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4)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轴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1)高程传递依然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

(2)标高引测时,将钢尺从激光洞悬吊到首层分别在首层及施工层架设水准仪读数。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3)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标高点(最少3个),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4)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如下表:

第二节网架结构施工测量

本工程网架立面支撑墙及网架屋盖结构形式非常复杂,网架墙和网架屋面腹杆中间节点均需采用三维坐标进行定位,对测量防线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防线方法解决网架节点定位,是本网架工程安装就位的重点。

一、网架支撑墙就位控制

1、结构施工至本工程+1.009m、+6.350m等网架立面支撑底座支撑柱时,利用J2经纬仪和加密的控制轴线桩将1、2、7、8、22、23、A、B、G、H、Y、Aa投测到混凝土支撑柱顶面,使用全站仪对其进行角度、距离校核,使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后,作为网架立面支撑墙安装的就位依据。

2、支撑墙安装测量:支撑墙就位安装时,采用推平行线法将A、Aa等轴线向外侧平行移动0.5m,作为支撑墙校正测量的基准线,在基准线上架设T2经纬仪,指导墙体垂直度。

3、网架墙内外墙平面范围内的节点用二维坐标可以定位,网架墙内外墙之间的中间节点则需要用三维坐标才能定位。

屋盖总体拼装时,首先进行下弦安装,预先搭设满堂红脚手架作为操作平台。安装时将在距离控制轴线0.3m的平行线上架设经纬仪,由一人依次在网架上下弦钢球连接点上用一把三角直尺,一直角边紧挨钢球中线,另一直角边上0.3m处应与经纬仪竖丝重合,若不重合说明网架不在设计位置,应调整至重合,再进行焊接,焊接后再检查一次。上弦及连接杆件示意图如下:

2、空间(即高程)控制:在脚手架上设操作平台,在操作平台上架设水准仪,用中丝读数法抄测节点标高指挥校正,标高传递依然采用悬吊钢尺法。

1、屋盖网架安装完毕,应对网架进行平面长度和挠度的变形观测,变形点布设根据设计单位要求进行。

2、观测方法:设置观测台。观测台设置在通视良好的位置,在垂直方向钢管上焊好仪器台及观测员站立踏板。观测点标志采用0.9m铅皮水准尺,用铁箍固定在观测点钢管上。

3、观测仪器:仪器采用N2级水准仪,每点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两次较差不大于±3mm。

(1)安装完成脚手架拆除前、后,各观测一次;

(2)加装屋面膜结构之后观测一次;

(3)各种设备安装完成后。

一、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

本工程变形观测的内容为:建筑物沉降(上浮)观测和基坑挡土墙位移观测。建筑沉降(上浮)观测包括测量建筑物地基的沉降(上浮)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基坑挡土墙位移观测主要测量土钉墙的水平位移、地面的沉降等。

(1)根据测量规范,每项工程应有三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保证观测成果的精度。

(2)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3)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

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1)沉降基准点埋设: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四个半永久性高程基准点BM1、BM2、BM3、BM4(埋设方法及效果如下所示)。

沉降基准点稳固埋设效果图

(2)水平位移基准点:沿基坑四周土钉墙护坡边方向设四个观测墩,对面设置后视方向线。

(3)沉降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用蔡司(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从国家城市水准点与四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四个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

(4)沉降观测基准点应布设附合或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下表: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三、位移观测点的设置:

(1)建筑沉降观测点设在建筑物、游泳池、跳水池、热身池的四个角点、十个核心筒及建筑纵横两个方向每隔三跨的柱上,具体位置结构施工图中另有详细标注。

(2)基坑土钉墙位移观测点沿基坑边每隔20左右米设置一个,基坑周围25米内对沉降敏感的设施设沉降观测点。

(3)位移观测点的埋设方法及设置应满足有关规范及标准的要求。

2、依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2)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3)避开暖气管、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

(5)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埋设方法

(1)沉降观测点埋设采用直埋方式,基础施工浇筑混凝土之前,预埋长10cmφ25短钢筋与基础钢筋绑牢,将上部打磨光滑并超出基础面2cm。如图所示:

基础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2)护坡水平位移观测点使用三角铁与土钉墙钢筋焊接牢固,对准观测墩一侧锚固0.3米长钢板尺。

(1)沉降观测仪器选用德国蔡司ZeissDini10数字式精密自动安平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Dini10电子水准仪与计算机数据通讯

(2)护坡变形观测采用望远镜放大倍率较一般经纬仪高的威特T2经纬仪.

(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2)水平位移观测采用经纬仪视准线法;

(3)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镜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1)沉降观测的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等按下表要求: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2)二等水平位移测量变形点点位中误差为±3.0mm。

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4、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沉降观测数据利用ZeissDini10仪器内装平差程序自动进行平差计算,减少人为误差发生,提高工作效率;水平位移观测采用人工记录、整理。

(1)建筑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基础地下二层柱墙完成后开始观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每完成一层测量一次,在钢结构施工中,每二个月测量一次,钢结构完成后测量一次。建筑装修期间,每三个月测量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3)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或根据北京地区经验确定。

(4)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及地下水位有较大变化等情况,均应及时参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上浮)、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江苏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5)观测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

1、沉降观测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首次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包括:作业说明;沉降观测记录;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