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847-2019 饰面石材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DB37/T 3847-2019 饰面石材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384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48.6K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205903
下载资源

DB37/T 384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3847-2019 饰面石材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ICS73.020 D 10

OB37/T3847—20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facing stones

DB35/T 1797-2018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文件信息化管理规范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38472019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总则 建设要求 5.1矿区环境 5. 2 资源开发方式, 5.3 资源综合利用 5. 4 节能减排 5.5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5.6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5.7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与定义 总则 建设要求 5.1矿区环境 5. 2 资源开发方式, 5.3 资源综合利用 5. 4 节能减排 5.5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5.6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5.7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DB37/T3847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石材行业协会、山东省矿业协会、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 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山东联创矿业设计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京雄联合 (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莱州市华隆石材集团公司、五莲天和石材股份有限公司、荣成中磊石材有 限公司、济宁成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五莲美华石材股份有限公司、荣成一展石业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周克继、李光明、郭宝奎、张增奇、简荣、高树学、马冀春、聂燕珍、陈国栋、彭 春勇、魏振涛、田文锋、刘新刚、王继廷、李勇、刘新礼、伊龙跃。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7/T38472019

饰面石材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饰面石材矿绿色矿山建设的术语、定义、总则和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砂岩、板石等饰面石材矿的新建、改扩 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支 牛。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运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 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306 标牌 GB14161 矿山安全标志 GB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18599 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970 装饰石材矿山露天开采工程设计规范 GBJ 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HJ65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规范(试行) 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DB37/2373 3山东省建材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矿山greenmine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矿区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ofn

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e

DB37/T38472019

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恢复治理工程, 达到恢复生态环境,并与矿区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活动

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coverageratioofthemining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4.1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依法办矿。 4.2矿山企业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 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的统筹兼顾和全面 发展。 4.3矿山企业应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4.4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新建、改扩建矿山应根据本标准建设;生 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

4.1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依法办矿。 4.2矿山企业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 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的统筹 发展。

4.3矿山企业应以人为本,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5.1.1矿山开采区、荒料区、排土场、库房、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分区布局科学合理,符合GB50187 要求。 5.1.2矿区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应达到100%,生产生活运行有序。 5.1.3矿区地面道路、供水、供电、卫生、环保等配套设施应齐全。应设置各类标牌、安全警示标志, 标牌应符合GB/T13306、GB14161的规定。 5.1.4矿区开拓系统、运输道路、荒料堆场和排土场所设有酒水喷淋装置。矿区专用道路应硬化,矿 山运输车辆驶离矿区时应进行保洁,矿区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DB37/2373等标准的要求。 5.1.5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高噪音设备进行降噪处理,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应符合GBZ2.2 的规定,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GB12348的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GB 12523的规定。

5.2.1开展中长期矿山开采规划和短期开采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保持合理的矿量关系,采场工作面推 进均衡有序。 5.2.2遵循“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实行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式开采,做到安全、规范生产。 生产、终了台阶的高度、平台宽度及坡面角等主要参数应符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GB50970的规 定。台阶最终坡面角应符合GB16423的规定。平台清扫王净,保存完好

5.2.1开展中长期矿山开采规划和短期开采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保持合理的矿量关系,采 进均衡有序。

DB37/T 38472019

5.2.3根据矿体赋存条件,采用圆盘锯、绳锯等先进高效装备开采。对于裂隙发育的矿体,采用绳锯 等先进高效装备开采。不得使用国家淘汰类技术和设备。不得使用非法改装和未经安全检验、鉴定的吊 装和运输设备。 5.2.4荒料区、排土场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安全设施设计建设。荒料码放整齐。废石不随意 堆放。 5.2.5矿山道路路面宽度、转弯半径、坡度符合设计和GBJ22的要求。

5.3.1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荒料率不低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指标。 5.3.2宜对废石等固体废弃物开展回填、筑路、制作建筑材料等资源综合利用。废石综合利用率不应 低于95%。

5.4.1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矿产资源开采能耗及产品综合能耗等相关指标应符合矿山设计、 当地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条件等规定。 5.4.2应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 艺和设备。 5.4.3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应达100%,排放应符合GB18599要求。从源头减少 废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生产废水应经沉淀澄清后循环使用GB/T 42055-2022 船舶与海上技术 船载机械设备数据格式,生活污水处置率应达100%。液体废弃 物应符合GB8978等标准要求,循环使用或外排。 5.4.4矿区周边和排土场根据需要设置截水沟和沉淀池。地表径流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生产或矿区绿

5.4.1建立生产全过程能耗核算体系,矿产资源开采能耗及产品综合能耗等相关指标应符 当地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条件等规定。 5.4.2应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 艺和设备。

4.3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应达100%,排放应符合GB18599要求。从源头 水产生,实施清污分流。生产废水应经沉淀澄清后循环使用,生活污水处置率应达100%。液体 应符合GB8978等标准要求,循环使用或外排。 4.4矿区周边和排土场根据需要设置截水沟和沉淀池。地表径流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生产或矿

5.5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5.5.1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措施得当、责任到位,成效显著。应设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 基金专户。 5.5.2应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环保设施运行正常。生产生活形成 的废弃物不得扩散到矿区范围外造成环境污染。 5.5.3开采过程中应实行表土分层剥离利用,表土、废渣堆放有序并采取水土流失防护措施。 5.5.4应贯彻“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的原则,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矿山压占和损 毁土地。治理和复垦应符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 5.5.5露天采场、排土场、矿区专用道路、矿山工业场地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应符合HJ651 的规定。土地复垦质量应达到TD/T1036规定的要求。 5.5.6对关闭采坑进行地形地貌修复。闭坑验收时,终了边坡治理率应达到100%。 5.5.7建立环境监测机制,配备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

DB11/T 827-2019 废旧爆炸物品销毁处置安全管理规程5.6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5. 6. 1科技创新

5.6.1.1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6.1.2应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在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改进工艺 提高技术水平。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