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335-201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

JGJT335-201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0755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335-201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

5. 3. 1、5. 3. 2 明控法和盖控法

该施工方法起源于1986年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是 中国人自已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隧道修建方法。该法是在 借鉴新奥法的某些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具体工程条件开发出 来的一整套完整的地铁隧道修建理论和操作方法。与新奥法的不 同之处在于,它是适合于城市地区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下,隧道 埋深小于或等于隧道直径,以很小的地表沉降修筑隧道的技术 方法。

“矿山法”一词来自古老的修筑矿山地下工程所采用方法的 总称,凡用一般开挖地下坑道的方法修筑隧道的都称为矿山法 传统矿山法是主要用钻眼爆破方法开挖断面而修筑隧道及地下工 程,有时又称为“钻爆法”,随着国内外采用这种方法建成大量 遂道和地下工程,现代矿山法逐渐容纳了现代的一些施工技术。 与现代的新奥法(NATM)等方法相比,矿山法主要以经典的 岩土力学理论为基础,其开凿隧道的工程机制是认为稳定建立在

对围岩“松弛荷载”的支撑概念上,即围岩构成荷载,坑道需要 支撑来维持稳定,隧道的衬砌结构应能抵御围岩的压力。

TBM是英语tunnelboringmachine(隧洞掘进机)的简称, 真正意义上的TBM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岩石隧道掘进机 (国内一般称为TBM,有单护盾和双护盾,用于岩石隧道施工, 初期支护多采用锚籽喷射混凝十支护,大部分还有二次衬砌:最 终成型隧道,不过也有采用类似盾构管片形式一次成型的),另 一个就是所谓的盾构机(分为土压平衡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适 于在软岩、土中的隧道掘进机)。在国外TBM既包括岩石隧道 掘进机,又包括盾构机。 本标准中沿用国内习惯,将在岩石中开挖的隧道掘进机定义 为TBM,在松软地层中掘进的隧道掘进机称为盾构机

5.3.9新奥法 (NATM)

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在我国常把新奥法称为 “锚喷构筑法”。“新奥法”是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 点,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支护在与围岩共同变形中 承受的是形变应力。

是将隧道管段分段预制,分段两端设临时止水头部,然后浮 运至隧道轴线处,沉放在预先挖好的地槽内,完成管段间的水下 连接,移去临时止水头部,回填基槽保护沉管,铺设隧道内部设 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下通道。

是直接在松软土层或富水松软地层中敷设中小型管道的一种 施工方法。适用于富水松软地层等特殊地层和地表环境中的中小 型管道工程的施工.。

5. 3. 12、5.3. 13 沉并 (箱) 法

在不稳定含水地层掘进竖并时,在设计的并筒位置上预先制 作一段井筒,井筒下端有刃脚,借井筒自重或略施外力使之下

沉,将并简内的岩石挖掘出的施工方法。挖掘与下沉交相进行, 直到穿过不稳定地层。

5. 3. 15 冻结法

在不稳定含水地层中修建地下工程时,借助人工制冷手段暂 时加固地层和隔断地下水的一种特殊施工方法,常用于竖卅 工程

5.3. 16 非升挖技术

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把非开挖技术定义为一门科学,说明非 开挖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施工技术,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积 淀,非开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学科分支。

5.4地下空间节能减排

本节列出城市地下空间节能减排技术的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为电气照明自控技术,如“导光管采光”、“导光纤维采光”;第 二部分为采暖通风空调技术,如“地下空间自然通风”、“地道 风”、“地下道路空气净化”;第三部分为给水排水技术,如“地 下雨水利用”。这些术语被广泛采纳,基本不存在歧义,本标准 对术语释义仅作补充和完善

5.4. 1 导光管采光

5. 4. 2 导光纤维采光

术语来源于行业标准《建筑照明术语标准》JGJ/T119: 2008。光纤界面尺寸小,传输光量少,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灵活 弯折,传光效率较高。

5.4.3地下空间自然通风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 为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排除室内污浊的空 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污染、防止空调引发有关病患等。

5.4.5地下道路空气净化

又称为“隧道空气净化”。国外若十条隧道中已使用该技术, 我国也在积极研发和引进该技术。 地下道路废气排放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废气直排式: 即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至大气:()废气经过除尘后排至大气: (Ⅲ)废气经过除尘、去除N后排至大气。其中最广泛采用的 是前两种方案,第三种方案在日本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在地下道路空气处理设备上,分为两类:一是去除颗粒物的 静电除尘设备;二是处理NO的生化处理设备。物理化学净化 设备可将隧道排放废气中的NO转化成无害的无机盐类,减少 遂道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理化学净化设备尚处于研发阶 没,成功的商业应用不多。净化设备中以静电除尘设备使用较 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已应用于运营中的公路隧道。 CO、NO和有机挥发物的净化工艺上,分为两类:一是光 触媒涂料型;二是物理化学净化型。对于光触媒涂料型,该项技 术依赖于300um~400μm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将N0和颗粒物 等污染转化成无害物。2004年3月~2006年9月,日本东京大 板桥交叉点工程试验记录表明,该方式工作效果较不稳定,一个 月后基本失效。 对于物理化学净化型,该技术采用生化处理设备去除空气中 的NO、CO和有机挥发物等。研究资料表明,为数不多的国家 进行过相关实验,如奥地利有两条隧道项目研究NO、CO和有 机挥发物等的处理,1996年研究结束后,未见有商业应用;德 国Clair试验项目,研究处理NO和有机挥发物,1999年试验 完成后未见有商业应用:日本松下公司、西松公司各自的脱硝设

备约从2004年开始商业化,走向工程应用,2004年3月~2006 年9月,日本东京大板桥交叉点处进行的大气净化公募试验结果 表明该形式的净化效果稳定、去除率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的隧道空气净化技术仍然是以除尘为 主。除尘技术和物理化学脱硝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美国、欧泌 和日本。除尘技术和设备主要以静电和湿式为主,或者两者结 器的方向发展

5. 4. 7 地下雨水利用

采用地下空间措施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并加以利 用的方式。

本章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活动中室内环境特有的开发特点和 使用要求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活动有较大影 向的不良地质作用和主要地质灾害相关的基本术语和关于地下空 间火灾、震灾、水涝等主要灾害的基本术语。人民防空术语因较 为独立而单列。

6.1地下空间建筑环境质量

本节为与地下空间利用室内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术语。第一 部分为环境保护对象,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地下空间热湿 环境”、“地下空间空气品质”、“地下空间光环境”、“地下空间声 环境”、“地下空间心理环境”等;第二部分为主要污染源,如 隧道眩光”、“地下道路车辆尾气”、“地铁环境振动”、“地铁环 境噪声”等。

6.1.1地下空间环境品质

常称之为地下建筑环境品质。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 的总体(此处不含社会因素)。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的环境则完 全不同,后者可以依靠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获得较高质量的建 筑环境,而地下建筑被包围在岩石或土壤之中,这就给地下建筑 内部的空气质量、视觉和听觉质量,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特殊影响,除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外,一般 工程应达到人在地下环境中能正常进行各种活动而没有不适感的 舒适环境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充许地下建筑环境出现使人 体产生致病、致伤、致死等危险的极限标准。

6.1.+地下空间光环境

光环境可称为视觉环境,衡量光环境质量的指标有照度、均 匀度、色彩的适宜度等。在地下建筑封闭的室内环境中,保持合 适的照度是必要的,光线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视觉疲劳,因此地 下建筑中的照度标准,至少应不低于同类型同规模的地面建筑。 在出人口部位白天的照度应接近天然光照度,形成一个强弱变化 的梯度,使人逐步适应,而夜简间则相反。地下商业建筑根据国际 照度标准(J1s),白货商店营业厅内照度应为(300~700)1x, 重点部位为(1500~3000)1x。为了使地下室内光环境尽可能接 近太阳光的光谱,不宜全部采用光色偏冷的荧光灯,可夹杂以白 识灯或其他光源。在色彩上宜采用偏暖色调,避免多用灰色或蓝 色,以使视觉环境呈现出和谐淡雅的色彩,使人精神爽适。

6. 1.6地下空间心理环境

6.1.8地下道路车辆尾气

其影响到儿童智力发育。中科院研究机构的有关实验表明,隧道 空气中的颗粒物会弓发而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一氧化碳使人 出现头痛、昏睡、失去平衡等症状:碳氢化合物能够致畸、致 癌、致突变,并引发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可损害视觉、呼吸系 统,引起息,同时可导致酸雨,引发光化学烟雾。卫生部门升 展的细胞恶性转化实验、致癌实验等呈阳性结果,已证明汽车尾 气中确有致突变性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将汽车尾气列人人 类潜在的致癌因素之一。从长远看,城市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大, 而地面可利用面积有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更多的道路隧道 必将不断建成,我们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隧道内机动车尾气排放 污染问题。在此大环境下,开展治理隧道空气污染的研究及应用 刻不容缓。

6.1.9、6.1.10地铁环境振动、地铁环境噪声

地铁环境振动亦称“建筑物振动”,指运行列车引起沿线固 本介质的往复运动而导致地面、建筑物基础或结构的振动。这种 由轨道路基扩散的振动在岩土体中以压缩波(pressurewave) 和剪切波(shearwave)或地表面瑞利波(Rayleighwave)的形 式激励建筑物基础。地铁环境噪声亦称“二次辐射噪声”,是指 被激励产生振动的建筑构件,其固体表面振动向周围空气介质辐 射的声压波,亦称固体噪声,二次辐射噪声的评价指标为等效A 声压级。

6.2.1岩土体环境 又称为“工程地质条件”

6. 2. 2 地下水环境

地下空间岩土环境与地质灾害

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指外界条件 使地下水环境产生改变,比如化学浆液污染、地下水阻断等。又 称为“水文地质条件”。

城市中心区域地面建筑设施密集、地下管线复杂,基坑施工 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将有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和地下管线 的安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地下工程的修建必然日益增 多,如何在开挖过程中防止塌并有效控制开挖引起的地面沉 陷,以保护工程沿线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已成为开展城市 地下工程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综上所述,设立该术语并编写 释义。

该术语来源于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1 50279~1998。有时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 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 裂缝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6.2. 8化学浆液污染

注浆目的是防渗、堵漏、加固和纠止建筑物偏斜,但也会因 成地下水污染,

6. 2.9 地下水阻断

大型地下工程插人地下隔水层,不仅阻碍了地下水的传输 响了地下水的蓄储和调节功能,影响范围大且时间长。

6. 2. 15围岩失稳

围岩,无其是洞室围岩失稳、塌方、冒顶是隧道施工中普遍 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城市地铁工程,洞室围岩失稳比较常 见。通过对围岩失稳的调查发现,围岩破坏儿乎都是沿已有的结 构面产生,并可形成新的断裂。洞室围岩失稳破坏,往往会导致 地表环境的突变,如洞内塌方引起地表坡体变形、地表塌陷等

本节列出地下空间火灾、震灾、水涝等主要灾害的基本术 语。第一部分为技术标准,如“道路隧道耐火极限”、“地下空间 防洪标准”等;第二部分为技术措施,如“地下建筑防火”、“地 下疏散通道”、“地下安全疏散口”、“防淹闸(门)”、“横截沟”、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等。

6.3. 1 地下空间防灾

地下空间的事故种类较多,包括火灾、水淹、地震、恐怖袭 击,其中火灾由于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对于乘莱行人员安全的威 胁性、对于结构安全的破坏性,历来被视为对地下空间安全的最 大挑战。地下空间的防灾应根据地下空间的功能、重要程度或规 模分类进行防灾设计,主要考虑防火、抗震、防洪等设计。 从城市防灾角度,利用地下空间防灾是城市综合防灾系统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防灾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功能的对应互补,地下空间的开发应是地面防灾功能的扩展及延 伸,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综合防灾的整体效应

6.3.2地下空间防火

火灾事故是地下空间中发生灾害次数最多、损失最为严重的 一种灾害。由于地下空间本身的结构特性,与地面建筑相比不利 消防因素体现在:一是其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二是人员出入口数 量少;三是自然通风条件差;四是难以实现天然采光,主要依靠 人丁照明。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烟害特别严重,人员疏散与扑 救工作十分困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程度将十分严重。地下 空间防火必须采取一些与地面建筑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整体的地 下空间防火设计包括建筑、结构(材料)、水电、监控系统和析 械通风等各个方面

地下空间结构包围在围岩介质中,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随围 岩一起运动,与地面结构约束情况不同,围岩介质的嵌固改变了 地下结构的动力特征,普遍认为地下空间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能。然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以地铁车站、区间隧道为 代表的大型地下空间结构首次遭受严重破坏,充分暴露出地下空 间结构抗震能力的弱点,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下结构 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地下空间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迫切性 愈来愈明显。

6. 3. 4 地下空间防洪

洪灾一直是很多城市需要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之一。城市发 主洪灾后,水往低处流,地下空间会发生口部灌水,乃至波及整 个相连通的地下空间,甚至会直达多层地下空间的最深层,对于 地下的设备和储存物质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对地下空间防洪能 力差的特点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依靠地下空间的密闭特性对 洪水实行封堵,另一个是考虑在深层地下空间建设大规模洪水调 蓄系统,

6.3.5道路隧道耐火等级

道路隧道耐火极限有两项内容,即火灾升温曲线和耐火 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块 交通隧道中规定采用RABT曲线比较合理。此外,根据现礼

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类隧道内承重结构 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二类隧道不低于1.50h,三类隧 道不低于2.00h。自前城市道路隧道的暗理段长度在(1.0~ 3.0)km的居多,即多属于一类、二类隧道。

6.3.6地下建筑防火

地下建筑防火包括火灾前的预防和火灾发生时采取的措施, 前者主要为确定耐火等级和耐火构造,控制可燃物数量及分隔易 起火部位等;后者主要为进行防火分区,设置蔬散设施及排烟 灭火设备等。

本节主要从与人民防空相关的技术标准中摘录了一些与 空间建设密切相关的基本术语。

6.4.1地下空间兼顾人民防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 求》规定:城市的地下交通十线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设,应当 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即将战时防护与平时使用相结合,同时战 时的内部设备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

它是与其他地下空间衔接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对于有防毒要 求的人防工程,口部一般包括竖井、扩散室、缓冲通道、防毒通 道、密闭通道、洗消间或简易洗消间、预滤室、滤毒室和出入口 最外道防护门或防护密闭门以外的通道等。

本章是地下空间利用活动中特有的资源控制、运作、建设与 维护阶段特有的地下空间权属、协调和控制活动等方面的基本 术语。

7.1地下空间规划与权属管理

本节列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 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为规划管理主要内容,如“地下空间建设用 地规划管理”、“地下空间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二部分为主要 规划控制指标,如“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地下空间适建性” 等;第三部分为地下公共设施主要配套控制指标,如“人防工程 建筑面积”、“人防工程建筑面积”等;第四部分为地下空间权属 管理主要内容,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置”、“地下 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出让”、“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 转让”等。 自前,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颁 布的规划设计要点及城市设计指弓进行市场接口控制,包括对土 地使用功能、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环境要求等的限制。当考虑 地下空间利用需求时,需要修改现有的规划设计要点的指引内 容,除与地面相同的一些规定要求外,还应当包括地下利用所涉 及的开发深度、水文地质、工程线路、控制区域、地面出入口安 排、防护安全措施、与地表及相邻建筑关系处理、灾害评估等 内容。 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法规是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的 基础和依据。目前,地下空间权在我国的法律中还没有正式成 文,与地下空间相关的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地下空间的概念还没

有在相关的法规中体现出来,只是较为零散地在部分规定中涉及 了相关的内容。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管理规定》指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 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但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各地城市规划条例中尚未有具体的地下空间 利用规划及管理规定。从长远看,均有必要补充和完善这些 法规。 7.1.1、7.1.2地下空间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地下空间建设工程 规划管理 参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中第十至第十三条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 有关规定,附着地面建筑进行地下工程和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 商业、仓储、能源、通信、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应持有关批 准文件、技术资料,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选址意见 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时,参考 《天津市地下空间规划条例》说法,确定了“地下空间建设用地 规划管理”、“地下空间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两个词汇。 7.1.10~7.1.12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置~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转让 200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 136条规定“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可以” 分别设立,第138条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中 未涉及地下空间使用性质和竖向使用范围。目前一些地方人大和 政府已经出台了部分规定,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 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试行规定的通知》 (2006年1月,泸府发!2006120号)、《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 用暂行办法》(2008年7月,深圳市政府第188号令)、《天津市 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管理条例》(2008年11月,天津市人天第15 次会议通过)、《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暂行

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转让

规定》(2009年5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审批通过,以市委 办发[2009]86号颁布)和《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 法》,这些法规和规章大多规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取得地 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应当按照法律、 法规的规定执行,”同时规定“应当明确地下建(构)筑物水平 投影最大占地范围、起止深度和建筑面积。”这些法规和规章将 地下空间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及地下空间使用权法律关系的基本 内容予以明确,为空间分层开发利用所涉及不动产权利的登记制 度创造条件。同时,参照以上相关法规和规章中地下空间使用权 出让管理的说法,确定了本条词汇。

7.2地下空间建设与使用管理

本节列出与地下空间建设与使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术语。第… 部分为建设管理主要内容,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 介”、“地下空间综合效益评估”、“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第二部 分为使用管理主要内容,如“地下空间设施维护”、“地下空间运 营管理”等。

地下空简开发利用环境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4号令《建设项国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力的有关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 价,以阐明建设项目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社会、经济、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为 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需编制项目的环境影响文件

7.2.2地下空间综合效益评估

不同于其他工程,地下空间综合效益评估的特点在于土地资 源的立体化开发,使得土地的开发价值与土地的空间权属、分层 开发、空间的立体区位等因素产生了必然的联系,从而导致评估 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地下空间资源的价值是地下空间特定的用 途和功能开发后,为人们带来的收益的货币化评价,即地下空间

的开发相对原有土地资源利用所创造的价值的增加量,在数值上 等于使用周期开发利用创造的总收益与投入的总成本的差值;根 据地下空间资源价值的组成,资源价值的估算应分别由效益估算 和成本估算组成。实际估算中,根据创造效益的不同,又可分为 经济效益测算和社会与环境效益测算两大部分。

7. 2. 3 地下工程风险管理

工程风险管理文指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包括建设、勘察、咨 询、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单位等)通过风险界定、风险识 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决策有效控制和妥善跟踪处理的全过程。城 市地下工程是高风险工程,它具有不可逆修建、投资天、建设周 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损失后果严重、风险关系复杂、风险管理 难度大等特点。建设各方均有风险,但各方风险不尽相同,结果 也有差异。因此,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与 之相适应的约束手段、方法,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与环 节之中。综上所述,设立本术语并编写释义。

7.2. 4地下工程风险评估

7.3地下空间信息管理

本节列出与地下空间利用信息管理相关的基本术语。第一部 分为地下空间信息类型,如“地下空间地籍信息”、“地下空间地 质信息”、“地下空间工程信息”;第二部分为主要地下空间信息

系统,如“地下空间地质信息系统”、“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 统”等。

7.3. 1 地下空间信息

为进一步理解地下空间信息的内容,参考相关文献将地下空 间信息类型归纳为: (1)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电力、供热、电信、工业等管 线及其附属设施信息; (2)地下交通、人防等地下设施信息; (3)各类建(构)筑物的地下主体、地下基础及其围护 信息; (4)各类水井、地源热泵(井)等信息。 大型地下空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信息管理是一项十分重 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 的分类、编码,并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地管理信息 客观地记录和反映项日建设全过程GB 50496-201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项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空间规划和管理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地下空间管 理信息系统,它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建设完整先进的地下空 间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全面改变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手 ,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反复利用,有利于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和 整个城市的发展。 现有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大多都是城市人防工程管理信息 系统。这些系统在1997年刚开始应用时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提高了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和维护管理的效率,代表着 当时的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社会各领 域的广泛应用,现有的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 题:(1)适用范围小;(2)共享程度低;(3)智能化程度低: (4)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研制地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国标是建立城市地下空间 数据库;建立完整的MIS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基本的

查询和统计功能;实现智能地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具体说系统 要具备以下特点:(1)较强的一体化功能;(2)较高的开放性; (3)较高的智能化;(4)较好的经济性。

7.3.5地下空间地质信息系统

工.程勘察成果资料内容繁多,关系复杂,如何从庞杂的勘察 原始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提取信息、真实形象地可视化表达勘察 场区地质特征,是目前工程勘察后期T作的重点和难点,而GIS 支术无其是三维GIS技术的发展使得勘察数据的综合应用和三 维再现成为可能,因此,三维地下空间地质信息技术成为近些年 来工程勘察行业的前沿和热点课题。综上所述,编写了本术语的 释义。

7.3.6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

DB11/T 1319-2016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技术规范.pdf统一书号:15112:26286 定价:18.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