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646-2010 特大跨径桥梁施工测量规范.pdf

DB32∕T 1646-2010 特大跨径桥梁施工测量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1409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1646-2010 特大跨径桥梁施工测量规范.pdf

3.6.2由于索道管安装的精度要求高,为保证放样精度应在索道管安装测量前,对使用的控制点进行复

8.6.3索道管安装的放样程序如下

a)首先放样锚固钢套管的概略位置于劲性骨架上,使之基本就位。 b)利用一定厚度的钢板加工一个锚固钢套管标定件,该标定件的直径与斜拉索索道管内径一致,四 周焊接对称的四块垫板,精确标定圆周中心,并做好标记。 c)同样,用约1cm厚的钢板加工一个半圆形的标定件,该标定件直径和斜拉索索道管内径一致, 精确标定圆周中心并作好标记。将其插入预先标定好的索道管外管口中,使其吻合并固定,此时盘心即 为外侧套筒中心位置: d)由控制点上的全站仪直接测量索道管的锚垫板中心和管口中心三维坐标,并由实测坐标计算两中 心的间距。 e)将锚垫板中心调整到设计位置并检测; f)由调整到位后锚垫板的中心实测坐标、斜拉索设计的空间方向余弦和两中心间距计算管口中心的 设计坐标; h)将管口中心调整到设计位置并检测,然后计算实测点位至斜拉索轴线的垂距(偏差值); i)由于调校管口时可能引起锚垫板移动,故应重测锚垫板中心并再次调校; j)重复上述工作,直至满足定位精度要求。 8.6.4索道管定位和检查宜在气温较为稳定的夜间进行,一般在凌晨至日出前完成。

[北京]豪华宾馆及会议中心综合楼装饰施工组织设计(鲁班奖)_secret.doc8.7.1主索鞍安装精度的要求见表6.7

DB32/T16462010

7.5散索鞍的安装精度由两部分组成, 平面位置和高程由散索鞍的格栅和底座决定,倾角由肯 面的IP点测定,所以散索鞍安装精度完全由格栅的安装精度决定,格栅的定位允许偏差见表6.

志采用悬挂钢尺传高法或全站仪精密传高法测定其高程。测量工作宜在夜间气温稳定时进行。 3.7.7格栅定位测量宜采用交会法、轴线法或坐标方格网法,高差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8.8悬索桥空缆线形测量

8.8.2基准索股的线形调整测量需在夜间温度稳定时进行。温度稳定的条件为:长度方向索股的温差△ T≤2℃;横截面方向的温差△T≤1℃;当风速超过12m/s或雾太浓均不可进行索股调整。 8.8.3基准索股的调整要反复测量,多次调整,至少应连续进行3个晚上的稳定观测。每晚取得3个测 回以上的有效数据。在容许范围内,将3天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基准索股高程, 8.8.4基准索股调整时,应考虑温度修正。在基准索股高程测量时,同时采用接触温度计每5~10分钟 测一次索股温度,测点沿长度方向布置在边跨1/2、中跨1/4、1/2、3/4处;沿断面方向布置在索股上、 下。

DB32/T16462010

注:D为观测边长,m

3.8.6上下游两根基准索股相对垂度测量宜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即连通管测量。采用直径约2cm的 长透明橡胶管灌以清水作为连通管,通过测量管中水面位置确定上下游基准索股的高差。 3.8.7一般索股的垂度测量采用相对高差法,即使用钢板尺量测一般索股与基准索股的高差,重复测量 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值,并以基准索股调整一般索股。 3.8.8索股架设期间,应对基准索股高程、塔顶位移和散索鞍倾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测。 3.8.9成缆后,应进行主缆线形测量。主要测量主缆锚固点,边跨跨中、中跨跨中、1/2、1/4、3/4等 处的坐标。

8.9.1索夹安装定位允许偏差见表6.9

3.9.3索夹放样时,首先应放出天顶线。由于天顶线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动,所以索夹放样应选择在夜间 气温相对稳定时段进行,天顶线位置确定采用钢板尺标定。 3.9.4索夹的里程是根据特定的结构状态(如温度、跨径等)计算出来的。所以放样时应根据监控指令 加以修正。 8.9.5放样时,全站仪架设在一岸塔顶控制点上,以对岸塔顶位置为控制,采用测距法确定索夹两边缘 的位置。此外,为便于索夹安装,在边缘外10cm处设置参考标志。同时,应在对岸架设仪器,重新放样 次,两次取平均值作为索夹的最终位置。 3.9.6索夹位置确定后,应根据空缆状态的线形利用检定后的钢尺检查两索夹间距,差值不大于10mm

8.10.1.1悬索桥/斜拉桥线形监控工作直接决定着成桥的线形质量,其中线形测量是线形监控的重要内 容,必须认真对待。 8.10.1.2线形测量应与温度场监测、结构内力监测等项目同步进行。 8.10.1.3由于线形测量成果与温度关系密切,测量工作宜在日照温差对结构影响最小时即清晨日出之 前进行。

DB32/T16462010

8.10.1.4风速大于12m/s时,不宜进行线形测量。 8.10.1.5线形测量的成果,实施单位必须进行100%的检查,并经监理单位确认后,及时提

4风速大于12m/s时,不宜进行线形测量。 5线形测量的成果,实施单位必须进行100%的检查,并经监理单位确认后,及时提交监控单位。 悬索桥线形测量

8.10.2悬索桥线形测量

8.10.2.2钢箱梁吊装前应进行桥下、水下地形测量,以便根据运梁驳船的需要清理航道。架设前,宜 进行驳船定位试验,以保证定位精度。 8.10.2.3梁段吊装阶段线形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主缆跨径、塔顶坐标、索鞍残留预偏量等。监控测量 工作均需在夜间气温稳定时进行。监控部门根据线形监控数据决定顶推量和顶推时段。 8.10.2.4合拢状态线形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主缆跨径、塔顶坐标及索鞍残留预偏量。合拢口下、上缘 宽度及相对高差应至少进行24小时的连续测量,以便了解合拢口随气温变化的规律。测量周期一般为2 小时一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测次或连续测量的时间。 8.10.2.5成桥状态线形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跨跨径、塔顶位置及索鞍残留偏差。同时也要对结 构日照变形规律进行观测,特别是旁弯测量

8.10.3斜拉桥钢箱线形测量

8.10.3.1斜拉桥钢箱梁拼装允许偏差见表6.10

3.10.3.2J也 a)第一工况:拼装梁段的定位; b)第二工况:斜拉索第一次张拉 c)第三工况:桥面吊机前移到位; d)第四工况:斜拉桥第二次张拉。 8.10.3.3每个工况线形测量的主要内容有:钢箱梁标高测量、轴线测量和塔顶水平位移测量等 8.10.3.4起始梁段在全桥钢箱梁精确匹配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准确定位。定位工作宜用轴线法或 三维坐标法进行,并用边、角交会作检查。

DB32/T16462010

8.10.3.5为消减温度变化引起梁体和索塔的不规则变化,线形测量应在夜间气温稳定时段进行。 8.10.3.6钢箱梁标高测量应采用DS,型以上水准仪进行精密水准测量,测量前校正水准仪的i角,使 其小于10”。 8.10.3.7塔柱位移测量应采用1类测距精度的全站仪观测,测量方法应采用极坐标法或测距法。测量时 段应与标高测量同步进行。 8.10.3.8为确定合拢段梁长和合拢时机,宜选择5个以上特征断面对合拢口上、下宽度和梁端高差进行 测定。观测连续时间不应少于24小时,测量时间间隔为1次/小时。合拢口宽度采用检定后的钢尺丈量, 高差采用水准仪测量。合拢口连续测量时,必须与温度场测量同步。 8.10.3.9全桥合拢后,应根据监控指令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以便通过索力调整全桥线形,

8.10.4.2为保证梁体的结构安全和线形平顺,在主梁悬臂浇筑过程必须进行线形测量,测量的主要内 容有:梁体的标高、轴线偏差和塔顶变位。 8.10.4.3悬臂浇筑前端底板和桥面高程时,应对挂篮前端的垂直变形及预拱位置进行监测。施工过程 中要对实际高程进行监测,当与设计值有较大偏离时,应会同有关人员查明原因进行调整。 8.10.4.4放样斜拉索索道管位置和锚头尺寸要精确,并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检查。 8.10.4.5测量规定与要求: a)对于每一个悬浇梁段要进行6种工况的标高和挠度观测,即挂篮就位及立模后、浇筑混凝土前、 浇筑混凝土后、张拉预应力钢束前、张拉完预应力钢束后、移动挂篮前(后)。 b)测量工作一般应在清晨日出前完成。 c)在进行标高观测的同时,应进行中轴线位置观测。墩沉降观测应根据施工的进度情况,进行周期 性观测。 d)在对梁段标高和中轴线进行测量时,若实测值与设计计算预测值之差超过土10mm(高程)、5m (中轴线偏位)时,应进行复测。若仍超过限值,应分析原因,在施工控制组和监理同意后方可结束测

DB32/T16462010

e)连续梁的合拢,测量箱梁顶面标高和轴线,连续测试温度影响偏移值,观测合拢段在温度景 体长度变化和梁端高程变化的关系

DB32/T16462010

兰杆、护栏安装的允许偏

9.1.1竣工测量应真实可靠地反映建筑物的位置和几何形状,为桥梁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工程维护等 工作提供依据 9.1.2竣工测量应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及全桥施工结束后,尽早实施。对于需要竣工测量的部位,应 事先与设计、施工管理单位协商,确定测量项目,防止遗漏。 9.1.3视需要测绘施工区竣工平面图。工总平面图一般采用与施工控制网相同的坐标系,

9.1.4跨工测量可采用下列作业方法

a)随着桥梁施工的进程,按竣工测量的要求,逐渐积累竣工资料。 b)待分项工程完工后,进行一次性的测量。 c)对于深基础施工部位、水下施工部位以及上部结构施工部位的竣工测量,宜采用a)、b)款的作 业方法。

9.2.1竣工测量主要包括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和成桥线形的测量工作。

9.2.1竣工测量主要包括下部结构、

g)斜拉桥索道管定位测量(锚固点高差、孔道位置和预埋件位置)。 9.2.3上部结构竣工测量包括下列主要项目: a)悬索桥散索鞍座成桥位置测量及倾角测定; b)悬索桥主鞍座成桥位置测量; c)悬索桥主缆的索股标高测量(基准索股中跨和边跨跨中标高、上下游高差、一般索股与基准索股 相对偏差); d)悬索桥索夹对中偏差、索杆吊点上下游高差测量; e)箱梁定位、箱梁支座定位和伸缩缝检查测量。 9.2.4桥梁总体质量竣工测量包括下列主要项目: a)桥梁桥面中线偏位测量:

b)桥宽、桥长及桥面纵横坡测量 c)成桥线形测量。

DB32/T16462010

9.3.1峻工图的编绘,应与设计平面布置图相对应,图表可参照竣工管理部门的统一图幅规格选用,分 类装订成册,并附必要的文字说明。

a)桥梁施工控制网原始观测手簿、概算及平差计算资料。 b)施工控制网加密与复测布置图、控制点坐标及高程成果表。 c)基础工程(锚锭基础和桩基础)竣工建基面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 d)结构部位的实测坐标、高程与设计坐标、高程比较表。 e)桥梁预埋件和金属安装件的竣工测量成果(坐标表、平面、断面图)。 f)施工期变形系统布设与观测方案资料。 g)桥梁施工竣工总平面图等。

9.4静动载试验的测量工作

9. 4. 1 一般规定

4.1.1静动载试验的测量工作是评价桥梁设计和建设整体性能状态的重要内容,应认真完成。 4.1.2测量工作的实时性要求高,应制定简洁、快速的测量方案。 4.1.3测量工作应与应力监测、索力监测等同步进行。数据采集时应同时测量温度、气压等环 便对成果进行改正。

9. 4. 2 静动载试验测量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9.4.2.1试验测量工作的技术要求

9.4.2.2静动载试验测量工作主要包括索塔顶面的变形、主梁挠度监测、主梁梁端的纵向位移等。 9.4.2.3试验时,测点的测量误差不宜超过总体变形量的10%,根据要求应合理地选择测量仪器、测量 方法。 9.4.2.4挠度测点应布设在主梁的最不利位置,主梁挠度监测宜布设在桥面上、下游侧的对称部位, 般可布设在主梁的二分点、四分点、八分点等位置。对于钢箱梁桥面,测点位置应布设在钢箱梁施工拼 装缝断面处。 9.4.2.5斜拉桥主梁梁端水平位移可采用在梁端两边对称布设在四个实测点,通过测定四个监测位移值 计算主梁梁端的水平位移。

.2.6测点观测目标的架设应保证牢固、稳定、

9.4.3.1静载试验的挠度观测可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GPS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全站仪三维坐 标测量等方法。根据现场情况,宜选择精度、劳动强度、观测时间、进度影响等方面选择有效的测量仪 器和方法。

DB32/T16462010

40站仪测角精度不低于2”,测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不低于5mm+1ppm。 9.4.3.3索塔顶面变形宜采用GPS动态差分测量方法和三维极坐标方法。GPS接收机标称精度不应低于 5mm+1ppm。全站仪测角精度不低于1”,测距精度不低于1mm+1ppm。 9.4.3.4悬索桥主梁梁端的纵向位移应在梁端支座布设线位移传感器测量。 9.4.3.5悬索桥主梁截面倾角测量,应在截面上、下游侧布设连通管测定高差,并计算截面倾角变化。

10施工期外部变形监测

10.1.1施工期外部变形监测是特大跨径桥梁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应在桥梁设计时统筹安排。施工开 始时,即应进行外部变形监测工作。 10.1.2外部变形监测工作应包括建筑物的下部结构、上部结构及周围场地的各种水平位移测量和垂直 位移测量。 10.1.3外部变形监测应能确切反映建筑物及周围场地的实际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作 业方法的基本要求。 10.1.4变形监测点一般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10.1.5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进行精度估算,然后按以下原则确定: a)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充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监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 b)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充许值时,应分别估算监测点精度,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 度等级。 c)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要求,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 10.1.6变形监测的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而定。一般宜每年复测一次。当检测成果出现 异常、桥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复测。 b)监测点的首期观测,应连续观测两次,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c)监测点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 虑。观测过程中,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测次。 d)不同周期观测时,置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 10.1.7变形体是否进入稳定期,应根据变形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变 形量不大于2V2倍测量中误差可视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10. 2 选点与埋设

10.2.1基准点的选择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尽量利用施工控制网中的控制点。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单独建立。 b)基准点应建立在变形影响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在土质或地质不稳定地区设置基准 点时,应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c)基准点的位置选择应注意对工作基点或监测点构成有利的作业条件。 d)平面位移的基准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的混凝土观测墩,设置强制对中盘底座平面不平度应小于 0°,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应不大于土0.1mm。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基准点,以便检核。 e)垂直位移的基准点,宜在大桥两岸各布设一组,每组不少于3个固定点。 10.2.2工作基点的选择及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的稳定位置或相对稳定的位置,且便于监测点测量。

a)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的稳定位置或相对稳定的位置,且便于监测点测量。 b)工作基点一般应建造具有强制归心的混凝土观测墩,

DB32/T16462010

c)对通视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作,亦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 d)工作基点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对其 急定性检测

10.2.3监测点的选择与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点应选设在变形体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与变形体牢固结合,且能控制变形体的范围。 b)监测点应便于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上对其进行测量。 c)监测点埋设时,以不影响建筑物外形美观为原则,可埋设明标志或暗标志。 d)垂直位移监测点宜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一处,一同使用。 0.2.4观测墩上的照准标志根据观测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确定,可采用各式垂直杆、平面规牌、活动规 牌等精确的照准标志设备。照准标志的形式、尺寸、图案和颜色,应根据环境和观测距离等条件进行选 择。 1025观测墩上应严格设置强制对中装置

10.4.1垂直位移的测量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DB32/T16462010

10. 5. 1 一般规定

10.5.1.1测量成果计算、分析时,应根据最小二乘和统计检验原理对控制网和监测点进行平差计算, 对监测点的变形进行几何分析与必要的物理解释。 10.5.1.2各类监测点观测成果的计算与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a)观测值中不应含有超限误差,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 b)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 c)多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之上。 d)按控制点的不同要求,合理估计观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10.5.1.3监测网平差计算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 b)进行各项改正计算; c)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 1052外业成里的验 业成里验微租一新

a)核对和复查外业观测成果与起算数据; b)进行各项改正计算; c)验算各项限差,在确认全部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 10.5.2外业成果的验算与平面控制网和水准测量外业成果验算相一致,

10.5.3.1观测值中的超限误差,除在观测过程中应严格作业、认真检核随时予以排除外,在变形分析 中,还应通过检验将判定含有粗差的观测值予以剔除。对于多次重复观测值中的粗差检验,可采用格拉 布斯准则或迭克逊准则;对于高精度监测网的粗差检验,可采用巴尔达数据探测法或稳健估计法。 0.5.3.2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除在作业中应严格进行仪器检校、按规定观测程序操作予以减弱或对 受大气及其他影响的数据作预处理外,对于高精度监测网还应进行系统误差的统计检验和补偿,

0.5.3.1观测值中的超限误差,除在观测过程中应严格作业、认具检核随时予以排除外,在变形分析 中,还应通过检验将判定含有粗差的观测值予以剔除。对于多次重复观测值中的粗差检验,可采用格拉 布斯准则或迭克逊准则;对于高精度监测网的粗差检验,可采用巴尔达数据探测法或稳健估计法。 0.5.3.2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除在作业中应严格进行仪器检校、按规定观测程序操作予以减弱或对 受大气及其他影响的数据作预处理外,对于高精度监测网还应进行系统误差的统计检验和补偿。 0.5.3.3监测网的基准应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选取: a)当网中具有固定点时,应采用固定基准。各期的平差计算取用统一的起算数据。 b)当网中具有部分相对稳定的固定点时,应采用拟稳平差。在逐期平差中进行检验,当发现变动 点时,即组成新的拟稳点集合,如此直至终期。再以终选的拟稳点集合对所有各期观测重新平差,提出 最终的正式成果。 c)当网内控制点的稳定与否尚未预知,或全部控制点位于非稳定地区时,应采用重心基准。在逐 期平差中进行检验,当首次发现变动点时,即改用拟稳基准,按上款程序进行拟稳点选择,直至提出最 终成果。

10.5.3.4平差方法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差方法应与所采用的基准相适应。对于固定基准,应采用经典平差;对于拟稳基准,应采取 拟稳平差;对于重心基准,应采用秩亏自由网平差。 b)经典平差,宜采用条件平差法或间接平差法, c)拟稳平差和秩亏自由网平差,可视网形布设和计算方便选取解算方法;亦可先作经典平差,在 通过坐标变换求得自由网平差结果

DB32/T16462010

.5.3.5各类测量网均应进个 的高程和点位中误差、待求观测点间的相 应与方案设计要求的精度指权 比分析。对于监测网,应对网中各点精度 计要求的精度指标进行对比 于监测网,应对网中各点精度作全 指标和灵敏度指标。

10.5.4.1控制点的稳定性检验,可采用下列方

a)稳定点的检验可采用统计检验方法。 b)非稳定点的检验应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的参考条件下进行。 0.5.4.2监测点的变位检验,应在以稳定点或相对稳定点的参考系条件下进行。 10.5.4.3变形的物理解释应确定变形与变形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引起变形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解 释,并预报变形发展趋势。 10.5.4.4确定性模型法。以大量变形信息和变形因素的观测资料为依据,利用荷载、变形体的集合性 质和物理性质以及应力一应变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a)原始观测记录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改和转抄。凡划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 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的所在页数。 b)平差计算成果、图表及各种检验、分析资料,应完整、清晰、无误。 c)使用的图式、符号,应统一规格,描绘工整,注记清楚。 10.6.2每一单位工程的变形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综合成果资料: a)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b)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c)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d)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e)观测记录手薄; f)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g)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h)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i技术报告。

1.1.1特天跨径桥梁施工测量资料管理必须保证资料管理的完整性、止确性、科学性。 1.1.2测量资料管理的工作包括资料的登记、移交、保存、检索等管理过程。 1.1.3测量资料管理严格按照资料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管理程序进行程序化分类管理。 1.1.4测量资料的原始资料和文件以纸质文件形式保存为主、其它存储载体形式为辅助。 1.1.5资料管理的对象是指测量管理手册、原始测量数据资料、技术设计与总结报告、相关检验资料 1.1.6测量资料管理需设立专职的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并进行相关测量技术管理培训。 1.1.7测量资料管理应具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及其它工作条件。 1.1.8为了测量资料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应具有明确的管理质量保证措施和资料管理体系。

DB32/T16462010

11.2.1施工测量资料的形式应符合测绘产品的标准与要求, 11.2.2测量资料应以文件形式提交或保存。测量资料应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片加以说明,失效的成果 要做出说明。 11.2.3原始测量资料要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具体应做到: a)资料内容填写要求全面。 b)字迹清楚。 c)储存保管方式应使其便于检索,并应明确可以查阅、使用人员的范围和取用手续, d)储存保管应环境适宜,防止损坏、变质和丢失,如防潮、防火、防蛀、防窃等。 e)应明确规定资料保存期限,不同种类的资料,可以有不同保存期限,但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f)载体可以是硬拷贝或电子媒体等不同形式。 g)应保证资料的安全与保密,不得随意复制、外借。 h)电子方式储存的数据资料应有保护和备份程序,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或修改 i)超过保存期限的数据资料需要销毁时 经工 以免造成无可换回的损失

11.3.2资料管理程序的填写资料控制程序文件,大致内容包括: a)各种测量资料文件应具有统一格式及填写规定。 b)资料的收集、归档、调用、检索、审批的规定。 c)资料内容的书写、更改的规定。 d)资料的保存方式、期限和维护方法的规定。 e)资料填写人员、检查人员、保管人员的职责。 f)资料保密的规定。 11.3.3资料文件的编号规则

11.3.3资料文件的编号规则

.3.3.1资料文件采用统一的标准编号某大桥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即采用机构代码、分类代码、顺序号与年代号相结合的 统。 .3.3.2编号系统的组成如下:

11.3.3.3文件分类代码根据文件种类一般分

a)QM一质量手册,包括设计文件、验收标准等。 b)CX一程序文件,包括管理办法、测量方案等。 c)TD一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设计、技术总结报告等。 d)TJ一原始数据文件,包括测量放样资料、检查资料等。 e)OD一其它文件,以上四类以外的文件资料。 11.3.4测量资料以文件形式移交时具有严格的控制方法,每份文件有唯一的编号,便于识别资料文件 并对其进行控制。

.5受控印章及分发号码

11.3.5.1受控文件发放时应注明受控情况或加盖受控印章,防止复印件的流传造成文件失

11.3.5.2需转发的资料应由转发部门复制后,注明受控情况或加盖印章。 11.3.5.3分发号码标记在文件上,发放文件时应进行登记签名。 11.3.6资料文件清单及状态 11.3.6.1制定资料文件清单,随时发布最新文件修改状况。 11.3.6.2采用活页装订文件波形梁钢护栏的施工方案,便于文件修改。 1.3.6.3每页的修改状况采用修改码或修改状态进行标识。 1.3.6.4作废处理的资料文件需根据发文登记撤回。 1.3.6.5文件破损、遗失均应办理相应申请手续才能补发。 11.3.6.6严禁自行翻印复制,复制应由资料管理人员统一进行

DB32/T1646201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