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pdf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4508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pdf

11.3.1通过投人产出分析项目成效,分析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 11.3.2项目效益包括原有耕地效益、新增耕地效益、节约成本效益和其他效益。 11.3.3项目成本包括工程总投资和农业生产成本两部分,农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运营成本和 衣业种植成本等。 11.3.4项目效益和成本计算应结合项目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调查、搜集的社会经济资料应真实可靠,不 司年限的资料应根据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换算。 11.3.5分析宜采用定量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新增粮食产量、静态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等。

11.4.1应依据GB/T28407、GB/T28405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有关规定,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粮食

应依据GB/T28407、GB/T28405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有关规定,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粮食 核算。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核算应分析项目建设前后耕地产能变化情况

1.4.1应依据GB/T28407、GB/T28405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有关规定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粮食 主产能力核算。 11.4.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核算应分析项目建设前后耕地 产能变化情况

项目区边界主要界址点坐标表见表A.1

表A.1项目区边界主要界址点坐标表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现状表

土地利用现状表见表B.1。

表B.1土地利用现状表

表B.1士地利用现状表(续)

TD/T1012—2016表B.1土地利用现状表(续)类别名称所有权属所有权属占总面积的....合计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主体1主体2比例/%空闲地(121)设施农业用地(122)田坎(123)其他土地盐碱地(124)(12)沼泽地(125)沙地(126)裸地(127)小计56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见表C.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表C.1士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表C.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续)

表C.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续)

TD/T1012—2016附录D(资料性附录)项目施工进度表项目施工进度表见表D.1。表D.1项目施工进度表施工进度XX年XX年工程项目第X季度第×季度第X季度第X季度×月×月×月×月×月X月×月×月×月×月×月X月前期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竣工验收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安排施工进度。60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见表E.1。

平年,基准年 规划水平金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

表E.1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

应根据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按灌设计保证率分别进行

TD/T 1012=2016

表F.1公众参与调查表

G.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

G.1. 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见图 G.1!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水平梯田断面设计与工程量计算

G.1.2各要素间关系见公式(G.1)~(G.6)。

图G.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

南方多雨地区,水平梯田内侧应有排水沟,其尺寸根据各地降雨、土质、地表径流情况而定,不纳人上述各 要素设计。

G.2水平梯田断面尺寸

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参考数值见表G.1

表G.1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参考数值

注:田面宽度与田坎坡度适用于土层较厚地区和土质田坎。土层较薄地区其田面宽度应根据土层厚度适当减小; 对于石质田坎的坡度,需结合石坎梯田的施工另行规定。

G.3水平梯田工程量计算

G.3.1单位面积土方量可按公式(G.7)计算

单位面积土方量可按公式(G.7)计算

W=V×号B=B*HL=833. 3BH

式中: W一一每公项水平梯田土方移运量,单位为m"·m。土方移运量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即需将 若干立方米的土方量运若干米的距离。 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当梯田面积按公项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量移运量按公式(G.11)计算:

一每公项土方移运量,单位为m²·m。 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单位面积土方量移运量按公式(G.12)计算

式中: W——每亩土方移运量,单位为m·m

X104=833.3BH

可用于单位灌溉面积的塘堰供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亩(m"/亩); N 塘堰一年内的复蓄次数,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均不一致,可经过调查获得; V 单位灌溉面积塘堰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每亩(m"/亩),塘堰有效容积可通过调查确定

塘堰的抗旱天数综合反映了它供水能力的大小,通过对于干旱年份塘堰抗旱天数t及作物田间耗水 强度e(单位:mm/d)的调查,塘堰供水能力W(单位:m/亩)可按公式(H.2)推算:

W=0.667a.P.fn

P;一 时段降雨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亩(m/亩); 各时段径流系数,根据径流站观测试验资料确定,如无实测资料可借用邻近相似地区的观测 资料; 塘堰集雨面积与灌溉面积的比值,经调查分析确定; 7 各时段塘堰蓄水利用系数,与塘堰蒸发渗漏、水量废泄有关,宜采用0.5~0.7。用此方法求 得塘堰供水量后,其月(旬)分配过程可参照各地径流试验站或小水库相应年份径流分配情 况进行分配

1.1单并控制灌溉面积的确定

开距初选可按公式(1.2)、公式(1.3)计算:

L.2. 1方格网形布并

L 2. 2梅花形布并

式中: N 规划区打井数,单位为眼; F 规划区机井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项(hm");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井距、井数计算

I.3.2采用可开采模数法时,按公式(I.5

采用可开采模数法时,按公式(1.5)计算:

式中: N 规划区打井数,单位为眼; M 可开采模数,单位为立方米每平方千米年[m"/(km²·a)] F 规划灌溉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Q 单井出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t3 灌溉期间每天开机时间,单位为小时每天(h/d); T. 灌溉天数,单位为天每年(d/a)。

MF N= Qt.T.

..................5)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蓄水池容积设计

蓄水池总容积可按公式(J.1)计算

K.1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K.1)计算:

K.1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K.1)计算:

Qs—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设计灌水率,单位为立方米每秒公项Lm"/(s·hm); As"该渠道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项(hm); /s 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K.2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K.2)计算

Q—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N该渠道轮灌组数; qs 设计灌水率,单位为立方米每秒公项[m"/(s·hm²)]; 该渠道轮灌组平均灌溉面积,单位为公(hm"): 7 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K.3采用灌水定额法计算的设计流量:

续灌渠道计算公式如下:

Zα:miA Qs 3600Ttns

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α; 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单位为%; m; 不同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最大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hm"); T 灌水延续天数,单位为天(d); 每天灌水小时数,自流灌溉取24h,提水灌溉取20h~22h; 7s 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A 灌渠设计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项(hm")。 轮灌渠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 /s)

ZαimiA 3600Ttm

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单位为%; 不同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最大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来每公项(m"/hm); 灌水延续天数,单位为天(d); 每天灌水小时数,自流灌溉取24h,提水灌溉取20h~22h; 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该渠道轮灌组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顷(hm)

渠床糙率见表L.1。

表L.1渠床糙率(续)

渠道允许不冲流速见表M.1至表M.4.

渠道允许不冲流速见表M.1至表M.4.

表M.1黏性士渠道允许不冲流速

表M.2非黏性士渠道允许不冲流速

表中所列允许不冲流速为水力半径R=1.0m时的情况。当R≠1.0m时,表中所列数值应乘以R",指数a 1/3~1/5。

表M.3石渠充许不冲流速

表M.4防渗衬砌渠道允许不冲流速

注:表中土料类和膜料类(土料保护层)防渗衬砌结构允许不冲流速为水力半径R=1.0m时的情况。当R 1.0m时,表中所列数值应乘以R。指数α值可按下列情况采用:①疏松的土料或土料保护层,a=1/3~1/ ②中等密实和密实的土料或土料保护层,Q=1/4~1/5

渠道防渗衬砌结构类型的适用条件见表N.1

表N.1渠道防渗衬砌结构类型的适用条件

TD/T 10122016

灌水定额应根据当地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无资料地区可参考邻近地区试验资料确定,也可按公式 (0.1)计算:

表0.1几种士壤计划湿润层主要特性

注:田间持水率(体积百分比)=田间持水率(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项目区作物种类较多时,在计算灌水定额时,应按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求得 定额。项目区综合灌水定额的计算公式为

区作物种类较多时,在计算灌水定额时,应按不同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求得综合灌水 目区综合灌水定额的计算公式为:

m统=αim+azm++αm

m综 某时段项目区内综合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m"/hm); m1 m2 ,**,m 不同作物在同一时段的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hm") 项目区内某种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

式中: T 一灌水周期,单位为天(d); E: 灌水期不同作物最大日需水量,单位为毫米每天(mm/d); A 系统设计灌溉总面积,单位为公顷(hm"); 灌水期不同作物的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顷(hm)

P.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头

P.1.1喷灌系统设计流量应按公式(P.1)计算:

式中: Q 一 喷灌系统设计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qp 设计工作压力下的喷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np 同时工作的喷头数目; 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取0.95~0.98。 78

一管长,单位为米(m); Q——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d 管内径,单位为毫米(mm); m流量指数; 一一管径指数。 各种管材的f、m及b值可按表P.1确定。

表P.1f、m、b数值表

P.2.2等距等流量多喷头(孔)支管的沿程水头损失,可按公式(P.5)、公式(P.6)计算: h=Fht ···

式中: h一多喷头(孔)支管沿程水头损失; N一一喷头或孔口数; X 一一多孔支管首孔位置系数,即支管人口至第一个喷头(或孔口)的距离与喷头(或孔口)间距 之比; F一多口系数。 .2.3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应按公式(P.7)计算:

P.3.1遇下述情况时,应进行水锤压力验算: a) 管道布设有易滞留空气和可能产生水柱分离的凸起部位。 b) 阀门开闭时间小于压力波传播的一个往返周期。 c 对于设有单向阀的上坡干管,应验算事故停泵时的水锤压力;未设单向阀时,应验算事故停 泵时水泵机组的最高反转转速。对于下坡干管应验算启闭阀门时的水锤压力。 P.3.2 遇下列情况时,管道应采取相应的水锤防护措施: a) 水锤压力超过管道试验压力。 b) 水泵最高反转转速超过额定转速1.25倍。 c 管道水压接近汽化压力。 P.3.3当关阀历时符合公式(P.8)、公式(P.9)条件时,可不验算关阀水锤压力

T,≥40 L (P.8) αw=1425/ K (P. 9)

T,≥40 L Lv KD Xw=1425/

式中: ? 关阀历时,单位为秒(s); L 管长,单位为米(m); α 水锤波传播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K 水的体积弹性模数,单位为吉[咖」帕[斯卡](GPa),常温时K=2.025GPa; E 管材的纵向弹性模量,单位为吉[咖]帕[斯卡](GPa),各种管材的E值见表P.2; D 管径,单位为米(m); 管壁厚度,单位为米(m); 管材系数,匀质管c=1,钢筋混凝土管c=1/(1十9.5αo),其中,α。为管壁环向含钾 单位为平方米(m)。

表P.2各种管材的纵向弹性模量

材的纵向弹性模量 单位为吉「咖帕

主要与设计暴雨、排涝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地形坡度、地面覆盖和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 理深、排水沟的密度和比降以及湖塘调蓄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应通过当地或邻近类似地区的实测资 体情况所在流域机构认可的方法

Q.2平原区排涝模数的计算

Q.2.1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式中: q 设计排涝模数,单位为立方米每秒公顷Lm"/(s·hm)J; K 综合系数(反映沟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的综合系数,经 实地测验确定); R 设计暴雨的径流水深,单位为毫米(mm); A 设计的控制排涝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 m 反映暴雨径流洪峰与洪量关系的峰量指数,经实地测验确定; 排涝面积递减指数,经实地测验确定,

Q.2.2.1旱地排涝模数可用公式(Q.2)计算:

1旱地排涝模数可用公式(Q.2)计算:

qd 旱地排涝模数,单位为立方米每秒公顷[m/(s·hm²)]; R一一设计暴雨的径流水深,单位为毫米(mm); 一排水时间,单位为天(d),可采用旱作物的耐淹历时。 2.2.2水田排涝模数可用公式(Q.3)计算:

.3山丘区排涝模数的计算

0.3.110km

qdAdqwAw A.+A.

P。一一设计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F一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K,流量参数,可按表 Q.1 选取。

P。一设计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F—汇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K,流量参数,可按表 Q.1 选取。

表Q.1流量参数K.值

Q.3.2F<10km时的经验公式

Q.3.2F<10km时的经验公式

式中: 径流模数,各地不同设计暴雨频率的径流模数可按表Q.2选用 汇水面积指数,各地可按表Q.2选用,当F≤1km时,取n

K,—径流模数,各地不同设计暴雨频率的径流模数可按表Q.2选用; 一汇水面积指数,各地可按表Q.2选用,当F<1km时,取n=1

.................Q.7

表Q.2山丘区的K,和n值

R.1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

R.1.1排水试验法,按农田排水试验规范要求确定

式中: h 调控地下水位的末级固定沟深度,单位为米(m); h 排渍深度或临界深度,单位为米(m); h 剩余水头或滞流水头,单位为米(m)(宜采用0.2m~0.3m); h。 排地下水时的沟中水深,单位为米(m)(宜采用0.1m~0.2m) R.1.3经验数值法,按表R.1选定

附录R (资料性附录) 排水沟深度、间距与纵、横断面计算

表R.1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

R.2排水沟纵、横断面设计

R.2.1排水沟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保证设计排水能力,排水沟设计水位宜低于地面(或堤顶)不少于0.2m,斗沟应按分段 流量设计断面。 b) 排水沟道在交汇处的水位衔接。通过设计流量时,下级沟道水位应低于上级沟道水位 0.1m~0.2m;通过校核流量时,允许下级沟道对上级沟道有暂时的水位顶托现象;自流 排水条件下,干沟出口的设计水位和日常水位应高于或等于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和日常水位 对于不能达到上述规定的沟道,可采用抽水排水的连接方式。 ) 当按照地下水设计流量确定的沟道断面,用排涝设计流量校核时,所得的排涝水位线应低于 或等于排涝设计水位线,否则应采取增加底宽以扩大断面的措施调整断面设计。 d) 若按照排涝设计流量确定的沟道断面,用排地下水设计流量校核时,所得的排地下水水位线 应低于或等于排地下水设计水位线,否则应采取增加底宽或沟深的措施调整断面设计。 e) 应占地少,工程量小,施工管理方便。 明沟边坡处理设计,应以地下水作用于不同土质坡面的稳定分析为依据,选用技术可行、经 济实用的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土质排水沟边坡系数应根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情况等经稳定分析计算后确定。开 挖深度不超过5m,水深不超过3m的沟道,最小边坡系数按照表R.2的规定确定,淤泥、 流沙地段的排水沟边坡系数应适当加大

表R.2+质排水沟最小边坡系数

b 对于因地下水位较高和边坡土体稳定性差,易发生渗透变形的沟段,可选用理设截渗减压暗 管或暗沟、铺设褥垫式排水滤层等排水体,或设置坡面排水体、截渗隔墙等降低出逸高度, 减小渗透压力,改善渗流状况,保护坡面稳定。 ? 对于坡体为上黏下砂,易发生整体滑塌的沟段,可在坡脚堆置石棱体,埋设黏砂土袋或铺设 土工布等处理设计,稳固坡脚,保护坡面和沟底的土体稳定。 d 对于边坡土层复杂,既有渗透变形又有整体滑塌破坏的沟段,可选取以上两款中的必要措 施,并结合采用复式断面、放缓边坡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设计。 R.2.3排水沟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上下级沟道的水位衔接条件、不冲不淤要求以 及承泄区水位变化情况等确定,并宜与沟道沿线地面坡度接近。 R.2.4排水沟糙率应根据沟槽材料、地质条件、施工质量、管理维修情况等确定,新挖排水沟可取 .020~0.025;有杂草的排水沟可取0.025~0.030。 R.2.5土质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或复式断面,石质排水沟可采用矩形断面。明沟横断面应采用梯形实 用经济断面。

ZL一一各级沟道出口处的排涝设计水位,单位为米(m); Z。一一起排点水位高程,单位为米(m),应低于项目区内有代表性的地面点高程0.2m0.3m; L一一各有关沟道的长度,单位为米(m); 一各有关沟道的纵比降; △Z一一各有关沟道的水位衔接值和过流建筑物的水头损失值,单位为米(m)。 b)末级固定沟排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和各级沟道出口排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可按公式(R.3)、公 式(R. 4) 计算:

Z.一末级固定沟排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单位为米(m); Za——各级沟道出口处排地下水的设计水位,单位为米(m);

某花园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资料性附录) 吸水管和集水管内径、流速计算

吸水管实际选用的内径不应小于50mm,集水管实际选用的内径不应小于80mm,吸水管宜 内径,集水管可根据汇流情况分段采用不同内径。吸水管和集水管的内径可分别按公式(S. 代(S.2)计算确定:

式中: d1 吸水管内径,单位为米(m); 集水管内径,单位为米(m); 管的内壁糙率,可从表S.1查得; 与管内水的充盈度a有关的系数,可从表S.2查得; 管的水力坡降,可采用管线的比降,

d=2(nQ/α3i)s d,=2 (nQ/a) /8

表S.1排水管内壁糙率

注:管内水的充盈度α为管内水深与管的内径之比值。管道设计时,可根据管的内径d值选取充盈度α值: d<100mm时,取a=0.6;当d=100mm~200mm时,取=0.65~0.75;当d>200mm时,取a=0.8

非圆形吸水管或集水管可按其断面积折算成圆形龙景华庭1#施工组织设计,实际采用的非圆形断面积应分别为折算断面积 的1.5倍和1.3倍左右,并据此进行水力计算。 圆形吸水管或集水管平均流速可按公式(S.3)计算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