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76.30-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载荷试验

DZ/T 0276.30-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载荷试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550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Z/T 0276.30-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载荷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

DZ/T 0276.30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DB11/T 1625-2019 场地形成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程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发

DZ/T0276《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分为3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岩石含水率试验; 第3部分:岩石颗粒密度试验; 第4部分:岩石密度试验; 第5部分:岩石吸水性试验; 第6部分:岩石硬度试验; 第7部分:岩石光泽度试验; 第8部分:岩石抗冻试验; 第9部分:岩石耐崩解试验; 第10部分:岩石膨胀性试验; 第11部分:岩石溶蚀试验; 第12部分:岩石耐酸度与耐碱度试验; 第13部分:岩石比热试验; 第14部分:岩石热导率试验; 第15部分:岩石击穿电压和击穿强度试验; 第16部分:岩石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 第17部分:岩石放射性比活度试验; 第18部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第19部分: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 第20部分:岩石三轴压缩强度试验; 第21部分:岩石抗拉强度试验; 第22部分:岩石抗折强度试验; 第23部分: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 第24部分:岩石声波速度测试; 第25部分:岩石抗剪强度试验; 第26部分:岩体变形试验(承压板法); 第27部分:岩体变形试验(钻孔变形法); 第28部分:岩体强度试验(直剪试验); 第29部分:岩体强度试验(承压板法); 第30部分:岩体锚杆荷载试验; 第31部分:岩体声波速度测试。 本部分为DZ/T0276的第30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 本部分起草人:谭睿、梅焱祥、程立文、易万元。

DZ/T0276.302015

DZ/T0276.30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DZ/T0276的本部分规定了测定岩体锚杆 本部分适用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中的中风化、强风化岩体的预应力锚固工程载荷试验

通过量测锚杆的轴向作用力,计算锚杆锚固的在

3.1根据锚固设计及工程需要确定观测锚杆的布置。 3.2测力计量程应与锚杆所施加的预应力大小相匹配。 3.3观测锚杆的数量应视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宜为锚杆总数的5%,重要工程或重点部位宜为10%。 3.4观测锚杆的结构形式宜与总体锚杆设计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一致。对有特殊要求的锚杆,载荷观测 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锚杆。 3.5地质描述应包括下列内容: 锚固区岩性、风化程度、结构类型和主要矿物成分。 b) 观测锚杆附近节理、裂隙、断层和软弱夹层等主要结构面产状及所在位置。 )铺固区工程地质图

4.1.1位移测表: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4.1.2加载装置。 4.1.3 电缆及其保护装置。 4.1.4 液压千斤顶。 4.1.5锚固张拉和锁定设备

4.1.1位移测表: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

仪器设备安装见图1。

仪器设备安装见图1。

图1岩石锚杆试验示意图

现场检测准备工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a)千斤顶的作用力方向应与岩石锚杆轴线重合。 b 锚杆加载反力装置宜选择支座横梁反力装置或承压板式反力装置: 1)采用支座横梁反力装置时,锚杆中心与支座边的距离应≥6d(d为锚杆孔直径)且≥2.0m。 2 采用承压板式反力装置时,当承压板直接置于锚杆顶部周围岩土层上时,承压板下的岩 体应力不大于岩体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且承压板下的岩体应力主要影响深度应小于 锚杆自由段长度。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在试验锚杆周围岩土上施工足够面积和足够 厚度的混凝土面层。

5.2.1基本试验锚杆数量不少于3根。 5.2.2基本试验所用的锚杆结构、施工工艺及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应与实际工程所采用的相同。 5.2.3基本试验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5.2.4基本试验应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荷载法。拉力型锚杆的起始荷载可为计划最大试验荷载的 10%,压力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锚杆的起始荷载可为计划最大试验荷载的20%。加荷等级与锚头位移 测读间隔时间见表1。

1基本试验锚杆数量不少于3根。 2基本试验所用的锚杆结构、施工工艺及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应与实际工程所采用的相同。 3基本试验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4基本试验应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荷载法。拉力型锚杆的起始荷载可为计划最大试验荷载 6,压力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锚杆的起始荷载可为计划最大试验荷载的20%。加荷等级与锚头位 卖间隔时间见表1。

DZ/T 0276.302015

体锚杆基本试验循环加卸荷等级与位移观测间

生1: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测读锚头位移不应少于3次 注2: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小于0.1mm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否则应延长观测时间,直至锚 头位移增量在2h内小于2.0mm时,方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5.2.5每级荷载施加或卸除完毕后,应立即测读变形量。 5.2.6每次加、卸荷时间内应测读锚头位移两次,连续两次测读的变形量均小于0.01mm时,施加下 级荷载。

AL 锚杆自由段长度的弹性变形计算值,单位为毫米(mm); Nmax 最大试验荷载,单位为千牛(kN); N。 初始试验荷载,单位为千牛(kN); L1 锚杆自由段长度,单位为米(m); E 杆体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MPa); A 杆体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AL2 锚杆锚固段长度的弹性变形计算值,单位为毫米(mm); L2 锚杆铺固段长度,单位为米(m); AL3 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弹性变形计算值,单位为毫米(mm)。

AL1 锚杆自由段长度的弹性变形计算值,单位为毫米(mm); Nmax 最大试验荷载,单位为千牛(kN); N。 初始试验荷载,单位为千牛(kN); L 锚杆自由段长度,单位为米(m); E 杆体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MPa); A 杆体横截面积DB21/T 3518-2021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审查技术规程.pdf,单位为平方米(m); AL2 锚杆锚固段长度的弹性变形计算值,单位为毫米(mm); L2 锚杆铺固段长度,单位为米(m); AL 自由段长度与1/2错固段长度之和的弹性变形计算值,

极限承载力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5.2.12铺杆极限承裁力除以安全系数

承载力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5.3.1锚杆数量不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3根。 5.3.2应分级加荷,起始荷载宜为锚杆拉力设计值的30%,分级加荷值分别为拉力设计值的0.5、0.75、 1.0、1.25、1.33、1.5倍,但最大试验荷载不应大于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8倍。 5.3.3当荷载每增加一级,均应稳定5min10min,记录位移读数。最后一级试验荷载应维持10min。 若在1min~10min内,位移量超过1.0mm,则该级荷载应再维持50min,并在第15、20、25、30、15、60min 时分别记录其位移量。 5.3.4从50%拉力设计值到最大试验荷载之间所测得的总位移量,应大于该荷载范围自由段长度预应 力筋理论弹性伸长值的80%,且小于自由段长度与1/2锚固段长度之和的预应力筋的理论弹性伸长值。 5.3.5最后一级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观测期内,锚头位移稳定或2h螨变量不大于2.0mm。 5.3.6试验数据整理公式同5.2.10

试验过程记录内容和格式见表A,1

DZ/T0276.30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岩体锚杆载荷试验记录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岩体锚杆载荷试验记录

DB35/T 1433-2019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技术规范表A.1岩体锚杆载荷试验记录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