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86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1)《辽宁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辽发改发[2005]1114号);

(2)《辽宁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辽发改农经[2007]71号);

(3)《辽宁省水利水电建筑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辽发改农经[2007]71号);

水泥砼路面施工方案(4)《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

9.1.2.1取费标准

9.1.2.2人工概算单价

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80m×100m×6m

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区建成后可使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1)项目区新增生产能力

经良种引进及科技种田普及后,预计玉米产量由400kg/亩增加到500kg/亩,平均每亩增收优质玉米100kg,项目区2万亩玉米田地,预计增收200万kg玉米。

(2)项目区新增农业产值

项目完成后,优质玉米每亩增产100kg,每千克优质玉米按1.8元计,200万公斤玉米,农业产值360.0万元。

(3)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

项目实施前,年产玉米800万kg,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为1280万元,补贴收入142万元,生产总成本为840万元,纯收入582万元;项目实施后,年产玉米1000万kg,收入1800万元,补贴收入142万元,生产成本1144万元,纯收入798万元。通过项目建设,玉米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为216万元。

(4)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

项目区农民增收总额为216万元,现有农业人口15911人,人均增加纯收入136元。

项目建成后,强化了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改善了项目区内水利、农业机械、林网道路等设施条件,摆脱以往“靠天吃饭”的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由于农田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农业作物生产品质和产量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认知度增强,形成良性产销链条,食品安全也将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农民合作社运行使农民合作意识加强,扭转目前农民各自经营的分散局面。

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有关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规定,为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拟对田间工程及仪器设备购置进行招标。

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招标工作由招标人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负责组织工程招标的公告发布、资格预审、备案、开标、评标、发出中标通知等技术性和事物性工作。

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招标代理机构通过指定报刊及辽宁建设工程信息网或其他媒介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载明招标人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建设地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事项。

投标人是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的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信息,在有效日期内向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提供包括投标资质与合格条件的资格预审文件,经资格预审合格后参与投标。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对招标文件做出实质性响应。

根据投资情况,本项目对田间工程进行公开招标。

选择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单位,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标准。

建设项目名称: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3年田间工程建设项目

注:情况说明在表内填写不下,可附另页。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该项目区所处地理位置无任何污染源,加上当地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农业环境监测条例》等法律法规。

1.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利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缺水地区新增水源、新增灌区可能影响生态用水量,部分灌区和排涝退水将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及土地资源开发,可能对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为此,要进行水资源论证,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维护河流健康;对区域水量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分析,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定额,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缺水地区,要降低增产任务;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禁止开垦占用和随意改变自然湿地用途。

2.农业投入品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1)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氮、磷化肥的超量施用以及肥料利用率不高会导致农业面临污染。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板结;氮磷肥料可通过淋溶、径流、田间退水等途径进入地下或地表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因需定施,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加大测土的密度,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营养需求,科学制定施肥配方,配合农艺措施,合理深施,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施肥习惯。

(2)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杀虫剂和除草剂如过量施用将会抑制甚至灭生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效率,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淋溶、渗漏、径流和退水等进入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含水层,严重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为此,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或转基因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数量;通过预测预警、统防统治、精准施药,降低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数量;发展生物农药或除草剂,鼓励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使用农膜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残留农膜会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并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力受到抑制,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为此,要加大残膜回收的力度,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粮食作物秸秆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秸秆如直接焚烧将会向大气排放有机碳,作物收获期集中焚烧将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甚至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废弃秸秆进入水体后会加大面源污染强度。

为此,要逐步增加秸秆还田面积,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通过过腹还田、发展秸秆板材、开发秸秆生物质能等措施,降低废弃秸秆对环境的影响。

12.3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1、利用植物防治。如选用具有较强抗性和耐污性的树种营造防污林带,以阻止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并通过林网吸收污染物质等。某些对污染物敏感的植物,则可作为指示植物用来监测大气污染。

2、利用某些生物的自净能力。池、沼、库、塘、湖泊等水域中的某些水生生物除能将酚、氰等毒分解成无毒物质外,对汞、镉、铬、锌等元素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耕作措施防治。对已被污染的土壤,除发挥土壤自然净化作用外,可通过深翻、刮土甚至换土等方法来消除污染。此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施加石灰、磷酸盐、硅酸盐等可抑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4、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如禁用和限制使用剧毒农药和稳定性强的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利用天敌,培养抗性品种,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等。

5、维护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包括种植防护林,禁止对草原、森林和水域的不合理开发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因此项目区的土地、植被、土壤、空气及水体等环境至今保持较好。

该项目为农事种植业项目,对周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通过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培肥地力,对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既不增加投入,又会带动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配肥站远离居民区,不存在噪声污染。生产产品为复混肥,没有废弃物产生。带动畜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提供良好的肥源。同时,利用畜禽粪便,结合该县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不仅能生产优质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而且又能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速效体质有机肥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工程施工采用机械操作形式,如果操作不当或疲劳作业,会构成人身威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严格按规章与操作规程作业,杜绝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13.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组长:常晓峰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袁志祥县政府县长助理、农办主任

成员:韩玉成县水利局副局长

  娄向阳县审计局纪检组长

李春辉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科科长

项目建设办公室下设项目建设小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与技术指导工作。

13.2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13.2.1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管理方案:

办公室职能:负责日常工作、招投标等工作。

财务监督组职能:负责工程项目所需资金,预算决算,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项目资金管理,由绥中农村经济发展局和财政局共同负责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设资金专用户,保证专款专用。

(一)加强指导协调。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加强指导和协调,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做好部门间项目安排的衔接工作。

(三)加强监督检查。要将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安排相关投资和政策支持,以及评价地方政府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相关县尤其是承担重点建设任务的县进行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跟踪检查,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13.3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13.3.1项目建成后组织管理

该项目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由建设单位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和种粮农户共同管理。建设单位对土壤地力和墒情进行监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农民种粮提供优质测土专用肥。种粮农民在保证种植粮食作物的前提下,接受建设单位的指导,实施科学种田,严禁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和破坏农田设施,并保证每年对地力建设进行一定的投入,保证地力水平不降低或有所提高。

13.3.2运行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项目粮食基地生产由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组织协调,以乡、村农民协会为纽带,以农户家庭承包为生产单位,组成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成立农机作业服务队,负责农机具的管理维护,实行农机深耕、播种、施肥、打药、收割等全程机械化。

对于项目完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将实行产权明晰,责权利分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①农田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委托所在乡镇、村管理使用(建立委托书)。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有监督检查管理使用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收回委托责任的权利。各乡镇、村要设专人进行管理,资本变更由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决定,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各乡镇有负责日常管理、使用和维修的责任与义务(签订使用合同)。

②水井和配套灌溉设施由使用农户维护。

管理人员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构成,不增加任何人员。只需要对监测化验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即可上岗。

该项目自立项开始要建立档案,所有项目文件、会议记录、图片资料、监测数据、初步设计、资金使用等都要整理归档。地力与墒情监测要按着规定的规程,进行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积累,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建立档案。所有归档资料由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指定专人统一管理、存档。

该项目所需运行经费全部由项目建设单位绥中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解决。

13.4国家构建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根据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从以下九个方面构建稳定的粮食生产长效机制。

(一)落实粮食县长负责制,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

(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三)严格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建管机制。

(六)扩大财政补贴规模,完善奖补政策。

(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

(八)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九)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促进粮食品种结构平衡。

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某局砌体工程施工方案(23P).doc,缓解粮食品种供需矛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