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45-066-2018 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T 45-066-2018 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33.7K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899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45-066-2018 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2.1.1采空区是指地下矿层被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间。根据开采 现状分为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老采空区是指历史 上已经开采过,现已停采的采空区:现采空区是指地下正在开采 的采空区:未来采空区是指地下赋存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层 在规划中要开采的采空区而尚未开采的采空区。 由于不同采空区的勘祭内容和评价方法不同,所以本规范仪 讨论老采空区、现采空区两类。 12.1.2对老采空区主要应查明采空区的分布范围、理深、充填情 况和密实程度等,评价其上覆岩层的稳定性;对现采空区应预测 地表移动的规律,计算变形特征值。通过上述工作判定其作为建 筑场地的适宜性和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

12.2.1采空区勘察主要通过搜集资料和调查访问,必要时辅以物 探、勘探和地表移动的观测,以查明采空区的特征和地表移动的 基本参数。

探、勘探和地表移动的观测,以查明采空区的特征和地 基本参数。 12.2.3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自的是研究采空区及附近的区域 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的分布位置、 采矿状况、地面塌陷程度等。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是采空区勘察

的基础,其成果对采空区的勘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工作内容为: 1搜集勘察区已有的各种地质、地形、地貌、地震、构造、 水文、气象等资料,特别是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 2对勘察区的微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构造、矿产 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应对地表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建筑 物破坏等)情况进行调查访问; 3进行采矿情况的详细调查访问。调查内容主要为采空区位 置、开采情况等,根据调查资料绘制出采掘工程平面图; 4调查所采矿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矿层上覆岩性的组合 类型,条件许可时应进行并下测量工作,绘制采空区地质部面图 5初步确定工作区的三维工程地质结构概念和物探探测 范围; 6根据调查情况选择相应的物探方法。 12.2.4工程物探的目的是在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进行物理 探测。工程物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辅助手段,无论采用那一种物 探方法,都应在认识测区地质概念模型后进行典型地段(或并旁) 的试验,以掌握测区内各电性层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而利于未 知地段的解释。 12.2.6钻孔位置及数量,直接关系到勘祭精度和经济效益,在确 定之前需对地质、物探等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验证钻 孔的命中率,减少钻孔数量。 钻探位置确定后,钻探施工及地质描述至关重要,这不但需要 精细的施工工艺,而且需要钻探记录人员认真负责的操作和编录,

孔的命中率,减少钻孔数量。 钻探位置确定后,钻探施工及地质描述至关重要,这不但需要 精细的施工工艺DB35/T 1285-2018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雷电应急处置规范,而且需要钻探记录人员认真负责的操作和编录, 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遗漏空洞或埋深位置记录不准。

12.2.7小窑一般是人工开挖,采空范围较窄,开采深度较浅,一 股多在50m深度范围内,但最深也可达200m~300m,平面延伸 达100m~200m,以巷道采掘为主,向两边开挖支巷道,一般呈网 格状分布或无规律,单层或2层~3层重叠交错,巷道的高宽一般 为2m~3m,大多不支撑或临时支撑,任其自由垮落。因此,地表 变形的特征是: 1由于采空范围较窄,地表不会产生移动盆地。但由于开采 深度小,任其垮落,因此地表变形剧烈,大多产生较大的裂缝 和陷坑; 2地表裂缝的分布常与开采工作面的前进方向平行;随着开 采工作面的推进,裂缝也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互相平行的裂缝 裂缝一般上宽下窄,两边无显著高差出现。 对小窑开采区,搜集资料的工作方法主要是向有关方面调查 访问,并进行测绘、物探和勘探工作。 12.2.8地表变形观测是分析采空区的地面变形发展趋势和稳定 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12.3场地稳定性评价

12.3.1开采条件判别法评价采空区稳定性的关键是要了解采空 的采矿方法、升采范围、开采时间和矿层赋存条件等因素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一般适用于壁式陷落法开采或经过正规 设计的条带或房柱式采的地表稳定性评价。 地表沉降观测法可以通过获得的沉降观测数据,掌握采空区 地表当前的下沉速度,从而判断于何时可进行工程建设。

由地下采煤弓起的地表移动有下沉和水平移动,因地表各点 的移动量不相等,而产生三种变形: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这 两种移动和三种变形将引起其上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本身产生移 动和变形。地表呈平缓而均匀的下沉和水平移动,建筑物不会变 形,没有破坏的危险,但过大的不均匀下沉和水平移动,就会对 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表倾斜将弓引起建筑物附加压力的重分配。建筑的原均匀荷重 将会变成非均匀荷重,导致建筑结构内应力发生变化而引起破坏 地表曲率对建筑物也有较大的影响。在负曲率(地表下凹) 作用下,使建筑物中央部分悬空。如果建筑物长度过大,则在其 重力作用下从底部断裂,使建筑物破坏。在正曲率(地表上凸) 作用下,建筑物两端将会悬空,也能使建筑物开裂破坏。 地表水平变形也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破环。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附录四列出了地表移动与变形的三种计算方法:典型曲线法、负指 数函数法(部面函数法)和概率积分法,岩土工程师可根据需要 选用。 12.3.2根据地表移动特征、地表移动所处阶段和地表移动变形值 的大小等进行采空区场地的建筑适宜性评价,下列场地不宜作为 建筑场地: 1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当采深采厚比 大于2530,无地质构造破坏和采用正规采矿方法的条件下,地 表一般出现连续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基本指标

12.3.2根据地表移动特征、地表移动所处阶段和地表移动变形值

建筑场地: 1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当采深采厚比 大于25~30,无地质构造破坏和采用正规采矿方法的条件下,地 表一般出现连续变形;连续变形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基本指标 可用数学方法或图解方法表示;在采深采厚比小于25~30,或虽

大于25~30,但地表覆盖层很薄,且采用高落式等非正规采方 法或上覆岩层的地质构造被破坏时,易出现非莲续变形,地表将 出现大的裂缝或陷坑;非连续变形是无规律的、突变的,其基本 指标自前尚无严密的数学公式表示;非连续变形对地面建筑的危 害要比连续变形大得多; 2处于地表移动活跃阶段的地段,在开采影响下的地表移动 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对于地表每一个点的移动速度是有规律 的,亦即地表移动都是由小逐渐增大至最大值,随后又逐渐减小 直至零。在地表移动的过程中,可划分为起始阶段、活跃阶段利 衰退阶段;其中对地表建筑物危害最大的是地表移动的活跃阶段 是一个危险变形期: 3在地表倾斜大于10mm/m或地表曲率大于0.6mm/m²或地 表水平变形大于6mm/m的地段,对砖石结构建筑物破环等级口 达IV级,建筑物将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对工业构筑物,此值也已 超过容许变形值,有的已超过极限变形值,因此本条作了相应的 规定。 应该说明的是,如果采取了严格的抗变形结构措施后,即使 是处于主要影响范围内,可能会出现非连续变形的地段或水平变 形值较大(10~17mm/m)的地段,也是可以建筑的。 12.3.3对小窑采空区的稳定性评价,首先是根据调查和测绘的资 料来圈定地表裂缝、塌陷的范围,如地表尚未出现裂缝或裂缝尚 未达到稳定阶段,可参照同类型的小窑开采区的裂缝角用类比法 确定。其次是确定安全距离。地表裂缝或塌陷区属不稳定阶段 建筑物应予避开,并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的大小可根据

建筑物等级、性质确定,一般应大于5m~15m。当建筑物位于采 空区影响范围内时,要进行顶板的稳定性分析,但目前顶板稳定 性的力学计算方法尚不成熟。因此,本规范未推荐计算公式。主 要靠搜集当地矿区资料和当地的建筑经验,以判定其是否需要处 理和采取何种措施处理。

12.4采空区治理与监测

12.4.2注浆法是指向地基土颗粒的空隙、岩层界面、岩层空隙、 采空区的落带和裂隙带中注入具有充填、胶结性能的浆液材料: 硬化后能增强其强度或降低其渗透性的施工方法。 十砌法是在采矿后形成的空洞内,回填砌筑片石,使砌体与 洞顶板紧密接触后,堆砌体起到支撑顶板的作用,从而保证采空 文上覆岩石的稳定性。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矿层开采后未完全塌落 空间较大的采空区,且应具备采空区内通风良好、易于人工作业 材料运输等施工条件。 浆砌法同样是在采矿后形成的空洞内,用砂浆回填砌筑片石, 直至洞顶,使堆砌物具有整体性和足够的强度,并与洞顶板紧密 接触后,堆砌体起到支撑顶板的作用,从而保证采空区上覆岩石 的稳定性。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于砌法基本相同,由于堆砌物具 有较高的整体强度,多用于重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 开挖回填法是对建筑物区域浅层采空区先行开挖,然后用十 切或浆砌的方式回填。 桥跨方法是以桥的形式跨越采空区不稳定的地段,桥墩应落 在稳定的岩层中。主要适用于开采规模小、开采深度在十儿米内

的采空区。 采空区治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工期和安全 应主要考虑以下条件: 1矿藏和采空区的特征,包括:采空区类型、矿层顶板及覆 君性质、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矿层厚度和层数、开采厚度 采空区形成时间和矿层产状等; 2 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和重要性; 3施工条件。 12.4.3现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观测工作,一般由矿 产开采单位进行,勘察单位可向其搜集资料。

13.1.1危岩是指位于陡崖或陡坡上被岩体结构面切割且稳定性 较差的岩块。而当危岩在重力或有其它外力作用下,突然向下崩 落的现象称为崩塌。因此,危岩与崩塌的涵义有所区别,前者是 指岩体被结构面切割,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松动和塌落,后者是指 危岩的塌落过程及产物。 危岩和崩塌对人类及工程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如2008年9 月25日在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马安村陇留屯发生一起危岩崩塌 地质灾害,两块石头从山上约80m高的地方滚落,撞穿一户民房 造成母子2人死亡。2008年11月23日发生在河池市凤山县的突 发性山体崩塌,造成1人死亡、5人失踪、6人受伤住院,13间 房屋被掩埋、3间民房损坏。2009年3月2日至5日发生在桂材 秀峰区西山、叠彩区白面山、西城区金山的3起危岩崩塌灾害 造成了4死1重伤的重大事故。在居民区、建筑场地、工矿区、 交通线上等,为了保证建筑物稳定和人身安全,整治一个大型危 岩和崩塌工程往往需要数十万、白余万、甚至上十万的投资。故 拟建工程场地及附近有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危岩或崩塌时,应进 行危岩和崩塌勘察。

13.1.2崩塌按形成机理可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壹

塌、拉裂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

13.2.1在丘陵、山区选择场址和考虑建筑总平面布置时,应首先 判定山体的稳定性,查明是否存在产生危岩崩塌的条件。实践表 明,这些问题如不在选址或可行性研究中及时发现和解决,会给 工程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本规范也参照我国现行有关规 范规定危岩崩塌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 13.2.5、13.2.6危岩和崩塌勘察区的主要工作手段是工程地质测 绘。工作中应着重分析、研究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判断产生崩 塌的可能性及其类型、规模、范围等。预测发展趋势,对可能发 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途径、危害范围作出预测,为防治 工程提供准确的工 出防治措施

13.2.5、13.2.6危岩和崩塌勘察区的主要工作手段是工程地质测

绘。工作中应着重分析、研究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判断产生崩 塌的可能性及其类型、规模、范围等。预测发展趋势,对可能发 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途径、危害范围作出预测,为防治 工程提供准确的工程勘察资料并提出防治措施

13.3.4危岩和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应在查明形成崩塌的基本 条件的基础上,圈出可能产生崩塌的范围和危险区,评价作为工 程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方案的建议。

13.4.2对危岩的观测可遵循下列步骤实施 1对危岩及裂隙进行详细的编录;

1对危岩及裂隙进行详细的编录;

2在岩体裂隙主要部份设置伸缩仪,记录其水平位移量和垂 直位移量; 3分别绘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求得 移动速度。

14.1.1滑坡是一种对工程安全有严重威胁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 灾害,可能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故应进行专门的滑坡勘察。 14.1.2大型滑坡滑动时,其破坏力及整治的费用是非常大的,故 建筑物应力求避让大型滑坡

14.2.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查明滑坡范围、要素、性质及主滑 线较为有效的快捷方法,只有做好测绘与调查工作,才能有的放 天地选用恰当的勘探方法及合理地布置勘探工作量。

14.2.2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是查明滑坡范围、要素、性质及主滑 线较为有效的快捷方法,只有做好测绘与调查工作,才能有的放 天地选用恰当的勘探方法及合理地布置勘探工作量。 14.2.6不同的勘探方法获得的滑坡内部信息是不一样的。根据滑 坡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选用恰当的勘探方法,是岩土工 一

14.2.6不同的勘探方法获得的滑坡内部信息是不一样的。根据滑 坡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选用恰当的勘探方法,是岩土工 程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4.3滑坡稳定性评价

14.3.1由于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十分复杂,计算参数难以选定, 计算的模型与实际情况亦存在着偏差,故不宜单纯依靠计算,应 综合评价。

14.4滑坡整治与监测

14.4.4滑坡整治施工中,整治工程活动可能对滑坡的稳定产生以 下不利的影响: 1坡前土石方开挖、爆破工程或强夯加固振动等对滑坡稳定 性的影响; 2 滑坡支挡工程在施工顺序上的不当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 不正确的堆载和卸载,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滑坡体内或前缘积水、支护桩不坚持干作业施工、跨越滑

坡体的水管未迁移等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14.4.5滑坡体位移监测时,应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网,通过 定期观测,确定位移边界、位移方向、位移速率和位移量。滑坡 位置的监测可采用钻孔测斜仪、单点或多点钻孔挠度计、钻孔伸 长仪等进行,钻孔应穿过滑面,量测元件应通过滑带。地下水对 骨坡的活动极为重要,应根据滑坡体及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精心 布置,并应搜集当地的气象水文资料,以便对比分析。 对滑坡地点和规模的预报,应在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 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监测成果分析判定 对滑坡时间的预报,应在地点预报的基础上,根据滑坡要素的变 化,结合平面位移和高程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测斜仪 地音仪、测震仪和伸长仪的监视进行分析判定。

15.1.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是支护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根据不同的 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的重要标准。本条提 出边坡安全等级分类的原则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 技术规范》GB50330,按其破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危及人 的生命、造成的经济损失、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的严重性、边 坡类型和坡高等因素,将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 级。破坏后果很严重、严重的下列建筑边坡工程,其安全等级应 定为一级: 1由外倾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工程; 2危岩、滑坡地段的边坡工程; 3边坡滑塌区内或边坡塌方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 的边坡工程。破坏后果不严重的上述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可定为 二级。 15.1.3为给边坡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以达到安全、合理的整治 边坡的目的,对边坡(特别是一些高边坡或破环后果严重的边坡 进行专门性的岩土工程勘祭是十分必要的。 当某边坡作为主体建筑的环境时,应进行专门性的边坡勘祭 对于二、三级边坡可结合主体建筑场地勘祭一并进行。岩土体的 变异性一般都比较大,对于复杂的岩士边坡很难在一次勘察中就

将其主要的岩土工程问题全部查明;而且对于一些大型边坡,设 计往往也是分阶段进行的。分阶段勘察,是考虑与设计阶段相适 立和我国的长期习惯做法。 当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时,岩土差异性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往 住即使进行了初勘、详勘还不能准确的查明某些重要的岩土工程 问题,这时进行施工勘察就很必要了。

15.2.1对边坡勘察前应取得的资料是对边坡勘察工作的基本要 求。大量的建筑边坡失稳事故的发生,无不说明了雨季、暴雨过 程、地表径流及地下水对建筑边坡稳定性的重大影响,所以建筑 边坡的工程勘察应满足各类建筑边坡的支护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并开展进一步专门必要的分析评价工作,因此提供完整的气象、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资料,并分析其对建筑边坡稳定性的作用与 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对大面积基岩出露的边坡,测绘与调查的观测路线宜采用穿 越法,即垂直构造线与岩层走向布置。对每个不良地质体应有测 线和测点控制,其间距应视边坡的地质条件而定,当岩石露头较 少时,宜采用全露头标绘。对重要的地质界线或现象,应进行追 索性探查,当其覆盖层较薄时,应布置适量探并和探槽进行揭露, 查明其情况。对节理裂隙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详细量测,记录 其形状、相互切割与组合关系,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经验表明,

边坡的失稳与水的作用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边坡的测绘与 调查时,对边坡上的每一处出水点和地下水形成的湿地及其变迁 情况,均应引起重视并将其查明,分析水对坡体与坡脚的软化对 稳定性的影响。

1建筑边坡的勘祭范围理应包括可能对建(构)筑物有潜在 安全影响的区域;但以往多数勘察单位在专门性的边坡勘察中也 常常是范围偏小,将勘祭范围局限在指定的边坡范围之内: 2边坡的主要破坏方式是沿垂直于边坡走向的滑移失稳,故 而勘探线应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表15.2.6中勘探线、点的间距 是以能满足查明边坡地质环境条件的需要而确定的; 3对勘察孔进入稳定层深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是保证能查明 支护结构持力层的性状,并避免在坡脚(或沟心)出现判层错误 (将巨块石误判为基岩)等; 4对岩质边坡而言,是查明边坡岩体中结构面的发育性状。 用单一的直孔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采用多种手段,特别 是斜孔、并槽、探槽对于查明陡倾的结构面是非常有效的。 15.2.7对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工况下,土的抗剪强度是不同的。 所以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如 十坡处于稳定状态,十的抗剪强度指标就应用直接快剪强度进行 适当折减,若已经滑动则应采用残余抗剪强度;若土坡处于饱水 状态,应用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值等。 1抗剪强度室内试验时所选择的试验方法和条件应与自然 受力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相近。室内抗剪试验时应考虑如下几个

方面的因素: 1)如边坡的稳定是受岩体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夹层控制时,应 采用直接剪切试验,剪切方向宜与结构面方向一致;对不受结构 面控制的较厚土层或软弱层,应采用三轴剪切试验;对加荷速率 快、排水条件差的均质黏性土或有裂隙的黏性土,宜采用直接快 剪或三轴不排水剪试验: 2)当边坡运行期间岩土体受地下水、地表水浸泡或运行期间 有被浸泡的可能时,尚应作饱和状态下的剪切试验: 3)需要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应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剪 并测孔隙水压力,提供有效应力的抗剪强度指标: 4)对于岩层中的泥化夹层,当无法取样时,可刮取夹层或层 面上的土样制备成土膏,进行重塑土反复剪试验: 2岩(体)作为一种材料,具有在静载作用下随时间的推 移而出现强度降低的“蠕变效应”(或称“流变效应”);岩石(体) 流变试验在我国(特别是建筑边坡)做得不是很多:根据研究资 料表明,长期强度一般为平均标准强度的80%左右:对于一些有 特殊要求的岩质边坡,从安全、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岩体流变 试验是必要的; 3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是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及排水系统 设计所必需的,为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现场试验必须在确 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尚未完成的施工阶段可能出现显著变形或破坏的边坡。对于这些 边坡,应对施工期不利工况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 15.3.2工程地质类比法主要是依据工程经验和工程地质学分析 方法,按照坡体介质、结构及其它条件的类比,进行边坡破环类 型及稳定性状态的定性判断。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稳定性状态的定性判断; 2边坡稳定性计算; 3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15.3.3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取值,GB50021第4.7.7条和《建 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第5.3.1条规定不一样,考虑到 般边坡稳定性计算不采用残余强度,因此,本规范规定采用后 者的取值标准。 15.3.4在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或专门水文地质勘察中,应对边坡岩 土体或可能的支护结构因受地下水作用产生的侵蚀、矿物成分改 变等的物理、化学影响及影响程度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另外, 特别强调了雨李和暴雨过程的影响;对一级边坡或建筑边坡治理 条件许可时,可开展降雨渗入对建筑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工作

土体或可能的支护结构因受地下水作用产生的侵蚀、矿物成分改 变等的物理、化学影响及影响程度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另外, 寺别强调了雨季和暴雨过程的影响;对一级边坡或建筑边坡治理 条件许可时,可开展降雨渗入对建筑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工作

15.4.1本条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对不稳定边坡的加固处理措施。坡 率法是一种较为经济、施工方便的方法,对有条件的工程场地, 般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对不稳定的边坡可以通过预应力锚杆或 锚杆(索)、排桩式锚杆挡墙、板肋式锚杆挡墙、格构式锚杆挡

墙等支护的作用,使被结构面切割的岩体牢固地锚锁在稳定的岩 体中,从而使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保持长期稳定。除锚固措 施外,还列举了削坡护面、挡墙及排水等处理措施,这些方法如 能根据边坡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会对边坡的治理收到更好的效 果。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应用经验,对压实填土边坡可采用设置堆 石棱体、重力式挡墙、抗滑桩或理设土工格栅等加强措施。 15.4.2人工填方边坡一般在勘察期间尚未形成,边坡填土的质量 将与填筑材料、设计方案与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施工质量有密 切的关系,不是勘测工作本身所能控制的。当采用压实填边坡 时,进行施工前的现场剪切试验或室内试验,以及对填土施工质 量的检验、验收是十分必要的。 15.4.3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建筑而言,它 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由于多种原因对监测工作 重视不够,产生突发性灾害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因而规范特 别强调要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在勘 察过程中应进行监测。 众所周知,水对边坡工程的危害是很大的,因而掌握地下水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和最高水位等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对边坡治理是 很有必要的。对位于水体附近或地下水发育等地段的边坡工程宜 进行长期观测,至少应观测一个水文年。 15.4.4有必要时,应对大型边坡的地下水及边坡的变形进行监 测。地下水的监测包括水位、水量和水压等,监测时间至少为

测。地下水的监测包括水位、水量和水压等,监测时间至少为 个水文年,为确定边坡整治效果的水文地质的监测尚应持续到确

定的边坡稳定为止。对边坡的变形监测主要是测量坡面的位移, 重点应是边坡的可能不稳定区段和采取支挡、锚固措施的部位 目的是验证加固系统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应及时提出补救措施,并做好边坡稳定的预报工作。

16.1.1岩质基坑的勘察要求和土质基坑有较大的差别,到目前为 止,我国基坑工程的经验主要在土质基坑方面,岩质基坑的经验 较少。故本节规定只适用于土质基坑,岩质基坑的勘察可根据实 际情况按地方经验进行。 16.1.2自前基坑工程的勘察很少单独进行,大多是与地基勘察 并完成的。但是由于一些勘祭人员对基坑工程的特点和要求不很 了解,提供的勘察成果不一定能满足基坑支护设计的要求。例如 对采用桩基的建筑,地基勘祭往往对持力层、下卧层研究较仔细 而忽略对浅部土层的划分和取样试验;侧重于针对地基的承载性 能提供土质参数,而忽略支护设计所需要的参数;只在划定的轮 郭线以内进行勘探工作,而忽略对周边的调查了解等。因深基坑 开挖属于施工阶段的工作,一般设计人员提供的祭任务委托书 可能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勘察单位应根据本节的要求 开展工作。

16.2.1分阶段勘察是根据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数十年勘 察工作的经验规定的,因此,分阶段勘察的原则必须坚持。但也 应注意到,工程的规模和要求各不相同,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

差别也很大,要求对每个基坑都分阶段进行勘察,是不实际也是 不必要的。勘察单位应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相应阶段的勘察工作, 满足基坑支护设计要求。 在城市和工业区,一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勘察资料。当 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时,可以直接进行详细勘察。但对于高 层建筑和其它重要工程,在短时间内不易查明复杂的岩土工程问 题,并作出明确的评价,故宜分阶段进行。 16.2.2环境保护是深基坑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建筑物密集、 交通流量大的城区无其突出。由于对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 线情况不了解,就盲目开挖造成损失的事例很多,有的后果还十 分严重。所以一定要事先进行环境状况的调查,设计、施工时才 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地面建筑物可通过观察访 可和查阅档案资料进行了解,对地下管线可通过地面标志、档案 资料进行了解。有的城市建立有地理信息系统,能提供更详细的 资料。如确实搜集不到资料,应采用开挖、物探、专用仪器或其 它有效方法进行探测。 16.2.3基坑勘察深度范围2H大致相当于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悬 臂桩墙的嵌入深度,在土质特别软弱时可能需要更大的深度。但 般地基勘察的深度比这更大,所以勘察深度满足本条规定的要 求一般不会有问题。但由于场地周边的限制,在平面上扩大勘察 范围可能会遇到困难。考虑这一点,本条规定对周边外以调查研 究、搜集原有勘察资料为主。在复杂场地和斜坡场地,由于稳定 性分析的需要,或布置锚杆的需要,必须有实测的地质部面,故 应活是左黑批探上

16.2.5深基坑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同于供水水文地质勘 祭工作,其自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降水设计(包括降水 并的布置和并管设计)的需要,二是满足对环境影响评估的需要 前者按通常供水水文地质勘祭工作的方法即可满足要求,后者因 涉及问题很多,要求更高。降水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需要对基坑列 围的渗流进行分析,研究流场优化的各种措施,考虑降水延续时 间长短的影响。因此,要求勘察对整个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作更 详细的了解,具体的勘祭和试验工作可执行本规范第19章及其它 相关规范的规定。 当已做的勘察工作比较全面,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已满足要 求时,可不必再作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16.2.8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是支护设计最重要的参数,但不同的试 验方法(有效应力法或总应力法、直剪或三轴剪、UU或CU)可 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勘察时应按照设计所依据的有关标准、规范 的要求进行试验,提供数据。 从理论上说基坑开挖形成的边坡是侧向卸荷,其应力路径是 不断减小,明显不同于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地基土。另外有些特殊 性岩土(如超固结老黏性土、软质岩),开挖暴露后会发生应力 释放、膨胀、收缩开裂、浸水软化等现象,强度急剧衰减。因此 选择用于支护设计的抗剪强度参数,应考虑开挖造成的边界条件 改变、地下水条件的改变等影响,对超固结土原则上取值应低于 原状试样的试验结果

16.3 岩土工程评价

16.3.1本条文所列内容是深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基本

16.3.1本条文所列内容是深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基本内容,但作 为岩土工程勘察,应在岩土工程评价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只有通 过比较全面的分析评价,才能使支护方案选择的建议更为确切 更有依据。 降水消耗水资源。我国是水资源贫之的国家,应尽量避免降 水,保护水资源。降水对环境会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对环境影响 的评价自前还没有成熟的得到公认的方法。自前我国一些国家和 地方的标准、规范上所列的方法是根据水头下降在土层中弓引起的 有效应力增量和各土层的压缩模量分层计算地面沉降,这种粗略 方法计算结果并不可靠。根据南宁市的经验,降水弓引起的地面沉 降与水位降幅、土层部面特征、降水延续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 而建筑物受损害的程度不仅与动水位坡降有关,而且还与土层水 平方向压缩性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有关。地面沉降最大区 域和受损害建筑物不一定都在基坑附近,而可能在远离基坑外的 某处。因此评价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依靠调查了解地区经验 有条件时宜进行考虑时间因素的非稳定流渗流场分析和压缩层的 固结时间过程分析。 在近年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地下水的抗浮设防水位取值不科 学不合理,导致地下室破坏受损的质量事故越来越多。因此,总 结多年工程经验,结合现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门 72地下室抗浮评价的相关条款,本次修订增加本条第6款,以指 导如何综合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我区很多地市属南方滨海和滨江

地区,经常发生街道水浸现象,因此,当无确切的水位资料时, 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宜取室外地坪标高以下0.5m~1.5m。必要时 对抗浮设防水位进行专项论证。

16.4基坑支护与监测

16.4.1自前基坑采用的支护措施和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 来不外乎为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C 表3.3.1所列的5种型式。由于各地地质情况不同,勘察人员提供 建议时应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经验和习惯,对已有的工程进 行调查。 16.4.2由于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基坑工程的设计计算往往不很 准确,无论是岩土参数还是计算模式,常常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 必要时可调整施工程序或调整支护设计。遇到紧急时,应及时发 出警报,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及时报送,发现异常或趋于临界状态 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

下水的控制措施,如: 1覆盖型岩溶地区需要进行降水或截水的深基坑工程,由于 岩溶含水层厚度巨大,一般有几十米到一百多米厚,其空间分布 很不均匀,当场地岩溶强烈发育,地下水水量丰富,大流量抽水 容易引发地面塌陷等工程危害,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后, 才能正确评估降水或截水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时可进行多个抽水 并(孔)的干扰抽水试验以及其它专门试验; 2对受多层孔隙地下水影响且含水层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 宾海地区的深基坑工程,当含水层水量丰富、大量抽水可能引起 每水入侵等环境危害时,亦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提前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为GB50021所要求。由 于专门水文地质勘察中涉及到野外试验和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的 周期较长,故勘察时间应该提前,其次,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与建筑结构布置关系不大,初步设计的总平面图确定之后就可以 开展工作,因此规定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应在岩土工程详细勘 察阶段之前开展。

17.2.1在岩土工程勘祭中地下水对基础工程和环境的影响问题 来越突出,如基础设计中的抗浮、基坑支护设计中的侧向水压 力、基坑升挖过程中的管涌、突涌以及工程降水弓起地面沉降等 环境问题。大量工程经验表明,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安全与 造价的影响极大。因此,勘察中要求查明与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 条件,评价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

程问题,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 17.2.2一般来说,当地表河流往往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河 流的洪水位对确定地下水抗浮水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为此要 求搜集50年一遇的洪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等有关资料及其变化 和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17.2.2一般来说,当地表河流往往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河 流的洪水位对确定地下水抗浮水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为此要 求搜集50年一遇的洪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等有关资料及其变化 和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17.2.5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有现场试验和 室内试验两种方法,由于含水层的厚度和岩性分布极不均匀,现 场难以取得代表性的试样,而且含水层的边界条件复杂,在场地 条件未查清前,室内模拟的边界条件与实际相差太大,室内与现 场试验结果有时相差几个数量级,如选择参数不当,可能造成不 安全的降水设计,故本条提出宜采用现场试验。 17.2.6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之上或虽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之下,但含 水层富水性差,采用集水明排方法可以满足施工要求的工程,结 合岩土工程勘察,在通过搜集和调查取得的资料能满足工程要求 时,可不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按当地经验提供有关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经验值等水文地质参数。 17.2.7地下水位的量测十分重要,查明多层含水层的各层地下水 位以及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附近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不 仅因为地下水可能对建筑材料的化学作用,而且对基础设计和基 坑支护设计施工有较大的影响。但自前不少勘察人员往往只测量 实际上不存在的混合水位,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本 条强制规定,当有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采取止水措 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隔离,分层量测地下水位。

室内试验两种方法,由于含水层的厚度和岩性分布极不均匀,现 场难以取得代表性的试样,而且含水层的边界条件复杂,在场地 条件未查清前,室内模拟的边界条件与实际相差太大,室内与现 场试验结果有时相差几个数量级,如选择参数不当,可能造成不 安全的降水设计,故本条提出宜采用现场试验

17.2.6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之上或虽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之下,但含 水层富水性差,采用集水明排方法可以满足施工要求的工程,结 合岩土工程勘察,在通过搜集和调查取得的资料能满足工程要求 时,可不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按当地经验提供有关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经验值等水文地质参数。 17.2.7地下水位的量测十分重要,查明多层含水层的各层地下水 位以及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附近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不 仅因为地下水可能对建筑材料的化学作用,而且对基础设计和基 坑支护设计施工有较大的影响。但自前不少勘察人员往往只测量 实际上不存在的混合水位,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本 条强制规定,当有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采取止水措

水层富水性差,采用集水明排方法可以满足施工要求的工程,结 合岩土工程勘察,在通过搜集和调查取得的资料能满足工程要求 时,可不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和试验,按当地经验提供有关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经验值等水文地质参数。

位以及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附近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不 仅因为地下水可能对建筑材料的化学作用,而且对基础设计和基 坑支护设计施工有较大的影响。但目前不少勘察人员往往只测量 实际上不存在的混合水位,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本 条强制规定,当有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采取止水措 施将被测含水层与其它含水层隔离,分层量测地下水位。 17.2.8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直接量

测。稳定水位是指钻探时的水位经过一定时间恢复到天然状态后 的水位:地下水位恢复到天然状态的时间长短受含水层渗透性影 响最大,根据含水层渗透性的差异,本条规定了至少需要的观测 时间;当需要编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工期较长时,在工程结束后 宜统一量测一次稳定水位。上层滞水常无稳定水位,但也应量测 采用泥浆钻进时,为了避免孔内泥浆的影响,应将测水管打 入含水层不少于20cm后方可较准确地测得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量测精度规定为土2cm是指量测工具、观测等造成 的总误差的限值,因此量测工具应定期用钢尺校正。 17.2.9抽水试验方法和应用范围可分为下表四种情况:

表17.2.9抽水试验方式(类型)及适用条件

17.3.1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始终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工程勘察中应当对其作用进行 预测和评价,提出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地下结构物、挡土墙等,评价

地下水抗浮作用时,地下水抗浮水位应为建筑寿命周期(一般为 50年)内的最高地下水位。

17.4地下水控制与监测

17.4.1要求施工中地下水位应降至开挖基坑底面以下0.5m~ 1.0m(砂土应在0.5m以下,黏性土和粉土应1.0m以下)是为了 避免由于土体中毛细作用使槽底土质处于饱和状态,在施工活动 中受到严重扰动,影响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在降水过程中如不 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带出土颗粒,有可能使基底土体受到扰动 亚重时可能影响拟建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附录A广西新近系、古近系泥岩的

A.1新近系(Neogene System)和古近系(Paleogene System)曾 统称第三系。根据目前的中国地层表,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或上 第三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新近系,新近系自下而上包 括中新统和上新统;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或下第三系(Eogene System),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古近系,古近系自下而上 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中国新近系和古近系以陆相为主,广西主要分布于南宁、百 色、宁明等地。广西新近系地层主要沉积类型为内陆盆地湖泊沉 积,以灰色粘土岩富含哺乳动物和昆虫化石为其主要特征;广西 古近系地层主要沉积类型有两种:①干燥气候条件下山间盆地的 红色碎屑堆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常夹岩盐和石膏:②湿润 气候条件下凹陷盆地的含油、煤堆积,是中国较重要的含油、煤 地层。 广西新近系、古近系泥岩是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和粉砂岩的统称,是“岩不岩、十不士、似岩非岩、似士非士” 的介于岩石和土之间的过渡类型,归属软质岩石类SHT3408-2022石油化工钢制对焊管件技术规范.pdf,是广西软岩 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将有助于泥岩地层的岩土 工程活动。本规范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和岩石的天然状态 单轴抗压强度f对泥岩进行分类。

附录B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算

B.0.1岩石地基承载力可采用岩体载荷试验直接确定,当进行大 型载荷试验或大型剪切试验有困难时,对于完整、较完整岩石, 也可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作为评价承载力的基础,即以fk乘以 折减系数步,得到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广西新近系、古近系 泥岩一般为膨胀性岩土,无法做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宜采用 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评价。 在工程应用上,微风化岩(即较完整岩体)折减系数平一般 为0.20~0.33,中等风化岩(即较破碎岩体),一般为0.17~0.25, 参考有关国家和地方规范的取值,结合广西长期以来的大量工程实 残经验,得出表B.0.1。碳酸盐岩和新近系、古近系泥岩在广西很 有代表性,根据广西的工程经验,特别将其.的建议值单独提出

附录C按查表法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GB/T 41883-2022 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钽及钽合金附录D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

广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广西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可退回我会退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