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艺

青藏铁路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艺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21.28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青藏铁路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工艺

梁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才能运输,运输采用大吨位平

梁体在架设前对各墩台顶垫石中线及标高进行复测,用墨线标出支座中心位置。

架设采用两台汽车起重机架设。架设前根据起吊重量和吊机自重验算地基承载力,同时考虑融沉对地基的影响。起吊时两台吊车各吊住梁的一端,同步提升,互相配合,将梁提起架设。

先张梁的施工工艺见“先张梁施工工艺流程图”。

DBJ61/T 109-2015标准下载4.5.7.附属工程施工

4.5.7.1.桥台锥体及台后填土

路桥过渡段及桥台锥体填筑粗颗粒土。填土时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由试验确定,但最大不超过30cm。路桥过渡段采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桥台周围1m范围内改用小型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或平板式振动夯压实,填土厚度相应减小。

桥台锥体基础开挖同承台基坑施工方法。基础底部铺设保温层,采用砼预制块铺砌。锥体坡面防护工程采用砼预制板铺砌。砌块垫层采用砂砾垫层。垫层与铺砌层配合铺筑,随铺随砌。

4.5.7.2.桥面系工程

人行道及钢栏杆、护轮轨、避车台、吊篮及围栏检查设备,提前在预制场制作,待铺架完成后按常规方法安装。

4.5.8.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措施

4.5.8.1.控制基坑开挖的时间与坡度,检查桩基及承台的防冻胀处理,控制弃土及排水的位置并检查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等。

4.5.8.2.检查钻孔桩基础孔底的地质情况、孔深是否符合设计

要求,混凝土的温度、钢筋笼质量、桩身的无损检测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5.8.3.检查墩台身施工是否在桩基充分回冻后进行,模板支立、钢筋焊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中线、标高及预留孔情况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5.8.4.混凝土工程控制砂、碎石、水搅拌前的温度及防冻剂的掺量,检查砂、碎石、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查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盘温度、入模温度、拆摸时间、实体强度、养护方法等。

4.5.9.桥梁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4.5.9.1.施工场地、拌合站、混凝土预制厂等生产设施安排紧凑、合理,尽量设置在少冰、多冰冻土区、融区或少植被地带。

4.5.9.2.桥梁钻孔灌注桩选用成孔速度快、融化圈小、不需要泥浆浮渣的旋挖钻机钻孔,钻孔插入桩选用螺杆旋转钻机,保护周围冻土环境。

4.5.9.3.严格控制灌注桩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避免高温造成融化圈的扩大,破坏周围的冻土环境。

4.5.9.4.机械排放的含油废水按规定处理达标后排入指定的区域。施工废水集中沉淀除油后按规定排放。

4.5.9.5.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活动,减少机械废气、排烟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加强废旧料、报废材料的回收和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5.9.6.施工车辆和施工机械严格按规定线路行使,不随意碾压便道外的植被。车辆和施工机械不驶入无便道的高含冰量冻土地带。

4.5.9.7.桥梁施工时的弃土弃碴,不随意丢弃和挤压河道堆放,尽量用作填方或选择合适场地进行坡脚砌筑后堆放。施工结束后,对其进行平整、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本标段共有涵洞50座,计1724.45横延米,其中孔径小于2.5m的矩形涵44座,计1518.07横延米,孔径大于3.0m的矩形涵6座,计206.38横延米。

涵洞基础为明挖拼装基础和钻孔插入桩(φ30cm)基础两种形式。涵身为拼装矩形涵节。

4.6.2.施工总体安排

4.6.2.1.施工区段划分

本标段涵洞工程施工区段划分同桥梁工程,亦为3个作业区段,由四个桥涵工程队同时展开施工。各作业区段的涵洞按路基施工顺序安排施工。作业区段的划分详见“4.5.2.1.区段划分及施工顺序”。

4.6.2.2.施工季节

按保持冻结原则设计的装配式涵洞基础,特别是高含冰量冻土分布地段基础开挖,安排在寒季或暖、寒季交替期施工,必要时加设遮阳棚和防雨棚。按容许融化原则设计的装配式涵洞基础,安排在暖季施工。

4.6.3.1.根据本标段总的施工测量控制网,测设各涵洞的中心里程及横向中心线,核对各涵址的地质情况及与沟壑的夹角,若与设计不符,及时上报,以便完善设计,为施工创造条件。

4.6.3.2.选择预制场地并硬化,搭建水泥库、钢筋棚,安装调试混凝土搅拌设备,并按规定进行原材料的检验与试验。

4.6.3.3.绘制预制涵洞基础及涵身的模板图纸并进行加工、试拼。

4.6.4.1.明挖拼装基础

4.6.4.1.1.基坑开挖

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当挖至距设计基底标高15cm时,人工清基到设计标高。为防渗水浸泡基坑,基坑内设集水坑,以污水泵排至基坑外净化处理。基础达到设计标高时,对基底土质和冻土工程类别与设计进行对照、鉴别,若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符,立即通知设计、监理等单位研究处理办法。当基坑检验合格后,及时铺设隔热保温层或进行换填。

4.6.4.1.2.基础预制块预制

基础预制块尺寸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混凝土由搅拌站拌制,人工灌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施工时预留4个吊环作为吊装的挂钩,并按规格型号及制作日期进行编号。

4.6.4.1.3.基础预制块吊装

预制块用汽车运至基坑边,人工配合汽车起重机吊装就位。预制块就位首先从基坑中心开始,块与块之间插入3cm厚的木板,底层预制块准确就位后,抽出木板,预留的空隙作为沉降缝位置。

底层的拼装质量是整个基础拼装质量好坏的关键,须切实做好。第一层吊装完后,用氧焊割掉吊环,M10砂浆找平后,继续吊装其余各层,并进行调整,使各层的沉降缝位置在一条直线上。

4.6.4.1.4.基础沉降缝处理

基础吊装就位后,按照设计要求填塞沉降缝。基础侧面与土接触的部位,均匀涂刷1cm厚的沥青油渣,防止基础出现冻胀破坏。

4.6.4.1.5.基础回填

沉降缝处理完后,开始基坑回填。填料使用沙砾土,从基坑两侧同时对称分层夯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20cm,回填至与基础顶面齐平。

4.6.4.2.桩基础

钻孔插入桩基础除钻孔设备采用螺旋钻机钻孔外,施工工艺及方法同桥梁工程“4.5.4.2.钻孔插入桩”。

4.6.5.1.涵节预制

矩形涵涵身在预制场集中预制。模板采用定型钢模板,涵节预制长度为1m,便于运输和吊装。涵节的混凝土强度、外观尺寸,严格按《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桥涵施工技术细则》(第二稿)产品验收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4.6.5.2.涵节吊装

在基顶恢复线路中线和涵洞横向轴线后,用汽车起重机吊装,人工配合,按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就位。施工时做到:涵身沉降缝与基础沉降缝对齐,不设沉降缝的管节之间顶紧,相邻涵节之间不出现错台(按设计设置错台的除外)。

涵节就位后,相邻涵节间用Φ20钢筋与涵身顶面预埋钢板焊接。

4.6.6.附属工程施工

进行涵洞施工作业时,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同时兼顾,在主体圬工完工后,及时施工出入口、锥坡等附属项目。

4.6.6.1.涵洞出入口施工

涵洞端翼墙混凝土使用组合钢模板(内衬宝丽板),现浇施工。施工时,做好排水,避免水进入基坑。基坑开挖采取保温防寒措施,及时施做基底垫层。出入口段砌筑按设计采用防冻胀、防冲刷措施。

在铺砌锥坡、护坡时,坡面或基面均夯实、整平后进行施工,垫层与铺砌层配合铺筑,随铺随砌。砌筑砂浆机械拌制,砌筑平缝时用较干砂浆,竖缝用塑性砂浆。砌筑砂浆饱满、密实,砌缝宽度符合要求。为防止砂浆早期受冻,选用掺外加剂的砂浆。

附属工程完工后,及时疏通上下游沟槽,保证排水畅通。

4.6.6.2.沉降缝与防水层

施工防水层前将涵身外侧表面污物清扫干净,先用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沉降缝,填塞深度不小于5cm,然后涂刷冷底子油和热沥青,再依次铺油浸麻布,从下而上进行施工,使防水层与砌体粘结牢固,铺设平顺无皱折。

涵洞内侧沉降缝用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5cm,然后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填塞,压实抹光。

4.6.6.3.涵洞缺口填土

当涵洞主体圬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涵身沉降缝、防水层施工完成,经检验合格后即可回填相邻路基缺口土方。施工时先将涵身两侧宽度不少于孔径二倍范围内的已成路堤挖成1m宽、0.5m高的台阶,再分层、对称、水平填筑压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用电夯夯实,经检测合格后再填筑下层。在涵洞上方填土厚度大于1.0m后,方可通行机械。

4.6.7.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措施

4.6.7.1.检测涵洞明挖基础的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查基坑的防冻胀处理,弃土及排水的位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检查钻孔插入桩孔底的地质情况、孔深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粘土砂浆的灌注温度、预制桩的质量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6.7.2.检查涵身预制件的强度、几何尺寸及各种预埋件是否齐全,涵节拼装后的中线及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6.7.3.检查涵洞的沉降缝、防冻胀处理、缺口填土及填土密实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6.7.4.混凝土工程控制砂、碎石、水搅拌前的温度及防冻剂的掺量,检查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盘温度、入模温度、拆摸时间、实体强度、养护方法等。

4.6.8.涵洞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4.6.8.1.涵洞明挖基础开挖采用爆破方法施工时,不使用扬弃爆破,以保护地表植被。高含冰量基坑开挖安排在寒季施工,暖季前完成保护层,确保冻土结构稳定。钻孔插入桩基础采用螺杆旋转钻机钻孔,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

4.6.8.2.修筑涵洞时,不再单修便道,施工车辆和施工机械沿路基线路中线行驶,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4.6.8.3.作好施工场地的排水设施,施工废水集中沉淀后按规定排放,保证生产废水不污染水源。机械排放的含油废水按规定处理达标后排入指定的区域。

4.6.8.4.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达标活动,减少机械废气、排烟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加强废旧料、报废材料的回收和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6.8.5.涵洞施工时的弃土弃碴,不随意丢弃和挤压河道堆放,尽量用作填方或选择合适场地进行坡脚砌筑后堆放。施工结束后,对其进行平整、防护,以防止产生水土流失。

4.7.低温早强混凝土、砂浆

本标段混凝土工程采用低温早强混凝土。当低温早强混凝土不能适应气温变化或工期需要时,及时与设计、监理、建设单位联系,采用负温混凝土,以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砂浆采用水泥砂浆。

4.7.1.低温混凝土

4.7.1.1.原材料选择

粗、细骨料:选用级配良好、无碱活性且质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骨料。粗骨料含泥量不大于1.0%,细骨料含泥量不大于3.0%。骨料中不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

水泥:水泥选用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快硬硅酸盐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外加剂:采用合格的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低温、早强、耐久性外加剂,掺量通过试验确定,以水泥用量的百分率表示。

4.7.1.2.配合比的选定

4.7.1.2.1.低温混凝土的要求

4.7.1.2.2.水泥用量选定

低温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定见下表,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以耐久性控制水泥用量。

水泥用量(Kg/m3)

掺防冻剂的C20混凝土

掺防冻剂的C40混凝土

4.7.1.2.3.确定试配强度

低温混凝土试配强度按下式计算:

fcu.o=fcu.k+1.645σ

其中:fcu.o——试配强度

fcu.k——由强度等级规定的抗压强度标准值

σ——强度标准差,可按下表选用:

通过计算提出初步配合比,然后进行试验,选取符合试配强度的理论配合比。

按照试验选定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同时制作两组抗压强度试件。其中一组置于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天时试压得到f28;另一组先在20℃的室内静置3~4小时,然后移至具有规定温度的低温箱(实际施工时混凝土硬化初期3天内的日平均气温)养护,14天后取出转入标准养护室,继续养护21天,至总龄期35天时取出试压,得到强度f14,+f21。

只有当f14,+f21≥f28,且f28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理论配合比,才能作为施工配合比使用。施工中,试验室根据气温变化和原材料情况调整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

4.7.1.3.混凝土拌制

在搅拌混凝土前,通过热工计算确定粗细骨料的温度、水温、混凝土出机温度,运输设备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确保混凝土质量。

砂、石料的温度保持在0℃以上,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当加热拌和水无法满足混凝土出盘温度要求时,在骨料堆中安设蒸气盘管间接地进行加热。

拌和用水采用燃油锅炉加热,水温不超过80℃。水温采用温度计控制,做到控制准确,供应及时,先后用水温度一致。

拌和设备设在密封的暖棚内,采用燃油锅炉供热,保证温度不低于10℃。水泥使用前运进暖棚进行预热。砼搅拌时,先用热水冲洗搅拌机,再投入骨料和加热的用水,待搅拌一定时间后,水温降低到40℃左右时,再投入水泥和外加剂继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比常温搅拌时间延长50%。外加剂设专人添加,严格执行规定的掺量。

4.7.1.4.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拌合物出机后,及时运至浇筑地点。为防止砼运输过程中热量散失、离析、坍落度变化等现象,混凝土运输罐车采取保温措施。

4.7.1.5.混凝土浇筑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承台混凝土、墩台身混凝土及先张梁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详见4.5.桥梁工程。

4.7.1.6.混凝土试件制作

混凝土施工时,除按现行规范规定制作试件外,另行增加三组试件与结构物同条件养护。一组按规定试压以确定拆模时间,另两组试件至14天时转入标准条件下养护,继续养护21天,试压测得f14+21。

根据(f14,+f21)和f28的比较,判断结构物的受冻情况,综合评定混凝土的质量。

砂浆选用水泥砂浆,加低温、早强防冻剂。砂浆拌制在暖棚内进行,拌制时先将拌和料预加热,使拌和物温度不低于10℃。砂浆随拌随用,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增加0.5~1.0倍,稠度控制在50~60mm。

砌筑前,清除砌块表面的污物、冰块。砌筑时,砌块表面与砂浆的温差保持在20℃以内。砌筑后,及时用草袋覆盖,避免砌体受冻。

砂浆试件的制作比常温施工时增加一倍,以保证砌体的质量。

本标段轨道工程主要工程数量为:正线铺道床107206m3,站线铺道床6132m3,线路有关工程37.429km。

4.8.1.轨道工程由线路工程队分3个作业区段施工。预铺底碴采用汽车运输,人工摊铺;面碴采用工程列车运输,人工匀碴,小型液压起拨道机起道、拨道,小型液压捣固机捣固,人工找细。线路标志集中预制,人工埋设。

4.8.2.预铺底碴前测设线路中线桩及水平桩,检查路基宽度、路肩高程、线路坡度及竖曲线。中线桩按直线上每25m、曲线上每20m、缓和曲线上每10m进行设置;水平桩按直线段每50m、曲线段每20m、线路纵断面变坡点和竖曲线起讫点进行设置,用以控制道床中线及厚度。

4.8.3.砂夹卵砾石底碴铺设采用汽车运输,人工挂线摊铺。底碴一次铺足厚度,做到顶面平整,位置正确。桥梁两端各30m的预铺道碴顶面高出桥台挡碴墙不小于50mm,并做好临时碴面顺坡。铺碴方向:桥头路基由桥头开始,向路基方向延伸。

4.8.4.铺架通过后,碎石面碴采用工程列车运输,人工匀碴。面碴分次按轨顶设计标高加预留沉落量铺足。

4.8.5.铺架通过本标段后及时整道,1周内达到线路平顺,24天内行车速度达到30km/h,保证工程列车安全通行。

4.8.6.整道的主要作业程序有上碴、起道、方枕、串碴、拨道、捣固、修整道床等。

4.8.6.1.第一遍上碴整道

上碴:将道碴均匀地散布到轨道内。

起道:将每节轨道在几个点抬高,用道碴垫实。抬高后的轨面大致平顺,没有显著的凸凹和反超高。抬高后同时方正轨枕位置,补足并紧固枕上扣件。

串碴:轨节抬高后立即向轨枕下面串碴并捣实,防止出现空吊板。串碴时混凝土轨枕的中部留出60cm宽的凹槽。

拨道:在上述工作完成一定长度后进行拨道,即将线路拨到中心线位置,达到直线顺直,曲线圆顺。拨道前检查拨道线路地段的轨缝是否合适,必要时进行调整。

填盒:补填轨枕盒内道碴。

4.8.6.2.第二遍上碴整道

上碴:与第一遍上碴整道相同。

匀轨缝:详细调查已铺设线路的轨缝情况,根据气温和轨缝调整计算进行匀缝,在进行该项作业时须同时拧松螺旋道钉的螺帽,以便抬道后细方轨枕。

起道:将轨道抬高至设计标高,并略加高1~3cm的沉落量,曲线外股钢轨超高符合规范要求。

细方轨枕:按轨腰上的标记整正轨枕,同时紧固扣件达到要求扭力矩。

串碴:将钢轨两侧40~50cm范围内的道碴捣实。

拨道:按照线路中线细拨轨道。拨道前可将轨枕端部的道碴扒开一部分,以减小拨道时的阻力。

整道:包括小量的拨道、校正线路平面位置、整修道床、补足轨枕盒内道碴、拍实道床边坡及顶面并使之保持稳定。

4.8.6.3.道床最后整修

起道:做到轨道水平前后高低符合验标规定,轨枕与线路中线垂直,其间距及偏斜误差不大于20mm。

找平小洼:使轨面达到平顺。

捣固:做到钢轨接头处无暗坑空吊板,其他处无连续暗坑空吊板。暗坑空吊板率:正线不超过8%。

拨道:达到直线远视顺直,曲线圆顺。

填补轨枕盒内道碴:道碴面比木枕顶面低30mm,混凝土轨枕埋深150mm,中间凹槽符合规定。

整理道床:夯拍道床面,使道床横断面符合设计要求,道床边坡上下边缘整齐并与钢轨相平行。

4.8.7.线路标志集中预制,轨道车牵引平板车运输,人工安装、埋设。

4.8.8.线路整修到标准后,安排足够的人员、物资、设备按照既有线安全规定进行日常养护,保证列车通行,直至验交。

4.9.特殊地质地段工程施工措施

本标段路基工程所经过的冻土地段分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地段、低含冰量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分布地段、不良冻土现象分布地段等。针对以上地段地质情况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

4.9.1.1.总体施工措施

4.9.1.1.1.根据本标段工期的总体安排,制订特殊地质地段的分阶段工期目标,不使其成为影响总工期的因素。

4.9.1.1.2.认真核对设计图纸并到现场进行地质条件核实,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联系,予以妥善解决。

4.9.1.1.3.编制单项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劳力、机械、物资组织工作,保证单项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的实现。

4.9.1.1.4.认真执行现行的路基设计与施工规范及《青藏线铁路高原冻土设计暂行规定》,《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含环保)施工技术细则》。

4.9.1.1.5.对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分项工程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使参加施工的人员了解设计意图及施工注意事项,确保工程质量。

4.9.1.1.6.各地段路堑挖方施工均采用机械施工、人工配合,机械人工均无法施工时,采用爆破法施工。

4.9.1.1.7.水是破坏冻土热稳定的主要不利因素,其处理措施根据不同特殊地质地段分别采取堵、截、固、引、排相结合的方法。

4.9.1.2.特殊地质地段路基工程施工措施

4.9.1.2.1.高含冰量冻土分布地段施工措施

高含冰量冻土分布地段路基施工遵循“快速施工,加强防护”原则进行,保证路基工程质量。认真做好施工前的劳力、物资、机械设备等的准备工作。

基底换填施工时,注意临时隔热防护,防止基坑中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大量融化。施工安排在寒季施工,必要时安排在寒暖交替季节施工,并做好保温防护。主要采用保温材料覆盖和搭设遮阳蓬进行防护,遮断太阳的直接辐射。

做好地表水截排工作,不使其对路基产生浸泡。

4.9.1.2.2.低含冰量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分布地段

4.9.1.2.2.1.做好填料的选择,不使用不合格填料填筑。

4.9.1.2.2.2.做好截排水设施,防止产生新的病害。

4.9.1.2.2.3.施工季节:寒暖季均可施工,但保证做好临时防护工作。

4.9.1.2.3.不良冻土现象分布地段施工措施

4.9.1.2.3.1.冰椎、冻胀丘地段

认真调查地下水径流,做好截排水设施,防止冰椎、冻胀丘、爆炸性充水鼓丘在路基范围内生成。

4.9.1.2.3.2.热融滑坍地段

认真调查现场地下冰分布情况,做好临时与永久防护设施,及时做好覆盖防护,施工后立即恢复植被。

4.9.1.2.3.3.沼泽化湿地

认真做好截排水设施,将水引出路基范围以外。路基填筑时保留原地面植被,对原地面进行简单的整平后,即填筑压实,施工机械按指定的道路通行。施工安排在暖寒交替季节。

4.9.1.2.3.4.崩坍地段

施工前首先认真调查现场,对易坍塌的块石进行清除,对一定范围内的大气降水(雨水)采取堵、截、排等措施,缩小崩坍范围,按设计尽快施工崩坍防护工程,确保路基安全。

4.9.1.2.3.5.沙丘、风沙地段

施工前进行现场调查,观测风向,掌握合理施工时机。取土场按设计要求设在背风面。实行边施工边防护原则,达到风沙路基防护效果。

4.9.1.2.3.6.热融湖塘

热融湖塘路基施工前认真进行现场调查,核对湖塘的范围、非贯通融区的深度及湖岸边多年冻土的工程类型是否与设计相符。并按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处理。热融湖塘分布地段路基排水系统不向热融湖塘排水。

4.9.2.1.根据本标段工期总体安排,合理选择施工期。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月平均气温显示,施工分为寒季和暖季,寒季自10月至次年4月,暖季自5月至9月。岩石裸露、少冰多冻土地段的桥涵在暖季施工;厚层地下冰、地表沼泽化、径流大的地段在寒季施工。

4.9.2.2.桥涵明挖基础采用机械施工,冻土采用爆破开挖,快速施工。基坑开挖面设置遮阳棚,防止阳光直射。根据基坑深度、冻土强度选用深孔或浅孔爆破,完成基坑开挖。桥涵基础在暖季施工时,基坑开挖暴露时间,控制在15天之内。

4.9.2.3.考虑本标段年平均温度较低,日平均气温高于0℃的天数较少等因素,桥涵工程采用低温早强砼和负温砼,注意搞好砼配合比优化设计。

4.9.2.4.按规定对集料、水进行加热,以提高砼的初温,并配合蓄热法,对砼进行养护,使砼达到要求强度。

4.9.2.5.提高墩台砼质量,防止砼裂纹的措施

4.9.2.5.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在墩台砼表面内设置钢筋网。

4.9.2.5.3.砼入模温度通过热工计算确定。砼与环境的温差控制在15℃以内;当温差大于10℃时,砼表面采用临时覆盖措施。砼的拆模时间,充分考虑结构特点、环境气温和砼已达到的强度等因素。

4.9.2.6.厚层地下冰地区桥涵基础处理措施

4.9.2.6.1.搞好地表排水,基坑开挖后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消除热源,尽早完成保温隔热层施工。

4.9.2.6.2.在涵洞附近消除低凹,防止积水。在涵洞进出口防冲刷片石下和槽底设置封水保温层,阻隔涵管内流水与涵管底冻土的热量交换。

4.9.2.6.3.桥涵扩大基础、承台、钻孔插入桩基表面涂刷渣油、表面活性剂,防止基础冻胀,减少切向冻胀力。

4.9.2.7.湿地地段桥涵安排在寒季施工,以使桥涵场地天然硬化,减少人为铺垫工程对冻土带来的破坏。

4.9.3.热融滑坍防治措施

4.9.3.1.挖除冰层,换填粗粒料,对边坡表面进行覆盖,按设计要求设置保温层,确保施工开挖面的稳定。

4.9.3.2.桥涵基础安排在暖寒交替期施工,避免暖热气流对扩大基础开挖过程的热扰动。

4.9.3.3.基坑、承台开挖时,设置必要的支挡设备。

4.10.1.竣工文件的编制

工程正式验收前在合同规定时间内,按照《铁路工程竣工文件编制办法》和建设单位及相关档案部门的具体要求,及时编制竣工文件。

4.10.1.1.竣工文件编制内容

4.10.1.2.编制竣工文件的具体作法

工程竣工文件做到资料齐全、准确、清楚,与工程竣工实际相符。

工程竣工图表一律采用计算机绘制,技术资料规格统一。做到图面整洁,文字规范,图象反差良好,说明简明扼要。

坚持专人复核制度,对所有竣工图表、资料均指定专人进行认真复核,确保正确无误。

工程竣工文件签署齐全,法律手续齐备,竣工图纸有规定的图标。各种隐蔽工程检查证齐全,内容准确,签名及公章齐全。成品、半成品具备出厂合格证,并纳入竣工文件。

办公楼、装配试验厂房及附厂房厂区道路雨季施工方案.doc4.10.1.3.编制竣工文件遵循的原则

贯彻“谁施工谁负责编制竣工文件”的原则。当因工作变动而发生工作交接时,原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将工程项目的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及测量桩橛,向接替工作技术人员交接清楚。

4.10.2.已完工程的验收交接

已完工程达到验收交接程度时,提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JC/T 2126.3-2012标准下载,详细说明本工程完成情况、验收准备情况以及申请竣工验收的具体日期。

工程竣工文件在工程验交前编制完成,并在验交开始前规定的日期内送交建设单位或接管单位。移交的文件清册填写详细,并加盖交接单位的公章,经办人签字。

对初验中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使工程全部达到正式验收标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