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专枢纽相关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客专枢纽相关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15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客专枢纽相关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LY/T 2811-2017 结构化森林经营数据调查技术规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1次/1、3、5天,后期

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过渡断沉降观测应以路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9-9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9.14.5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路基上铺设误差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主要进行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推导各观测断面沉降变形拟合曲线、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的预测三项内容计算。

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对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还应同时审核其预测工后沉降差异是否≤5mm,折角≤1/1000。

此外,还应检查同一个观测断面前后两次工后沉降预测值的差异,如果其差值≤8mm,可认为预测的工后沉降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设计预计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的总沉降量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

如果一个路基工点所有的观测断面满足以上要求,该路基工点可以铺设无砟轨道。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架梁前、后两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地质的桥梁,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对于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5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差的允许值满足设计允许值。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无砟轨道铺设跨中徐变上拱:L≤50m时,不应大于7mm;L>50m时,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涵洞工后沉降量与路基一致且≤15mm。

满足以上条件的桥涵可铺设无砟轨道。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参照路基。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满足以上条件的过渡段可铺设无砟轨道。

在对路基、桥梁和过渡段等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应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要求。

9.14.6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⑴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及相关规定要求。

⑵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⑶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主要由沉降观测资料表、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本(薄)、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等组成。

在路基面观测第三个月末、六个月末及无砟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每个断面(点)的路基面、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9.15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9.15.1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内容

⑴现场的建筑物、构造物、临建(包括围墙)以及毗邻建筑物失稳倒塌。

⑵深基坑和支护结构坍塌、坑壁坡顶开裂、边坡失稳、基础桩壁坍塌。

⑶大面积脚手架失稳倒塌。

⑷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倒塌。

⑸基础透水、坍塌及降水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上建(构)筑物沉降开裂倾斜倒塌。

⑹起重吊装等机械安全控制设备失灵或损坏、作业中突然停电、设备倾覆等。

⑺桥梁架设施工中梁体、架桥机、桁架挂篮掉落倒塌。

⑻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设施损坏。

⑼电气设备故障、严重漏电。

⑿路基高边坡严重坍塌。

⒀洪灾、强降雨、大(台)风等自然灾害。

⒂(临近)既有线施工引起既有线设施损坏或影响列车安全运行。

⒃急性中毒、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中暑、淹溺、机械伤害等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害。

⒄其它生产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

⑴火灾扑救程序:扑救初起火灾要分析确定起火物品的性质(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电器/金属)→分析是否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确定灭火办法和器具(需要时报警)→灭火扑救和疏散救援→守护邻近建筑→设法隔离火情→无法控制时配合专业消防部门进行扑救。

⑵爆炸救援程序:判断现场是否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危险→分析确定爆炸物品的性质→确定灭火办法和器具(需要时报警)→灭火扑救和疏散救援→守护邻近建筑→设法隔离火情→无法控制时配合专业消防部门进行扑救。

⑶溺水救援程序:确定落水地点→分析目前溺水人员位置→组织拦截打捞营救→必要时向当地政府部门请求救援。

⑷高空救援程序:分析危险→确定营救方法(拉网、铺垫、架梯、登高救援)→实施营救→必要时向当地政府部门请求救援。

⑸建筑构造物、设备、临时设施等倒塌、倾覆救援程序:分析确定现场是否有再次倒塌、倾倒等危险→对危险设施、建筑物要进行支撑和加固→分析和确定受伤害人员和重要物资设备的位置或范围→如为机电设备事故,要立即制动和切断电源→进行挖掘、拆除等活动→抢救伤员和财物→在人员被挤、压、卡、夹住无法脱开情况下,采取进行切割、抬起重物等救援措施→如有可能,立即将伤者从事故现场转移至安全区域,防止伤者受到二次伤害。

⑹基础/地下工程透水、坍塌及降水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上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倒塌:发生透水坍塌情况后立即对透水面及开挖面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注浆封堵、截排水→查明透水原因→如为市政水管开裂,立即通报市政部门进行抢修→对渗水段、沉降段、坍塌段进行支撑加固→如为泌水所致,启动降水阻降设施→如发生地表沉降、地上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倒塌情况,则对地上建(构)筑物进行支撑加固并进行沉降观测→立即向交通、市政等部门报告→进行交通管制及抢险救援→制定整治方案报业主、设计、监理等批复后组织实施。

⑺深基坑和支护结构坍塌、坑壁坡顶开裂、边坡失稳、基础桩壁坍塌、路基高边坡严重坍塌:如为积水原因,要疏通截排水系统,进行截引抽排;如为上部或边部荷载原因,要立即进行卸载,对开裂、滑动土体进行清除,抢险救援,进行喷锚或支撑加固,清除坍塌土体。

⑻起重吊装等机械安全控制设备失灵或损坏、作业中突然停电:操作人员要立即停止施工操作,保持镇定、服从抢险指挥,进行抢修救援,必要时启动备用电源,恢复供电。

⑼水、燃气、电力、通讯等管线设施损坏:出现管线损坏时,要立即停止施工,报市政、电力、通讯部门和产权单位进行抢修;当上水管或雨污水管损坏出现渗漏时,立即对上水管切断上源阀门、雨污水管做好引流;当燃气管线损坏、出现泄露时,立即进行疏散救援和警戒,停止机械、电、火作业、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火源;当电力管线设施断裂损坏时,迅速切断电源,进行触电急救;当通讯线路设施断裂损坏时,进行现场保护,立即报告。

⑽电气设备故障、严重漏电救援程序:停止一切有关带电施工操作运转→立即切断电源→进行触电急救和抢修→经电工测试合格后恢复施工运转。

⑾放射性物质泄露救援程序:紧急疏散、设置警戒→报告公安和卫生部门→对泄露物进行掩埋和覆盖→对相关人员送至医院进行体检和救治。

⑿防汛:专人负责收听天气气象预报,及时预警,将机械车辆、可移动物资设备、人员等撤离到高处等安全地带,对不能移动的机械车辆、物资设备、房屋、临时设施进行固定、保护和加固,进行防雨淋、防雷、防坍塌、防触电、防雨水倒灌等现场防护和排水工作,坚持巡查看守制度,设置安全警戒标志,进行抢险救援,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发出救援信息。

⒀大(台)风:专人负责收听天气气象预报,及时预警,对不能移动的机械车辆、物资设备、房屋、临时设施进行固定、保护和加固,对现场进行清理防护,进行抢险救援,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发出救援信息。

⒁(临近)既有线施工(爆破、桥涵顶进、轨道拔接等)引起既有线设施损坏或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出现紧急情况要立即向铁路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报告,申请降速慢行或封锁线路,进行抢修和清除等工作,在确认无隐患后,解除封锁恢复运行。

⒂锅炉事故:根据情况采取措施,必要时停炉。

根据铁道部《关于加快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铁计函〔2005〕341号)、《关于做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信函〔2005〕1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意见》(铁建设函〔2006〕810号),铁道部关于“六位一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及“加强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为确保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结合XX客运专线铁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内容:

⑴系统建设实施的原则。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对每项工作予以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采用包保的方法,按规定时间完成。实施过程中要向参建单位宣传项目管理的理念,在管理中明前相关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参建单位的积极性。

⑶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

以建设管理单位和运营维护需求为基础,整合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有基础数据和重要数据,在铁道部已经建立的管理系统平台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特点,把系统具有的功能充分用好,并将其功能向建设过程管理和控制扩展,实现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工程交验的同时,提供一套反映本工程情况的数字化的基础资料信息系统。

⑸公司各项目功能模块实施。

按模块功能分解到相关部门,成立相关模块实施的项目小组。各小组原则上由负责部门的部长担任项目小组的组长,负责部门的副部长担任项目小组的副组长,组员为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

①项目小组是项目功能模块的责任主体,负责制订详实的工作进度表,按规定要求完成本项目小组的工作目标。

②负责组织该模块的应用、日常数据录入、维护等,负责提出对应用模块的改进意见及进一步组织系统的完善开发。

⑹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范围和内容。

系统实施范围为郑西客专公司的项目管理信息的建设,具体包括网络建设、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相关设备、各项目部网络和管理终端、VPN通道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软件完善、软件调试,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

⑺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

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应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业务系统扩展为重点,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驱动、数据着手”的指导原则

系统分若干个子系统,涵盖项目管理的主要功能。根据公司高速铁路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成熟一个、安排一个的方式,分期、分批投入运用。

第二步,实施质量、验工计价、进度、调度、资料管理和WEB浏览器查询等子系统。根据项目的成熟性,首批可同时实施这六个子系统。当首批子系统完全实施成功后,可实现:①施工质量量化控制管理;②工程验收管理;③工程进度有序调度管理;④设计、变更设计的图纸和资料共享管理;⑤承包商人、材、机的管理等等。

第三步,实施合同、招投标过程、成本、安全、施工监理管理等五个子系统。本期项目实施以后,可以实现:①合同文本管理;②项目招投标管理;③合同的概算,项目的成本跟踪分析比较;④工程安全控制管理;⑤对施工监理工作的考核管理。

第四步,实施物资管理、财务会计、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工程物流、财务支付手段电子化管理,此外,可以实施设计、知识信息资料电子化存储和共享。有助于实现物流、资金的全程管理和跟踪,缩短工作流程,提高物资、资金、设计工作协调和优化程度。

附表7:大临和过渡数量表

附表8:大临工程数量表

附表10:铺架进度计划表

附表11:甲供材料设备清单

附表12:甲控材料设备清单

附表13:分标段分年度主要材料设备计划表

附表14:主要施工装备及检测设备数量

附表15: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劳动力配置数量表

附表16:分标段分年度完成投资表

附图1: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3:铜山铺轨基地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4:总体施工进度横道图

附图5:总体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图6: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

附图7:铜山下行联络线1#双线特大桥施工进度横道图

附图8:铜山下行联络线1#双线特大桥施工进度网络图

Q/CHD 17-2019 科工企业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火力发电部分附图9:XX至大湖客车下行联络线特大桥施工进度横道图

附图10:XX至大湖客车下行联络线特大桥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图11:铜山站改造施工进度横道图

L18ZJ113标准下载附图12:铜山站改造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图13:XX东站及XX东动车存车场工程进度横道图

附图14:XX东站及XX东动车存车场工程进度网络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